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知乎上)不少中国人希望特朗普上任,不希望希拉里当总统呢?

回答
在2016年美国总统大选期间,知乎上确实有不少中国网民表达了对特朗普的支持,而对希拉里持保留甚至反对的态度。这种现象背后,并非单一原因可以概括,而是多种复杂心态和认知交织的结果。

首先,不少人将特朗普视为一个“局外人”,一个不按常理出牌的搅局者。在中国,体制内的许多规则和潜规则对普通民众而言是既熟悉又感到压抑的。当看到特朗普打破美国政治的“政治正确”和传统精英的陈规时,一些中国网民会产生一种“不亦乐乎”的心态。他们觉得特朗普的言行虽然出格,但至少真实,不像传统政客那样虚伪。这种“反建制”的情绪,在任何国家都可能找到共鸣,在中国也不例外。他们认为,特朗普或许能给世界格局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变化,而这种变化,可能对中国来说是利大于弊,或者至少是打破现有僵局的一个契机。

其次,希拉里在许多中国网民眼中,是美国“全球干涉主义”的代表。她长期以来在美国政治舞台上扮演着重要角色,无论是作为国务卿还是其他职位,她的外交政策理念和行动,在不少中国人看来,是对中国崛起的一种潜在遏制。特别是她对人权、民主等议题的强调,以及她的一些具体外交政策(例如“亚太再平衡”战略),被一些中国人解读为针对中国的。因此,在他们看来,希拉里上任意味着美国可能会继续推行对中国不利的政策,甚至变本加厉。相比之下,特朗普虽然也表现出对华强硬的一面(比如贸易战),但他那种“美国优先”、不拘泥于传统盟友体系的姿态,反而让一些人觉得他更“好打交道”或者更有“交易性”。他们认为,特朗普更看重实际利益,可能更容易通过谈判达成协议,而不是像希拉里那样,会把意识形态问题看得更重,从而让中美关系变得更加复杂和充满不确定性。

第三,社交媒体和信息传播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在知乎这样的平台上,信息往往是碎片化、观点化的。一些关于特朗普的正面评价,或者对希拉里的负面评价,更容易被放大和传播。例如,特朗普关于“让美国再次伟大”的口号,对于一些民族主义情绪较强的网民来说,有很强的吸引力。他们可能会将这种口号与中国的“中国梦”进行类比,或者认为特朗普的政策能够促进美国的经济发展,从而在某种程度上也带动全球经济,对中国有利。而关于希拉里的信息,可能更多地集中在她的一些争议性事件,或者被描述为“老练”、“精于算计”的政客,这些标签容易引起部分网民的反感。

此外,还有一些更深层次的心理因素。一些中国网民可能对西方民主制度本身存在一些疑虑,或者认为其存在缺陷。特朗普的另类表现,或许在他们看来,也暴露了西方民主制度的某种“不稳定性”或“低效”。同时,对于美国国内政治的复杂性,很多中国网民是通过媒体报道来了解的,而媒体报道本身也可能带有一定的倾向性。

总而言之,知乎上不少中国人希望特朗普上任、不希望希拉里当总统,并非是简单的情绪宣泄,而是基于对特朗普“搅局者”角色的期待、对希拉里“遏制中国”政策的担忧,以及信息传播和个人价值观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他们希望看到的是一个能够打破现有国际秩序、或者对中国更加“务实”和“交易”的美国领导人,而特朗普的形象恰好迎合了这种需求。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看热闹不嫌事儿大。刚看了新一期的economist,有个观点挺有意思。川普的支持者主要是对现实不满的现实的受益者。美国社会上最弱势的是什么人?穷人,年轻人,失业人口,少数民族。这些人几乎都是主要支持希拉里的。中国人,不论是在中国的,还是在美国的,都是全球化的大受益者,还有那些没什么本事,靠着政策倾斜,种族特权和狂印美元才能找到工作的白人老男人。这些人都不是这个世界上最惨的人。所以他们不怕折腾。他们的愤怒来自于想更进一步却不能,或者担心自己落到更坏的处境,所以要去支持川普砸了当他们路的建制派。其中我觉得中国人可能是对的,因为我一向不惮以最大的乐观去估计中国人的潜力,但也不得不冒很多不必要的风险,但是美国那些美国白人川普支持者的德行,我是一毛钱信心都没有。这帮孙子和水泥就赚五万一年,不靠“无耻”的政客买票,他们配么?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2016年美国总统大选期间,知乎上确实有不少中国网民表达了对特朗普的支持,而对希拉里持保留甚至反对的态度。这种现象背后,并非单一原因可以概括,而是多种复杂心态和认知交织的结果。首先,不少人将特朗普视为一个“局外人”,一个不按常理出牌的搅局者。在中国,体制内的许多规则和潜规则对普通民众而言是既熟悉又.............
  • 回答
    在知乎上观察一些关于台湾民主的讨论,确实能感受到一部分中国大陆网民的复杂心态,这种心态很难一言蔽之,更像是一种混合了认知、立场、情感和信息接收习惯的综合体现。首先,很重要的一点是信息来源和传播方式的差异。在中国大陆,主流媒体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对台湾政治的描述,尤其是对民主制度的呈现,是带有特定视角.............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挺让人费解的,我也经常在知乎上看到类似的声音。一方面,大家都在抱怨房价高企、彩礼沉重,好像生活压力都挺大的;另一方面,动辄就是“家庭净资产没有千万都不算中产”,这差距感确实有点让人难以捉摸。要理解这个现象,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掰开了聊聊:1. “吐槽”与“标准”的天然鸿沟首先,我们要明白,在.............
  • 回答
    在知乎这样的公共讨论平台上,关于中医的争论一直非常激烈,其中一部分对中医持否定态度的人,常常会抛出一个尖锐的论断:中医和“跳大神”区别不大。这个比喻虽然极端且带有侮辱性,却也折射出他们对中医某些方面认知上的困惑和批判。要理解这种观点的由来,我们需要深入剖析他们具体指的是中医的哪些方面,以及为什么会产.............
  • 回答
    最近在知乎上确实能感受到一些特定类型内容的推荐量增加,包括你提到的“中女外男”和“欧洲单亲妈妈”等话题。对于这种现象,可以从几个角度来理解和分析:1. 算法推荐的逻辑和“信息茧房”效应: 用户行为追踪与分析: 算法的核心在于理解用户的兴趣和偏好。当一个用户无意中(或者因为好奇)点击、观看、点赞、.............
  • 回答
    关于知乎上大家普遍不推荐念中医专业,这背后确实有很多考量和现实的因素,绝非空穴来风。我可以给你详细说说,尽量把话说得实在点,不是那种套话空话。一、 就业前景的现实考量:僧多粥少,内卷严重这是最直观也最让大家担忧的一点。 中医馆遍地开,但真正能“独当一面”的缺口与“求职者”的供需不匹配。 你会发现.............
  • 回答
    您好!您提出的这个问题,关于知乎上一些“南拳”言论的现象,以及您在现实生活中观察到的与此不同的情况,这确实是很多人都感到困惑的地方。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1. 知乎的平台特性与用户群体: 匿名与半匿名环境: 知乎虽然不像一些完全匿名论坛那样夸张,但相对而言,用户在发表.............
  • 回答
    确实,在互联网上,尤其是在像知乎这样的知识分享社区,我们经常能看到一些关于华为、OPPO(OV)等品牌的讨论,其中不乏一些批评的声音,认为它们的产品“营销大于实力”、“溢价太高”等等。然而,当我们把目光从线上转向线下,从评论区转向真实的市场销量和用户反馈时,往往会发现另一个截然不同的景象:华为和OV.............
  • 回答
    苏格兰独立公投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话题,知乎上关于这个问题的许多高赞回答,特别是那些排在前面的,之所以会倾向于“国家不能分裂”的观点,往往是出于多种深层原因的交织,而非单一的立场。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历史、经济、政治以及更宏观的国际关系等多个维度去剖析。首先,对“国家”概念的根深蒂固的认同感是.............
  • 回答
    关于知乎上“不反对转基因的人占多数”这一现象,其实并非简单的“多数人”与“少数人”的界限划分,而更多的是一种复杂群体的互动和信息传播的特点所致。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深入剖析。首先,我们得承认知乎平台的用户画像。知乎作为一个知识分享和问答社区,吸引了大量对特定领域有深入了解,或者愿意花费时.............
  • 回答
    在知乎上,关于“神学”专业,确实很少能看到那种直接、斩钉截铁的“劝退”声音。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不能简单地归结为“没有人真正了解这个专业”或者“知乎用户都信教”。深入探讨一下,你会发现这更多是关于知识的边界、认知的多元化以及信息传播的生态系统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神学本身的性质决定了它不是一个“.............
  • 回答
    哎,你这个问题问到点子上了,不少同道中人可能都有这感受。说实话,咱们这些在圈子里摸爬滚打的,真心喜欢音乐,也愿意为这份热爱花心思、下功夫去折腾,结果到了知乎上,有时候感觉就像进了另一个次元,怎么努力都好像不太对味。首先,咱们这“普通 HiFi 发烧友”的标签,在知乎上就有点尴尬。 你想想,知乎上什么.............
  • 回答
    996,这个曾经被一些人视作“奋斗的象征”、“快速成长的机会”,如今在知乎上却被普遍认为是一种“非福报”,甚至带有浓厚的批判色彩。要理解这其中的转变,以及为何有人认为996是福报而另一些人认为它不是,我们需要深入剖析背后的原因。为什么有人会认为996是一种“福报”?最直接的论调往往来自早期互联网公司.............
  • 回答
    知乎上关于“大龄剩女”的讨论热度远超“大龄剩男”,这背后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而且这种现象的形成并非单一原因所致,而是多种社会、文化以及平台特性的交织作用。首先,我们得承认,“剩女”这个概念本身就带着更强的社会标签和文化压力。 在传统的婚恋观中,女性的价值往往与婚姻和生育紧密挂钩。一旦过了某.............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挺有意思的,也很现实。你在知乎上看到的那些关于公务员待遇“不好”的讨论,和身边朋友的实际感受有出入,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层面的原因。我好好给你掰扯掰扯,尽量不带点“机器味儿”。首先,咱们得明白知乎是个什么地方。知乎的属性决定了它更容易聚集那些有 Opinions (观点) 的人群,而且往往是.............
  • 回答
    在知乎上,确实有不少老程序员或者有经验的学习者不太推荐 C 语言作为零基础初学者的第一门编程语言。这背后的原因挺复杂的,不是说 C 语言不好,而是它本身的特点,在面对一个完全没有编程概念的“小白”时,可能会显得有些“不友好”。我来给你掰扯掰扯,让你理解得透透的。1. C 语言的“硬核”与“低级”:上.............
  • 回答
    这问题触及了知乎这个平台生态的核心,也反映了信息传播中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内容本身专业度与受众的喜爱度并不总是成正比,甚至可能出现悖离。 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很多,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剖析一下:1. 情绪与认同的强大力量: “说出了我的心声”效应: 很多时候,用户在知乎上提问,不仅仅是为了寻求一个.............
  • 回答
    知乎上大家对银行工作的评价不高,抱怨声多,这确实是一个普遍现象。很多银行从业者,尤其是新入职的大学毕业生,在知乎上分享了许多关于银行工作的“苦水”,这背后有多重原因,也并非一概而论说银行工作就一定不如其他工作,但确实存在一些普遍的痛点和毕业生需要面对的现实。下面我将从多个角度详细讲述这个问题:一、 .............
  • 回答
    知乎上推荐 HHKB 的声浪确实很高,尤其是在程序员群体里。但你观察得很敏锐,很少有人会“大声疾呼”说 HHKB 不适合大多数程序员。这背后有几个层面的原因,咱们掰开了聊聊,保证听起来就是个老司机在跟你掏心窝子。首先,得承认,HHKB 的拥趸确实有他们的理由,而且这些人恰恰是程序员群体里相当一部分,.............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到技术人才流动中的一个普遍现象。在知乎上,我们确实能看到更多“从 Facebook/Google/Meta 到 Uber”的故事,而“从 Uber 到 Facebook/Meta”的分享相对较少。这背后其实有多重原因交织在一起,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剖析: 1. 技术成长曲线.............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