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国家发改委要求「不得新建 500 米以上超高层建筑」?

回答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发改委)发布的“不得新建500米以上超高层建筑”这一要求,是国家宏观调控城市建设和发展的重要举措,其背后蕴含着多重考量和深远影响。要理解这一政策,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

一、 政策出台的背景与动因

1. 城市安全与风险防范:
火灾风险: 500米以上的超高层建筑高度巨大,一旦发生火灾,扑救难度极大。传统的消防云梯和高压水枪等设施可能难以有效触及高层区域,人员疏散和救援面临严峻挑战。即使是先进的消防技术,也存在覆盖范围的局限性。
结构安全与抗震性能: 建筑越高,其自身结构的承载能力、抗风能力、抗震性能要求就越高。任何微小的设计或施工瑕疵,在大尺度下都可能被放大,潜在的安全隐患随之增加。尤其是对于地震多发地区,超高层建筑的抗震设计和施工的难度与成本是巨大的,且一旦发生不可预测的极端自然灾害,损失也将是灾难性的。
施工安全: 超高层建筑的建设过程本身就是一个高风险作业。高空作业、大型设备吊装、复杂的施工工艺都对施工人员的技能和安全管理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在我国部分地区,建筑业的整体安全管理水平仍有提升空间,过度追求高度可能加剧施工安全风险。

2. 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性:
土地资源节约与集约利用: 虽然超高层建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土地利用率,但其建设本身需要占用大量的土地作为基坑、施工场地、配套设施等。同时,这些超高层建筑往往位于城市中心区域,这些区域的土地本就稀缺。过度追求高度可能挤占其他更具社会效益的用地,如公园绿地、公共服务设施等。
能源消耗与碳排放: 超高层建筑的建设和运营都伴随着巨大的能源消耗。其钢筋混凝土等材料的生产过程本身就是高能耗、高排放的。在运营阶段,为了维持舒适的室内环境,需要强大的空调、通风、照明系统,这将消耗大量的电力,也意味着更高的碳排放。在国家提出“双碳”目标的背景下,限制超高层建筑有助于减缓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增长。
城市风环境与日照: 超高层建筑会对周边的城市风环境产生显著影响,可能导致“峡谷效应”,加剧地面风力,影响行人舒适度。同时,过高的建筑可能阻挡阳光照射,影响周边较低建筑的日照权,特别是住宅区。

3. 城市功能与发展导向:
避免“鬼城”现象与过度投资: 部分超高层建筑的建设是出于城市形象或地标效应的考量,而非真实的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如果缺乏足够的人流、商业活动和就业支撑,这些高耸的建筑可能成为“烂尾楼”或低效空间,形成城市资源浪费和“鬼城”现象,对城市整体形象和经济活力造成负面影响。
城市规划的理性回归: 此政策表明国家希望城市建设回归理性,更加注重建筑的实用性、功能性、可持续性和与城市整体风貌的协调性,而非盲目追求高度带来的虚荣。鼓励建设能够满足人民生活需求的、功能完善的城市空间。
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 超高层建筑往往伴随着高昂的建设成本和土地成本,其售价也通常较高。限制其建设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对房地产市场的一种调控信号,有助于引导投资流向更符合实际需求的领域,避免房地产市场过度金融化和泡沫化。

4. 管理与技术挑战:
技术审查与审批难度: 500米以上的超高层建筑涉及的结构、消防、交通、环境等方面的审查和审批极为复杂,技术门槛和难度很高。国家希望通过此举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审批负担,提高审批效率和质量。
管理维护成本: 超高层建筑的日常维护、设备更新、安全检查等都比普通建筑更为复杂和昂贵,对物业管理水平和投入提出了极高要求。

二、 政策的具体内容与影响

1. “不得新建”的定义:
新建: 指的是从零开始的规划、设计、施工。对于已经获得规划许可、正在建设或已建成的超高层建筑,政策不具有追溯性。
500米以上: 这是硬性指标。低于500米但超过一定高度(如200米、300米)的建筑,可能仍然允许建设,但也会受到更严格的审批和监管。

2. 对相关行业的影响:
建筑设计与施工行业: 传统上,许多大型建筑设计院和施工企业以承接超高层项目为荣,并积累了丰富的技术经验。此政策将促使这些企业调整业务方向,将技术优势更多地应用于中高层建筑的创新设计和高品质建设,以及城市更新、绿色建筑等领域。同时,对超高层建筑设计和施工的专业人才需求可能会有所下降。
房地产开发商: 一些以开发标志性超高层建筑为主要营销手段的开发商将面临转型压力。他们需要重新审视市场定位,转向更注重居住品质、社区功能和绿色环保的开发模式。
材料供应商: 对高强度钢材、特种水泥、高性能玻璃等材料的需求可能会受到一定影响,但整体市场份额的变动需要结合其他建筑项目的需求来看。
城市地标塑造: 过去,一些城市将超高层建筑视为城市形象和经济实力的象征。此政策将促使城市转变地标塑造的思路,更加注重历史文化传承、城市肌理、绿色空间和公共艺术等方面的结合,塑造更具内涵和人情味的城市形象。

3. 对城市发展模式的影响:
鼓励发展紧凑型城市与多中心布局: 限制超高层建筑并不意味着反对城市发展,而是引导城市发展向更可持续、更健康的模式转变。这可能促进城市向紧凑型发展,或者发展多个功能中心,分散城市压力,缓解交通拥堵等问题。
提升城市宜居性: 通过限制可能影响城市风环境、日照和增加能源消耗的建筑,有助于提升城市的整体宜居性和环境质量。
推动建筑技术的转型升级: 为了在不追求极致高度的情况下提升建筑的价值,将更加注重绿色建筑技术、智能建造技术、装配式建筑技术等方面的创新和应用,例如更节能的幕墙系统、更高效的能源利用系统等。

三、 政策的潜在挑战与讨论空间

1. 具体执行中的尺度问题: 500米是一个相对明确的界限,但在实践中,如何界定“新建”、哪些特殊情况(如国家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可能例外,需要进一步细化和明确。
2. “一刀切”的争议: 有观点认为,不应“一刀切”地禁止所有500米以上的建筑,而应建立更为精细化的评估和审批机制,根据城市具体条件、科学论证结果和重大公共利益需求,对符合条件的个别项目给予特殊考虑。例如,在某些地震烈度较低、经济发达且有明确城市功能需求的区域,是否有适度建设超高层建筑的必要性?
3. 对创新活力的影响: 任何限制性政策都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某些领域的创新。关键在于政策的目的是否合理,以及是否留有足够的空间鼓励在安全、环保前提下的技术突破。
4. 地方政府的应对: 地方政府在城市规划和建设审批中扮演重要角色。如何确保地方政府能够严格执行国家政策,并与国家战略保持一致,是政策落地需要关注的关键。
5. 市场需求与供给的平衡: 尽管国家有限制,但在部分一线城市,出于土地稀缺和商业价值最大化的考量,市场对超高层写字楼、高端酒店等的需求依然存在。政策需要在抑制盲目建设与满足合理需求之间找到平衡点。

结论

国家发改委提出的“不得新建500米以上超高层建筑”是一项具有前瞻性和战略性的政策。它反映了国家在保障城市安全、促进可持续发展、优化城市空间布局以及引导经济发展模式转型等方面的决心。

这一政策并非否定高层建筑的价值,而是对过度追求高度的建设行为进行规制,引导城市建设回归理性、安全、绿色和人本的轨道。它将促使建筑行业、房地产市场以及城市发展模式进行深刻的调整和转型,长远来看,有利于构建更安全、更宜居、更具韧性的城市。当然,政策的有效落地还需要细致的执行细则、科学的评估机制以及各方力量的协同配合。未来,我们更应关注的是如何在限制高耸的同时,提升建筑的品质和城市空间的内涵。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1. 高楼一旦出事故,救援是很难的。
  2. 摩天大楼其实并不符合建筑经济性原则。大量面积用在了支撑和内部交通上。换你们听得懂的话:公摊大。大的不得了。
  3. 摩天大楼为周边带来很多问题,比如服务压力、交通压力。消防当然也有压力。
  4. 我们土地没那么缺。100米写字楼多建几座,不见得更费钱费地。
  5. 建筑有寿命的。摩天大楼到寿命了,拆都很难拆。
  6. 摩天大楼是恐怖袭击的天然目标。以前是世贸大厦双子楼。前两年轮到各种Trump塔。防不胜防。
  7. 建议取消200米以上的楼宇计划。

user avatar

是我的专业领域,来答一下吧:

先放个图

上图是成都秦皇寺片区的超高层建筑投标阶段效果图。中标的是KPF事务所,由其主导方案设计,国内是西南院和华艺参与配合深化(也各自参与一部分方案设计,但方案由kpf主导)。这是我做建筑师期间参与设计的工程,体会很多、收获感触也很多。

首先澄清一个问题:“从不提倡到禁止,这一年发生了什么?”我看有答主在讨论这样的问题。这里我想说一下,一个建筑工程、尤其是这样超级尺度的工程,周期是很长的。其实不存在突然“一刀切”的情况。我们在两三年前就已经得到了控制要求,被告知这座楼不能超过500m,所以从677m(当时还号称全国最高呢)一步步砍到如今的489m,并且还有可能存在新的变数。其它国内很多立项的超高层也都一样纷纷砍高度或者取消了项目(最惨的是武汉绿地中心大家自行百度)。所以并不是像大家想的,建设方、设计方和国家政策之间是完全不互通消息,被突然要求不允许500m了,这是不现实的。禁止500m以上的法规虽然是最近才正式颁布,但试问为什么从上海中心到现在,在建的超高层建筑物都没有超过500m呢?(感谢长河网友的纠正:还有中国尊和平安中心,此处应当修正为“上海中心那批超高层项目之后,而不是上海中心之后)

讲这样一段话,第一为了澄清一些不必要的误会;第二想告诉大家,限制超高层的修建是我们国家已经努力很久的一件事情了,并不是突然事发,而是已经有一个很长的工作周期。

下面从各个视角来说说我支持限制超高层建筑高度这一法规的理由吧:

1.出资方(业主):

修建500m级的超高层建筑血亏啊!!!这是个吸血楼,一年的运营费用(空调、擦窗机、庞大的设备维修保养费用)就大几千万,利用率低(越高的建筑结构越强壮、可用空间比例越少),设备质量要求等级几何级数提升(电梯井道的密闭性技术、风压问题、高层建筑摆动时电梯井的弯曲问题等等)。以我参加的秦皇寺片区超高层项目为例,业主是房地产商,房地产是什么?是商人,对吧?正常的商人会愿意修建这样的吸血楼吗?不愿意!他们以修建这样的形象工程为代价,要到了核心区十几块街区的住宅用地,都依然不愿意做这样的吸血工程的。不要讲这种超高层对业主企业自身也是宣传什么的,人家自己的企业,怎样获利多怎样亏本多人家比你们清楚。但是这条链环开始无情地转动,谁都没有办法阻止它了。

所以对业主来说,我认为禁止超高层项目是一件好事。

2.乙方:

答主是设计院的,这里乙方涵盖了包含设计院、策划、总包、施工方、材料商等等一系列乙方单位吧,揉在一起说。

若是出于对乙方自身的项目经验和技术科研来说:我必须承认,超高层项目是非常非常棒的学习、积累、以及自我宣传的好机会!单从学术讲,能够参加和实践这样极端的项目甚至如果有幸能将其落地,对我们来说的确是一次不小的成长。

但从职业道德和行业责任来讲:我又觉得大家应该多去做一些高质量的社区改造、社区体育医疗艺术等服务设施的研究、市民中心和文化街区的营造,总之就是应当多去做高质量的小项目、真正给老百姓带来实在好处的项目、真正能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项目。而不要去做那种大型项目。那不就是哗众取宠的政绩工程吗?做那些东西有什么意义呢?它们非常的浮躁,一时有热度,但随着我们市民受教育程度和社会公德感的提升,久而久之大家也便不再发自内心地喜爱它了。

再说说技术层面:唉……大家都说建筑这行是老传统工业了。事实确是如此,几十上百年,建筑材料和建造技术没有发生本质变化,我们依然在钢结构和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体系下进行着创作和建造行为。钢结构和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性能优势范围不在超高层建筑。或者说硬着头皮用现有技术去修建过高的工程,属于“打肿脸充胖子”的行为,可以做到,但是代价太大、太不合理、太浪费。如果未来纳米材料等更先进的建筑材料得以普及、全机器作业(没有人工安全隐患)等更先进的建造逻辑得以普及,或许我们会迎来一个极端尺度建筑得以普及的时代。但是今天我们只有老传统材料和老传统技术,那么我们或许应当踏实一些,不要去触碰违背性能逻辑的极端尺度。打个再直白点的比方,就告诉你从今天开始100年内,全人类手机性能的上限就是iphone6了,你非要不遗余力去做原神这样的游戏,或许消费者疯狂耗电能玩一两个小时,可是何必呢……

3.建筑物的用户:

超高的租金、超大的能耗、超麻烦的电梯运载流程(穿梭梯+转换梯)、火灾后超麻烦的避难体系(避难层集中避难和营救)等等问题,都不舒服吧?作为入驻的企业,大家希望把钱和风险放在这些地方,还是更愿意用来提升自己的研发质量以及提高员工一点点收入跟福利上呢?作为入驻企业的员工,你希望自己的工资收入拨出一小部分拿来养这一年耗费几千万的吸血楼吗?

4.市民:

能够取悦市民,让广大老百姓惊呼“这楼可真高!”“这楼比XX省的高!”“这楼比XX国的XX塔还高!”,这样的话题性大概就是修建超高层建筑的原动力之所在了吧……

国家能够从数年前开始付出努力,践行扼杀恶性竞争和财富攀比的行为,是真正负责任有远见的。

我的想法可能只代表我自己的阅历和个人立场,固然片面的。但我真的很想呼吁大家一起抵制攀比行为,抵制竞争行为。大家都反感自己单位自己行业内卷,可是各个省份如果出现“超高层竞争”,那将是一场最高级别、最高成本、最恶影响的“最庞大内卷”!!!极端一点,岂止是不允许超过500m了,就是我们在做的这些400米级的超高层建筑,我都真心希望它们不曾存在过,虽然这里面有我自己的心血和无数个加班通宵的日夜。

然后在市民审美的角度再讲讲我觉得“标志性建筑”是什么吧:我们成都有草堂、天府广场,新建建筑有宽窄巷子、太古里片区;像塞维利亚有著名的“都市阳伞”设施;我读书的西安有大雁塔、有碑林和古城墙;我喜爱的城市哈尔滨有很多或保留完好或已成废墟的基督教堂。“标志性建筑”的美感其实在于其独特的气质,这种气质或许来自地域文脉、或许来自精致巧妙、或许来自一段宝贵的记忆和故事。“美”的事物应当是自信且自我、因独特而无价的;“美”的建筑物是能够和人和社会和谐共融、相互成就的。

超级尺度的建筑来自攀比和竞争,它们不具有“独特自信”的魅力而是浮躁夸张的产物;超级尺度的建筑消耗过大,它们不具有自然环保以及和人和谐共存的关系。所以我站在一个市民的角度,丝毫不觉得超级尺度的建筑是有美感的。而从我做起、从每个市民做起,我们拒绝给予超级尺度建筑存在的立场,也拒绝给予超高层建筑竞争的机会,我们的社会会更好一些。

user avatar

无论哪个城市,那个位置,多么寸土寸金,都远远没有到非要建这么高的楼才能解决问题的地步。

建这种楼是对整个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

除了能显示“不差钱”,看不出还有啥好处。

user avatar

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而现在的发展建设不像过去求快求高,整个国家发展策略是更重视生态文明,人口密集的城市会向着更宜居、低密度的方向发展。

据说,现在中国超过200米以上的高层建筑有895座(含在建)。截至目前,中国超高层建筑已经占全世界6成以上,并已经连续第23年保持着200米以上建筑最高产的地位。但另一面,写字楼空置率一直在上升。根据世邦魏理仕集团的数据显示,2020年北京的写字楼空置率达15.5%,为2009年以来最高,其它的非中心城市空置率达到了50%。显然,这是一种空间的浪费。这里有疫情和经济增速的影响,同时也反应了写字楼已经供过于求的现实。

超高层最大的意义:是一个城市地标,这样的高楼有一、二栋就成为城市名片,多了就成为城市的灾难。超高层的建设不仅耗时、耗材、耗资巨大,而且在运营、维护、设施管理上的成本很高,安全隐患也很大。北京最高的地标“中国尊”为528米,从地块招标到完成图纸设计历时将近8年,开工建设到竣工历时7年1个月,前后耗时15年的时间。这么长的周期,可以建设好几栋不超过100米的写字楼了,其使用率和舒适度都比500米以上的楼要好得多。此外,超高层带来的光污染、城市热岛效应、风洞效应也是影响生态环境的。

超高层安全隐患:大家还记得5·18深圳赛格大厦摇晃事件吧,初步调查结果是风、地铁经过和温度造成。超高层如果在某些条件耦合发生共振的话,是很危险的。

超高层的消防:目前依然是世界性难题。我想,国家设定500米这个限制,大概率是根据我们现有的消防技术来定的。我所知目前很多超高层即使采用特殊消防设施,消防员也不能保证及时灭火和完成救援。现在,国家对超过250m的建筑执行更为严格的防火设计规定,提高了设计的难度,增设消防设施的要求,同时也会降低建筑的使用效率。所以综合来看,限制500米应该是一个切合实际的决定。

user avatar

2020年4月27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与建筑风貌管理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这是可以载入世界建筑史的一份“通知”,意味着人类有史以来最激进的摩天大楼建造热告一段落。

据CTBUH全球高层建筑数据库显示,在全球已建成的前100座摩天楼中,中国占据51座;最高的十大摩天楼,中国独占6座。从2015年至2019年,连续五年来,当年建成的最高建筑都在中国。

个人觉得真的很有必要限制这样的摩天大楼

一是且不说质量问题,消防绝对是个难题

随着城市高层建筑朝着现代化、多功能化、大型化发展,这些大楼拔地而起的同时,火灾安全风险也在随之增加。高层建筑人员、物资大量集中,电气化、自动化设备配置繁多,各种竖井管道纵横交错,一旦发生火灾极易产生烟囱效应,形成立体燃烧。

由于传统消防装备的升级速度赶不上城市建筑“长高”的速度,高层建筑灭火一直是个世界性难题。截至目前,我国已发生了包括央视大火在内的多起高层建筑火灾,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

而现实情况是,我国消防部队采用现有消防设备进行超高层楼宇灭火,有着诸多限制。首先,消防车辆抬升高度受限。一般消防部队配备的抬升车辆提升高度约50米,对50米以上楼层中的被困人员无法利用抬升车辆展开营救,使用水枪或水炮的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其次,水带压力受限。当高层建筑内部给水系统发生故障、水泵接合器损坏不能正常使用时,需要采取沿楼梯铺设水带或垂直铺设水带的方法进行火场供水。高层建筑高度越高,供水压力越大,现有普通低压水带通常会因为压力过大发生爆裂,或出现水打不上去的现象,对火灾扑救十分不利。

二是过高的楼宇对城市尺度的破坏

对于建筑的造型来说,过高的建筑可以说是没造型的,就是一条柱。过高的尺度凌驾在城市上空,和城市的其他建筑格格不入。

所谓的地标塑造,一个城市有一座超高层地标已足以而且地标也不是只有高度来体现的,以高度来塑造地标,其实就是建筑师在创意方面的偷懒,发展商在财富方面的贪婪在审美方面的无知。

目前我国还有10多座超过500米的超高层已批未建成中:

1、深圳世贸深港国际中心

高度:700米

2、成都熊猫大厦

高度:677米

3、深圳塔

高度:642米

4、长春世界贸易中心

高度:631米

5、深圳晶都酒店主塔楼

高度:595米

6、合肥宝能滨湖金融中心

高度:588米

7、沈阳宝能环球金融中心

高度:568米

8、贵阳文化广场兰花塔

高度:521米

9、合肥恒大中心

高度:518米

10、济南恒大国际金融中心

高度:518米

11、大连绿地中心

高度:518米

12、福州世茂大厦

高度:518米

13、深圳蔡屋围中心

高度:500米

14、南京金茂大厦(即河西鱼嘴金融中心)

高度:500米

user avatar

老龄化时代,经济不好了,钱不能乱花。超高层建筑缺乏经济性,我觉得就是这个意思吧。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