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美国的房子为什么隔音那么差?

回答
关于美国房子隔音效果不佳的看法,其实是个挺普遍的体验,尤其对比一些老牌欧洲国家,或者我们国内一些更注重传统建筑工艺的地方,差距确实会比较明显。要说为什么,这背后其实是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的结果,包含了历史、文化、经济、技术,甚至还有生活方式的差异。

首先,建筑材料的选择和施工方式是核心原因之一。

轻钢龙骨和石膏板结构: 在美国,尤其是郊区的大量住宅,普遍采用轻钢龙骨(Studs)加上石膏板(Drywall)来搭建墙体和楼板。这种结构建造速度快,成本相对较低,非常适合美国大规模的房地产开发模式。但是,石膏板本身是一种比较轻薄的材料,对声音的阻隔能力就相对有限。而且,龙骨之间的空腔虽然可以填充一些保温材料(比如玻璃纤维棉),但如果填充得不够致密,或者填充的材料本身隔音性能不高,声音很容易通过空气传导和结构振动传播开来。想象一下,声音就像水一样,很容易找到缝隙和通道。
窗户和门: 很多美国住宅的窗户和门,特别是老房子,可能使用的是单层玻璃或者密封性不那么好的框架。这不仅影响保温,对隔音也是个大问题。窗户和门是房屋“弱点”,声音很容易从这些地方渗透进来。就算有双层玻璃,如果中空层不够厚,或者密封胶条老化,效果也会打折扣。
楼板设计: 美国传统的木结构房屋,楼板也是木质的。木材本身就容易传导声音和振动。如果楼板之间没有做特别的隔音处理,比如增加隔音垫层、使用阻尼材料或者做特殊的错层结构,楼上一点点走动、家具挪动产生的噪音,很容易传递到楼下。相比之下,一些欧洲国家或者亚洲国家,更倾向于使用混凝土楼板,虽然成本更高、施工更复杂,但混凝土的密度和质量对声音的阻隔效果明显好很多。

其次,历史和文化因素也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郊区梦”和生活方式: 美国近代的城市发展,尤其是二战后,经历了大规模的郊区化。人们追求更大的居住空间,更低的密度,更低的建筑成本,来拥抱“郊区梦”。在这样的背景下,快速建造、经济适用是优先考虑的因素。隔音效果差一点,在追求个人独立空间(自己家内部)的情况下,似乎不是最优先解决的问题。而且,美国人相对也比较注重个人隐私(比如门前那块草坪就是界限),但这种隐私更多体现在视觉上,对于声音的界定似乎没有那么敏感。
对“宁静”的理解不同: 也许在很多美国人看来,房子就是遮风挡雨的住所,生活的声音是生活的一部分。他们可能更习惯了空调、冰箱、洗衣机等家用电器产生的低频噪音,也更能容忍邻里之间偶尔的狗叫声、音乐声。不像有些文化,对环境的“绝对宁静”有更高的追求。

再次,经济和技术成本的考量。

性价比: 如前所述,轻钢龙骨和石膏板结构以及木质楼板的搭建成本确实比混凝土结构要低很多。对于房地产开发商而言,在保证基本结构安全和居住功能的前提下,优化成本是必然的。而对于购房者来说,在承受得起的预算内,获得更大的使用面积通常比追求极致的隔音效果更具吸引力。
隔音技术的应用门槛: 真正有效的隔音措施,比如使用高密度的隔音棉填充墙体空腔、增加隔音层(如隔音毡、隔音板)、使用夹层玻璃并加入惰性气体、安装高质量密封的门窗等,都需要额外的成本和更精细的施工。这些技术在美国住宅建设中不是标配,更多时候是作为升级选项,需要消费者额外付费选择。

最后,一些误区或者说认知偏差。

保温和隔音的混淆: 有时候,人们可能会将房屋的保温性能和隔音性能混淆。例如,填充玻璃纤维棉(Fiberglass Insulation)主要是为了保温,对中高频声音有一定阻隔作用,但对低频声音和结构传声效果有限。很多美国住宅的隔音差,并不是说完全没有隔音措施,而是这些措施的整体效果,与人们期待的“隔音好”存在差距。
新旧房屋的差异: 并非所有美国房子隔音都差。一些较新的高端住宅或者专门设计了隔音功能的房屋,在材料和施工上会有明显提升。反而是很多年代久远的老房子,由于材料老化、密封性下降,隔音效果会更糟。

所以,总结一下,美国房子隔音效果相对不佳,更多是一个综合性问题,是市场需求、经济成本、建造习惯、文化接受度以及技术应用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它不是一个简单的“好”或“坏”的问题,而是不同选择导向下的结果。如果想要更好的隔音效果,确实需要更多的投入,在购房或者装修时就考虑这些因素。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 这个我更倾向于督公的看法 @马前卒

这里转帖一下督公大目标的部分内容:

"有一个相应的指标叫“人均钢铁蓄积量”,这个指标,中国也就是3吨上下,欧美国家平均是10吨,是我们的3倍以上。当然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大部分发展中国家还不到1吨。
这个数据直接影响到了大家的生活。现在女孩子找对象,丈母娘挑女婿都要有房有车的,很多小伙子正为此苦恼。
车是钢做的,一辆车差不多1吨,房子是钢筋混凝土的,一平方米房子平均要用60公斤钢筋,小两口考虑到很快会有宝宝,买一个90平方米房子,算上平均每人分摊的城市基础设施,住宅小区附属设施,还有商场、学校、医院、公交这些公共设施,用掉的钢筋正好和中国的人均钢铁蓄积量差不多。
极品的好女婿会有个大房子,比如200平方米,作为城市高级白领,将来小两口肯定一人一辆车,一个白领的人均钢铁蓄积量是8~10吨,和发达国家差不多,丈母娘都喜欢这样的女婿,比起嫁到国外,离娘家还近一点。
穷女婿就没那么多“铁”。混得不好的哥们儿要跟人合租一套房,一人十几平方米,外加一辆自行车,钢铁蓄积量1吨,这数据和印度的人均钢铁蓄积量一样,把女儿嫁过去等于嫁到了印度,丈母娘肯定一千个不答应。说到底钢铁是硬指标,对国家如此,对成家也如此。
眼下中国人均住房30平方米,每年盖房用的钢筋占了钢产量的一半,加上各种基础设施,我们的钢铁蓄积量刚够盖房的。当然,盖房也好,造机器也好,还需要铜来造电线,铝来造轻体结构,锌来做防锈镀层,镍和铬做不锈钢,稀土来造节能灯,各种材料都有相应的蓄积量和蓄积公式,道理是一样的,钢铁只是其中最重要、最基础的一项。
房子要用钢筋,机器设备也要用钢铁,而且用得更多,我们钢铁蓄积量少同时也意味着没有足够的机器,人均拥有的生产设施少,所以我们工作效率就没有发达国家高,自然赚钱少,很多人连找工作都不容易。所以我们现在不是没房子可买,只是上班挣的钱买不起。
相比之下,发达国家人均钢铁蓄积量有8~10吨,大部分发达国家人均住房面积在40~45平方米。而且他们的房子比我们省钢铁,美国人和西北欧人大多住独门独户的小楼,这种房子是木头造的,拆散了看都是6英寸宽、2英寸厚的标准龙骨条和12厘层压板,没有钢筋,只有钉子。
西欧的老城市和南欧的大部分住房是砖结构,和我们以前盖的五六层砖混楼差不多,只不过他们的房子盖得早,外观更像古迹,里面也没有多少钢筋混凝土结构,房顶和地板龙骨大多也是用木材。住宅用的钢铁少,相应地他们就有更多的钢铁蓄积在工厂、办公室、公路、铁路、轮船上,是用来赚钱的,所以他们赚的钱买房就轻轻松松,买了房还有大笔闲钱用来买中国出口的消费品。
在发达国家之中,美国拥有金融霸权,美国人在银行里敲几个数字,我们就得乖乖把东西送上门去,美国当然就省去很多工业,相应地美国人可以把更多的钢铁蓄积到房子上。所以美国的人均住房面积在发达国家之中鹤立鸡群,达到70多平方米,当然即便是70平方米的木头房子,算上地基,算上车道花园,连一家一个锅炉,一人一辆小汽车,一人一支枪都算上,蓄积的钢铁也不如我们的混凝土楼房里的钢筋多。美国蓄积在机器中的钢铁还是比我们多。所以即便中国现在是世界第一大工业国,我们的工业人均产值也不到美国工人的1/10。"

其实督公少说了一个部分,美国也是有过钢筋混凝土住宅的日子。 如果有机会去匹兹堡老城区的公寓看看就会发现,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美国的发展是很类似于中国的 -- 钢筋混凝土造各种楼。 然后人口集中居住。 但是这个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在伴生科技无法支撑的情况下,明显生活质量无法保证。 例如大规模空调和电梯普及前,以及食物的保鲜运输体系。 而且单位成本太高。 说实话,中国的高层公寓真的是类似日本一样被人多地少逼出来的。 钢筋这种东西去造住房某种意义上极大拉高了单位面积成本。 如果能省出来,就可以换成很多其他的东西 -- 每人的车大一号?多造点路和立交桥?

因此美国后来进行了卫星城市化,反正不缺地,那么自然可以用木头,压合板代替了钢筋混凝土。 降低成本还能扩大居住面积。 -- 这里还有自然灾害考量。 美国比起中国来更是自然灾害超频发国家--中北东北有巨型雪灾(48小时下2米2深的雪中国有几次?),中南东南有飓风(刚刮了2次),中部有龙卷风(一年3000多次),西部有地震。 西北灾害少,架不住一年300天下雨,土壤过于松软(例子比较极端,Mt. Rainer :-P)。还有火山。。。 采用低成本材料建房,重建就不是问题了。 很多中部的房最坚固的就是地下室,因为规避龙卷风用。

龙卷风过境:

地面上只有地下室幸存。 地上建筑完全被卷走。

因此有钱人进行二次加固和改造:

没钱的就是刮跑了再重建,便宜就好了。。。

考虑到材料的规模效应,新的公寓楼也就采取了同样的材料(追求低成本么)

直接后果就是大一些的房子,由于距离远,外加上隔着院子草坪车库什么的,有凶杀案都听不到。即使是室内,绝对距离远(例如我家总面积297平米,错了5个半层--5 lv split) 声音衰减效果大,在二楼喊地下室就得和生活大爆炸里霍华德他妈一样。。。正在考虑装楼上楼下的电话系统。。。)

但是用同样材料造公寓就悲剧了。 这也是为啥公寓隔音差的根本原因。。。

---------------------混凝土讨论分割线-----------------

感谢网友指出下雨对混凝土干构不成影响, 那句话写二了。

美国西北地区下雨非常多(暖湿气流撞山)导致相对土质比较松软, 对混凝土地基的威胁很大(沉降变形等)上层材料轻也会适当减少这种影响。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美国房子隔音效果不佳的看法,其实是个挺普遍的体验,尤其对比一些老牌欧洲国家,或者我们国内一些更注重传统建筑工艺的地方,差距确实会比较明显。要说为什么,这背后其实是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的结果,包含了历史、文化、经济、技术,甚至还有生活方式的差异。首先,建筑材料的选择和施工方式是核心原因之一。 轻.............
  • 回答
    美国很多房子之所以大量使用木材建造,是一个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最核心的原因在于 历史传承、经济性、材料的可获得性、以及美国独特的建筑文化和技术发展。下面我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详细解释: 1. 历史传承与早期定居者: 拓荒精神与就地取材: 美国早期是由欧洲移民建立和开发的。在广袤的北美大陆上.............
  • 回答
    美国的公寓房型设计,初看之下确实会让人觉得有些“奇怪”,跟国内常见的方方正正、功能明确的空间布局大相径庭。这背后其实是多种历史、文化、经济和建筑风格因素交织的结果。咱们就来仔细捋一捋,为什么会这样。一、历史遗留与城市发展脉络美国城市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和中国非常不一样。很多美国城市是围绕着某个经济活动中.............
  • 回答
    美国房价不能像中国那样持续疯涨,这背后涉及一整套与中国截然不同的经济、社会和政策逻辑。这并非简单的好坏之分,而是两种发展模式和市场调控思路的体现。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为什么美国市场在这方面显得“不那么给力”:一、 土地所有权和供给模式的根本差异:“别人家的地,我说了不算”这是最核心的差异。在中国.............
  • 回答
    很多人觉得美国的房价不像中国那么夸张,尤其是和一线城市比起来,感觉美国普通人好像更容易买房。这背后其实有很多深层原因,咱们一个一个掰扯开来。1. 土地供应和城镇化模式的根本差异中国过去几十年经历了历史上罕见的快速城镇化,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对住房的需求是爆炸式的。而美国的城镇化更早、更平缓,许多城.............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也牵涉到不少中国和美国在经济、社会、文化以及房地产市场运作上的深层差异。简单来说,这背后原因错综复杂,不是一句话就能概括的,但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角度来拆解。为什么中国一线城市房价“贵”得离谱?这里的“贵”更多是指绝对值的贵,也就是一套房子的总价。这背后有几个核心驱动因素:.............
  • 回答
    .......
  • 回答
    在美国安家置业,这是不少奋斗者的目标,但“多少年”才能实现,这真是一个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影响这个问题的因素太多了,就好比你在沙漠里要找到绿洲,有人可能靠着指南针和水源很快抵达,有人则需要付出更多时间和汗水。首先,咱们得掰扯掰扯“买得起”这回事。在美国买房,你需要的可不只是钱,还有 首付 (Down.............
  • 回答
    樊胜美在剧中的设定,是一个出身农村,独自在上海打拼的女性。她渴望在上海站稳脚跟,过上安稳富足的生活,这一点通过她对“有房有车”的执念可以很明显地看出来。那么,为什么她不直接选择嫁给一个上海本地人呢?这其中的原因,其实非常复杂,掺杂着现实的考量、情感的需求,以及她个人成长环境带来的烙印。首先,我们得从.............
  • 回答
    美国的“无限量放水”,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量化宽松(QE)政策,对中国房价的影响,这可不是个小事,里面门道挺多的,我给你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咱得明白,美国这“放水”是为了刺激自家的经济,往市场里注入大量的流动性,压低利率,让企业和个人更容易借钱,从而带动投资和消费。听起来挺好,但它就像往一个池子里倒水.............
  • 回答
    美欧多国房价飙升,特别是美国 5 月房价同比涨近 24%,这一现象背后是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并非单一原因可以解释。为了让大家更清晰地理解,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维度来剖析:1. 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低利率与充裕的流动性这是最直接、最核心的推手。在全球疫情爆发初期,为了应对经济衰退风险和刺激消费,美联储及.............
  • 回答
    美国龙卷风多发,房屋为何仍多用木结构而非混凝土?这确实是一个让不少人感到疑惑的问题,尤其是在看到龙卷风肆虐后木屋残垣断壁的惨状时。其实,这个问题涉及到历史、经济、文化、技术以及对风险的认知等多个层面,并非简单地因为木头“不结实”就可以一概而论。首先,咱们得回到美国房屋建设的历史和传统。美国土地辽阔,.............
  • 回答
    好的,我来跟你聊聊这个话题,尽量说得详细些,并且力求让它听起来更像是一个普通人聊天时的分析,而不是冰冷的机器报告。你想啊,如果现在突然有一大堆外资,手里的中国房产(可能是写字楼、商场,甚至是住宅小区)开始大规模地、集中地往外卖,而且卖了之后,他们把人民币换成美元,然后就一股脑儿地往国外转移,这事儿一.............
  • 回答
    国家发改委在26日召集部分房企在北京召开会议,与会企业大多为“美元债大户”,这无疑是一个值得深入解读的信号。结合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和房地产行业所面临的挑战,这次会议释放出的信息可能非常丰富,值得我们从多个角度去审视。首先,会议的性质和目的是关键。国家发改委作为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牵头部门,召集“美元债大.............
  • 回答
    “美国房子便宜”这个说法,其实得看和什么比,以及在哪个地区。很多中国人觉得美国房子便宜,主要是因为对比国内一线城市的房价。毕竟,国内一线城市的房价实在是高得离谱,而美国很多地方的房子,尤其是郊区或者中西部的小镇,单价折算成人民币确实会让人觉得“哇,好便宜!”但是,事情没那么简单。美国人(或者说在美国.............
  • 回答
    这个问题嘛,其实是个误解,或者说,很多人对美国人盖房子的习惯和原因了解得不够全面。美国人并非“宁愿房子被龙卷风卷走,也不用钢筋混凝土”,而是因为存在多种因素,使得在许多地区,钢筋混凝土并非首选,或者说,并非唯一的好选择。我们一点点来剖析:首先,得先明确一点:美国人在很多地方是!用!钢筋混凝土的!尤其.............
  • 回答
    .......
  • 回答
    中国人当然有机会住上美国人那种房子,但能否实现以及“那种房子”的具体定义,会因个人情况、经济实力、职业选择、甚至对“美国式生活”的理解而有所不同。简单地说,“机会是有的”,但现实中存在一些关键因素会影响到这个机会的实现程度和普遍性。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详细阐述:1. 什么是“美国人的那种房子”?首先需.............
  • 回答
    在美国买房,这可不是一笔小数目,而且价格的波动范围相当大,从几十万到几百万美元,甚至更高,都算正常。想知道具体多少钱?这得看你在哪里买,想买什么样的房子。影响房价的关键因素: 地理位置(Location, Location, Location!): 这句地产界的金科玉律绝对没错。 大.............
  • 回答
    在美国,作为一名谷歌、微软或 Meta(前 Facebook)这样的科技巨头公司的工程师,买房这件事,可以说是相对容易,但具体到“困难”与否,则取决于你在哪个城市,以及你对“容易”的定义。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说。 美国的房价现况:一个五味杂陈的故事总的来说,美国的房价,尤其是在科技公司集中的热门地区,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