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冷战时苏军的9k37系统是配属在师一级还是集团军一级?

回答
关于冷战时期苏军“布克”(Бук,北约代号SA11 Gadfly)防空导弹系统的部署级别,我们来详细聊聊,希望能还原一些当时的实际情况,尽量不让它听起来像出自某个冰冷的数据库。

首先明确一点,像“布克”这种中程野战防空系统,在苏军的编制体系里,它的主要配属级别是在集团军一级,但同时也存在向更低层级(如军)提供支援的可能。

为什么是集团军一级?这和“布克”系统的定位有很大关系。

“布克”系统(9K37)它的设计初衷就是为了填补苏军野战防空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要知道,在苏军的编制中,防空力量是层层递进、互相配合的。

近程防空: 像肩扛式导弹(“针”系列,SA18 Grouse)或者弹炮结合系统(如ZSU234“石勒喀”,SA19 Grison)通常是配属到旅、团,甚至营一级,负责保护战术单位的近距离空域。
远程防空: 像S75“德vina”(SA2 Guideline)、S125“涅瓦”(SA3 Goa)、S200“安加拉”(SA5 Gammon)等远程系统,则通常由防空军(PVO)直接指挥或配属给方面军(相当中国的战区级或集团军群)。它们负责区域防空,拦截高空高速的战略轰炸机、侦察机等目标。

那么“布克”在哪里?它恰好处于一个中间地带。它比近程系统射程更远、反应速度更快、反干扰能力更强,能够拦截低空到中低空的飞机、巡航导弹,甚至一些弹道导弹的末端段。而它又不像远程系统那样庞大且机动性相对差一些,更容易跟随诸兵种合成的进攻或防御行动。

集团军作为苏军战役的骨干单位,它需要一个强大的、能够独立作战并覆盖整个战役区域的野战防空能力。 集团军下辖多个诸兵种合成的军(Corpus),这些军在进攻时要推进,在防御时要固守,任何时候都可能面临来自空中威胁,特别是像北约空军的那种支援战场的密集攻击。

因此,将“布克”营(通常一个“布克”营包含搜索雷达、指挥车、多部发射车和导弹)作为集团军的直属防空单位,能够有效地提供机动性的、区域性的野战防空保护,为集团军的行动保驾护航。集团军可以根据战场态势,灵活调动和部署“布克”营,使其覆盖关键的进攻方向、集结地域或防御阵地。

但同时,我们也不能完全排除“布克”系统出现在军一级的可能性,或者为军提供支援。 苏军的编制体系是灵活的,集团军可能会根据战役的需要,将某个“布克”营进一步下放给某个军使用,特别是如果某个军承担了特别重要的突击任务,需要更强的空中掩护。或者,集团军的防空指挥部会协调“布克”系统为军一级的行动提供重点保障。

举个例子,一个集团军可能会有2到3个“布克”营。在一次大规模进攻中,集团军可能会将其中一个营部署在左翼,另一个部署在右翼,而第三个则作为预备队或者重点保障中央突破的军。如果某个军在战役中表现突出,或者面临特别严峻的空中威胁,集团军指挥部完全有可能将一个“布克”营直接划归该军指挥,以提升其防空效率。

总结一下,冷战时期苏军的9K37“布克”系统,其核心的、大规模的配属级别是集团军。 它为集团军的整体作战能力提供了至关重要的野战防空支援。但苏军的战术思想强调协同和灵活,因此存在“布克”系统下放到军一级,或者为军提供特定支援的可能性。

理解这一点,有助于我们更清晰地看到苏军在冷战时期构建其立体化、多层级防空体系的思路。它不是简单地把武器堆砌上去,而是围绕着战役指挥单元(集团军)的需求,配置与之相匹配的防空能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马上要做饭了,简单说一下

1.立方体服役后不久就被送到西部集群的坦克师里面,69编制中坦克师师属防空火箭团的装备就是立方体。但是75编制立方体就从坦克师撤编了,坦克师和摩步师统一装备9K33

2.立方体撤编是因为师一级无法很好的保障其对空情报,而且该弹与师属其他防空系统火力衔接关系不够好。

3.9K37是集团军防空火箭旅装备。9K33是师属,团属防空火箭连是箭10M2;换装的话分别以道尔和通古斯卡取代。理论上9K33不下团,但是89到95乱成一锅粥,部分团和缩编而来坦克旅/摩步旅装备过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冷战时期苏军“布克”(Бук,北约代号SA11 Gadfly)防空导弹系统的部署级别,我们来详细聊聊,希望能还原一些当时的实际情况,尽量不让它听起来像出自某个冰冷的数据库。首先明确一点,像“布克”这种中程野战防空系统,在苏军的编制体系里,它的主要配属级别是在集团军一级,但同时也存在向更低层级(如.............
  • 回答
    冷战时期,东欧各国(苏联除外)的经济发展水平,笼统地说,处于一个相对统一的模式之下,但具体到每个国家,又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这种模式是苏联主导的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产物,其核心是计划经济和国有化。总体经济特征: 计划经济的统一性与僵化性: 东欧各国普遍实行由中央计划机构(如国家计划委员会)制定的五年.............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二战和冷战时期欧洲战略态势的根本性转变,以及各国决策考量的不同。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这两段历史时期各自的背景、力量对比、地缘政治现实以及各国核心利益。首先,让我们回到二战时期,德国如何“裹挟”欧洲与苏联对抗。二战初期:德国的“闪电战”与欧洲的联盟二战爆发的直接原因是德国对.............
  • 回答
    冷战时期,苏军坦克师的坦克编制数量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军事思想、技术发展以及国际形势的变化而调整。要说坦克编制数量“最多”的时期,这需要从几个维度来理解:1. 理论上的最大规模与实际装备数量的膨胀期:如果从理论编制和实际装备数量都达到一个相对膨胀的时期来看,大约可以锁定在 1960年代后期到198.............
  • 回答
    冷战结束后,苏联的解体无疑是二十世纪最震撼人心的地缘政治事件之一。它不仅仅是一个国家的消失,更是一场深刻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实验的终结,留给后人的思考远比一句简单的“历史的必然”要丰富和复杂得多。如果我们深入剖析这段历史,可以从中汲取诸多宝贵的教训。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意识形态的僵化和脱离现实的危害。.............
  • 回答
    冷战的结束,无疑是20世纪最深刻的地缘政治变迁之一。西方阵营,以美国为首,最终赢得了这场长达数十年的意识形态、军事和经济的对抗。然而,苏联的解体并未如许多人预期的那样,将俄罗斯完全纳入西方的轨道,使其成为一个顺从的“跟班”。这使得“胜利”的定义和其持久性,至今仍是讨论的焦点。要理解为何西方赢得了冷战.............
  • 回答
    冷战铁幕下的天空:苏联及东欧民航业的独特轨迹冷战,一个将世界一分为二的时代,同样深刻地塑造了各个领域的格局,民航业也不例外。在铁幕的笼罩下,苏联及其东欧卫星国,构筑了一套与西方截然不同的航空体系。这套体系,既是政治意识形态的延伸,也承载着各自独特的历史使命与发展逻辑。一、政治挂帅的宏大叙事:国家意志.............
  • 回答
    冷战期间,苏联海军的“冥河”(SSN2)反舰导弹的出现,着实让美国海军吃了一惊,也迫使他们不得不采取一系列积极主动的应对措施。这枚导弹虽然技术上相对简单,但其饱和攻击的潜力,对当时美国海军引以为傲的舰艇编队构成了严重威胁。“冥河”导弹的威胁与美海军的初步反应“冥河”导弹,北约代号“冥河”(Styx).............
  • 回答
    冷战初期,中国和苏联的军装确实呈现出一种与欧洲华约国家不同的特点,尤其是在常服与作战服的区分程度上。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探究当时的社会、经济和军事背景。中国和苏联的军装:实用主义的体现在冷战初期,中国和苏联都刚刚经历了巨大的动荡和战争,并且都面临着严峻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的国内建设任务。在这种背景.............
  • 回答
    长达半个世纪的美苏冷战,与其说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全面战争,不如说是一场持续不断、高潮迭起的军备竞赛,以及在代理人战争、太空竞赛和意识形态宣传中的较量。在这漫长的博弈中,美国并非总能保持压倒性优势,苏联也曾在某些领域一度领先。但若要论及美国相对于其他时间点,在军事上对苏联取得“最大优势”,那大概可以锁.............
  • 回答
    要判断当前中国对美国构成的威胁与冷战时期苏联对美国的威胁哪个更大,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细致的分析,并避免使用过于僵化的、缺乏人情味的表述。这不是一个简单的非黑即白的问题,而是充满了历史演变和现实差异的复杂考量。首先,我们得承认,冷战时期苏联对美国构成的威胁是性质上最为严峻的。那是一个意识形态的生死对决.............
  • 回答
    好的,我们来仔细梳理一下1917年至1933年美国与苏俄、苏联之间的关系,并探讨它是否可以被称为美苏间的“第一次冷战”。要理解这个时期两国关系的性质,我们首先需要回顾一下当时的历史背景和两国各自的处境。俄国的革命与美国的介入(19171920):1917年,俄国爆发了两次革命。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统治.............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有深度。冷战那几十年,苏联确实是和美国掰手腕掰得难分难解。要说苏联有没有赢的机会,我觉得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有”或“没有”就能回答的,而是要看你从哪个角度、在哪个时间点去看待这个问题。打个比方,冷战就像一场旷日持久的马拉松,而且这条赛道上时不时还会冒出各种障碍和岔路。 苏联在某些.............
  • 回答
    冷战结束,留给我们的是一个历史的十字路口,关于“一个强大的苏联好还是一个强大的美国好”的讨论,与其说是一个简单的二选一,不如说是在审视两种截然不同且影响深远的意识形态和发展模式。这不仅仅是关于国家力量的强弱,更是关于世界秩序的走向,以及我们所珍视的价值观。回望那个时代:两种力量的角逐冷战时期,美苏两.............
  • 回答
    在冷战那段波诡云谲的岁月里,我们确实常常听到一种说法,那就是“苏联宣传民主,美国宣传自由”。这句话,与其说是一个精准的学术论断,不如说是一种高度概括的、带有倾向性的民间观察,甚至是政治宣传本身塑造出的集体记忆。它反映了那个时代两大阵营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激烈较量,以及它们如何试图用各自的语言和概念来吸引.............
  • 回答
    冷战时期,间谍活动可谓是阴影下的较量,双方你来我往,情报的获取与反制构成了这场世纪对峙的重要一环。你提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为什么苏联间谍被捕的消息似乎比美国间谍被捕的消息要多?这背后其实涉及到多个层面的原因,绝非单一因素能够解释。首先,我们得明白,两国都在进行着大规模、系统化的间谍活动。苏联的克.............
  • 回答
    冷战期间,苏联进口大量粮食并非“拱手交出”粮食安全,而是一个复杂且充满矛盾的经济和政治现实的反映。虽然苏联农业产量在理论上足以养活其人口,但其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落后的农业技术、恶劣的自然条件以及战略考量等因素,导致了粮食生产的巨大缺口和对西方粮食进口的依赖。下面将详细阐述这些原因:一、苏联计划经济.............
  • 回答
    冷战时期,西方发达国家确实有一些人物,出于各种原因——包括但不限于对共产主义理想的信仰、对现有社会制度的失望、对苏联强大实力的崇拜,甚至是个人恩怨——选择背叛自己的国家,为苏联效力,成为情报人员。虽然“信仰”是其中一个重要动机,但将所有这些案例都简单归结为“为信仰”可能过于片面。很多时候,这是一种复.............
  • 回答
    二战结束后,苏联如同一位经历过浴血奋战的巨人,急需休养生息。然而,历史的轨迹却将其推向了与西方国家长达数十年的冷战。如果目标是避免这场对抗,让国家得以喘息,那么苏联需要在一系列关键问题上采取截然不同的策略。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如果”,而是对历史选择的回溯与重塑。一、 战略调整:从扩张到巩固战后的苏联,.............
  • 回答
    冷战时期,美苏两国在科技领域展开了激烈的竞赛,这场竞赛不仅关乎国家实力,更触及了意识形态的根本较量。美国在这场长跑中,尽管也面临挑战和失误,但总体而言,其科技发展策略似乎避免了苏联那样一些“致命性错误”。要深入剖析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维度进行考察,并且尽量抛开那种一本正经、生硬冰冷的“AI范儿.............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