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刚刚开始认字,喜欢看成语故事。
看到一个故事叫“刻舟求剑”,心里觉得这个人好傻,世上怎么会有这样的人,难道不知道剑在江中央掉下了水,跑到江边是找不到的?然而长大后发现,在这条岁月的长河里,很多人在某个节点遗失的东西,之后一次又一次返回寻找,却不知道自己只是站在船边徘徊,江中央已经回不去了。
看到一个故事叫“掩耳盗铃”,心里想,这又是一个傻瓜,捂着耳朵偷东西骗的了谁?然而长大后发现,自己和同学一起逃课、一起抄作业、一起考试作弊,一起做许多明知道不应该做却克制不住自己的事情。没有被抓到就沾沾自喜,其实警告的铃声早已响起,只是自己捂着耳朵假装听不到。
看到一个故事叫“朝三暮四”,心里偷笑,这群猴子怎么如此好骗,明明就是七个栗子,早晨三个晚上四个变成早晨四个晚上三个就一个个被哄得服服帖帖。然而长大后发现,女孩儿被渣男伤害,对面一个道歉就还是原谅了他;商家使个小小的心眼儿,几块钱红包就引得全国人趋之若鹜……我们不比猴子聪明多少。
看到一个故事叫“削足适履”,心里哀叹,怎么会有这样的蠢人,居然会蠢到砍自己的脚去适应鞋子,换一双鞋子就那么难吗?然而长大后发现,明明知道自己的权益被损害,明明知道这样的环境和体系并不科学,然而在这其中的每个人却都默不作声,甘心忍受。
看到一个故事叫“邯郸学步”,心里崩溃,为什么成语故事里的人一个比一个傻?别人走路姿势好看就去模仿,到了最后居然忘了自己怎么走路?然而长大后却发现,这个世界的确被一股股潮流所带领,今天“假装生活”,明天“佛系青年”;今天都在比拼“跳一跳”,明天都在晒“养青蛙”。现在谁能想象,自己扔掉手机生活的样子?
原来,成语中那些傻事儿可能没有人会去干,但是,成语里那些傻瓜,却是真实地存在着。
2018-5-2
感谢大家对我这个答案的喜爱和赞扬,这个回答占了我知乎生涯95%以上的赞。
不过夸我“活的通透”的朋友就谬赞了,其实我早就知道自己就是一个典型的在“刻舟求剑”的人,也为此遭受了巨大的痛苦,可能到现在也没有完全走出来,正因为自己如此,才对这种心理有足够深的认识。事实证明,懂得一个道理和真正行出来还有相当长的距离,这个答案可以说是对我自己的一个嘲讽吧!
真心希望所有看到这个答案的人的想法是“我才没有”,或者是“有那么点道理”,而不是“感同身受”。
《葫芦娃》大家小时候肯定都看过,那《葫芦娃》的续集《葫芦小金刚》呢?
几年前无意间在宾馆的电视上看到过《葫芦小金刚》,我还以为是《葫芦娃》的又一别称,于是就和几个小朋友一起坐在床上看,当时还没觉得有什么问题,只觉得没有《葫芦娃》好看,看完就抛在脑后了。
直到上了大学以后,在知乎某条问题下面看到有答主回答《葫芦小金刚》中有各种“那啥”隐喻,我这好奇心就上来了,于是就重温了这一部动画片,看完后不经感叹,这样的动画片能过审真是奇迹。
以下引用贴吧用户—小莎兰Mr贰的分析,侵删
(原贴:http://tieba.baidu.com/p/4656035616?share=9105&fr=share
1、力大无穷的大娃(象征能力出众的人)被“钱”制服
2、二娃“千里眼”(象征明辨是非的人)被妖精的歪风邪气弄瞎了眼
3、刀枪不入的三娃(象征立身处世“百毒不侵”的清廉之人)被穿小鞋
4、控制水的水娃,被社会这个大染缸毒害,吸入了脏水导致健康受损而败阵
5、控制火的火娃,被妖精用激将法烧大锅饭,最终精疲力竭。
(在大锅饭面前,个别干实事的人即便能力再强,也只能落得个精疲力尽)
6、6娃隐身娃(象征:社会(职场)中的“隐士”,对世俗纷争置身事外),可是有时候,不站队,也是一种罪!没有错误,也可以制造错误!最终他被安上了小尾巴,扣上了大帽子,同样无法全身而退
7、7娃能力超强,但他的葫芦因为蛀虫从内部破坏而整个崩溃
当然以上只是这部动画片的冰山一角而已... 其他的我就不细讲了……
很多年前进口柠檬一个卖8.8,在肉包才5毛钱的年代,它是很贵的水果。有一天我奢侈了一把,买了这个我从来没有吃过的水果。我以为它像桔子那样剥着吃。结果,当我把好不容易剥好的一瓣柠檬放入口中,那强烈的酸涩感把我刺激得面容扭曲。天啦,这么漂亮的水果居然这么难吃,我有一种上当受骗的感觉,当场将手中剩下的柠檬扔进垃圾桶。
前几年,第一次买牛油果,我在水果店挑选的时候,以为那些看上绿绿的,捏上去硬梆梆的牛油果是好的,而那些看起来发黑萎靡,捏上去软软的牛油果是坏的。结果我买了绿色硬梆梆的牛油果,回家用削皮刀削了半天,当我满怀期待地咬了一口之后,心里顿时大失所望:这什么鬼,还没地瓜好吃!
一个人对事物的判断能力,会受到自身知识经验视野的局限。倘若只以自己的角度去理解世间万物,就会产生无数荒谬的误会与偏见。
就如从前的我,曾误会柠檬、牛油果都是超级难吃的水果。实质上,不是它们难吃,而是我缺乏对它们的了解 ,没有掌握正确的打开方式。
值得庆幸的是,我没有停留在自己刻板的印象里。当我学会了,如何享用一只柠檬,原来它应该被切成漂亮的薄片,用来泡水。当初令我反感的强烈而酸涩的味道,竟然是它的优点,它能化腐朽为神奇,让一杯平平无奇的开水,瞬间变得清新灵动。
当我知道牛油果要等外皮变黑捏起来有点软,才意味成熟可供食用。而我最初嫌它寡淡无味,后来却因它这个与众不同的特点百吃不厌,正因为它没有什么味道,所以可塑性极强,可以和很多调料食物搭配,成为水果界的百变女王。
写到这里,我突然想起我有一个室友。她从小就讨厌番茄的味道,任何用番茄烹饪的菜肴她从来不粘。直到有一天,我在宿舍里,将自己个洗净的番茄切成片,再撒上很多白沙糖。生番茄鲜红艳丽,白沙糖胜雪,看起去十分可口。她在我的建议下,抱着怀疑的态度尝了一片……万万没想到,她从此一发不可收拾,那天以后,我们宿舍里每天都弥漫着生番茄的味道。而她每每将盛着番茄拌白糖的盘子 ,穿过床帘伸出来,建议大家也来几片。我们这些原本不嫌弃番茄的人,也无奈地摇摇头,谁能这样天天都在吃同一种东西的。从极度厌恶到疯狂喜爱,她好像要把过去十几年少吃的番茄都补回来似的。
有时候,我们觉得不喜或者厌恶的事物,也许只是我们对它,对自己还不够了解。在简单的水果世界我们尚且会被自己的感观经验所蒙蔽。何况是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我们亲自观察、触摸、品尝,有时候都不能让我们正确认识一种水果。凭什么,我们认为自己通过一面之缘、道听途说、通过网络的媒体的文字描述,我们就足以了解和判断一件事一个人?
罗胖在罗辑思维中也讲过一个故事:古时候有个聋子,看别人放鞭炮,他看了半天觉得非常不可思议:好好的纸卷,怎么说散就散了呢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的感观被屏蔽以后,无论他的观察多仔细,都没有用。
即使功能键全的人,不聋不哑不瞎,也常常会觉得别人言行不可思议,常会发表诸如此类的话:既然没有粥喝 ,为什么不食肉糜?这是源于见识浅窄。这就是为什么人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因为客观正确的判断能力,基于足够的见多识广。
人生是一场罗生门,一个人的成熟,在于他越来越开始知道自己的认知有局限,知道世界是瞬息万变的,人和人是不同的,知道自己看到的,所学的只不过是冰山一角,知道知识在不断的更新。保持自我否定与自我怀疑的能力,能够随时颠覆自己固有的观念。就像我们都知道西瓜是圆的,但它并不是宇宙真理,因为日本人制造出方的西瓜了。时间有可能改变一切。
所以有一天,当有人对我们说苹果是黑色的,或者某件和我们认知经验完全背道而驰的事时。我们应该对未知保持敬畏与谦逊,愿意思考与求证:他说也许是对的。而不是不假思索地骂他:你就是胡说八道。
如果一个人总是做这样武断的认定,觉得自己的经验永远是对的,西瓜只能是圆的,苹果一定是红的,穿特步鞋的相亲对象不好,某个人群都是坏人。或是看到与自己不同的人或观点就拒绝和愤怒。就像坚持不甜的柠檬都不是好柠檬那样。就像一个人主动捂住自己眼睛和耳朵那样。那是对无知和愚昧的执着。
〈
从前,在高考大省的小县城里,有一个幼小的homo。
这个homo上小学的时候,她的班里有一个男孩,每次数学都能考100分。
老师们不断夸奖这个男孩,说他数学真好,他真聪明,是小天才,是祖国的未来。
而她不一样,她喜欢读书,喜欢画画,喜欢研究生物,语文也很好。
但她很少被老师夸奖聪明。
因为她的数学,考不了100分。
后来有一天,她问老师:“我数学考不了100分,是不够聪明吗?”
老师说:“女孩子天生数学就不好,这很正常。”
她不服气了:女孩子就不能数学好吗?
她不服气了,开始拼命学习数学。
这种拼命,持续到了高中。
在高中,她的班里有一个男孩,每次数学都能考150分,还拿了奥数一等奖,保送了中科大。
老师们不断夸奖这个男孩,说他数学真好,他真聪明,是小天才,是祖国的未来。
而那个homo不一样,她就算再拼命,数学也考不到150分。
所以,尽管她擅长语文,擅长生物,也会画画,老师也从来没有那样夸奖她。
毕竟,她数学不好,不够聪明,不是天才。
后来有一天,她问老师:“我数学考不了150分,是不够聪明吗?”
老师说:“女孩子天生数学就不好,这很正常。”
她又不服气了。
可能我还不够努力吧,她想。
只要更努力地学数学,我也能考150分,被老师夸奖聪明,向他们证明,女孩子也能数学好吧。
于是她更努力了,她在语文课上写数学题,在生物课上写数学题,也扔掉了心爱的数位板。直到高中毕业,也再没读过一本书,画过一幅画。
取而代之的,是把晦涩的数列、抽象的函数、难懂的圆锥曲线,刷了几千遍、几万遍。
后来果然,她高考数学考得不错,但是没有150分,只有138分。
再后来,她到了大学,看到了更大的世界。
这个世界里,有初中就会写程序的男孩,有抱着俄国数学书看得津津有味的男孩,有在群里激烈地讨论她看不懂的物理定律的男孩。
想证明你,能够超过他们吗?
有点难吧。
但至少,如果继续努力的话,可以更接近一些吧。
于是她更努力了,把课余时间都用来学数学。直到大学毕业,也再没读过一本书,画过一幅画。
但就算那样努力,面对带点数学公式的文献,也只能勉强看懂而已。
都这么努力了,还是无法企及。
真沮丧啊。
但沮丧的她,有一天突然发现,之前喜欢的生物,没有全部忘掉。
复杂的概念还能懂,复杂的实验还会做,就算只能勉强看懂数学文献、勉强写些代码,也能用它们来研究生物——
这是那些男孩子做不到的。
终于,勉强算是满意了吧。
研究生物之后,所走的道路就与他们渐行渐远了,不用再与他们比较,也不用拼命学数学了。也有更多的空余时间,可以做更多的事情了。
但是,做什么好呢?
啊,忽然有一天,她想起来了。
在小时候,高中的时候,大学的时候,刷数学题刷累了的时候,她会趴着休息一会。就在休息的时候,她能够想象出很多人物,很多故事。
因为曾经喜欢画画,所以那些人物,应该能够画出来吧。
因为曾经喜欢读书,所以那些故事,应该能够写出来吧。
这是只有我能做到的事,是那些男孩做不到的。无论他们数学、物理再好,也没有天马行空的想象力。
以前只顾着刷数学题,没有时间把想象变成现实。现在有时间了,应该能够做到了吧。
她激动地拿起笔,拿起键盘,但是——
但是——
做不到了。
做不到了。
只能写出一些逻辑不通的段落,画出一些歪歪扭扭的画。
那种作品,发到网上也只会被嘲笑。根本,没法把自己脑海的世界展现给大家。
为什么?
为什么啊?
啊,她想起来了。
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呢,她为了拼命学习数学,把其它一切,包括之前擅长的东西,全部放弃了。
因为除了数学,那些东西不能证明她比男孩聪明。
结果,从那时起,到大学毕业,她也再没读过一本书,画过一幅画。
所以,已经写不出来,画不出来了。
而她,也没能学好数学,没能证明她比那些男孩聪明。
到头来,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啊。
“讳疾忌医”的理解。
曾经我以为这是古人对无知和懦弱的无情讽刺,自己经历过大病后才发现,这更是对人性和人心的深入浅出。
不要去查,“我运气没那么差”;
不要去治,“我体质没那么差”;
不要去说,“治好了就好了,说什么说”;
但真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医生救救我,我不想死”
很多时候,真的很无奈。
1.有老人去世,上坟,哭坟,烧纸,磕头,头七,五七之类的,以前觉得是陋习,经历过之后现在明白,这些不是给死去的人看的,也不是给外人看的,而是为了家里活着的人的,也是最简陋但却高效的心理干预。老话说“哭出来就好了”。就是这么个道理。
2.钱真的是好东西。买不到时间但是能避免你浪费时间,买不到健康但能买到最好的病床,医生,做最好的手术。
3.大部分人都是普通人,终将平平淡淡过完自己一生。而除了极少部分之外的各种所谓人才,放在人力市场上也不过是等待大公司筛选的小媳妇。公司经营不好,一样裁员。
4.个人的努力固然重要,但顺应历史潮流能让个人的努力成百上千倍的放大。老话讲“男怕入错行”是非常有道理的。
5.随着年龄增大,聪明却出不了成绩会逐渐变成不踏实不稳定不靠谱的评价,领导夸你聪明,往往会跟一句“但是有时候考虑不周全”。这也是在敲打你的浮躁。只有靠谱的人才有机会,别人才愿意和你合作。再聪明也敌不过一句“你办事,我放心”
小时候弄不明白,这长城书上说是抵御外敌入侵的,怎么位置在国家的内部呢?防御哪里的敌人啊?后里才知道,这长城大部分是明朝修建的,清朝的时候北方国界已经推到贝加尔湖边上去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