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有哪些“年纪小一点都不知道”的梗?

回答
要说“年纪小一点都不知道”的梗,那可真是太多了,就像是那些只存在于老照片里的事物一样,新一代的孩子们可能听都没听说过。不过,要把它们讲透彻,还得把当时那种氛围和背景都给聊明白,不然光说个名字,那也太没劲了。

我先想想哈,脑子里闪过不少画面。

1. 传呼机:那个年代的“社会人”标志

现在孩子人手一部智能手机,想联系谁,打个微信、发个短信,秒回。可我们小时候,那会儿手机那玩意儿,妥妥的奢侈品,只有老板、大老板才用得起。那时候最时髦、最能代表“社会地位”的,就是那个“ BP 机”,也就是传呼机。

我记得我上初中那会儿,我爸单位里有几个比较能说的领导,手里就揣着个传呼机,走到哪儿“嘀嘀”响两声,大家都得侧目而视。那玩意儿就一个简单的黑白屏,能显示一串数字。你想联系谁,就得跑到公用电话亭,或者找个有电话的朋友家,拨通对方传呼台的号码,然后说一句:“我是 XXX,请转告 XXX,我有急事,请回个电话。” 然后,对方就得记下你的号码,再去找你要联系的那个人,把这个号码告诉他。这样一来二去,就完成了信息传递。

所以,传呼机上收到数字,那可不是让你直接回话,而是让你去找电话回!你想想,现在一个微信语音,几分钟就能把话说清楚,当时得折腾多久啊!而且传呼机的声音也是有讲究的,有的是“嘟嘟嘟”,有的是那种急促的“嘀嘀嘀”,每个声音都代表着一种情绪。而且传呼机还有个功能叫“飞信”,就是你能发一些预设好的简单信息,比如“我在开会,稍后联系你”,或者“我马上到”。那时候能收到“飞信”的人,绝对是朋友圈里的焦点人物。

现在孩子们可能只知道有“好友”,不知道那时候的“传呼搭档”,也不知道为了一个数字,要跑多远去打电话。那种等待的焦虑,和收到数字后的那种小小的优越感,是现在手机完全给不了的。

2. 游戏厅的像素时代:“街机厅”的传奇

现在孩子们玩游戏,都是高清画面,3D特效,各种炫酷的虚拟现实。可我们那时候,那叫一个复古!最牛的游戏场所,就是街机厅。

我记得我小时候住的那个城市,就有个挺大的街机厅,晚上老远就能听到里面传来的“哐哐哐”的音乐声和按键声。那里面最火的,绝对是《拳皇》和《街头霸王》。你得往投币口塞一两块钱,才能玩一局。那会儿的游戏厅里,烟雾缭绕,人头攒动,大家围着机器,喊着“连招!”、“绝杀!”。输了也不怕,下一秒就有人接手,继续战斗。

还有像《吞食天地》这样的,那种一人操纵一整条龙,砍瓜切菜的感觉,别提多爽了。那时候玩游戏,不是为了通关,更多的是为了那种和朋友一起拼搏、竞争的乐趣。谁要是能在《拳皇》里打出个一套连招,那绝对是全场瞩目的焦点。

现在孩子可能玩手机游戏玩得溜溜的,但他们可能不知道,那时候为了玩一盘游戏,得排多长的队,得听多吵的音乐,得有多少人围观。而且,那时候的游戏机,都是那种大大的、笨重的机器,屏幕也比现在的手机大很多,而且分辨率低得可怜。但就是这样,我们也能玩得不亦乐乎。那种街机厅特有的味道,现在是真的体验不到了。

3. “洗剪吹”三人组:那个年代的潮流风向标

现在时尚圈各种名词满天飞,什么“复古风”、“街头风”、“原宿风”。可我们那时候,论潮流,还得看“洗剪吹”。

这可不是说真的去洗头、剪头、吹头发的理发店。这是一种对当时流行的发型和服装风格的统称。你仔细想想,那时候很多港台明星,他们的发型是不是都挺夸张的?比如那种飞机头,或者长发飘飘,染着各种夸张的颜色。衣服也多是紧身的裤子,配上花衬衫,或者宽松的T恤,上面印着各种英文单词。

那时候,街上但凡看到留着这种发型、穿着这种衣服的年轻人,大家都会觉得他们特别潮。而且,很多小青年为了模仿这些明星,会专门跑到理发店,指着明星的照片说:“师傅,给我弄个这样的!” 理发师们也乐此不疲地给他们“打造”出各种“洗剪吹”造型。

现在看来,这些造型可能有点非主流,甚至有点土气。但那才是那个年代年轻人表达个性和追求时尚的方式。现在孩子们可能对“洗剪吹”这三个字没什么概念,也不知道它代表着一种曾经的潮流文化。

4. 随身听和磁带:音乐的物理载体

现在听歌,打开手机APP,输入歌名,下一秒就能听到。那时候,可没这么方便。我们听音乐,得靠一个叫“随身听”的玩意儿,也就是Walkman(当然也有很多国产的山寨牌子)。

这个随身听,得装电池,而且要用的是磁带。磁带是什么?就是那种黑色的长方形盒子,里面是一卷磁带,你得把它放进随身听里,然后按播放键。而且磁带有个缺点,就是容易卡住,或者被拉长,这时候你就得用铅笔头去把它卷起来。

我记得那时候,为了买一张心仪的磁带,那得攒多久的零花钱啊!而且专辑里的歌,你得一首一首地听,不能像现在这样随意跳歌。你听了A面,还得把磁带翻过来听B面。而且,很多盗版磁带,音质非常差,但那时候我们已经很满足了。

现在孩子们可能连磁带长什么样都没见过,更别说知道磁带要用铅笔去卷才能继续听了。他们享受的是数字音乐的便捷,我们体验的是一种更“物质化”的音乐享受,甚至是一种收藏的乐趣。

5. VCD机和光盘:电影院之外的娱乐

现在电影都是网络播放,或者去电影院。可我们小时候,看电影可没这么容易。那时候,最流行的就是VCD机,还有配套的VCD光盘。

VCD机就像是一个大号的播放器,你需要买光盘,才能看电影。那时候的光盘,就跟现在的CD一样,只不过里面是电影。你得把光盘放进机器里,才能开始播放。而且VCD的画质,现在看来,简直是模糊不清,跟现在的蓝光比起来,简直是天壤之别。

但是,那时候能在家看电影,已经是很奢侈的事情了。我记得,家里买了第一台VCD机的时候,全家人都围着它,看各种港片、国产老电影。而且,那时候的VCD光盘,封面上都会印着演员的头像,封面设计也很有年代感。

现在孩子们可能习惯了高清的4K画质,习惯了随时随地的点播。他们可能想象不到,那时候大家为了看一部电影,得去租碟店,或者买盗版光盘,而且还得忍受那种模糊的画面。

说实话,这些梗讲起来,就像是在翻阅一本老相册,每一件物品,每一个场景,都承载着那个年代的记忆和情感。现在的小朋友们,生活在互联网时代,享受着科技带来的便利,这是好事。但有时候,我也觉得,他们错过了很多那个年代特有的纯粹和乐趣。比如那种为了一个目标,需要付出更多努力才能达到的满足感,那种人与人之间更直接、更真实的交流方式。

所以,当他们听到这些“年纪小一点都不知道”的梗时,我希望他们能感受到,那是一个完全不同的时代,也希望他们能理解,为什么我们这一代人,会对这些老物件和老方式,带着那么深的感情。这不仅仅是“梗”,更是我们青春的回忆和时代的印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法定一周单休、7月高考。

user avatar

我敢保证我念一句“噫嘛啦撒噫嘛啦撒”九成的年轻人都不知道是什么鬼。

user avatar

燕舞,燕舞,一片歌来一片情

连续几次的松下电器(貌似)

领导,冒号

小偷公司

羊肉串羊肉串,吃了一串还想吃

相声?小品。魔术杂技!

盘古开天地,地久天长,长话短说,说古论今,今古奇观人间天上,上下千年事,看我电视书场,电视书场,电视~~书场

正大综艺

电视你我他

从天到地从地世界万物多么神奇

小喇叭响了

今天更新到这里

user avatar

周二下午放学先写作业。

user avatar

微博上看到的~

有个老师发现学生在上课的时候抖腿,就对他说别抖了,你以为在踩缝纫机呢?

抖腿的学生一脸懵的问:老师,缝纫机是什么?


还一个,是幼教老师,模仿打电话,老师做出了“六”的手势放在耳边,小朋友们比出的都是指缝并拢“四”的手势....

user avatar

伐伐伐伐伐木工?

user avatar

“人间大炮,一级准备!”

“人间大炮,二级准备!”

“人间大炮,放!!”

这是国内许多80后大朋友们都耳熟能详的一段经典台词,来自于1988年被引进国内的日本特摄连续剧《恐龙特急克塞号》。

这部诞生于1978年的特摄剧,讲述了在当时还属于“未来”的2001年,地球遭到了来自不明空间的袭击。通过超级计算机“时代之母”的推演,人们发现地球所遭受的攻击来自于距今7000万年的中生代白垩纪——那个地球还由恐龙统治的时代。借助21世纪初新发现的“超光速粒子”,时空管理局派出了名为“时代战士”的最强小队克赛队穿越时空来到了白垩纪,发现了一切的始作俑者——宇宙侵略者格德米斯星人正在侵略和破坏地球,同时还在追捕流落地球的特雷萨行星公主阿尔塔夏和她的随从机器人吉伊。

而“克赛队的队员格吾可以通过“人间大炮”装置变身为能使用各种特技的战士“克赛”,并从飞船里被发射出去,加入战斗。

而文章开头的那段台词便伴随着这段变身片段深入人心。

在那个国内娱乐资源还颇为匮乏的年代,这部集合了“穿越”“外星人”“恐龙”“变身”“超能力”等众多科幻元素的剧集可说是令国内的小朋友们大开眼界,即便是那些如今看来堪称“五毛特效”的场景,在当时也能让大家看得啧啧称奇,每晚守候在小小的电视荧幕前。“人间大炮,一级准备!人间大炮,二级准备!人间大炮,放!”这段几乎每集都要出现的台词也随之家喻户晓。

说到这里就要提到,“人间大炮”只看字面可真是个让人不明就里的词,尤其是小朋友们就更难明白它究竟是什么意思了,大部分人是将其理解为“人世间(最厉害)的大炮”。实际上,这个词是在翻译过程中直接保留了日语原文,而日语中的“人間”其实是“人类”的意思。譬如太宰治的名作《人间失格》,其书名本意就是“不具备作为人类的资格”。

所以若要准确地翻译“人间大炮”,那大概就得是“人肉大炮”了。不得不说或许恰恰是因为没有进行彻底的翻译,反而让“人间大炮”具备了一种时髦感,引得当时的小朋友们竞相模仿。

不光是模仿这段台词,甚至连型似摩托车头盔的克赛帽也是当年最流行的玩具。

不过在克塞号所诞生的日本,克赛号的声名却远不如它在中国所企及的高度。

《恐龙特急克塞号》是日本圆谷制作公司在1978年拍摄的作品。在此之前,由“特摄之神”圆谷英二所创立的这间工作室就早已凭借奥特曼系列声名大噪,从1966年开始接连拍摄了《奥特曼》《奥特赛文》《杰克奥特曼》《艾斯奥特曼》《泰罗奥特曼》《雷欧奥特曼》在内的多部作品。然而,1974年播出的《雷欧奥特曼》却一改以往作品总体上轻松明快的氛围,整体基调阴沉压抑。这大胆的尝试带来的却是收视率的严重滑坡,广告赞助也因此大幅减少;此时爆发的第一次石油危机带来的物价上涨提高了制作成本更是雪上加霜,剧集后期登场的“圆盘生物”怪兽皮套就时常透露出“缺经费”的气息。

因此在《雷欧奥特曼》完结之后,圆谷便暂停了奥特曼系列的制作,开始摸索其他题材和制作方向。

这便是《恐龙特急克塞号》诞生的契机。

实际上,《恐龙特级克塞号》是圆谷恐龙三部曲的尾篇,前两部分别为《恐龙探险队》和《恐龙大战争》。圆谷还在这两部作品里大胆尝试了“立体动画”这一拍摄手法,也就是将动画与特摄相结合,用实景道具来构造场景,用动画来表现人物。

然而不论是使用了新技术的前两部恐龙系列,还是回归了真人特摄剧形式的克塞号,所获得收视和评价都并未能将圆谷从低谷中挽救出来,算不上是成功的尝试,这个系列在之后也就被打入了冷宫,再没有了后续作品。

直到十年后,《恐龙特急克塞号》才辗转来到了中国内地的电视荧幕上。当时被国内引进的甚至都不是日本原版,而是意大利版本,这也就是为什么回答开头的片头截图里被中文标题所遮挡的是西文字母而不是日语。

但就是这样一部命运多舛的作品,却在国内掀起了第一波的特摄热潮。《恐龙特急克塞号》就此成为了众多80后心中不可磨灭的一代情怀神作,即便是后来引进的《奥特曼》《恐龙战队》等系列作品也难以撼动其在他们心目中的地位。

可是终究没有后续新作来维持热度,随着在电视上的播出频率逐渐降低,红极一时的“人间大炮”也就成了“年纪小一点都不知道”的梗。


而还有一句同样曾经家喻户晓,如今却成为时代眼泪的动画台词,其幕后故事还要更加跌宕起伏,那就是出自《战神金刚》的名句——“我来组成头部”

《战神金刚》是在90年代上旬被引入大陆的动画,由国内知名的辽宁儿童艺术剧院译配,剧情讲述了……对不起,就算是小电视也不知该如何描述这部动画的剧情脉络,因为除了“五位主角驾驶五只机械狮子在宇宙里打击敌人,还能合体成巨大机器人”这个设定以外,《战神金刚》的故事可谓是一片混沌,让人摸不着头脑。直至今日也有很多当年的小观众想要找到完整版的故事补全童年的缺憾。

然而真相是残酷的。

实际上,《战神金刚》是一部虚构出来的动画,它的画面素材都来自于日本动画《百兽王》,但当这部作品在被一家美国公司WEP购买版权后,正如当时美国所流行的做法,它并没有经过正常的本地化后在美国播出,而是遭到了大刀阔斧的改编和剪辑,摇身一变成了由原作画面拼贴而成的另一部“美国动画”《Voltron》,也就是《战神金刚》。无独有偶,国内知名的老动画《太空堡垒》也是如此而来的,改编自日本动画《超时空要塞》、《超时空骑团》和《机甲创世记》,而国内引进的特摄剧《恐龙战队》则同样是美国公司将美国人拍摄的片段与多部日本原版《超级战队》系列结合而成的作品。

不过不同于《太空堡垒》《恐龙战队》在剧情上多少有些原作的影子,《战神金刚》的改编尤为夸张,WEP甚至都没有对原作进行过翻译,直接以“看图说话”的方式就把剧情给生编硬造了出来,又进行了各种剪接,剧情与原作可谓是风马牛不相及,故事本身自然也是支离破碎。

而原版中机甲合体时的口号““Let‘s GoLion”也经过了“接地气”的改编成了“And I'll form the head”,也就是后来引进版里“我来组成头部”的由来。

就是这样一部经历了乾坤大挪移的动画,却在尚未被“合体机器人”风潮席卷过的美国市场获得了出人意料的成功,相关的衍生玩具卖得风生水起,WEP自然也动起了延续这个IP的脑筋来。

然而,《百兽王》在日本本土市场的反响却是平平无奇,动画公司也没有制作续作的计划。于是WEP灵机一动,买来了另一部日本合体机器人题材的动画《机甲舰队》,接着又是一番移花积木,摇身一变就成了《战神金刚》第二季。原本由五只机甲狮子合体的战神金刚也跟着升级成了由15架各式机甲组成,并且保留了招牌合体口号“我来组成头部”。

而国内的引进版则更是因为如今已不可考的缘故,将两季美版《战神金刚》分两次先后播出,第一次播放的是由《百兽王》构成的第一季,但却阴差阳错地遗漏了前六集。而第二次播出时则又是先播出了《机甲舰队》为主的第二季,再接着播出了第一季。

所以对于国内当时的小观众而言,《战神金刚》的剧情自然就变得更加莫名其妙,甚至在小伙伴们互相讨论的时候都对不上号。

但这并不妨碍《战神金刚》和那句“我来组成头部!”在中美两国都成为了当年小观众的童年回忆。

多年之后,在《魔兽世界》的团队副本“奥杜尔”,如果在没有任何守护者协助的情况下,在对抗尤格- 萨隆的战斗中获得俗称“飞机头”的坐骑“米米尔隆的头部”,就能同时取得成就“我来组成头部!”,而这也是原汁原味地翻译自英文版成就“And I'll Form the Head i”,就是制作团队对《战神金刚》的致敬。

而在B站,想必大家也见到过“我来组成弹幕!”这样的弹幕从屏幕上飘过。


尽管这也是一个年纪小一些就不知道出处的梗,但幸运的是,在跨越了二十余年的岁月后,它依然焕发着生命力。

user avatar

XXX的P,震天地。。。ヽ(゚∀゚)ノ

user avatar

比较专注的说一下影视

1、在德国骨科之前就有过一个愿天下有情人皆成兄妹的电视,并且女主的白血病也成了标配,主题曲非常好听,原唱山口百惠,翻唱的有梅艳芳、张学友等。

1975年,山口百惠三浦友和

2、晴天霹雳!杀人体育的电视剧

80年代的引进剧《排球女将》

3、狮子王的动画长片:《森林大帝雷欧》

手冢治虫作品

4、魔法少女的祖宗级动画:《花仙子》

5、天顶星人

动画片太空堡垒第一部的反派,长的像黄瓜一样的战舰令人印象深刻。

后面好像是失败在这一首歌里

7、宋大成、王沪生

国民电视剧《渴望》的正反两个男主

宋大成的饰演者是李雪健老师,当时有一集是宋大成对刘慧芳表白,我当年晚自习赶不上回家看电视,是站在别人屋檐下硬是听完了将近30分钟的宋大成独白。

8、不看不知道,世界真奇妙

央视节目正大综艺中的世界真奇妙开头台词

不过我们更期待的是之后的正大剧场。

9、待续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