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1917年俄国和奥斯曼在高加索战场有哪些较为重大的战役?

回答
1917年,俄国和奥斯曼帝国在高加索战场上的战事,虽然不像之前的年份那样爆发大规模的决定性战役,但依然充满了激烈的对抗和重要的局部冲突。这一年,俄国革命的爆发对战场的局势产生了深远影响,奥斯曼帝国也面临着国内外的重重压力。

高加索战场在1917年的整体态势:

首先需要理解的是,1917年并非是俄奥在高加索战场上“新建”大规模战役的年份,而是在前一年(1916年)的埃尔祖鲁姆战役(也称萨里卡米什战役的延续)取得俄军胜利后,战线相对稳定但依然充满零星冲突的时期。此时,奥斯曼帝国在1916年的失利,使其在高加索的战略主动权受到削弱,但其仍然希望通过局部反攻来牵制俄军,并巩固其占领的区域。

而俄国方面,由于国内政治动荡的加剧,军队的士气和组织能力都受到了严重影响。虽然俄国临时政府在年初仍试图维持军事行动,但随着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的接连发生,军队的纪律开始瓦解,许多士兵开始逃离前线,导致俄军在前线兵力不足且士气低落。这使得俄国在高加索战场上难以发动大规模攻势,更多的是防御和维持现有阵地。

1917年高加索战场上的重要冲突和事件:

尽管缺乏响彻战史的大型战役名称,但1917年俄奥在高加索战场上的对抗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萨利卡米什地区的零星战斗和坚守:
萨利卡米什是俄军在1916年从奥斯曼手中夺取的战略要地。在1917年,虽然没有发生大规模的争夺战,但奥斯曼军队并未放弃收复此地的企图。他们会组织小规模的侦察、袭扰以及试图夺取周边高地的行动,以期破坏俄军的补给线和防御工事。俄军则在残余的工事基础上进行坚守,并对奥斯曼的活动进行反击。这些战斗虽然规模不大,但由于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对双方都具有一定的牵制作用。

2. 凡湖地区的局势:
凡湖(Lake Van)及其周边地区一直是俄奥在高加索战场上的重要区域。1916年俄军占领了凡城,但奥斯曼军队仍在湖区及周边山区活动。1917年,随着俄军实力的下降,奥斯曼军队开始试图收复失地,并在凡湖西岸集结兵力,对俄军控制的地区发起试探性攻击。这些攻击通常是在山区进行的复杂战斗,涉及对关键隘口和据点的争夺。俄军在此地的防御也因为兵力不足而变得尤为艰难,他们不得不依靠地形优势和少数精锐部队进行抵抗。

3. 亚美尼亚民兵的活跃:
在俄国革命的混乱时期,亚美尼亚民族主义情绪高涨,亚美尼亚民兵组织在前线变得更加活跃。他们积极配合俄军作战,甚至独立行动,以期保护亚美尼亚人民的利益,并为未来的独立奠定基础。在一些奥斯曼军队试图渗透或攻击俄军防线的地区,亚美尼亚民兵成为了重要的辅助力量,他们在崎岖的山地进行游击战,对奥斯曼军队造成了不小的困扰。这些地方性的冲突和抵抗,虽然不被冠以大型战役的称号,但却是维持战线稳定的重要一环。

4. 俄军内部的瓦解和部队转移:
最“重大”的事件,虽然不是一场战斗,但对高加索战场影响巨大的是俄国军队的内部瓦解。随着临时政府的统治不稳,到十月革命后,俄军的纪律彻底崩溃。许多士兵带着武器逃回国内参与内战,或者直接解散。这导致高加索战场上的俄军兵力急剧减少,军事组织也变得混乱。部分在俄军中的亚美尼亚士兵和军官也开始组织自己的民族部队,为日后亚美尼亚独立战争做准备。
奥斯曼帝国虽然也面临着国内问题,但其军队的组织程度在一定程度上仍然保持着。然而,奥斯曼帝国也意识到俄国革命带来的机会,并开始调整其高加索战略。他们尝试在俄军最脆弱的区域(如凡湖地区)发动反攻,以期收复失地,并为之后进军高加索腹地铺平道路。

总结:

1917年高加索战场,并没有出现1915年萨利卡米什战役那样惨烈的大规模歼灭战,也没有1916年埃尔祖鲁姆战役那样成功的俄军攻势。相反,这一年更像是一个“过渡期”和“混乱期”。主要的特点是:

战线相对稳定,但局部冲突频繁。
俄国革命对战局产生了决定性影响,导致俄军战斗力大幅下降,组织瓦解。
奥斯曼帝国试图抓住俄军虚弱的时机,发动局部反攻,但自身实力也受限。
亚美尼亚民兵的活跃成为战场上的一股重要力量,他们不仅配合俄军,也为民族自决做准备。

可以说,1917年高加索战场上的冲突,更多地体现在对1916年战果的争夺、对前线的维持以及随着俄国政治局势剧变而出现的部队重组和民族武装的崛起上。这场战场最终的命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俄国革命及其后续的内战走向。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没有(即答)

1917年,高加索战场寂静无声。前所未有的严冬给战斗行动造成极大的困难。从黑海到凡湖的所有地段,只发生了一些无关痛痒的冲突,对战线位置没有多大改变,偶尔有侦察兵滑雪进行搜索。粮草运输非常困难。军队在挨饿,疾病也开始流行。与此同时,俄罗斯正处于政治和社会动荡之中。截止1917年初,高加索集团军因疾病和伤亡而减员十万多人。俄军无力在高加索战场发动攻势,只得抽出一部分兵力配合进攻巴格达的英军。

奥斯曼帝国在高加索地区也没什么行动。萨拉卡默什战役后,奥斯曼军队几乎被毁灭,奥斯曼帝国的军队无法利用1917年混乱的局势,而英国在巴勒斯坦和美索不达米亚的行动也迫使恩维尔从高加索战场抽出五个师支援近东。

十月革命后,俄军群龙无首,而地方苏维埃忙于接管军队。此时亚美尼亚人正争取协约国的支持而从俄国中独立。最终俄国与奥斯曼帝国于12月5日签署了《埃尔津詹停战协定》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1917年,俄国和奥斯曼帝国在高加索战场上的战事,虽然不像之前的年份那样爆发大规模的决定性战役,但依然充满了激烈的对抗和重要的局部冲突。这一年,俄国革命的爆发对战场的局势产生了深远影响,奥斯曼帝国也面临着国内外的重重压力。高加索战场在1917年的整体态势:首先需要理解的是,1917年并非是俄奥在高加.............
  • 回答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照亮世界现代史的黎明1917年的俄国十月革命,绝非仅仅是俄罗斯帝国的一次内部政权更迭,它如同一道划破历史黑暗的闪电,深刻地改变了20世纪乃至今天的世界格局。说它是世界现代史的开端,并非夸张,而是因为这场革命以其前所未有的颠覆性力量,奠定了诸多现代世界的基石,塑造了此后一个多世纪的.............
  • 回答
    这是一个极具吸引力但又充满挑战的历史假设。如果俄国在1917年没有发生革命,而是继续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其走向将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不确定性的局面。下面我将尽可能详细地分析可能出现的情况,并探讨是否会签订《布列斯特和约》:一、 俄国继续参战,可能出现的内部局面:1. 政治上的“君主立宪制”或“混合政体”.............
  • 回答
    好的,我们来仔细梳理一下1917年至1933年美国与苏俄、苏联之间的关系,并探讨它是否可以被称为美苏间的“第一次冷战”。要理解这个时期两国关系的性质,我们首先需要回顾一下当时的历史背景和两国各自的处境。俄国的革命与美国的介入(19171920):1917年,俄国爆发了两次革命。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统治.............
  • 回答
    好的,假如我是1917年初的沙皇尼古拉二世,我的首要目标是如何在风雨飘摇的帝国中生存下来,并尽可能地保全王室。这需要一系列大胆、迅速且极具战略性的行动,而这些行动必须在我“身处”的1917年初这个时间节点上进行考量,考虑到当时已存在的社会矛盾和政治环境。以下是我的详细计划,我将尝试从多个层面进行思考.............
  • 回答
    1917年布尔什维克革命的炮火似乎早已埋葬了沙皇时代的荣光,而如今,距那段历史近一个多世纪后,俄罗斯却迎来了一场引人瞩目的皇室婚礼。这不仅仅是一场仪式,更像是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一次对过去的回溯,以及对当下复杂情绪的投射。婚礼的背景:褪色的皇冠与复兴的渴望这场婚礼的主角是俄罗斯的末代皇帝尼古拉二世的.............
  • 回答
    1917年,德国在法国前线发动大规模进攻,这是否能赢得第一次世界大战,这是一个极具争议且引人深思的历史假设。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德军的处境、战略选择的可能性以及可能面临的巨大挑战。简而言之,即使在1917年发动一次大规模进攻,德国赢得战争的可能性也极为渺茫,但其影响可能会是深远的。一.............
  • 回答
    《1917》里的送信任务,之所以会交给乔治和斯凯恩这两个在很多人看来“素质不高”的士兵,这背后其实蕴含着导演山姆·门德斯非常精妙的叙事和主题表达。这并不是简单的“找了两个不合适的人”,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设计,其原因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解读:1. 现实主义的残酷缩影: 战争的“垃圾堆”: 真实的一战战.............
  • 回答
    电影《1917》那令人震撼的“一镜到底”视觉效果,绝对是影片成功的一大关键,也让观众仿佛身临其境,与主角一同经历那场惊心动魄的生死之旅。这玩意儿可不是简单地按下一个“录制”按钮就完事儿了,背后是团队无数的心血和精妙的设计。首先,得明确一点,所谓的“一镜到底”并非真的没有剪辑点。在电影里,一个镜头最长.............
  • 回答
    《1917》与《血战钢锯岭》在国内外的评价差异,绝非简单的好坏之分,而是背后折射出观众群体、文化背景、电影类型偏好以及叙事重点等诸多因素的复杂交织。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剥开表面的评分数字,去探究它们各自的独特魅力以及引发不同解读的原因。《1917》:技术革新与沉浸式体验的极致追求在海外,尤其是.............
  • 回答
    《1917》这部电影,我感觉怎么说呢,它不是那种会让你看完后立马拍案叫绝的“爆米花”电影,也不是那种需要你费尽心思去解读的“烧脑”片。它就像一股冷静的溪流,悄无声息地渗入你的感官,然后留下一种难以言喻的沉重和震撼。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当然是它的“一镜到底”的拍摄手法。说实话,刚开始看的时候,我有点担心.............
  • 回答
    从历史的长河回溯,审视安纳托利亚亚美尼亚人在19151917年间遭遇的悲剧,我们确实可以“事后诸葛亮”般地探讨,他们是否有可能规避这场浩劫。然而,历史的洪流复杂且充满了偶然与必然的交织,简单的“如果”很难勾勒出清晰的替代路径。但如果我们聚焦于当时的社会、政治环境以及亚美尼亚社群自身的处境,或许能勾勒.............
  • 回答
    1917年的俄国革命,一场推翻沙皇统治、震动世界的巨变,最终将布尔什维克推上历史舞台的中心。然而,在这场波澜壮阔的革命浪潮中,无政府主义者、孟什维克国际派以及社会革命党左派这些曾经也占据着一席之地甚至一度拥有相当影响力的政治力量,为何最终未能主导政局?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深入分析当时俄国的具体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