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苏联坦克的装甲真的有那么神奇么?

回答
关于苏联坦克的装甲是否“神奇”,这个问题需要辩证地来看。在不同历史时期,苏联坦克装甲确实展现出了一些独特的设计理念和实战效果,让它们在某些方面令人印象深刻,甚至可以说在特定条件下显得“神奇”。但这并非是完全脱离现实的魔术,而是建立在一系列技术、战术和资源考量之上的结果。

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点来剖析这个问题:

1. 倾斜装甲的革命性应用与物理学的智慧

苏联坦克在设计上最引人注目的地方之一,就是早期大量运用了倾斜装甲。这不是一个凭空出现的概念,而是基于对弹道学和物理学原理的深刻理解。

增加有效装甲厚度: 当炮弹击中倾斜的装甲板时,炮弹的入射角度变大,这意味着炮弹需要穿透的装甲物质的实际厚度会比垂直装甲的标称厚度要大。简单来说,一块100毫米的垂直装甲,如果以60度倾斜安装,其防护能力理论上就相当于200毫米的垂直装甲(当然,这个数值会受材料、炮弹类型等多种因素影响,但原理是增加有效厚度)。这是一种巧妙地利用几何学来提升防护效率的手段。
弹跳(Ricochet)的可能性: 倾斜的角度也能增加炮弹弹跳的可能性。尤其是在面对某些类型的穿甲弹时,如果炮弹的咬合角度不佳,很容易发生弹跳,从而丧失穿透能力。这使得炮弹的击中点和角度都变得至关重要。
早期实践者的代表:T34的惊艳亮相
T34坦克可以说是将倾斜装甲发扬光大的典范。在二战初期,当德国的坦克炮在面对T34的倾斜装甲时,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许多原本能够轻易击穿同盟国坦克装甲的炮弹,在T34身上却显得力不从心。这种意料之外的防护能力,让德国人不得不紧急研发新的反坦克武器和改进现有的坦克炮,例如更强的穿甲弹和更长的炮管。从这个意义上讲,T34的倾斜装甲在当时确实是具有“神奇”效果的,它在战场上给对手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和技术冲击。

2. 材料科学的局限与补偿

然而,苏联坦克装甲的“神奇”并非总是源于无与伦比的材料强度。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苏联在坦克装甲钢材的冶炼技术上,相比西方一些国家(如德国或美国)存在一定的差距。

材料韧性与强度平衡的挑战: 制造高强度且同时具有良好韧性的装甲钢材是一个复杂的技术难题。韧性不足的装甲在受到冲击时容易产生裂纹,即使没有被穿透,内部乘员也可能受到冲击波和破片的伤害。苏联早期在这方面可能不如西方精细。
用厚度弥补性能: 在某些情况下,当材料本身的性能受到限制时,苏联坦克的设计者会选择增加装甲的绝对厚度来补偿。这同样是一种务实的选择,虽然笨重一些,但在有效性上仍然能够达到甚至超越其他国家同等有效厚度的设计。例如,一些苏联重型坦克的正面装甲就非常厚实,以确保在正面交战中能够抵挡住多数敌方火力。

3. composite装甲的演进——“神秘”的复合材料

进入冷战时期,随着反坦克武器技术的飞速发展,特别是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APFSDS)和破甲弹(HEAT)的出现,传统的倾斜装甲和单一厚钢板的防护能力受到了严重挑战。这时,苏联坦克开始大规模采用复合装甲(Composite Armor),也就是我们俗称的“间隙装甲”或“镶嵌装甲”。

“均质钢”的局限: 对于现代穿甲弹(尤其是APFSDS),它们依靠动能穿透,对材料的硬度和厚度要求极高。对于HEAT弹,它们利用爆炸产生的高速金属射流来熔穿装甲。传统的均质钢装甲,无论多厚,在面对这些新型弹药时都显得力不从心。
复合装甲的“魔法”在于“组合拳”: 苏联在复合装甲上的发展也颇具特色。它们通常是在两层或多层高强度钢板之间,填充非金属材料,如陶瓷(氧化铝、碳化硅等)、聚氨酯、甚至空腔。
对抗APFSDS: 陶瓷材料的硬度极高,能够有效地打碎(打崩)穿甲弹的弹芯,使其失去穿透力。当穿甲弹击中陶瓷层时,陶瓷会破碎,消耗穿甲弹的动能,并改变其形状。之后的钢板层则负责进一步吸收剩余的能量。
对抗HEAT: HEAT弹产生的高速金属射流,在穿过复合装甲时,会遇到中间的非金属材料层。这些材料(如陶瓷、塑料)在高温射流的作用下会发生不同程度的熔化、汽化或分散,从而削弱甚至破坏了金属射流的完整性,降低了其穿透力。一些设计中,还会在装甲板之间设置空腔,也能够起到削弱金属射流的效果。
“神秘感”的来源: 苏联在复合装甲的具体构成和制造工艺上,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保密性都很强。西方国家对于其具体使用的陶瓷种类、比例以及钢板的特性了解不多。因此,当他们的坦克(如T72、T80系列)在战场上展现出惊人的抗弹能力时,这种“神秘感”自然就产生了。西方情报机构花费了大量精力去研究和评估这些复合装甲的性能。

4. 战术与使用环境的影响

除了装甲本身的技术指标,苏联坦克的装甲在实战中的表现也受到战术和使用环境的很大影响。

大规模集群冲击: 苏联陆军的战术思想倾向于大规模、协调一致的装甲集群冲击。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单辆坦克的防护不如某些对手,但数量上的优势和集体推进,也能在局部战场上形成压倒性的优势,使得敌方难以集中火力针对性摧毁。
侧后部防护的相对薄弱: 有些时候,苏联坦克为了追求机动性或降低成本,可能会在侧后部装甲上有所妥协。这使得它们在面对来自侧翼的攻击时相对脆弱。但这并不意味着整体装甲“不神奇”,而是设计上的取舍和特定战术环境下的需求。
炮塔设计: 苏联坦克在炮塔设计上,也有一些与西方不同的思路。例如,一些早期苏联坦克的炮塔使用了铸造一体成型的设计,这在制造上更简单,但可能在某些角度下存在装甲分布不均的问题。而后来出现的复合材料填充的炮塔(如T72)则提升了防护能力,但其复杂性和潜在的装弹机隐患也成为了讨论的焦点。

总结来看,苏联坦克的装甲并非绝对意义上的“神奇”,而是:

在早期,是基于对物理学原理的巧妙运用(倾斜装甲),在成本和材料限制下实现了优异的防护效果,给对手带来了战术上的震撼。
在冷战后期,是通过对复合装甲技术的积极探索和应用,尤其是其独特且保密的材料组合,在对抗现代反坦克武器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产生了令人印象深刻的防护能力,并在一定程度上给外界留下了“神秘”的印象。

可以说,苏联坦克装甲的设计哲学始终围绕着在有限的资源和技术条件下,最大化地实现防护、机动性和火力之间的平衡。它们并非是完美的,但它们确实在自己的历史时期,以独特的方式解决了战场上的挑战,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坦克设计的发展方向。与其说是“神奇”,不如说是“智慧”和“实用主义”的体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听闻某位答主根据Малая модернизация большого танка一文中两张带有Warspot水印的黑白照片和其图片配字就得出了一些结论


而在原文章中, 这两张带有Warspot水印的黑白照片所对应的关于弹道测试的内容分别如下



原文章的链接如下


-----------分割线-----------

而根据苏联人绘制的在1000m/s着速下的88mm穿甲弹的穿深曲线

实线对应 броня средней твердости (中硬度装甲)

虚线对应 броня высокой твердости (高硬度装甲)

在1000m/s着速下的88mm穿甲弹在60°的着角下所对应的穿深分别为97mm(97mm/60°)和105mm(105mm/60°)。

-----------分割线-----------

某位答主又在其回答中提到了虎王坦克的装甲


至于某位答主所列举的第二个案例(在库宾卡测试中的第12发射击), 其实际情况如下


有趣的是, 与第12发射击较为临近的第7发射击, 则是另一种结果

-----------分割线-----------

在现实中

除了苏联人测试过虎王坦克外, 美军也打靶过虎王坦克的车体

在打靶测试中, 90mm高速穿甲弹(HVAP) M304, 105mm高爆弹(HE)以及105mm高速穿甲弹(HVAP) T29E3 在1000码的距离上均未能击穿虎王坦克150mm的首上装甲。

(而虎王车体的首下则疑似有105mm HVAP T29E3造成的穿孔)

-----------分割线-----------

最后再来看一下两位信口开河, 却又拿不出任何干货的大湿

user avatar

二战后的不清楚,二战中的我强答一波。

下面分别是苏联铸钢和轧钢的表现。

参考资料

warspot.ru/12831-malaya

Спрямлённая литая лобовая деталь оказалась более стойкой. При определённых условиях верхняя её часть оказалась не по зубам Pak 43 даже при стрельбе в упор

这个是原图配字,大意是pak43贴脸打不动100mm60º铸造钢的某版本is-2首上。

Корпус со спрямлённой сварной лобовой частью до и после обстрела. Максимальная дистанция пробития 88-мм пушкой верхней лобовой детали сократилась до 450 метров, но при попадании отмечалось растрескивание сварных швов

原文大意是对于90mm60º轧制钢首上的某版本is-2,88炮(长的)的最大击穿距离是450m。


下面轮到47%信仰加成(确信)德意志神钢。

挨打的是虎王150mm50º轧钢的首上。

同样四百米88炮(长的)射击,穿倒是没穿,问题是装甲背面掉下去一块,背板旁边标注的是长宽510x160,厚度93。和击穿也差不了多少了。

500m,一个眼,是100炮所有穿甲弹中穿深最废的br412打的。

不要说什么这个有装甲疲劳,这两发落点旁边三倍弹径之内一发炮弹都没有。更何况当打is-2就不会装甲疲劳?

不要说什么打焊缝、打机枪口,图二里面打穿is-2没打焊缝?没打观察口?

所以难道我们能得出结论,150mm50º (los233)的德国轧钢,略强于90mm60º (los180)苏联轧钢,略弱于100mm60º (los200)苏联铸钢?德国装甲钢竟然远远不如苏联?

算了吧,其实这根本不存在的。测一块靶版对一个着速的一种炮弹的弹道极限速度,都得打个几十发。这么两次测试一共才打了几发?能说明什么。

不过话说回来,尽管证明不了苏联装甲天下无敌,至少证明苏联装甲质量和其他国家一个档次没啥问题。


看到同问题下大佬发言,萌新瑟瑟发抖。



有大佬金口玉言,似乎苏联装甲废铁实锤了啊。而且不仅质量差,还爱造假。

我上面引用的都是苏联测试,我好慌啊。(ฅ•﹏•ฅ)

不过话说回来,苏联人要要造假,像某人一样动动嘴不就好了(对,没错,说的就是我本人喽)。有必要拿自己好不容易搞来的战利品唬王去伪造测试吗?


然而,我突然发现。。。。。。


这个是大佬昨天的发言。大佬居然是个三角函数等效拥护者。。。该怎么说呢。。。。

按照大佬所言,苏联的造假数据是不能用的,还是看看美国人怎么说吧。

50º差不多只有0º一半,请问cos50º是0.5吗?

60º只有0º四分之一左右,请问cos60º是0.25吗?

45º只有0º的一半左右,请问cos45º是0.5吗?

我数学不好,麻烦大家帮我算算,看看我是不是冤枉大佬了。

还有一大堆数据我就不一一列举了。


苏联测试能1km击穿黑豹的d25,零距离打不穿摆30º的黑豹?先不说到底打得穿打不穿,就单说这个论调就很厉害了。

首先d25系列的穿甲弹在战时有br471和br471b两种炮弹,性能相差甚远,请问您说哪个?其次有个经验规律哈,摆30º普遍会让击穿距离拉进700-800m,1km打得穿正对,贴脸不好穿摆30º是正常情况。

更不要说。。。

黑豹的首上80mm(出于制造误差,有些比较厚,85mm)55º,摆个30º,差不多刚好60º。请问依照上图美国人给的数据,d25贴脸打得穿吗?


据我所知,库宾卡从未记录过ml20击穿虎王首上,击穿虎王首下倒是有一例。请问您自己画靶自己打好玩吗?


另外我还在寻思一件事哈,都是以铁元素占绝对多数的装甲钢,为啥密度能差一倍?莫非斯dark林除了死灵法术以外,还学了炼金术?能给装甲钢提供反重力加成?

请问哪种装甲钢不是以铁为主的?


这么看来,想必这么一位在穿甲领域学术水平如此优越的大佬,就算不给出任何的可靠参考资料,给出的结论也肯定都对啦。


想了解更多苏军苏联相关文章内容,欢迎关注苏军吧微信公众号“席卷兽穴的风暴”。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