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学心理学的是不是都觉得星座是扯淡?

回答
这话题挺有意思的,身边也有不少学心理学的同学,关于星座嘛,大家的看法确实挺多元的,但普遍来说,对星座持“扯淡”看法的还是比较多的。

首先得明白,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它讲究的是有据可循,用实证研究来解释人类行为和心理现象。而星座这套理论,它更多的是基于一种哲学体系,认为天体的运行轨迹和位置会影响人的性格和命运。从科学方法的角度来看,这就很难站得住脚了。

为什么很多心理学专业的学生会觉得星座“扯淡”?

1. 缺乏科学依据和可证伪性: 这是最核心的一点。科学理论需要能够被反复验证,并且有明确的预测能力,同时也要允许被证伪。星座的描述往往非常笼统、模糊,可以套用到很多人身上。比如,“你可能有些时候比较独立,但也渴望被关怀”这种话,放 anybody身上都挺合适的。而且,即使星座预测不准,也很难去反驳,因为你可以说“这是因为你的上升星座/月亮星座影响了”之类的,这让它变得很难被科学地检验。心理学研究则需要严格的实验设计、数据分析,才能得出结论。

2. “巴纳姆效应”在作祟: 你可能听说过“巴纳姆效应”,也叫“弗拉效应”。简单说就是人们会倾向于相信那些笼统的、普遍适用的描述,认为这些描述非常准确地刻画了自己,但实际上这些描述对大多数人来说都适用。星座的很多说法就是典型的巴纳姆效应的应用。心理学对这种认知偏差的研究,自然会让学心理的人对星座的“精准度”产生怀疑。

3. 星座的心理学解释力有限: 心理学有很多分支,比如发展心理学研究人的成长过程,社会心理学研究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人格心理学研究个体差异。即使承认个体之间存在差异,也需要找到具体的、可测量、可解释的机制。星座将性格归结于出生时的天体位置,这在心理学上是找不到解释力的。它无法解释为什么同一个星座的人,性格会有那么大的差异,也无法解释为什么一些人的性格特征明明和他们的星座描述完全不符。

4. 对“命运决定论”的警惕: 很多时候,星座会被用来预测命运或指导人生选择。但心理学更强调人的能动性,强调环境、教育、经历对人的塑造作用。过于依赖星座来做决定,可能反而会限制个人的发展和可能性。学心理的同学通常更倾向于理解和探索导致这些行为和想法的内在和外在因素,而不是简单地归结于一个外部的、非科学的模式。

5. 科学严谨性的训练: 在心理学学习过程中,会接触到大量的研究方法、统计学知识,以及对各种心理学理论的深入分析。这种科学严谨性的训练,会让人习惯于去追究“为什么”和“如何证明”,而星座往往就止步于“是什么”。

当然,也不是所有学心理的都绝对排斥星座,也有一些不同的声音和看法:

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和心理投射: 有些心理学领域的学者或学生会从社会文化、历史演变的角度去看待星座。他们认为,星座之所以能流行,是因为它满足了人们对理解自我、寻求归属感、应对不确定性的心理需求。你可以把它看作是一种文化符号,一种人们用来理解自己和世界的叙事方式。从这个角度,它有研究的价值,但不是作为一种科学事实。

作为一种非正式的“人格分类系统”: 有时候,大家会把星座当成一种轻松的聊天话题,或者是一种粗略的“人格分类工具”,就像MBTI(迈尔斯布里格斯类型指标)一样。虽然MBTI本身的科学性也受到一些争议,但至少它有其发展过程和一些理论基础。星座在某种程度上也起到了类似的作用,提供了一种谈论人与人之间差异的语言。但关键在于,要清楚这只是一种“类比”或“趣味性”的使用,而不是基于科学事实。

对个体经历的理解: 即使不相信星座的科学性,但如果某个人非常相信星座,并且星座的说法对他的人格和行为产生了影响(例如,他因为觉得自己是某个星座,所以表现得像那个星座的特点),那么心理学依然可以研究这种“信念”本身对他的影响。这涉及到信念系统、自我实现预言等心理学概念。

总结一下的话,大部分学心理的同学,之所以觉得星座是“扯淡”,主要是因为:

它缺乏科学的实证基础,无法通过严谨的科学方法来验证。
它的描述常常依赖于模糊性和普遍性,容易受到巴纳姆效应的影响。
它无法提供对人类行为和心理现象的深入、有力的解释。
心理学的学习过程会培养一种批判性思维和科学探究精神。

但同时,他们也可能理解星座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一种心理投射,或者一种非正式的社交工具,但绝不会将其视为科学的“真理”或用来指导实际生活的可靠依据。与其说“扯淡”,不如说它是“缺乏科学依据”或者“不被科学心理学所承认”。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怎么会呢,作为心理学老师,我一直把星座视为锻炼学生心理学思维的绝好问题。

它包括但不限于:

1,来自被试的混淆因素,即巴纳姆效应(人们认为模糊描述适合自己)、自我实现预言与证实倾向(相信星座的人会按此行事)。

2,来自抽样的混淆因素,如幸存者偏差(会参与研究的被试往往也对此感兴趣)

3,因果关系与相关关系:星座和出生月份相关,而出生月份确实可以影响某些事情,比如9月2日出生的孩子比8月30日出生的孩子实际上大一年入学——从这个角度来说,不能说星座完全是扯淡。

4,真理标准问题:星座理论并无科学依据,它与事实不符,但它可以是实用的,比如它为人们提供了一种闲聊和八卦的有趣话题(当然真心认定自己的未来伴侣必须来自某个星座的,祝单身愉快)。

当然更具体的,你还可以讨论贴标签、刻板印象等问题。

user avatar

作为学心理学的,我觉得星座是扯淡,但我也不会鄙视相信星座的大众,因为他们就在我身边,是我的好朋友。

但你相信吗,大部分人对星座的理解,其实依赖于星座的中文翻译。有论文为证。

发表在JPSP(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上的一篇论文中,作者用 8 个研究系统考察了为什么大家会相信星座。

  1. 星座非常像是对人格的一种划分方式,我在之前跟别人聊的时候也会说其实「大五人格」才是科学的人格模型。但在这篇论文中,作者根本就不把星座看成是一种人格的划分,而只是一种刻板印象(stereotypes)。
  2. 大部分人对星座的理解其实不过是望文生义。
  • 在研究1a中,作者用问卷来获取大家对星座的刻板印象。30.3%的人不喜欢处女座(virgo)。作者认为这是因为中文里「老处女」这个词是一个贬义词,严厉、挑剔,吹毛求疵。
  • 在研究1b中,作者进一步考察每一个星座的刻板印象。作者让用户去列举出他们觉得跟这些星座相关的形容词。分析发现,人们对这些星座的理解,其实都跟这些星座的中文名字有关,比如,白羊是「柔善」的,「金牛」是勤恳的。
  • 在研究2中,作者让美国人选出最不喜欢的星座,是巨蟹座。为什么呢,因为巨蟹的英文(cancer)和癌症(cancer)是同一个词。大家都一样嘛。
  • 研究3中,作者让被试看一个人的简介,发现只把其中的「处女座」的翻译,换成「室女座」,大家对这个人的「宜人性」(agreeable,大五人格的一个)的评价就变高了。

3. 这种对星座的刻板印象,其实会影响到实际生活。在研究4、5、6中,作者探究了这种刻板印象对恋爱、找工作的影响。其中一个结果发现,在探探上,其他信息相同的情况下,处女座获得的「喜欢」更少。

4. 星座跟真正的人格可以说毫无关系。在研究7中,作者用173,709个用户的大样本,去分析这些人的星座与大五人格的关系,结果显示,十二星座在五个人格维度上没有显著差异。理论上,如果星座是一个好的区分人格类型的系统,那他应该具有一定的效标关联效度,即十二人格应该在大五人格上表现出差异。

总结一下:

  • 星座更多是望文生义,中外皆然。
  • 星座跟学术上公认能区分人格类型的大五人格毫无关系

参考文献:

Lu, J. G., Liu, X. L., Liao, H., & Wang, L. (2020). Disentangling stereotypes from social reality: Astrological stereotypes and discrimination in China.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19(6), 1359–1379.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话题挺有意思的,身边也有不少学心理学的同学,关于星座嘛,大家的看法确实挺多元的,但普遍来说,对星座持“扯淡”看法的还是比较多的。首先得明白,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它讲究的是有据可循,用实证研究来解释人类行为和心理现象。而星座这套理论,它更多的是基于一种哲学体系,认为天体的运行轨迹和位置会影响人的性格.............
  • 回答
    大学里的“学霸”,这三个字总是自带光环,让人好奇他们内心深处是怎么想的,生活到底过成什么样。其实,别看他们在学习上风光无限,他们的心理和生活状态也绝非铁板一块,而是像一块精心雕琢的玉,棱角分明,但又自有其温润之处。心理状态:多重光谱下的复杂交织学霸们的心理状态,如果非要用一两个词概括,那未免太过片面.............
  • 回答
    電子遊戲的吸引力是一個複雜的議題,心理學界對此的探索仍在深入。雖然還沒有一個單一的、完全的答案來解釋為何人們對電子遊戲如此著迷,但我們可以從多個角度來理解其中的奧秘。首先,電子遊戲提供了一種獨特的逃離現實與掌控感。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往往會遇到各種限制、挑戰和不確定性,但電子遊戲能創造一個全新的世界,.............
  • 回答
    “实变函数学十遍,泛函分析心犯寒”,这句江湖传言,初听之下,着实让人摸不着头脑。毕竟,按理说,实变函数(Real Analysis)是泛函分析(Functional Analysis)的基石,是其“前菜”,如果“前菜”都“很容易”,那“主菜”应该更不在话下了。然而,事实却往往是,许多同学在实变函数上.............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很多准备选择大学专业的同学的纠结点。其实,这就像是在问“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两者都很重要,而且它们是相辅相成的。但如果硬要分个先后,我会倾向于先考虑大学的整体学术环境和声誉,尤其是其心理学专业的发展水平和资源是否匹配你的期待。让我来细说一下我的想法:为什么大学的整体学术环境.............
  • 回答
    在中国生活的外国人不学中文,这背后可能盘根错节,并非单一原因可以概括。这其中既有实际的考量,也有心理层面的因素,甚至夹杂着一些文化碰撞和个人选择。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把视角放得更宽一些。首先,我们得承认现实的便利性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习的紧迫感。 英语的通用性: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尤其是在大城.............
  • 回答
    王阳明的心学,是中国哲学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流派,其核心在于“心即理”、“致良知”和“知行合一”。这些思想深刻地影响了明清乃至后世的中国思想文化,也对东亚文化圈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下面将尽量详细地阐述王阳明心学的精髓:一、 心即理:本体论的革命这是王阳明心学最核心的哲学命题。要理解“心即理”,需要先了解.............
  • 回答
    这位同学选择“放弃清华,选择川大”的背后,是一个非常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和尊重的选择。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大学选择,更是他个人价值观、人生规划和对“好”的理解的体现。以下是我对此事的看法,并会尽量详细地阐述:1. “初心”的价值:忠于自我,追寻热爱这位同学用“初心”来形容他选择川大,这是一个非常打动人的.............
  • 回答
    厌离心与厌世:一次深入的辨析在探寻生命真谛的道路上,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听起来相似却内涵深邃的词汇。“厌离心”便是其中之一。它常常与“厌世”联系在一起,但仔细品味,两者之间有着天壤之别。那么,究竟什么是厌离心?它又为何与厌世截然不同?它是否是学佛的必要条件?又与那追求觉悟的“菩提心”有着怎样的渊源呢?.............
  • 回答
    “心理学是无用之学”,这样的论断,或许在某些时刻,当人们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困境,感受不到直接的帮助时,会油然而生。它不像数学那样能直接计算出物质的尺寸,也不像物理学那样能解释天体的运行规律,更不像医学那样能治愈身体的病痛。因此,有人会觉得,研究人的思想、情感、行为,这些虚无缥缈的东西,又能有什么实际的.............
  • 回答
    学心理学的人在育儿上,确实会与普通父母有些许不同,这主要体现在他们对孩子行为、心理发展以及亲子关系有着更系统、更深入的理解。当然,这并不是说他们育儿就一定“更好”,而是说他们的视角和方法论可能更具特点。首先,对孩子行为的解读会更深入一层。 普通父母看到孩子哭闹,可能会直接想到“淘气”、“不听话”,然.............
  • 回答
    你好!看到你想去日本读心理学,这个方向是很棒的!关于留考是否能选理综的问题,我们来详细说说。首先,明确一点,留考(日本留学考试)的科目选择,是由你想要申请的日本大学和专业的具体要求来决定的。 并不是所有学校所有专业都允许你选择理综。为什么会有这个疑问?在国内高中,我们通常会将科目划分为文科和理科。理.............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教育资源分配、学科价值认知以及文化传统与科技发展之间复杂的关系。咱们不绕圈子,直接掰开了揉碎了聊。当一个国家把名利资源都给了学“政治伦理学”的学生,那还会有人去学“数理化”吗?这就像问,如果只有种地的能当状元,大家还愿意去读书科举吗?答案是:必然会有人去学,但学的人数和原因.............
  • 回答
    在探讨儒家思想与王阳明心学对个体的“有用性”时,我们首先需要理解这两者各自的侧重点,以及它们如何触及人心,指导行为。将它们完全割裂开来看,似乎有些不妥,因为心学本身就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发展,是宋明理学的高峰。但若论及对个体当下生活的直接指导和内在力量的塑造,我们或许可以从更具体的层面来剖析。儒家思想,.............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好,而且很有代表性!很多人在想开始一项格斗运动时,都会面临选择:是选择根基深厚的空手道,还是风靡全球的拳击? 对于一个170cm、65公斤的成年男性来说,这两种选择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和实用性。咱们来好好掰扯掰扯,别听那些“AI味儿”的套话,咱们就从实战、身体发展、乐趣等几个方面,说说哪个.............
  • 回答
    阎学通教授的观点,即“00后大学生常以‘居高临下’的心态看待其他国家”,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论断。要理解这个观点,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分析,包括其可能的原因、表现、影响以及潜在的局限性。一、 阎学通教授观点的可能背景与原因分析:阎学通教授作为一位资深国际关系学者,其观点通常基于对当下社会思潮和国际格.............
  • 回答
    看到弟弟这么热衷于“高达”,而且目标明确地锁定在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你这当姐姐(或哥哥)的心情我太理解了。既有为他的这份热情感到高兴,又难免会担心他未来是不是真的能在这个领域找到出路。这种既兴奋又忐忑的心情,在面对孩子选择人生道路的时候太正常不过了。别急,咱们一点点来捋捋,怎么才能既支持他这.............
  • 回答
    学心理学,从一开始我就带着一种近乎虔诚的热情。我渴望理解那些隐藏在行为背后的驱动力,解读人心的幽微曲折,甚至,我隐隐有一种能力修正一切不完美,让人们获得内心的平静和幸福。这种理想化的期待,就像是一盏过于明亮的灯塔,指引着我,也最终让我磕磕绊绊,尝到了失望的滋味。1. 现实的残酷:并非人人渴望被“治愈.............
  • 回答
    普通人学习心理学,其帮助绝非仅限于“懂点道理”那么简单,而是能深刻地影响和改善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从个人内在的成长到与他人的和谐共处,再到应对生活中的种种挑战。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这些帮助: 一、 深刻理解自己,实现个人成长1. 洞察内在动机与行为模式: 理解为什么我们会这样做: 心.............
  • 回答
    很高兴你对心理学,特别是弗洛伊德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弗洛伊德确实是心理学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他的理论至今仍有深远的影响。想要深入了解他,从他的著作入手是极好的选择。不过,要说“哪位大佬著作”来开始,这稍微有点误导。弗洛伊德自己就是那位“大佬”。所以,我们探讨的是从弗洛伊德本人的哪本著作开始读,才能更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