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电影《1917》?

回答
《1917》这部电影,我感觉怎么说呢,它不是那种会让你看完后立马拍案叫绝的“爆米花”电影,也不是那种需要你费尽心思去解读的“烧脑”片。它就像一股冷静的溪流,悄无声息地渗入你的感官,然后留下一种难以言喻的沉重和震撼。

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当然是它的“一镜到底”的拍摄手法。说实话,刚开始看的时候,我有点担心会不会因为这个手法而显得刻意或者乏味,毕竟长达两个小时的电影,如果处理不好,很容易让人失去耐心。但萨姆·门德斯(Sam Mendes)和他的摄影师罗杰·迪金斯(Roger Deakins)真的玩出了花来。他们用一种近乎纪录片的真实感,把我们牢牢地钉在了主角乔治·麦凯(George MacKay)饰演的施拉夫的视角里。

你完全感觉不到镜头切换的痕迹,就像是你自己也身处那片泥泞的战场,跟随着施拉夫和迪恩(DeanCharles Chapman)饰演的布莱克一起穿越弹坑、雷区、废弃的村庄。那种身临其境的体验是其他电影很难给到的。每一帧画面都充满了细节,从炮火轰鸣的近景,到荒芜辽阔的远景,再到士兵们脸上混杂着疲惫、恐惧和一丝微弱希望的特写。你会觉得,哇,原来电影还可以这样讲故事。

这种“一镜到底”不仅仅是技术上的炫技,它更是服务于叙事本身。它营造了一种无情的时间流逝感,仿佛整个任务就像一场持续不断的、生死攸关的奔跑。施拉夫的每一次呼吸,每一次跌倒,每一次爬起,都那么真实,那么迫切。你无法暂停,无法跳过,只能跟着他一起承受,一起紧张。尤其是在那些特别艰难的时刻,比如施拉夫掉进河里,或者在废弃的德军掩体里遭遇袭击,那种压迫感和惊险感真的能让你屏住呼吸。

当然,抛开技术层面,《1917》的故事也很扎实。它讲的是一个看似简单的任务:穿越危险的敌占区,将一份重要情报送到前线部队,阻止他们进入一个精心布置的陷阱。但正是在这个简单的框架下,电影展现了战争的残酷、人性的复杂以及生命本身的脆弱。

施拉夫和布莱克的兄弟情是影片最动人的部分之一。布莱克为了救自己的哥哥,才愿意冒着生命危险去执行这个任务。当布莱克在任务中牺牲时,那种冲击力是巨大的。施拉夫身上的责任感瞬间被放大,他不再是为了哥哥,而是为了所有可能因为这份情报而牺牲的士兵。这种转变,被麦凯演绎得非常有层次,从最初的年轻士兵,到被战友的死亡逼迫着快速成长,最终蜕变成一个真正懂得责任和代价的人。

电影中有很多令人印象深刻的场景。我特别喜欢施拉夫独自穿越德军废弃村庄的那段。寂静中弥漫着死亡的气息,那些仿佛还保留着生活痕迹却又被战争摧毁的一切,让人感到一种深深的悲哀。还有他夜晚穿越森林,被德军士兵追杀,那种在黑暗中奔跑的恐惧,以及最终跳入河中求生的场景,都处理得非常到位。当他在河边看到那些被战争摧毁的、漂浮着的尸体时,那种画面带来的冲击力是难以言喻的。

当然,不能不提的是那些穿插在旅途中的其他角色。比如Colin Firth饰演的将军,Benedict Cumberbatch饰演的连长,他们代表着战场上的不同层级和决策者。他们或许无法理解一线士兵的绝望,但他们的决定,却直接影响着无数人的生死。尤其是科林·费斯,他的眼神里充满了那种身居高位者的那种冷静和无奈。

音乐和音效的运用也极具匠心。没有那种煽情的配乐,更多的是环境音效的真实还原:风吹过铁丝网的呼啸声、远处传来的炮火声、士兵们沉重的呼吸声,还有那种令人不安的寂静。这些声音的叠加,让整个观影体验更加沉浸。当有音乐出现时,它也只是恰到好处地烘托气氛,比如施拉夫在营地里听到的那段慰藉人心的乐曲,与即将面对的残酷形成鲜明对比,更加凸显了战争的无情。

不过,要说《1917》完美无缺,我也觉得有点过了。有些评论说它过于注重技术而忽略了人物深度,我倒不完全同意。施拉夫这个角色的成长弧线还是挺清晰的。但话说回来,确实因为“一镜到底”的限制,很多时候我们只能从施拉夫的视角去理解世界,其他角色的刻画相对来说就没那么深入了。毕竟,电影的时间有限,故事的重点还是放在施拉夫的旅程上。

总的来说,《1917》是一部非常值得一看的电影。它用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让观众真实地感受了一次战争的残酷和一名普通士兵的挣扎。它不是那种让你看完后觉得“热血沸腾”的战争片,而是一种让你沉默、让你思考的体验。它让你看到了战争的另一个侧面:不是宏大的战略和英雄主义,而是个体在绝境中的求生、在责任下的坚持,以及生命在残酷环境中那种最原始的韧性。

如果你想体验一种完全不同的观影方式,想深入了解一战士兵的真实处境,那么《1917》绝对不会让你失望。它就像一封来自过去的回信,让你读懂了那些被历史尘埃掩埋的、最真实的呐喊和悲伤。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一个摄影师一生能拍一部这样的电影就死而无憾了,而罗杰迪金斯拍了这么多部。

一镜到底自然是第一特色,且不说这在调度上有多么复杂,完成起来有多么困难。更重要的是,这个一镜到底造就了片子要表达的内容:两个士兵在连续的时间里对战争炼狱的主观体验。

坐在卡车上,在其它士兵包围中回望远去的残破村庄,和每个堑壕里的士兵的扭曲姿势,这是战争外在的真相。


而火焰照亮夜空的炼狱图景则是战争内在的真相。为什么这个场景给人以炼狱的观感?至少有三点:照明弹亮如白昼,而天空仍然是黑的;照明弹的硬光下断臂参阅的阴影清晰分明,而我们日常体验中的阳光影子会柔和一些;照明弹划过夜空,影子跟随着快速移动,仿佛时间在快进,恶魔的阴影在迫近。这一切超现实的视觉体验,给了我们炼狱的观感。

这种坚持士兵视角一步一步走过泥泞与废墟,而不用磅礴管弦乐大广角航拍的战争片,才是战争真正的样子。

user avatar

今晚看了这部奥斯卡大片。

整个剧情,还是比较简单的。

主要讲了两名年轻的英国士兵接到上级命令后,需要立刻前往战争前线,告知上尉,“立刻停止进攻!”

不知道这个故事是不是真实的,反正,我觉得还是挺感人的。

不说别的,就敬佩这两名16岁的小伙子不畏生死的精神。

印象比较深的一幕是,当他俩下到一个地洞时,不小心踩到地雷了。但是,两个人都没有放弃,互相鼓励,互相帮助,最后走出了死亡之线。

影片中,还有个剧情,就是在影片的开始,布雷克要去找他的哥哥。然而,在去的路途中,他出于好心,想帮助敌人,结果没命了。

最后,他的兄弟斯科菲尔德见到了他的哥哥。

那一刻,我想说,天呐,不容易,亲情果然还是亲情,无价!

“我要写信给你们的妈妈,当布雷克去世的时候,他不是一个人。”

珍惜这个和平的年代

常和父母联系

慎交友,交好友

努力上进吧

在新时代

争取干出一番事业

user avatar

本文已发表于《读库2003》


不聊一镜到底,说说《1917》中的行军路线、所属部队和战役历史全解析


关于电影全程使用长镜头的技术奥秘,已经有很多专业文章,不做赘述。

本文为你理清与《1917》相关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历史,方便理解电影中的历史梗。

灭亡与拯救,始终是经典战争电影的核心矛盾。

表现战争的残酷毁灭,是为了救赎战争罪行,《1917》也不例外。


导演萨姆·门德斯聚焦第一次世界大战,以两个传令兵的视点,带领观众横穿1917年西线战场,完成一场战争救赎。

港版译名《逆战救兵》,更能体现出电影的“拯救”主题。

从技术角度看,《1917》最大看点无疑是超高难度的一镜到底。最佳摄影、最佳视觉效果和最佳混音——三项奥斯卡技术奖项实至名归。


除了拍摄技术,不能忽视技术带来的艺术感染力。

电影从诞生之日起,就在技术与艺术两条路上狂飙突进。发明家和工程师进行技术和设备迭代,导演则利用最先进的影音技术,不断探索艺术边界。

2018年,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100周年。

这一年,《指环王》系列导演彼得·杰克逊,推出一部用色彩增强等修复技术创作的一战纪录片《他们已不再变老》。


彼得·杰克逊联合英国帝国战争博物馆、BBC等机构,从超过100小时的记录资料中梳理出九十多分钟的故事线,并把这些尘封近百年的影像重新着色,再配上当年一战老兵的声音素材和各种音效,让观众直面第一次世界大战。

他让那些古董级设备保存下来的影像焕发新机,把一堆纯记录镜头重新剪辑组合,几乎天衣无缝地形成一个故事。

这样的创作,使历史纪录片褪去枯燥乏味,观众看起来不至于昏昏欲睡。那些一战老兵,就像在你面前亲自讲述。


而《1917》走了一条与《他们已不再变老》完全相反的路线。

导演萨姆·门德斯用技术复刻了一次战场之旅,全片采用“跟随式长镜头”,拼接成2个小时的一镜到底。

镜头代替了观众的眼睛和身体,邀请每一位观者参与到这场逆战。

前去阻止屠杀的救兵,不只是一等兵Schofield和Blake,每位观众都是小队的第三个队员。


如果说《他们已不再变老》让生硬的历史记录片有了可看性。

参与感,是《1917》全片长镜头带来的身临其境的视听体验。观众不仅直面战场,甚至是主动参与其中。

观众好像打开一款第一人称游戏,亲自上阵,完成一个危险任务。

电影开始,存盘时间显示1917年4月6日,存盘点是开满小黄花的西线战场。根据时间,电影的第一个历史背景,是1917年4月9日英军发动阿拉斯战役(Battle of Arras)的前夕。


图中的红线是电影中提到的德军原始防线,而绿线是德军主动收缩,战略性后撤,重新组织防御的“兴登堡防线”一部。

兴登堡防线是老帅兴登堡接替法金汉任德军总参谋长后,向后调整的新防线,后世一战史研究者以兴登堡的名字命名。

在故事发生时间的前一年,即1916年,德国分别和英法联军进行了两场大战——凡尔登战役和索姆河战役。

结果,德军不仅没有突破凡尔登直取巴黎,反而陷入无底洞般的阵地消耗战,从此前的攻势转为守势。力主发动凡尔登战役的法金汉因此下台,兴登堡接任。


同时,英法联军在凡尔登战役和索姆河战役中的消耗也十分惊人。


英军在索姆河战役第1天就一次性伤亡6万人(这6万人几乎全是阵亡),总伤亡人数高达41.9万多人,可见索姆河之战的恐怖。

电影中,Blake出发后和Schofield边走边对话,提到索姆河战役中蒂耶普瓦罗那次。“那次”指的索姆河大战后期的蒂耶普瓦罗战役(Battle of Thiepval Ridge)。

电影之所以将蒂耶普瓦罗明确地提出,可能有提醒观众的目的。


因为英法两国为纪念在索姆河战役中阵亡的无名烈士,就将纪念馆、纪念碑和纪念墓地设在蒂耶普瓦罗(村)。


但是,Schofield却回答他根本不记得了。


发生在1916年9月的蒂耶普瓦罗战役,距离电影给出的时间1917年4月仅过去半年多,Schofield不可能不记得。

一方面因为战争太过残酷,Schofield选择性遗忘,不愿回想起索姆河战役的经历;另一方面,英军的普通一兵每天都面临过了今天没有明天的境况,上级让他们去哪里送死都一样,所以不需要记住。


导演萨姆·门德斯用这样一个细节对白,也在反讽世人对战争的遗忘。


结合法国地图来看,Blake和Schofield要去的Croiselles(克鲁瓦西耶)和Ecoust(埃库斯特)距离很近。


Schofield在农庄偶遇马克·斯特朗饰演的史密斯上尉,史密斯说他们是从巴波姆(Bapaume)的无人区穿过来的,巴波姆在Croiselles南面一点。

再看阿拉斯战役示意图,地图最下方是目的地Croiselles。由此推测,Blake和Schofield的行动路线(紫色虚线)是从南向北纵贯这一小段前线。


除了与电影时空关系吻合的阿拉斯战役。

导演萨姆·门德斯对《名利场》透露,《1917》的故事背景还与1917年西线战场另外一场战役有关——帕斯尚尔战役(Battle of Passchendaele),又称第三次伊普尔战役(The Third Battle of Ypres)。

英法联军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曾经三次在比利时与法国交界的伊普尔地区与德军交战。


从这张战役图中也可以看出,德军最早的防线是那条浅蓝色虚线,随着英法联军反击,德军兴登堡防线不断后撤。

2008年,保罗·格罗斯编导并主演的加拿大电影《帕斯尚尔战役》(Passchendaele),对这场战役进行了直接表现。这部电影是第33届多伦多电影节开幕影片。


世界最大的殖民国家英国,不仅从本土征兵,还把日不落帝国全部殖民地拖入世界大战。从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尼泊尔、南非等殖民地征兵,组成殖民地兵团。

加拿大作为英国殖民地参加了一战,累计派兵达62万人之多,当时加拿大总人口才800万。加军参与了一战中的维米岭、帕斯尚尔等惨烈战役。

在加拿大参加的维米岭战役中,伤亡巨大。为了感谢加拿大的牺牲,法国政府把维米岭周围1平方公里的土地送给加拿大,至今法国境内还有这一块加拿大国土。

在《1917》结尾黑屏,有一段字幕:

FOR LANCE CORPORAL ALFRED H. MENDES
1ST BATTALION KING’S ROYAL RIFLE CORPS

献给一等兵阿尔弗雷德·门德斯

皇家来复枪步兵团1营


阿尔弗雷德·门德斯是导演萨姆·门德斯的祖父,生于1897年,死于1991年,享年94岁,祖籍特立尼达和多巴哥。他19岁参军,参加了一战,是位一战老兵。

因帕斯尚尔战役中双方使用毒气武器,阿尔弗雷德受到毒气伤害回国退役。《1917》中传令兵的故事,就是萨姆·门德斯小时候听爷爷讲的亲身经历。


在1917年10月帕斯尚尔战役期间,阿尔弗雷德·门德斯所在营接到上级命令,上刺刀,向德军进攻。


他所在的是C连,另外A、B、D三个连队失联。阿尔弗雷德主动请缨,穿过极端危险的“无人区”,人肉去传令。


电影中一等兵Schofield,在找到麦肯齐上校前在一个断壁残垣的市镇夜跑,这个城镇场景就参考了被多次蹂躏的伊普尔城。


阿尔弗雷德·门德斯这段一战经历,形成《1917》传令故事的主线。只不过,为了反战主题,导演将所传命令由进攻改为“取消进攻”。

观众和两位传令兵接到将军NPC的命令,需要送出一份取消进攻的命令。


下达这份拯救命令的将军,是一个叫Erinmore的虚构角色,历史上并没有这位将军。

根据史料记载,阿拉斯战役英军主要有3位指挥官,分别是:

1. 时任英国远征军(BEF)第1集团军司令亨利·霍恩(Henry Horne)将军;

2. 时任英国远征军(BEF)第3集团军司令埃德蒙·艾伦比(Edmund Allenby)将军;

3. 时任英国远征军(BEF)第5集团军司令休伯特·高夫(Hubert Gough)将军;


其中高夫将军也是帕斯尚尔战役的英军指挥官。科林·费尔斯饰演的将军,可能是以参加过这两场战役的高夫将军为原型。

观众和两位传令兵前去送信,需要穿过危险的“无人区(No man's land)”。一战西线战场,主要以堑壕战为主。无人区特指一战时两军堑壕之间的地带。

两军战壕前密布铁丝网,阻止步兵冲锋。没有攻防行动对峙期间,任何露出战壕的目标都会成为对方枪手的目标。在发起进攻前,都会给对方战壕倾泻大量炮弹。

士兵在战壕里尚不安全,更不可能有人敢走出战壕,面对荆棘一样的铁丝网和敌人。所以,在双方战壕前,形成了真空地带,也就是无人区。


Blake和Schofield在英军前线NPC莱斯利中尉(Lieutenant Leslie)的指引下,有惊无险地穿过无人区。

电影使用跟随式长镜头,这段穿越戏紧张感十足,观众好像跟随两人踏上无人区。期间Schofield的手被铁丝网划破。无人区里倒下的驮马,让人回想起斯皮尔伯格的经典一战电影《战马》。


穿过无人区后,Blake和Schofield发现德军真的撤走了。战壕中的老鼠误触地雷线,暗雷差点把Schofield埋在坑道里。

德军这一撤退行动,正如英军高层判断,并不是被击溃,而是有准备地收缩防线。

由于凡尔登战役和索姆河战役消耗了大量德军兵力,原来在比利时/法国边境的这段防线变得薄弱,形成两个危险的突出部。

为了防止这个突出部被围歼,接替法金汉任德军总参谋长的兴登堡视察这里后,决定向后建立一条更短、更强的兴登堡防线。

兴登堡防线其实很长,是一个复杂的防御体系。防线北端就在前文提到的伊普尔、帕斯尚尔、阿拉斯、维米岭一带,南端在法国城市苏瓦松附近。

这次撤退行动,在历史上被称为“阿尔伯里希行动(Operation Alberich)”,发生在1917年2月-3月之间,也就是电影开始时间的前1个月。


就像Schofield遇到一队英军的对话时所说,阿尔伯里希行动中德军撤退有序,不仅把带不走的重武器都毁了,还撤走了全部平民,杀死奶牛,设置路障。

坚壁清野,不让追上来的英法军队获得任何可用补给,也阻止英法军队顺利通行。


Blake和Schofield穿过无人区和德军原防线后,偶遇一个农庄。


在农庄这场戏中,Blake想救起德军飞行员,反被德军飞行员一刀捅死。


本来是去救兄弟的Blake反而自己先牺牲,更增强这趟救赎之旅的反讽意味。


这样处理,体现了《1917》的主旋律宣传性。

这一设定,就像传播学奠基之作《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中的宣传原则,即我方战争的正义性和敌人的邪恶。传播学奠基人拉斯韦尔正是以一战各国的宣传战为素材,写成这本现代传播学的开山之作。

另外从技术角度考虑,进行了不到一半,导演就安排其中一个主角阵亡,可能也是无奈之举。因为全片长镜头拍摄实在太难,一个人物的场面调度肯定要比两个人简单。

Blake在农庄牺牲后,全片仅剩下带有超强主角光环的Schofield。Schofield在农庄遇到史密斯上尉。


史密斯上尉提到,他们从巴波姆方向的无人区穿过来,遇到几个掉队的德军在干坏事。指的就是上文提到的阿尔伯里希行动,德军边撤边破坏。

另外,史密斯上尉说纽芬兰部队正在追击后撤到新防线的德军。


纽芬兰地区在一战时还不属于加拿大,是英国的一块独立殖民地,也组建皇家纽芬兰团参与了一战。

从史密斯上尉的帽徽来看,图案是一个橡果+八角星+绶带,绶带上写着Cheshire(柴郡)。说明史密斯上尉隶属于第22柴郡步兵团(Cheshire Regiment)。


以起源地命名部队,是英国陆军的传统。柴郡步兵团组建于1688年英国光荣革命后,组建地即柴郡首府切斯特,后一直是英国陆军的常备军之一。

柴郡步兵团参加过很多英国殖民扩张行动,以及美国南北战争、拿破仑战争等,是英军一支历史悠久的老牌常备军。


从英国历史来看,英国是全世界最大的殖民国家,依靠的是强大的海军。皇家海军一直维持着很大规模,也很受重视,而陆军一直规模很小,地位不高。

英国陆军主要作用是配合海军的殖民行动,以及驻扎在遍布世界的殖民地,维持治安或镇压殖民地人民的反抗。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很多英国陆军将领,都曾是英国殖民地陆军的指挥官。

第一次世界大战刚开始,协约国和同盟国都以为战争不会打这么久。


所以,英国在1914年仅以常备军为主体,向法国派遣了英国远征军(British Expeditionary Force 缩写BEF),分为2个军团共计7万人。


指挥这7万人的英国远征军司令约翰·弗伦奇(John French)元帅,得到英国议会的指示是“尽量减少伤亡”。


结果,一战的残酷和惊人损失,让协约国和同盟国双方哗然。所谓“尽量减少伤亡”成了一个巨大的讽刺。

经过1914年到1915年的作战,弗伦奇不仅没能“尽量减少伤亡”,英国派去的老常规军几乎全军覆没,后续补充的英国地方自卫军(Territorial Force)也兵力不支。

弗伦奇因此被解除英国远征军总司令职务,调回本土,由道格拉斯·黑格(Douglas Haig)元帅接任。

第一次世界大战就像一个黑洞,吸走全部参与其中的生命。

眼见这场大战并非一天两天就能解决,而本身英国陆军规模就很小,已经消耗极大。在英国军政界,有一位铁腕人物早已看穿了这一切。

这位英国将帅就是基钦纳(Horatio Herbert Kitchener)元帅。


他判断一战不会像大多数人想得那样简单和快速,所以早在1914年战争开始后,身为陆军大臣的基钦纳就开始招募和训练志愿兵。


基钦纳解决了英国陆军兵力不足的问题,但也让百万英国普通民众命丧战场,他组建的这些部队被后世称为基钦纳新军(Kitchener's New Army)。

在彼得·杰克逊的纪录片《他们已不再变老》的前半段,就是那些踊跃报名基钦纳新军的英国人的自述和训练过程。


电影《1917》中Schofield找到麦肯齐上校后自报家门,说自己是皇家来复枪步兵团第8营的一等兵,人物原型阿尔弗雷德·门德斯是1营。


不论是1营还是8营,他们都是基钦纳新军这批士兵。


虽然皇家来复枪步兵团也是一支老常备军部队,成立于英国殖民北美时期,早在1914年就参加了一战。但随着前线官兵不断伤亡,皇家来复枪步兵团不断补充新兵。

阿尔弗雷德·门德斯即是补充到这支部队的新兵,而8营也确有这个番号,整个营都是基钦纳新军新建的。

Schofield最终经过燃烧的市镇,湍急的河流,横穿战场的奔跑,终于找到麦肯齐上校。


这位上校的部队是德文郡步兵团(Devonshire Regiment),成立时间比上文提到的柴郡步兵团还早一些。


放大卷福身穿军装的领徽,可以清楚地看到德文郡步兵团的标志:八角星+皇冠+城堡。


至此,观众跟随电影中的传令兵和镜头,完成了一场“逆战”救援。

电影最后,Schofield告知Blake的哥哥Blake在途中牺牲后,再一次坐在一个和电影开头环境类似的存盘点。

虽然历尽生死,挽救了1600名战友的生命,Schofield来到的地方和他出发的地方并没有什么不同,还是一望无际的草地和一棵树。


这样的场面调度,体现出一种战争的无意义感。战争之中,人,仅仅是一个伤亡数字。

其实事实上也是如此。

一战中很多大战,都打得毫无意义,双方仅为了几公里土地或是一个村镇,就死伤数十万人。

《他们已不再变老》中一位一战老兵自述:我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我就参加了这场战争。


不仅是这些普通人不明白,各个国家也都莫名其妙地就卷入这场世界浩劫。

德法之间有世仇,英国怕德国崛起威胁它的殖民地利益,奥匈帝国则在巴尔干半岛与沙俄争霸,沙俄又和“西亚病夫”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有矛盾,德国和奥匈帝国绑在一辆战车上,夹在法俄之间。

所以,一战爆发前,欧洲列强仇恨重重。



新崛起的德国为避免在东西两线同时与俄法作战,提前制定了这场大战的蓝图“施里芬计划”。随后巴尔干半岛的一颗火星,引爆了欧洲火药桶。

德国按照“施里芬计划”抢先出手,进而各个国家都开始动员,一战开始。

导演萨姆·门德斯曾拍过另一部反战题材电影《锅盖头》。


《锅盖头》中主角斯沃福德所在的美国海军陆战队被派往伊拉克战争。被美国宣传洗脑的士兵,天天荷尔蒙爆棚,想着那些越战英雄老兵,杀敌心切。

但战场并不像宣传中那样充满英雄主义,他们却亲眼见证战争对平民的杀戮。讽刺的是,自己在战场上甚至连开一枪的机会都没有。

最终全营官兵只能在浩瀚的沙漠中,向天开枪,发泄这种扭曲的情绪。


结尾,这些士兵回国后被当作英雄一样对待,但谁也不知道,其实他们在战场一枪未开。

已经被战争扭曲的斯沃福德,见到一位神志不清身穿越战军服的老兵,说出一句重要台词:


每一场战争都是不同的,每一场战争却又都是一样的……


就像逆战而行的Schofield最终回到原点,这趟救援和这场大战又有什么意义。


-END-


以上涉及军事历史内容如有疏漏错误,还望指正补充

user avatar

1.

《1917》是一部自相矛盾的电影。

首先,这是一部力求真实的作品。

最后字幕说,“献给一等兵阿尔弗雷德·门德斯,皇家来复枪步兵团一营”。

这个阿尔弗雷德·门德斯就是导演山姆·门德斯的祖父,也就是片中最后完成任务的下士斯科菲尔德原型。

皇家来复枪步兵团一营,就是影片中的皇家来复枪步兵团第八营。

换句话说,这是一部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

在真实这一点上,《1917 》也的确下了苦功。

就连片中一闪而过的镜头,都被详细地考据过,如英军使用的李恩菲尔德步枪,能装10发子弹,射击时绝不会超发。

如一战时著名的壕沟战,英国人的壕沟是曲折的,防止奇兵偷袭。德国人的是锯齿的,防止炮弹爆炸冲击。

斯科菲尔德两人到了德国人的战壕,有一个明显的蹦跳动作,因为德国人的壕沟普遍比英国人的深。

在德国人废弃的战壕里,看到了老鼠,说“他们的老鼠都比我们那的大”。说的就是一战时,令双方军队陷入噩梦的气候综合症,战壕内的泥泞、疾病、老鼠。

在废墟中遇到的法国女人,没有任何食物,也是德国人阿尔贝里希计划的一部分。撤退时,故意遗留一些妇女和孩子,留下极少的食物。

在斯科菲尔德搭车时,车上坐的士兵里,有一个人头上缠了印度的头巾。说的是当时作为老牌殖民国家的英国,除了从本土征兵,也从所辖的殖民地派遣了数量众多的平民参战。

为了达到真实,《1917》甚至采用了极端的一镜到底的拍摄方式。长镜头最大的功效就是强调真实,物理时间与电影时间,可以人为地叠加在一起。

《1917》就是在强调一种在场感,镜头是第三人,跟随着斯科菲尔德两人,穿过敌人的战壕,经过农庄,越过废墟,直奔德文郡军团,传达军部直接下达的命令。

可是,长镜头的局限,也因为极端的一镜到底而被放大。

电影是通过造假而实现真实的艺术,所有的技术都需要为主题和故事服务。

电影,是运用镜头角度的变化,去讲述一个我们用肉眼很难注意到故事。如果镜头只是为了还原物质现实,电影里的时间流逝就是现实中的时间流逝,那么难免会造成空间上的缺损和视角上的损耗。

那么观众就会失去了观看一部电影最大的优越感,即上帝视角。

不但如此,长镜头移动时,几处无法避免的眩晕感和大角度挪移的滞重感,也令《1917》近乎于完美的技术实现漏了底。

它所追求的真实感,只是达到了游戏的真实感。

2.

如果将《1917》纳入到战争电影的范畴,那么它终将面对形式上的求真和主题上的形而上之间的断裂。

真实的目的是为了重塑,影片最后,麦肯锡上校说,“现在撤退,下周又会传达不同的命令,要求在黎明进攻。结束这场战争只有一个方法,那就是战斗到最后一个人。“

这句话消解了斯科菲尔德一整部电影的努力,但这就是战争的实质,尤其是荒诞的一战的实质。

影片中,斯科菲尔德失去意识,出现黑屏后,电影进入了另一个逻辑程序里,也就是由游戏性质的现实进入了舞台性质的梦幻感。

感谢摄影师罗杰·迪金斯,他动用了鬼斧神工的布光技术,点燃了如鬼如魅的影像,燃烧的建筑、燃烧的夜空、燃烧的土地,燃烧的剪影。

如梦,也如梦魇。

影片后半部分有两处值得铭记,一处是斯科菲尔德循着歌声找到德文郡军团。《游荡异乡人》是一首传统的民间歌谣,其中一句是“我只是一位可怜的流浪者,独自穿越这个世界,在我所去的那片光明的土地上。”说的是过程。

另一句是“我将回家去看看母亲,还有所有我所爱的人,我要回家了,不再流浪,我将涉过约旦河,回到我的家乡。”说的是主题。

另一处是斯科菲尔德在德文郡军团第一波队伍发起冲锋时,横穿战场,冲向堡垒。他需要躲避德国人纷飞的炸弹,也需要躲避同胞冲锋时纷乱的人体。

这个把军功章换酒喝的人,在这一刻,重塑造了他的信仰,这是导演萨姆·门德斯的信仰,也是这部《1917》的主题,其他的战争电影是号召进攻,这部战争电影倡议的是撤退。

也只有撤退,才能保护睡在五斗橱抽屉里的孩子,才能安慰没有食物可吃的女人,才能让母亲的孩子,放下武器,回到家乡。

也就是说,《1917》的长镜头仍然止步于视觉奇观,而远未达到心灵的震撼。或者说,二者之间是撕裂的。

技术的终极是忽略技术,现在被人反复讨论的一镜到底,还仅仅是技术奇观。

3.

《1917》是一部不尽人意的电影,它有着惊为天人的技术实现,也有着单薄到令人发指的内容,有着高尚的主题,也有着不尽人意的观看效果。

这种丑陋的美,残酷的诗意,其实是电影作为一门影像艺术的局限。

电影的本质仍然是娱乐,哪怕是战争电影,其本质也是渲染战争,达到情绪宣泄的目的,暴力美学的本质,仍然是暴力。

所以,《1917》为了雕刻战争的残忍而设置的长镜头,其实和其他战争电影里点燃暴力因子的爆炸,有着相反的目的,可性质并无什么不同的,都可归拢到视觉奇观。

因为电影终究不是讲道理的,道理只是电影娱乐后的动物伤感。【本文源自公众号 阿郎看电影】

user avatar

小生采集了海内外各种对主创的采访,还亲自在罗杰老爷子网站上问了摄影指导本尊,跟大家分享一下“神作”的台前幕后。

安得广厦千万间

导演给出自己的视觉方案后,美术组和摄影组根据导演的需要制定计划。通常,摄影指导根据一些特殊需要对美术组提要求,根据美术的floor plan置景图做出运镜和灯光的方案。我们先来看看美术组做的准备。

这些都是模型,美术组为每一场戏的每一间房屋都做了微缩比例模型,这就是我们老师经常说的industrial standard工业化标准。

而这部戏牵扯到很多运镜,为了让摄影机顺利通过set上的障碍,美术组也做了充分的准备。

在观众看不到的地方,栅栏消失了一段,以便斯坦尼康掌机员和为他领路的2AC通过

这段战壕也是,它的宽度刚刚能让掌机通过

(2AC戴帽子的背影,很像导演山姆·门德斯)

Director,productionDesigner,Director of photography就是一部电影制作过程中不可或少的三位主创了,就好像结婚多年的老夫老妻、也像是制霸篮坛的三角进攻。在一起是要产生化学反应的,而不是各忙各的,也不是导演独霸话语权对另外两位颐指气使。

近些年,国内影评人特别爱聊好莱坞制片人中心制,《寄生虫》获奖了又掀起了“编剧中心制”的热潮。厉害的电影组,一定是分工明细、注重合作的团队,这就是老外一直强调的collaboration,导演把自己的视觉思路贯彻给总美术和摄影指导,让他们有充分发挥的空间;而美术和摄影指导又能根据自己的专业水准和个人风格完成导演的要求。导演的话语权确实比别人高很多,但所有导演都不是超人。当年司马懿从诸葛亮的使者口中得知,诸葛亮事必躬亲,区区一点粮草也要亲自过问,就知道对方无人可用,注定操劳成疾,而自己则稳了。聪明的导演知道自己懂什么不懂什么,让别人在自己的擅长领域充分发挥,最终也能达到自己想要的效果,何乐而不为呢?

小生看来,过分强调XX中心制而忽视团队的作用都是扯淡。虽说是扯淡,可谈生意不扯淡扯什么呀?


谁放明灯惹梦游

这是最喜欢的一段,主角斯科菲尔德在月夜下潜行,谁知敌人放了几枚燃烧弹,让斯科菲尔德无处遁逃。

看电影的时候,为了追求逼真的效果,这段就是用燃烧弹照明的。燃烧弹不同于工业探照灯,是靠火焰燃烧的,因此不用担心色彩渲染和频闪的问题。

为了计算燃烧弹的位置、照明范围和时长,美术组特地做了微缩模型,这样灯光师能用小型LED灯设计燃烧弹运动的轨迹。

在现场,八台吊车将燃烧弹挂在金属缆绳上投放,可以精确控制飞行的轨迹,确保影子出现在想要的位置。

烽 火 连 昼 光

这是影迷最津津乐道的一段了,也毫无疑问是砸钱最多的一个set up(镜头),老外经常说的money shot。模拟火焰难度很大,因为灯光要像火光一样不规则忽明忽灭;而且火光场景非常大,最佳的解决办法就是dmx控制台。

之前老爷子在《Jarhead》《007天幕危机》里都用过。


而1917这段,场景远比邦德庄园和jarhead里的战场要大。在前期准备阶段,剧组搭建了8×4英尺的微缩比例模型,用小LED灯来模拟光效。老爷子和灯光团队也搭建了史无前例的照明平台。

这片灯塔战地60×30英尺,50英尺高,也就是五层楼那么高,几乎是盖了一栋大楼。灯光包括maxi brutes和dinos,总共有2000盏1K的钨丝灯。所有的灯光都是由变压器连着,Steve Mathie在控制台上操控,让灯光像火焰一样随时变化。

看剧照,应该是类似的24头灯

这段火焰是由后期合成。


1917的大火镜头经常让人联想到苏联导演安德烈·塔可夫斯基的sacrifice里面的大火。

有人说,火象征着毁灭,宿命中的不可抗力,凡人如渺小,艰难地与命运抗争,最终浴火重生。这也切合了1917里对战争的思考。

罗杰·迪金斯说,并没有特别参考sacrifice这部电影,导演也没有和他提起过。或许,这就是艺术家对历史的思考吧,英雄所见略同。

在拍摄准备过程中,罗杰思考最多的是另一部Elem Kilmov在1985年拍摄的come and see,那里面也有很多斯坦尼康完成的长镜头。

英军堡垒里的这段戏也是由类似方式完成,油灯的效果是藏在低角度的钨丝灯打出的。所有500w钨丝灯都连了变压器。

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被德军士兵追杀后,斯科菲尔德跳入水中,这是特效完成的连接。

水中游走的镜头拍摄于英格兰Teeside Barrage。为了实现摄影机的移动,剧组在河边沿途建了一条路,以便让22英尺伸缩炮在摄影车上通过。伸缩炮垂直对着河流/路,这样就能随着演员的挣扎起起落落。后面坠崖的镜头则是无人机在Upper Tees River拍摄的,通过后期技术无缝连接。

更待秋高天气爽

日景大部分照明都是自然光。因为场景太大,而且还有很多360度的镜头横摇,这让灯光组无处藏光。

英格兰的天气一如既往阴沉沉的,这也导演期望的。天公作美,拍摄的50多天大多是多云的天气,没有强光直射。如果光线太硬的话,随着太阳移动,光线就会变化,拍摄素材一条有影子一条没影子。不同时间拍的素材就剪不到一起,光就穿了。这样能保持光线一致。

而自然光拍摄又是痛苦又耗时的,等风过,等云来。。。

光线太硬,不能拍摄。。。

风太大,大到斯坦尼康都在晃,摄影组员工撑起了4×4的防风罩。这是转门为斯坦尼康拍摄设计的防风罩,能减弱风力,同时那些孔还能让气流稳稳通过,不会一下子让风连人带板吹跑了。

《生命之树》里用斯坦尼康拍摄海滩上那段也用了同样的防风装置。

木牛流马行古道

1917用到的摄影器械可谓五花八门,稳定器、斯坦尼康、摩托车、伸缩炮、无人机。

先来看看这个稀罕货


stabileye是一款面向专业电影拍摄的稳定系统,base在英国,只租不卖。国内和美国租赁公司都没有,也少有人听闻,但英国电影行业却为之骄傲。《至暗时刻》《奇异博士》等片都采用了stabileye。由于美国资料甚少,官网也不更新,我还直接通过个人网站问了罗杰·迪金斯,并荣幸地得到了大师本人的回复。

罗杰首先提到了stabileye是用的最多的稳定系统。有时会放在斯坦尼康的弹簧臂上;但更多的是被两位摄影组成员提着。(罗杰本人可以通过遥控云台来掌机,他没有在我的回复下提到,但bsc杂志有说明;另外,罗杰在科恩兄弟的拍摄中,非常喜欢坐在遥控云台上操控船台。)

当我得知stabileye要推出一款更轻更便携,适合单人操控的nano版本,初闻涕泪满衣裳,忍不住要一睹为快,赶紧写邮件问了dave。谁知,却被泼了一头冷水。


目前stabileye全线产品都只租不卖,而且只在英国有,还不租海外用户。。。

不过多亏了这个神奇的稳定系统,摄影组才得以完成很多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摄影组正把stabileye从wire rig缆绳上拿下,跟着主角穿过桥梁

在影片高潮,斯科菲尔德穿梭战壕那段。alexa mini LF装在stabileye上,在一台50英尺的伸缩炮升起,再摇过去,中间在战壕里,被移动组手持一段,之后再装到另一台20英尺车载伸缩炮,跟着斯科菲尔德完成冲锋。

这个镜头最牛逼的就是,两位移动组成员,全副武装穿得跟士兵一样,搬完摄影机,就直接跟着主角跑,又成了群演!!!!是不是听起来满满的使命感!

在片场移动组还发明了一些universal mount万能快装板,让stabileye也可以架在传统斯坦尼康弹簧臂上,无法两个掌机员穿过的时候,就由斯坦尼康操作员peter掌机,背对着主角穿行。

而arri trinity则是类似斯坦尼康的设计,但多了一个“小摇臂”,方便低角度和高角度拍摄,也让摄影机的运动更加多样化。摄影组测试了trinity 和stabileye,并为每个镜头做出了最仔细的选择。

用trinity从低角度拍摄Charlie Rizek是trinity operator,他从arri带来了一套trinity样机。他之前从未在电影长片中掌机,还是出色完成了任务。美国的电影工业,真可谓是卧虎藏龙。

除了trinity和stabileye,1917也用到了传统的steadicam,掌机员同样是peter。

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

alexa mini可谓是好莱坞的常青树。当时arri推出的时候只是想着方便手持、稳定器和航拍,没想到却成了好莱坞最受青睐的摄影机,风头大大盖过了alexa xt 和sxt,大有喧宾夺主之势。

2017年,电影摄影跨入了全画幅纪元,或者说是Large format, vista vision, whatever u call it。浅景深,低噪点,更短的法兰距,凭借着与生俱来的大一圈的传感器,alexa lf,red monstro,sony venice这些全画幅机器很快成了好莱坞新宠。


1917拍摄的时候,alexa mini的全画幅版本mini lf还没有正式上市。罗杰迪金斯先是测试了alexa lf,很快就被浅景深的美学吸引了,但他也认识到50磅的全套机器不可能完成那么多内景外景的快速切换。

2018年8月份,罗杰和妻子james(同时也是1917的digital workflow顾问)拜访了arri工程师Kranz Kraus,询问对方有没有意向推出mini版本的LF。对方提供了三台alexa mini LF的工程样机,并跟随拍摄随时提供升级。这就是美国电影工业的成熟之处——能为最高端的电影拍摄提供diy的器材和服务支持,包括前面提到的diy的stabileye和斯坦尼康臂。

全画幅传感器带来的,是与以往35毫米摄影机不同的焦段概念。电影采用arri signature primes镜头组,几乎全部是40mm镜头,这是接近于32mm镜头在超35传感器的表现。

32mm镜头在超35mm电影机上的景别和景深

40mm在全画幅电影机上的景深和景别穿越德国堡垒那段采用了35mm(接近28mm在传统传感器),给观众更广的视角,看到战场全貌;河流沼泽那段则用了47mm,标准人像焦段。这样背景更少,主角更突出,聚焦在主角身上,让观众细腻地得看到他的挣扎。


而且这组镜头完全没有以往老镜头的呼吸效应,“absolutely no breathing”,罗杰对镜头移动焦点产生的呼吸可是深恶痛绝。

这些镜头景深控制得很好,足够虚化背景,突出主角,也能保持稍稍多一点儿的景深。signature prime很重,笔者在洛杉矶ottonemanz测试过一次,58mm那颗足足有五磅重,leica summilux这个焦段也就3磅多一点儿。器材公司的员工还告诉我们,现在好莱坞的租赁公司都一致觉得全画幅镜头才是未来,以往35mm镜头投资价值越来越小。我也曾经在facbook群组上看到,一颗以往上万刀的cooke panchro,成色不错的二手才卖1800刀。

江山如画 多少风流人物



电影的开头和结尾非常有意思,都是斯科菲尔德躺在树上。但构图、景深、光效截然不同。开场偏中景,景深比较深,全片的景深也都比较深,这样能让观众看到战争的惨烈和逼真;而结尾这个镜头是个特写,接近choker,景深浅得像一幅荷兰风俗画,配上黄金时刻的逆光,契合了主人公如释重负的心境和美好的结局。

好的摄影指导一定是懂戏懂故事的摄影指导,写在文字最后,是电影人对站在的一些反思。

罗杰迪金斯也在对bsc的访谈里聊了自己对战争的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少有人提起,而1917并不是一堂历史课。它是给观众的一次沉浸式体验,让观众感到真实的战争是怎么样的。每一场战争都是一场灾难;但战争的背后,又有无数记不住名字的英雄。我们能做的就是牢记历史,感激先烈。


资料来源:

rogerdeakins.com/

1917影片幕后主创采访
universal insider
ASC美国电影摄影师杂志
BSC英国电影摄影师杂志

stabileye官网

arri官网

我是 伍德卡特,一名专注电影创作和艺术留学的电影摄影狗,泰伦斯·马利克和阿尔芒多的脑残粉。对我作品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

我的新片场:xinpianchang.com/user/s

Vimeo: vimeo.com/joeyzhao24

instagram: zhaojoey24

电影摄影、平面摄影以及艺术留学小贴士,欢迎关注公众号joeyzhao24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1917》这部电影,我感觉怎么说呢,它不是那种会让你看完后立马拍案叫绝的“爆米花”电影,也不是那种需要你费尽心思去解读的“烧脑”片。它就像一股冷静的溪流,悄无声息地渗入你的感官,然后留下一种难以言喻的沉重和震撼。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当然是它的“一镜到底”的拍摄手法。说实话,刚开始看的时候,我有点担心.............
  • 回答
    《星球大战8:最后的绝地武士》(Star Wars: The Last Jedi)是一部极具争议性的电影,在粉丝群体中引起了巨大的分裂。要评价这部电影,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审视,包括其叙事、角色塑造、主题表达、视觉效果以及它在整个《星球大战》系列中的定位。整体评价:一部打破常规、充满野心,但也饱受.............
  • 回答
    电影《绣春刀 2:修罗战场》的深度评价《绣春刀 2:修罗战场》(以下简称《绣春刀 2》)作为《绣春刀》系列的前传,可以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成功典范。它不仅延续了第一部写实的风格和精良的制作,更在故事深度、人物塑造、主题探讨以及动作设计上进行了全面的升级和升华,为观众呈现了一场令人回味无穷的明末.............
  • 回答
    电影《长津湖之水门桥》(以下简称《水门桥》)作为2021年国庆档现象级影片《长津湖》的续集,承载了巨大的期待。它将故事聚焦于长津湖战役中一个极为关键的节点——摧毁水门桥,并通过此事件展现志愿军战士们在极端恶劣的条件下,为了完成战略任务所付出的巨大牺牲和惊人勇气。要评价这部电影,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审.............
  • 回答
    《黑客帝国 4:矩阵重生》(The Matrix: Resurrections)是一部 polarizing(引起两极分化)的电影,它在评论界和观众中都引发了截然不同的反应。要评价这部电影,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1. 怀旧与致敬 vs. 创新与颠覆: 怀旧与致敬: 这是《矩阵重生》最显眼的.............
  • 回答
    电影《爵迹》是一部极具争议性的国产奇幻大片,由郭敬明执导,改编自其同名小说。从多个维度来评价这部电影,我们可以看到它在尝试突破中国电影类型片局限的同时,也暴露出了许多问题。一、 视觉效果:《爵迹》最大的亮点在于其顶尖的CG技术和动作捕捉技术。这部电影耗费巨资打造了令人惊艳的视觉效果,每一个角色的服装.............
  • 回答
    好的,让我们来深入评价一下电影《独立日2:卷土重来》(Independence Day: Resurgence)。总体评价:一部视觉效果震撼、娱乐性十足,但剧情和角色深度明显不足的续集。它成功地继承了前作的科幻宏大设定,却未能达到前作在创新性和感染力上的高度。为了更详细地评价,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方面.............
  • 回答
    电影《闪光少女》中的“斗琴”环节,无疑是影片最核心、最精彩、也最具代表性的片段。它不仅仅是音乐的比拼,更是青春的呐喊、梦想的坚持以及一群平凡少女逆袭的缩影。要评价这一环节,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一、 音乐上的震撼与创新: 古典与现代的融合,震撼心灵: 《闪光少女》的斗琴之所以成功,最核心的魅力.............
  • 回答
    好的,《复仇者联盟4:终局之战》(Avengers: Endgame)无疑是漫威电影宇宙(MCU)史诗般的篇章的终极高潮,它的评价可谓是极其复杂而深刻的。这部电影不仅仅是一部超级英雄电影,更是一次对过去十一年、二十二部电影长跑的总结,一次对无数粉丝情感的承载,以及对“英雄”这个概念的深刻探讨。总的来.............
  • 回答
    电影《流浪地球》:一次中国科幻电影的硬核探索与巨大飞跃《流浪地球》作为中国科幻电影的开山之作,无疑是一次大胆的尝试,也是一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飞跃。它不仅仅是一部商业大片,更承载着中国科幻电影走向世界舞台的雄心和努力。对这部电影的评价,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 一、 叙事与故事:从硬科幻内核到普世.............
  • 回答
    电影《我不是药神》(Dying to Survive)无疑是中国电影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之一,它以其深刻的社会洞察力、真实的情感描绘和精湛的艺术表现力赢得了广泛赞誉,也引发了全社会对特定群体困境的关注。要评价这部电影,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1. 现实主义的力度与社会议题的探讨: 直.............
  • 回答
    电影《八佰》是一部极具争议但也极具影响力的中国战争电影,由管虎执导,黄渤、欧豪、王千源、张译、姜武、张俊峰、张承、高爽、俞灏明、杜淳、陆树铭、郭京飞、尹昉、侯勇、黄晓明、李晨等主演。影片于2020年上映,讲述了1937年淞沪会战末期,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第八十八师五二 dört大队一部,即“八百壮士”.............
  • 回答
    《终结者:黑暗命运》(Terminator: Dark Fate)是“终结者”系列的第六部作品,也是继《终结者2:审判日》之后,詹姆斯·卡梅隆(James Cameron)回归担任制片人和故事创作者的作品。影片在2019年上映,旨在重启该系列,抛弃了《终结者3》、《终结者:救世军》和《终结者:创世纪.............
  • 回答
    电影《流浪地球》终极预告片评价:一场视听盛宴与情感震撼的序章《流浪地球》终极预告片,作为一部备受期待的科幻巨制,其在上映前夕释放的终极预告片,无疑是一次成功的预热,更是对影片核心内容和情感的浓缩呈现,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不仅在视觉特效上达到了国产科幻电影的新高度,更在叙事和情感层面成功地勾勒出人.............
  • 回答
    电影《前任攻略3:再见前任》作为“前任攻略”系列的第三部,可以说是该系列最成功也最深入人心的一部。它在票房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口碑方面也褒贬不一,但普遍认为它成功地触及了观众内心深处的“前任情结”,引发了广泛的共鸣和讨论。整体评价:《前任攻略3》是一部在商业化和情感表达上都做得相当不错的电影。它延续.............
  • 回答
    电影《妖猫传》:一场盛唐幻梦的绚烂与悲凉陈凯歌导演的《妖猫传》是一部极具争议但又充满艺术魅力的作品。它以唐朝为背景,讲述了因猫妖的出现而引发的一系列离奇事件,层层剥开唐玄宗、杨贵妃、安禄山等历史人物背后的爱恨情仇,最终揭示出一场关于盛唐衰亡的残酷真相。从多个维度评价这部电影,我们可以看到其独特的魅力.............
  • 回答
    电影《缝纫机乐队》:一部笑中带泪,有情怀的摇滚喜剧《缝纫机乐队》是一部由大鹏执导并主演的喜剧电影,于2017年上映。它以一群怀揣摇滚梦想的普通人,为了保住他们心爱的“摇滚公园”而组建乐队的故事为主线。这部电影在上映后获得了不错的口碑,尤其在观众中引发了强烈的情感共鸣。优点分析: 出色的喜剧效果与.............
  • 回答
    电影《战狼2》的票房成绩,尤其是其全球票房进入TOP100,无疑是中国电影史上一个现象级的事件。要评价这一成就,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一、 现象级的票房数据与影响: 中国本土的票房奇迹: 《战狼2》在中国内地取得了高达56.94亿元人民币(约合8.7亿美元)的票房,这个数字在当时远远超.............
  • 回答
    电影《战狼 2》:一部争议与热血并存的国产军事动作片《战狼 2》作为中国军事动作片类型中的一部现象级作品,自上映以来便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高度的关注。它不仅在票房上取得了惊人的成就,更在一定程度上刷新了观众对国产军事题材电影的认知。要评价这部电影,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包括其优点、缺点、以及其所带来.............
  • 回答
    《金刚狼3:殊死一战》(Logan)绝对是《X战警》系列,尤其是金刚狼个人系列中一部 极其出色、饱受赞誉、甚至可以说是里程碑式 的作品。它打破了超级英雄电影的常规模式,以一种更加成熟、黑暗、写实和充满情感的方式,为休·杰克曼饰演的金刚狼罗根画上了了一个令人难忘的句号。要详细评价这部电影,我们可以从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