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冷战留下一个强大的苏联好还是一个强大的美国好?

回答
冷战结束,留给我们的是一个历史的十字路口,关于“一个强大的苏联好还是一个强大的美国好”的讨论,与其说是一个简单的二选一,不如说是在审视两种截然不同且影响深远的意识形态和发展模式。这不仅仅是关于国家力量的强弱,更是关于世界秩序的走向,以及我们所珍视的价值观。

回望那个时代:两种力量的角逐

冷战时期,美苏两国就像站在舞台两端的巨人和对手。美国代表着资本主义、民主自由,强调个人权利和市场经济;苏联则倡导社会主义,以集体主义、计划经济为核心,推崇无产阶级专政。他们的竞争不仅仅是在军事、经济、科技上,更是在意识形态、文化、甚至生活方式上的较量。

一个强大的苏联

如果冷战留下的是一个强大的苏联,世界可能会是另一番景象。

意识形态的多元性与挑战: 一个继续存在的强大苏联,意味着社会主义思潮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依然举足轻重。共产主义阵营可能会继续扩大,或者至少能够更有效地制衡资本主义的扩张。这意味着在全球范围内,社会福利、国有企业、集体主义的理念可能会得到更多推广和实践。对于一些对资本主义的贫富差距、社会不公感到不满的国家和人民来说,这可能是一种具有吸引力的替代方案。
地缘政治的格局: 世界可能仍然被两大阵营的对峙所分割。军事同盟体系会更加牢固,地区冲突可能会被赋予更大的意识形态色彩,成为美苏代理人战争的温床。欧洲的统一进程可能会更加缓慢,甚至可能被重新分裂。全球贸易和文化交流可能会受到更多的限制,信息流动也可能不如现在这般自由。
对民主的定义和实践: 在一个强大的苏联存在的背景下,西方世界对民主和自由的定义可能会更加警惕和防范。为了应对苏联的意识形态挑战,西方国家可能会更加强调其民主制度的优越性,但也可能因此在某些方面收紧社会控制,以防止“共产主义渗透”。公民自由的边界,言论的自由度,或许会受到更多来自国家安全的考量。
科技发展的驱动力: 美苏之间的太空竞赛、军备竞赛,在某种程度上也极大地推动了科技的飞速发展。一个继续存在的强大苏联,意味着这种竞争可能会持续,或许会在某些领域(例如航空航天、材料科学、核能等)产生新的突破。然而,这种发展可能更多地服务于军事目的,而非民生和普惠。
“负面”的潜在影响: 然而,一个强大的苏联也意味着它可能继续推行其压制性的政治体制,对国内外的异见者进行打压,限制个人自由和权利。人权问题可能会是国际社会持续关注的焦点。计划经济的低效率和资源配置的失误,也可能导致经济发展缓慢,人民生活水平难以提高。

一个强大的美国

而我们现在所经历的,是冷战结束后美国长期保持强大态势的世界。

全球化的推进与挑战: 美国的强大,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全球化的进程,包括贸易自由化、资本流动、信息传播等。这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经济增长和技术进步,让世界各地的人们能够接触到更多元的商品、信息和文化。然而,这种全球化也带来了新的挑战,比如贫富差距的扩大、文化同质化、以及新兴经济体在国际规则制定中的话语权不足等问题。
民主价值观的传播: 美国积极推广其民主价值观,支持世界各地的民主转型。这在很多地区带来了政治改革和公民权利的提升。然而,这种推广有时也伴随着强权干涉的质疑,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本土文化和政治传统造成冲击。
国际秩序的塑造: 以美国为主导,建立了一套相对稳定的国际秩序,包括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等国际机构。这些机构在维护和平、促进合作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同时,这种秩序也带有鲜明的美国印记,有时会被批评为“美国例外主义”的体现,难以完全适应所有国家的利益和诉求。
科技创新的引擎: 美国在科技创新方面长期处于领先地位,互联网、个人电脑、移动通信等一系列颠覆性技术都源于美国。这种创新能力为全球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单一强权”的隐忧: 尽管美国带来了繁荣和进步,但一个“单极世界”也可能带来新的问题。缺乏有力的制衡力量,美国在制定国际规则和处理国际事务时,可能会更加倾向于维护自身的国家利益,有时也会出现“选择性执法”的情况。其他国家可能感到被边缘化,或者对其政策缺乏发言权。

哪种“好”?一个复杂的问题

将“好”与“坏”简单地归结到哪个国家强大,其实是过于片面的。历史的复杂性在于,每一个强大都有其利弊,每一个选择都伴随着取舍。

对“强大”的定义: 我们应该如何定义“强大”?是军事上的压倒性优势?是经济上的绝对主导?还是文化和价值观上的影响力?不同的定义会带来不同的判断。
从谁的角度来看: 是从美国自身的角度,还是从其他国家的角度?是站在全球化受益者的立场,还是站在被冲击和被边缘化的立场?
理想的平衡: 或许,最理想的状态并非是某一个国家“独大”,而是存在一种力量的平衡,一种相互制约,同时又能够在关键问题上进行有效合作的国际关系。

结语:历史的镜鉴与未来的思考

冷战的结束,给了我们一个思考“什么才是真正有利于人类发展”的机会。一个单一的强大,无论是由谁代表,都可能带来潜在的风险。历史的教训告诉我们,多元、合作、以及对普世价值的坚守,可能才是构建一个更美好、更公平的世界秩序的关键。

回望那个时代的角逐,不是为了怀旧,而是为了汲取经验。无论是曾今强大的苏联,还是当下依然强大的美国,它们的力量都深刻地塑造了我们今天的世界。而未来,我们更需要的是一种能够容纳差异、尊重主权、并以共同的福祉为目标的力量格局,而不是另一种形式的垄断和压制。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20210321更新:同志们我发现我们都忽略了一个很重要的视角!

在冷战时代双方都有着强大的军事力量和核弹的情况下真发生世界大战的可能其实是微乎其微的,讨论军事力量其实双方都没有对对方达到技术上的代差碾压。

真正令人害怕的难道不应该是:

苏修重新开始打马列牌吗?

这,才是最令全世界胆寒的阳谋招数。

毕竟过去:从欧美亚最发达的法国/美国/东京大学的街头,到东南亚非洲拉美热带丛林中的游击队,这事我们以前干过...


20210317修改了错字,增加了数据调查,并更正了错误数字。

本文所有军事数字全部出自公开资料!

有希望了解关于苏联航天方面资料的同学推荐这个网站(Космический корабль Буран),里面干货满满,基本上中文论坛网站B站上面大部分关于苏联航天的资料都是从这里引用的。


之所以选择2000年是因为2000年我国周边地缘安全局势异常恶劣[1],前有大使馆被炸,后有军机被撞,内部还有下岗潮和不准经商等等。

没想到日本至2000年竟然拥有213架[2]F15J,之前155架是82年的数据。

中国在2000年拥有50架左右苏27型4代机[3][4](从资料上推断包括了教练机,个位数的su30和歼11),最多3架能装武器的歼10原型机[5],和上百架已经落后于时代的歼8[6]歼7[7]甚至歼6[8]。而歼8在过去一直被抱怨其品控差和性能差(歼8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到2002年的歼8H和F型号[6]),歼7虽然一直口碑良好但是综合性能始终和F16差了一代。6爷,还是算了吧(捂脸)。

中国海军的话2000年能上台面的只有两艘现代级和两艘052......


麻烦诸位专家评论前先读全文章好不好...

原文结尾明确提到了:”假设苏联真能撑下来的话那还真保不住就是美帝自爆了。因为90年代同样美国的军事开支和经济泡沫也是很高的...“这句话。

而且我这个估算按冷战时期正常的武器更新换代和制造速度来讲都是比较合理的。

汝不见哪怕就以苏联末期那个经济状况(1981-1991)光图160都量产了35架(wiki),甚至苏联时期生产的备件一直用到现在(2019)...,苏联自1979年直到末期都基本能保证每年年产65架伊尔76(运20)的水平[9],苏联末期(1985-1991)制造的联盟飞船/火箭备件一直用到国际空间站开始建设,暴风雪航天飞机还造了5架[10],能源号火箭造了4台[11]。要知道这可是航天飞机和世界上最强的火箭(几乎跟土星5号是一个水平的)之一,基本上一次发射就足够让一个贫困乡脱贫的你以为开玩笑呢...那上面随便一块零件就够你一个月工资的。

千万不要小看冷战时期各工业大国的制造潜力,哪怕是我国67式木柄手雷,红箭73式导弹,56式冲锋枪库存到现在都没用完...

因为美帝之所以现在2021武器采购价格连年上涨一个不可忽略的因素就是制造业空心化,人工费上涨和产量下降。B2,F35,濒海战斗舰,伯克级战舰等等就是很好例子。

其实苏联如果冷战挺下来走苏联特色社会主义转型成功了那也挺恐怖的。地面上T-14(152口径版)将提前25年服役大规模量产,激光坦克(对这没开玩笑)大规模服役,空军新一代SU57/米格1.44[12]提前25年服役并大规模量产,海军核动力航母最少4艘服役并且30年应该更新一代已经下水了,下一代核动力巡洋舰应该也量产了,下一代光荣级(类似055)量产,下一代驱逐舰(类似我国052D但会比我国提前15年)量产,下一代核潜艇量产,下一代洲际导弹提前5年量产,第二代和平号空间站建成,地月球空间站建设到一半,并且下一代能源火箭量产(是的马斯克的可回收火箭其实只要再给苏联人5年大概1996年就可以量产,苏联解体时已经有图纸,搞不好已经进入模型阶段,只不过苏联人一开始用伞降,完整版能源号是一个超大型的航天飞机+伞降助推器)。下一代(类似B2)轰炸机理论上也应该是到量产的时候了


所以庆幸吧,多亏冷战提前结束+我国顶层&外交天团的不懈努力至少给我们赢得了新世纪最初十年的战略发展空间。现在来看真的是很有战略眼光的。

一味地妥协是不可接受的,但是一味地喊口号也是毫无用处的,重要的是找到平衡。只有手里有真的烧火棍才是真正有底气说话的时候!

现在来看当年教员发动全国力量搞两弹一星真的是高瞻远瞩啊。没有核武器我国的国防安全在2000年几乎是无处可谈。最后的结局可能只能是逼得打人民战争吧。

毕竟那个年代(2000)是就连拥有150架F16[13],60架幻影2000[14]和130架经国号战机[15]一水的四代机4V空军都能傲视我们,就更别提213架F15J[2],45架F2[16]和90架F4-EJ改[17]的日本空军了...

当时空军su27一共就几十架,却还得分散在我国漫长的边境线上,歼10也还没有成气候。海军拿得出手的就两艘052和两艘现代,共4艘连相控阵都没有的超5000吨主力战舰(至2007年我国才有4艘带相控阵的驱逐舰)(我带清还有7000吨的定远镇远两艘亚洲最强主力舰,不过一想现代也是7000吨级那勉强算持平吧)。现在来看当初引进生产歼11和力排众议推进歼10的研制真的是很有战略眼光的。

现在我辈要做的是戒躁戒躁,脚踏实地,少在知乎上键政,多去看书学理工科..


目前来看多亏冷战在1991年提前结束了

否则就以美帝杰特拉帝般的工业化实力,到2021年今天上百架的B2,上千架的F22[18](这个数字没开玩笑,毕竟是30年,按照冷战60-90年飞机产量来对比不夸张),几十艘原案完整版朱姆沃尔特级巡洋舰(可以理解为055改),提前下水的几艘福特级航母以及没有夭折而替换F14的几百架AVF-22舰载机(F22舰载机版)和1000架A-12“复仇者II重型隐身攻击机[19],上百架的新一代KC-46加油机,隐身科曼奇武装直升机,十字军自行火炮,GCV步兵战车,十几艘蓝星最强的海狼级核潜艇等等,这还只是按照1991冷战结束时美国科技水平以及生产能力进行的预估。如果冷战真的继续下来了那恐怕现在要讨论的就是如何拿歼20人海战术枪挑美帝第六代战斗机F-25(虚构)了,094核潜艇如何单艇突围福特级航母群这些了。虽然有些悲观,但要知道B2服役的时候就是1990年的苏联都不一定能够发现这种新型轰炸机,更别提哪怕是10年后2000年初的我们了。全国S300级别的防空力量根本就没有几个,但又有着漫长的国境线。怕不是最后只能回到目视观察的年代了(2010年打击利比亚的时候美帝就挺怕被目视到的,因为B2的机动性一般)

而且如果是继续按冷战末年双方的军事实例化,穷兵黩武的话美帝的军费可是一直压着苏联的...就那十几艘的航母战斗群出去随便绕一圈就够小国一个月的财政收入了。这种实力哪怕在30年后的今天我们还是达不到的。
十六颗的锁眼卫星[20](就是哈勃望眼镜)一颗就是一艘航母的价格。
锁眼卫星11号


而且当年1970年之前是美国自己先造了世界上最多的核弹,天天嚷嚷着要对不听话的国家进行核打击(比如说抗美援朝时候的中国)把社会主义国家吓怕了才开始爆产能的,这都是公开数据多少年了。[21]
就算我们取平均数按每方各有3万颗核弹,如果要求我们在2000年那个状态下就拥有3万颗,哪怕打个对折1万颗核弹的数量,那都是我国当时的经济实力所无法承受的,除非穷兵黩武。
不要忘记了乌克兰为什么要弃核。当然乌克兰那种自暴自弃式肯定是不对的,但就以当时乌克兰自苏联解体后连续十年的经济下降状态也根本没钱养继承下的那3千颗核弹。
美苏各自核弹头在冷战时期的数量

现在新一代年轻人都对军事技术代差没有概念了?看看刘欣慈这一代人当年是有多悲壮吧。这还真不是尬吹美帝,想想海湾战争对我军的震撼吧,逼得我们不得不对外经济采取和亲政策+战忽局麻痹敌人。军事技术上的代差就相当于机枪对土著的长矛弓箭一样,那将会是一场人类历史上最空前惨烈的屠杀,永不屈服的中国人民只能靠血肉那空间换时间拖到美帝自己内部经济崩溃为止。

上面这个链接的up主还做过一个2035年中美二次抗美援朝的剧本。虽然小bug挺多的,但哪怕作者在装备更新方面给中国+buff在硬碰硬的情况下空战也只能做到平局。当然现实的话美国能不能挺到35年不好说,但是武器装备技术的更新是不停的。当然这个里面也挺客观的描写出了跨代战机空战的一个演示,就比如说类似F18隐身版小队全歼我歼16大队,或者是我援朝的新一代su57单机杀敌5机F18E/F编队这种,或者是朝歼7大队被敌F18大队虐杀,我最新第六代战机小队大破敌五代机编队这种剧情。话糙理不糙,六代机激光武器已经白菜化了五代机除非靠超常规的战术否则也是挨宰的份。

哪怕是国内公开资料[22]显示歼20在国内自己的演习中也展现出了令在座绝望的实力。

早年间,绝大多数国人都对五代机的实力缺乏正确认识,甚至直接用F117的特性来估测F22这种隐形制空战斗机,结果各类在今天看来十分缺乏科学依据乃至有些荒唐的假设层出不穷,例如所谓歼8枪挑F22。不少人强调歼8具有较好的高空性能和冲刺速度,可以依靠反复大机动规避对方远程空空导弹攻击后进入自己的攻击范围,最终以多架围攻一架来消耗对方。然而歼20形成战斗力后却在演习中屡屡以代差降维打击重创了从歼10到歼11在内的各种假想对手,据称在2018年和2019年的模拟对决中歼20分别在点数概率比分上达到了0比72和0比108!同时假想对手的预警机也在第一时间被歼20消灭,这就导致对手纵然有绝对数量优势也陷入群龙无首的境地,最终不是被各个击破就是再无法形成有效的反击拳头。[22]

这还只是五代机对四代机。如果冷战没结束美帝的激光武器再实战白菜化的话那就真的麻烦大了。因为你导弹再厉害也玩不过人家激光炮跟踪的。机载导弹如此,弹道导弹同样。要知道苏联那边可是已经搞出光棱坦克实物[23]和卫星炮实物[24][25]了的。

1К17 «Сжатие»


当然要知道冷战的结束,根本原因不是美国人靠着所谓宣传的那一套赢了,而是苏联人自己不玩了。假设苏联真能撑下来的话那还真保不住就是美帝自爆了。因为90年代同样美国的军事开支和经济泡沫也是很高的...这个时候正好中苏恢复正常关系说不定还真能红旗插满全球。

多亏了冷战结束,多亏了全球化,多亏了我国那一代人保持战略定力并忍辱负重艰苦斗争,我国现在才有了至少在边境和海岸线内对抗敌人的底气。

参考

  1. ^ 《2000年中国的国防》
  2. ^ a b https://ja.wikipedia.org/wiki/F-15J_(航空機)#第3次F-X選定作業
  3.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苏-30MKK战斗机
  4.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歼-11
  5. ^资料上显示歼10A第一架原型机在99年12月才第一次试飞 https://zh.wikipedia.org/wiki/歼-10
  6. ^ a b https://zh.wikipedia.org/wiki/歼-8#歼-8E
  7.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歼-7#殲7Ⅲ/ⅢA/IV/D型
  8.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歼-6
  9. ^Объемы производства доходили до 65 самолетов в год. https://ru.m.wikipedia.org/wiki/Ил-76
  10. ^一架飞行实验现在在德国博物馆,一架上天了,一架在哈萨克斯坦2002年被砸了,两架现在在哈萨克斯坦工厂吃鸟屎 https://ru.wikipedia.org/wiki/Энергия_—_Буран
  11. ^ 一台发射太空激光武器,一台发射航天飞机,一台在2002年被砸了,一台现在在哈萨克斯坦吃灰
  12. ^ 其实米格1.44算新一代mig31的思路发展的
  13. ^这么一查资料才发现老美坏滴很啊 https://zh.wikipedia.org/wiki/美国对台军售列表
  14.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幻影2000战斗机
  15. ^勉强算是四代机吧,但看性能来讲还是可以压着歼8打的,毕竟气动,电子设备和武器都是F16和F5继承下来的。 https://zh.wikipedia.org/wiki/F-CK-1經國號戰鬥機
  16. ^ https://ja.wikipedia.org/wiki/F-2_(航空機)#調達計画の変更
  17.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F-4幽靈II戰鬥機#日本
  18. ^ 原案750架
  19. ^这是几乎纯三角形的高亚音速无尾飞翼,要求与B-2一样高度隐身,采用两台非加力通用电气F414推进,最大起飞重量36287公斤,机内燃油9700公斤,航程1500公里。机内武器挂载量2300公斤,有意思的是,A-12可携带2枚AIM-120中程空空导弹和2枚AGM-88 HARM反辐射导弹,所以具有自卫空战或者空中偷袭能力,更是具有防空压制能力。 https://zhuanlan.zhihu.com/p/290795075
  20. ^ https://en.wikipedia.org/wiki/KH-11_Kennen
  21. ^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24826521/answer/1783791048
  22. ^ab歼20演习先后打出72比0和108比0 预警机也被"消灭" https://mil.news.sina.com.cn/zhengming/2020-11-17/doc-iiznctke1829705.shtml
  23. ^ https://ru.wikipedia.org/wiki/Сжатие_(лазерный_комплекс)
  24. ^ http://rimnds.com/art/show.htm?id=184
  25. ^ https://ru.wikipedia.org/wiki/Полюс_(космический_аппарат)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冷战结束,留给我们的是一个历史的十字路口,关于“一个强大的苏联好还是一个强大的美国好”的讨论,与其说是一个简单的二选一,不如说是在审视两种截然不同且影响深远的意识形态和发展模式。这不仅仅是关于国家力量的强弱,更是关于世界秩序的走向,以及我们所珍视的价值观。回望那个时代:两种力量的角逐冷战时期,美苏两.............
  • 回答
    想象一下,你拥有一个无比神奇的勺子,它能承受太阳那令人难以置信的高温,并且可以在瞬间完成采样。你小心翼翼地舀起一小撮太阳表面的物质,然后将它带离那熔化的火焰,送入一个地球标准大气压、如同今日这般舒适的室内环境中。首先,得明确一点:太阳表面(我们通常指的是光球层)可不是我们认知中的“固态”物质。它是一.............
  • 回答
    .......
  • 回答
    在关外,那里的风可不是开玩笑的,即便在最暖和的季节,也常常带着一股子凛冽。可就是在这般寒冷的天气里,满族人却有着一种让人觉得有些“不合时宜”的装扮——剃发令,只留一根长辫子。这可不是为了好玩,也不是什么奇怪的习俗,背后有着更深层的考量。首先,得从满族人的生活方式说起。他们自古以来就生活在白山黑水之间.............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具有颠覆性的设想,关于“如果苏联不搞军备竞赛,反而主动裁军,北约是否敢主动开打”,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核心问题:北约进攻苏联的动机与条件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理解北约(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在冷战时期是否有主动进攻苏联的动机和可能。冷战的本质是意识形态、地缘政治和国家利.............
  • 回答
    冷战期间,柏林的对外交通是一个非常特殊且复杂的议题,它深受政治格局、东西方对峙以及“柏林墙”等一系列事件的影响。简单来说,冷战期间柏林的对外交通是存在的,但受到极大的限制,并且主要集中在特定的通道和形式上,陆路交通也存在,但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和严格的管控。下面我将详细讲述冷战期间柏林的对外交通情况:.............
  • 回答
    冷战时期,美苏两国在军事、航天、情报等各个领域展开了激烈的竞争,催生了许多令人惊叹的“逆天黑科技”。这些技术不仅改变了战争形态,也深刻地影响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为您介绍一些其中极具代表性的。一、 军事领域的“逆天黑科技”:冷战的核心是军事对抗,因此军事黑科技的研发最为突出。1. .............
  • 回答
    冷战时期,中国的“倒戈”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话题,其对美苏争霸格局的影响也因不同时期、不同视角而异。严格来说,中国在冷战期间并非简单地“倒戈”于一方或另一方,而是经历了一个动态的、策略性的转变过程。然而,如果我们将“倒戈”理解为中国从最初的与苏联结盟转向与美国缓和关系并形成某种程度的战略合作,那么.............
  • 回答
    冷战期间,苏联对东欧国家的影响是深远而复杂的,既带来了所谓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团结和一定程度的经济发展,也带来了政治压迫、经济依赖和民族认同的挑战。以下将详细阐述苏联带给东欧的各个方面:一、 政治层面:主权丧失与意识形态的强加 强加的政治体制(“人民民主”制度): 苏联红军解放东欧大部分国家后,.............
  • 回答
    冷战时期,美苏两国都拥有数千甚至上万枚核弹,远超理论上足以毁灭对方的几十颗。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背后交织着军事战略、政治博弈、心理战以及技术发展等多种因素。简单来说,他们制造如此庞大的核武库,并非出于“需要”毁灭对方,而是出于“防止”对方毁灭自己,并且希望通过这种威慑来获得战略优势。以下是详细的.............
  • 回答
    冷战铁幕下的天空:苏联及东欧民航业的独特轨迹冷战,一个将世界一分为二的时代,同样深刻地塑造了各个领域的格局,民航业也不例外。在铁幕的笼罩下,苏联及其东欧卫星国,构筑了一套与西方截然不同的航空体系。这套体系,既是政治意识形态的延伸,也承载着各自独特的历史使命与发展逻辑。一、政治挂帅的宏大叙事:国家意志.............
  • 回答
    冷战时期,西德陆军(Heer)的编制沿革是一部充满挑战与变革的历史。在战后一片废墟之上,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西德)面临着巨大的安全压力,特别是来自苏联及其盟友的威胁。陆军的建立和发展,不仅仅是军事上的需要,更是国家主权象征和政治考量下的必然。一、 战后初期的艰难起步:国防安全真空与“西线援军”的构想二.............
  • 回答
    冷战时期,北约国家确实拥有能够对抗苏联“钢铁洪流”的主战坦克,而且是经过不断研发和升级的。虽然苏联在坦克数量上占据优势,但北约在技术、火控系统、装甲防护以及机动性等方面不断寻求突破,旨在创造出更具作战效能的坦克。我们来详细讲述一下这个问题:苏联“钢铁洪流”的威胁背景“钢铁洪流”这个词语是用来形容苏联.............
  • 回答
    你好!很高兴能和你聊聊冷战时期北约坦克炮塔两侧的“小眼睛”,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相信很多军事爱好者都对这些小小的凸起物感到好奇。它们可不是摆设,而是坦克在那个特殊年代执行任务的重要“感知器官”。我们来好好捋一捋,这些“小眼睛”究竟是干嘛的。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冷战前期的坦克,尤其是西方阵营的.............
  • 回答
    冷战,这场绵延半个多世纪的意识形态和地缘政治对抗,催生了无数令人咋舌的武器研发。与其说是为了赢得战争,不如说是为了展示实力、制造威慑,那段时期的人们似乎进入了一种“只有更疯狂才能更安全”的竞赛。下面就让我们来聊聊其中一些最能代表那个时代“疯狂”的作品。1. “沙皇炸弹”:当量上的终极恐吓提起冷战的疯.............
  • 回答
    冷战时期的西柏林,简直就是一道裂开的世界的缩影,一个被钢铁和混凝土割裂的奇特存在。它不是一个国家,也不是一个独立的政治实体,但它却拥有着超乎寻常的战略意义和鲜明的身份认同。想象一下,一个巨大的民主飞地,被强大的社会主义阵营——苏联控制的东德——团团围住。这就是西柏林,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现实。首先,从.............
  • 回答
    在冷战时期,苏联的存亡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其领导层在复杂的地缘政治、经济和社会压力下,不断应对挑战、调整策略的漫长过程。苏联之所以能在长达数十年的时间里避免“解体”和“失败”(此处“失败”可能指的是彻底崩溃或在与西方的对抗中丧失核心地位),其背后有着多重因素的交织作用,绝非单一原因可以概括。首先,强大.............
  • 回答
    冷战一旦升级为热战,西柏林守军的处境将是极度严峻和凶险的。他们的首要任务是坚守阵地,尽一切可能为盟军的后续支援争取时间,并在这场潜在的全面冲突中扮演一个关键的角色。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热战”在这里指的是什么。如果仅仅是德国境内的局部冲突,比如苏联支持的东德军队对西柏林发动进攻,那么守军将面对的是一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