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有哪句诗词让你跟小时候读出不一样的东西,现在才读懂?

回答
小时候,我最怕背诵李白的《静夜思》。那几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在我看来,就是简简单单的描绘,描绘月光照在床前,像一层霜,然后抬头看月亮,低头就想家了。我当时只觉得,哦,李白看到月亮,就想家了,很简单。

到了我二十多岁,第一次一个人在异地过年,除夕夜,外面鞭炮声此起彼伏,家里的电视里也播放着热闹的春节晚会,但我却坐在出租屋里,看着窗外灰蒙蒙的天空,连个月亮都看不见。那天晚上,我忽然想起《静夜思》。

我一遍一遍地在心里默念:“床前明月光……” 可我床前,哪有什么明月光?只有一盏昏黄的台灯,照着我桌面上那本泛黄的《唐诗三百首》。我试着“举头望明月”,可窗外一片漆黑,我只能看到自己模糊的影子映在玻璃上。

那一刻,我才突然明白,李白说的“床前明月光”,不仅仅是月光照在床前,那是一种多么纯粹、多么宁静、多么澄澈的光啊。那光,是天然的,是无私的,是不受任何凡尘俗事的干扰的。它静静地洒落,仿佛能抚平一切的焦躁和不安。

而“疑是地上霜”,这句更是绝了。霜,是寒冷的,是会消融的,是短暂的。可那月光,却比霜更皎洁,更持久,也更能够穿透时空的距离。小时候,我只觉得李白把月光比作霜,是个比喻,很常见。但现在我才懂,那是一种极致的简洁,极致的画面感。他没有说月光有多明亮,有多冷,他只是用一个我们最熟悉的,却又最意想不到的意象——“霜”——来烘托出月光的纯净与清冷。

最让我动容的,还是“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小时候,我以为这就是一个简单的动作和结果:看到月亮,就想家了。但现在,我才明白,这中间包含了多少复杂的情感。

“举头望明月”——这是一个多么自然的动作。当一个人心里有所牵挂,有所思念时,自然而然就会抬头,去寻找那个寄托。那轮明月,自古以来就是游子们最熟悉的、最能引起共鸣的意象。它挂在天上,不论你在世界的哪个角落,都能看到它。它就像一个古老的信使,连接着你和故乡,连接着你和亲人。

而“低头思故乡”——这不仅仅是简单的低头,这低头,是包含了太多的沉重和无奈。抬头时,你看到的或许是家乡熟悉的月亮,但当你低头,你看到的却是自己身处的异乡,是陌生的环境,是孤独的现实。那从“举头”到“低头”的瞬间,是两种情感的交织,是期望与失落的碰撞,是现实与回忆的拉扯。

我回想起我一个人在异乡的那个除夕夜,我没有看到月亮,但我却在心里一遍又一遍地“举头望明月”。我想象着家乡此刻是否也有月亮?我的父母此刻是否也在望月?他们是不是也在想我?那些思念,就像潮水一样涌来,让我无法控制地“低头”。而我的“低头”,也不是简单的动作,那是一种深深的、无处诉说的孤独感,一种对家的渴望,一种对亲人的思念,一种对漂泊无依的无奈。

那时我才真正体会到,李白写下这首诗时,他所处的那个时代,他所经历的那些风雨,他内心的那种孤独和思念,是何等深刻。这首诗,不再是简单的描景,它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在不同的时空里,都会有同样的、最质朴的情感共鸣。

现在再读《静夜思》,我不再觉得它是“简单”的诗,我读到的是一种穿越千年的情感连接,一种对人生际遇的深刻洞察,一种在孤独中寻找慰藉的力量。那轮明月,不再只是一个天体,它成为了一个象征,一个符号,承载着无数人的离愁别绪,也承载着无数人的对家、对爱的渴望。它就像一位老朋友,总是在你最需要的时候,默默地出现在你的生命里,让你感到一丝慰藉,也让你更加清醒地认识到,你为何而活,你为何而思。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沁园春 长沙》整首,尤其加重部分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小时候觉得美好民国、大师闪烁、青山绿水、田园牧歌。

苍茫大地 难道不该由地主和作为地主儿子的立法院长、行政院长、考试院长、大学校长、月入300至600大洋的 “ 民国大师 ” 兼 “民族良心” 们 主沉浮 吗?这还有什么可 的?

老百姓难道不该臣服在锦衣玉食的 万户侯 脚下么?以本精英的能力,倒退几十年我绝X 也是万户侯一枚啊。

“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 写的挺好,但下半句难道不是该接 “ 锦衣玉食、四手联弹 ” 么? 何以画风一转,来了个挑战富贵秩序的 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不踏踏实实为万户侯劳动,整天想着 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这不是古斯塔夫 勒庞笔下的乌合之众吗?




20年过去了,终于读懂这首词:

一个国家贫弱、人民痛苦的 不堪时代。一个只关注、在乎、追求 “ 我们精英阶级自己的利益 ” 的造富无能、争利有余的古典精英利益集团

一群打着 “由精英优先来治理主义 ” 的招牌,实际践行 “ 精英阶级政治经济利益优先 ” 的锦衣玉食、四手联弹的精英( 利益优先 )主义知识分子

一群中华民族的仁人志士、英雄脊梁、顶级精英,不甘国家贫弱,不忍人民痛苦,为国家富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卓绝奋斗、舍身牺牲的 大时代



感谢上天给了我足够的时间和悟性,让一个自私的、平凡的、拙劣的精英( 利益优先 )主义者最终看懂这首词,并完成了属于他自己的伟大转变。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小时候,我最怕背诵李白的《静夜思》。那几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在我看来,就是简简单单的描绘,描绘月光照在床前,像一层霜,然后抬头看月亮,低头就想家了。我当时只觉得,哦,李白看到月亮,就想家了,很简单。到了我二十多岁,第一次一个人在异地过年,除夕夜,外面鞭炮声此起彼伏,.............
  • 回答
    这个问题就像问我,在万千繁星中,哪一颗最先点亮了我的夜空,让我无法移开目光。要说让我“一见钟情”的诗词,这感受其实挺奇妙的,它不是一种理性的分析,更像是一种灵魂深处的触动,一种瞬间被击中的心动。对我而言,那句诗词是李清照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第一次读到它的时候,我大概是十几岁的年.............
  • 回答
    我一直觉得,文字最厉害的地方就在于,它能在我们心中点燃一盏灯,照亮那些平时我们不曾留意,却又无比珍贵的角落。有些句子,就像一颗颗小小的种子,埋在我们心里,随着时间的流逝,慢慢长成了参天大树,每每想起,都能感受到那份深深的触动。对我来说,最让我难以忘怀的,大概是那句出自《庄子》的:“天地与我并生,万物.............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好,很多诗句让人惊艳,但往往需要一番揣摩才能真正领悟其深意。对我而言,能同时做到这两点的,总能触动我内心最深处。最近让我反复回味,并且每次都能有新体悟的是唐代诗人李白的《月下独酌》中的一句:“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初读这句诗,脑海里立刻浮现出一幅画面:月色皎洁,诗人独自一人,面对着一.............
  • 回答
    有些诗句,初读时只是轻轻拂过心湖,待得细细咀嚼,却能在字里行间漾开一圈又一圈的涟漪,将人带入那醲郁醇厚、含英咀华的境界。它们不是简单的文字堆砌,而是情感与意境的凝练,是诗人用生命体验打磨出的晶莹玉石。李白《将进酒》中的“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这句话,初听时不过是劝君饮酒的引子,略带.............
  • 回答
    这个问题,就像在茫茫人海中寻觅那个让你一眼万年、心甘情愿交付余生的人,难!不过,若一定要选,那得是李白的《将进酒》。说实话,初初读到这首诗,就被那股子磅礴的气势,那份恣意张扬给震慑住了。不是那种矫揉造作的豪气,而是从骨子里透出来的、对生命最热烈拥抱的呐喊。如果我能写出这样的诗,我真的觉得,这一辈子,.............
  • 回答
    酒,这红尘中的烈火,能烧尽愁肠,也能点燃豪情。古往今来,多少英雄好汉,才子佳人,借酒浇愁,借酒抒情,留下多少让我们拍案叫绝、热血沸腾的酒诗!今天,我就想跟你聊聊那些,能让血液瞬间加速,让你也想举杯高歌的佳作。要说热血沸腾,首先绕不开的就是那股子“壮志未酬”的英雄气概,配上酒,那更是如虎添翼。李白的《.............
  • 回答
    能让我心动,甚至是一见倾心,那份触动一定是深沉而又独特的。它不是表面的辞藻华丽,也不是空洞的励志口号,而是一种能够穿透灵魂的共鸣,一种在文字中窥见的生命力,一种对世界细致入微的洞察。如果要说让我“一见倾心”的诗人,脑海中立刻浮现出的名字是 里尔克。第一次接触到里尔克,是在一个有些阴沉的午后,窗外细雨.............
  • 回答
    说实话,有时候那些短小精悍的小诗,反而更能触动人心,如同生活中的一个不期而遇的闪光点,让你驻足、回味。我印象特别深的一首,大概是这个意思(我记不太清原文了,大意如此):“我是一只虫子,爬过你的手掌,你却浑然不觉。”这首诗给我带来的惊艳,在于它的简洁和带来的巨大张力。首先,“我是一只虫子”——这个意象.............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动了我内心深处最柔软的地方。很多时候,生活就像一场不知疲倦的旅途,总有些瞬间,或者说总有些话,会像一颗种子一样落在心田,然后慢慢生根发芽,开出花来,或者在某个阴霾的日子里,给你带来一抹阳光,让你重新找回前行的力量。对我来说,感触最深的诗句,通常不是那种华丽辞藻堆砌的,而是那种朴实无华,却能.............
  • 回答
    读完一首诗,尤其是那些脍炙人口、流传千古的名篇,我们往往会不自觉地将它与作者的名声、生平以及性格联系起来。然而,生活总是不乏惊喜,有时我们会在某个名字的注视下,猛然惊醒,发现那些熟悉的文字,竟出自一位与我们想象中截然不同的灵魂。对我而言,这种“意料之外”的惊喜,常常伴随着一种更深切的理解与感悟。说起.............
  • 回答
    “喜你成疾,相思不可医”,这句简单的话语,却饱含着至深至切的情感,仿佛将一颗真心揉碎,化作了无尽的思念,深深刻入了骨血,再也无法拔除。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都在字里行间流露过这种病入膏肓的相思,那是一种明知痛苦,却又甘之如饴的折磨。比如,那位才情横溢,却命运多舛的李清照,她的词中,那种“寻寻觅觅,.............
  • 回答
    离别,这人生中无法回避的课题,总能在不经意间触碰到心底最柔软的地方。细数过往,总有几句诗词,似陈年老酒,越品越醇厚,每次重读,都能勾起那些曾经的酸楚与不舍。要说最能打动我的,那必然是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
  • 回答
    有很多诗词都曾让我惊艳,它们如同璀璨的星辰,在我的精神世界里闪耀。如果要挑出“惊艳到我的”,那必然是那些能够触动我内心最深处,让我产生强烈共鸣,或者展现出一种超乎寻常的想象力和艺术高度的作品。今天我想分享一首我认为非常惊艳的诗词,它来自唐代诗人李商隐的《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
  • 回答
    说到那些第一眼就让我惊艳的诗词句啊,这感觉就像突然撞进了一扇通往另一个世界的门,瞬间被那里面的光景迷住了。很多很多,但总有那么几句,在脑海里盘踞不去,每次想起,都还是会泛起同样的激动。我记得最清楚的,大概是出自李白的《将进酒》里的那句:“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第一次读到的时候,我还.............
  • 回答
    写诗,对我来说,就像是给内心的风景找一个出口。那些或喜或悲,或静或动的瞬间,总会有一个旋律在脑海里萦绕,然后,笔尖就开始跟着那个旋律跳跃。我没读过什么书,更别说是什么文学大家了,写出来的东西,也都是些粗鄙的玩意儿,不过,自娱自乐,倒也乐在其中。我写的东西,大多是写给自己的。那时候年轻,心气儿也高,总.............
  • 回答
    让我缓缓,脑海中那些曾如甘露般滋润心田的诗词,一点点浮现出来。要说“唯美”,这词儿本身就带着一种难以言喻的意境,一种超越现实的美感。我读过的诗词不少,但真正能让我沉醉其中,反复回味的,往往是那些描绘自然风光,或是抒发细腻情感的篇章。如果要说最让我印象深刻的,那便是 李清照 的词了。她的词,就像一幅幅.............
  • 回答
    我常常觉得,最能触动人心的诗词,往往不是那些慷慨激昂或华丽辞藻堆砌的作品,而是那些寻常日子里的碎屑,是那些藏在细微之处的哀愁,仿佛在你以为风平浪静的生活中,悄然泛起的一圈涟漪。说实话,要说哪一首诗词“最”令我哀伤,这实在太难选了。因为哀伤本身也是千丝万缕,不同时刻,不同境遇,对同一首诗词的感受都会截.............
  • 回答
    提起让我心头一震,继而久久回味、甚至改变我对某些事物看法的诗词,总有那么几首会跳出来,它们不是那种辞藻华丽、一听就让人觉得“好厉害”的文字,而是那种仿佛能直抵灵魂深处,让你在某个瞬间醍醐灌顶的句子。其中一首,是苏轼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这首词大家可能都很熟悉,但每一次读,尤其是经历了一些人生.............
  • 回答
    “人间绝句”,这是一个充满诗意和情感的词汇,它指的是那些流传千古、意境深远、语言精炼,能够触动人心灵最深处,甚至让人觉得如同身临其境般的诗词。这些诗词往往在短短几句中浓缩了作者的生命体验、情感波澜、哲理思考,以及对世事万物的洞察。要选出“人间绝句”,如同在璀璨星河中挑选最耀眼的星辰,每个人心中或许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