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学心理学的人在育儿方面会有什么不同吗?

回答
学心理学的人在育儿上,确实会与普通父母有些许不同,这主要体现在他们对孩子行为、心理发展以及亲子关系有着更系统、更深入的理解。当然,这并不是说他们育儿就一定“更好”,而是说他们的视角和方法论可能更具特点。

首先,对孩子行为的解读会更深入一层。 普通父母看到孩子哭闹,可能会直接想到“淘气”、“不听话”,然后可能采取呵斥、惩罚等方式。而学心理学的人,他们会尝试去探究哭闹背后的原因。孩子是饿了?累了?不舒服?是感到焦虑、沮丧,还是只是在寻求关注?他们会倾向于从孩子的需求和发展阶段来理解行为,而不是简单地贴标签。比如,当孩子出现对抗性行为时,他们可能不会立刻认为孩子“故意找茬”,而是会想到这是孩子在发展自主性、建立边界的信号。

其次,更注重“为什么”,而非“是什么”。 很多育儿方法强调的是“怎么做”,比如“要让孩子早睡早起”、“要教会孩子分享”。学心理学的人会更关注这些行为背后的心理机制和发展规律。他们可能会研究,为什么孩子会不愿意早睡?是因为睡眠习惯没养成,还是有入睡困难?为什么孩子不愿意分享?是因为还没有发展出同理心,还是对自己的物品有强烈的占有欲?这种对“为什么”的探究,会让他们在制定育儿策略时,更有针对性,也更能触及问题的根本。

再者,对情绪的理解和管理会更敏感。 心理学教育让他们了解情绪的产生、功能以及如何进行调节。因此,在育儿过程中,他们更能识别自己和孩子的情绪,并尝试用更健康的方式来处理。当孩子因为挫折而感到沮丧时,他们可能不会简单地否定孩子的情绪,而是会先接纳孩子的感受:“我知道你很生气/难过”,然后帮助孩子找到合适的方式表达和疏导情绪。同时,他们自己也能更觉察到育儿压力给自己带来的情绪波动,并主动寻找应对之道,避免情绪失控影响到孩子。

在亲子沟通上,会更讲究技巧和方式。 心理学中的沟通理论、依恋理论等,都会让他们在与孩子交流时更加谨慎和有效。他们可能会更倾向于使用“积极倾听”、“共情”、“清晰表达”等技巧。比如,在和孩子谈论学校里的事情时,他们不会只问“今天学了什么?”,而是会问“今天学校里有什么让你开心的事情吗?”,或者“今天有什么事情让你觉得有点挑战?”。他们也可能更理解孩子的非语言信号,比如孩子低垂的眼眸可能代表着羞愧或难过。

对孩子发展阶段的认知更清晰。 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有不同的认知能力、情感需求和发展任务。心理学让他们对这些有系统性的学习。比如,他们知道幼儿期是关键的依恋形成期,会更重视与孩子的亲密连接;知道学龄期是孩子社会化发展的关键期,会鼓励孩子参与集体活动。这种对发展阶段的理解,能帮助他们设定更符合孩子能力和年龄期望的目标,避免拔苗助长,也更能理解孩子在特定阶段可能会出现的行为。

可能会更少使用惩罚,更多使用引导和鼓励。 心理学研究表明,惩罚往往只能带来暂时的行为改变,而且可能伴随负面情绪和行为的产生。学心理学的人会更倾向于使用积极强化、后果引导等方式。当孩子犯错时,他们更可能引导孩子思考错误的原因和可能带来的后果,并帮助孩子找到弥补的方法,而不是简单地打骂。他们也更懂得如何给予恰当的鼓励,激发孩子的内在动机。

对自己育儿能力的认知可能更清醒,也更愿意学习。 心理学知识让他们明白,育儿并非与生俱来的本能,而是一门需要学习和实践的艺术。他们可能不会觉得自己无所不知,反而会更清楚自己的盲点和不足,并愿意通过阅读、咨询等方式持续学习和提升。他们也可能对“完美父母”的概念持有更理性的态度,理解育儿过程中会有挫折和错误,并从中学习成长。

然而,也并非所有学心理学的人在育儿上都能游刃有余。有几点需要注意:

“知道”不等于“做到”: 心理学知识是一套理论框架和方法论,但实际育儿过程中,会面临各种突发情况和情绪挑战,即使是心理学专业人士,有时也会因为疲惫、压力而难以完全按理论行事。
过度分析的风险: 有时,对孩子行为的过度分析,可能会让父母变得过于小心翼翼,反而错失了顺其自然、让孩子自主探索的机会。
主观体验的差异: 每个人作为父母的主观体验是独特的,即使了解心理学,也无法完全抹去个体的情感和生活经验带来的影响。

总而言之,学心理学的人在育儿上,确实拥有一套独特的视角和方法,他们更倾向于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动机,更注重亲子关系的建立和情绪的疏导,并对孩子的发展规律有更清晰的认识。这使得他们在育儿过程中可能展现出更多的耐心、理解和策略性。但最终,育儿的成功与否,还取决于父母的爱、付出以及不断学习和成长的意愿。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是一个学心理学的妈妈,我有个快2岁的孩子,男孩。

孩子很容易跟大人交流,懂礼貌,会撒娇,喜欢妈妈抱抱;

1岁半能自己吃饭,出门会拜拜,回来会你好;

换了尿布会自己丢,头上抹了洗发露会自己洗;

数数能从1数到10,不过没有7;


如果你以为这就是学心理学的妈妈养娃的全部

还有后半段

1岁半能自己吃饭,但要吃得全身都是;

出门会拜拜,但是还是要先大哭一场;

换了尿布会自己丢,丢完还要翻翻垃圾桶;

头上抹了洗发露会自己洗,洗完还要尝一尝;

我知道你肯定偷偷地笑了一下,心想,学心理学的人养娃好像也就这样。


如果你以为这就是学心理学的妈妈养娃的全部

还有完整版

孩子哭孩子笑孩子闹孩子长高;

孩子闹脾气要小汽车,去游乐场不想走;

孩子体贴孩子叛逆孩子打人孩子乱跑;

我都接受,

不管他是什么样,他都永远是我的宝。

学心理学给我最大的启示,就是尊重生命原本的模样,帮助孩子去到更好的地方;

他跌到了,我告诉他要自己站起来,不是地板坏,而是自己要小心;

他要什么东西没拿到,一直哭,我告诉他,宝贝,要好好说出来,大声哭妈妈也不知道你想要什么;

遇到不认识的小朋友,我鼓励他去一起玩,抢不到玩具就拿水果换;

我会带他看书、听音乐、去动物园认识好多好多的动物;

也会带他去超市,问他要吃什么自己挑,但是只能挑一个;

他发脾气的时候我会先问他怎么了,而不是先让他别哭。

孩子的生命才刚刚开始,我们对他的态度,会成为他以后面对自己人生的态度。

他长大后也会有自己的小秘密,有自己的朋友,有自己的家庭,有自己的人生;

但只要他想起妈妈,就想起一个永远支持他的人,就够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6.2.26更新

没有想到引起了这么多知友的共鸣,谢谢评论里问我还需不需要一个儿子or女儿的盆友,谢谢你们对我的信···任···


补充~我们在家都管孩子叫豆哥~

事件一:昨天晚上跑步去了,回家比较晚,一到家豆爸就告状说,他在吃牛肉干,豆哥喊着要吃,他就顺手给他一块我给他专门买的葱油曲奇,结果,结果,豆哥就生气地把曲奇扔在了地上!然后,豆爸就很生气打了他的手,我说然后呢?你有告诉他为什么要打手吗?豆爸说,豆哥刚扁嘴要哭,我还没开口,他就听到你敲门,立马兴高采烈跑去开门了···这事儿就不了了之了···


事件二:吃完饭豆哥骑着小车车来回跑,不小心撞上了我的膝盖,我说哎呀,好痛啊···豆哥相当担心,马上下车过来摸着我的脸说,别哭、别哭、别哭···豆爸说,那你跟妈妈说对不起,豆哥马上说,对不起,对不起···妈妈乖···


事件三:在奶奶的小菜园里,豆哥看到奶奶每天浇水,就拿着水壶过去,浇了自己一身水;看到奶奶摘一些蔬菜和水果,也过去帮忙,当然也摘了很多未长大成熟的东西,比如绿绿的柠檬,还有绿绿的西红柿,绿绿的小橘子···


说这么多是想说明什么呢?世界对于每个孩子来说都是新鲜的,他们都充满了好奇心。学了心理学的我也并没有说遇到什么事情都马上能知道如何解决,只是我可能在事情之后多了一层思考,我为什么会这样,孩子为什么会这样,如果下次遇到这种问题我应该怎么处理比较好。


我们跟孩子一样,养育的过程也是全新的体验,孩子成长,我们也要学习。


学心理学的人,在养孩子的过程中,可能会多一些好奇,以及很多很多的悦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6年3月11日更新


被评论里说娃长得像王宝强和地包天的评论shock到了,我意识到我挑错了照片···为了不毁掉娃的形象,我决定把照片删了,万一以后他成为了网红呢?偷笑脸^^


2016年3月15日更新

就在豆哥2岁生日来临之际,他自己把1到10数全了···又长大了一点~


——————————————————————

2016年4月1日更新


关于小朋友的语言能力的发展问题,想根据自己的经验补充一些

我和老公以及婆婆在家里都是说方言,但是我们生活在深圳,孩子以后势必是要以普通话为主,可能还要去学习粤语、英文等等···


曾经我很长时间在纠结,婆婆带着孩子,说的家乡话,小朋友会不会听不懂普通话?不会说普通话以后上幼儿园跟其他小朋友没法沟通怎么办?


现在我完全地放心了。婆婆每天家乡话夹杂普通话跟小朋友在家聊天,过程也是相当顺畅和有趣,小朋友开始自发学习念儿歌,开始用他知道的词汇来描述这个世界,开始自言自语跟玩具聊天。事实证明,孩子的语言能力发展跟说家乡话或者普通话没有太大关系,重点是要有人跟他说,跟他讲,让孩子习得语言是如何使用~


昨天带小朋友去打疫苗(是的,打疫苗),我在排队,小朋友在社康中心里面开心地玩滑滑梯,坐摇摇,很开心。


轮到他打疫苗,我说,宝贝,来,我们去给医生阿姨看一下,会有点痛痛,但是你要勇敢好吗,妈妈和奶奶都在这里陪你。

小伙子似懂非懂地进去了

我们把他袖子脱掉

他盯着医生擦酒精

取注射器,没哭,也没退缩

针一扎进去,小伙子开始大哭,2秒后就打完了,我们抱着他出去

抱着他坐在外面的凳子上,他开始一边哭,一边喊:干嘛···干嘛···

那委屈的小眼神,好像在说,医生阿姨,我只是来给你看看,你干嘛打我···

然后我就笑疯了


——————————————————————

2016年5月10日更新


糟了,发现写成了连载。

整个四月份都在疯狂出差,完成了几件在我看来非常有意义也非常重大的工作,很多知友私信我也来不及回,在这里说明一下,我不是专业的心理咨询师,不能给很多人点对点解决问题,我认为现在很多家长遇到的问题还不是某一些细节上如何处理的问题,可能跟知识体系以及固有观念有关。很多妈妈开始学习心理学,讲真,这绝对是孩子的福气。


四月份菲利普·津巴多先生访华,分别在北大和清华做了演讲,万人空巷。我们有幸承办了此盛事,在圆桌论坛我忙得要飞起来的时候,听到津巴多先生非常诚恳的,非常有份量的,关于孩子的创造力培养的发言。在这里贴出来分享给大家,个人认为对我们做父母的非常有价值。版权属于菲利普·津巴多先生。


演讲原文如下:

可能对很多家长来说,他们希望小孩在学校里很成功,具体解释含义他们觉得这个孩子比较聪明,考试考的比较好,将来会有远大的前途。
什么叫聪明?很多时候定义在短时间内能记住很多的信息,考试的时候再把信息倒出来。但是创造力其实是完全不同的一件事情了,因为创造力是创造一些新的东西,有老师、父母,甚至别人都没有想到过,所以你在课堂上只能学到知识,知识只是创造力的源泉和基础,创造力比知识走的更远。所以在课堂上不可能学到创造力。
也就是说,如果你真的很有创造力的话,你就会做很多新的东西,前所未有的东西,这也同时意味着会有大量的失败,并不是创新就都能成功,更多的创新会失败。
我们看到好多人为什么能成功呢?他们在出现了障碍的时候,会把它视为挑战,在所有人对他们说不的时候,他们会坚持自己的信念,相信自己的决定。他们在面临最初的失败的时候,会昂首挺胸的往前走。就像在座的企业家来说,不仅有创造力,还有很强的能量,同时有很强的意志和坚信自己能成功的信心。
我想说的最后一件事,在新的一种教育中,不仅在中国,应该在美国,在全世界,希望每个孩子在走进课堂学习,走出课堂会更有创造力。这些实际上都是需要家长的大力支持的。
家长本身如果想让孩子有创造力必须这样支持孩子,要支持孩子去探索,支持把自己的挫折转化成动力和挑战,支持他们面临失败,这实际是改变小孩的内在心理动力。
user avatar

发展心理学很厚一本书,我也不能把整本书都抄上来,捡最重要的仔细说吧:

要有规矩(这半句虽然是我后加的,不过我想在文章的字里行间中大家也都看出来了),要与小孩讲道理


1. 什么是讲道理?

所谓的讲道理,就是对小孩讲清楚,为什么能做某件事,为什么要做某件事,为什么不能做某件事。

举个例子:

XXX,为什么要抢妹妹玩具?你已经有玩具了,为什么要拿妹妹的?妹妹的玩具好你很想要啊?那为什么不求妹妹借给你?抢别人东西是不是坏孩子?你不要做坏孩子对不对?快去跟妹妹说对不起,然后问妹妹能不能把玩具借给你玩一会儿,快去。

2. 讲什么样的道理?

很简单,大到孝敬父母、与人为善这种大道理,小到上厕所要洗手、别人给糖要说谢谢、踩了别人脚要说对不起这种小道理,任何你觉得使小孩“成为一个好孩子”需要记住并且执行的东西,都叫道理,都可以跟小孩讲。具体什么样的孩子叫“好孩子”,这个没有一定之规,每个父母自己标准不一样,自然最后教出来的孩子就不一样,性格、行为准则什么的都不一样。性格也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也没有说谦让就一定好强势就一定不好。

3. 为什么要讲道理?

  • 建立行为规范和自控能力。
    • 刚刚具有活动能力的小孩其实没什么章法,不懂得控制自己的行为,也不知道该按照什么规则行动。能不能打人,能不能在公众场合大声喧哗,这些都要你去教他,不断去规范他,让他渐渐成为一个遵守一般道德与纪律的人。
    • 当然,简单的打骂也可以起到令行禁止的作用,但就好比你把一个罪犯关到监狱里,他不能作奸犯科,放出来了之后呢?他自己管不住自己,就还可能犯罪。同样的,道理的申明,有利于建立小孩自己的行为规范,增强他自己的自控能力,这样你不管着他、不盯着他的时候,他也知道该“听话”,知道先做完作业再玩。知道什么叫“省心”吗?这就是省心。
  • 为自主能力奠基。
    • 一个孩子有想法,会思考,有强自理能力、自主能力,以至于以后的自立,这些都离不开他自己的素质和准则,有了这些基础才能有上层建筑。基础是什么?就是小时候父母对你说的道理。遇到一件事,该怎么做,能怎么做,我要怎么做,这样的后果是什么,这些东西,最初都来自于你父母从小告诉你的“要与人为善”、“要和小朋友分享”、“错了要说对不起”、“要诚实”这些东西。
    • 就算是美国人,在孩子小的时候也都在跟孩子讲各种道理(“Be a good boy / nice girl!”),这样的好处是,你讲道理讲到十来岁,很多事儿就不用管了,该放就可以放了。但一点道理都不讲,从小就一味的放任自流,这并不能培养小孩的独立精神,这只能让他们更放荡、更没有章法,当然,如果你管这叫独立,fine,随你便,要不是怕他们危害社会我连“傻逼”都不屑说。

4. 怎么讲道理?

  • 既然是道理,就一定要稳定。今天你告诉小孩不能闯红灯,一定要遵守交通规则,然后第二天你自己带着孩子闯红灯,然后跟他说,抓紧时间该闯就闯。那小孩子会问了,是守法重要还是自己的30秒时间重要?这时候你就不好说了。因为小孩子自我判断能力其实很差,需要你帮助他建立一些简单的判断标准,如果你总是变来变去的,小孩子自己会很混乱,不知道做什么好,因此可能就会暴躁(靠,这也不行那也不行,到底什么行?)、懦弱(我到底该做什么呀……)、胆太肥(什么规则,狗屁啦!)或者胆太小(爸爸妈妈会怎么说,好怕怕啊……)。
  • 要守信用。不能今天说考了100分给奖励,明天真考了100分又抠门什么奖励都不给。这样小孩会认为,你制定的道理和规则没有用,不信任你,渐渐就不会听你的了,以后你再怎么打、再怎么骂,这层信任没有了,就再也不管事了。
  • 与奖惩结合。一般来说,物质刺激结合精神说服,会起到比较好的效果。如果一个孩子在做一件事的过程中得到奖励,他也会慢慢自己说服自己,这样做是对的。当然,奖励不能太多,惩罚也不能太重,这会让他们觉得,他们之所以这么做是为了奖励/逃避惩罚,而不是为了遵守规矩、“做个好人”。所以奖励要适当,惩罚也要适当。
  • 重视交流。很多父母惩罚或禁止某些行为之后,默认孩子已经明白了自己为什么要这样做,其实很多时候孩子不理解。这时候你就要主动去问:你知道妈妈/爸爸为什么这么做吗?做父母的一定要多听小孩子说,多听他们怎么想,必要的时候跟他们商量一起来确定什么是“道理”、怎样做才是对的。需要明白的是,孩子有孩子要做的事,大人也有大人要做的事,必要的时候,做父母的是需要给孩子做让步。孩子越大,越要重视交流和沟通。你是在讲道理,不是在独裁(虽然早期看起来是这样)

建议关注微博 杭之冯玥是我的小伙伴(

weibo.com/loujian?

)。他是体坛周报的足球记者,杭之是他的女儿。他在我眼里看来是很成功的父亲(当然,我母亲也很成功,但她不发微博,哈哈)。他女儿刚幼儿园毕业,平时会发很多和他女儿相关的、有趣的生活趣事上来,有的很温馨有的很搞笑,但基本上都是有效沟通的典范。妈妈的微博(

weibo.com/u/1457794837

)我没太关注(因为本来是为了看足球微博关注的爸爸),大家有兴趣也可以加一下。我嘛,只推荐自己确定好的,嘿嘿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学心理学的人在育儿上,确实会与普通父母有些许不同,这主要体现在他们对孩子行为、心理发展以及亲子关系有着更系统、更深入的理解。当然,这并不是说他们育儿就一定“更好”,而是说他们的视角和方法论可能更具特点。首先,对孩子行为的解读会更深入一层。 普通父母看到孩子哭闹,可能会直接想到“淘气”、“不听话”,然.............
  • 回答
    電子遊戲的吸引力是一個複雜的議題,心理學界對此的探索仍在深入。雖然還沒有一個單一的、完全的答案來解釋為何人們對電子遊戲如此著迷,但我們可以從多個角度來理解其中的奧秘。首先,電子遊戲提供了一種獨特的逃離現實與掌控感。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往往會遇到各種限制、挑戰和不確定性,但電子遊戲能創造一個全新的世界,.............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好,而且很有代表性!很多人在想开始一项格斗运动时,都会面临选择:是选择根基深厚的空手道,还是风靡全球的拳击? 对于一个170cm、65公斤的成年男性来说,这两种选择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和实用性。咱们来好好掰扯掰扯,别听那些“AI味儿”的套话,咱们就从实战、身体发展、乐趣等几个方面,说说哪个.............
  • 回答
    这话题挺有意思的,身边也有不少学心理学的同学,关于星座嘛,大家的看法确实挺多元的,但普遍来说,对星座持“扯淡”看法的还是比较多的。首先得明白,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它讲究的是有据可循,用实证研究来解释人类行为和心理现象。而星座这套理论,它更多的是基于一种哲学体系,认为天体的运行轨迹和位置会影响人的性格.............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很多准备选择大学专业的同学的纠结点。其实,这就像是在问“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两者都很重要,而且它们是相辅相成的。但如果硬要分个先后,我会倾向于先考虑大学的整体学术环境和声誉,尤其是其心理学专业的发展水平和资源是否匹配你的期待。让我来细说一下我的想法:为什么大学的整体学术环境.............
  • 回答
    你好!看到你想去日本读心理学,这个方向是很棒的!关于留考是否能选理综的问题,我们来详细说说。首先,明确一点,留考(日本留学考试)的科目选择,是由你想要申请的日本大学和专业的具体要求来决定的。 并不是所有学校所有专业都允许你选择理综。为什么会有这个疑问?在国内高中,我们通常会将科目划分为文科和理科。理.............
  • 回答
    大学里的“学霸”,这三个字总是自带光环,让人好奇他们内心深处是怎么想的,生活到底过成什么样。其实,别看他们在学习上风光无限,他们的心理和生活状态也绝非铁板一块,而是像一块精心雕琢的玉,棱角分明,但又自有其温润之处。心理状态:多重光谱下的复杂交织学霸们的心理状态,如果非要用一两个词概括,那未免太过片面.............
  • 回答
    在中国生活的外国人不学中文,这背后可能盘根错节,并非单一原因可以概括。这其中既有实际的考量,也有心理层面的因素,甚至夹杂着一些文化碰撞和个人选择。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把视角放得更宽一些。首先,我们得承认现实的便利性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习的紧迫感。 英语的通用性: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尤其是在大城.............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教育资源分配、学科价值认知以及文化传统与科技发展之间复杂的关系。咱们不绕圈子,直接掰开了揉碎了聊。当一个国家把名利资源都给了学“政治伦理学”的学生,那还会有人去学“数理化”吗?这就像问,如果只有种地的能当状元,大家还愿意去读书科举吗?答案是:必然会有人去学,但学的人数和原因.............
  • 回答
    王阳明的心学,是中国哲学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流派,其核心在于“心即理”、“致良知”和“知行合一”。这些思想深刻地影响了明清乃至后世的中国思想文化,也对东亚文化圈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下面将尽量详细地阐述王阳明心学的精髓:一、 心即理:本体论的革命这是王阳明心学最核心的哲学命题。要理解“心即理”,需要先了解.............
  • 回答
    在探讨儒家思想与王阳明心学对个体的“有用性”时,我们首先需要理解这两者各自的侧重点,以及它们如何触及人心,指导行为。将它们完全割裂开来看,似乎有些不妥,因为心学本身就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发展,是宋明理学的高峰。但若论及对个体当下生活的直接指导和内在力量的塑造,我们或许可以从更具体的层面来剖析。儒家思想,.............
  • 回答
    阎学通教授的观点,即“00后大学生常以‘居高临下’的心态看待其他国家”,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论断。要理解这个观点,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分析,包括其可能的原因、表现、影响以及潜在的局限性。一、 阎学通教授观点的可能背景与原因分析:阎学通教授作为一位资深国际关系学者,其观点通常基于对当下社会思潮和国际格.............
  • 回答
    看到弟弟这么热衷于“高达”,而且目标明确地锁定在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你这当姐姐(或哥哥)的心情我太理解了。既有为他的这份热情感到高兴,又难免会担心他未来是不是真的能在这个领域找到出路。这种既兴奋又忐忑的心情,在面对孩子选择人生道路的时候太正常不过了。别急,咱们一点点来捋捋,怎么才能既支持他这.............
  • 回答
    这位同学选择“放弃清华,选择川大”的背后,是一个非常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和尊重的选择。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大学选择,更是他个人价值观、人生规划和对“好”的理解的体现。以下是我对此事的看法,并会尽量详细地阐述:1. “初心”的价值:忠于自我,追寻热爱这位同学用“初心”来形容他选择川大,这是一个非常打动人的.............
  • 回答
    “实变函数学十遍,泛函分析心犯寒”,这句江湖传言,初听之下,着实让人摸不着头脑。毕竟,按理说,实变函数(Real Analysis)是泛函分析(Functional Analysis)的基石,是其“前菜”,如果“前菜”都“很容易”,那“主菜”应该更不在话下了。然而,事实却往往是,许多同学在实变函数上.............
  • 回答
    厌离心与厌世:一次深入的辨析在探寻生命真谛的道路上,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听起来相似却内涵深邃的词汇。“厌离心”便是其中之一。它常常与“厌世”联系在一起,但仔细品味,两者之间有着天壤之别。那么,究竟什么是厌离心?它又为何与厌世截然不同?它是否是学佛的必要条件?又与那追求觉悟的“菩提心”有着怎样的渊源呢?.............
  • 回答
    学心理学,从一开始我就带着一种近乎虔诚的热情。我渴望理解那些隐藏在行为背后的驱动力,解读人心的幽微曲折,甚至,我隐隐有一种能力修正一切不完美,让人们获得内心的平静和幸福。这种理想化的期待,就像是一盏过于明亮的灯塔,指引着我,也最终让我磕磕绊绊,尝到了失望的滋味。1. 现实的残酷:并非人人渴望被“治愈.............
  • 回答
    普通人学习心理学,其帮助绝非仅限于“懂点道理”那么简单,而是能深刻地影响和改善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从个人内在的成长到与他人的和谐共处,再到应对生活中的种种挑战。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这些帮助: 一、 深刻理解自己,实现个人成长1. 洞察内在动机与行为模式: 理解为什么我们会这样做: 心.............
  • 回答
    很高兴你对心理学,特别是弗洛伊德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弗洛伊德确实是心理学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他的理论至今仍有深远的影响。想要深入了解他,从他的著作入手是极好的选择。不过,要说“哪位大佬著作”来开始,这稍微有点误导。弗洛伊德自己就是那位“大佬”。所以,我们探讨的是从弗洛伊德本人的哪本著作开始读,才能更有.............
  • 回答
    听到你高三就对心理学这么感兴趣,并且有自己一番思考,这很棒!关于家里人说的心理学就业难,这确实是一个大家普遍关心的问题,也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聊聊的。我尽量详细地给你说道说道,让你心里有个更清晰的谱。首先,我们得承认,和一些传统热门专业比如计算机、金融、医学等相比,心理学在传统的、大众认知中的“对口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