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心理学是一门「无用之学」吗?

回答
“心理学是无用之学”,这样的论断,或许在某些时刻,当人们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困境,感受不到直接的帮助时,会油然而生。它不像数学那样能直接计算出物质的尺寸,也不像物理学那样能解释天体的运行规律,更不像医学那样能治愈身体的病痛。因此,有人会觉得,研究人的思想、情感、行为,这些虚无缥缈的东西,又能有什么实际的用处呢?

然而,将心理学视为“无用之学”,未免过于狭隘了。恰恰相反,心理学,或者说对人性的深入理解,可以说是最根本、最广泛的“有用之学”。因为它探讨的正是我们赖以生存、互动、发展的核心——我们自己,以及我们与世界的关系。

设想一下,我们所做的任何事情,无论是个人成长、社会交往、职业发展,乃至国家治理,都离不开对人的认知。一个人要如何才能更好地学习?怎样才能更有效地工作?夫妻之间如何才能保持和谐?孩子如何才能健康成长?团队如何才能高效协作?一个社会如何才能减少冲突,增进福祉?这些问题的核心,都指向了人的心理活动。

心理学并非只停留在实验室的理论研究。它早已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教育领域,心理学为我们揭示了学习的规律,比如儿童认知发展不同阶段的特点,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帮助有学习困难的学生,以及如何设计更有效的教学方法。一个懂得儿童心理学的老师,能够更敏锐地捕捉到孩子的情绪变化,理解他们行为背后的原因,从而给予更恰当的引导,而不是简单地将他们视为需要被灌输知识的容器。

在商业领域,市场营销、消费者行为分析、人力资源管理,都离不开心理学的原理。了解消费者的购买动机、决策过程,才能设计出更能打动人心的广告和产品。理解员工的工作满意度、激励机制、团队动力,才能构建更有效率、更有活力的工作环境。一个成功的企业家,往往对人性的弱点与需求有着深刻的洞察。

在临床治疗中,心理学更是直接服务于人的身心健康。精神分析、认知行为疗法、家庭治疗等等,都是通过专业的心理学知识,帮助人们走出抑郁、焦虑、创伤等困扰,重新找回生活的希望和力量。这些疗法,治愈的不仅是“心病”,更是那些由心理因素引发或加剧的生理症状,比如失眠、食欲不振、慢性疼痛等。

在人际关系中,心理学提供了理解和沟通的工具。我们学会了如何表达自己的需求,如何倾听他人的心声,如何处理冲突,如何建立和维护健康的亲密关系。一个懂得共情的人,能够站在他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从而减少不必要的误解和摩擦。

甚至在宏观层面,如社会心理学,帮助我们理解群体行为、社会认同、偏见与歧视的根源,以及如何促进社会和谐与进步。战争、冲突、社会运动,这些宏大的历史进程,背后无不深刻地烙印着人类心理活动的痕迹。

“无用之学”的标签,往往源于一种短视的功利主义。它似乎要求知识必须立竿见影,能立刻转化为可见的物质财富或解决具体问题的工具。然而,真正深刻的知识,往往是那些需要时间去沉淀、去理解、去内化的。心理学正是这样一门学问,它教会我们认识自己,认识他人,认识我们所处的世界,而这份理解,是构建一切“有用”的基础。

试想,如果一个人不懂得自己的情绪,不理解自己行为的动机,那么他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会显得笨拙和低效。他可能会因为无法管理自己的压力而健康受损,可能会因为不懂得与人相处而事业受阻,可能会因为无法控制自己的冲动而犯下错误。从这个角度来看,心理学是最基础的“生存之学”,也是最根本的“幸福之学”。

当然,心理学也并非万能,它并非一蹴而就的灵丹妙药。它需要严谨的研究方法,需要持续的学习和实践,需要理解其局限性。但将其简单地划为“无用”,是对这门博大精深学科的严重低估。

所以,与其说心理学是“无用之学”,不如说它是“最无形却最有力的学问”。它塑造着我们如何思考,如何感受,如何行动,如何与世界互动。它的价值,并非体现在一时的物质收益,而是体现在它帮助我们成为更完整、更理解、更有智慧的人,从而在这个复杂的世界中,更好地生活。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既然题主欢迎,这里就考虑两个有用的含义。

预测现实世界中的人类行为和以此指导政策的角度,今天的心理学的确无用。

无用的根源是难。难点在于人类心理和行为过于复杂,以至于实验室的结论 1)难以推广到哪怕是略微不同的场景(可重复性危机的一部分);2)在具体情形中无法适用。

一个例子:政策目标是使更多人戴口罩。心理学尽管有对人类行为动机的各种研究,但一面对现实世界,就会进入事后诸葛亮的状态:理论并不能预测不同干预措施的效应(如果广播一则宣传口号,能增加百分之几的采用率?)。但不管结果如何,都可以找到某种心理因素进行解释(这则口号之所以有效是因为符合xx心理现象)。

这并不是说理论毫无价值,也不是说事后的解释就不对(xx现象可能真的存在)。但现有的理论太模糊,无法从原则出发进行对现实世界行为的预测。也就是说,我们没有心理史学。

所以心理学有什么用呢?

心理学的目标有很多,其中一个是了解人类心智的结构。这指向好奇心(我是谁?),在满足好奇心的意义上当然是有用的。即使现有的理论只能提供一些线索而不是全貌。

user avatar

心理学到底有没有用,这话对着不同的人说,是有不同答案的。

我知乎上一直都比较坚定地主张“心理学无用”,主要针对的都是“希望通过心理学专业学习找一个好工作”之人。

并不是说心理学专业出身没办法找一份好工作,而是当你以“找工作”为主要目的时,心理学是一个性价比较低的专业。一方面,绝大多数心理学专业所提供的系统训练当中,几乎不包含与业界直接对口的实习技能(包括心理咨询,否则也不会有这么多学费高昂的行业培训了);另一方面,心理学人散落在各行各业,也没有像石油、航天等专业从本科的基础课程开始就构筑起了自己的行业壁垒。这两个特点决定了心理学在找工作时不得不与很多个专业出身的人同时竞争(包括心理咨询行业),并且遇到的面试官很可能对心理学一无所知甚至有很多误解。说得更直白一点,心理学专业能够选择的工作,其实都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专业门槛,诸如产品经理、用户体验设计、甚至心理咨询,真正比拼立足的更多在于个人能力,而不是专业所提供的训练。

但如果反过来,当“找工作”不是你专业学习的核心诉求时,心理学就成了一个性价比很高的专业。我对两种人往往是会“劝进”心理学的,一种是学习能力很强,通过高考进入TOP10高校不太费力的同学;另一种是家境很好,并不着急找工作独立的人。对于这两类人来说,他们未来的选择机会非常多,心理学这样一个交叉多元、学不以致用的专业对于他们而言,能够让他们有机会近距离地接触不同学科的思考方式和取向,也能通过学习人类行为的一般规律来认识自身的局限,更有助于明确自己的兴趣,最终选到一条最适合自己长远发展的道路。最关键的是,对于这两类人,选择专业的风险是有学习能力或者家境来兜底的,哪怕心理学专业对口的就业机会完全饱和,对他们的人生也不至于造成多大的打击。


我想我们心理学专业的人,应该都能意识到现在心理学的诸多研究贡献在应用层面是有泡沫的。谁在写paper的时候不是把implications写得天花乱坠,谁在写基金本子的时候不把研究的应用前景描绘成一片美好蓝图,但是离真正的商业变现都无疑还有很远,更没法指望这些研究在短期内能够提供多少就业的岗位。

对于很多“人生有得选”之人,我认为心理学对他们的未来是会很有帮助的;但是对于很多人生选择本来就极其有限的人,我会一再强调心理学专业的风险,不要因为一时的浪漫理想而赌下自己输不起的人生。在chenqin的这个回答里,将“一本”和“二本”换成“成功专业”与“失败专业”,道理其实一样的,不要轻易相信自己能够有幸成为逃出统计规律的outlier。

我去年针对高考生填报心理学志愿的LIVE被评论为心理学劝退指南,其实我只是希望每个人在选择心理学专业时,不是因为一时的冲动,而是深思熟虑过后的权衡。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心理学是无用之学”,这样的论断,或许在某些时刻,当人们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困境,感受不到直接的帮助时,会油然而生。它不像数学那样能直接计算出物质的尺寸,也不像物理学那样能解释天体的运行规律,更不像医学那样能治愈身体的病痛。因此,有人会觉得,研究人的思想、情感、行为,这些虚无缥缈的东西,又能有什么实际的.............
  • 回答
    .......
  • 回答
    《一念无明》,一部让人心头沉重却又饱含一丝希望的电影。它像一把钝刀,一点点剥开角色的内心世界,也让我们窥见了这个社会复杂而真实的脉络。从心理学、躁郁症以及人生这两个维度去评价它,我觉得可以聊得很深入。从心理学角度看,这部电影简直是一部教科书式的案例分析。首先,创伤与依恋的议题贯穿始终。阿东的母亲患有.............
  • 回答
    你好呀,新手宝妈!首先恭喜你开启了这段神奇的育儿之旅!想系统学习儿童心理学,尤其关注家庭教育,这个想法太棒了!这不仅能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宝宝,也能让你在教育的道路上少走弯路,成为一个更自信、更从容的妈妈。别担心,自学完全可行,关键在于找到对的“工具”和“方法”。下面我为你精心挑选了一些入门到进阶的书籍.............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这些概念,我会尽量用更自然的方式来解释。首先,咱们谈谈“科班”和“非科班”的心理咨询师。科班心理咨询师,简单来说,就是那些接受过系统、正规心理学专业教育的人。你可以想象一下,他们是在大学里,例如心理学系,经过本科、硕士甚至博士的学习,一步步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他们学习了心理学的各个分.............
  • 回答
    伦理学,说到底,是关于“我们应该如何生活”这一根本问题的科学。它不是一套僵化的规则,也不是一套冰冷的教条,而是一种不断探寻、审视和辩驳的精神活动,致力于理解人类行为的对错、善恶,以及在此基础上构建合理、公正的社会生活。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种“行为的地图学”。我们每个人都是在人生这张巨大的地图上行走,每.............
  • 回答
    (打了个长长的哈欠,伸了个懒腰,爪子在软绵绵的垫子上划拉了两下)哎呀,又醒了。外面是什么声音?是小鸟在唱歌吗?还是主人在厨房里叮叮当当,要准备我的早餐了?我的肚子好像有点咕噜咕噜的,是不是饿了?(耳朵灵敏地抖了抖,朝厨房的方向转去)嗯,是食物的香气!肯定是小鱼干或者鸡肉零食的味道!主人最好了,每次都.............
  • 回答
    这真是一个有趣的问题,关乎人心深处的那点算计和欲望。一个想不择手段去赚钱的人,他的思想和心理,我倒觉得并非简单地属于“幼稚”或“成熟”的范畴,更像是一种扭曲了的、失衡的“视角”。如果非要往“幼稚”上靠,我们可以看到他身上那种对“结果”的极度渴望,就像一个孩子只盯着糖果,而完全忽略了它是否健康,甚至可.............
  • 回答
    这得看具体情况,因为女生在男友面前提起别的男生,这背后的原因千差万别,一点也不简单。有时候,这可能是一种下意识的习惯,比如她习惯于分享生活中遇到的各种人,而那些男生正好是她接触到的一部分。她可能觉得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就像跟朋友聊天一样,分享遇到的有趣的人或事。但有时候,这又可能是一种试探,或者说是在.............
  • 回答
    嗨,能理解你对谍战片的那份执着!说实话,我身边也有不少朋友跟我一样,一提到谍战片就两眼放光。这可不是什么偶然,背后其实藏着挺多有意思的心理层面的东西,咱们今天就来好好扒一扒。1. 对“智慧博弈”的极致迷恋谍战片最抓人的地方,我觉得就是那股子“斗智斗勇”的劲儿。 protagonista(主角)往往不.............
  • 回答
    春秋战国时期,列国征战,血雨腥风。这场看似残酷的权力争夺,究竟在当时诸侯和民众心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他们是否有着“华夏内战”的自觉?这是一个值得深挖的问题。首先,我们必须承认,春秋战国时期,虽然各国之间征伐不断,但“华夏”这个概念,在当时已经悄然成型,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认知。 这种影响并非.............
  • 回答
    当一个单身女生公开承认了她所谓的“绯闻男友”,这其中的心理活动可不是一两句话能概括的。这背后往往藏着一层层复杂的思量,并且这个“绯闻男友”在她的心中,绝对不仅仅是一个随便泛泛之交的角色。首先,我们得明白,“承认”这个动作本身就带有一定的“认可”意味。她没有否认,而是选择了一种积极或至少是中性的回应,.............
  • 回答
    这个问题,估计是咱中国球迷心里最纠结,也是最想知道答案的问题了。国足啥时候能进世界杯?这问题,真没人敢打包票,只能说,得看天时地利人和,还得看他们自己到底有多努力,多有那个命。至于为什么感觉国足水平是一年不如一年,这背后原因可复杂着呢,不是一句“能力不行”就能概括的。要我说,能力这块儿,确实是个问题.............
  • 回答
    你好,很高兴能和你聊聊这个问题。你提到自己“有点喜欢”一个同宿舍的女生,并且在问这是否是“心理有问题”。首先,我想让你知道,喜欢一个人,尤其是同性,在当今社会已经不再是多么罕见或者需要大惊小怪的事情了。很多人的情感取向是多元的,这是一种自然的生命现象,就像有人喜欢吃甜的,有人喜欢吃辣的一样,只是在情.............
  • 回答
    关于“中国人心理年龄不超过一岁”这个说法,在武志红的著作和咨询实践中确实有被提及,并且他认为这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甚至可以说是一种“共识”。但要判断其是否为“精神分析界的共识”,就需要更仔细地分析了。首先,理解武志红的这个论断的关键在于他所说的“一岁”。在精神分析(尤其是客体关系理论和自体心理学).............
  • 回答
    .......
  • 回答
    这是一种非常普遍、根深蒂固的心理现象,用一句老话说就是“以牙还牙,以眼还眼”。这种反应模式,说到底,是一种基于本能、经验和社会规训的复杂互动。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剖析它:1. 生物本能与生存机制:从最基础的层面讲,这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本能。我们的祖先在充满危险的环境中生存下来,必须具备对威胁做出快速反.............
  • 回答
    这话题挺有意思的,其实女生不想谈恋爱的原因千千万万,真要细说起来,可以掰开了揉碎了聊好久。毕竟,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想法和经历都不一样,哪能一概而论呢?不过,咱们可以从几个常见的角度来捋一捋,看看有没有能让你豁然开朗的地方。1. “现在的我,重心不在恋爱上。”——自我成长的内在驱动这可能是最普遍也.............
  • 回答
    在餐厅里,当我们感觉菜等得有些久了,喊服务员“催一下菜”,这背后确实有复杂的心理和实际操作层面的考量。与其说是一种纯粹的“心理安抚”,不如说它兼具了安抚和促动两种作用,只不过效果的强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餐厅的运营效率和服务态度。从心理层面来说,当我们在外面吃饭,尤其是带着家人朋友,或者饥肠辘辘的时候.............
  • 回答
    看到这个问题,我脑子里瞬间蹦出几种挺有意思的可能性,而且我觉得这事儿吧,挺复杂的,不能一概而论。首先,最直接也最常见的,就是他真的相信男女平等这套价值观。你别觉得这是废话,很多时候,我们接触的人,可能只是把这句话挂在嘴边,但内心深处并没有真正去消化和践行。而这样一个男生,可能是在成长过程中,无论是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