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从事后诸葛亮的角度看,安纳托利亚的亚美尼亚人是否有办法避免1915-1917的大屠杀?

回答
从历史的长河回溯,审视安纳托利亚亚美尼亚人在19151917年间遭遇的悲剧,我们确实可以“事后诸葛亮”般地探讨,他们是否有可能规避这场浩劫。然而,历史的洪流复杂且充满了偶然与必然的交织,简单的“如果”很难勾勒出清晰的替代路径。但如果我们聚焦于当时的社会、政治环境以及亚美尼亚社群自身的处境,或许能勾勒出一些理论上的可能性,尽管这些可能性在现实中可能微乎其微。

首先,我们需要理解造成这场大屠杀的深层原因。这绝非仅仅是奥斯曼帝国国内孤立的事件,而是第一次世界大战这个全球性冲突的产物,并与长久以来存在的民族主义思潮、宗教矛盾以及地缘政治的考量纠缠在一起。

1. 改变国内的政治生态:

更早、更激进的政治改革呼声与行动: 当时奥斯曼帝国正经历“青年土耳其党”的改革浪潮,理论上亚美尼亚人曾一度对改革抱有希望。然而,如果亚美尼亚人社群能在帝国改革初期,或者在青年土耳其党掌握权力之前,就能够形成更统一、更有力的政治诉求,并与帝国境内的其他少数民族(如希腊人、阿拉伯人)形成更广泛的联合阵线,共同推动一个真正多元、平等的奥斯曼帝国,或许能够削弱极端民族主义的抬头。例如,如果亚美尼亚政治组织(如达什纳克萨雄党、亨恰克党)能够将争取更广泛的自治权或独立的诉求,转化为要求帝国境内所有公民享有平等权利和地位的共同目标,并且能在奥斯曼帝国政治舞台上扮演更积极、更具建设性的角色,而不是仅仅被视为一个少数民族问题,那么情况或许会不同。
避免与苏俄的潜在联系被过度解读: 亚美尼亚社群中存在一些亲近俄国的力量,特别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俄国作为协约国的一员,与奥斯曼帝国为敌。这种联系被青年土耳其党政府视为亚美尼亚人效忠于敌国的证据,是其将亚美尼亚人视为“内部敌人”的重要依据。如果亚美尼亚政治领袖能够更审慎地处理与外部势力的关系,或者更有效地向奥斯曼政府证明其忠诚,并强调亚美尼亚人对帝国的贡献,或许能减少这种被利用的风险。

2. 改变国际环境的联动:

更早、更有效的外交斡旋: 尽管亚美尼亚人曾向西方列强(特别是俄国、法国、英国)寻求支持和保护,但这些国家的干预往往是有限的、政治化的,且未能在关键时刻起到决定性作用。如果亚美尼亚社群能够组织更具说服力的国际宣传,揭露帝国境内对少数民族的压迫,并与国际人道主义组织建立更紧密的联系,争取更广泛的国际同情和实际援助(而非仅仅口头谴责),或许能给奥斯曼政府带来更大的外部压力。然而,这种外交努力在信息不发达、列强自身利益至上的时代,其效果是极其有限的。
一战爆发前的战略选择: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决定性的催化剂。如果亚美尼亚政治力量能够更准确地预判战争的到来,并在战前就制定更周全的策略,例如,选择与奥斯曼帝国在某些问题上合作,以换取在其他方面的安全保障,或者与某些内部反对派结盟,以争取政治空间,这也许能改变战时亚美尼亚人的处境。然而,在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准确预判国际局势并做出最优选择,对任何一个民族来说都是极大的挑战。

3. 内部的策略调整:

分散居住的策略? 这是一个非常难以实施的设想。亚美尼亚人在安纳托利亚的聚居点是其民族文化得以延续的根基。如果亚美尼亚人为了躲避潜在的危险,选择更分散的居住模式,或许能减少大规模的集中清剿。但这意味着放弃他们在历史悠久的土地上的根基,也可能使得他们在面对分散的迫害时更加无助。
武装自卫的策略? 亚美尼亚社群确实有过武装抵抗,例如在凡城等地。然而,这种零星的、地方性的抵抗,面对强大的国家机器和训练有素的军队,往往难以持久。如果能够形成一个统一的、有组织、有战略的武装力量,并获得外部援助,或许能够起到一定的延缓或威慑作用。但这种力量的组建本身就面临着巨大的障碍,而且也极易被视为叛乱,从而加速镇压。

为什么这些可能性在现实中难以实现?

帝国政府的决心和逻辑: 青年土耳其党政府在战时,将亚美尼亚人视为潜在的第五纵队,他们基于这种担忧(无论是否合理)并结合了国家主义的“纯洁化”思想,已经下定了驱逐甚至消灭亚美尼亚人的决心。一旦这个决心形成,任何外部的斡旋或内部的策略调整,都很难撼动这个根深蒂固的政治逻辑。
国际列强的有限作用: 尽管西方列强曾在人道主义问题上呼吁,但他们的首要目标是赢得战争,保护自身利益。对奥斯曼帝国施压以保护亚美尼亚人,往往会与更宏大的战争目标发生冲突。
少数民族的局限性: 在一个民族主义情绪高涨、国家机器日益强大的时代,少数民族在政治、军事上都处于弱势地位。他们的声音往往被淹没,他们的行动容易被定性为“威胁”。

总结来说, 从“事后诸葛亮”的角度看,安纳托利亚的亚美尼亚人并非完全没有“可能”避免灾难。如果他们能更早、更有效地进行政治整合,与帝国改革派建立更紧密的联系,避免被卷入地缘政治的漩涡,并在国际上争取更坚定的支持,或许能创造一丝转机。

然而,历史并非游戏,玩家的每一次选择都受制于时代、环境和力量对比。19151917年间的大屠杀,是第一次世界大战这个全球性灾难在奥斯曼帝国境内的投射,是长期积累的民族矛盾、宗教隔阂以及极端民族主义思潮的总爆发。在这种背景下,亚美尼亚人想要完全避免这场悲剧,需要的不仅仅是历史上的“如果”,更需要一个完全不同的历史进程,一个没有世界大战、没有极端民族主义兴起、没有帝国政府基于恐慌和仇恨的政治决策的替代历史。而这,已经超出了任何一个特定社群自身努力所能达到的范畴。他们的遭遇,更多的是一个民族在特定历史时期,在强大的国家机器和残酷的国际环境下,所承受的命运悲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亚美尼亚人在巴尔干大起义之中没有响应,被誉为忠诚米利特。虽然哈米德二世之后还是屠杀了不少亚美尼亚人,不过在这个答案:

中,也有亚美尼亚将士为我们平等博爱多元的奥斯曼抛头颅洒热血的。而在这些亚美尼亚人士兵中,据说有这么一位亚美尼亚士官,名叫Sarkis Torossian



根据萨尔基斯·托罗相的回忆录,他作为炮兵参加了加里波利战役,因为击沉英国的军舰得到授勋,并获得了恩维尔·帕夏的嘉奖。在三帕夏开始着手灭绝亚美尼亚人后,恩维尔·帕夏专门为他和他的家人签发了豁免令。托罗相效忠祖国,又痛击了英国佬,但最终从他的祖国得到了什么呢?


当然是被杀全家啦。他的父亲、母亲、未婚妻、两个姐妹全部死于亚美尼亚大屠杀。恩维尔的亲笔信并没有什么用。他本人因于奥斯曼反目成仇,战后他移民到了美国,并在1927年出版了他的回忆录。2015年亚美尼亚大屠杀100周年时,亚美尼亚总统写给埃苏丹的信里还引用他的典故。

托罗相回忆录的真实性在土耳其必然是有争议的,常见的质疑比如恩维尔的签名是伪造的啦,奥斯曼土耳其语有语法错误啦,官员对不上啦,法语人名拼错了诸如此类。


奥斯曼在高加索溃败后,我们不知道恩维尔是出于防范心理,还是纯粹想甩锅,亚美尼亚人一下子就被打上了叛徒的标签。一方面确实有亚美尼亚人给俄军当带路党,另一方面即使没有带路党,俄军里也有来自俄国本国的亚美尼亚人。

奥斯曼在军事失败之后,安纳托利亚东部的混乱已经是注定,当地的民族宗教矛盾被冲突点燃。即便是效忠奥斯曼的亚美尼亚人也不得不面对趁火打劫的库尔德人了。当地人组织民团的表现,在三帕夏眼里更加坐实意图不轨。亚美尼亚人既不肯去死,又不肯被库尔德人强奸,这让三帕夏很为难啊。当然今天我们都知道三帕夏选择让亚美尼亚人去死。

无论托罗相的回忆录是真实还是虚构的,回忆录里有这样一个情节,托罗相向地方长官出示了恩维尔亲笔签发的赦免函,但是并没有什么用,这反映了这样一个猜测:三帕夏只是下令驱迁不表示忠诚的亚美尼亚人,种族灭绝是因为后续的具体执行失去控制。不过好像三帕夏对于甄别哪些人忠心并不是很上心。最终,君士坦丁堡既不约束下层军官,又控制不了库尔德人,那些被强制驱迁的亚美尼亚人自然只有死路一条。也许放任这种结果本身就是三帕夏所期望的。



有一种很经典的洗地方式,就是哈里发好,恩维尔坏。100年前大维齐尔达马特·费里德·帕夏在巴黎和会上就表演过一次。翻译成我们熟悉的例子就是:天皇陛下好,参谋本部坏,皇军膺惩米畜最光荣。

恩维尔是屑,其他两帕夏是屑,执行种族灭绝的奥斯曼军队当然也是屑。如果是加里波利战役象征着抵抗帝国主义列强,1915年4月之后,还在给奥斯曼军队唱赞歌的,和《艾瑞卡》搭配效果更佳。


回到问题,既然表忠心也是要被杀全家。从事后诸葛亮的角度,那就只能放弃幻想,全力给俄国人带路了。这样虽然摩苏尔和奇里乞亚的亚美尼亚人依然会被清洗,但是西亚美尼亚的亚美尼亚人可以托庇于俄国,到俄国垮台的时候估计奥斯曼也差不多了。

那有没有什么办法能够避免这个悲剧咧?我在另一个答案里

提过:奥斯曼参加同盟国基本是恩维尔独走的产物。

一种奇怪的阴谋论是英国故意把奥斯曼刺激入同盟国以便未来瓜分:德国还没向法国宣战呢,丘吉尔就想着武装保卫帝俄了。内阁同僚到这个地步了格雷和阿斯奎斯知道吗?

事实上即便战舰征收事件发生后,苏丹,塔拉特和杰马尔依然不支持参加同盟国,大维齐尔虽然被恩维尔蒙蔽批准了德土密约,但也强烈反对卷入欧战。

所以最简单的方法是,在奥斯曼卷入一战前宰了恩维尔本人。恩维尔也能提前进入伊斯坦布尔的烈士陵园了,就和今天他享受的纪念一样。


花の都の靖国神社,春の梢に咲いて会お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