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邀。
讲老实话啊,我恨不能请人来算一卦,免得心里七上八下火烧火燎。预告片,我没有理由否定,如果《长津湖果真拍得好,而我不进行客观的评价,看不上电影的责任不讲,影响了其他观众,怎么得了哇。
可是,我又说服不了我自已啊,我认为,徐克陈凯歌他们拍不出志愿军的精气神,不会的啊。
绝不会的!
没想到这么多赏脸的,我就多说几句吧。
其实什么三三制、服道化并非最重要,重要的问题在于:战争是宏大的,志愿军为什么而战。
在这个问题上,无论是陈凯歌、抑或是徐克林超贤,都存在一个问题:小器。
是小器,不是小气。香港导演很难拍出宏大的叙事,因为他生长的环境就是那样,他们更擅长的是螺蛳壳里做道场,比如一条小商品街,人家给你拍个庙街十二少,不知道的还以为多大的地盘。以小人物的经历,去叙述大事件的过程,他们干这个事是可以的。
这其实就是唯心式的个人主义,大事件的存在,是因为“我”的参与。运用到宏大事件上,就显得非常狭隘了—— 大家都是小人物,凭啥用你的经历呢?
对照一下中国大陆电影版《大决战》,差距更明显:宏大的战争叙事,有双方最高层的运筹帷幄、有前方大将的决战千里、有秘密战线的情报工作、有支前运动、有后方经济和政治建设、有基层指战员的英勇战斗....... 每一个群体,都是这宏大事件的一部分,都起到了各自的作用。同时很注意当时的社会政治背景,比如《淮海战役》中的蒋军通讯兵丁小二(当然历史原型有点悲剧,被蒋军活埋了),他的经历虽然一笔带过,却涉及到抓壮丁、土改等问题 —— 我比较欣赏徐克林超贤的导演水平,但他们能否涉及到这个层面,非常值得怀疑。
战争是一种组织性的对抗,个人只是这种组织的一部分,仅仅靠“我参与”是很难体现出战争全貌的,说白了就是用个人主义的思想,去演绎集体主义的团队,用英雄史观,去阐述人民史观,当然就无法描述解放军“为什么而战”。香港导演拍战争片很容易搞成大型黑帮火并,战友情变成了兄弟情,就是这个道理。你搞不懂这些东西,拍出来就不是那个味道,甚至给你走上“反战”的调子上去。
至于馒头陈我都懒得说他,人家香港导演从小生活在那种环境下,思想有局限可以理解,可你馒头陈,那可是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的,一部获奖电影就吃老本到现在.......
所以最大的可能,它会变成一部打斗华丽精彩,并充满了浓浓“兄弟情”味道的电影,然后在一些电影以外的因素下,获得一定票房加成。
我很喜欢吴京这些演员,但战狼不是战争,战狼是可以用个人英雄主义手法的,这没有问题。可一旦涉及宏大叙事,突出的个人主义反而坏事 —— 《流浪地球》注意到了这个问题,而《金刚川》就没有把握好。
这都啥年代了,还玩英雄史观?
看到有些人拿人海战术和三三制说事,我就必须得说两句。
电影还没有看,所以我的话不代表我对电影的评价。
只是针对某些尬吹三三制的人罢了。
首先,三三制最早是东北部队搞起来的,在抗美援朝战争之前并不是全军普及。9兵团为什么非得去玩三三制?
其次很多人真的是尬吹三三制。其实说三三制,仅仅只是对美国人污蔑志愿军只会人海战术的一个反驳罢了。但是,并不是说,志愿军所有打仗都用的是三三制。
网友们所说的松散队形的三三制或者班组战术,基本上只有在攻坚的时候,才会用。
实际上,从一战机枪大规模投入战场开始,散兵线对坚固阵地的进攻就已经基本无用了。三三制仅仅只是散兵线的一个变种,有独到之处,但是真没吹的那么神乎其神。
志愿军进攻能够打赢,更多依靠的是隐蔽接敌和发起进攻时候的出其不意。
志愿军会利用黑夜和地形,隐蔽逼近美军。在非常近的距离才被美军发现,一被发现立即集中部队猛攻美军。有的部队甚至可以直接爬进美军阵地而不被发现。
(不过也不要小瞧这个隐蔽接敌,这对一支军队的组织力和执行力是非常大的考验。可以说世界上除了志愿军,没别的军队能在军、师这个级别玩这一手。这是党支部建设到连和军事民主的军队,才能做到的。)
志愿军在战斗中进行过总结,如果能够逼近到美军阵地前沿五十到七十米之内才被发现,那么一定可以拿下美军阵地。如果逼近到一百到一百五十米这个距离被美军发现,那么经过激烈的战斗,伤亡比较大的情况下,也是可以拿下美军阵地,或者击溃美军的。而如果被发现的距离在二百米以上,那么基本上投入再多的部队,也很难啃下美军工事,除非动用大量炮兵掩护。
美军的战场支援能力非常好,他们的地面部队一般不会超出炮兵的支援范围,天上有飞机可以随时支援。并且美军飞行员的技术很好,经常可以在己方前沿几十米距离的地方投放凝固汽油弹。
所以,只有在第一时间,第一波次的冲击中,将尽量多的兵员,打进美军的防线内部,和美军步兵搅在一起,让美军的炮火和空袭失效,才有可能获胜。
所以,大多数的情况下,是没有第二波机会的,因为第二波步兵面对的就是火海。
比如砥平里战斗,实际上一度已经突破了美军环形阵地,但是后续部队受阻(美军投放了大量的凝固汽油弹进行战场阻隔),前面突进去的少量部队,孤立无援,最后全部牺牲。
所以,这就要求,在对美军进行正面突击、分割、歼灭战斗的时候,要在第一波集中最精锐的部队,同时也要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数量多!因为根本没有第二波可以利用。
第一波就必须狠狠砸进去,然后搅在一起,并且还能以近战战胜。
野战很多时候,用的就是集团冲锋。而不是什么松散的三三制。
三三制那是在攻坚、定点清除的时候才用的。
比如第五次战役的雪马里围歼战,分割敌人时候用的都是团营。而真正对英军主阵地发起进攻的,是步兵连。
英军士兵回忆,他们在山上,藏在单兵坑里,看不见山下的中国士兵,只能听见声音。而英国兵说话的时候,被中国军队的迫击炮手听见,中国军队的迫击炮手可以听声辨位,打掉发出声响的英军单兵坑。(这种环境下,用的是班组战术,也就是很多人说的三三制。)
攻坚和野战是不同的,野战没有坚固工事,强调一波带走,要高度集中密度非常大的兵力火力。(例如二次战役中39军正面猛攻美军和南朝鲜军结合部,四次战役的横城反击战,正面进攻的部队好几万人,都是师、团为单位。)
在第一波突然进攻中,在美军火力支援还没反应过来之前,如果能将一个师砸进敌人防线里面,和敌人搅在一起,就能撕破整条防线。
战术都是灵活的,没有一成不变的东西。没必要为了反驳一个人海战术,就死命尬吹三三制。你不管怎么做,美国人都会说你不民主没人权。你不管怎么打,美国人也都会说你不顾士兵性命,人海战术什么的。但其实,集团冲锋大家都在用,只要合适,就能以最小的代价夺取胜利。
攻坚,对面是敌人的坚固工事。坚固工事是占有火力和防御优势的,这个时候没有办法一波带走。投入的兵力越多,伤亡越大。所以必须定点清除,减少伤亡,要火力掩护和爆破组相结合的形式。(三三制只是班组战术中的一种而已。)
打什么仗,用什么战术。人海战术没什么不对,只是因为这个词带着贬义罢了,实际上美军和南朝鲜军的人海战术用的比志愿军多多了。
尬吹三三制打天下的,才是真什么都不懂的教条主义。
真要让他们去打美军,可能费劲扒拉半天,才送进去去两个班,然后让人全歼。进攻丧失突然性,引来美军强劲的火力支援。后续部队被火力压制,送不上去。打,打不下来,退,退不下去。纸上谈兵。
看电影,尤其是军事电影。不要看见人多就叫喊着:“啊……志愿军都是三三制,才没有过人海战术……”
志愿军可以用一个师进攻美军一个营,也可以用一个连,阻击美军一个师。野战的时候集中十几万部队,突破防线。攻坚的时候,也可以步兵连使用班组战术精确拔点。
打美军的时候几个团隐蔽潜伏到三五十米的距离,突然发起进攻。
打印度的时候,一公里之外就拉开间隔二三十米的散兵线往上压了。(那时候解放军和边防部队拥有炮兵优势。)
兵无常势,别尬吹三三制了,我们这支军队不是靠散兵线百战百胜的。靠的是军事民主和党指挥枪。好好研究三湾改编、长征,才能懂这支军队。
不看好呈现效果,因为长津湖或者整个抗美援朝影视作品,灵魂应该是讲清楚志愿军的力量来自哪里?如何依靠集体发挥这种力量。其他的照着来就行。
可这三位导演,怕是根本搞不清这个问题,拍出来也是没灵魂的场面戏。
这种主旋律大片,导演的艺术水平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导演编剧是否真的先明白并相信这些英雄的力量来源,有了这种理解和相信,编导才会尊重历史并尽量原味的还原。
最后,老一代大牌导演其实已经跟不上市场了,也没什么票房号召力。这类启用大牌导演拍摄主旋律的行为,其实就是文化口为了避免拍砸好交代(领导您看我请了国内最大牌的导演了,虽然反馈不好但我尽力了)。
决定导演的人都如此,导演又会怎么干呢?
抗美援朝其实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立国之战,它的历史和政治意义非常深远。
当代中国人的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很大一部分就是来自这一场战役。我这么说,可能很多人会觉得过于夸张,但只要你多去过几个国家,多看看其他民族文化里,对待外国势力的顺从,你就能发觉中国人的思想有多不一样。
中国人是极少数在西方价值观全面占领世界的时候,仍然能够自尊、自傲,不卑不亢的相信自己的民族。
像去东南亚国家,无论泰国,印尼还是马来西亚,他们对西方人的态度,看一看印度人的态度,很多人已经在骨子里被洋人征服了,他们觉得一到关键时刻是打不过洋人的,看到洋人就腿软,一个国家内心深处已经不相信自己,不相信自己的民族,不相信自己能够主权独立。即使像日本、韩国这样的发达国家,对洋人的畏惧和羡慕,也是深入骨髓的。
中国实际上在1840年鸦片战争后,到1949年近100年的时间里,其实脊梁一点点的也被压弯了,一打仗都知道躲到使馆区,租界,教堂。各个军阀都竞相找洋人抱大腿,对自己人凶狠,对洋人就是摇尾乞怜。上层政界,下层老百姓,都把洋人当成一等公民,自己是二等公民。
我们国家和东南亚那些被殖民国家的精神状态并无不同,或许我们有着古老的文化历史,但是对于现实已经没用了,我们就是东亚病夫,在猴子里称霸王的三流货色。蒋介石面对日本,能够咬牙顶住抗战,但他对美国却是言听计从,不敢违逆分毫。甚至蒋介石自己也皈依了基督教,以蒋介石的虔诚,竟然还能从多个不同版本的圣经翻译里找出错来。
这就是当时整个中国从上到下的精神状态,萎靡、消极、认命,懂得权谋,但不懂得抗争,一遇到洋大人的事,身子骨就不自禁的软,百年的被欺压历史,让身体有条件性的反射,下意识的就想去讨好。
但是直到抗美援朝,图书馆管理员不愧是百年不世出的英雄兼枭雄,有头脑,有策略,懂得迂回策略,进退有据,知道团结所有人,但是在关键时刻有一股英雄身上才有的血性和霸气,能够下困难的决断。
连把欧洲的各个派系杀得风声鹤唳,当时在全世界说一不二的斯大林面对美国的咄咄逼人,都怕了,不想打了,准备让金日成流亡。这时候图书馆管理员开中央会议,讨论在美国已经出兵,朝鲜形势急转直下的时候,中国是否出兵。
结果当时的会议情况是什么呢?除了北大图书管管理员外,几乎所有的中央高层明确反对出兵,所有的军队领导人一致对和美国作战没有把握。也就是几乎全员,都是持悲观和怀疑态度。管理员压力之大,闭门苦想三天三夜,最终召开中央扩大会议,逐个说服,力排众议,出兵朝鲜。
斯大林一开始答应出兵的条件是,只有中共出兵,真的要跟美国和联合国军打,苏联才会派空中部队作战。但是等中共真的答应要出兵,事到临头,斯大林突然不同意派遣空军了,担心苏联一出兵,事态扩大。
这里有个小插曲就是,建国公认最能打的林彪元帅,直接称病了,不能领兵。
这等于,斯大林完全没有出兵的意愿,甚至很可能答应空军出动,都是故意拿出一个做不到的条件来为难中共,没想到真的中共愿意出兵。现在没有空军掩护,中国的陆军会彻底暴露在美军的空中轰炸机下。
管理员再三思量,最终还是决定出兵,然后派人去莫斯科通知斯大林,就算没有苏联的掩护,我们还是决定出兵朝鲜,和美帝国决战。斯大林非常意外,他连金日成流亡政府的地方都想好了,中国竟然真的出兵了,于是多疑斯大林推翻了自己不参战的承诺,还是在后方排除空军,进行掩护。(人精之间的较量,对人心的争取,有多复杂)
朝鲜战斗的过程不细说,这里只引新加坡领导人李光耀(亲英,亲美)在朝鲜战争后的说法:
朝鲜战争后作为亚洲人的我,在英国时腰杆才直了些,朝鲜战争前我在欧洲旅行,人们常对华人持歧视态度,可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兵朝鲜并接连获胜后,西欧海关人员一见华人,都肃然起敬,从此我也开始认真的学习汉语。
长津湖战役在朝鲜战争中的重要性自不必说,我相信徐克导演的片子,大场面是肯定到位的。但是在故事和历史意义方面,真心希望陈凯歌导演,能够把长津湖前后,中国面临的险恶政治形势拍出来,把美军的强大和联合国几十个国家的狂妄气焰拍出来。把中国人民志愿军,面对人性的恐惧,物理环境的艰苦,面对死亡,那种不屈的精神拍出来。
没有朝鲜战争,就没有我们中国今天的精气神。
有 林超贤(导演) / 徐克(导演) / 陈凯歌(导演) 这些大腕在
还能有期望吗?HK善长的街头黑帮械斗,将在朝鲜上映
这两年对抗美援朝和建党百年的献礼片的整体质量,让人很难乐观
刻板印象、反刻板印象、反反刻板印象,现在到了反反反刻板印象的阶段。
三三制不是所谓的“攻坚”战术,那就是东野的步兵野战攻击战术,东野的“攻坚”战术另有一套,名曰四组一队。
攻击野战工事和攻击城市要塞还能是一套战术?
实际上,按照华野的战斗风格,最常用的攻击野战工事的战术,就是所谓人海战术。
这种战术的主要形式,是以步兵组成梯形攻击队形,窄边对敌,以机枪火力掩护梯形的两个腰,然后发动快速冲锋。
这种战术适用于敌军守备不够强固的场景,对于守备严密的敌军野战工事,华野更喜欢采用耗时更多的交通壕掘进战术。
就是说,拿华野开玩笑要有个限度,不要以为华野就不绑梯子,过防步兵壕全靠自己蹦。
具体到电影预告片的这个场景,那个规模也不叫人海战术,而是集团冲锋战术。
这种集团冲锋适用于因为种种原因需要在短时间内击破敌军强固工事的战场环境下。
这种战术在技术上没什么难度,只要你的兵敢冲就行了。
我对抗美援朝中PVA的表现有一个基本判断:步兵连队中的班排战术骨干的技战术水平超过美军;营团级别的分队指挥普遍比美军同级别要略差一些,主要是对技术兵器、装备认知的缺失,以及对协同的理解;军师级别的将军们,差距就开始变大。到了最高层级,美国陆军三个五星其实作战水平都比较差,一个搞公关的、一个搞行政的、一个二世祖,然后摊上的是三大五星之中不行还没有逼数的二世祖,于是清长之战就吃个爆亏。
但是具体到第八集团军的沃克中将和陆战一师的史密斯少将,在清长之战中的表现也颇多可圈可点之处。
在长津湖战场,交战双方的最主要问题其实还不是对手,而是严酷的自然环境。
零下四十度的超级低温对于第九兵团来说,很多步兵在到达攻击出发位置的那一刻开始就已经死了,区别只是被打死还是被冻死。
而对于陆战一师和步兵第七师来说,放弃战斗在战斗打响的第一刻就已经确定了,美军做的始终都是击退当面PVA的进攻,然后向南撤退。
所以第九兵团不采取集团冲锋是毫无意义的,美军的火力水平保证它的野战工事对于第九兵团来说是强固的,交通壕又挖不动,挖的动也没有时间去挖,冬将军正在威胁大量的没有御寒装备的士兵的生命。
残酷的长津湖之战的最终场景是第九兵团的两个军各凑了一个连级战斗队来到了兴南港,为状态比PVA好得多但已毫无战意的远东美军送行。
可以说,整个抗美援朝二次战役的过程和结局,就是两个水平拙劣的统帅互相卖蠢导致的错进错出。
具体到长津湖战场,如果彭德怀、宋时轮乃至整个第九兵团的指挥员们有一点高寒地带作战经验,长津湖之战的过程也不会如此冰冷。
华野士兵们英勇的集团冲锋当然是值得赞美的,任何批评战争之中的勇敢行为的人,都没有存在的价值。但是对于把十几万士兵投入到一块死地之上的将军而言,其专业能力理应遭到质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