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1917年至1933年美国与苏俄、苏联的对立关系是否可以视为美苏间的“第一次冷战”?

回答
好的,我们来仔细梳理一下1917年至1933年美国与苏俄、苏联之间的关系,并探讨它是否可以被称为美苏间的“第一次冷战”。

要理解这个时期两国关系的性质,我们首先需要回顾一下当时的历史背景和两国各自的处境。

俄国的革命与美国的介入(19171920):

1917年,俄国爆发了两次革命。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统治,但临时政府的软弱和继续参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决定导致了国内动荡。十月革命则标志着布尔什维克党在列宁的领导下夺取政权,建立了一个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思想的社会主义国家。

美国的立场迅速转变。最初,美国对沙皇政府采取的是一种观望和尊重的态度,但随着临时政府的上台,威尔逊政府对俄国的民主化进程抱有期待,并给予了道义上的支持。然而,布尔什维克上台后,立即宣布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这在美国看来是背信弃义,尤其是在盟友德国的攻势愈发猛烈之际。

更令美国感到不安的是布尔什维克的革命意识形态。列宁领导的政府明确主张输出世界革命,推翻资本主义制度。这种意识形态的颠覆性直接威胁到了美国作为世界资本主义体系的领导者地位。美国国内,尤其是保守派和商界,对共产主义的恐惧和敌意与日俱增,这被称作“红色恐慌”(Red Scare)。

在这样的背景下,美国参与了对苏俄的武装干涉。虽然美国官方的说法是为了保护捷克斯洛伐克军团(在一战中俄国境内作战的协约国战俘组成的军队)的安全,并防止德国利用俄国的混乱,但事实是美国军队(以及其他协约国军队)在俄国北部的阿尔汉格尔斯克和西伯利亚等地登陆,并与苏俄红军发生了军事冲突。这次干涉虽然规模有限,但标志着两国直接军事对抗的开始。

“冷战”的定义与此阶段的衡量:

我们现在普遍理解的“冷战”(Cold War)是指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之间在意识形态、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等领域进行的长期对峙,但不直接发生大规模武装冲突的国际关系。它的特点是代理人战争、军备竞赛、核威慑、宣传战以及外交上的激烈斗争。

那么,1917年至1933年这段时间是否符合这些特征呢?

意识形态对立: 这是最显著的特点。美国的资本主义民主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之间的矛盾是根本性的。美国视苏联为对其生活方式和世界秩序的威胁,而苏联则将美国视为帝国主义的代表,是世界革命的敌人。这种意识形态的尖锐对立贯穿始终。

政治上的敌对: 美国拒绝承认苏俄/苏联的合法性长达十几年,直到1933年才与苏联建立外交关系。在此期间,美国在国际舞台上积极孤立和遏制苏联,并支持反苏力量。苏联也同样将美国视为敌对势力,通过共产国际等组织传播革命思想,意图颠覆包括美国在内的资本主义国家。

经济上的隔阂: 美国对苏联实施了贸易禁运和金融限制,以削弱其经济力量,并阻止其意识形态的传播。苏联也试图建立独立的经济体系,减少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依赖。

军事上的潜在威胁与间接对抗: 虽然没有发生大规模的直接军事对抗(例如两国军队的全面战争),但美国参与的武装干涉是直接的军事行动。在此之后,虽然大规模干涉停止,但两国都在为潜在的冲突做准备,并且在世界范围内支持不同的政治力量,这可以看作是间接的军事对抗。例如,美国对苏联国内的反布尔什维克势力(白军)提供过援助。

宣传与心理战: 美国国内的“红色恐慌”以及政府的宣传,将共产主义描绘成一种危险的颠覆性力量。苏联方面也进行反资本主义的宣传,揭露资本主义的弊病和剥削性。

为何不被普遍称为“第一次冷战”?

尽管上述特征使得这一时期与后来的冷战有相似之处,但为何它通常不被直接称为“第一次冷战”呢?有几个关键原因:

1. “冷战”概念的明确时间点: “冷战”这个词语本身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才被广泛使用并固定下来的,用来描述那个时期美苏两大阵营的全面对峙。它与二战后的地缘政治格局、核武器的出现、北约与华约的形成等概念紧密相连。

2. 规模和激烈的程度不同: 尽管存在敌对,但19171933年间的对峙,在许多方面其规模和激烈程度都无法与二战后的冷战相比。后者的军备竞赛(尤其是核军备竞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代理人战争遍布全球,而且意识形态的传播和对抗也更加系统化和全球化。

3. 地缘政治的焦点变化: 两次世界大战是当时国际关系的主导旋律。19171933年,虽然美苏对抗存在,但其他主要国际议题(如一战后的赔偿、欧洲的重建、法西斯主义的兴起等)占据了更多的国际关注。美国的重心也常常放在处理欧洲的事务上,而非仅仅是针对苏联。

4. 美国的政策转变: 在19171920年的武装干涉之后,美国曾一度对苏联采取了强硬的孤立政策,但并非完全断绝联系。随着苏联国内政局的相对稳定以及美国国内经济利益的考虑,在1933年,罗斯福政府最终决定承认苏联并建立外交关系。这一步是冷战前夕两国关系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表明两国之间的关系并非一成不变的绝对敌对,而是存在某种程度的战略调整和务实考量。而二战后的冷战,则是在更长的时间内,双方都将对方视为根本性的、不可调和的敌人。

结论:

可以说,1917年至1933年期间,美国与苏俄/苏联的关系已经具备了许多后来冷战的“冷战”的早期特征:深刻的意识形态分歧、政治上的敌对、经济上的隔阂、间接的军事对抗和宣传战。因此,我们可以将这一时期视为美苏关系中“冷战”倾向的萌芽期或早期阶段,是后来更大规模冷战的前奏。

然而,由于“冷战”这个术语通常指向的是二战后的特定历史时期及其特征,将其直接称为“第一次冷战”可能会引起概念上的混淆。更准确地说,这一时期是美苏冷战的肇始阶段,两国间的根本性矛盾已经显现,并开始了相互的警惕、敌对和初步的对抗,为日后更为全面和激烈的冷战奠定了基础。

总而言之,这段时期两国关系确实充满了敌意和对抗,但将其直接定义为“第一次冷战”则需要谨慎,因为它与我们更熟悉的“冷战”在规模、烈度以及地缘政治背景上存在明显的区别。更恰当的说法是,这是美苏两国走向长期对峙的一个关键的、具有“冷战”性质的早期阶段。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如果真的看过The First Cold War这本书,其实很容易意识到,虽然书名叫做“第一次冷战”,但是实际上这里的“冷战”这个词的定义是非常特殊的,至少是非常狭义,非常不原教旨的。如果要玩文字游戏,大概可以这么表达:奥威尔笔下的冷战或者丘吉尔眼中的铁幕,其本质是冷“战”;而戴维斯和特兰尼在本书中强调的“冷战”,却是“冷”战。

这两者是有本质区别的。奥威尔在1945年提出的冷战概念,本质上是战争。在意识形态上,在经济上,在文化,交通,法律到任何能够想象的领域内,苏联为代表的东线盟军和英美为代表的的西方盟军此时在主动地释放敌意。双方在军事上开始备战,在文化上对外彼此渗透,对内积极镇压,在基本政治观点上激烈交锋——除了“热”战这一真真正正的鸣枪放炮的战争以外,其他一切整体对抗的条件都已经成立。这就是“战争”——只是不同于1914或者1939/1937,没有硝烟而已。战争已经降临,对手已经“宣战”。事实是否如此,事实何时变成这样是另一个问题。但是奥维尔是这样想的。

而这本书里的冷战侧重点完全不是这一点。

本书里详细分析了1917年美苏立场,尤其是题目中标明的威尔森的立场。而结论是,威尔森并没有积极主动地对苏敌对,之所以威尔森的对苏政策是“冷战预演”是因为他不把苏联当做一个国际伙伴和国家来看,不把苏联视为一个国家,而是视为一个对象——威尔森认为苏联的存在是一种威胁。他既没有对苏形成正常的国家间交流,也没有形成有效的对苏替代政策。当大战还没有结束,俄国革命爆发的时候,威尔森政府没有立刻做出反应。既没有有效接触俄国新政府也没有积极干预之与其敌对。到了俄国内战中,威尔森政府既没有支持红军,也没有有效地支持高尔察克。其有限的干预来源于国内和国际的压力。这个结论实际上已经很明显地指出了上面的小小文字游戏背后的问题:威尔森政府在对苏“冷”战,但是他们绝对不在对苏冷“战”。双方文化交流仍然存在,民间缺乏敌意,经济合作仍在持续,军事干预和封锁不存在,彼此军备竞赛更是幻想。

这一点至关重要。因为本书对冷战这个概念的特殊认识,所以不难发现书里没有讨论其他一些真正的冷战中很重要的要素:经济上的封锁,文化上的敌意,意识形态上的本质不同,以及这种意识形态上的差异如何深刻地影响了各国内部的公众观点等等等等。结果就是,只有我们狭义上理解冷战为“缺乏合作和接触,彼此缺乏信任”时,书里的前提才成立。一旦冷战的概念拓展到了“军备竞赛,文化渗透和政治对抗”这些领域的时候,书里自己的论述就会开始反驳自己的立论。

这话可能不该说,但是我的感觉是:这本书整体评价(非常)一般,主要是因为标题党。我本人也倾向于同意。内容可以看,也很好,但是绝不可以被标题党唬住。因为标题/结论和内容缺乏坚实的逻辑联系。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好的,我们来仔细梳理一下1917年至1933年美国与苏俄、苏联之间的关系,并探讨它是否可以被称为美苏间的“第一次冷战”。要理解这个时期两国关系的性质,我们首先需要回顾一下当时的历史背景和两国各自的处境。俄国的革命与美国的介入(19171920):1917年,俄国爆发了两次革命。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统治.............
  • 回答
    1917年,俄国和奥斯曼帝国在高加索战场上的战事,虽然不像之前的年份那样爆发大规模的决定性战役,但依然充满了激烈的对抗和重要的局部冲突。这一年,俄国革命的爆发对战场的局势产生了深远影响,奥斯曼帝国也面临着国内外的重重压力。高加索战场在1917年的整体态势:首先需要理解的是,1917年并非是俄奥在高加.............
  • 回答
    这是一个极具吸引力但又充满挑战的历史假设。如果俄国在1917年没有发生革命,而是继续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其走向将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不确定性的局面。下面我将尽可能详细地分析可能出现的情况,并探讨是否会签订《布列斯特和约》:一、 俄国继续参战,可能出现的内部局面:1. 政治上的“君主立宪制”或“混合政体”.............
  • 回答
    好的,假如我是1917年初的沙皇尼古拉二世,我的首要目标是如何在风雨飘摇的帝国中生存下来,并尽可能地保全王室。这需要一系列大胆、迅速且极具战略性的行动,而这些行动必须在我“身处”的1917年初这个时间节点上进行考量,考虑到当时已存在的社会矛盾和政治环境。以下是我的详细计划,我将尝试从多个层面进行思考.............
  • 回答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照亮世界现代史的黎明1917年的俄国十月革命,绝非仅仅是俄罗斯帝国的一次内部政权更迭,它如同一道划破历史黑暗的闪电,深刻地改变了20世纪乃至今天的世界格局。说它是世界现代史的开端,并非夸张,而是因为这场革命以其前所未有的颠覆性力量,奠定了诸多现代世界的基石,塑造了此后一个多世纪的.............
  • 回答
    1917年布尔什维克革命的炮火似乎早已埋葬了沙皇时代的荣光,而如今,距那段历史近一个多世纪后,俄罗斯却迎来了一场引人瞩目的皇室婚礼。这不仅仅是一场仪式,更像是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一次对过去的回溯,以及对当下复杂情绪的投射。婚礼的背景:褪色的皇冠与复兴的渴望这场婚礼的主角是俄罗斯的末代皇帝尼古拉二世的.............
  • 回答
    1917年,德国在法国前线发动大规模进攻,这是否能赢得第一次世界大战,这是一个极具争议且引人深思的历史假设。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德军的处境、战略选择的可能性以及可能面临的巨大挑战。简而言之,即使在1917年发动一次大规模进攻,德国赢得战争的可能性也极为渺茫,但其影响可能会是深远的。一.............
  • 回答
    《1917》里的送信任务,之所以会交给乔治和斯凯恩这两个在很多人看来“素质不高”的士兵,这背后其实蕴含着导演山姆·门德斯非常精妙的叙事和主题表达。这并不是简单的“找了两个不合适的人”,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设计,其原因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解读:1. 现实主义的残酷缩影: 战争的“垃圾堆”: 真实的一战战.............
  • 回答
    电影《1917》那令人震撼的“一镜到底”视觉效果,绝对是影片成功的一大关键,也让观众仿佛身临其境,与主角一同经历那场惊心动魄的生死之旅。这玩意儿可不是简单地按下一个“录制”按钮就完事儿了,背后是团队无数的心血和精妙的设计。首先,得明确一点,所谓的“一镜到底”并非真的没有剪辑点。在电影里,一个镜头最长.............
  • 回答
    《1917》与《血战钢锯岭》在国内外的评价差异,绝非简单的好坏之分,而是背后折射出观众群体、文化背景、电影类型偏好以及叙事重点等诸多因素的复杂交织。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剥开表面的评分数字,去探究它们各自的独特魅力以及引发不同解读的原因。《1917》:技术革新与沉浸式体验的极致追求在海外,尤其是.............
  • 回答
    《1917》这部电影,我感觉怎么说呢,它不是那种会让你看完后立马拍案叫绝的“爆米花”电影,也不是那种需要你费尽心思去解读的“烧脑”片。它就像一股冷静的溪流,悄无声息地渗入你的感官,然后留下一种难以言喻的沉重和震撼。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当然是它的“一镜到底”的拍摄手法。说实话,刚开始看的时候,我有点担心.............
  • 回答
    从历史的长河回溯,审视安纳托利亚亚美尼亚人在19151917年间遭遇的悲剧,我们确实可以“事后诸葛亮”般地探讨,他们是否有可能规避这场浩劫。然而,历史的洪流复杂且充满了偶然与必然的交织,简单的“如果”很难勾勒出清晰的替代路径。但如果我们聚焦于当时的社会、政治环境以及亚美尼亚社群自身的处境,或许能勾勒.............
  • 回答
    1917年的俄国革命,一场推翻沙皇统治、震动世界的巨变,最终将布尔什维克推上历史舞台的中心。然而,在这场波澜壮阔的革命浪潮中,无政府主义者、孟什维克国际派以及社会革命党左派这些曾经也占据着一席之地甚至一度拥有相当影响力的政治力量,为何最终未能主导政局?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深入分析当时俄国的具体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