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有很多人会在高中陷入虚无主义或其它主义?

回答
高中时期,一个充斥着各种探索和冲击的阶段,很多人确实会不约而同地滑入虚无主义或其他“主义”的漩涡。这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下的自然产物。用最直白的语言来说,就是在这个年纪,世界突然变得无比庞大,而我们却像站在一座座高山上,俯瞰着一切,却又感到无处着力。

首先,知识爆炸与认知边界的剧烈扩张是罪魁祸首之一。进入高中,我们接触到的知识量和深度是初中无法比拟的。历史课上,我们开始了解到人类文明的兴衰更迭,战争、革命、压迫、奴役,似乎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循环往复的苦难史。科学课上,我们了解到宇宙的浩瀚与自身的渺小,地球只是宇宙中一颗不起眼的尘埃,而人类的存在也只是宇宙漫长演化中的一个短暂瞬间。哲学课(如果学校有的话)则直接抛出了“人生的意义是什么?”、“死亡意味着什么?”这类终极问题。

当过去那些简单而确定的答案被瓦解,取而代之的是复杂、模糊甚至矛盾的观点时,一些人会感到一种认知上的失重。他们发现,一直以来被灌输的“真理”可能只是某个时代、某个文化下的产物,而且还有无数种其他的“真理”存在。这种对比和冲突,很容易让人产生一种“一切都是不确定的”、“什么都没有绝对意义”的想法。虚无主义的种子,就这样被播撒下去。

其次,社会与自我的不匹配感也是一个重要的推手。高中生正处于人格塑造的关键期,他们开始更加独立地思考自己是谁,在社会中扮演什么角色。然而,现实往往不尽如人意。一方面,学校教育强调规则和标准,鼓励大家朝着一个“成功”的模子去塑造自己,但这与个体内心深处对独特性、对自由的渴望形成了尖锐的矛盾。另一方面,社会现实也充满了不公平和虚伪。看到成年人为了生存而妥协,为了利益而戴上面具,看到社会中充斥着各种形式的压迫和剥削,那些有着强烈理想主义情怀的年轻人很容易感到失望和愤世。

他们会质疑那些被社会推崇的价值观,比如金钱、名利、权力,认为这些不过是虚幻的追求,最终都将化为尘土。当现实世界无法满足他们对美好、对公正的想象时,一部分人会选择退回到内心,用“什么都不重要”来麻痹自己,以对抗那种格格不入的痛苦。这种虚无感,也常常伴随着对权威的质疑,对传统道德的否定。

再者,人际关系的复杂化与情感的动荡也起到了催化作用。青春期是荷尔蒙分泌旺盛的时期,也是情感最为敏感和纠结的阶段。第一次的爱恋、失恋、友谊的破裂,这些经历带来的巨大喜悦或痛苦,都会放大个体对存在本身的思考。当亲密关系出现问题,或者在群体中感到孤立、不被理解时,一些人会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本质上是自私的、不可靠的,最终也只能独善其身。

这种对人际关系的幻灭感,很容易转化为一种普遍性的悲观情绪。他们可能会觉得,无论是友情还是爱情,最终都会走向消散,个体始终是孤独的。在这种情绪的笼罩下,一些人会认为一切情感的投入都是徒劳,因为最终的结局都是失去和孤独。

此外,对“意义”的过度追求与现实的失落,是导致虚无主义的直接原因。高中生通常是理想主义比较强的群体,他们渴望找到人生的意义,渴望做有价值的事情,渴望留下自己的痕迹。然而,现实世界的“门槛”往往很高,很多事情都需要漫长的时间和巨大的努力才能看到成果。当他们满怀激情地投入某件事,却发现进展缓慢,或者遭遇挫折,甚至发现自己所做的事情在宏大的世界观下显得微不足道时,就会产生一种深深的失落感。

这种失落感很容易被曲解为“人生没有意义”。他们会觉得,既然无论怎么努力,最终都可能被遗忘,或者所做的事情的意义是如此的模糊和渺茫,那么何必再去折腾?不如就沉溺于虚无,不抱希望,也就不会有失望。

最后,模仿与集体情绪的传染性也不容忽视。在信息发达的时代,网络上的各种思潮传播得非常快。虚无主义、存在主义、犬儒主义等概念,通过文章、视频、甚至 memes,很容易被高中生接触到。当他们看到周围的同学,或者网络上的一些“网红”表达出类似的观点时,会觉得这是一种“酷”的、有深度的表现,是与众不同的标志。这种模仿心理,加上青春期本身就存在的群体认同需求,很容易让某些主义迅速在群体中蔓延开来。一旦形成某种集体的情绪和认知模式,个体就更容易被裹挟其中。

总而言之,高中时期陷入虚无主义或其他主义,是青少年在面对世界宏大性、个体渺小性、社会复杂性以及自我探索困境时的一种复杂反应。这既是对既有价值观的挑战,也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机制,更是一种在迷茫中寻找定位的尝试。虽然这些主义的表达方式可能显得消极,但背后往往是对真实、对意义、对个体价值的深切追问。只不过,他们在这个阶段,找到的答案,或者说,停驻的方式,恰好是“虚无”或者其他某些思潮。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心理学早就有研究,教育学的小伙伴应该也不会陌生:

爱利克·埃里克森(Erik.Erikson)(1902~?)美籍德国儿童精神分析医生,新精神分析学派代表人物,当代精神分析自我心理学的最知名人物。

埃里克森提出人格的社会心理发展理论,他认为,人的自我意识发展持续一生,他把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

……

5.青年期(12~18岁)(很多时候有些人喜欢直接管这玩意叫青春叛逆期,实际上也差不多。叛逆行为也是青年期的青年对于同一性的思考,自我的觉醒的表现):角色同一对角色混乱个体此时开始体会到自我概念问题的困扰,也即开始考虑“我是谁”这一问题,体验着角色统一与角色混乱的冲突。这里的角色同一性是有关自我形象的一种组织,他包括有关自我的能力、信念、性格等一贯经验和概念。如果个体在这个时期把这些方面很好的整合起来,他所想的和所做的与他的角色概念相符合,个体便获得了较好的角色同一性。随着自我同一性形成了“忠诚”的品质。(大致的将来想成为什么人,人生的追求也就是活着图什么也都属于同一性里的对自己的角色的认识和信念。)

但碍于现在学校教育的环境,重成绩轻情绪,叛逆期的孩子们又普遍压力大,情绪压抑。加上家庭教育基本为零,父母忙于工作和自己,又在观念问题上觉得“小孩儿能有什么大烦恼,好好读书”。社会教育这些年在摇旗呐喊心理学,但对高中的朋友们来说应该基本为零,因为基本不上网的他们接触不到舆论,忙于高考也没法时间和金钱用于心理辅导。导致没有人可以合理引导他们,对他们进行合适的心理辅导,他们对于同一性的思考往往朝着最下坡冲去,走向同一性混乱。也就是答主说的问题了

当然我们邪门的精分学派不止埃里克森一个人,日本著名精神分析学家小此木启吾也有话要说。

他认为同一性混乱主要表现为以下六点:同一性意识的过剩、选择的回避和麻痹状态、与他人的距离失调、时间前景的扩散、勤奋感的扩散及否定的同一性的选择。结合当代大学生的现状,同一性混乱的具体表现有:

(1)缺乏自我认知,没有形成统一的自我意识:他们不能进行恰如其分的自我评价;缺乏兴趣和热情,常处于冷漠状态;缺乏理想和目标,对未来的预期处于一种不抱期待的无力状态。

(2)缺乏处理各种矛盾和适应环境的能力:无法适应进入大学后的落差,对自己在新团体中的位置难以接受;对责任和选择持回避态度;无法维持正常的学习状态;自主性低,易受到外界的影响。

(3)缺乏对社会和环境的认知,价值判断混乱:对社会缺乏正确的了解和认识,不能从周围的环境中获取对自己有用的信息,也不愿去探索。人际关系混乱,被人孤立;对事物价值判断混乱,缺乏是非善恶的主见。

23先不说(虽然很多小朋友是这样的,而且一直蔓延到大学,大学四年仍然不知道自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自己为什么活着。这个埃里克森也说过,上一个阶段没得到满足的需求在下一个阶段不会消失。)光是1就很虚无主义了,欢迎各位高中同学们对号入座,更欢迎各位及时进行心理辅导或者自我开导

没想到大家这么喜欢这个答案那就再说点,个人觉得高中的朋友们找不到我是谁,我想成为什么人的答案原因也是很深厚的,社会生产力没有达到那种人人都可以成为想成为的人的空前发达的地步,想要平稳度日都不那么容易。也就是说基本上想成为什么人阻力都很大,很困难。这会让很多可以成为未来目标的选项直接胎死腹中。

外部因素上来说,对于解决“人生意义是什么”是很不利的。加上他们自己处在思考我是谁的阶段,内部因素上是渴望一个结果的,但是对于他们所处的环境来说,能成为“我能成为什么人”的选项就很少了。再加上外部并不乐观的前提下,恐怕只能选择解决不了问题就埋葬问题的方法。这点无法调和,只能等待蛋糕做大才能切的大,或者教育再次大洗牌,让孩子们真正从小就能沐浴在有意义的生活中,从小就告诉他们他们能成为什么样的人能去做什么,但这也需要生产力作为基础

user avatar

太正常不过了。

在此我想表明一点非常显而易见的唯物主义的观点:人的思想,首先应该从他所处的物质的环境来考察,这里的所谓物质不如说仅仅只是外在于主体的一切存在。(是否发现这其实就是定义主体的一种手段)

中学生所处在的环境本身就可以说是虚无的。这更不是有的回答所谓的外界信息输入的过多,恰恰相反,这是外界信息实在少得可怜的结果。在中国的中学——诸位都应该清楚——都存在严重的封闭,这种封闭在认知上的表现,其实就是意识的封闭。

这种封闭全部的输入来源其实已经涵盖在他可能考察的范围,也就是说中学生一般的来讲接受不到什么他意料之外的东西。

任何复杂系统的建立,都免不了要经受简单的归纳和遭到外界创伤破碎并且重新归纳。

而在这一问题上,学校直接给予了学生一个不会被击碎的符号系统,但另一方面,这个系统不是从归纳中产生,而是从规训中产生。从归纳中产生,就类似于成年人领悟到的什么职场潜规则(虽然不过是一种低劣的成功学);而规训中产生,就是明摆着写在你面前的戒令。

这种界定并不只是对主体身体上的设计——虽然从后现代的不少角度看,应该可以主要考察这个部分——更是还有对于意识塑造的内容。

考虑到中学生的意识尚且欠缺独立性,因此在这种塑造中不仅考虑身体,同时也考虑对意识的设计是合理的。

不论你承认与否,事实就是当下中国的教育现状当中,中学尤其是高中所能表现出来的实际上运转的,在底层进行灌输的意识形态,就是一种最为庸俗的庸俗现实主义,是庸俗意识形态的最庸俗者。

由于缺乏了从真实情况中进行的归纳(这是因为学校是一种人工构建的系统,在这里真实世界被遮蔽了,表现出来的就是分数可以代替各种价值),庸俗的现实主义反而在象牙塔中无限的滋长。

反而是产生这种意识形态的真实社会当中,这种意识形态却时时刻刻处在破碎之中。因为它必然要面对真正的现实而不是幻想中的现实,从而使得成年人只能沉浸于意识形态的幻觉,但却又不可能真正地使幻觉代替现实。

但在学校当中就没有上述情况了,考试分数等一系列系统,完全形成了一种仿佛真实的状况。不妨设身处地的想一想,对于一个没有未来的经历的学生而言,他怎么可能在教育体制下想到这些系统本质上只是人工的而不是真实的(甚至仅仅只是想到也是没有用的,多少人知道货币也不过是拜物教的产物,但他们难道真的就能够逃出?)

这种返洛真实的系统无限的设计了自己的价值,显而易见的是这种价值不是主体创造出来的,必然要遭到怀疑。而在怀疑之下,一切价值其实都是脆弱的,外在构建的尤为脆弱。

因此适应了上述意识形态灌输的就变成了用流行词叫精致的利己主义,用我的术语叫庸俗现实主义。这就是做题加卷王的最根本的意识形态。

但是有良品,自然也有“残次品”。缺少对这个系统的适应性的人,一旦展开怀疑就会丧失价值。(这是在主客两个意义上说的

对于外界,这种怀疑会使你丧失评价体系中的价值。对于学生自身,则会使他丧失自身所能寄托的价值。再加上我提到过的缺乏外界信息的输入,尤其是不能指望中学生去学习哲学,甚至仅仅只是了解一点。而在更普通的解决办法方面,心理咨询辅导在中国也并不是什么普遍的东西。(况且这种实质性的创伤也难以用一点安慰带过)

所以最终的结果就是学生当中潜在的虚无主义者比例严重上升。

在此我还必须要提醒:

  1. 首先这种虚无主义者完全可以是潜藏的,但凡他还能在表面上表现出来,事实上仍然还在心理辅导可以救治的范围内。
  2. 更多的情况是它是一种潜在的价值体系崩塌以后的空白。表现出来的就是学生缺乏终极价值或者说信仰——怎么说都行。不过你觉得这些东西对未成年人太早了,那用个最简单的理想专业理想职业——什么都行。

潜在价值的崩塌,也会导致虚无主义最终反映在成年以后的价值判断上。

而从我的立场看,这其中最大的另一个危害在于:这种所谓的虚无主义者,要么颓废不堪,最终陷入到精神折磨。要么就出现于知乎上,就像这个问题底下有些回答中提到自己如何如何走出来,实质上不过是陷入了庸俗意识形态,从而成为体系的维护者。(最典中典的例子就是网络上普遍对于教育制度的维护,我不好说这其中有多少个是当年的所谓虚无主义)


这一问题的解决方案,绝不在于对学生的鸡汤治疗,而在于对教育体系的治疗。如果教育体系中用一种比社会还庸俗的庸俗意识形态的价值结构,那么学生必然要走向这种状态。

有人可能会觉得这也是少数。的确,大多数人最后都接受了庸俗意识形态,并且用现代犬儒苟且起来,但是以我的立场这可不算什么好事。——这是个立场问题。

user avatar

可以在无知者前显得高妙 又不给有知者批判他的机会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