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国家发改委召集部分房企 26 日在京开会,参会企业多为「美元债大户」,有哪些值得关注的信息?

回答
国家发改委在26日召集部分房企在北京召开会议,与会企业大多为“美元债大户”,这无疑是一个值得深入解读的信号。结合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和房地产行业所面临的挑战,这次会议释放出的信息可能非常丰富,值得我们从多个角度去审视。

首先,会议的性质和目的是关键。国家发改委作为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牵头部门,召集“美元债大户”房企开会,很可能不是一次简单的了解情况的座谈会,而是具有政策导向性的。其核心目的可能围绕以下几点展开:

摸底与风险评估: 鉴于当前部分房企海外融资渠道收窄、偿债压力增大的现实,“美元债大户”尤其容易成为风险焦点。发改委可能希望通过这次会议,全面、具体地了解这些企业的美元债存量、到期情况、偿付能力、以及潜在的违约风险。这是评估整个行业系统性风险的基础。
稳定市场预期,提振信心: 市场对房地产行业的信心不足,很大程度上源于对部分房企债务问题的担忧。政府通过这样的高层会议,意在向市场传递一个信号:政府正在积极关注并着手解决房企的融资和偿债问题,特别是涉及境外融资的部分。这有助于稳定市场情绪,防止恐慌性蔓延。
引导融资结构优化与风险缓释: 对于“美元债大户”来说,过度依赖海外融资特别是短期美元债,本身就存在汇率风险和再融资风险。发改委可能借此机会,引导企业思考如何优化其融资结构,比如增加人民币融资、延长融资期限、寻找多元化的融资渠道,并探讨具体的风险缓释措施。
政策协调与支持的可能性: 会议也可能是为了协调相关部门的政策,为有前景但暂时遇到困难的房企提供一定的支持。这些支持可能包括但不限于:在符合规定的前提下,为部分优质房企的海外发债或再融资提供便利(例如通过窗口指导、发行额度倾斜等),或者支持企业通过境内渠道置换境外债务,降低汇率风险。

其次,参会企业“美元债大户”的身份非常值得关注。这类企业通常:

业务规模较大,国际化程度较高: 它们往往是行业内的头部企业,在海外市场有投资或布局,因此也需要通过美元债来支持其海外业务扩张或进行境外资产的融资。
面临更复杂的融资环境: 随着全球加息周期的开启和地缘政治风险的上升,美元融资成本显著提高,同时海外投资者对中国房地产行业的风险偏好下降,导致这些企业在境外融资上面临更大的挑战。
可能被视为行业风向标: 这类企业的经营状况和债务处理能力,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出整个行业在国际融资方面的普遍性问题。如果它们能够顺利度过难关,将对其他房企起到示范效应。

结合以上分析,我们可以从几个具体方面去推测会议中可能讨论的关键信息点:

1. 偿债计划与具体解决方案: 发改委很可能会要求这些企业提交详细的美元债偿还计划,并询问它们是否有具体的解决方案来应对即将到期或已经逾期的债券。这包括与债权人沟通的情况、资产处置的进展、是否有新的融资进来等。
2. 对境外发债的审慎态度与新的指导方向: 可能会强调“稳妥审慎”的原则,不再鼓励企业盲目进行美元债融资。重点可能会放在鼓励那些能够有效管理风险、有良好业务模式和财务表现的企业,并通过合规渠道进行融资。对于一些高杠杆、低效企业,政府的态度可能会更加谨慎。
3. 境内融资渠道的支持与引导: 会议可能还会提及如何更好地利用境内人民币融资工具来支持房地产企业的稳健发展,包括鼓励银行信贷支持、 REITs(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等创新金融工具的发展,以及探索通过资产证券化等方式盘活存量资产,为企业提供新的资金来源。
4. 对房企海外业务的风险提示与监管: 除了债务问题,发改委也可能就房企在海外投资和经营的风险进行提示,要求企业加强风险管理意识,确保合规经营,避免因海外业务的失误给国内的整体经济带来负面影响。
5. 市场化与政策性支持的平衡: 政府在解决房企债务问题时,也会强调市场化原则,即鼓励企业自身努力寻求解决方案,政府更多扮演的是“引导者”和“服务者”的角色,在必要时提供结构性的、有针对性的政策支持,而不是“大包大揽”。
6. 房地产行业发展方向的重申: 在解决短期债务问题的同时,会议也可能借机重申国家对房地产行业未来发展方向的定位,强调要坚持“房住不炒”的总原则,推动行业向更加健康、可持续的模式转型,例如发展租赁住房、保障性住房等。

总而言之,国家发改委召集“美元债大户”房企开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政策信号,它表明中央政府正密切关注房地产行业的境外债务风险,并试图通过与企业直接沟通,了解真实情况,稳定市场预期,并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引导政策方向,支持行业实现平稳过渡和健康发展。会议释放出的信息,将直接影响未来一段时间内房企的融资策略和市场发展态势。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说说当时日本资产泡沫破裂前夕的盛况!

由于日本在不可能三角中倾向于资本自由流动和本币的货币政策独立(相对),比如可以做出大幅度降息和反常加息的举动,资本自由流动是符合西方的普适观念。日本作为当时很厉害的实体产能供应国之一,有大量的实体产出作为锚点,依旧无法消化掉扩张性货币政策创造的天量货币供应,钱放多了,就很难保证流向,资产泡沫就不可能不大,最膨胀的时候仅东京房地产估值就可以买下整个美国,相比我们还需要几个一线城市城市。人们更加冒险的去玩投机游戏,举债更多的流向金融领域空转,创造更大的债务黑洞,债务无法处理就降息,越降息市场热钱越多,债务规模就越大,钱更多的越流向特定领域,造成了资产泡沫的空前盛世,全民参与的投机,又可以理解为货币幻觉,是杠杆和债务支撑的货币幻觉。

直至日本央行宣布加息政策,直接刺破了债务支撑的货币幻觉,内部的崩盘并不是本回答的关注点,而是财富的流出问题。扩张性货币政策虽然创造了大量的负债,同时也创造了货币,只是货币多数通过金融空转流向了特定的少部人既得利益者群体,而负债和财富幻觉的资产留在了普通人手里,加息开始前已经完成了资产和负债的剥离,那么就面临两种情况:

1)日本政府有能力锁死出逃空间,针对既得利益者征收重税,俗称肉烂也要烂到锅里,只要资产部分还留在内部,对于整个经济体来说只是一个分配改革和再分配改革的问题。

2)事实情况则是第二种,正如开头我们已经提到的,当时日本在不可能三角中倾向于资本自由流动和独立的货币政策,资本是没有国界的,内部买办结合国际资本收割了当时日本几代人通过劳动积攒的财富,关键是转移出去了,这就相当于居民参与创咋商品积攒的财富,通过房地产股市等金融游戏集中到买办和国际资本手里流出,自己人手里还有几十年的负债,这些流出的钱在国外还能卖你未来生产的商品,这对于一个经济体意味着什么不言而喻,相当于给别人白打了几十年工,之后便是著名的失去的几十年。

我国现阶段的处境和日本上世纪八十年代非常相似,同样是实体制造业和出口大国,同样有着很大的外汇储备规模,同样的债务支撑的资产泡沫,同样面临居民负债见底而不得不收紧货币供应。不同的是日本和我国在不可能三角上侧重点有差异,我国更加倾向于汇率稳定和货币政策独立,相应的资本自由流动就会被卡的很紧。面临上述两个选择的时候,要相对容易一些,肉烂也要烂在锅里,外汇储备是用来给人民币背书和进口核心能源和原材料用的,不是给买办换外汇用的。我们经济体不允许明面上的资本自由流动,但间接渠道也不得不防,比如地下钱庄,金融投资等渠道,千里之堤也有毁于蚁穴的风险,更何况这些资本玩的都很大,王、潘之后是许,都是债务游戏中的既得利益者,李超人秉承着不赚走最后一块铜板倒是跑的更快一些,未来间接出逃渠道必然是严控的方向。

债务支撑的货币幻觉和所带来的问题本就很难消化,扩张性货币政策中产生的资产流向少数人,而负债由多数人承担本就不可持续,如果其中的资产再里应外合的流出,那么处理内部积累的问题就会更加棘手,所以外汇管制只会越来越严,也要重点盯防间接的流出的方式,千里之提不能毁在蚁穴上。

user avatar

大家都知道美元债大比例其实是国内的买家。

人民富豪把钱汇到海外,没有好的投资渠道,割华尔街的韭菜又没那个本事。最好的办法就是老办法:买自己公司的美元债。利息又高(10%-12%),又保证没风险(出事先兑付自己)。而且和少量外国资本混在一起,既能浑水摸鱼,又能挟洋自重。

前两天恒大兑付就是典型的例子。

我猜发改委现在是希望这些美元债能“自愿”展期,而不是直接还了,毕竟外汇不能直接印。

所以才要摸底。

就看这些资本家识不识相了……

user avatar

中资美元债,差不多有75%都是中资持有的,内部协调协调问题不大。

剩下那一部分国际投资者呢,其实挺尴尬。

你说管吧,投资本来就是个风险自担的事情,郭树清当时在教育内地投资者的时候就说过,超过10%的利息,你就要做好损失全部本金的准备。

恒大没暴雷的时候,我就有印象,发的几笔美元债利率都挺高的,超过10%了。

这些恒大美元债的境外投资人,不会不明白这个道理。

但是不管吧,面子上又过不去,毕竟还得继续发美元债不是么?真的完全不管了,虽然只是恒大,但是因为牵一发动全身,评级机构下调主权信用评级也是可能的,那发债成本就高了。

就算不影响主权信用评级,只下调恒大的,那么其他企业海外融资也会受到影响。

现在既然把大家招来开会了,估计是要顾忌一下国际形象了,展期别搞得太狼狈了。

欢迎关注公众号:后天在说

user avatar

“我拿刀一遍一遍地割你,可能会很痛,但你不许躲也不许晕倒”

所以主动逃废债这种事,在地产这行,在今时今日,只有宝爷挑头最合适。

其他人你借给他们一百个胆子,他们也不敢挑头。

剩下的那些比宝爷家里还牛逼的人你劝他们逃废债他们也不会觉得有这个必要。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