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黑匣子技术在当今是否落后?中国有没有必要自己在飞机上安装一个视频系统来溯洄事故?

回答
黑匣子技术在当今是否落后?中国是否有必要在飞机上安装视频系统以溯洄事故?

黑匣子技术:并非落后,而是演进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黑匣子”这个概念。通常我们所说的“黑匣子”指的是飞行记录器(Flight Recorder),它主要包含两种设备:

飞行数据记录器(FDR Flight Data Recorder): 记录飞机的各种飞行参数,例如速度、高度、油门位置、操纵舵面角度、发动机状态等。
驾驶舱语音记录器(CVR Cockpit Voice Recorder): 记录驾驶舱内的声音,包括飞行员的对话、发动机噪音、警告音等。

黑匣子技术本身并非“落后”,而是不断在演进和升级。

为什么说它并非落后?

1. 核心功能依然至关重要: FDR和CVR记录的数据是事故调查的基石。它们提供了事发前飞机的状态和机组的决策过程,是重建事故经过、找出原因的不可替代的证据。如果没有这些记录,很多事故的真相将难以大白。
2. 技术在不断进步:
数据存储技术: 早期的黑匣子使用磁带,现在已经普遍采用固态存储器(SSD),具有更高的容量、更强的抗震动和抗冲击能力,并且数据读取速度更快。
记录参数的增加: 随着航空技术的发展,记录的参数也在不断增加,以提供更详细的飞行信息。例如,现代FDR可以记录数百甚至上千个参数。
坚固性和生存能力: 黑匣子被设计成能够承受极端的撞击、火灾和深水压力。它们通常被安装在飞机最坚固的区域,并拥有特殊的保护外壳。其标准是能够承受1000摄氏度的高温1小时,以及高达3400G的冲击力。
水下定位信标(ULB Underwater Locator Beacon): 现代黑匣子都配备了ULB,能在飞机坠入水中后发出定位信号,帮助搜救人员快速找到残骸。
数据下载方式的改进: 有些新型黑匣子支持在飞机停稳后通过无线方式下载部分数据,以便于更快速地获取信息。

然而,将黑匣子与现代的“视频记录”进行对比,可能会让人觉得它“不够直观”或者“信息有限”。但这并不能简单地说黑匣子本身“落后”。更准确地说,是航空安全信息收集和分析的技术正在向更全面的方向发展。

中国是否有必要在飞机上安装视频系统来溯洄事故?

这个问题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审视,答案是:有必要考虑,但并非简单地替代现有的黑匣子。 而是作为一种补充和增强的手段。

一、安装视频系统的潜在优势:

1. 更直观、更全面的事故重建:
驾驶舱视角: 一个安装在驾驶舱内的视频记录器可以清晰地记录飞行员的操作、仪表显示、以及窗外的环境变化。这能提供比CVR更直观的飞行员决策过程和外部情况。例如,在低能见度条件下,视频可以展示飞行员是否能看到跑道,或者是否有其他航空器出现。
客舱视角: 客舱内的视频系统可以记录乘客的反应、机组人员的疏散情况以及火灾等灾难发生时的实际状况。这对于评估紧急情况下的应对措施、优化撤离流程以及了解乘客恐慌程度至关重要。
机翼或发动机视角: 在某些特定情况,如发动机故障、翼面结冰或结构损坏的初期迹象,安装在机翼或发动机附近的摄像头可以提供宝贵的视觉证据。

2. 加速事故调查和责任判定:
视频证据可以大大缩短调查人员理解事故经过的时间,减少不必要的猜测和推测,从而加快事故原因的查明和责任的界定。
在一些涉及人为因素的事故中,视频可以提供更直接的证据来评估机组人员的操作是否得当。

3. 提升航空安全管理:
飞行员训练反馈: 视频资料可以作为飞行员培训的重要工具,用于分析飞行员的实际操作表现,找出潜在的危险习惯或需要改进的技能。
应急预案演练评估: 客舱视频可以用来评估紧急情况下的机组人员应对能力和乘客的配合程度,为未来的演练提供参考。
预防性安全措施: 对非事故情况下收集到的视频数据进行分析,也可能发现潜在的安全隐患,从而采取预防性措施。

二、安装视频系统需要考虑的挑战和问题:

1. 技术实现和成本:
设备选型: 需要选择能够承受航空器运行环境(如振动、温度变化、压力变化)的专用摄像头和存储设备。
数据存储容量: 视频数据量巨大,需要高效的压缩技术和足够的存储空间。例如,一个完整的飞行过程的视频可能需要TB级别的存储。
数据传输和维护: 如何在飞机上有效管理和维护这些视频设备,以及在事故发生后如何安全地取出和传输数据,都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成本: 增加视频系统将显著增加飞机的制造成本、维护成本和运营成本。

2. 隐私问题:
驾驶舱隐私: 驾驶舱视频涉及飞行员的私人信息和工作细节,需要严格的隐私保护措施和使用规范。谁有权访问这些视频?如何防止滥用?
客舱隐私: 客舱视频则涉及到广大旅客的肖像权和隐私权,在安装和使用时必须遵守严格的法律法规和伦理规范。需要明确告知乘客并获得同意,或者对视频进行匿名化处理。

3. 数据管理和处理:
海量数据存储和管理: 每年全球航班数量巨大,如果每架飞机都安装视频系统,将产生天文数字般的数据。如何高效地存储、索引和管理这些数据是巨大的挑战。
数据分析能力: 需要强大的数据分析工具和专业人才来处理和解读这些视频信息。
数据安全: 防止视频数据被黑客窃取或篡改,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安全性。

4. 对现有黑匣子系统的影响:
视频系统是否会与现有的黑匣子功能重复?如何整合以避免冗余和不必要的复杂性?
视频数据是否会影响黑匣子数据的优先级和重要性?

三、中国是否有必要以及如何实施?

考虑到中国作为全球重要的航空大国,并且在航空安全领域不断追求进步,在中国飞机上安装视频系统作为一种补充和增强手段,是具有必要性的。

实施建议:

1. 逐步推广和试点:
可以先从新交付的飞机上开始安装,或者选择特定类型的飞机进行试点。
重点考虑在驾驶舱安装摄像头,因为这对于事故调查和飞行员训练的价值最大。客舱视频的推广则需要更充分的隐私和社会共识。

2. 技术标准和规范的制定:
国家民航局需要制定详细的视频记录设备的技术标准、安装规范、数据存储要求以及数据访问和使用权限等。
明确视频数据的保存期限、销毁机制以及在事故调查中的作用。

3. 隐私保护和法律法规的完善:
制定明确的法律法规来保护飞行员和乘客的隐私,规范视频数据的收集、使用和共享。
建立独立的第三方机构来管理和审计视频数据的访问和使用,确保公平公正。

4. 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合作:
借鉴国际上在航空视频记录方面的经验和教训,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民航管理机构进行技术交流和合作。

5. 与现有黑匣子系统的整合:
研究如何将视频信息与FDR和CVR数据进行有效整合,形成一个更全面的事故分析体系。例如,可以将视频中的关键时间点与FDR数据进行同步比对。

结论:

黑匣子技术并非落后,它依然是航空事故调查的核心。然而,随着科技的发展,在飞机上增加视频记录系统作为一种补充,能够提供更直观、更全面的信息,对事故调查、安全管理和飞行员训练具有重要的价值。

中国非常有必要在飞机上安装视频系统来溯洄事故,但需要一个审慎而系统的方法来推行。 这需要充分考虑技术实现、成本效益、隐私保护以及法律法规的完善,并可能需要一个逐步推广和试点过程,以确保其能够真正有效地提升航空安全水平。 简单地复制现有的黑匣子功能是不够的,关键在于如何设计和集成一个能够提供增量价值的先进视频记录系统。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确实落后了,在客机上都可以上网的今天,还不搞即时云备份,也是有点醉……

user avatar

波音最新的一个机型波音787-8是1990年立项,2011年上市。

空客最新的一个机型A350是2005年研发,2013年首飞。(A380已停产)

也就是近十年,波音和空客没有再研发新机型,靠吃老本。

全世界就这两个公司垄断,只此两家,没有了继续研发的动力,所以会想净一切办法来为自己不作为找理由和借口。

现在全世界仍然在研的大飞机是C919和C929,空客和波音会雇佣大量的水军来抹黑C919和C929,因为杀死这两个机型比搞研发来钱更快。

那么回到这个问题上,真做不了?飞机那么贵的价格这个存储搞不定?别拿工作环境忽悠人了,不做就是不做,懒就是懒。

中国能不能在购买的飞机上自己装呢?

不能,因为这种安装是需要空客和波音同意才行,如果自己安装,飞机出了任何问题和故障,波音和空客都不会售后。

user avatar

至于视频问题,我不了解储存介质技术现在是不是发展到大容量存储能做到航空标准以及成本问题,就不讨论了。

但是理论上说做ATG应该是可以保证所有陆上航线的信号和带宽问题,跨洋航班依托卫星应该是可以解决,毕竟现在空间站都能直播。这个无非就是个成本问题。

不过看一些视频科普介绍。有三点我确实有点理解不了。

一是陆地不发射信号。

这纯靠目视搜索,太耗费人力物力和耽误时间了。当然这个是小问题。

二是发射信号单元遇到撞击会跟储存单元分离。

这个我真的无法理解。虽然说整体解体和大冲击破碎是小概率事件。但是航空重大事故基本上都是解体或者严重撞击。

三是此型飞机两个黑匣子都在飞机后部。

虽然说理论上飞机前段损毁可能性较大。假设啊,飞机先后部受损或者脱落,这玩意不就废了?还是假设啊,假设这玩意没了,飞机还继续飞行或者滑行了一段时间,虽然时间可能很短,但后面的数据只能靠猜了?这玩意在飞机的总造价里真不算什么吧。两个系统合一,然后在不同的位置多装1-2套不行?

虽然有点阴谋论。个人是觉得飞机事故比例太低,根本没有动力激发制造商和使用者去技术升级。或者说他们的升级重心更多是在商业考量上,比如怎么装更多的人,怎么提高燃油经济性。其他的能用就行。

user avatar

如果跟消费电子设备的性能比起来,确实落后。但跟航天设备的性能比起来,黑匣子的性能不落后:

飞机(也包括各种航天设备、军工设备)在设计定型以后,就不再有大的设计改变,经过若干年(几年,甚至十几年)的测试,才能投入到市场上使用。所以飞机上的设备性能是必然落后于主流的消费电子设备的性能的,也就是投入即落后的情况。

类似的情况不仅仅是在存储领域,包括芯片制程(国内军工芯片有些还在40nm左右甚至更大)、主频等多方面。

内存卡并没有你想象的那么可靠,比如京东上的SanDisk存储卡的工作指标:

工作温度-25~85度,而飞机在平流层飞行的时候,最低温度可能低于-40度,普通存储卡能保证可靠性吗?但是对于军工、航空航天设备来说-40度根本不算什么,军工笔记本在-40度也必须能正常开机,如果换成苹果手机,早就冻坏了。

这还只是存储卡一项。摄像头的工作温度更窄,一般是-10~40度这个范围,夏天晒一晒就完蛋了。

假设我们能找到一个大容量的可靠的存储卡和摄像头,那么你怎么能保证这些设备一定能正常工作几万个小时呢?保证不了,只能实际测试,等几万个小时的测试完成以后,你会发现你的设备又落后于时代了。

你知道为什么车载摄像头为什么那么贵吗?甚至比旧手机还贵,清晰度还不如旧手机。因为车载摄像头要面对的是高温、低温、淋雨……各种极端的条件都要正常工作。你换个旧手机上去是可以,下一场雨可能就完蛋了。

评论区有人说神舟飞船上不是有摄像头吗?确实,那种摄像头是可以用在飞机上的。那种摄像头的清晰度怎么样,自己回去看看发射录像和出舱录像就知道了。


假设,你能搞定测试问题,那么还有新的问题:摄像头装哪里?怎么供电?怎么走线?你的走线是否会影响原有的飞机设计?电线短路了怎么办?电池起火了怎么办?你能保证你新安装的设备安全吗?(1998年瑞士航空公司111号MD-11失控坠海事故:机上娱乐系统线缆电弧引发火灾)

高可靠性的系统里,任何一个小的改动,都需要经过严格的论证测试,才能保护它是安全的,如果测试不严格,那么出了问题谁负责?737 800 Max就是测试不严格的结果,这用了多少人命换来的?

军工、航天上的设备的最基本要求就是高可靠性,其它的需求都是次要的,哪怕用性能换可靠性,也是值得的。

当然了,也有快速验证这种设备的方法,就是spacex的那种思路,不怕摔,反复失败来验证可靠性。问题是,飞机是有人的,spacex前期都是无人的,飞机要是想spacex那种摔法,有人敢坐吗?


题主最后说的解码问题,半年属于极端情况,比如黑匣子里的主板摔的粉碎了,需要到实验室里拆解芯片,然后解析里面的内容。如果破损不严重,不会需要太长时间。

官方之所以不公布第一个黑匣子的内容,一方面是官方没有及时公布内容的义务,还会影响遇难家属的心理健康,另一方面解码的时候需要防止对设备的二次破坏(法航447的黑匣子捞出来以后,专门泡在水里,目的是防止外部环境改变导致的二次损坏)。

user avatar

飞机上能使用手机的那一刻起,视频系统在线打通就不是技术难题了,只是垄断影响革新,没有驱动而已!

user avatar

当然落后,毋庸置疑。

每次空难后,都是找黑匣子找不到。

个人觉得,在飞行员得知飞行异常时,应该有个按钮,按下后启用备用的电源和备用的通信网络,将飞机的关键数据实时的传输到塔台之类的飞行控制指挥中心。

省的将来找黑匣子麻烦。

黑匣子只是最后一个的保存信息的手段 。

毕竟99%的空难,给飞行员有反应时间的。

这样就把问题解决了,难吗?

再说这个黑匣子设计,只有进水后,才能接通电源。搞得现在只能靠眼睛找黑匣子。

这个设计明显很保守,应该实时接通,只要过了一定的飞行时间,就自动向外广播信号。实现不难,定时报告电量,实时充电就行了。

我感觉是飞机制造公司故意不改进。

要想实现这样的功能,还得靠我们自己制造的大飞机。

user avatar

在座的别洗了,如今火箭上都有外面的摄像头直播,登月的玉兔降落月球都能有摄像头直播,天宫里都有摄像头直播....

飞机不做不改无非就是ab不做而已,为什么不做?这些人能找到一万个理由回复你。我猜的一个原因是,波音空客的工程师交流沟通信息,都需要把这些信息数据化,编码成一定格式的数据然后对方接受到再解码,众所周知视频数据属于不精确的落后的表象数据,是抖音快手这种低级娱乐app才会使用的低等信息传递方式。

user avatar

有飞行数据就能很大程度还原飞行状态,想用视频演示出来也不难。反而视频记录……要放在哪里呢?大概率就看了个寂寞。

user avatar

只要不考虑成本隐私培训费用适用人群等一系列其他问题,你给每个飞机配一百套弹射座椅两百套降落伞都行。

无非是不会使用弹射座椅和降落伞的人不能上飞机能不能幸存罢了,不然不会开伞的和抓不到跳伞时机逃离飞机的和现在没区别,这种程度的飞机坠毁过程中可能只有个位数的人能有跳伞窗口成功,抢吧。

只要不考虑通讯节点信号带宽卫星数量甚至飞行员意愿等一系列其他问题,你给飞机配实时视频监控甚至每个航班开一个直播一点问题都没有。

麻烦你帮忙付钱给中航商飞让他们重做C919的电子系统,再付钱给航天科工航天科技让他们打通讯卫星,最后付钱给飞行员让他们拥抱大直播时代。

我们所有人都会感激你的无私奉献。

你说你让航空公司自己改737NG?737是航空公司买的,不是他们造的,就像电脑是你买的不是你造的一样。CPU核显技术这么成熟,你能不能先把没核显的CPU都戳出个核显来稳定运行?戳一下都不保修对吧,波音也不保修哦。

我觉得管一管丢硬币的老太太都比这有用。

user avatar

搞不懂这么多答主一本正经的在那里瞎分析半天是什么情况。

现阶段已经有支持视频录制的黑匣子了。比如柯蒂斯家的Fortress系列。稍微高端点的型号就支持双路1080P 16FPS录像。可以循环录制最后两小时的视频。

还是那句知乎老规矩,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

user avatar

客机的技术更新其实及其保守。客机市场的主要生产商就两家,竞争没有激烈到让客机生产商注意优化这些细枝末节的程度,而作为客户的航空公司更注重经济性,你把其他东西搞得好,也不一定有航空公司愿意买单。

所以除了和经济性有关的部分,生产商对其他系统的态度基本就是能用、够用就行,只要没出毛病就一直用。

扯什么技术限制其实基本上是瞎说,黑匣子除了外壳基本上是个电子设备,你要说三十年前储存点视频不容易,现在还不容易么?甚至完全可以两个黑匣子互备,都储存一样的东西,不用分成一个记数据一个记录音,其实没有任何技术问题。只是更新这些东西确实需要投入不少研发与测试成本,更不要说为了建立标准壁垒,其实也给自己搞了很多限制,这就更没有更新技术的动力了。

别说黑匣子了,飞机的通信部分还在沿用几十年前的短波通信呢,还划出专用频道给它用,说了好多年要更新,现在还是仍然沿用。


给你打个比方,假如这世界只有两家汽车生产公司,而且汽车只有专业运输公司才买得起用得起,运输公司只有一个要求——省油省成本,除此以外的辅助设备能省尽量省掉。你要问它为啥连个多媒体屏幕都没有,行车记录仪还是个全屏马赛克的,那么业内人士会回答你:1、可靠性差,不敢用;2、已经够用了,不需要更新;3、研发要花巨大成本,就算多拧个螺丝也要几亿;4、你不懂车;5、不管为什么反正现在技术达不到……。连层层选拔出来的专业司机也有意见:1、我用惯了不想换;2、侵犯个人隐私。其实真实原因就三条:1、生产商不愿意增加成本;2、掏钱买车的运输公司也不想多花钱;3、司机泡妞车震不想被录下来。至于乘客怎么想,有本事你别坐车。

user avatar

没错,是早就应该安装视频监控了。但为什么不能安装呢?

因为飞行员反对,理由是侵犯隐私。

很早以前,美国就曾经想给黑匣子加录像功能,但是遭到了飞行员工会的反对而作罢。

因为民航客机大部分是欧美的,他们不给黑匣子加录像,后期我们也不能随便加进去,包括摄像头等。有个东西叫适航证。没有通过适航认证的设备,是不能加在飞机上的。

我们知道,黑匣子是有驾驶舱录音的。就这,民航局的人,想要调取录音听一听,飞行员都老大不乐意呢!

理由和美帝飞行员不让驾驶舱录像一样:侵犯隐私。

但实际上,这个道理是说不通的。大巴,火车,地铁等其它公共交通工具的驾驶舱都有录像,他们怎么不觉得侵犯隐私?银行柜员那多个摄像头无死角盯着,不侵犯隐私?就你飞行员牛逼,录像就侵犯隐私了?

认真说起来,驾驶舱是工作场所,不是卧室,也不是卫生间,没有隐私一说。不要说主要用于事后调查取证的黑匣子,就是老板想要检查员工的工作情况,也是天经地义的。

这是工作。老板花钱请你是来工作的,不是来搞隐私不让老板看的。要隐私,去你的私人场所,下班的私人时间里去搞。

实际上,飞行员抗议,还有个很重要的原因:现在科技发达了,飞机上自动化驾驶程度提高了,在巡航阶段,即使飞行员在睡觉,飞机也能飞。所以,有很多的飞行员,利用飞机的自动驾驶功能,划水摸鱼,不务正业。比如看书,玩iPad,睡觉,甚至和空姐发生不可描述的事情(比如国泰航空)。所以,他们当然不想让别人看到这一幕了。

这,才是飞行员的隐私!

我们知道,驾驶舱通常是封闭的,别人进不去也看不到。飞机在天上飞,航空公司的领导也不可能瞬移到驾驶舱里去检查你的工作情况。那么这就成了一个隔绝起来的信息茧房。飞行员在里面胡来,只要机组成员自己不出卖同伙,谁知道?国泰航空也好,让网红进驾驶舱也好,都是自己把照片曝光了,别人才知道的。那么这里我大胆的猜测一下,那些没有带照相机,没自曝的,还不知道发生了多少呢!

甚至,还有更恶劣一点的,本来上面为了飞行安全,给机组安排了足够的时间休息,结果机组利用休息时间去玩,去HIGH,彻夜狂欢,直到要起飞了才匆匆赶来,反正飞上天以后可以利用自动驾驶睡觉休息嘛。(11·21包头空难)

我们知道,飞行员一般是俩人,正副驾驶。通常一人睡了,问题还不大。若是俩人都睡着了,那才危险。

上次台湾就有飞行员举报自己的同僚。拍了很多同僚在飞行中睡觉的照片。可见这种情况有多普遍。还是那句话,如果不是他们自曝,我们大众又能如何得知?

转一段:

俄航的退役飞行员后来回忆,飞行员在飞行期间可以公然在驾驶室抽烟甚至喝酒。一些飞行员甚至会喝醉,这在苏联时代会被判刑直接坐牢。
自动驾驶期间,所有飞行员堂而皇之的全部睡觉。
更夸张的是,有的飞行员和空姐是情人关系,甚至在驾驶舱搂搂抱抱,卿卿我我长达数小时。

当然,也不是完全没有反制的办法,比如我国常用的办法是,隔一段时间呼叫一下飞机,如果俩飞行员都没有应答,那可就会引起重视了。

但是,这种方式能查的内容毕竟有限,所以,为了飞行安全,还是应该给飞机上安装监控录像。虽然,不能完全杜绝划水摸鱼的行为,但至少能让飞行员不那么放肆。

补充:

1,大巴司机为什么不抗议监控了他们的隐私?因为大巴司机时时刻刻都要集中精神开车,稍微不注意就有可能撞上了。所以监控视频拍的都是他们在认真开车。所以他们不怕调取录像,不怕被查,没什么隐私要操心的。

但是!假如说,某公司为了行车安全,减轻司机负担,给大巴安装上特斯拉那样的自动驾驶系统,让司机可以一边开车一边干别的,然后还把大巴驾驶室用不透明的材料遮住封闭,乘客都看不到里面在干啥,只有美女乘务员可以进出,那我估计大巴司机也会开始要求隐私权了,你们不能偷看。

2,有人说,长途飞行,飞行员是要睡觉休息的呀。不然疲劳驾驶也不安全的呀。

这句话没错。就像长途大巴,长途货车驾驶员,也有轮班休息睡觉的。但是,他们睡觉,是先换班,然后有个床铺给你睡的。而不是坐在驾驶位上睡觉的!不然大巴司机开着开着睡着了,那不吓死人啊?难道乘客还要说:“哎呀司机累了是要休息一下的嘛?”

飞行员也是这样,民航客机还有专门的房间给机长休息。这个时候有轮班飞行员替你驾驶飞机。而不是让机长正在驾驶值班的时候睡觉。


对于黑匣子,我有如下改进设计:

1,加上多路视频监控:

现在芯片技术发展了,当前的存储芯片,可以存储比起当年制造的黑匣子多几百倍的信息。

那么,不仅仅是驾驶舱的监控,还可以安装客舱监控,甚至,拍摄机舱外的摄像头也可以一并存储进去(常坐飞机的,可以看到客舱电视里,有拍摄机腹下方等舱外视角的摄像头)。

那么,加上个这些摄像头以后,不仅可以观察机舱内发生了什么,还可以观察飞机舵面有无异常,有没有泄露,飞机有没有被云雾,雷电干扰等。信息全面了许多。

2,当飞机发生异常时,自动/手动上传信息。

现在的飞机有卫星天线,那么可以设置为当危险时,比如异常机动,失火,被劫持,主警告等情况时,自动优先上传除视频以外的信息(视频太大了),比如仪表记录,驾驶舱语音,截图等。除了方便事后处理,也可以方便塔台等地面人员协助飞机处理故障。

3,两个黑匣子合二为一。

当年技术水平落后时,黑匣子需要分为驾驶舱语音记录器和飞行数据记录器。而现在技术发展了,这两个黑匣子可以合二为一。不过飞机可以继续放两个黑匣子,这俩黑匣子一摸一样,存储同样的数据,互为冗余备份,救援人员增加找到黑匣子的几率。

4,即将坠毁之前弹出一个备份黑匣子

我们知道,现在的客机都有地面迫近警告系统,它根据高度计和飞行状况,计算即将撞地时给飞行员发出PULL UP警告。那么这个系统还可以再升级一下,加上GPS北斗等全球定位,以及地形匹配系统。这样当计算机算出,根据当前状态,飞机即将坠毁的倒数X秒,从机尾弹出一个备份黑匣子,它打开降落伞缓缓落地,自动发出求救无线电信号,还可以漂浮在海面上。这样当发生马航370等类似灾难时,能迅速帮助救援人员定位,找到失事飞机,并减少黑匣子因严重事故损坏的可能性。

user avatar

非常落后。你能想象2022年的座舱语音记录器还和几十年用磁带的时候一样,只能记录2小时?波音和空客连换个容量更大的芯片都不愿意。

非常有必要,不但应该有驾驶舱视频记录,也应该有摄像头观测各个气动面的动作,并实时允许机组人员查看,日航123那种丢了垂尾结果机组折腾很久也没搞明白的情况应当用技术手段杜绝。

user avatar

事实上就是落后。

因为波音空客垄断市场,丝毫没有改进革新的动力,黑匣子就是清存货,能省一点是一点。都202几年了,一个视频监控都没有真是说不过去。机内机外安几个摄像头成本并不高,无论对飞行期间飞行员了解飞机状况还是事故后调查事故原因都很有好处。

比如空中浩劫有一集,飞机垂尾都没了,飞行员完全不知道为什么,如果知道至少可以针对性处置,虽不一定能救回来,至少多点希望不是。

驾驶室有视频事后还可以看清飞行员操作,排除人为操作的很多疑点。因为有好多次空中浩劫,飞行员遇到紧急情况全程没有说什么话。调查员把磁带听了又听,连猜带蒙推测事故原因,看到这些我都替他们着急,有个视频不好吗?

——————————————————————————————————

评论里面质疑没了垂尾就飞不了的,看看这个:

The Time a B-52 Landed Without a Tail Fin

就是85年日航123空难,垂尾掉了,飞机坠毁的直接原因也不是因为没了垂直尾翼,而是因为液压管线泄漏失压,导致全机舵面无法操纵。机组仍然能通过左右发动机动力输出调整来水平转向,但上下俯仰则完全无能为力,导致最后坠毁。

user avatar

就是,直接装个行车记录仪上去不就得了,买最贵的那种!插三星的TF卡!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