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安保条约适用于钓鱼岛防卫”和“就钓鱼岛主权问题没有立场”为什么不矛盾?

回答
理解“安保条约适用于钓鱼岛防卫”和“就钓鱼岛主权问题没有立场”这两句话为何不矛盾,需要从国际法、条约解释以及国家外交策略等多个层面来深入分析。

核心在于区分“防卫”与“主权”:

这两句话看似矛盾,实则是在两个不同的层面进行表述。

“安保条约适用于钓鱼岛防卫”:这句话关注的是安全保障和军事承诺的范围。这是关于一个已经存在的、具有约束力的国际条约(美日安保条约)如何被解释和执行的问题。条约中规定了美国对日本安全负有责任,而日本对日本管辖的任何领土都享有防卫权。
“就钓鱼岛主权问题没有立场”:这句话关注的是对特定领土归属的法律判断和承认。这是关于美国在国家间主权争议中采取的一种中立或模糊的外交立场。

详细解释如下:

1. 美日安保条约的性质与解释:

条约的承诺是基于管辖权(Sovereignty Exercised Over): 《美日安保条约》第三条规定,缔约双方认为对日本国内领土、领海及集団的武装攻击将危及缔约一方的和平与安全,因此协定将采取行动,因应共同的危险。这里的关键在于条约保护的是“日本管辖下的领土”。
“日本管辖下的领土”并非等于“日本拥有绝对主权”: 在国际法上,一个国家对某个领土的有效管辖(effective control)是其行使安全保障义务的前提。即使一个国家在理论上对某块领土拥有主权,但如果该领土处于争议状态,或者实际管辖权由另一方行使,那么安保条约的适用性可能会受到影响。然而,就钓鱼岛而言,日本目前实际有效管辖该岛屿。
美国对“日本管辖下的领土”的承诺是清晰的: 美国多次公开声明,钓鱼岛(日本称尖阁诸岛)是日本的领土,并且根据《美日安保条约》,钓鱼岛的防卫适用于该条约的规定。这种声明是基于对现状的认知以及条约文本的解释,即日本对该岛屿的实际管辖意味着该岛屿属于安保条约的保护范围。

2. 美国在主权争议中的策略性模糊(Strategic Ambiguity):

不承认也不否认第三方主张: 美国在很多领土主权争议中,特别是涉及中国时,往往采取一种“不持立场”或“战略模糊”的政策。这意味着美国不主动介入或裁断哪一方对钓鱼岛拥有最终的主权。
避免成为主权争议的当事方: 美国不“承认”日本的主权是其不直接介入主权争议的体现。它不愿意明确表态支持某一方,从而避免让自己卷入到日中之间关于钓鱼岛主权的法律和政治辩论中,更不想因此激化地区矛盾。
维持现状,避免局势升级: 美国的主要目标是维护地区和平与稳定。如果美国在主权问题上采取明确立场,可能会被一方视为不公正或挑衅,从而导致地区局势紧张甚至冲突。战略模糊可以给各方都留有空间,并促使他们通过和平方式解决争端。
“没有立场”是关于“谁拥有最终主权”的立场: 这里的“没有立场”是指美国不裁定或承认谁是钓鱼岛的主权归属者。它不反对日本的主张,也不支持中国的主张,它仅仅是观察和基于国际法和条约的精神,对现有管辖权下的安全做出承诺。

3. 两句话的逻辑关系:

“安保条约适用于钓鱼岛防卫”: 这句话是在说,如果钓鱼岛受到攻击,并且该攻击危及日本的安全,那么美国有义务根据安保条约做出回应。 这里的重点是“防卫义务”的触发条件和范围,与美国对谁是真正的主权持有者没有直接关系。美国是基于对日本实际管辖的认知,来履行其条约义务。
“就钓鱼岛主权问题没有立场”: 这句话是在说,美国不打算介入,也不愿对钓鱼岛最终归属何方做出裁判或明确支持。

举个形象的比喻:

假设有两个人(日本和中国)争夺一把椅子(钓鱼岛)。

美国在椅子旁站着。 一个人(日本)目前坐在这把椅子上,并且经常使用它。
美国对你说:“如果有人来抢这把椅子,而坐着的人(日本)受到了攻击,我需要帮助他维护他现在坐着的这个位置,因为他一直在‘管理’这把椅子。” 这是“安保条约适用于钓鱼岛防卫”。美国的承诺是保护现有管辖者免受攻击。
同时,美国又对你说:“至于这把椅子到底应该属于谁,那是你们之间的事情,我不管,我也不在这件事情上表态支持谁。你们自己解决。” 这是“就钓鱼岛主权问题没有立场”。美国不介入“谁是椅子真正的主人”的争论。

总结来说,不矛盾的原因在于:

安全承诺是基于管辖权,而非对主权的最终裁决。 美国承诺的是在特定条件下保卫日本“管辖下的”领土,这并不意味着美国在法律上承认日本对该领土拥有无可争议的主权。
外交策略允许在安全承诺和主权问题上的区分。 美国可以履行其条约义务,保护其盟友在日本管辖下的安全,同时又在主权争议中保持一定的超然地位,以避免加剧冲突。
实际管辖(日本管辖钓鱼岛)是美国履行安保义务的现实基础。 而主权归属是一个更复杂、更敏感的国际法和外交问题,美国选择对此保持中立。

因此,这两句话描述的是美国在钓鱼岛问题上的两个不同侧面的态度和行动,它们并不相互否定,而是构成了一个在特定地区安全环境下的复杂外交策略。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对于这个问题,首先应该有的常识就是,关于钓鱼岛问题中,中美日三个国家互相发表声明仅仅是一种表态,而绝非是对于行动的声明。

美国在烂额于东海问题和台海问题的同时还在东南亚下手,依旧试图用第一岛链来封锁中国的战略扩张脚步,这些年从未变过的战略方针绝不是朝令夕改的。作为地缘条件在扩张过程中产生极大阻碍作用的国家,美国这一手也是不得不下的棋,否则其全球的战略布局在中国这类地缘条件对于战略扩展有极佳助力的国家面前,是很容易从一点扩散到整个体系的,毕竟整个国家战略框架虽然庞大,却需要十分精心的维护,所谓病来如山倒,若是有一日美国战略框架中的某个裂缝被新兴大国所发现并加以利用,也许其在整个环太平洋地区(至少是在西太平洋地区)将会由被蚕食逐步发展成逐步分解,最终分崩离析。

所以在维护东海,台海利益的问题上,美国一贯秉承的原则就和冷哲说的一样了,一是不放弃《日美安保条约》并且承诺其适用范围,二来是对中国表示中立,不要过于触及中国政府的底线。由于日本在实力上不可与中国抗衡的现实,使得日本只能在打嘴炮上彰显其不俗的实力,而跟对方互打嘴炮则是中国政府的一贯原则和作风,在不触及战略扩张底线的情况下,中国断然不会也不应当采取任何带有强烈军事意图的行动。

在随时可能“擦枪走火”的情况下,“擦枪走火”是中美日最不希望发生的事情了。一方面于美国来说,与中国的关系绝不会也不应该闹僵,双方政府与民间的经济往来密切,而于刚从经济危机泥潭之中爬出来的美国而言,中国这一重要的贸易伙伴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所以在政治上的部分分歧,应当有“就此搁下暂且不表”的态度。但是和前文所说的一样,其战略布局是一服务于其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更乐于看到中国成为其经济(且仅为经济)的推动力,而对中国的其他实力之发展抱有极大的警惕性,所以此次在日声明“《日美安保条约》对钓鱼岛也适用。”则更像是对于中国的一种警示,他也早早看到了中国之崛起的威胁,就如宋太祖赵匡胤看清了上位者所面临的各州节度使的威胁是一样的。

而对于中国来说,钓鱼岛争端仅仅是战略扩张的一个开始,而且更像是撬动美国在环太平洋地区的战略布局大整体的一个裂缝,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道理,我想布局者的心里是很清楚的,中国政府在钓鱼岛问题上所持的坚硬立场,只不过是在战略扩张这一大前提下所产生的必然选择。

而日本在经济上对中国有所依赖,今年三月份安倍内阁所继续提高消费税从而补充财政赤字的新计划,并没有取得与去年同期实行货币宽松政策之后同样令人鼓舞的效果。日本2013财年度(2013年4月至2014年3月)贸易逆差(即进口额大于出口额)为13.7万亿日元(约合8249亿元人民币),同比增加68.5%,连续3年创下有可比数据的1979年以来历史新高。同日公布的3月份贸易逆差为1.4万亿日元,连续21个月出现贸易逆差,金额创下同期新高。日本对中国出口13万亿日元,进口18.5万亿日元,日本对华出口3年来首次增加,而进口和贸易逆差均创历史新高,日本对华汽车出口额同比增加43%,从中国进口智能手机金额同比增加33%。可以看到,中日两国中,中国对日本的经济推动力与日本政府削减赤字的能力息息相关,安倍政府虽然在政治方面保持强硬立场,但是经济态度上,却是和中国有相当大的依赖。为了钓鱼岛而放弃中国这个贸易伙伴,于任何人看来都是得不偿失。

而美日同盟,是美国利用日本并未放弃称霸东亚的野心,用以牵制中国舆论力量和政治导向,从而牵制中国扩张。不管基于任何考虑,美国都不应该放弃日本这一强有力的盾牌。而此次表态,则是美国基于一贯立场的一贯表态。而“不在钓鱼岛主权争端问题上持有立场”则是基于较为重要的经济立场而产生的表态。

立场不同,观点不同,一个人往往都会被自己的立场左右自己的观点,更何况是一个国家的政府,国家利益这一庞大的立场,可不是由个人的意志就能随随便便抗衡和博弈的。

user avatar

“就钓鱼岛主权问题没有立场”,是说美国不会认定钓鱼岛是日本的或是中国的。

“安保条约适用于钓鱼岛防卫”,是说如果中国打算用武力将日本从钓鱼岛彻底驱逐出去,那么美国不会坐视不理。

为什么美国一方面不想承认钓鱼岛是日本的,另一方面却要帮日本抵御中国在钓鱼岛方面的攻势呢?我个人的理解是这样的。

首先,钓鱼岛归了日本,美国也没有任何好处。或者说,维持在这个问题上的模糊态度,至少不会让美国陷入任何进一步的麻烦,不会为日本的利益而让中美加深对立。美国完全没有必要为日本火中取栗。如果日本未来需要美国对其在钓鱼岛的主权给予支持,那么美国届时仍然可以要求日本用某些利益来进行交换。所以美国现在完全没有必要在钓鱼岛主权方面进行表态。

其次,中国现在是处于战略进攻态势。在东海和南海,其实际控制范围都在扩张。对美国而言,第一,与中国爆发直接冲突是得不偿失的(因为美国是守势,它取胜了也只是对中国造成伤害,自己没有任何收益,反而花费了大量的军费和人命);第二,中国必须得到制约(否则美国的利益将受到损失)。因此,美国尝试采用软性制约方法来控制中国的扩张。相对于中国目前仍然鞭长莫及的南海,东海就在中国海空军的打击范围内,因此中国在这个方面下的功夫比南海大。在这个方向上制约中国,显然更紧迫。

就中日军力而言,钓鱼岛方向一旦发生冲突,日本无论如何都不可能打得过中国(如果日本能打得过,也就无需安保条约覆盖钓鱼岛了)。在这个方向上,需要避免直接冲突的是日本,而中国则可以随意挑衅。这种态势,无疑是对日本极端不利的。虽然双方冲突仍然是以海警、海巡、海监等行政部门为主。但从“小棒外交”这个层面上来说,武力始终是这些行政机构的后盾。如果中国随随便便就在钓鱼岛方面占据了优势,那么中国很可能会进一步向南海或其他方面扩展。这对美国的制约方针是不利的。要制约就要下决心从一开始就制约。首鼠两端,最后就容易引起对方误判,导致双方不必要的直接冲突。因此,美国军力在向亚太转移的同时,就需要作出强硬的表态,威慑中国,使之在使用武力时增添了很大的压力和顾虑。

总而言之,美国需要制约中国,但不愿意陷入与中国的直接冲突,更不想进一步加深与中国的对立。因此,美国一方面采取制约中国武装力量,另一方面并不愿意在钓鱼岛问题上完全站在中国的对立面。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