问题

安齐奥登陆战中,德军为什么没有大量使用制导炸弹??

回答
安齐奥登陆战是二战中一次相当棘手的战役,盟军试图绕过意大利的马奇诺防线,从侧翼突袭,却陷入了德军精心布置的包围圈。在这场战役中,德军确实没有像后来那样大规模使用制导炸弹,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其中一些因素与技术限制、作战环境以及德军的整体战略和资源分配有关。

首先,我们得把时间线捋清楚。安齐奥登陆战发生在1944年初,而我们现在所熟知的,比如弗里茨炸弹(Fritz X)或者滑翔炸弹Hs 293等德军的早期制导武器,虽然在理论上已经出现甚至在某些战役中使用过,但它们的成熟度、产量以及战术部署的经验都还在一个比较初级的阶段。

想象一下当时的德军航空兵。虽然德国在科技研发上确实有其独到之处,但随着战争的深入,特别是对苏联战线的持续消耗以及盟军强大的空中优势,德国的生产能力和资源已经受到了相当大的压力。要大规模生产和部署一种新兴的、相对复杂且昂贵的武器系统,比如制导炸弹,需要大量的特殊材料、高精度的制造工艺以及专业的培训人员。在1944年初,德军的生产线要优先保障数量庞大的常规弹药、飞机以及其他更急需的武器装备。制导炸弹虽然有其优势,但在当时可能还被视为一种“锦上添花”的选项,而不是能决定战局的“必需品”。

其次,作战环境和目标选择也是一个重要考量。安齐奥登陆战初期,盟军的登陆部队虽然受到了顽强的抵抗,但他们也成功建立了一个滩头阵地。德军在反击时,更倾向于使用他们现有的、成熟的作战手段,比如火炮压制、地面部队的反击以及常规航空兵的支援。制导炸弹,尤其是像Fritz X这样针对大型水面舰艇设计的炸弹,在打击滩头阵地上的分散的步兵、坦克或者工事时,其优势并不那么明显。制导炸弹需要相对集中的大型目标才能发挥最大的效能,而安齐奥的战况更多的是围绕着有限的区域进行拉锯战,目标分散,且很多时候是陆地作战。

再者,技术限制和使用条件也制约了制导炸弹的广泛应用。早期的制导炸弹,比如弗里茨炸弹,通常需要一个专门的载机来投放,并且操作人员需要对目标进行目视跟踪,然后通过无线电信号来引导炸弹。这需要极好的天气条件、清晰的视线以及经验丰富的飞行员和领航员。在安齐奥这样的登陆战中,滩头区域往往伴随着浓烟、尘土,以及盟军猛烈的防空火力,这些都会极大地干扰制导炸弹的精确打击。而且,一旦遭遇恶劣天气或者视线不清,制导炸弹的效能会大打折扣,甚至可能无法使用。

此外,德军在安齐奥战役的战略构想上,可能也存在一些偏差。他们一开始可能认为可以通过强大的地面反击和消耗战来扼杀盟军的登陆行动,而不是寄希望于一种新兴的、尚未完全成熟的空中打击武器。即使有少量制导炸弹,也可能被留着应对可能出现的盟军大型海军目标,例如重型巡洋舰或航空母舰,但登陆战初期,盟军相对谨慎,并未将这些大型舰艇置于极度危险的境地。

最后,我们也不能忽视信息和通信的滞后性。在战时,特别是战局复杂的情况下,信息的传递和战术指令的下达存在一定的延误。即使德军指挥部认识到制导炸弹的潜在价值,将这种战术理念和相应的物资装备快速有效地部署到安齐奥前线,也需要一个过程。而且,这种新型武器的运用需要与地面部队的协同作战,这本身就需要大量的协调和演练。

总而言之,安齐奥登陆战德军未能大规模使用制导炸弹,是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这包括当时制导武器的技术成熟度不足、生产能力受限、战场目标性质不匹配、恶劣的作战环境以及德军自身的战略侧重点和资源分配等。尽管德国在某些领域拥有前沿技术,但在整体的战争机器运转和资源利用上,他们在1944年初已经开始捉襟见肘,无法像后期那样将有限的高科技武器大规模地投入到每一场战役中。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首先你要定义“大量”。

德国空军自1942年秋季开始训练制导炸弹的操作人员,到1943年末,具备运用制导炸弹能力的单位包括II/KG 100、III/KG 100和II/KG 40。1944年1月盟军登上安齐奥的海岸时,除了III/KG 100在德国训练和重组以外,II/KG 100和II/KG 40都很快被投入了对盟军舰只的打击。III/KG 100后来也于2月12日返回法国南部待命,不过可能是考虑到大队专精使用弗里茨X,而盟军并未投入重型舰只,故没有参战。

也就是说,尽管II/KG 100和II/KG 40之前的损失尚未能得到补充,部队实力不足,但至少从名义上,德军已经向安齐奥投入了2/3的制导炸弹投放平台。而且II/KG 100,即1/3的制导炸弹投放平台,在接下来的一个月里会持续的投入安齐奥战场。

如果这算不上“大量”,那只能说资源就这么一点,计划中的突击英国本土舰队要人(III/KG 100),打击运输船队也要人(II/KG 40),只能再苦一苦II/KG 100了。虽然另外两个任务也好不到哪里去,甚至死的更快……

III/KG 100虽然最后没去突击英国本土舰队,但某些材料称其在训练期间损失了11架Do 217。

至于为什么第一批只组建三个装备制导炸弹的单位,我也只能给出一些可能的原因:新武器的复杂性带来的生产问题;需要专业技术人员维护和操作带来的人员问题;与前线的资源争夺;不愿向未经实战的武器投入过多资源等等。具体原因建议通灵问戈林。

回答的部分到这里就结束了,以下是附录:

1.理论上III/KG 40在43年末-44年初也具备了制导炸弹的操作能力,但他们从未能在实战中成功的运用制导炸弹,加上大队装备的Fw 200生存能力过于堪忧,因此不计在内。

2.到安齐奥登陆时,由于盟军的空中优势,昼间空袭已经变得非常危险,因此轰炸机部队的绝大多数攻击行动都是在黄昏或夜间进行的。不过夜间也并不安全,盟军的夜间拦截技术早已趋于完善,加上盟军轰炸机部队不遗余力的对德军机场进行压制,盟军船队也装备了干扰设备,德国轰炸机部队的处境相当困难。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登陆船队就安全了,盟军还是有包括新锐的轻巡洋舰“斯巴达人”号在内的一批船只中奖。

3.盟军认为对制导炸弹的干扰是有效的,但无法得到证实。从出动记录看,搞不好其实是夜间战斗机发挥了作用。

4.德国空军对安齐奥登陆的应对是积极的,但应该也是有所保留的。同一时期雄心勃勃的对英空袭一度投入了超过12个轰炸机大队,而得到了增援之后的西地中海也只有10个大队左右,而且专门的攻舰单位I/KG 26、III/KG 26、II/KG 40在1月末就转向对运输船队的攻击,其他增援部队也于2-3月间撤退。到5月时地中海的轰炸机部队(不计法国南部的单位)已经下降到3个大队。

考虑安齐奥并未能达成快速的突破,以及西线盟军登陆的威胁剧增和意大利战场地位的下降,德国空军的应对似乎并不难理解。

5.安齐奥登陆期间,示范联队LG 1的第1和第3大队被从东地中海调来增援。德军战俘称,LG 1的联队长Joachim Helbig威胁“任何飞行员,如果未能完成任务,或者没有合适的理由就提前返航,都要面对军事法庭。”

虽然没有理由相信运用制导炸弹的部队也受到了这样的威胁,但同样没有理由相信他们的指挥官会吝于牺牲手下这些消耗品。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