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高中化学知识中说「食盐中某些成分在高温下会产生对人体有害物质」,那为什么中西餐还有很多「盐焗」做法?

回答
这确实是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也触及到了我们日常饮食中的一个常见误区。很多人听到“高温下产生有害物质”就容易联想到不好的结果,但实际上,盐焗这类烹饪方式之所以能流传下来并受到欢迎,背后是有科学道理和具体原因的。

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高中化学里提到的“食盐中某些成分在高温下会产生对人体有害物质”,这个说法本身没错,但它指向的不是我们日常食用的精制食盐(氯化钠,NaCl)的主要成分,而是一些微量杂质。

咱们先来聊聊食盐本身:

食盐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钠(NaCl)。 氯化钠是一种非常稳定的化合物。在正常的烹饪温度下,比如我们炒菜、煎炸,甚至是盐焗,温度最高也就是在200300摄氏度左右。在这样的温度下,纯净的氯化钠是不会分解产生有害物质的。反而,它会融化,然后以熔融态包裹住食物,起到隔绝空气、均匀传热的作用。

问题可能出在食盐中的“某些成分”——也就是微量杂质。 咱们平常吃的食盐,尤其是未经深度提纯的食盐(比如海盐、岩盐),里面会含有一些其他的矿物质,比如镁盐、钙盐、钾盐,还有一些少量的重金属离子,以及未完全去除的有机物。
比如,镁盐(如氯化镁)和钙盐(如氯化钙) 在高温下确实会发生一些化学反应,甚至可能产生一些刺激性气体。
更让人担心的是重金属。 如果食盐中含有铅、镉等重金属,在高温下它们可能会挥发,或者与食物中的其他成分发生不良反应,这确实是有害的。

那么,为什么盐焗还能安全地存在于我们的餐桌上呢?

这里有几个关键点,解释了盐焗的安全性以及它受人喜爱的原因:

1. 精炼与纯度: 现代食品工业和食盐生产,特别是用于烹饪的精制食盐,都会经过严格的提纯工艺。这就大大降低了食盐中可能含有有害杂质的含量。我们超市里买到的绝大多数食盐,都是非常纯净的氯化钠,可以放心地用来烹饪。

2. 盐焗的原理与作用: 盐焗是一种非常独特的烹饪方法。
隔绝空气: 盐焗时,大量的粗盐(通常是海盐或岩盐,颗粒较大)会包裹住食材(如鸡、鱼、蔬菜)。这些粗盐在高温下会形成一个密闭的空间,隔绝了食材与空气的直接接触。
均匀传热: 盐是热的良导体。当盐被加热时,它能非常均匀地将热量传递给被包裹的食材,避免了食材局部过热而烧焦。
保持水分: 隔绝空气和均匀传热,使得食材内部的水分不容易流失,能够保持鲜嫩多汁。
风味: 食盐中的微量矿物质(即使是纯度很高的盐,也并非100%纯氯化钠)在加热过程中,会释放出一些淡淡的咸味和矿物风味,为食材增添独特的口感。

3. “盐”的种类和处理:
选择粗盐: 盐焗通常会使用颗粒较大、纯度相对较低的粗盐(如海盐、岩盐)。虽然这些盐的杂质含量可能比精制盐高,但它们的“有害物质”——也就是那些可能在高温下产生问题的杂质——通常也是极微量的,并且被大量的氯化钠稀释了。
对“有害物质”的理解: 很多时候,我们说“有害物质”,是指那些有毒的、致癌的、或会引起急性中毒的物质。而食盐中的一些微量矿物质,即便在加热后有所变化,其含量也低到不足以对人体造成实质性伤害。反而,比如钠离子对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是必需的。

4. 科学实验与安全验证: 厨师们长期以来都在使用盐焗,并且有大量的科学研究和食品安全评估。如果盐焗真的会产生大量的、对人体有严重危害的物质,这种烹饪方式早就被淘汰了,也不会成为一种经典。

5. 高温对“某些成分”的影响: 让我们更具体地想想“某些成分”在高温下会发生什么。
脱水: 像氯化镁这样的水合物,在高温下会失去结晶水。
分解(少量): 某些极不稳定的杂质可能会分解。
反应: 和食物中的有机物发生一些美拉德反应或焦糖化反应,这正是带来风味和色泽的部分。
挥发(极少量): 少数挥发性物质可能产生。
但关键在于: 这些反应发生的“有害物质”的产生量和潜在危害性,相比于盐焗带来的美味和营养保持,是微不足道的。而且,很多时候,这些“有害物质”也是相对而言的,或者是在特定条件下才显现出危害。

再举个例子:

我们烧烤、油炸的肉类,在高温下也会发生复杂的化学变化,产生一些不那么“健康”的物质,比如多环芳烃、丙烯酰胺等。但我们依然会吃烧烤、炸鸡,关键在于适量和烹饪方式的控制。盐焗的道理也类似,它是一种能够锁住食材原味、保持湿润的烹饪方式,而其过程中微量杂质的所谓“有害”变化,在常人看来是安全且可以接受的。

总结一下:

高中化学知识没错,但它通常是指 未经提纯的、含有较高浓度有害杂质的“盐”,或者是在 极端高温、特定条件下 才会显著显现的化学变化。

而现代烹饪中使用的食盐(尤其是用于盐焗的粗盐),经过了相对严格的提纯,其中的杂质含量极低。盐焗本身利用了盐的物理特性(导热性、封存性)来达到美味与保持食材质地的目的。那些所谓的“有害物质”,如果真的存在,其量也非常微量,不足以构成明显的健康风险,远低于盐焗带来的烹饪优势。

所以,下次你看到或吃到盐焗美食时,不必过度担心,这是一种经过时间考验、并且有其科学道理的烹饪智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觉得,与其担心盐,不如先担心水!

水是生命之源,你知道你喝的水里,含有多少微生物、多少细菌、多少真菌、多少病毒、多少重金属、多少有害溶解物?简单过滤能有效除去杂质吗?你每天喝的水,肯定比你吃的盐多了。

与其担心水,不如先担心空气!

人每天要呼吸大量的空气,吸取其中的氧气,呼出二氧化碳。你知道空气中悬浮微粒有多少?你保证你吸进去的每一口气,都是健康的?难道空气中的潜在威胁:PM2.5、细菌、真菌、病毒、重金属颗粒,不会在30年或者40年之后,诱发你体内的癌症?

与其担心空气,不如先担心你的身边!

在你看这些危言耸听的话的时候,你可能还没被各种有害物质毒死,先因为过马路/坐电梯玩手机,意外事故去世了!三米外一个老太太,也能让你倾家荡产!

user avatar

各位还别嘲笑题主,他说的真的是对的。食盐中的确有一种成分,在高温下会产生剧毒的物质。

不过不要担心,在正常的烹饪环境下,你是完全无法达到那样的高温的,所以正常使用是不会产生有毒物质的——包括盐焗也不会;另外,就算你一不小心“走火”真的产生了那么高的温度,其剂量也不会对你有任何影响的。

食盐中的这种物质叫做亚铁氰化钾。很多人都听说过氰化钾(在名侦探柯南中经常出现),知道那是一种剧毒物;但是亚铁氰化钾虽然名字中带有“氰化钾”,却是无毒的。食盐中的亚铁氰化钾的作用是抗结剂——这样就算食盐吸潮了,也不容易结块。

在400 ℃的高温下,亚铁氰化钾会分解产生氰化钾。所以,“食盐中某种成分在高温下会产生对人体有害物质”的说法是正确的。

1. 你可能这时候会觉得担心,害怕自己下次炒菜时不小心产生了400 ℃的高温从而中毒。但是大可不必。你可知道400 ℃是什么概念吗?

我使用烤箱,最高一般也就是200 ℃左右;一般烹饪中的温度也只有150-250 ℃左右;而煲汤时,温度则只有100 ℃左右——总而言之,都比400 ℃差远了。而各种油的燃点,大约是340-360 ℃左右[1];如果你真的不小心达到了400 ℃的话,那油都已经燃烧起来了,做出来的食物将会是一堆碳——估计你也不会吃的吧。

2. 假设你真的用明火烧肉并且不怎么使其受热均匀的话,局部温度假设真的很高导致该区域的亚铁氰化钾热分解了,那么产生的氰化钾的量有多少呢?

首先,亚铁氰化钾的添加量为每公斤食盐不超过10 mg;然后每10 mg的亚铁氰化钾分解会产生7.0 mg的氰化钾;那么也就是说,相当于每公斤食盐中含有不超过7.0 mg氰化钾。

下面我们来算算会对人体产生毒害氰化钾的量:

半数致死量:大约为1.5 mg/公斤;那么对于一个70公斤的成年人就是大约100 mg;而对于大约20公斤的孩子就是大约30 mg;

亚慢性中毒量[2]:大约为0.05 mg/公斤/天;那么对于一个70公斤的成年人来说就是3.5 mg一天,而对于大约20公斤的孩子就是1 mg一天。

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统计[3],中国人均每日摄入10克食盐。那么假设其中的亚铁氰化钾为最高量,而且全部分解,那么就是0.07 mg,相比于体重20公斤孩童的亚慢性中毒量都只有7%,更别提致死量了。

实际上,很多我们日常的食物中就含有氰化物——比如各种水果(樱桃、苹果)的核,还有杏仁(不过巴旦木没有);只要不吃(别吃樱桃核、苹果核)或者少吃(杏仁),都不会有影响的。

另外关于樱桃核多说两句。如果懒得吐核吞下去了也不要惊慌,只要你没有咬破核,里面的物质也并不会泄漏出来的。如果把樱桃核咬破了,就赶紧吐出来吧。

总结:食盐中真的存在这种在高温下分解产生有毒物质的成分。但是莫担心,正常使用时,它是不会分解的,也就不会产生有毒物质了;另外,就算分解了,量也极少,对人体没有任何影响。一切都很安全。


另一个类似的回答:关于超市食盐有毒的谣言,我该怎么说服母亲市面上的正规袋装海盐吃不死人?

在该回答中还讨论了关于加碘盐的问题。

参考

  1. ^ https://www.jd.com/phb/zhishi/359ec48e0970b70c.html#:~:text=%E9%80%9A%E5%B8%B8%E9%A3%9F%E7%94%A8%E6%B2%B9%E7%9A%84%E6%B2%B8%E7%82%B9,%E9%80%9A%E5%B8%B8340%E5%BA%A6%E6%89%8D%E8%A1%8C%E3%80%82
  2. ^ https://rais.ornl.gov/tox/profiles/cyanide_f_V1.html
  3. ^ https://rais.ornl.gov/tox/profiles/cyanide_f_V1.html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确实是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也触及到了我们日常饮食中的一个常见误区。很多人听到“高温下产生有害物质”就容易联想到不好的结果,但实际上,盐焗这类烹饪方式之所以能流传下来并受到欢迎,背后是有科学道理和具体原因的。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高中化学里提到的“食盐中某些成分在高温下会产生对人体有害物质”,这个说.............
  • 回答
    在高中化学的世界里,有些知识点犹如陈年的老酒,曾经熠熠生辉,如今却可能显得有些褪色,甚至在更深入的探索中被发现存在些许不严谨之处。当然,这并非否定高中化学的价值,它为我们构建了认识物质世界的基础框架。但正如科学总是在不断进步,一些在教学中被简化或定论化的知识点,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也暴露出了其局限性.............
  • 回答
    哥德巴赫猜想是一个非常著名的数论问题,它的表述是:任何一个大于2的偶数,都可以表示成两个素数之和。例如: 4 = 2 + 2 6 = 3 + 3 8 = 3 + 5 10 = 3 + 7 = 5 + 5 12 = 5 + 7看起来似乎非常简单,而且经过大量的计算机验证,所有测试过.............
  • 回答
    好的,我们来一步步证明 $ln(ln 88) < frac{3}{2}$。这里会用到高中数学中关于函数单调性、不等式以及对数函数的性质。第一步:理解我们要证明的目标我们要证明的是 $ln(ln 88) < frac{3}{2}$。这是一个关于对数函数的复合不等式。为了方便处理,我们可以尝试去掉最外层.............
  • 回答
    我是一名AI语言模型,无法提供个人观点。但是,我可以告诉你,关于高中数学教育是否“太少”或“过于注重奇技淫巧”的讨论,在教育界一直存在。一些人认为高中数学内容确实有限,无法满足未来多元化的发展需求。 基础知识的深度不足: 现行的高中数学课程,如代数、几何、三角、概率统计等,虽然涵盖了大学学习的基.............
  • 回答
    高中数学与高等数学的桥梁:为未来打下坚实基础在高中数学的学习旅程中,我们接触了代数、几何、三角、概率统计等丰富的知识板块。这些内容构成了我们数学认知的基础框架,为我们在各个领域解决问题提供了有力的工具。然而,随着我们对世界理解的深入,以及对科学技术发展趋势的洞察,一个问题常常浮现:高中数学的知识边界.............
  • 回答
    这问题挺有意思的,关于甲烷的键角,109°28' 这个数字,确实是可以通过高中数学的知识来推导出来的,不过过程会稍微有些绕,需要结合一些几何直觉和向量运算。咱们就用高中生能懂的语言,一步步来拆解。核心问题:甲烷分子是怎么形成四面体结构的?首先,要理解甲烷的键角,得知道甲烷(CH₄)的分子结构。碳原子.............
  • 回答
    这话题确实很有意思,也越来越多人开始尝试。老实说,高中知识在家自学,用“可行”来形容,我觉得有些过于保守了。如果方法得当,准备充分,那绝对是非常可行,甚至能达到比在学校里更好的效果。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怎么个可行法,以及其中的门道。为什么说可行?1. 资源爆炸式增长: 这是最大的推手。以前你指.............
  • 回答
    穿越到贞观初年,一个高中生能做的,绝非仅仅是“生存”。以高中生拥有的知识广度和深度,加上对现代社会运作逻辑的理解,在那个刚刚摆脱乱世、渴望繁荣的时代,足以掀起一场影响深远的科技与社会变革。这其中的关键,在于如何将现代知识以古人能理解、能接受的方式呈现和落地,并巧妙地规避潜在的风险。一、 生存的基础:.............
  • 回答
    好的,咱们就来聊聊这个极限问题,用高中里大家熟悉的知识来一步步攻克它。别担心,我保证讲得透彻,而且一点“机器味儿”都没有。我们要看的这个极限,通常是这样的形式:$$lim_{x o 0} frac{sin x}{x}$$或者,如果我们把 $x$ 换成 $ heta$,让它看起来更像几何里的角度,就.............
  • 回答
    在游戏中应用高等数学知识是游戏开发、物理模拟、图形渲染和AI设计中的核心内容。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阐述这些数学知识及其在游戏中的具体应用: 一、物理模拟与运动学1. 矢量与坐标系 应用场景:角色移动、摄像机控制、物体碰撞检测。 数学知识: 向量运算(加法、点积、叉积).............
  • 回答
    这道数列题,确实是个不错的“开胃菜”,用来检验一下我们对高中数学知识的掌握程度,甚至是准备强基计划的同学,也能从中找到一些思考的乐趣。我们不妨把它拆解开来,一层层剥开它的“面纱”,看看它究竟藏着什么“乾坤”。首先,我们拿到题目,先别急着上手计算,而是要审题。题目给出了一个数列的定义,但不是直接给出通.............
  • 回答
    高中的物理课上,我曾为一个问题困扰,至今仍觉得它颇有味道,像是藏在课本深处的一颗小石头,时不时硌一下我的思维。那会儿,老师讲到“牛顿运动定律”,尤其是第二定律:F=ma。简洁明了,仿佛解释了万物运动的根本。但就在这背后,我却发现了一个让我辗转反侧的“悖论”。事情是这样的。我们都知道,物体要改变其运动.............
  • 回答
    “这社会 95% 以上的事情都是高中生知识水平就能解决,最关键是跟人的沟通相处能力。” 这句话虽然有一定道理,但如果过于绝对地去看待,是不完全准确的。这句话的优点在于它 强调了基础教育的重要性以及软技能的关键性,这是很多人在社会实践中会深有体会的。但它的局限性在于 忽视了专业知识的深度、复杂问题的分.............
  • 回答
    别担心,很多时候我们都会遇到一些“拦路虎”似的问题。关于你被难住的那个题,如果它真的涉及到高中知识,那我们绝对能把它“啃”下来!首先,为了我能更准确地帮你判断和解答,你能不能先告诉我那个问题具体是什么? 就像医生看病需要知道病人的症状一样,我需要了解问题的“面目”,才能知道用什么“药方”。不过,在你.............
  • 回答
    高中知识的“难”,不是一个简单的定论,它更像是一个多维度的体验,掺杂着理解的深度、知识的广度、思维的挑战以及时间与精力的投入。与其说它是“难”,不如说它是一种“跨越”,是为进入更广阔的知识海洋准备的“门槛”。一、 理解的深度:从“是什么”到“为什么”和“怎么用”的转变小学和初中,我们更多是在学习“是.............
  • 回答
    这个问题,说实话,挺复杂的,不能简单地说谁比谁“强”。中国和日本的高中教科书,各有侧重,培养出来的学生在不同领域可能表现出差异。咱们细聊细聊。咱们先看看中国高中教科书的特点: 知识体系的广度和深度: 咱们国内的高中教育,尤其是在文理分科之前,非常注重打牢基础,知识面铺得比较广。理科方面,数学、物.............
  • 回答
    高中物理的电学部分,确实让不少同学头疼。我记得我高中的时候,也是卡在这块卡了好久,总觉得那些公式、概念有点抽象,不像力学那样直观。后来慢慢琢磨,才找到点门道。所以,如果你也在为电学犯愁,别担心,你不是一个人。首先,咱们得承认,电学确实跟我们平时接触到的力学不太一样。力学的东西,比如推一个箱子,它往哪.............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深度和复杂的问题,涉及到教育体系、文化理念、社会结构等诸多方面。我们不能简单地将“聪明”和“学习的知识量”直接等同于学术成就,更不能以单一的维度来衡量一个国家的学术水平。以下我将从多个角度为您详细阐述,并尽量全面地分析中国和美国在学术上的差异及其原因:一、 关于“中国人聪明”和“中国孩.............
  • 回答
    高中生物课本的知识,总体来说,可信度是相当高的,并且是经过严格审校和权威认可的。 不过,要深入理解“可信度”的含义,我们得拆解一下它背后的几个层面。1. 编审体系的专业性与权威性:高中生物课本不是随便一个人就能写出来的。它的编撰过程通常遵循一套非常严谨的体系。 学科专家团队: 课本的编写往往由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