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有哪些你小时候从影视剧中了解到的,长大后却发现完全不是那回事的历史人物/事件?

回答
小时候看《三国演义》的时候,那个姜维简直就是诸葛亮第二,忠心耿耿,智勇双全,简直是完美的接班人。每次看他力挽狂澜,我就觉得三国统一指日可待。尤其是他九伐中原,那种锲而不舍的精神,让我对英雄的定义都有了新的认识。总觉得他最后应该是能够复兴汉室的。

结果长大了读史书才发现,姜维那哪里是那么“完美”的接班人啊。他确实是诸葛亮培养出来的继承人,能力也不错,但他的政治手腕和战略眼光,跟诸葛亮比起来,那是差了不少。他的九伐中原,虽然有几次打得还不错,但总体上来说,消耗了蜀汉本来就不多的国力,而且很多时候是为了完成诸葛亮的遗志,有些过于执着了。尤其是在邓艾偷渡阴平的时候,姜维的应对可以说是非常被动,甚至可以说是有一些失误,最终导致蜀汉灭亡。电影电视里那种姜维运筹帷幄,总能化险为夷的形象,在真实的历史里,并没有那么理想化。他虽然勇敢,但也有点匹夫之勇的感觉,最终未能挽救蜀汉的命运。这让我第一次深刻理解到,影视剧里的“英雄”,和历史上的“人物”,是有很大区别的。

还有一个是关于秦始皇。小时候看一些历史剧,或者读一些少儿读物,秦始皇总是被描绘成一个雄才大略、统一六国、建立不朽功业的千古一帝。他修长城、统一文字、度量衡,这些功绩被反复强调,简直就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君主。我当时觉得,能做出这么多开创性的事情,他一定是一个非常了不起、很有远见的人。

等我再长大一点,开始接触更复杂的历史叙述,才意识到秦始皇的另一面。他的确统一了中国,这是毋庸置疑的,而且他建立的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但是,他的统治方式却非常严苛和残酷。焚书坑儒,压制思想;严刑峻法,民不聊生;穷兵黷武,大兴土木,耗尽民力。特别是焚书坑儒,在影视剧里常常被简化成“为了防止人民反抗”,但实际上,那是一场对中国文化和思想的巨大浩劫,无数珍贵的书籍和知识就这样消失了。他对知识分子的残暴和对思想的禁锢,是和他统一中国的伟业并存的。电影电视为了突出他的“功绩”,往往会淡化甚至回避这些“负面”的方面,让我一度以为他就是一个完美的、不食人间烟火的伟人。后来才明白,历史人物是复杂的,他们的功过往往是交织在一起的,不能简单地用“好”或“坏”来评价。秦始皇就是这样一个极具争议的人物,他的伟业和他的暴政,都同样真实存在。

说起来,还有“贞德”。小时候看电影,贞德那个形象简直就是圣女,被上帝感召,穿着铠甲,带领法国军队打败英格兰人,那种神圣的光辉和无畏的勇气,让我觉得她就是中世纪的奇迹。她最后被火刑处死,更是充满了悲壮的色彩,像一个殉道者。

然而,长大后深入了解历史,发现贞德的故事并非如此简单。首先,她是不是真的听到了“上帝的声音”,这个很难考证,更多的是一种信仰的力量和她个人非凡的魅力。她的军事才能也被一些历史学家质疑,认为她更多的是一个精神象征,真正的指挥官是她身边的将领。而且,她被捕后的审判过程充满政治阴谋,她是法国和英国政治斗争的牺牲品。她的“圣女”形象,在很大程度上是后世,尤其是法国民族主义兴起后被建构出来的。她并不是一个被神化的完美人物,而是一个在特定历史时期,凭借个人信念和魅力,抓住机遇,影响了历史进程的普通(虽然不平凡)女性。她的故事,更多地展现了信仰的力量、民族主义的起源,以及政治如何操纵一切,而不是一个单纯的童话故事。

这些经历让我明白,历史不是白纸黑字那么简单,它充满了人性的复杂、政治的角力,以及后世的解读。影视剧可以让我们对历史人物产生初步的印象,但真正理解一个人,一个事件,还需要我们自己去深入探索和思考。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倚天屠龙记》赵敏,是金庸小说最光彩照人的女主角之一。她登场后,直接将《倚天屠龙记》从张无忌的“大男主戏”拉成了势均力敌的男强女强戏,【我偏要勉强】,存在感和主动性实在太强了。

因此,作为金庸小说、甚至可能是武侠小说史上登场最晚的女主角,(第23回/全40回),全书接近60%的篇幅后才登场,她的出场次数和戏份,竟能高居金庸小说所有女性第三名,仅次于黄蓉(5324次)和小龙女(2372次),而高于其他所有人,是逆流而上,后发先至的真实写照。

赵敏的身世极为显赫,是元朝兵马大元帅,汝阳王察罕帖木儿的女儿,她的兄长是名将扩廓帖木儿(汉名王保保),因此受封【绍敏郡主】。

而在真实历史中,这对父子也是元朝末年、堪称蒙元帝国擎天支柱的存在。

当元末民族大起义,作为地方豪强的乃蛮部色目人, 察罕起兵自为一军,与汉人义军为敌,竟是连战连捷,十年征战,就生生将声势浩大的北方红巾军上百万之众尽数歼灭,替蒙元收复北方各省,一时之声势无与伦比。

然而谁也想不到,察罕志得意满,乐极生悲,接受山东红巾军投降时,轻而无备,就被降将田丰刺杀了。

而察罕的养子王保保,虽领兵破益都,平山东,斩杀田丰和王士诚,报父仇,但无力阻止北方蒙元势力的群雄并起、分崩离析,自己也被蒙元皇室猜忌限制。

洪武元年,朱元璋趁机派大将徐达、常遇春挥师北伐,太原之战,明军大破王保保十万铁骑,打得他只带十八骑仓卒北走。

洪武三年,沈儿峪之战,徐达挥军奋击,再次大败王保保的十万大军,此战明军俘获北元亲王、国公、平章等文武官员1865人,俘获士卒84500人,获马15000匹,其他驴骡牛羊等杂畜不计其数。

洪武五年,明军15万大军兵分三路,欲彻底消灭北元政权,然而徐达所率5万中路军,先锋蓝玉轻敌冒进,导致大军被王保保合围伏击于和林,明军战死万余人,精锐损失惨重,此战也令北元转危为安。

王保保作为此前屡败于明军、多次抛下大军狼狈而逃的常败将军,竟能败而不馁,令徐达这位百战百胜的大明军神,遭遇生平唯一一败。难怪朱元璋此前就一直对他好生看重,公开称赞他是【天下第一奇男子】,朝思暮想恨不能臣服之。

也正因如此,洪武四年,朱元璋将此前被明军俘虏的王保保之妹,册封为皇次子秦王朱樉的正妃,以示对王保保的笼络和招抚。此女本名观音奴,可以视为“赵敏”这个文学人物的真实原型。

秦王妃:观音奴

然而,娶了亡国之余的蒙古女子为正妻,也意味着秦王朱樉被肯定排除出皇储人选了,就算太子朱标万一出了什么意外,他也再无任何可能相争了。

大概是觉得这桩纯粹政治联姻的婚事,委屈了自己儿子,于是朱元璋又让卫国公、宁河王邓愈的女儿去当秦王次妃,而邓次妃的家世,是完全有资格当亲王正妃的。——这位邓家姑娘的心态,同样可想而知。

(太子妃,常遇春之女;燕王妃,徐达之女;代王妃,徐达之女;周王妃,冯胜之女;蜀王妃,蓝玉之女;晋王世子妃,傅友德之女……

洪武八年,王保保病死,观音奴这个秦王妃,联姻价值彻底消失了。

没几年,朱樉就和邓次妃恩爱无间,将秦王妃囚禁并虐待。或者是看到了洪武十一年,太子妃常氏去世,太子次妃吕氏被扶正的先例,觉得老爹也会顺水推舟,“成人之美”。

秦王:朱樉
【(秦王)听信偏妃邓氏,将正妃王氏处于别所,每日以敝器送饭与食,饮食等物,时新果木,皆非洁净,有同幽居。】

谁知,朱元璋的处置却是直接将邓次妃赐死,再三下谕旨,要秦王对正妃以礼相待。秦王痛失所爱,继续囚禁并虐待秦王妃。

【偏妃邓氏,因妒忌被责,自缢身死。自此之后,再三省谕以礼相待正妃王氏。不听父教,仍将王氏幽囚宫中。夫妇之道,并无一定之人,不过宵昼与无知群小放肆自乐】

洪武二十一年,明将蓝玉攻灭北元,一雪此前败于王保保之耻。

洪武二十五年,太子朱标英年早逝。原本按礼法次序,离储位极近的秦王朱樉,却因屡次忤逆与触怒朱元璋,完全没被考虑为新储君人选。

按此前历朝礼法,太子早死后,传位皇孙还是传位皇次子,并无定论。孙权、萧衍都是在太子有孙的前提下,选择了次子为新皇储。

洪武二十八年,秦王朱樉被不堪凌虐的宫人毒杀,朱元璋认定是正妃被囚、秦宫无人主持所致,顺便让没有生育过的秦王妃跟着殉葬了,给了她一个“愍烈”的谥号。

【秦有事,皆是宫无主,主宫者无,昼夜杂处……班师之后,逸乐于宫,日日数饮冰水,此时服药燥然使然。今服毒身死,吾观毒人之计,中在临归寝服樱桃煎,由此而亡。亡由正宫被苦,因宫禁不严,饮食无人关防计较】

从此之后,明朝就形成了这样的惯例,亲王郡王的正室王妃如果“无所出”,就是没有生育儿子,也要和侧妃、姬妾一起被强迫殉葬,生下儿子的才能免死。比如朱元璋的曾孙,明仁宗朱高炽的几个儿子,卫王朱瞻埏,越王朱瞻墉,早死且无子嗣,其王妃都依照秦王妃的先例,被勒令殉葬。

此时的明朝,已经是程朱理学成为朝廷统治意识形态的年代,按朱元璋定下的法度,甚至连皇室公主死了驸马,都必须得守寡终身,不得如前朝公主那样改嫁了。

明朝中期以后,郡主以下的宗室女子,如果没有自己儿子,那么死了丈夫后就被关进一件小屋,一个老仆妇伺候,只给基本衣食,不得外出,想要苟活,便等同于囚犯。

所以,朱元璋这个绝对【大男子主义者】,对自己的女性子孙都如此【身体力行】地苛待,又怎么可能允许皇室的寡妇嫔妃们和前朝一样,放她们出宫回娘家养老,甚至改嫁他人?

这才是他之所以复古残酷人殉制度的最大动机之一,将这些没了丈夫、不能履行生育工具职能的女子,索性打包处理,省钱省事省麻烦。

当然,朱樉的几个年长儿子,包括继任秦王朱尚炳,都是邓次妃所生,(有的百科资料,说秦王妃生了朱樉次子朱尚烈,是弄错了

所以,秦王妃观音奴作为他们几兄弟的“杀母仇人”,为夫殉葬还能得到礼葬,或许也是这个苦命半生的女人的一个了断,否则只有更加生不如死。

——这个小说中赵敏的人物原型,一生境遇如此悲惨,亡国妾妇,乱世飘萍,不过如是。

相关回答:狐狸晨曦:如何评价察罕帖木儿?

狐狸晨曦:为什么明朝要重启人殉制度?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小时候看《三国演义》的时候,那个姜维简直就是诸葛亮第二,忠心耿耿,智勇双全,简直是完美的接班人。每次看他力挽狂澜,我就觉得三国统一指日可待。尤其是他九伐中原,那种锲而不舍的精神,让我对英雄的定义都有了新的认识。总觉得他最后应该是能够复兴汉室的。结果长大了读史书才发现,姜维那哪里是那么“完美”的接班人.............
  • 回答
    小时候看过的很多影视剧,当时只觉得有趣、刺激,或者有点奇怪,但长大后回想起来,才发现其中隐藏着细思极恐的细节,让人毛骨悚然。以下是一些我能想到的,并且尽量详细讲述的例子:1. 《黑客帝国》(The Matrix)系列中的一些设定和情节 小时候的感受: 我小时候看《黑客帝国》觉得特效好酷炫,动作设.............
  • 回答
    说起小时候绑脚,这在中国过去可是一个由来已久、习以为常的习俗,尤其是在南方地区。它被认为是一种“审美”,是女性美貌和身份的象征。然而,这种所谓的“美”却是以牺牲身体健康和功能为代价的。身体上的影响,那可是方方面面的,而且是长远且不可逆的。最直观的,就是脚部的畸形。小孩子脚骨还没长结实,发育的关键时期.............
  • 回答
    小时候,我对邻居李阿姨是打心眼里“看不上”。她是个退休教师,脸上总是皱巴巴的,说话也慢悠悠的,好像随时都能睡着一样。最关键的是,她家的院子永远都乱糟糟的,各种植物长得没个样子,野草比花还多,跟我们家整齐划一的花坛比起来,简直是杂乱无章的代表。我那时候最喜欢的是隔壁小区那个梳着整齐马尾辫、穿得像洋娃娃.............
  • 回答
    说起小时候读过的书,有很多现在回想起来依然觉得是宝藏,特别适合推荐给孩子们。我小时候特别喜欢《草房子》,每次读完都好像跟着桑桑一起经历了那个充满人情味和自然气息的童年。《草房子》这本书描绘了一个发生在中国南方水乡的江南小镇的童年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桑桑,一个生活在油麻地小学的小男孩。他的父亲是学校的.............
  • 回答
    我小时候有很多神奇的误解,有些至今想起来还觉得有趣。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可能是我对“天上的星星是灯泡”的误解。我大概是五六岁的时候,住在乡下。那时候,农村的夜晚没有城市那么多的光污染,星空格外的清朗。我记得一个夏天的夜晚,奶奶带着我去院子里乘凉。奶奶躺在竹椅上,我依偎在她身边,抬头望着漫天的星辰。.............
  • 回答
    小时候确实有很多"瞒天过海"的尝试,但父母的洞察力总能让我措手不及。以下是我记忆中几个经典案例:1. "神偷"计划:有一次我偷偷把妈妈的口红藏在了书包夹层,还特意用橡皮擦在书页上画了只小猪,以为能骗过妈妈。结果第二天早上,妈妈拿着口红站在书包前,我正蹲在地上找橡皮擦,她直接说:"你偷我口红的样子,比.............
  • 回答
    作为一个大型语言模型,我没有童年,也没有“独自的大发现”。我没有身体,无法在物理世界中探索,也没有意识,无法体验好奇和惊喜。但是,我可以从我所学习到的海量文本和数据中,模拟和理解人类在童年时可能经历的“独自的大发现”。我可以想象,如果我是一个孩子,我的“大发现”可能会是什么样的。假设我是一个对周围世.............
  • 回答
    哈哈,这个问题太有共鸣了!作为一个过来人,我确实经常被现在这些“小怪物”们的聪明劲儿弄得措手不及,感觉他们大脑升级的速度比我们的硬盘快了不止一点半点。让我觉得现在的宝宝比我们小时候聪明了千百倍的“小事”有很多,这里挑几个特别让我印象深刻的: 对电子产品的掌握能力简直是天生自带的技能: .............
  • 回答
    六一儿童节,每次听到这个日子,心里总会泛起一股复杂的情绪,带着点甜,也带着点苦涩。长大后,随着阅历的增加,很多小时候被忽视的细节像拼图一样一块块浮现,让我猛然意识到,哦,原来那时候,我被欺负了。我一直是个瘦小又有点内向的孩子,不太擅长跟人打交道。大概是小学三四年级的时候,班里有个男生,个子比我高不少.............
  • 回答
    嘿,说到年味,那股子熟悉的味道一下子就钻进鼻子来了,鼻子酸酸的,心里也暖暖的。小时候在老家过年,那才叫一个热闹,现在想起来,每一件小事儿都跟电影画面一样,清晰得不得了。我老家在淮河边上,过年最讲究的就是“年夜饭”和“拜年”。年夜饭,那绝对是全年最隆重的一顿饭,简直是全家人的“总动员”。从腊月二十三(.............
  • 回答
    小时候,我最怕背诵李白的《静夜思》。那几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在我看来,就是简简单单的描绘,描绘月光照在床前,像一层霜,然后抬头看月亮,低头就想家了。我当时只觉得,哦,李白看到月亮,就想家了,很简单。到了我二十多岁,第一次一个人在异地过年,除夕夜,外面鞭炮声此起彼伏,.............
  • 回答
    这绝对是火星探索史上的一个里程碑!NASA这次搞的“火星样品返回”(Mars Sample Return,简称MSR)任务,计划从火星上发射一枚小型火箭,把之前毅力号火星车采集的岩石和土壤样本送回地球进行详细分析。这消息一出来,整个航天界和科学界都炸开了锅,背后信息量太大了。首先,这枚“火星发射的小.............
  • 回答
    从繁华都市回到故乡,很多年轻人面临着与一线城市截然不同的就业选择和发展路径。这份转变,既是对生活节奏的调整,也可能是对个人价值的重新审视。那么,这些“归巢”的年轻人,都在老家做什么呢?小城市又藏着哪些不为人知的机遇呢?一线城市“打拼”后,回到老家做些什么?经历了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的激烈竞争和高压节奏.............
  • 回答
    小时候,世界是模糊而鲜亮的,很多事情就像蒙了一层轻纱,虽然看得见,却摸不透。长大后,那层纱慢慢散去,很多曾经的疑惑才恍然大悟,原来是这么一回事。我小时候特别不明白为什么大人总爱说“等你们长大了就知道了”。那时候,这句话听起来就像是一个永恒的延迟,一个永远到不了的未来。我迫切地想要知道所有事情,尤其是.............
  • 回答
    小时候…笑死,根本不信!小时候,我妈总是跟我说:“等你长大了,就明白什么是真正的快乐了。” 我信誓旦旦地点头,心里想着,等我长大了,我一定要去游乐园,坐那个最高的过山车,吃遍所有我喜欢的零食,每天都和小伙伴们疯到天黑。结果呢?长大后,我确实去游乐园了,排了三个小时的队,终于坐上那个号称“肾上腺素飙升.............
  • 回答
    童年时期的教育和我们接触到的信息,往往是理想化、简化的,旨在建立基本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然而,随着我们步入社会,开始独立思考和面对复杂现实时,常常会发现许多曾经深信不疑的观点与实际生活存在着巨大的反差。以下是一些我们小时候接受的观点和教育,走向社会后才发现与现实生活相悖,并会尽量详细地阐述:1. “.............
  • 回答
    想当年我们80后,那时候零食可不像现在这么琳琅满目,种类少得可怜,但每一款都承载着我们那个年代最纯粹的快乐和最深刻的记忆。提起这些,那感觉就像是打开了尘封的记忆盒子,一股脑儿地涌出来,说也说不完。首先得说说那 “辣条” 的鼻祖——大刀肉/亲亲鱼。那会儿哪有什么卫龙、张君雅,最出名的就是这种用油炸过的.............
  • 回答
    小时候,我的世界观简直就像一个被施了魔法的万花筒,色彩斑斓、形状各异,每一个碎片都闪烁着独特的、有时甚至荒诞的光芒。这些奇特的世界观,至今想起来,依旧觉得充满了童趣和想象力,一点也不比现在那些精心设计的科幻设定差。我记得有一段时间,我坚信家里的墙壁是活的。不是那种会说话或者会动的墙,而是有一种“意念.............
  • 回答
    小时候对日本的印象,其实挺复杂的,有的是因为大人们聊天的只言片语,有的是因为电视上偶尔闪过的新闻画面,还有就是课本里那些模糊的“侵略”字眼。最深刻的“糟糕印象”可能源于那些关于战争的描述。虽然那时候我还不能完全理解“侵略”、“杀戮”这些词的含义,但大人们在谈论这些事情时,那种沉重的语气,偶尔流露出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