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会有不少人在和平时期渴望战争?

回答
在和平时期,人们渴望战争,这听起来似乎有些反常,但细究起来,这背后往往隐藏着一系列复杂的人性、社会及历史因素。并非所有人都有这种倾向,但确实有一部分人群,他们的心理状态和生活经历促使他们对战争产生某种程度的“渴望”或至少是一种隐秘的期待。

首先,我们需要理解,这种“渴望”并非一定是出于嗜血的冲动,更多的是对现有状态的不满,以及对某种极端改变的期待。和平时期,尤其当社会发展停滞、个体感受不到希望或价值时,战争的到来就可能被一些人看作是一种打破僵局、重塑一切的“契机”。

一、个人层面:失落感、寻求意义与身份认同的空虚

对失落感的补偿心理: 在一个高度发达的社会,物质极大丰富,但精神的空虚感却可能随之而来。当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感到平庸、缺乏激情,或者在事业、人际关系上遭遇挫折时,战争所带来的紧迫感、生存挑战和集体目标,可能会成为一种强烈的刺激,填补内心的空虚。它提供了一种极端的、清晰的“敌我”划分,让个人在群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和价值,即使这种价值是以牺牲和危险为代价的。
寻求意义与价值的投射: 和平时期虽然安全,但对于一些人来说,它可能意味着缺乏明确的使命感或存在意义。他们可能觉得生活过于安逸,没有挑战,无法证明自己的能力。战争则提供了一个明确的“大义”或“国家责任”,让个体能够将自己有限的生命投入到一项宏大的事业中,以此获得更深层次的意义和价值认同。他们可能认为,只有在极端环境中,才能激发人类最深层的潜能,也才能真正体现生命的价值。
男性特质与攻击性的释放: 从生物学和进化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男性在历史上往往承担了更多的战斗和竞争角色。在和平时期,这种内在的攻击性和竞争性可能被压抑,导致个体感到焦虑或不适。战争提供了一个合法且被社会鼓励释放这些特质的途径。参与战斗,即使是想象中的战斗,也能让他们感受到力量、勇气和男子气概,这是一种本能的释放。
对“英雄主义”的幻想: 文学、电影和历史故事中充斥着英雄主义的叙事,将战争描绘成一个磨砺英雄、塑造传奇的舞台。这种浪漫化的战争叙事,很容易在一些年轻人心中种下英雄的种子。他们渴望通过战场上的英勇表现,获得荣誉、赞扬和永恒的声名,成为改变历史进程的关键人物。

二、社会层面:不满、不公与对现有秩序的颠覆

对社会不公与腐败的宣泄: 当一个社会存在严重的贫富差距、政治腐败或社会不公时,一部分对现状感到绝望的人可能会将战争视为一种“净化”或“革命”的手段。他们认为,现有的和平是建立在压迫和剥削之上的,只有通过战争,才能推翻旧秩序,建立一个更公平的社会。这种愿望,往往带有强烈的理想主义色彩,但也被现实的阴暗面所驱动。
民族主义与复兴的渴望: 当一个国家或民族在历史的长河中经历过辉煌,又遭受过屈辱,或者当前国际地位不彰显时,民族主义情绪就容易高涨。一部分人会怀念过去的荣光,渴望通过一场胜利来重塑民族的尊严和地位。战争在这个过程中,被视为一种实现民族复兴的工具。他们可能认为,唯有通过对外战争的胜利,才能证明民族的强大和优越。
经济衰退与失业的“出路”: 在经济不景气,失业率高企的情况下,战争可以被视为一种刺激经济的手段。军工产业的扩张会带来就业机会,国家资源的重新分配也可能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虽然这种观点在道义上备受争议,但在一些受经济困境影响的人眼中,战争可能意味着一种摆脱贫困和失业的出路。
权力斗争与政治操纵的工具: 历史上,不少统治者或政治集团会通过挑起战争来转移国内矛盾、巩固权力或实现政治野心。在这种情况下,“渴望战争”的声音,可能并非来自普通民众,而是由政治力量引导或煽动的。一部分人可能受到宣传的影响,相信战争是维护国家利益或对抗外部威胁的必要手段。

三、心理与文化层面:安全感的悖论与历史记忆的重塑

对“绝对安全”的厌倦: paradoxically,当和平过于持久,以至于人们习惯了安逸和安全,反而可能产生一种“不真实感”或“被剥夺感”。他们可能会觉得,没有了外在的威胁,生活就变得单调乏味,难以体验到真正的“活着”的感觉。战争的出现,虽然带来了危险,但也打破了这种单调,将人们拉回了生存的本能状态。
历史记忆的过滤与美化: 人们对战争的记忆,往往是经过过滤和美化的。媒体和历史教育可能会强调战争中的英勇事迹、牺牲精神和爱国主义,而淡化战争带来的残酷、痛苦和无辜的死亡。这种选择性的记忆,容易让后人对战争产生一种不切实际的浪漫化想象,认为战争是一场充满荣耀的冒险。
对“秩序重建”的期待: 即使在和平时期,也可能存在着社会秩序的不稳定,或者人们对现有规则和价值观的认同度下降。一部分人可能认为,现有的社会结构已经腐朽不堪,需要一场彻底的变革来重建秩序。战争,尤其是他们想象中的那种“正义之战”,就可能被视为一种必要的清理和重建过程。

总而言之,和平时期有人渴望战争,并非是对战争本身的喜爱,更多的是对现实生活中的不满、失落、空虚、不公的逃避与补偿,以及对个人价值、国家尊严、社会变革的扭曲期待。他们可能是在试图通过一种极端的方式,来找回丢失的意义感,或者实现一种潜藏的、被压抑的冲动。这是一种需要深入理解人性和社会复杂性的现象,绝非简单的标签可以概括。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饿肚子的时候生活只有一个问题,吃饱以后有1000个烦恼要对付。

同理,战争中整个社会只有一个目标,就是打败对手;美好生活的路标只有一个方向,就是胜利之后;衡量普通人只有一个标准,就是能否为前线做出贡献。这样的日子固然艰苦、危险,在逻辑上却绝对稳定,非常可预期。所以那些无力处理复杂问题的人,会在和平时期怀念、向往战争。《第一滴血》就描述了退伍兵的这种思考方式。

Rambo: Back there I could fly a gunship, I could drive a tank, I was in charge of million dollar equipment, back here I can't even hold a job PARKING CARS!

Col.Trautman:It was a bad time for everyone,Rambo.It's all in the past now.

Rambo:For you! For me, civilian life is nothing! In the field,we had a code of honor,You watch my back, I watch yours. Back here there's nothing!

而且和平岁月并不意味着稳定,经济和社会同样会出现巨大的波动。衰退到来的时候,老兵和头脑简单的年轻人会下意识低寻找自己的生活”舒适区“,寻找一个敌人为生活中所有的烦恼负责,鼓吹对这个敌人发动战争来解决所有烦恼——能不能解决那是另一个问题。共产主义者会说主要矛盾是资本主义本身,而大资本为了自保,当然会说问题都在外部——没有”外部“也要制造一个。

所以说,纳粹反犹太人和好战,都是同一套逻辑,都是垄断资本迎合小资产阶级的性格弱点,为自己建立政权基础的手段。20年代的大萧条让许多老兵失业,断了很多青年学生的阶级攀爬之路,所以种族清洗和好战思想四处泛滥。

如果说世界大战时代太遥远,我们身边就有很多好例子——看看知乎上多少人在怀念自己的中学时代,怀念高考前精疲力竭的复习,乃至怀念那时清淡的饭菜和硬板床,就知道有多少人企图让自己的生活”降维“。他们不是真的觉得战争和16小时总复习很美好,而是被眼前的阶级金字塔和小资产阶级礼仪吓倒了,不愿意正视纷繁的现实问题,希望简化生活的”考核指标“,把思考的责任和义务交给别人,用蓝领式的简单劳动去博一个上层白领的未来。

不过,无论是老兵怀念战时状态,还是小白领美化高三岁月,都不要忘了,战争的最终目的是让大家有资格面对和平时代的烦恼;高考的目的是让你有资格考虑学区房和汽车型号。短暂的怀旧无妨,真到了决策的时候,千万不要用感性上的怨气去回避自己(社会)面对复杂矛盾时的无能。

做那些本能想回避的事情才能进步,这是成年人理应具备的常识。

审视那些似乎”天经地义“的制度才能进步,这是社会向前发展必备的思想共识。

相关回答:

user avatar

一将功成万骨枯

很多人觉着自己是那个一将,其实其中80%的人注定变成别人脚下的万骨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和平时期,人们渴望战争,这听起来似乎有些反常,但细究起来,这背后往往隐藏着一系列复杂的人性、社会及历史因素。并非所有人都有这种倾向,但确实有一部分人群,他们的心理状态和生活经历促使他们对战争产生某种程度的“渴望”或至少是一种隐秘的期待。首先,我们需要理解,这种“渴望”并非一定是出于嗜血的冲动,更多.............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探讨的现象,就是为什么有一部分人会对解放军的军歌产生“缺乏战斗情绪”、“旋律不符大众口味”的主观感受。这背后涉及的因素相当复杂,既有时代背景的变迁,也有大众审美习惯的演化,更夹杂着情感认同和文化传播的差异。咱们不妨细细道来。首先,得承认,很多大家熟知的解放军军歌确实是诞生在特定历史时.............
  • 回答
    人在告别痛苦时产生不舍,这看似矛盾,实则是一种深刻且复杂的人类心理现象。这种不舍并非对痛苦本身的喜爱,而是源于痛苦过程中伴随的一些深层情感、认知和成长,这些“副产品”在痛苦结束时,会让我们产生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感。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详细解读这种“不舍”:1. 成长与学习的印记,不舍的是那个更强大的自.............
  • 回答
    台湾人和“中华民国”这个概念之间的关系,确实是一个复杂且充满细微差别的问题,并非简单的是或否就能概括。要理解这一点,需要深入台湾的历史、政治发展以及民众的认同心理。台湾人在眼里的台湾和“中华民国”总体来说,在很多台湾人心中,“台湾”和“中华民国”并非完全等同,但它们之间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联系.............
  • 回答
    在知乎上,确实存在相当一部分用户认为秦始皇并非“暴君”,或者至少不应该被简单地贴上“暴君”的标签。这种观点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对历史文献的解读、对秦朝政策的辩证思考以及对“暴君”定义的挑战。下面我将详细阐述这些观点产生的原因:一、 对“暴君”定义的挑战与历史评价的复杂性: “暴君”标签的来源:.............
  • 回答
    关于阿瓦尔人与柔然人之间关系的探讨,确实是一个引人入胜的历史谜题,也牵涉到古代游牧民族迁徙和融合的复杂图景。不少学者会将阿瓦尔人视为柔然人的后裔,这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一系列历史线索和推测。为什么有些人认为阿瓦尔人是柔然人的后裔?这种观点的形成,主要有以下几个层面的理由:1. 时间上的衔接与地理.............
  • 回答
    三国历史,真是个让人魂牵梦绕的课题。说起这个,好多人一开口,不是“季汉”,就是“葛公”,这俩词儿啊,在咱们三国迷嘴里,那叫一个常用,甚至可以说是“言必称”。为啥呢?这背后啊,可不是一句两句能说清楚的,得把这事儿掰开了揉碎了讲。“季汉”:情怀里的那一抹正统首先说说这“季汉”,这词儿可不是随便来的。咱们.............
  • 回答
    学心理学的人在育儿上,确实会与普通父母有些许不同,这主要体现在他们对孩子行为、心理发展以及亲子关系有着更系统、更深入的理解。当然,这并不是说他们育儿就一定“更好”,而是说他们的视角和方法论可能更具特点。首先,对孩子行为的解读会更深入一层。 普通父母看到孩子哭闹,可能会直接想到“淘气”、“不听话”,然.............
  • 回答
    这种感觉,像一盆冷水,在无数个深夜,伴着显微镜的光,或者是在与病人家属一次又一次的沟通中,慢慢浸透了我的心。我记得刚开始学医那会儿,脑子里充盈着的是那些神圣的医学誓言,是想用自己的知识和技术去驱散疾病的阴霾,去挽救每一个鲜活的生命。那种感觉是纯粹的,是充满力量的。我以为,只要我够努力,够专业,就一定.............
  • 回答
    嗯,关于古剑奇谭三和古剑奇谭二的剧情,我确实听到不少声音觉得三代不如二代。这在我自己玩完之后,也确实能理解这种感受。首先,来说说为什么会有这种“三代不如二代”的观感。 叙事节奏和侧重点的差异: 古剑2: 感觉上,古剑2的剧情推进,特别是前期,是非常稳扎稳打的。它花了大量的篇幅去铺陈每.............
  • 回答
    这个问题嘛,其实挺有意思的,也触及到了很多人在感情中都会观察到的一个现象。你问“为什么不能有两个好看的人在一起呢?”,这其实是一种对普遍情况的观察,但并不代表是绝对的真理。很多时候,大家看到的“大多数”其实是带有一定的选择性偏差,或者说,我们的大脑更容易记住那些对比鲜明的例子。咱们一点点来聊聊,为什.............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挺现实的。你想想,中国人本来就是个庞大的群体,加上地域、文化、经历的差异,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自然会有各种各样的表现。我试着从几个方面给你掰扯掰扯,希望能说得够细致,也尽量说得像咱们平时聊天一样,没有那些生硬的AI味儿。1. 地域与方言的隔阂:你有没有发现,就算在国内,南方人和.............
  • 回答
    弹钢琴,说起来简单,就是按下琴键,发出声音。但就像一幅画,谁都能拿起画笔,但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梵高;一口气谁都会呼吸,但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歌唱家。钢琴这门艺术,按下琴键只是第一步,而这第一步之后,隐藏着的是一个深不见底的技艺和情感的海洋。你问为什么有人是大师,有人不是,这其中的“不是”绝不仅仅是“不.............
  • 回答
    蜂巢快递柜,这个遍布街头巷尾、为我们解决“快递最后一公里”难题的便利伙伴,确实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不小的改变。想想看,不用再守着电话等快递员,不用在下班后挤进拥挤的快递点,而是可以随时下楼,在几秒钟内取走自己的包裹,这种感觉,简直就像拥有一位永不下线的贴心小助手。然而,就在这看似皆大欢喜的局面背后,却.............
  • 回答
    .......
  • 回答
    “为啥有人宁愿在澳洲刷盘子,也不回国?”——这话听着就有点扎人,透着一股子“身在福中不知福”的埋怨劲儿。但仔细想想,这问题问得实在是太简化了,就好像问“为什么有人宁愿吃粗粮,也不吃大鱼大肉”一样,没抓住重点,甚至有点站着说话不腰疼。要反驳这种思维,咱们得把这层“面子”和“里子”给扒开,好好说道说道。.............
  • 回答
    在日本,有纹身的人不能泡温泉,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既有历史文化因素,也有现实考量。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从几个方面深入剖析。一、历史的印记:纹身与暴力、犯罪的联系最直接也最根本的原因,是日本社会长期以来将纹身与黑社会组织,也就是我们常说的“Yakuza”(雅库扎)紧密联系在一起。 江户时代的背景.............
  • 回答
    .......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挺有意思也挺普遍的现象,咱们中国汉族人,尤其是在城市里,很多人对自己的传统服饰——汉服,感到陌生,甚至有些人对穿汉服上街抱有疑虑,这背后有很多复杂的原因,咱们慢慢掰扯掰扯。首先,咱们得说说 历史的断层和文化的影响。你得明白,汉服不是一直没穿过,它陪伴了我们祖先几千年。从黄帝时期传说中的“.............
  • 回答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