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有些人会在最好的年纪就早早地选择了安逸?

回答
“最好的年纪”这个词本身就带有主观性和理想化的色彩。对于不同的人来说,最好的年纪可能意味着不同的东西:是探索未知、挑战极限的青春年华,是事业有成、经验丰富的壮年时期,还是可以享受人生、回报社会的晚年生活?

然而,当我们在讨论“最好的年纪就早早地选择了安逸”时,通常指的是一个 充满潜力和可能性,通常是年轻或壮年的时期。而选择安逸,则意味着放弃进一步的成长、挑战、风险和可能的回报,转而追求一种稳定、舒适、缺乏剧烈波动的状态。

为什么会有人在这种时候做出这样的选择呢?原因错综复杂,可以从 个体、社会、环境 等多个层面来分析:

一、 个体层面的原因:

1. 对风险的规避与对不确定性的恐惧:

安全感的需求: 人类作为一种生物,本能地追求安全和稳定。对于一些人来说,安逸的生活方式能够最大程度地满足他们对安全感的渴求,避免可能带来的失败、失望、甚至经济上的损失。他们宁愿“吃饱穿暖”,也不愿为了“锦上添花”而冒险。
过往的负面经历: 如果一个人在过去经历过重大的挫折、失败或创伤,例如创业失败、投资失利、被欺骗等,他们可能会对再次尝试持谨慎甚至恐惧的态度。安逸成为了一种保护机制,避免重蹈覆辙。
心理承受能力: 挑战和成功往往伴随着压力、焦虑和不确定性。有些人天生或后天养成的心理素质,可能无法承受过大的心理压力,因此倾向于选择能让他们感到心理放松和舒适的状态。

2. 对“安逸”的定义不同,以及对生活满意度的理解:

“安逸”的阈值低: 对于有些人来说,他们的“安逸”标准可能并不高。也许只是拥有一个稳定的工作、一个舒适的住所、足够的收入来满足基本生活和一些小小的娱乐,就已经足够让他们感到满足和幸福了。他们可能并不追求外界定义上的“成功”或“伟大”。
及时行乐与当下满足: 一部分人可能更注重当下的感受和体验,而非长远的规划和目标。他们可能觉得,在年轻的时候就享受生活,体验快乐,比为了未来的不确定性而辛苦奋斗更有意义。
价值观的转变: 随着年龄的增长或经历的积累,一些人的价值观可能发生转变。他们可能不再追求事业上的登峰造极,而是更看重家庭、健康、个人兴趣、或者为社会做贡献等“软性”价值。如果安逸的生活方式能够更好地实现这些价值,他们就会选择它。

3. 对自身能力的判断或认知偏差:

自信不足或自我设限: 有些人可能低估了自己的能力,或者受到社会评论的影响,认为自己不具备挑战更高目标的素质。他们可能会给自己设限,认为“这样就不错了”,然后停滞不前。
“甜点效应”或“舒适圈效应”: 一旦进入一个相对舒适且能满足基本需求的环境,人很容易陷入“舒适圈”,不愿意走出去。这种习惯一旦养成,想要打破会变得非常困难。即使有机会,也可能因为习惯了现有的节奏而感到抗拒。

4. 缺乏明确的目标或动力缺失:

目标迷失: 如果一个人没有清晰的人生目标,或者对未来的方向感到迷茫,他们就很难找到前进的动力。在缺乏外部驱动力的情况下,安逸的生活很容易成为默认的选择。
内在驱动力不足: 有些人可能缺乏强烈的好奇心、探索欲或成就感驱动。他们对“未知”和“挑战”没有天然的兴趣,因此不会主动去寻求突破。
社会化过程中的“内卷”厌倦: 在一些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中,人们可能对无休止的竞争和“内卷”感到疲惫和厌倦。为了摆脱这种压力,选择一个相对“不那么卷”的生活方式,也成为了一种主动的“退出”策略。

二、 社会和环境层面的原因:

1. 社会对“成功”的定义狭窄:

单一的成功标签: 社会往往将财富、地位、权力等外在标准视为成功的唯一标尺。对于那些价值观多元化,或者不追求这些外在成就的人来说,他们可能觉得按照社会的标准“安逸地生活”就已经很成功了,无需再强求。
“稳定压倒一切”的观念: 在一些社会文化中,稳定和安全被置于极高的位置。这种观念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让他们更倾向于选择稳定的工作、稳定的生活,而不是可能带来动荡的变革或挑战。

2. 社会保障和福利体系的影响:

“保底”的吸引力: 如果一个社会的最低生活保障水平较高,或者福利体系相对完善,能够保障人们的基本生存需求,那么人们冒着风险去追求更高回报的动力就会减弱。他们可能会觉得,即使不努力,也不会陷入绝境,所以安逸是一种理性的选择。
“躺平”文化或心态的兴起: 在一些经济发展相对停滞、社会流动性降低的环境中,“躺平”或者“佛系”的心态可能会逐渐流行。这是一种对现状的妥协,也是对过度追求的审视,并可能被一部分人视为一种“智慧”或“策略”。

3. 家庭和教育背景的影响:

父母的过度保护或溺爱: 如果父母过度保护孩子,事事包办,或者为孩子提供了过度的经济支持,孩子可能会缺乏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面对挑战的勇气,更容易依赖安逸的环境。
缺乏榜样或引导: 如果成长的家庭或环境缺乏积极进取、勇于挑战的榜样,或者没有得到关于人生规划和目标设定的有效引导,个体可能更容易随波逐流,选择安逸。
教育体制的弊端: 有些教育体制可能过分强调应试教育和知识的灌输,而忽视了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创新能力和抗压能力的培养。这可能导致学生在走出校园后,缺乏主动探索和面对未知的能力。

4. 经济和社会环境的变迁:

经济下行或不确定性增加: 在经济不景气或未来充满不确定性的时期,人们会更加谨慎,倾向于规避风险,选择相对稳定的工作和生活方式。
机会的“天花板”效应: 如果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某些行业或领域的天花板效应非常明显,即使非常努力,也很难取得突破性的进展,那么一部分人可能会选择在现有基础上维持一个舒适的状态。

总结:

总而言之,在最好的年纪选择安逸并非单一因素作用的结果,而是 个体心理特质、价值观、人生经历,以及所处的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相互作用 的产物。

需要强调的是,“安逸”本身并非全然负面。如果一个人在经过深思熟虑后,认为当前的安逸状态能够更好地满足其内心需求,实现其对生活质量的定义,并且这种选择是自主和负责任的,那么这也可以是一种有意义的人生选择。

然而,当我们谈论“早早地”选择安逸,往往隐含着一种 潜在的损失。这种损失可能是 丧失了进一步成长的机会,错过了更广阔的天地,或者在日后可能会因为“曾经有机会却未抓住”而感到遗憾。 因此,理解个体选择安逸的原因,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看待人生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最好的年纪我不好吃懒做,难道要等年纪大了,吃不动了,玩不动了才开始想要吃吃玩玩?

最好的年纪我一顿能吃十斤羊肉,我不吃,偏要等七老八十了,一顿二两就饱了的时候去吃?

最好的年纪我一旅游十天不断电,我不去,偏要等七老八十了,走两步膝盖不行的时候去旅游?

我大概脑子坏掉了才会这样吧。

年轻人,不在五彩的世界里挥洒青春的汗水,还应该去哪里?

有钱的就吃原羊肉,去大堡礁看蔚蓝的海。

没钱的就吃拼接肉,去碧海金沙用带滤镜的摄像机拍出蔚蓝的大海。

不然呢?

去生产线上996还是没日没夜给你送外卖?

然后存钱为了七老八十一顿吃二两原肉,然后发朋友圈告诉大家终于过上好日子了?

还是为了去大堡礁走两步酒店里一躺看别人在外面玩?




题主你是谁,你不要来毒害人民群众。

user avatar

人如果没有梦想,和无忧无虑有什么区别?

user avatar

故意引导奋斗价值观,消费价值观的出生们,我擦你八辈组总。

安逸怎么了,月赚3000能吃饱穿暖,我不觉得磕碜,就怎么不行了?

你年薪百万了不起啊?

辛亏你爹蕾丝侠也见过钱,最高潮的年景年赚百万也实现了。

但是现在我觉得我年赚百万的时候,我挺傻逼的。

我现在收入不行了我反而觉得我还真tm是那么回事。

我酒吧请客一晚上花近万我当时觉得挺风光,我现在回忆起来,我发现我就是个傻逼,不是因为心疼钱,翻我以前的帖子,一笔生意亏60万我都没太当回事,区区小一万算个屁啊。

主要是我当时的心态是傻逼心态。因为这个钱不是花在客户身上,是花在狐朋狗友身上,雕鸡巴用没有,就收获了当时的虚荣感。

你现在叫我花这个钱试试,我现在就是资产上亿,我也不会去花这个钱在狐朋狗友上,如果是客户身上,2万都没有问题。

安逸挺好,现在穷在闹市无人问,偶尔微信寒暄一下就行了,电话能打一通的都少。

去年和我儿子一人一口可乐,三块钱喝出了曾经KTV里化妆后昏暗灯光下颜值不输赵丽颖的妹子开芝华士兑红牛都喝不出来的感觉(妹子那么多,我就记得这一个)。

不过这事你不经历一下,你又不能真实感悟,所以,这种价值观总还是非常有市场,真的是无解啊。

其实我说实在的,普通人有点百万哪怕千万的钱了,也就那么回事,并不是地狱到了天堂那么大的跨越。

我作为过来人,我索性详细列举一下,好好打一打这些狗屁价值观的发散者的狗脸。

提升处:物质生活水平大幅度彻底提高,这个提高是真实客观的,继而带来精神上的提升,成功感,满足感,自信感,这些提高也是非常明显的。没有什么消费场所让我发怵,哪怕一次没去过,这种自信感是一种内心真实的自信感,不是强行装出来的。譬如去很高档的会所,朋友不在身边有一些流程不懂我直接问服务员,以前可能会装逼死扛掩饰,观察别人学习别人化解尴尬,现在不会,是没来过,不懂规矩,我问你怎么弄,你给我服务清楚了,干。

我有点钱的那几年,1000以下的消费完全不会放在心上,你不会为了那些小钱操心烦恼。

带来的直观快感就是很潇洒洒脱,我玩一款叫:(模拟城市我是市长)的手游,玩过的就知道,这个是养成游戏,急不得,偏偏我就是急性子。我保守估计我2年在上面花的钱不低于3万不高于5万,没数的,玩急了就充个2000,3000,没啥心疼的。我在这个游戏还是外国服务器的时候,我的城市已经是我遇到的大的城市里估计可以排前10,非常恢宏。

社会认同感很高,大家都很尊重你,亲戚都很看重你。有一定的社会地位

老婆很服帖,很难吵架。有家庭地位。

基本上提升的地方就这些。千万级别以及以下的提升,我认为就这么多。没别的了。

这些提升基本都是社交性质的提升。如果你不社交,那么基本上8成的提升是无意义的。

吃,吃喝上的提升其实不大,玩的提升很大。如果你不爱玩,提升又基本上没有意义了。

行,车,20万的家用车,和百万级别的豪车,主要提升是自我感觉。真的。

我自己有过的车,逍客,新胜达,大切,金杯,五菱宏光。我亲戚有的车,奔驰ml350,宝马X5,朋友有的车就多了,什么车都有。

好车的在车子本身的提升上主要是,悬挂好,过坎舒服,啪一下就过去,很整很舒服,感觉爽。20万家用车是旷叽噗3下,拖泥带水的。内饰豪华,空间也大,提速快。X5你只要敢踩油门,一会就可以上200,奔驰就是很慢了,油门不到底没啥反应。那些2.0T的各种奥迪A4,Q5,宝马X3X1,这些,都是油门踩一半和踩到底是一个鸟样,都是透支动力的假把式,你一点油门就冲出去了,以为动力强劲,其实他已经使出了全力。

没开过的人天天幻想这些豪车有多牛逼,牛逼啥啊,其实就我说的那几点,而且城市铺装路,五菱开起来都是平又稳,到处堵车,车位还少,还怕别人剐蹭你,开个大切X5这种体型的车真的是遭罪,距离不远的话电瓶车才是王者。

开好车主要是你自我感觉良好,问题是我在柯桥,不开劳和宾还有迈,你开啥其实都差不多。

住,能有自己的房子那感觉当然好,这个城市你有归属感,这个感觉确实是无与伦比的好。这个真的值。

穿,这个也全TM是自我感觉。

用,就是随意了,前面说了,不为小钱算计操心了。你如果不怎么爱花钱,其实也没什么提升。

总结,只要心态好,平庸和成功的实际感受差距不大。

这tm说的都是好处。

有钱的坏处一大把哦。

首先,你开始讲究,在意,很多东西,担心失去,就是怕自己变得没钱。你的欲望会被不断吊起来膨胀。

然后开始有人算计你,针对你,给你设计圈套。

你内心不够强大很容易被其他人左右,你开始患得患失,你焦虑,你必须有城府才不至于被人利用。毕竟你是奋斗赚来的钱不是中奖来的钱啊,你必须深入的和其他人打交道抢夺资源你才能维持你的地位啊。

我就是太爽快被人算计一步一步跨下去了。

现在的我就回归到一个普通人,日子紧巴巴的,tm油价涨了几毛竟然开始骂人了。哥以前从来不看价格的,一句加满就完事。

说这么多呢能救一个算一个,人活的就是心态,真的。

哎,不亲自体验一回死活又不会相信,无解了。

哎,我能救一个算一个吧,这帮洗脑的出生,你们真的是缺德冒烟了,只能祝你全家来世为猪场肉猪了。

user avatar

一个渔民在海边晒太阳,一位绅士走过来对他说:“天气这么好为什么不去捕鱼呢?”渔夫说:“先生,捕鱼干什么呢?”“捕鱼你就能挣很多钱啊?'渔夫说:“挣钱又为了做什么呢?”“挣钱你就可以买一艘更大的船”,“先生,买大船又做什么呢”“这样你就可以打更多的鱼,挣更多的钱,”“那又能怎么样呢?”“这样你就可以像我这样,在海边晒太阳”。渔夫说:“先生,我现在正在这样做呢”。

user avatar

家里有矿,心中不慌。

user avatar
譬如一串葡萄到手,一种人挑最好的先吃,另一种人把最好的留在最后吃。
照例第一种人应该乐观,因为他每吃一颗都是吃剩的葡萄里最好的;第二种人应该悲观,因为他每吃一颗都是吃剩的葡萄里最坏的。
不过事实上适得其反。
缘故是第二种人还有希望,第一种人只有回忆。——《围城》

凡是相信未来会更好的,都不会早早安逸,凡是相信未来只会更差的,都要抓紧时间享乐。

所以问题不在于出身,不在于贵贱,不在于学识,只有关一个人如何看待现在和未来。

至于为什么会这样看,那就是一千个人有一千个答案了。

user avatar

事实上90%的人一生都是碌碌无为,一事无成的。甚至你年轻的那几年以为只是人生吃苦受罪的阶段,恰恰是你人生最高峰的时候,然后结婚生子,年复一年的赚着几千元的工资,开着几万元的车,还着房贷车贷,面对老婆,力不从心,面对孩子,听不懂他请教你的题目。

所以想安逸真的要趁早啊,晚了就没那个体力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