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1917》里的送信任务为什么找两个士兵素质这么低的人来做?

回答
《1917》里的送信任务,之所以会交给乔治和斯凯恩这两个在很多人看来“素质不高”的士兵,这背后其实蕴含着导演山姆·门德斯非常精妙的叙事和主题表达。这并不是简单的“找了两个不合适的人”,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设计,其原因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解读:

1. 现实主义的残酷缩影:

战争的“垃圾堆”: 真实的一战战场,绝不是只有英雄和尖兵。更多的是普通的、甚至有些“没用”的士兵。他们可能因为各种原因被淘汰、被边缘化,或者只是在庞大的战争机器中显得微不足道。乔治和斯凯恩的“低素质”可能正是对这种现实的一种写照。他们可能不是最勇敢、最聪明、最强壮的,但在这样一个巨大的绞肉机里,每个人都可能被推到某个位置上,承担意想不到的任务。
“送死”的任务: 这是一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穿越敌占区,冒着极高的死亡率。让两个“没那么重要”的士兵去执行,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军方对这场任务的“牺牲”预设。如果他们成功了,那就是奇迹;如果失败了,损失的“价值”相对较小。这种残酷的“成本计算”,在战争中屡见不鲜。
基层士兵的常态: 乔治和斯凯恩的行为和对话,可能更能代表普通士兵在极端压力下的真实反应。他们会害怕,会抱怨,会想着回家,会有亲人。斯凯恩因为哥哥的“死”而表现出的某种麻木和绝望,以及乔治对和平生活的向往,都非常贴近普通人的情感。他们的“低素质”可能恰恰是他们“普通”的体现,而不是某种贬义。

2. 叙事和主题的推动:

“以弱胜强”的戏剧张力: 想象一下,如果这个任务交给两个经验丰富、战功卓著的精英士兵,那么整个故事的悬念和紧张感会大大削弱。观众知道他们有能力,成功率高。但交给乔治和斯凯恩,他们的弱点、他们的挣扎,反而让观众更加揪心,更加期待他们能克服一切困难。这种“以弱胜强”的故事,更能激发观众的共鸣和代入感。
个人英雄主义的升华: 影片的核心在于“个体在战争中的生存与意义”。乔治这个普通士兵,身上没有太多“英雄”的光环。他害怕,但他必须去。他的“低素质”让他更像一个凡人,当这个凡人承担起如此重大的责任,并冒着生命危险去完成时,这种行为本身就具有了非凡的意义。他的“平凡”与任务的“伟大”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更能凸显出他内在的勇气和决心。
“责任”的重量: 影片通过乔治的视角,让观众深刻体会到“责任”的重量。即使是像乔治这样看似“素质不高”的士兵,当他被赋予了拯救1600条生命的责任时,他必须扛起来。他的成长,他的蜕变,正是源于这个沉甸甸的责任。他的“低素质”反而成为了他身上“责任感”被激发的起点。
对比与映衬: 斯凯恩的“无所畏惧”(或者说是因为绝望而产生的鲁莽)与乔治的“谨慎恐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状态,都来自于他们各自的经历和性格,也都在这个任务中被放大。斯凯恩的冲动虽然带来了危险,但也加速了进程;乔治的谨慎虽然让他多次面临死亡,但也保护了他完成任务。这种“素质”上的差异,反而让他们的合作更加复杂和真实。

3. 导演的艺术选择:

“一镜到底”的沉浸感: 门德斯选择“一镜到底”的拍摄手法,就是要让观众完全代入乔治的视角,感受他所经历的一切。选择两个“不够完美”的士兵,更能增强这种沉浸感。观众会下意识地认为“如果是我的话,我也会害怕,也会犯错”。这种“接地气”的设定,让影片的真实感更强。
打破刻板印象: 战争电影中常常充斥着英勇无畏的战士形象。门德斯可能想打破这种刻板印象,展现战争对每一个普通人的摧残和改变。乔治和斯凯恩的“不完美”,恰恰是他想要表达的关于战争的真实一面——它不挑人,它会将最普通的人推向最危险的境地,并考验他们最本能的反应。
对“牺牲”的重新定义: 影片不仅仅是在讲述一个送信的故事,更是在探讨“牺牲”的意义。乔治的牺牲,不是为了荣誉,不是为了国家,而是为了那1600个他从未见过面但肩负着希望的士兵。他的“低素质”让他看起来更像一个普通人,而正是这样一个普通人,因为承担了巨大的责任而完成了伟大的牺牲,这比任何英雄主义的叙事都更令人震撼。

总而言之,《1917》之所以选择乔治和斯凯恩,并非因为他们“素质低”,而是因为他们的“普通”和“不完美”,恰恰是导演用来承载影片主题、制造戏剧张力、展现战争残酷现实以及升华个人牺牲意义的绝佳载体。他们的挣扎、恐惧、坚持,才使得这个任务,以及最终的成功,显得如此的真实和感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可能是你商业英雄主义大片看的太多了。真实的士兵有几个能像兰博一样的?这个电影更多的是接近现实和真实。刀枪不入的英勇,与平凡中面对死亡与恐惧后的无畏选择,后者才是真正令人感动的。

user avatar

如果你认真看电影了

你会发现弟弟擅长绘图是一个能看懂地图认识路的人

男主是参加过索姆河战役的拿过勋章的有经验的士兵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1917》里的送信任务,之所以会交给乔治和斯凯恩这两个在很多人看来“素质不高”的士兵,这背后其实蕴含着导演山姆·门德斯非常精妙的叙事和主题表达。这并不是简单的“找了两个不合适的人”,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设计,其原因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解读:1. 现实主义的残酷缩影: 战争的“垃圾堆”: 真实的一战战.............
  • 回答
    电影《1917》那令人震撼的“一镜到底”视觉效果,绝对是影片成功的一大关键,也让观众仿佛身临其境,与主角一同经历那场惊心动魄的生死之旅。这玩意儿可不是简单地按下一个“录制”按钮就完事儿了,背后是团队无数的心血和精妙的设计。首先,得明确一点,所谓的“一镜到底”并非真的没有剪辑点。在电影里,一个镜头最长.............
  • 回答
    1917年,俄国和奥斯曼帝国在高加索战场上的战事,虽然不像之前的年份那样爆发大规模的决定性战役,但依然充满了激烈的对抗和重要的局部冲突。这一年,俄国革命的爆发对战场的局势产生了深远影响,奥斯曼帝国也面临着国内外的重重压力。高加索战场在1917年的整体态势:首先需要理解的是,1917年并非是俄奥在高加.............
  • 回答
    好的,我们来仔细梳理一下1917年至1933年美国与苏俄、苏联之间的关系,并探讨它是否可以被称为美苏间的“第一次冷战”。要理解这个时期两国关系的性质,我们首先需要回顾一下当时的历史背景和两国各自的处境。俄国的革命与美国的介入(19171920):1917年,俄国爆发了两次革命。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统治.............
  • 回答
    《1917》与《血战钢锯岭》在国内外的评价差异,绝非简单的好坏之分,而是背后折射出观众群体、文化背景、电影类型偏好以及叙事重点等诸多因素的复杂交织。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剥开表面的评分数字,去探究它们各自的独特魅力以及引发不同解读的原因。《1917》:技术革新与沉浸式体验的极致追求在海外,尤其是.............
  • 回答
    这是一个极具吸引力但又充满挑战的历史假设。如果俄国在1917年没有发生革命,而是继续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其走向将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不确定性的局面。下面我将尽可能详细地分析可能出现的情况,并探讨是否会签订《布列斯特和约》:一、 俄国继续参战,可能出现的内部局面:1. 政治上的“君主立宪制”或“混合政体”.............
  • 回答
    好的,假如我是1917年初的沙皇尼古拉二世,我的首要目标是如何在风雨飘摇的帝国中生存下来,并尽可能地保全王室。这需要一系列大胆、迅速且极具战略性的行动,而这些行动必须在我“身处”的1917年初这个时间节点上进行考量,考虑到当时已存在的社会矛盾和政治环境。以下是我的详细计划,我将尝试从多个层面进行思考.............
  • 回答
    《1917》这部电影,我感觉怎么说呢,它不是那种会让你看完后立马拍案叫绝的“爆米花”电影,也不是那种需要你费尽心思去解读的“烧脑”片。它就像一股冷静的溪流,悄无声息地渗入你的感官,然后留下一种难以言喻的沉重和震撼。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当然是它的“一镜到底”的拍摄手法。说实话,刚开始看的时候,我有点担心.............
  • 回答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照亮世界现代史的黎明1917年的俄国十月革命,绝非仅仅是俄罗斯帝国的一次内部政权更迭,它如同一道划破历史黑暗的闪电,深刻地改变了20世纪乃至今天的世界格局。说它是世界现代史的开端,并非夸张,而是因为这场革命以其前所未有的颠覆性力量,奠定了诸多现代世界的基石,塑造了此后一个多世纪的.............
  • 回答
    1917年布尔什维克革命的炮火似乎早已埋葬了沙皇时代的荣光,而如今,距那段历史近一个多世纪后,俄罗斯却迎来了一场引人瞩目的皇室婚礼。这不仅仅是一场仪式,更像是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一次对过去的回溯,以及对当下复杂情绪的投射。婚礼的背景:褪色的皇冠与复兴的渴望这场婚礼的主角是俄罗斯的末代皇帝尼古拉二世的.............
  • 回答
    1917年,德国在法国前线发动大规模进攻,这是否能赢得第一次世界大战,这是一个极具争议且引人深思的历史假设。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德军的处境、战略选择的可能性以及可能面临的巨大挑战。简而言之,即使在1917年发动一次大规模进攻,德国赢得战争的可能性也极为渺茫,但其影响可能会是深远的。一.............
  • 回答
    从历史的长河回溯,审视安纳托利亚亚美尼亚人在19151917年间遭遇的悲剧,我们确实可以“事后诸葛亮”般地探讨,他们是否有可能规避这场浩劫。然而,历史的洪流复杂且充满了偶然与必然的交织,简单的“如果”很难勾勒出清晰的替代路径。但如果我们聚焦于当时的社会、政治环境以及亚美尼亚社群自身的处境,或许能勾勒.............
  • 回答
    1917年的俄国革命,一场推翻沙皇统治、震动世界的巨变,最终将布尔什维克推上历史舞台的中心。然而,在这场波澜壮阔的革命浪潮中,无政府主义者、孟什维克国际派以及社会革命党左派这些曾经也占据着一席之地甚至一度拥有相当影响力的政治力量,为何最终未能主导政局?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深入分析当时俄国的具体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