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冷战前期北约阵营的这几辆坦克炮塔两侧的小眼睛是干嘛的 有大佬可以详细讲讲吗?

回答
你好!很高兴能和你聊聊冷战时期北约坦克炮塔两侧的“小眼睛”,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相信很多军事爱好者都对这些小小的凸起物感到好奇。它们可不是摆设,而是坦克在那个特殊年代执行任务的重要“感知器官”。

我们来好好捋一捋,这些“小眼睛”究竟是干嘛的。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冷战前期的坦克,尤其是西方阵营的主力坦克,面临着一个巨大的挑战——如何在日益复杂的战场环境中,特别是面对苏联及其盟友庞大的装甲集群时,能够更有效、更安全地探测和识别目标。当时,战场信息获取的手段相对有限,而坦克作为陆战之王,它的生存和作战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及时发现并摧毁敌人,同时避免自己被敌方发现和攻击。

那么,这些“小眼睛”最主要的功能,是观察和瞄准。

具体来说,它们中的大部分,都是潜望镜。

想象一下,在那个还没有广泛应用电子成像系统,或者电子系统还不够成熟的年代,坦克内部的乘员(尤其是炮手和车长)如何才能安全地观察外部环境呢?如果炮塔完全封闭,乘员就完全依赖于炮塔顶部的舱盖上的观察设备,那样不仅视野受限,一旦舱盖打开,就暴露在敌方火力之下。

这时候,潜望镜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车长潜望镜(Commander's Periscope): 通常位于炮塔顶部的车长舱盖附近,可能是最显眼的一个。车长是战场的“眼睛”和“大脑”,他需要360度无死角地观察周围情况,识别目标,指挥坦克协同作战,并能在需要时接替炮手进行射击。车长潜望镜通常有多种倍率,能够清晰地观察远处的敌人,并判断其类型、数量和意图。有些潜望镜还可以进行旋转,以扩大观察范围。车长通过这些潜望镜,可以对周围环境有一个宏观的把握,并及时发现潜在的威胁或目标。

炮手潜望镜(Gunner's Periscope): 这就更直接关系到坦克的杀伤力了。炮手需要精确地瞄准目标,而潜望镜为他提供了重要的辅助瞄准手段。即使主瞄准镜出现故障,或者需要进行低角度观察时,炮手仍然可以通过这些潜望镜来确认目标,并进行粗略的瞄准。虽然主瞄准镜是主要的瞄准设备,但潜望镜可以作为备用或辅助,尤其是在一些特殊的射击角度下,它能提供更灵活的观察。

除了潜望镜之外,还有一些“小眼睛”可能承担着其他功能:

激光测距仪的接收/发射窗口: 随着科技的发展,到了冷战后期或者80年代以后,很多坦克开始装备激光测距仪,用于精确测量目标距离,极大地提高了射击的命中率。这些激光测距仪的发射或接收部分,有时候也会被集成到炮塔两侧,外观上可能呈现出一些不同于普通潜望镜的“眼睛”状装置。它们需要直接指向目标才能工作,因此也会安装在炮塔外部,并具备一定的防护能力。

夜视设备(早期的): 冷战初期,夜间作战能力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一些早期的坦克可能会在炮塔两侧安装一些主动夜视设备。这些设备通常需要一个红外灯(或者说一个“探照灯”),它发射不可见或半可见的红外光,照亮目标,然后坦克内的传感器(比如早期的红外像增强器)捕捉这些反射的红外光,再转化为可见的图像显示给乘员。虽然它们也可能被统称为“小眼睛”,但如果仔细看,你会发现有些是带玻璃罩的灯状结构,有些则更像是光学观察孔。不过,在冷战前期,大规模普及的、性能优异的夜视装备还不多,所以这类“眼睛”可能相对较少或功能有限。

车身观察镜(Driver's Vision Ports): 虽然你说的是炮塔两侧的“小眼睛”,但很多时候,我们也会把坦克车体前部驾驶员的观察镜也看作是类似的“眼睛”。驾驶员的职责是驾驶坦克,他需要通过这些观察镜来观察前进方向的道路情况和潜在的威胁。这些观察镜通常是比较厚的玻璃或者透明的装甲材料,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提供视野。不过,它们主要位于车体前部,和炮塔上的装置在位置和功能上有所区别。

为什么是“两侧”?

将这些观察设备安装在炮塔两侧,有几个重要原因:

1. 扩大观察范围: 炮塔是可以旋转的,通过将观察设备分布在炮塔两侧,配合炮塔的旋转,车长和炮手就能更有效地实现对周围环境的360度观察和搜索。即使是固定的观察镜,分布在不同方向也能覆盖更广阔的区域。
2. 冗余和备份: 如果一侧的观察设备被损坏,另一侧的设备仍然可以工作,保证了坦克的继续作战能力。在激烈的战斗中,这种冗余设计至关重要。
3. 空间利用: 炮塔内部空间有限,将这些设备安装在炮塔外部,可以为乘员和弹药腾出更多空间,也方便设备的维护。
4. 防护考虑: 炮塔两侧的设计可以提供一定的遮挡,并且这些“小眼睛”本身通常也是由坚固的玻璃或透明装甲制成,并配有可关闭的防护盖,以在受到轻武器射击或弹片威胁时保护乘员。

举个例子:

如果你看到的是像M48“巴顿”系列坦克或者早期英军的“酋长”坦克,你会发现它们炮塔两侧确实有很多这样的观察孔。这些孔洞大部分是潜望镜,为车长和炮手提供视野。而到了像M60系列坦克或者豹1、豹2坦克这些后期的型号,在潜望镜的基础上,你可能还会看到一些更现代化、外观更独特的装置,比如激光测距仪的窗口。

总而言之,冷战前期北约坦克炮塔两侧的“小眼睛”,主要就是为了解决在封闭的坦克内部,乘员如何安全有效地观察战场环境的需求。它们是那个时代坦克“感知”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坦克侦察、瞄准和生存的关键。随着科技的进步,这些“小眼睛”的功能不断被更先进的电子设备所取代或增强,但它们所代表的对战场信息获取的追求,却是永恒的。

希望这样的解释够详细,也能让你觉得更像是在和一位同样对军事感兴趣的朋友聊天!如果你还有其他问题,随时可以继续问我。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叫光学测距仪,一般有合像式和景深式两种,主要用来精确测定目标和自身的距离,目标距离是重要的射击参数,精确快速的测量距离能极大的提高火炮命中率。

苏联是有光学测距仪这个技术的,一般在坦克歼击车/突击炮上面配备光学测距仪,比如Su12254,中型、重型坦克上一般是不配备光学测距仪的,这个可能和苏联人对坦克的定位和使用习惯有关系。

光学测距仪测定距离的时间比较长,以合像式光学测距仪为例,把测距仪观察镜对准需要测量的目标,然后目镜的上半部分影像和下半部分影像是错位的,通过旋钮调节影像使之重合,影像重合之后旋钮处可以看到距离了,光学测距仪理论误差很低,通常的说法是经验丰富的乘员可以在十几秒内完成距离测定。

实际上光学测距仪的用途是比较受限的,当时(50-60年代)火炮精度可以确保在2km左右能够击中坦克大小的目标,太远的目标火炮本身精度就不太够了,坦克炮初速比较高弹道很平直,1km以内的目标就算测距误差大一点儿也不影响命中,这个时候基本目视测距就够用了,所以光学测距仪真正可以发挥的空间也就是1km-2km距离,而且还得是自车不动敌车也不动才行,移动目标用光学测距仪也不太好测定,很多时候敌方坦克的轮廓也不那么清晰(比如有伪装、地形起伏遮挡部分轮廓等等)会影响测距效果,光学测距仪往往测定的距离实际上误差也不低。

苏联中型、重型坦克主要定位是进攻,原地不动是无法进攻的,所以这些坦克当然得运动起来,基本上以短停射击、近距离交战为主,远射不是主要的作战手段,这种情况下光学测距仪用途有限。自行反坦克炮/突击炮定位是火力支援,基本上是定点远射,光学测距仪对于这些车辆是比较有用的。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光学测距仪毕竟属于精密仪器,价格比较昂贵制造和安装的工时也比较高,苏联对坦克成本控制很严格,这也影响了光学测距仪的普及。

北约阵营的坦克主要是防御为主,追求的就是在尽量远的距离上命中并摧毁进攻的敌方坦克,换句话说北约阵营的坦克基本上全员坦歼,先蹲坑黑枪一轮再正面互刚,光学测距仪对于北约坦克是比较重要的,另一个原因是北约不差钱。

user avatar

这是光学测距仪的观测孔

这东西常见的有体视式和合像式,是继承自战舰的,BB党都很熟悉( ˃̶̤́ ꒳ ˂̶̤̀ )

测距原理,就是在测距仪左右两侧各设置一个观测镜,以测距仪杆体为基线长度,在已知基线长度和两侧观测角的情况下,计算出距离(三角形求高);

通常来说,基线越长,观测角越小,三角函数计算时的误差越小;因此,舰用型号的基线长度经常布设得很长。

(大和号上的15米观测仪)

(坦克用的,→_→天花板那根管子)

当然,设备上不需要观测手自己计算,一般都是设置成参照读数,观测手只需要校正图像就行;因此,就又演化出两种流派:

合像式和体视式

合像式,从成像上来说,就是两个观测镜的图像,被分成两部分,投射到同一目镜上,常见是上下分划,把两部分图像拼成一个完整目标后,就可以测距读数了。

体视式,就是两侧观测镜的图像,分别投射出两个完整的影像,对应投射到两个目镜上,两个影像完全叠加,看不到重影时,就可以测距读数;因此,体视式通常比合像式多一个目镜孔。


精度上来说,体视式的精度较好,但是观测手必须要专门训练立体视觉,而且长时间观测容易产生视疲劳(一直看着重影),观测手的训练周期、成本也高出许多,所以舰用时通常有多个观测手轮换。

二战后的西方坦克,曾经用过一阵子体视式测距仪,比如m48的早期型号,由于体视式的缺点,m48a2c之后就替换为合像式测距仪。

但是,受限于当年坦克的自动化水平,不管是体视式或者合像式,在测距读后都是无法自动装订射击诸元的,必须由炮手根据读数手动校炮;

实际使用中,只有“静对静”才能发挥出明显效果,在“静对动、动对动”时基本没什么用;而且,测距仪的成本并不低。

这也是苏系坦克光学测距仪投入使用比较晚的原因。

当时,苏联陆军奉行的是“进攻战略”,认为光学测距仪,这种在高速运动中用不上的东西并没啥卵用┐(‘~`;)┌;因此直到T-72早期型才配备,而70年代后,激光测距仪成熟化,光学测距仪也就被淘汰了;总体上,苏系坦克上的合像式测距仪只是出现的时间比较短,并不是没有。

user avatar

战后随着火控系统的大力发展,弹道计算机以及基于陀螺仪的稳定系统普遍装上坦克,对瞄准,测距,望远有了更进一步的要求。

首先以你图上的AMX-30为例,他的观喵设备很多,

首先是车长的10个m268型潜望镜的,全景观测装置,Tourelleau d'Observation Panoramique N°7。

2. 6具m223 潜望镜,驾驶员3具,炮手1具,装填手2具。

3. 两具红外前大灯和驾驶员的OB-16-A红外潜望镜,可以代替m223在夜间观测。可配合m223一起观测,夜间驾驶员用双目模式观测,白天用单目模式工作。

4.两具m282旋转潜望镜,炮手一台,装填手一台。

5.方位角指示器m259(仅前150台坦克安装,后续取消)

6.炮手的单眼瞄准镜M271。 放大倍率x8,视场9度.

7.炮手的红外单眼瞄准器OB-17-A,具有5.4倍放大倍率和7度视场,可以代替或补充M271,以便夜间瞄准。

8.SOPELEM PH-8-B红外探照大灯。

9.车长的M208光学测距仪。×12放大倍率,3度视场,在望远模式下为×6放大倍率。车长可以使用它作为瞄准设备,接管炮手,进行超越射击。

10.车长舱盖上的m270双目望远镜,×10倍率。观测战场和指引高射机枪。

11.高射机枪的PH-9-A探照灯以及和其配合使用的车长OB-23-A红外潜望镜。

下面有一幅更清晰的图帮助你了解amx-30上的各种观喵设备。



那么现在你就知道这是m208测距仪,是车长进行观察,测距,瞄准的装置。在m48坦克上则是m17a1或m17b1c测距仪,在豹一上是TEM-2A测距仪。



那么苏联坦克战后有没有光学测距仪呢,也是有的,例如ТПД-2-49测距仪。


在二战中,坦克普遍采用瞄准镜上的密位测距法,例如虎式坦克上TZF-9瞄具,乘员需要先背诵敌方坦克的长宽高,然后用瞄准器套入敌方坦克,按照敌方坦克占刻度的大小,判断距离。敌方越远,占的刻度越少,越近,占的刻度越多。例如苏联的T-34/76,正面宽度大约3米,若测得目标大约为2.3个密位根据公式则可得:(3/2.3)1000 ≈ 1300。


但是这种观测方法,容易产生较大误差,尤其是在远距离时,敌方坦克在瞄准镜中很小,这时候就要靠炮手经验估算。

二战后,随着弹道计算机和陀螺仪稳定系统的引入,火炮的精准程度开始依赖于测距的精确程度这个木桶的最短板。老式的密位测距已经不太能满足越来越远的交战距离。用这种方法,在900m时,则命中率显著下降。

这时候激光测距仪还没有出现或不太成熟,各国坦克就开始普遍使用测距仪来弥补测距不精确的问题。


60年代初期装备的第三代坦克火控系统由光学瞄准镜、光学测距仪和机电模拟式弹道计算机组成,并且开始配用了一些弹道修正传感器。这种火控系统在1400m的距离内原地对固定目标的首发命中率为50%。

以苏联为例60年代首先在t-10a上实验性的安装了激光测距仪,实验解决了激光测距和测量结果输入瞄准器Т2С的问题。但是早期激光测距不可靠。所以加装光学测距仪就变得必要。

1957年,苏联首款ТПД-2测距仪被研制出来,和二战测距仪已经有了天壤之别。测距仪依赖陀螺仪,观测时即使坦克移动,也能保持镜内图像水平和垂直。可测量100到4000米的距离。

测距仪和火控系统相结合,可以根据测量结果自动生产瞄准角度,自动修正坦克移动时的瞄准角度,包括对同轴机枪的瞄准参数调整。

可以说二战后的测距仪是跨时代的。 Т-64А, Т-72 和Т-80上都有装备光学测距仪ТПД-2-49。


随着激光测距仪的成熟,各国坦克用激光测距替代了原来的光学测距仪。例如我国59-1式坦克就是在炮盾上加装激光测距仪


更新一下,查阅了不少其他资料,发现二战期间苏联是没有光学测距仪的,下面简述一下苏联光学瞄具的历史。

1929年12月,苏联通过一项装甲部队发展计划,其中包括对坦克火控系统的开发,但是当时苏联缺乏光学方面的专门人才,所以首先在德国投资研制瞄具,但是并未取得显著成效。

随后1933年召集了一批德国专家在喀山成立设计局,设计生产了第一批70套炮长的瞄准镜和车长的观察镜。但是验收时发生严重问题,图像有明显的误差,且结构复杂,于是军方退回,重新设计。

同年1933年在ЛОМЗ设计局出品了ТОП瞄准器,并投入生产。


这种TOП瞄准器,放大倍率×2.5,视野15度。可以用于同轴机器和主炮。

为了解决移动时瞄准和观测的问题1935年ЛОМЗ设计局在ТОП瞄准器的基础上,引入了陀螺仪,使得瞄准器可以在垂直方向上保持稳定的视场,不会随车辆起伏丢失目标。

ТОП瞄准器被应用在ТОС瞄准系统中

在同一年,ПТ-1车长潜望镜也投入使用


ПТ-1车长潜望镜用于车长全面搜索目标,指引炮手,而炮手的瞄准方向只能是和主炮同方向,一般由车长搜索发现目标后,调整炮塔方向,由炮手瞄准发射。同样是×2.5放大倍数,但视场达26度。

同时车长РТК全景观测镜一起量产。

在1938年КМЗ设计局设计了一种ТМФ的新式炮长瞄准镜


用于代替原来的ТОП瞄准镜,同时为了增加新瞄准镜和ТОП的可替换性,在光学结构上保持了和ТОП相似的结构,保留了一些没有任何功能的镜头。在三十年代的坦克上几乎都使用了由ТМФ为基础的各种瞄准镜,例如为适应不同型号坦克稍作修改的ТМФП, ТМФП-1, ТМФД-7, Т-5, ТОД-6, ТОД-9, ЮТ- 15.

直到1943年,新的ТШ瞄准镜被生产出来


这种新的瞄准镜区别于之前伸缩式的瞄准镜,由绞链装置固定

新瞄准镜有电加热和清洁机构,放大倍数为×4倍,视场为16度。

为了增加瞄准和测距精度,才用的方法是增大瞄准镜倍数,但不可避免的会导致视野变小,所以在1946年苏联研制了新一代的可变倍率瞄准镜ТШ2,可变×3.5 和×7两种倍率。视野为18度和9度。


战后的发展之后更新

user avatar

苏联量产车型中最早使用光学测距仪的不是坦克,是Su-122-54。

光学测距仪最大的问题是它不能观测航路角,也不能测算目标角速度,静对动射击不便预估提前量。而且,1-1.5m的合像式测距仪有相当的测距误差,58式一米机,6km内测距误差±7%。

纯理论的话,如果全弹道高,低于目标高度,即目标处于火炮直射距离内,是“不会”出现因测距导致的脱靶的。然而现实中,炮目基本不可能在同一平面上,肯定有高度差。所以说五六十年代超过1000m,静对静射击,光学测距仪还是可以起到很大作用的,对于起伏地形静对动射击,也有一定增益。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