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学心理学有什么让你后悔失望之处?

回答
学心理学,从一开始我就带着一种近乎虔诚的热情。我渴望理解那些隐藏在行为背后的驱动力,解读人心的幽微曲折,甚至,我隐隐有一种能力修正一切不完美,让人们获得内心的平静和幸福。这种理想化的期待,就像是一盏过于明亮的灯塔,指引着我,也最终让我磕磕绊绊,尝到了失望的滋味。

1. 现实的残酷:并非人人渴望被“治愈”

我以为,一旦我掌握了心理学的工具,我就能像一个经验丰富的舵手,带领那些迷失的灵魂找到方向。然而,现实很快就给了我一记响亮的耳光。很多人来到心理咨询室,并非真正渴望改变,而是带着一种潜意识的抗拒,甚至是为了“证明”自己的困境是合理的。

我记得有一次,我面对一位长期失业的朋友。我运用了我所学到的认知行为疗法,尝试帮助他识别并挑战那些消极的自我评价,鼓励他积极寻找机会。然而,他总是能找到各种理由来否定我的建议,把每一次尝试的失败都归咎于外部环境的不公,而不是审视自己的思维模式。我感到一种深深的无力感,我明明看到了症结所在,也提供了解决的路径,但他却选择原地踏步,甚至把我的好意当成了压迫。那种感觉,就像你手中拿着一把钥匙,但对方却不愿意打开门。

更让我感到沮丧的是,有时候人们对心理学存在一种误解,他们期待的是一句“你太棒了,什么都没错”,而不是直面那些令人不适的真相。当你试图温和地指出他们需要调整的地方时,他们可能会感到被冒犯,甚至产生敌意。我开始意识到,心理学不是万能的灵丹妙药,它需要双方的信任和努力,而这份信任和努力,并非总能获得。

2. 理论的鸿沟:现实中的复杂性远超想象

心理学理论体系浩瀚如海,从弗洛伊德的潜意识到马斯洛的需求层次,再到认知行为疗法、人本主义等等,每一个理论都像是一个精致的工具箱。我曾沉迷于其中,试图将所有知识融会贯通,形成一套自己的理论体系来解释一切。

然而,在面对真实的人和复杂的人际关系时,我发现理论常常显得苍白无力。一个人的行为可能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简单的标签化或者套用某个理论,往往无法触及问题的核心。比如,我学习了依恋理论,试图解释伴侣之间的关系模式,但当真正面对一对情侣的争吵时,那种激烈的情绪、历史的积怨、甚至是生理的疲惫,都会让冰冷的理论显得如此渺小。

我曾试图用人格心理学来分析一个性格孤僻的朋友,但他的沉默、他的回避,都像是一道道屏障,让我无法深入。理论告诉我他可能有回避型依恋,但我不知道如何跨越那道屏障,真正与他建立连接。我开始质疑,我们所学的那些精妙的理论,在真实生活的洪流中,究竟能有多少指导意义?我甚至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过于依赖理论,而忽略了最基本的共情和人性洞察。

3. 职业的困境:理想与现实的挣扎

我曾憧憬着成为一名能够帮助无数人的心理咨询师,然而现实中的职业道路却充满了挑战。首先是经济上的考量。成为一名合格的心理咨询师需要漫长而昂贵的培训和督导,初期的收入也并不高,这让我不得不面对现实的生计问题。

其次是社会认知上的误解。很多人对心理咨询师存在刻板印象,认为他们是“懂鬼神”的人,或者觉得去看心理医生是“不正常”的表现。这种偏见让很多真正需要帮助的人望而却步,也让我这个“心理学人”有时感到不被理解甚至被边缘化。

更令我感到失落的是,有时候即使你尽了最大的努力,也无法改变一个人最终的命运。我曾为一个深陷抑郁的朋友付出了很多,从鼓励他寻求专业帮助,到陪伴他度过艰难的时期,我倾尽所有。然而,最终他还是选择了结束自己的生命。那一刻,我感到一种巨大的、锥心的痛苦和自责。我问自己,是不是我做得还不够好?是不是我遗漏了什么关键的信号?这种无力感和愧疚感,至今仍然是我内心深处的一个阴影。学心理学,让我看到了人性的脆弱,但也让我更深刻地体会到了生命的无常和不可控。

4. 自我探索的陷阱:过于内省的副作用

学了心理学,你很难不开始审视自己。起初,这是一种令人兴奋的自我发现之旅。我开始理解自己的行为模式,认识到原生家庭的影响,也学会了如何与自己的情绪相处。

然而,过度地将心理学的视角投射到自己身上,有时也会变成一种负担。我开始过度分析自己的每一个想法、每一个感受,试图从中找出“病灶”。一次小小的失误,一次莫名的低落情绪,都会被放大成“我身上是不是有问题?”的担忧。这种持续的自我审视,反而让我失去了很多享受当下快乐的能力,变得谨小慎微,甚至对自己的某些特质产生了不必要的怀疑。我发现,当一个人太过于关注“为什么”的时候,反而容易忽略了“如何”去生活。

总而言之,学心理学是一段充满挑战和反思的旅程。它确实打开了我认识世界和认识人心的全新维度,也让我拥有了更深刻的同理心和更敏锐的观察力。但同时,我也不得不承认,那些初期的理想化期待,在现实面前被反复打磨,留下了一些无法回避的失望和困惑。我学会了,心理学不是魔法,而是工具;人心不是容易解开的谜题,而是复杂而深邃的宇宙。而真正重要的是,在探索他人内心的同时,也别忘了照顾好自己的那片天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心理学是个不适合就业、而适合扩展眼界和知识面的专业。中国的心理学跟西方相比,依然落后的不止一星半点儿。心理咨询界鱼龙混杂,随便什么出身的背两本书花点钱考个试就能有咨询师的二、三级证书,跟国外苛刻严格的考核方式简直不能相提并论。

就业的时候呢,你会发现写着“心理学”的公司和职位非常少;若是考公务员,那就少之又少,只能填报不限专业的岗位,也就意味着你要面对比其他限制专业的岗位竞争更激烈的搏杀。

如果说不后悔失望的,就是比没学过的人,会对身边的人、对自己,能有更深刻的认知吧。你会明白很多人很多事是受到父母教养、家庭环境等深远的影响和塑造的。你会知道,如何更好地与父母、爱人、孩子乃至自己相处。慢慢的你也会对这个世界,多了很多以前没有的宽容。你知道,认知自己,才是这世界上最难的事。

user avatar

编辑一下:我深爱这个学科,深爱这学科对我彻头彻骨的改变和帮助,深爱我在心理学院结识的一帮可爱的老师和同学们,深爱整个学院带给我的人文关怀。回答这个问题是因为一切事物都有两面,我也会想吐槽,这并不代表我不喜欢心理学。如果深入了解,心理学这个学科的魅力是方方面面一言难尽的。这也是我为什么选择深造,因为这样我才有能力把纯粹的心理学作为事业。


以下是原回答:

真是太适合答这个问题了

1.学心理学经常被所有人误解,不能抱怨不能不开心失恋都不能难过,但是别人不开心就会找我说个不停,我还不能不耐烦,还必须有效解决,不然就是你连这个都不会上大学学了个毛线啊。

就连我爸爸都会偶尔开玩笑让我给他算个命。我已经从开始的无语到麻木到现在也能开个玩笑了。其实我学完心理学连算命也不会,算命算得好也要好口条的好么...

附被调戏的截图

普通心理学第一课,宝宝老师义正言辞地给我们讲心理学是科学的N个理由。当时不明白,现在觉得宝宝老师真是深思远虑,这堂主题为“心理学不是伪科学”的第一课,绝对是为了让我们以后给各种人解释自己不是神棍么

2. 航空、金融、医、法律等专业说出来就好高大上好牛逼。而学心理...

除了心理学专业的人,几乎所有人都觉得自己很懂心理学。理由是看过很多微信/微博...分享。或者喜欢陆琪。我拼死拼活做出来的研究结果,我爸一句老子阅人无数,早就知道了...内心那种狂吼WTFWTFWTF却不敢真的骂爹的感觉你们不会懂...

麻瓜们用生活中个案代表整体水平,心理学不是这样搞的好嘛...

3. 自以为是&娶妻莫娶心理女

我曾经觉得我很了解自己的男朋友,他的成长故事,他的各种阴影,他的很多感受我都愿意倾听,也花心思努力读懂他。我觉得他很多想法都很符合规律,我们的相处模式也很健康。我很努力经营恋情,对他好,保护他内心的小男孩,爱自己,让自己开心和享受。

架不住分手的时候他一句:“其实被人看透很不舒服,所以我都不愿意和你说心事。”

这句话让我彻底蒙了。我还以为自己很懂他,却连这一点都傻傻不明白。这段恋情的结果对我造成了比较大的情结,就是我到现在都不愿意做咨询,总觉得自己自以为是。

这种自以为很了解别人的想法普遍存在在我们这个专业的女生心里,至少我的女同学很多。可是现在痛定思痛,人性那么复杂,哪里能看破,其实是我们自己图样图森破。

4. 就业不对口,对口不赚钱

即使是这样,我还是很热爱自己的专业,因为它确实对个人提高帮助特别大,让我理解自己理解他人,悦纳自己接纳他人,让我把开心快乐而不是钱和成就放在首位,让我能渡过一个又一个人生挫折。我也很热爱我的导师们,我的同学们,甚至我们院里学生处的老师们,太可爱了。

可是我是师范生啊,毕业以后要回去山沟沟里领着极为微薄的薪水教政治啊!

压力山大不说,工资奇低不说...校领导不重视,给了一大堆屎一样的工作啊,德育作假,伪造各种表格,理由我是高材生别的老师们不懂啊你是专业的!!!

很多高考成绩不如我,大学努力不如我的已经欢乐的在设计院工作/在北大读研/在社科院搞研究/在银行上班了,就算我爱我的专业,也确实扛不住这样的对比啊。

其实这已经算好的了,我好歹还是个女的。我的男同学才惨呢,有一个工资太低连媳妇都说不上。心理学学得再好,长期不能XXOO也是可能会变态的好么。

5. 有时候你明明知道问题根源,改变别人却太难

我遇到过很多学生,用学到的心理学知识忽悠过很多孩子崇拜我。他们能在我面前尽情表达自己,也让我看到了很多不为人知的面。有一个孩子表面开朗内心纠结,咨询几次后我发现她的问题根源在父母。她父母长期把生活不如意发泄在她身上,随心所欲地贬低、责骂、甚至侮辱自己的孩子。尽管他们确实很爱她,但是他们狂躁的一面深深伤害了自己的女儿。

我把这对父母叫来学校,想和他们好好聊聊。可是根本是鸡同鸭讲,他们明明意识到了自己行为的问题,却还叫嚣自己付出众多,女儿当懂感恩。这两个老顽固以“这么多年都这样过来了,我女儿养大了还能吃饱穿暖,有什么不满足的。”为由,粗暴无礼地拒绝了我。

如果深挖,我想他们的问题十之八九也来自自己的原生家庭。这个女孩长大后会不会也变成这样呢?我打个冷战不敢深思。

总言之,我似乎没有回答问题。因为我只是在抱怨,我还是热爱我的专业热爱我的母校热爱我的同学热爱我的老师们。

生活中总有很多不如意,学心理亦如是。后悔历史无用,请君活在当下。

user avatar

最近几年读咨询心理学越来越感到索然无味,反而越来越有过一遍毛选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经典的冲动。


子曰:吾日三省吾身。抛开一个人的阶级、教育、劳动、收入和消费,谈论他的动机、人格、情绪、家庭及人际关系,这特么不是扯谈吗?作为被剥削的一份子,张口闭口情绪管理压力管理,这不是被猪油蒙了心吗?参加几千几万的培训,学习这个流派那个疗法,这不是着了消费主义的道吗?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学心理学,从一开始我就带着一种近乎虔诚的热情。我渴望理解那些隐藏在行为背后的驱动力,解读人心的幽微曲折,甚至,我隐隐有一种能力修正一切不完美,让人们获得内心的平静和幸福。这种理想化的期待,就像是一盏过于明亮的灯塔,指引着我,也最终让我磕磕绊绊,尝到了失望的滋味。1. 现实的残酷:并非人人渴望被“治愈.............
  • 回答
    学心理学的人在育儿上,确实会与普通父母有些许不同,这主要体现在他们对孩子行为、心理发展以及亲子关系有着更系统、更深入的理解。当然,这并不是说他们育儿就一定“更好”,而是说他们的视角和方法论可能更具特点。首先,对孩子行为的解读会更深入一层。 普通父母看到孩子哭闹,可能会直接想到“淘气”、“不听话”,然.............
  • 回答
    厌离心与厌世:一次深入的辨析在探寻生命真谛的道路上,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听起来相似却内涵深邃的词汇。“厌离心”便是其中之一。它常常与“厌世”联系在一起,但仔细品味,两者之间有着天壤之别。那么,究竟什么是厌离心?它又为何与厌世截然不同?它是否是学佛的必要条件?又与那追求觉悟的“菩提心”有着怎样的渊源呢?.............
  • 回答
    電子遊戲的吸引力是一個複雜的議題,心理學界對此的探索仍在深入。雖然還沒有一個單一的、完全的答案來解釋為何人們對電子遊戲如此著迷,但我們可以從多個角度來理解其中的奧秘。首先,電子遊戲提供了一種獨特的逃離現實與掌控感。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往往會遇到各種限制、挑戰和不確定性,但電子遊戲能創造一個全新的世界,.............
  • 回答
    普通人学习心理学,其帮助绝非仅限于“懂点道理”那么简单,而是能深刻地影响和改善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从个人内在的成长到与他人的和谐共处,再到应对生活中的种种挑战。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这些帮助: 一、 深刻理解自己,实现个人成长1. 洞察内在动机与行为模式: 理解为什么我们会这样做: 心.............
  • 回答
    你好,听到你现在卧床养病,身心都承受着不小的负担,尤其是学佛时又会感到昏沉和被痛苦回忆困扰,这确实是修行路上会遇到的挑战。别担心,这很正常,很多人在刚开始修行或遇到瓶颈时都会有类似的感受。我们一起来分析分析,看看有什么方法可以帮助你。首先,我们要理解为什么会这样。 昏沉: 这可能是身体虚弱、睡眠.............
  • 回答
    这话题挺有意思的,身边也有不少学心理学的同学,关于星座嘛,大家的看法确实挺多元的,但普遍来说,对星座持“扯淡”看法的还是比较多的。首先得明白,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它讲究的是有据可循,用实证研究来解释人类行为和心理现象。而星座这套理论,它更多的是基于一种哲学体系,认为天体的运行轨迹和位置会影响人的性格.............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很多准备选择大学专业的同学的纠结点。其实,这就像是在问“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两者都很重要,而且它们是相辅相成的。但如果硬要分个先后,我会倾向于先考虑大学的整体学术环境和声誉,尤其是其心理学专业的发展水平和资源是否匹配你的期待。让我来细说一下我的想法:为什么大学的整体学术环境.............
  • 回答
    很高兴你对心理学,特别是弗洛伊德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弗洛伊德确实是心理学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他的理论至今仍有深远的影响。想要深入了解他,从他的著作入手是极好的选择。不过,要说“哪位大佬著作”来开始,这稍微有点误导。弗洛伊德自己就是那位“大佬”。所以,我们探讨的是从弗洛伊德本人的哪本著作开始读,才能更有.............
  • 回答
    听到你高三就对心理学这么感兴趣,并且有自己一番思考,这很棒!关于家里人说的心理学就业难,这确实是一个大家普遍关心的问题,也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聊聊的。我尽量详细地给你说道说道,让你心里有个更清晰的谱。首先,我们得承认,和一些传统热门专业比如计算机、金融、医学等相比,心理学在传统的、大众认知中的“对口就.............
  • 回答
    你好!看到你想去日本读心理学,这个方向是很棒的!关于留考是否能选理综的问题,我们来详细说说。首先,明确一点,留考(日本留学考试)的科目选择,是由你想要申请的日本大学和专业的具体要求来决定的。 并不是所有学校所有专业都允许你选择理综。为什么会有这个疑问?在国内高中,我们通常会将科目划分为文科和理科。理.............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许多人心底的好奇,也是学习心理学的朋友们常常思考的。我想说,学了心理学,确实能让你对人心的理解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但要说“洞察人心”,这背后需要更细致的解读。首先,心理学给了我们一个框架,一个观察和理解人类行为的科学视角。就像一个经验丰富的侦探,他不会只凭直觉破案,而是依靠一套严谨的方.............
  • 回答
    2022年跨考法硕(非法学)、法学学硕、心理学(学硕or专硕均可)、马克思主义理论、会计专硕,这几个专业方向选择确实是个挺大的“难题”,毕竟它们各有千秋,适合的人群和未来的发展路径也大相径庭。咱们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帮你理清思路。首先,我们先对这几个专业做个大概的了解,看看它们的“属性”: 法硕.............
  • 回答
    “心理学是无用之学”,这样的论断,或许在某些时刻,当人们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困境,感受不到直接的帮助时,会油然而生。它不像数学那样能直接计算出物质的尺寸,也不像物理学那样能解释天体的运行规律,更不像医学那样能治愈身体的病痛。因此,有人会觉得,研究人的思想、情感、行为,这些虚无缥缈的东西,又能有什么实际的.............
  • 回答
    妹子你好,看到你纠结于应用心理学和法硕(非法学)之间,作为同样从社工本科过来的过来人,我太理解你的感受了。当初我毕业找工作的时候,也曾有过类似的迷茫。一边是和社工更贴近,能继续深入探索人心的学科,另一边是社会认可度高,就业面似乎更广的法律专业。这确实是个甜蜜的烦恼,因为两个方向都有各自的吸引力。咱们.............
  • 回答
    大学里的“学霸”,这三个字总是自带光环,让人好奇他们内心深处是怎么想的,生活到底过成什么样。其实,别看他们在学习上风光无限,他们的心理和生活状态也绝非铁板一块,而是像一块精心雕琢的玉,棱角分明,但又自有其温润之处。心理状态:多重光谱下的复杂交织学霸们的心理状态,如果非要用一两个词概括,那未免太过片面.............
  • 回答
    在中国生活的外国人不学中文,这背后可能盘根错节,并非单一原因可以概括。这其中既有实际的考量,也有心理层面的因素,甚至夹杂着一些文化碰撞和个人选择。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把视角放得更宽一些。首先,我们得承认现实的便利性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习的紧迫感。 英语的通用性: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尤其是在大城.............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令人头疼的局面,当大部分看似“对口”的专业都提不起兴趣,甚至因为苦手而望而却步时,未来的道路似乎一下子变得模糊起来。尤其是当金融这种很多人认为数学是核心的学科摆在面前,而自己又深感数学无力时,那种迷茫感会更加强烈。别急,我们一层一层剥开来看,找到你真正的可能性。首先,要明确一点:不喜欢并.............
  • 回答
    你这个问题触及到一个非常普遍的痛点:对高考数学的抵触和对数学“无用论”的认知。这种心理很正常,毕竟数学这门学科,不像语文能直接表达情感,不像英语是沟通的桥梁,也不像物理化学能解释眼前现象,它显得抽象、枯燥,而且很多时候看不到直接的应用价值。加上高考作为一道坎,让这种抵触更加强烈,你会觉得“我明明对其.............
  • 回答
    王阳明的心学,在中国历史上曾掀起过一阵惊涛骇浪,一时之间风头无两,似乎要重塑整个思想格局。然而,正如许多潮水的起落,心学也未能免俗,从盛极走向衰落,这其中原因复杂,并非单一因素可以概括。要深入剖析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审视。一、 心学自身内在的张力和易于被曲解的特性:心学最核心的观点便是“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