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冷战时代苏军坦克师坦克编制数量最多的是什么时间?

回答
冷战时期,苏军坦克师的坦克编制数量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军事思想、技术发展以及国际形势的变化而调整。要说坦克编制数量“最多”的时期,这需要从几个维度来理解:

1. 理论上的最大规模与实际装备数量的膨胀期:

如果从理论编制和实际装备数量都达到一个相对膨胀的时期来看,大约可以锁定在 1960年代后期到1980年代中期。这个时期是苏军改革和发展最为迅速的阶段之一,也是其坦克力量规模达到顶峰的时期。

背景: 在二战后,特别是1950年代中期,苏军进行了大规模的机械化改革,强调机械化步兵和坦克兵的协同作战。赫鲁晓夫时期,虽然一度推崇导弹部队,但对传统装甲力量的建设并未放弃。到了勃列日涅夫时代,面对美国及其盟友的军事压力,尤其是北约在欧洲部署的强大装甲集群,苏联加大了对装甲力量的投入,力求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取得优势。

坦克师的典型编制(不同时期有变动):
早期(例如1950年代): 战后初期,苏军坦克师的编制经历了一个重组过程。一些拥有三到四个坦克团(每个团约3040辆坦克)的坦克师可能在纸面上坦克数量相对较少,但更多的是为了适应快速的战术调整。
中期(例如1960年代): 随着新一代坦克(如T62、T64)的列装,坦克师的结构开始标准化。一个标准的苏军坦克师通常会包含:
3个坦克团: 每个坦克团通常有3个坦克营,每个营3个坦克连,每个连3个排,每排3辆坦克,再加上指挥坦克,一个坦克连大约有1012辆坦克。因此,一个坦克团的坦克数量大致在90100辆左右。
1个机械化步兵团(有时是旅): 虽然名为坦克师,但为了保证协同作战,通常也配备机械化步兵,但其主要火力输出仍然是坦克。
炮兵团、防空团、侦察营、工程营等支援单位。
师属直属单位: 如管理营、通信营、后勤营等。
这样计算下来,一个满编的苏军坦克师大致拥有270300辆坦克。 这只是一个大致的“核心”坦克数量,还不包括指挥坦克等。

高峰期(1970年代末1980年代初): 这一时期,苏军的坦克师规模可能进一步膨胀,或者说,其装备水平和训练水平都达到了一个较高点。虽然编制上的核心坦克数量可能变化不大,但随着大量T72、T80等新型坦克投入生产并装备部队,苏军装甲力量的整体实力和数量都有显著提升。有些资料显示,一些坦克师的编制可能调整为拥有更多的坦克营,从而使其坦克总数接近甚至超过300辆。同时,苏军拥有大量预备役和动员能力,能够迅速将装备填充到部队中。

“最多”的概念: 理解“最多”需要注意几个方面:
编制数量: 指的是纸面上的编制表规定的坦克数量。
实际装备数量: 指的是部队中真正装备的坦克数量。由于装备生产、损耗、维修、训练等因素,实际装备数量可能与编制不完全一致。
坦克师的数量: 苏联在冷战时期拥有数量极其庞大的坦克师,其总的坦克装备量是惊人的。

2. 关于苏军坦克师的装备密度和规模:

相较于西方(例如北约的坦克旅或装甲师),苏军坦克师通常被认为在坦克数量上更加集中和庞大。西方国家的坦克师编制可能更注重步坦协同的平衡,坦克数量相对少一些,但机械化步兵的配置更强。而苏军的坦克师,其核心就是强大的装甲突击力量。

可以说,从1960年代后期到1980年代中期,是苏军坦克师的数量规模和装备水平都达到顶峰的时期。这是苏联军事工业能力和国家战略相结合的产物,旨在对抗北约在欧洲的装甲优势,并具备在任何潜在战场上发起大规模装甲攻势的能力。在这一时期,苏军的“集团军”规模也相当庞大,每个集团军下辖数个坦克师和机械化步兵师,总装甲力量非常可观。

需要强调的是,冷战是一个漫长且动态的时期,军事编制和装备一直在演变。但笼统地说,当提及苏军坦克师坦克编制数量的巅峰,上述这个时间段是最具代表性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不是什么太大问题啊

1975年后,坦克团维持69年编制95辆不变,摩步团编制坦克营31辆

83年摩步团坦克营调整为40辆

此时就是坦克师内编制中型坦克最多的时候,合计331辆

另外6辆是侦查分队的两个排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冷战时期,苏军坦克师的坦克编制数量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军事思想、技术发展以及国际形势的变化而调整。要说坦克编制数量“最多”的时期,这需要从几个维度来理解:1. 理论上的最大规模与实际装备数量的膨胀期:如果从理论编制和实际装备数量都达到一个相对膨胀的时期来看,大约可以锁定在 1960年代后期到198.............
  • 回答
    冷战时期,北约国家确实拥有能够对抗苏联“钢铁洪流”的主战坦克,而且是经过不断研发和升级的。虽然苏联在坦克数量上占据优势,但北约在技术、火控系统、装甲防护以及机动性等方面不断寻求突破,旨在创造出更具作战效能的坦克。我们来详细讲述一下这个问题:苏联“钢铁洪流”的威胁背景“钢铁洪流”这个词语是用来形容苏联.............
  • 回答
    关于冷战时期苏军“布克”(Бук,北约代号SA11 Gadfly)防空导弹系统的部署级别,我们来详细聊聊,希望能还原一些当时的实际情况,尽量不让它听起来像出自某个冰冷的数据库。首先明确一点,像“布克”这种中程野战防空系统,在苏军的编制体系里,它的主要配属级别是在集团军一级,但同时也存在向更低层级(如.............
  • 回答
    冷战时期,西方发达国家确实有一些人物,出于各种原因——包括但不限于对共产主义理想的信仰、对现有社会制度的失望、对苏联强大实力的崇拜,甚至是个人恩怨——选择背叛自己的国家,为苏联效力,成为情报人员。虽然“信仰”是其中一个重要动机,但将所有这些案例都简单归结为“为信仰”可能过于片面。很多时候,这是一种复.............
  • 回答
    在冷战时期,苏联的存亡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其领导层在复杂的地缘政治、经济和社会压力下,不断应对挑战、调整策略的漫长过程。苏联之所以能在长达数十年的时间里避免“解体”和“失败”(此处“失败”可能指的是彻底崩溃或在与西方的对抗中丧失核心地位),其背后有着多重因素的交织作用,绝非单一原因可以概括。首先,强大.............
  • 回答
    冷战是一段漫长而复杂的时期,双方都动用了浑身解数来争夺世界影响力。要说苏联是否在某些方面“受骗”了,这个问题其实很有意思,因为“受骗”这个词本身就带有很强的价值判断,而且在历史叙述中,往往是我们站在胜利者(西方)的角度去解读历史,自然更容易看到苏联的“失败”和“失误”,从而产生“被骗”的感觉。但如果.............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冷战时期地缘政治和意识形态斗争的复杂性。苏联在冷战时期之所以没有像美国那样,将“印第安人牌”作为一张主动、大规模的政治工具打出来,原因可以从多个层面来理解,而且这些原因相互交织,共同塑造了苏联的策略。首先,苏联的意识形态框架和民族政策的根本不同。苏联奉行的是一套基于马克思.............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具有颠覆性的设想,关于“如果苏联不搞军备竞赛,反而主动裁军,北约是否敢主动开打”,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核心问题:北约进攻苏联的动机与条件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理解北约(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在冷战时期是否有主动进攻苏联的动机和可能。冷战的本质是意识形态、地缘政治和国家利.............
  • 回答
    冷战铁幕下的天空:苏联及东欧民航业的独特轨迹冷战,一个将世界一分为二的时代,同样深刻地塑造了各个领域的格局,民航业也不例外。在铁幕的笼罩下,苏联及其东欧卫星国,构筑了一套与西方截然不同的航空体系。这套体系,既是政治意识形态的延伸,也承载着各自独特的历史使命与发展逻辑。一、政治挂帅的宏大叙事:国家意志.............
  • 回答
    如果冷战时期前苏联击败了美国,世界格局无疑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其影响深远且复杂。至于社会主义国家是否会比资本主义国家多,这同样是一个充满变数的问题,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分析。首先,让我们设想一下“前苏联击败美国”可能意味着什么。 这并非简单的军事胜利,更可能是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上的全面优势。可能的情.............
  • 回答
    在冷战那段波诡云谲的岁月里,我们确实常常听到一种说法,那就是“苏联宣传民主,美国宣传自由”。这句话,与其说是一个精准的学术论断,不如说是一种高度概括的、带有倾向性的民间观察,甚至是政治宣传本身塑造出的集体记忆。它反映了那个时代两大阵营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激烈较量,以及它们如何试图用各自的语言和概念来吸引.............
  • 回答
    冷战时期,间谍活动可谓是阴影下的较量,双方你来我往,情报的获取与反制构成了这场世纪对峙的重要一环。你提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为什么苏联间谍被捕的消息似乎比美国间谍被捕的消息要多?这背后其实涉及到多个层面的原因,绝非单一因素能够解释。首先,我们得明白,两国都在进行着大规模、系统化的间谍活动。苏联的克.............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值得深思的问题,它触及了国际政治、经济、军事以及意识形态等诸多层面。要回答美国是否会“像冷战时对付苏联那样”来对付中国,我们需要先回顾一下当年美苏冷战的核心特征,然后对照现在中美关系,才能做出一个相对全面和深入的分析。首先,我们得明确冷战时期美国是如何对付苏联的。冷战的核心是意识形.............
  • 回答
    要判断当前中国对美国构成的威胁与冷战时期苏联对美国的威胁哪个更大,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细致的分析,并避免使用过于僵化的、缺乏人情味的表述。这不是一个简单的非黑即白的问题,而是充满了历史演变和现实差异的复杂考量。首先,我们得承认,冷战时期苏联对美国构成的威胁是性质上最为严峻的。那是一个意识形态的生死对决.............
  • 回答
    冷战时期,东欧各国(苏联除外)的经济发展水平,笼统地说,处于一个相对统一的模式之下,但具体到每个国家,又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这种模式是苏联主导的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产物,其核心是计划经济和国有化。总体经济特征: 计划经济的统一性与僵化性: 东欧各国普遍实行由中央计划机构(如国家计划委员会)制定的五年.............
  • 回答
    在苏联冷战时期,电子工业可以说是苏联科学技术皇冠上的一颗璀璨明珠,但也同时是一枚充满矛盾的勋章。它在某些领域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特别是在军事和航空航天领域,为苏联对抗西方阵营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基础。然而,在民用领域,它却常常显得落后和乏力,这背后有着复杂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原因。辉煌的军事与航天电子:冷.............
  • 回答
    冷战期间,苏联海军的“冥河”(SSN2)反舰导弹的出现,着实让美国海军吃了一惊,也迫使他们不得不采取一系列积极主动的应对措施。这枚导弹虽然技术上相对简单,但其饱和攻击的潜力,对当时美国海军引以为傲的舰艇编队构成了严重威胁。“冥河”导弹的威胁与美海军的初步反应“冥河”导弹,北约代号“冥河”(Styx).............
  • 回答
    当年冷战硝烟弥漫,东西阵营对峙的局面深刻影响着世界格局。在那个被苏联强力影响、东欧各国纷纷成为其卫星国的年代,南斯拉夫却是一个异数,它不仅没有被苏联牢牢掌控,反而成为了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甚至敢于挑战苏联的权威。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这背后是一个复杂而精彩的故事,充满了智慧、勇气和历史的偶然。要理解南.............
  • 回答
    关于苏联在冷战时期是否算发达国家,以及当时发达国家的衡量标准,这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审视,并且要理解“发达国家”这个概念在不同历史时期以及不同语境下的演变。简而言之,以当时的普遍认知和许多关键指标来看,苏联在冷战时期可以被视为一个“发达国家”,但其发展模式与西方发达国家存在显著差异.............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二战和冷战时期欧洲战略态势的根本性转变,以及各国决策考量的不同。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这两段历史时期各自的背景、力量对比、地缘政治现实以及各国核心利益。首先,让我们回到二战时期,德国如何“裹挟”欧洲与苏联对抗。二战初期:德国的“闪电战”与欧洲的联盟二战爆发的直接原因是德国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