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电影《1917》里的一镜到底是怎么实现的?

回答
电影《1917》那令人震撼的“一镜到底”视觉效果,绝对是影片成功的一大关键,也让观众仿佛身临其境,与主角一同经历那场惊心动魄的生死之旅。这玩意儿可不是简单地按下一个“录制”按钮就完事儿了,背后是团队无数的心血和精妙的设计。

首先,得明确一点,所谓的“一镜到底”并非真的没有剪辑点。在电影里,一个镜头最长也就几分钟,不可能真的一口气拍上两小时。它的魔法在于,通过巧妙的隐藏剪辑点,让观众在观看时感觉不到画面的中断,从而营造出一种持续不断的沉浸感。你可以把它想象成魔术师的手法,让你专注于眼前,而忽略了背后精密的机关。

那么,这几个关键的“魔法”是怎么实现的呢?

1. 超乎寻常的前期规划和排练:

这才是最最核心的部分。为了实现“一镜到底”,剧本创作阶段就已经把镜头运动考虑进去了。每一场戏的走位、动作、情绪转折,都像是编舞一样被精确地设计好,并且会反反复复地排练。导演萨姆·门德斯和摄影师罗杰·迪金斯在这方面简直是艺术大师。

精确到秒的走位和台词: 不只是演员要记住自己的台词,还要知道在哪个时间点走到哪里,做什么动作。就连群众演员、道具组、甚至是爆破组,都得按照预设的时间线来执行。一旦有人出错,整个镜头就得重拍。可以想象,这种压力有多大!
身体彩排(BodyRigging): 在正式拍摄前,演员和工作人员会进行大量的“身体彩排”。这意味着他们会穿着同样的服装,拿着同样的道具,按照计划好的路线走一遍又一遍。有时候甚至会在真实的战场环境中进行排练,模拟各种天气和干扰。
故事板和Previsualization: 即使有排练,正式拍摄前也会制作出非常详细的故事板,甚至用3D动画进行Previsualization(预演),来模拟摄像机的运动轨迹和拍摄角度。这样,所有人都对即将发生的有一个清晰的“脑图”。

2. 摄影机的“隐形”控制和运动:

摄影机不仅仅是跟着演员走那么简单,它本身就是这场“魔术”的参与者。

斯坦尼康(Steadicam)和稳定器: 这是保证画面流畅稳定的基础。摄影师通常会使用斯坦尼康(早期)、或者更先进的稳定器(如Arri Trinity或Shotover),这些设备能够有效地抵消人手的震动,让画面如丝般顺滑。
摄像机载具和轨道: 有时候为了实现更复杂的运动,比如快速的跟随、升降或者穿越障碍,会使用各种轨道、升降臂、甚至遥控机器人来配合。摄影师会站在上面,或者由团队成员配合推拉,确保摄影机总是在正确的位置和角度。
“隐藏”的剪辑点: 这是最绝妙的部分。剪辑点是怎么隐藏的呢?
穿越障碍物: 摄影机可以突然冲进一个房屋、越过一个障碍物、或者在浓烟中穿行。当摄影机被障碍物完全遮挡住时,剪辑师就可以在这里偷偷地剪辑,然后从另一个角度或者场景继续拍摄。最常见的就是摄影机冲进一片浓烟、或者一个黑暗的房间,然后在另一处出现。
利用道具和场景: 比如摄影机冲过一扇门,镜头切到门后的场景,或者摄影机被一个物体(如马匹、车辆)短暂遮挡。
快速的运动模糊: 有时候摄影机运动得非常快,造成画面模糊,在观众来不及分辨的瞬间进行剪辑,效果也很自然。
环境的自然遮挡: 比如在复杂的战场环境中,可能有很多物体可以用来遮挡摄影机,比如墙壁、树木、战壕的拐角等等。

3. 场景设计和配合:

为了隐藏剪辑点,场景的搭建和布置也花了不少心思。

双重场景: 有些场景可能为了方便隐藏剪辑而故意设计成两半,或者有特殊的门窗可以方便摄影机穿越。
道具和布景的精确配合: 演员拿起一个东西,可能就是为了在下一个镜头中遮挡摄影机。

4. 后期制作的“锦上添花”:

虽然前期做得再好,后期也需要进行一些精细的调整。

色彩校正和视觉效果(VFX): 即使是同一段“一镜到底”,也可能是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天气下拍摄的。后期需要通过色彩校正来保证画面的一致性。同时,一些细小的瑕疵,比如不小心入镜的灯光或者工作人员,也可能需要通过VFX进行擦除或修改。
声音设计: 声音是“一镜到底”的另一半灵魂。环境音、枪炮声、风声、雨声、演员的喘息声,都需要精心设计,与画面中的动作和情绪完美契合,才能让观众更加投入。

举个例子说明隐藏剪辑点:

想象一下,主角乔治·麦凯(饰演的Schofield)正在泥泞的战壕里奔跑,周围炮火连天。他跑着跑着,突然钻进了一个布满浓烟和尘土的掩体或者一个黑暗的房间。当摄影机进入这个黑暗区域时,我们知道这里可能是一个剪辑点。下一秒,画面“似乎”是在同一个掩体或者房间里,但实际上可能是从另一个角度或者另一个在结构上相似的区域重新开始拍摄的。整个过程被掩盖在黑暗、烟雾或者快速的摄像机运动中,让观众几乎察觉不到。

为什么《1917》要这样做?

门德斯导演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观众体验到战场上的那种无尽的、持续不断的紧张感和压迫感。没有明确的段落划分,观众就无法喘息,只能跟着主角一起,在危险和未知中不断前进。这种沉浸式的叙事手法,极大地增强了电影的情感冲击力和真实感。

总而言之,《1917》的“一镜到底”是一项极其庞大且复杂的工程,它融合了演员的表演、摄影的技巧、场景的搭建、道具的配合,以及后期制作的打磨。这不仅仅是技术上的挑战,更是对整个团队协作能力和艺术追求的极致考验。当你在电影院里被这震撼的画面吸引时,要知道,你看到的每一秒,都凝聚了无数人的汗水和智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文_卷卷毛

[1917]一出来,除了那些奖项,人人都要提一嘴:这是个一镜到底的片。

不对啊,好像是伪一镜到底。

不过也不重要,这个序列上,还应该有[夺魂索],有[鸟人],有[俄罗斯方舟]等。也就是影迷们如数家珍的长镜头长到全片只有一个镜头,俗称“一镜到底”。

长镜头是个炫技花活儿。这东西往那一放,就是再不懂电影的人,也看得出这似乎有点厉害。

电影人嘛,但凡有理想、技高人胆大者,谁不想拍个牛轰轰的长镜头呢。看看毕赣的成名作[路边野餐](40分钟长镜头)和[地球最后的夜晚](60分钟3D长镜头)就知晓了。

但公允而言,一个半到两个小时的长片要完成真正的一镜到底,着实是太难了些。

于是,有了从人的视觉弱点出发、以障眼法闻名的“伪一镜到底”。[鸟人]和[1917]都是此中高手。
也就是全片分为数个十几分钟长短不一的长镜头拍摄,后期再运用各种手段和特效隐藏起剪辑点,实现全片完美无缝拼接。

[鸟人]中最长的镜头为15分钟,其他大多数在10分钟左右。[1917]拍摄过程最长的镜头为9分钟,全片其实有30多个隐藏的剪辑点。

但两部都是成功的视觉魔术,几乎做到了毫无斧凿痕迹。

当然,人家做了那么多工作就是为了让观众完全沉浸其中,忽略甚至看不出剪辑点,所以导演们其实并不愿意在上映前就看人去揭秘魔术手法。

[1917]导演萨姆·门德斯说,“不透露不是因为我害羞,而是因为我不希望人们去想它。”

但本文还真要做这不讨好的工作,来说说伪长镜头/伪一镜到底那些事。

要说伪长镜头,得先说长镜头。

长镜头和时间概念有关,简单说,它是时间流逝的忠实骑士。长镜头所记录的时空是连续的、实际的时空。

正如毕赣所言:“时间是一只隐形的鸟,为了让观众看到它,我必须用个笼子装它。长镜头就是这个笼子”。

1948年,当希区柯克第一次拿到[夺魂索]的剧本时,他犹豫了,纠结了,因为原剧本的话剧版,故事发生的时间也就是事情发展的实际时间。

这是个真实事件改编的谋杀故事,两个同性恋高材生合谋杀害了他们的一个同学,并将其掩盖尸体的木箱用作餐桌,举办了一场同学会。

希区柯克想做一点“荒唐”的事,用电影展示真实时间,拍一部一镜到底的电影。

但要说用电影展示真实时间这个事吧,其实在电影发明之初,不就这么回事嘛。卢米埃尔兄弟的[火车进站]不就把镜头往那一架,有什么剪辑啊。

有意思的是,如果真要说机子一架就一镜到底了,那影史上最长的一镜到底应该属于波普艺术家安迪·沃霍尔的[帝国大厦](1964)。

全长485分钟,一台机子,对着帝国大厦从早上8点拍到了下午2点。千万别折磨自己,基本上电影不用看,看一张剧照即知全片样貌。

电影先驱这么拍,那就是电影初衷;艺术家这么拍,那就是实验电影。我们现今要这么拍,那就是懒汉!傻子!残忍的现实告诉我们,要想偷懒,得先成为艺术家才行。

无论如何,回到电影发明之初的“长镜头”,那是因为还没剪辑的出现,人们一直拍到厌倦或者胶片跑完,也是没办法的事。而随着时间发展,剪辑诞生,电影镜头的长度也开始越来越短。

希区柯克拍[夺魂索],意图尝试一镜到底,反而成了一场电影实验。

不过,事实上,在数码技术诞生以前,电影人即使有这个心,也没这个技术拍出真正的一镜到底,因为胶片和摄影机所能允许的拍摄时长有限

受技术所限,485分钟“一镜到底”的[帝国大厦]换了有10来盘胶片;而[夺魂索]也是,一卷35毫米的胶片只能拍个10分钟,怎么搞呢?

希区柯克想出个“停机再拍”的手法,一旦胶片用完就停机,镜头对准某演员(或沙发、墙角等)的背影,渐黑,再换上新胶卷,最后将这些10分钟左右的场景巧妙连接起来。

[夺魂索]全片80分钟,只有10个镜头。而在当时,一个半小时的影片通常由600-1000个镜头组成。
就这样,[夺魂索]成了影史第一部运用伪长镜头拍摄的影片,也成了第一部看起来像是一镜到底(实则伪一镜到底)的电影。

是[鸟人]和[1917]名副其实的老祖宗啊。

不过,后来数码技术的诞生并没有真的助推长镜头和一镜到底电影大流行,而由剪辑创造的视觉语言一直都是主流。

长镜头成了一些导演的个人偏好,比如侯孝贤、塔可夫斯基、安哲罗普洛斯等人。又或是一些导演手痒炫技的存在。

比如乔·怀特在[赎罪]里拍摄的,那4分52秒优秀到和整部影片甚至有点格格不入的敦刻尔克大撤退海滩长镜头。

[1917]为什么一定要选择伪一镜到底?

导演萨姆·门德斯说:“这部电影的设计初衷就是一个镜头。从一开始我就想以实时方式拍这部电影,让观众一同踏上旅程,与角色同步呼吸,一镜到底是讲述这个故事的最好方法。”

沉浸感,成为关键词。

这是个多极简的故事,两个士兵要在8小时内穿越敌对区,去向前线送出一封信,以此拯救1600条生命。

多像是勇者上路,历经磨难,前去拯救公主/屠杀恶龙/寻找圣杯的神话或游戏桥段。

浸入式体验,从不断提升的屏幕尺寸,到3D、4K、IMAX,以及VR设备等各类新技术,已经成为现代最重要的视觉追求之一。

观众浸入虚拟环境而忘记真实世界情境的感知程度越强,似乎一部视觉作品就越成功。

长镜头只是此目的的手段之一。

用巴赞话说,长镜头实际上就是在追求一种不容置疑的真实感。而非连续镜头组接产生的戏剧性,会提示观众剪辑的存在。

伪一镜到底说到底也是镜头的组接,但它就像是作弊一般,会让观众忘记剪辑这回事。

另一个很多导演要选伪一镜到底,而非真的长镜头的原因,可能是因为真的一镜到底真的太难拍了!

[俄罗斯方舟]是最著名的一镜到底电影。在彼得堡的冬宫内,4500人的团队,30个展厅,90分钟,共拍摄了4遍才最终成功,这是一个技术上的奇迹。而在前期,他们已经排练了整整7个月

电影是演员、摄影师、灯光师、音效师等众人通力配合的结果,导演喊Action,摄影师按下“录制”,全剧组屏息凝神高度集中。

任何一个很小的错误,或不可控的意外,都可能全数推倒重来,所有人都被NG。

[鸟人]导演伊纳里图说:“就好像你正在走钢丝,但你必须让观众觉得你是在公园散步。”

即使是个伪一镜到底,也绝不是个轻松活儿。

门德斯说,拍[1917]是他迄今为止完成的“技术上最困难的事情”。拍伪一镜到底,除了要考虑长镜头那些事,还得时刻忧虑如何搞点障眼法,隐藏起剪辑点。

一般来说,有如下几种手段

最明显的就是利用黑场,从希区柯克[夺魂索]时候就有。[1917]里,最著名的“中场休息”,男主被击下楼梯、陷入昏迷,时间也由白天转入黑夜,电影进入短暂几秒黑屏。

这时候,黑魆魆的,就可以光明正大切换镜头了,反正也没人知道。与此相类似的,还有利用遮挡物

英剧《真相捕捉》里,有专门组织利用镜头造假来制造假新闻,其中手段之一就是利用遮挡物剪辑。

再来,还有利用急摇

根据视觉原理,当镜头摇动时,是观众最容易走神的时候。切换就在观众注意力分散的一瞬间,跟随着镜头的急摇解决了。这种方法,[鸟人]中就用了不少。

还有,就是经过CG特效处理的剪辑。比如[1917]中28分02秒的爆炸镜头,或[鸟人]里男主推门而出的镜头。

影评人罗杰·伊伯特曾说:“如果说电影有时候像梦境,那么每一次剪切就是一次苏醒。”

但是,过度对技术的利用来实现一镜到底,也每每都有人提出质疑。从[鸟人]的出现到[1917],这种声音从来就没有消失过:有必要吗?

过度追求长镜头会限制故事和表演,会有诸多其他局限。但有舍有得,在剪辑长期作为主流的视觉语言里,即使再有几部一镜到底出现,也不会威胁到什么。

允许异类存在,允许试验存在,允许炫技存在。有人会喜欢的,比如我就很喜欢。

参考资料:

  • [1]All 34 Hidden Cuts We Spotted In 1917,Screenrant,2020.1.31
  • [2]How was 1917 filmed in 'one shot'? The single-take style of Oscar-nominated Sam Mendes World War One film, explained,Inews,2020.2.3
  • [3]打造109分钟伪一镜到底,盘点《1917》中的20处剪辑,豆瓣,2020.1.30
  • [4]一战电影《1917》挑战全片“一镜到底”,新京报,2019.10.10
  • [5]伟大的实验——《夺魂索》,看电影·午夜场,2009年5月号
  • [6]有哪些一镜到底,全片只有一个镜头的电影?知乎
  • [7]《鸟人》妙在何处?讲述长镜头背后的故事,时光网,2015.2.15
文章首发于微信公众号看电影杂志
转载请私信联系,未经授权的转载将被我们视为侵权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