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美国的房价不能像中国的房价一直涨?

回答
美国房价不能像中国那样持续疯涨,这背后涉及一整套与中国截然不同的经济、社会和政策逻辑。这并非简单的好坏之分,而是两种发展模式和市场调控思路的体现。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为什么美国市场在这方面显得“不那么给力”:

一、 土地所有权和供给模式的根本差异:“别人家的地,我说了不算”

这是最核心的差异。在中国,土地本质上归国家所有,地方政府掌握着土地的出让权。这使得政府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集中规划、开发,并通过控制土地供应来影响市场。而“招拍挂”制度下,开发商拿地成本高昂,这部分成本会直接转嫁到房价上,形成一种“预期涨价”的内在动力,因为开发商需要确保盈利。

在美国,土地大多是私有产权。个人、机构都可以购买、持有土地。这意味着:

供给主体分散: 谁拥有土地,谁就有决定何时出售、以何种价格出售的权利。政府虽有土地规划权,但无法像中国那样直接掌握大量土地并根据宏观调控需要随时释放。
个人意愿主导: 房主卖不卖房子,什么时候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的个人需求和市场判断。如果他们觉得价格不够理想,完全可以不卖,等待更好的时机。这就导致了市场供给的“黏性”,不会因为短期价格上涨就立刻出现大量新增供给。
开发商的土地获取成本相对可控: 虽然开发商也需要购买土地,但相比于中国政府对优质地块的垄断性出让,美国市场的土地获取方式更为多元,土地成本的波动性也会相对小一些,这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房价上涨的“弹簧效应”。

二、 房产税和持有成本:“养房不是件轻松的事”

在中国,房产税的长期缺位是房价上涨的另一个重要推手。持有房产的成本很低,几乎没有年度的“养房”负担,这鼓励了投资和投机性购房。持有成本低意味着投资者可以将资金长期锁定在房产中,而不必担心税收侵蚀其利润。

在美国,房产税是居民每年必须承担的重负。税率因地区而异,但通常是房产价值的1%3%不等。这意味着:

持有成本高昂: 大幅推高了拥有房产的长期成本,这会显著抑制那些仅凭“房价涨上去就能赚”的投机行为。如果房价不涨或下跌,而房产税依然很高,那么持有房产实际上是在亏钱。
对冲房价上涨预期: 高昂的房产税迫使房主在考虑出售时,必须将房产税的成本和潜在的资本利得税纳入考量,而不是仅仅盯着房价的涨幅。这就像一个“冷却器”,让市场参与者在追求利润时更加理性。
地方财政的重要来源: 房产税是美国地方政府最主要的财政收入来源,它与学区、社区服务等紧密挂钩。这使得政府不太可能为了刺激房地产而大幅降低房产税,因为这将直接影响公共服务质量。

三、 宏观调控和金融政策的差异:“熨平波动”而非“制造上涨”

中国过去一段时间的房地产政策,在某种程度上是服务于经济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信贷政策相对宽松,鼓励购房和开发,加上居民储蓄率高,资金大量涌入房地产领域。一些城市也存在对房价上涨的默许甚至鼓励态度。

美国的宏观调控,特别是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其首要目标是维持经济稳定和物价温和上涨(通常是2%的通胀目标)。美联储会通过调整利率来影响借贷成本,进而影响房地产市场:

利率是关键调控工具: 当经济过热、通胀压力大时,美联储会提高利率,增加购房者的贷款成本,从而抑制需求,给房价降温。反之,在经济下行时,会降低利率刺激需求。这种利率的周期性调整,使得房价不可能无限上涨,一旦利率上升到一定程度,购房能力下降,房价自然会承压。
金融风险的防范: 美国经历过2008年金融危机,其中房地产泡沫破裂是重要原因。因此,在政策制定上,对房地产市场的过度投机和杠杆化始终保持警惕,避免出现系统性金融风险。这使得监管层更倾向于平抑市场波动,而不是鼓励其过快上涨。
没有集中的土地财政驱动力: 中国地方政府高度依赖土地出让金作为财政收入,这形成了地方政府在土地供给和市场预期上的强大影响力。美国地方政府主要依靠房产税和所得税,对房地产市场的直接财政驱动力较弱,更侧重于通过规划和土地使用规则来管理,而非直接“卖地赚钱”。

四、 市场深度和投资逻辑的不同:“自住是主流,投资有门槛”

中国房地产市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被视为最主要的投资渠道,甚至是一种“刚需”投资。人们普遍认为“房子是保值增值的最佳资产”,加上缺乏其他有效的投资途径,大量资金涌入。

美国房地产市场则更为复杂,其核心逻辑是:

自住需求为主导: 大多数购房者是为了居住,他们的购买力受限于收入水平和贷款能力。房价的合理性更多地体现在其能否支撑起一个家庭的生活成本。
投资有明确的收益预期: 投资房产在美国也普遍存在,但投资者更看重租金回报率(CAP rate)和长期资本增值。如果租金回报率低到不合理,或者预期资本增值不确定,投资者会选择其他投资渠道,比如股票、债券、商业地产等。
购房门槛和贷款规则: 虽然美国有抵押贷款,但并非全民都能轻松获得巨额贷款。首付比例、信用评分、收入证明等都是重要的考量因素,这确保了购房者有一定的支付能力和风险承受能力,避免了“人人都敢贷”的局面。
流动性考量: 在美国出售一套房产需要时间,也涉及交易成本(如中介费、税费)。这使得一些希望快速套现的投资者会更谨慎。

五、 文化和观念的差异:“先安居,后乐业” vs. “投资房产是刚需”

文化和观念上的差异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市场。在中国,房子往往与“家”、“安全感”、“婚姻”、“面子”等深层社会价值挂钩,这种强烈的社会心理预期是房价上涨的重要支撑。

美国社会则更加强调个人价值的实现和财务的多元化。虽然拥有自己的住房也是许多美国人的梦想,但它更像是一种“生活方式的选择”,而非普遍的投资“必需品”。人们更愿意将资金用于教育、旅行、职业发展,或者投资于风险和回报更灵活的金融产品。

总结一下:

美国房价“不能一直涨”,并非市场不活跃,而是其背后的驱动逻辑与中国不同。美国市场更注重:

土地私有制下的供给弹性
高昂的持有成本对投机的制约
以利率为核心的、以经济稳定为目标的宏观调控
以自住需求为主导的市场逻辑,以及对风险的审慎考量
多元化的投资渠道和个人财务规划观念

这使得美国的房地产市场更像一个在政策和经济周期影响下,逐步调整的健康“生态系统”,而非一个长期被单边预期驱动的“蓄水池”。当然,美国房价也并非没有涨幅,只不过这种涨幅更加温和、理性,并且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不会出现那种脱离居民收入和支付能力的“螺旋式”上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和供需关系有关,房子本质是用来住人的,人很多的地方,房价都特别贵,和经济发达程度关系反而不大。比如孟买市区,或者西塔纳区的房间是10多万卢比每平方英尺,换成人民币也要10多万一平米,首尔、台北、新加坡的房价也丝毫不比北京、上海便宜分毫。

美国总体而言地广人稀,自然房价就便宜,当然人口密集的地方,如纽约、或者旧金山湾区,还是比北京上海贵的。

user avatar

别只会盯房价,问问地价!

user avatar

其实美国的房价当然也是一直涨的:

第一层,很多人感觉不到房价一直涨,有2个原因:

1,涨的足够慢,大多数的研究表明长期来说美国房价涨幅一般是cpi+1%。通胀+1,也就是一年涨个2-3%。

2,美国的房子差异性足够大,哪怕是同一个区甚至相邻的2个房子,也往往大为不同,尺价可以差到30%,总价可以差的更多,就算是公寓楼,相邻的2座尺价差30%也一点不奇怪。所以美国在实践中是没有用尺价来衡量房价指数这么一说的,都是说总价。当你在中国看房价是从8000/平涨到了8500一平米,而在美国,你看到的是:主流房价从20万-23万变成204k-236k。区间变动这个玩意给人感觉不够深刻,毕竟区间是互相覆盖的。

第二层,但是美国房子的长期回报其实也还行,这个来源于2点:

1,较低的长期贷款利率。今天30年自住房锁定的利率是3.125%(托2房增信的福),这是30年钉死的,所以未来只能更低(因为只有更低的低利率政策你才会重贷,否则你保持现状就行了)。LLC的贷款大概是4%多一点。

2,美国绝大多数地方的净租金回报在5%以上。正常自己管理的地方大概是7%-9%之间。

通俗点, 如果你有一套10万的房,明年10万3千,另外每年净收大几千租金。而因为你的融资成本低于租金回报,贷款越多,ROE越高。

第三层,美国的房子既然回报不低,为啥美国人没有都去买房去把房价推高呢?

因为美国的房子和中国的房子不是一回事。就像熊猫和小熊猫一样,听起来差不多,其实是2种生物。

中国投资房子就和存银行定期差不多,美国投资房子和你摆个地摊差不多,属于一种小生意。中国你收到的房租绝大多数就是你的了,而美国你收到的房租只是生意的收入,要扣成本的,大部分都要花出去。

举个我这两天在看的玩的一个小房子,差不多就是12万刀吧。目前3家庭在租的实际价格1875(675+675+525)。看起来一年毛租金可以达到22500,差不多快20%了。但是实际上正常投资人不是这么算的,正确的算法:扣除8%的空置费,8%的管理费,一年4000的地税,1200的保险,维修算3600,水费垃圾费和除雪算4000。只剩下净租金9700,也就是8%。

如果你在中国买个房子躺着能拿8%的租金,那你当然愿意了。但是如果是让你摆摊你才能挣这个8%,你就不一定愿意了。哪怕你一个星期只要出摊2-3次,每次1个小时。

第四层,作为现代资本主义的集大成国度。确实也有很多人会把上面第二层和第三层结合起来,所以美国的小地主阶级要比中国的小地主阶级规模大很多。

在中国,谁能有2位数房产就已经很吓人了(哪怕是小两位数),但是美国,很多地主有3位数的房子。你看前几个月有人代人收租400栋就上了央媒被人人得而诛之,放在美国,根本不算个事。

从这个角度,房子价格确实被这帮人又被买上去一点。

第五层,美国的房地产市场有巨大的地域性。

美国的房地产市场一般是按照不同县来算的(county),每个地方的地方规划,法律体系,房客管理都差异很大,所以在美国跨区做房地产投资是很困难的。而且由于这个市场的先天性,资本并没有规模优势。所以地主们的向上发展空间是有限的。

举个简单的比方,对于炒股票做生意的人来说,你从1万到100万可能花5年,100万到1000万可能不需要5年。但是如果你是个地主,你从第一套房到第100套房如果花了5年(不是开玩笑,以前有人在论坛上实盘了5年,真弄了100套),如果你想要1000套,就需要50年。

而且,边际快感会下降,你买第一套房到第10套之间可能一直很兴奋+幸福。到50-100套以后还能坚持用同一个路子这么玩的人一定是强迫症患者或者可能别的地方欠了高利贷要还。

从这一点上,大地主(1000套以上的)是很少很少很少的。资本有个上限,所以也涨不到哪去。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美国房价不能像中国那样持续疯涨,这背后涉及一整套与中国截然不同的经济、社会和政策逻辑。这并非简单的好坏之分,而是两种发展模式和市场调控思路的体现。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为什么美国市场在这方面显得“不那么给力”:一、 土地所有权和供给模式的根本差异:“别人家的地,我说了不算”这是最核心的差异。在中国.............
  • 回答
    很多人觉得美国的房价不像中国那么夸张,尤其是和一线城市比起来,感觉美国普通人好像更容易买房。这背后其实有很多深层原因,咱们一个一个掰扯开来。1. 土地供应和城镇化模式的根本差异中国过去几十年经历了历史上罕见的快速城镇化,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对住房的需求是爆炸式的。而美国的城镇化更早、更平缓,许多城.............
  • 回答
    樊胜美在剧中的设定,是一个出身农村,独自在上海打拼的女性。她渴望在上海站稳脚跟,过上安稳富足的生活,这一点通过她对“有房有车”的执念可以很明显地看出来。那么,为什么她不直接选择嫁给一个上海本地人呢?这其中的原因,其实非常复杂,掺杂着现实的考量、情感的需求,以及她个人成长环境带来的烙印。首先,我们得从.............
  • 回答
    美国龙卷风多发,房屋为何仍多用木结构而非混凝土?这确实是一个让不少人感到疑惑的问题,尤其是在看到龙卷风肆虐后木屋残垣断壁的惨状时。其实,这个问题涉及到历史、经济、文化、技术以及对风险的认知等多个层面,并非简单地因为木头“不结实”就可以一概而论。首先,咱们得回到美国房屋建设的历史和传统。美国土地辽阔,.............
  • 回答
    “美国房子便宜”这个说法,其实得看和什么比,以及在哪个地区。很多中国人觉得美国房子便宜,主要是因为对比国内一线城市的房价。毕竟,国内一线城市的房价实在是高得离谱,而美国很多地方的房子,尤其是郊区或者中西部的小镇,单价折算成人民币确实会让人觉得“哇,好便宜!”但是,事情没那么简单。美国人(或者说在美国.............
  • 回答
    这个问题嘛,其实是个误解,或者说,很多人对美国人盖房子的习惯和原因了解得不够全面。美国人并非“宁愿房子被龙卷风卷走,也不用钢筋混凝土”,而是因为存在多种因素,使得在许多地区,钢筋混凝土并非首选,或者说,并非唯一的好选择。我们一点点来剖析:首先,得先明确一点:美国人在很多地方是!用!钢筋混凝土的!尤其.............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也牵涉到不少中国和美国在经济、社会、文化以及房地产市场运作上的深层差异。简单来说,这背后原因错综复杂,不是一句话就能概括的,但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角度来拆解。为什么中国一线城市房价“贵”得离谱?这里的“贵”更多是指绝对值的贵,也就是一套房子的总价。这背后有几个核心驱动因素:.............
  • 回答
    关于美国房子隔音效果不佳的看法,其实是个挺普遍的体验,尤其对比一些老牌欧洲国家,或者我们国内一些更注重传统建筑工艺的地方,差距确实会比较明显。要说为什么,这背后其实是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的结果,包含了历史、文化、经济、技术,甚至还有生活方式的差异。首先,建筑材料的选择和施工方式是核心原因之一。 轻.............
  • 回答
    美国的公寓房型设计,初看之下确实会让人觉得有些“奇怪”,跟国内常见的方方正正、功能明确的空间布局大相径庭。这背后其实是多种历史、文化、经济和建筑风格因素交织的结果。咱们就来仔细捋一捋,为什么会这样。一、历史遗留与城市发展脉络美国城市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和中国非常不一样。很多美国城市是围绕着某个经济活动中.............
  • 回答
    美国很多房子之所以大量使用木材建造,是一个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最核心的原因在于 历史传承、经济性、材料的可获得性、以及美国独特的建筑文化和技术发展。下面我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详细解释: 1. 历史传承与早期定居者: 拓荒精神与就地取材: 美国早期是由欧洲移民建立和开发的。在广袤的北美大陆上.............
  • 回答
    美国的“无限量放水”,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量化宽松(QE)政策,对中国房价的影响,这可不是个小事,里面门道挺多的,我给你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咱得明白,美国这“放水”是为了刺激自家的经济,往市场里注入大量的流动性,压低利率,让企业和个人更容易借钱,从而带动投资和消费。听起来挺好,但它就像往一个池子里倒水.............
  • 回答
    美欧多国房价飙升,特别是美国 5 月房价同比涨近 24%,这一现象背后是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并非单一原因可以解释。为了让大家更清晰地理解,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维度来剖析:1. 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低利率与充裕的流动性这是最直接、最核心的推手。在全球疫情爆发初期,为了应对经济衰退风险和刺激消费,美联储及.............
  • 回答
    .......
  • 回答
    在美国安家置业,这是不少奋斗者的目标,但“多少年”才能实现,这真是一个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影响这个问题的因素太多了,就好比你在沙漠里要找到绿洲,有人可能靠着指南针和水源很快抵达,有人则需要付出更多时间和汗水。首先,咱们得掰扯掰扯“买得起”这回事。在美国买房,你需要的可不只是钱,还有 首付 (Down.............
  • 回答
    国家发改委在26日召集部分房企在北京召开会议,与会企业大多为“美元债大户”,这无疑是一个值得深入解读的信号。结合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和房地产行业所面临的挑战,这次会议释放出的信息可能非常丰富,值得我们从多个角度去审视。首先,会议的性质和目的是关键。国家发改委作为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牵头部门,召集“美元债大.............
  • 回答
    好的,我来跟你聊聊这个话题,尽量说得详细些,并且力求让它听起来更像是一个普通人聊天时的分析,而不是冰冷的机器报告。你想啊,如果现在突然有一大堆外资,手里的中国房产(可能是写字楼、商场,甚至是住宅小区)开始大规模地、集中地往外卖,而且卖了之后,他们把人民币换成美元,然后就一股脑儿地往国外转移,这事儿一.............
  • 回答
    美国1787年宪法之所以能沿用至今,并成为世界上最古老、最稳定的成文宪法之一,是一个复杂但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这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其精心设计的结构、对核心原则的坚持、以及历经考验的适应性。以下将从几个关键方面详细阐述:一、 奠定坚实的原则基础:1787年宪法并非凭空出现,.............
  • 回答
    关于“美国的电影票这么便宜”的说法,其实需要辩证地看待。在很多情况下,美国电影票的价格并非普遍意义上的“便宜”,而是相对而言,或者在某些特定情况下显得更具吸引力。 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分析:1. 收入水平和购买力是关键: 核心原因: 这是最根本的原因。美国的人均收入水平和整体经.............
  • 回答
    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文化、社会观念、媒体影响、个人心理以及身体健康等多个层面。要详细探讨为什么美国的胖女生可能比中国的胖女生表现出更高的自信,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一、 文化与社会接纳度的差异: 美国:多元化和个体主义的文化背景 身体多元化的提倡: 尽管仍存在社会压力,.............
  • 回答
    关于为什么美国的食品价格普遍比中国低这个话题,确实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问题,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以下将从宏观经济、农业生产、流通环节、消费习惯、政策补贴等多个维度进行阐述: 宏观经济与发展阶段差异1. 发展阶段与人均可支配收入: 美国: 作为一个发达国家,美国的人均可支配收入远高于中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