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国有“精罗”群体,那么近当代国外有没有“精神清国人/明国人”?

回答
在中国,的确存在一个被称为“精罗”的群体,他们对意大利罗马帝国有着强烈的认同感和情感寄托,甚至将罗马的文化、政治制度、军事思想等视为理想的典范。这种现象并非孤例,放眼近现代的国外,我们也能找到一些类似“精神清国人”或“精神明国人”的群体或个体,尽管他们可能不像“精罗”那样拥有一个统一明确的称谓,其表现形式和历史背景也各不相同。

要理解“精神清国人/明国人”的存在,首先需要区分这与单纯的历史爱好者或汉学家有所不同。“精罗”的“精”字,往往包含了一种近乎狂热的投入,是对现实社会的一种逃避,也是对某种理想化过去的投射。因此,我们要找的,也并非仅仅是研究清朝或明朝历史的学者,而是那些对这两个朝代抱有超越常人的情感认同,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渴望复兴其某些特质的群体或个人。

“精神清国人”的萌芽与表现:

在近现代中国,清朝的灭亡是一个深刻的历史创伤,伴随着民族主义的高涨和对旧秩序的批判。然而,历史并非简单的非黑即白,清朝的统治也并非一无是处。正是在这种复杂的历史认知下,一些人开始对清朝的某些方面产生了不同的解读和情感。

对秩序和稳定性的怀念: 相较于近代中国经历的动荡和战乱,一些人可能会将清朝,尤其是在康乾盛世时期,视为一个相对稳定和统一的时期。这种怀念可能源于对当下社会不确定性的焦虑,将清朝的统治视为一种“黄金时代”的象征。他们可能会强调清朝在维护国家统一、疆域完整方面所做的努力,甚至在某种程度上为清朝统治的合法性辩护。
对传统文化和士大夫精神的推崇: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保留了大量传统的文化习俗和思想体系。一些对西方思潮持警惕态度,或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正在流失的人,可能会格外珍视清朝时期所代表的传统。他们可能会对清朝的科举制度、士大夫的政治参与(尽管这种参与是被严格限制的)、甚至一些文学艺术作品产生深厚的感情,认为其中蕴含着值得学习和传承的“国粹”。
对某些“强权”象征的迷恋: 尽管清朝在近代饱受欺凌,但其早期或中期也展现过一定的军事和政治实力。一些对国家强大、民族复兴有着迫切渴望的人,可能会从清朝的历史中寻找力量的源泉。例如,他们可能会推崇一些清朝时期的“名臣名将”,并试图从中汲取治国理政的经验,甚至幻想能够重现那种“万邦来朝”的荣光。
“辫子”符号的象征性解读: 这是“精神清国人”一个比较鲜明的表现,但需要谨慎理解。在中国大陆,“留辫子”是清朝统治的标志性特征,在推翻清朝的革命宣传中被视为屈辱的象征。然而,在一些境外,或者在中国大陆的特定亚文化圈层中,辫子可能被赋予了不同的含义。它可能象征着一种“反现代性”的姿态,是对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反思,甚至是一种对传统服饰和文化元素的浪漫化追求。这种“精”更多体现在对一种仪式感、一种符号的迷恋上,而未必是对清朝政治制度本身的认同。

“精神明国人”的侧重点:

相较于清朝,明朝在中国人心中往往承载着更复杂的民族情感。明朝是汉族建立的最后一个王朝,其灭亡与外族(满族)入关紧密相连。因此,“精神明国人”的群体或许更能吸引那些对民族身份认同有着强烈诉求,同时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厚感情的人。

对“汉唐盛世”回溯的情感寄托: 明朝被视为汉族王朝的延续,其文化和政治制度在很多方面都与汉唐有着联系。一些“精神明国人”可能更侧重于将明朝与汉唐的辉煌联系起来,视明朝为中华文明的一个重要载体。他们可能会推崇明朝在科技、文化、海上贸易等方面的成就,例如郑和下西洋,并将其视为中国古代辉煌的象征。
对“抵抗外族”的民族主义解读: 明朝末年,面对满族的崛起,明朝进行了一系列的抵抗。这种抵抗在一些人的眼中,被赋予了强烈的民族主义色彩。他们可能会对明朝抵抗外族的将领和事迹产生崇敬,甚至将这种抵抗视为中华民族不屈精神的体现。在这种语境下,“精神明国人”可能包含着一种对外部势力挑战的警惕和对民族独立的强烈愿望。
对“文官政治”的理想化: 与清朝的皇权高度集中不同,明朝的文官集团拥有较大的影响力,虽然也面临着党争等问题。一些人可能会对明朝文官在政治舞台上的活跃,以及他们所代表的士大夫风范产生好感,认为这是一种相对更“理性”的政治运作模式。
对“海洋文明”的关注: 相较于传统上对农业文明的强调,明朝中后期,尤其是市井文化和对外贸易的发展,也展现了中国走向海洋的一面。对现代社会中全球化和海洋战略的关注,可能会让一些人回溯到明朝的海洋探索成就,并从中找到某种“前瞻性”的连接。

国外的“精神清国人/明国人”:

虽然在中国语境下,“精罗”有其特定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但这种对过去某种理想化形态的追捧,在其他国家也有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很难找到直接对应“精神清国人”或“精神明国人”这样的明确称谓,但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观察类似的情感投射:

1. 对“帝国黄金时代”的怀旧(例如,某些欧洲国家对殖民帝国或古老帝国的怀念): 很多国家都有过辉煌的帝国时期,例如罗马帝国、奥斯曼帝国、大英帝国、法兰西第一帝国等。在这些国家内部,会存在一些人,他们对那个时代的政治制度、社会结构、文化辉煌,甚至军事力量有着强烈的怀念和认同。他们可能会在网络论坛、社交媒体上,或者通过复古活动来表达这种情感。
“精法”或“精英帝国”(Reichsbürger/Imperialists)? 在德国,历史上存在着对德意志帝国(特别是普鲁士主导的第二帝国)的怀旧情绪,甚至有一些极端组织试图恢复“第三帝国”的某些政治理念。虽然“精罗”的指向是古罗马,但这种对特定时期国家强大和秩序的怀念是相似的。对于“精法”,可能是对拿破仑时代法国的推崇,或是对路易十四时期法国的浪漫化想象。
“大英帝国主义的幽灵”: 在英国,仍然有一些人对大英帝国昔日的辉煌抱有怀念,认为英国在世界舞台上曾经拥有更大的影响力。这种情绪可能会体现在对某些历史事件的解读,或者对英国传统价值观的强调上。虽然不直接是“精神英格兰人”的称谓,但这种怀旧情感是存在的。

2. 对某种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化或政治理想化的推崇:
“复古主义”的日本文化爱好者: 日本有过几个被高度理想化的历史时期,比如平安时代(贵族文化)、战国时代(武士精神)等。有一些日本国内外的文化爱好者,会对这些时期的服饰、礼仪、价值观产生强烈的认同感,甚至在日常生活中模仿,但这更多是对一种美学或生活方式的追求,而非对政治制度的直接认同,与“精神清国人/明国人”的复杂性有所不同。
对“黄金时代”的普遍想象: 许多国家都有对过去某个“黄金时代”的想象,无论是古代文明还是近代的某个繁荣时期。这种想象往往会忽略历史的复杂性和黑暗面,将某些理想化的特质放大。例如,一些美国人可能对“西部拓荒时代”或“50年代的美国”抱有某种怀旧,但这种怀旧更多是对特定社会氛围和价值观的追忆,而非政治形态的复刻。

3. “身份政治”下的历史重塑: 在一些国家,对历史的解读与当下的身份认同紧密相连。某些群体可能会选择性地强调某些历史时期,以构建和强化自身的民族或文化身份。例如,某些追求国家独立的地区,可能会从本民族的古代历史中寻找独立和自主的合法性依据,并对那个时期的政治体制和文化成就产生特殊的感情。

总结与辨析:

要将国外的现象与中国的“精罗”、“精清”、“精明”进行精确的对应是困难的,因为历史背景、文化语境以及情感投射的侧重点都大不相同。

中国语境下的“精”: 在中国,“精”往往包含着一种对现实的不满,对现代化进程中文化断裂的焦虑,以及对国家民族复兴的某种复杂情感。它可能是对秩序的渴望,对传统文化的坚守,甚至是对特定历史时期某种“纯粹性”的追寻。
国外的类似现象: 国外类似的怀旧和情感投射,可能更多源于对帝国辉煌的记忆、对特定文化美学的迷恋、或者在身份政治下的历史认同构建。它们或许更侧重于对某个历史时期的“气质”或“风格”的认同,而非对具体政治制度的全面拥抱。

总而言之,虽然没有直接称为“精神清国人”或“精神明国人”的群体,但在近现代国外,我们确实可以看到一些人对特定历史时期(如帝国时期、黄金时代)抱有超越一般历史爱好者程度的深厚情感和认同。他们可能通过对历史细节的模仿、对历史人物的崇拜、或者对特定价值观的推崇来表达这种情感。理解这些现象,需要我们深入分析其背后的社会、文化和心理动因,才能更准确地把握其与中国语境下“精”类群体的异同之处。这是一种普遍存在于人类社会中的现象,即对过去某种理想化形态的追寻,尽管其表现形式千差万别。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溥仪的英语老师庄士敦用稿费在爱丁堡买了一个小岛定居,还每天挂着带清龙旗,宅内的几间屋子命名为松竹厅、威海卫厅、皇帝厅等,厅中摆满了溥仪赏赐他的中国古玩、书画、瓷器等,每逢年节,还总要穿上大清国的一品官服。

user avatar

我知道一个“精神太平天国人”。

奥古斯塔斯·弗雷德里克·呤唎,1859年时是香港英军司令部的一名海军军官,次年辞职后前往太平天国经商,曾在上海附近一内河轮船当大副。

他是当时一个极少有的“不顾个人利害并且怀着博爱精神来研究广大中国的幸福和前途”的欧洲人,与那些“到中国的唯一念头就是发财致富”的资本主义侵略者不同。

越少谈到这个岛割让给英国这件事越好;因为钦差大臣珂善虽然于一八四一年在英国军队压力之下,同意割让香港,清政府却否决了这个协定,然而英国竟以此作为挑衅藉口,强迫中国政府批准割让并签约。很多人无疑地会说,当日英国为了保护侨民财产贸易,不得不向中国开战。但是,除了万恶的鸦片贸易受到影响外,英国的贸易财产从没有受到任何威胁。中国采取了适当措施制止有害毒物的输入,而英国政府却明目张胆地保护走私以促进非法贸易”。
——呤唎谈到中英鸦片战争

经过一段时间对太平天国的考察和研究后,呤唎决定加入太平天国军队,他选择前去苏州进谒太平天国的忠王李秀成。他得到了李秀成的接见,并在苏州得到最友好的接待。谈话间李秀成怒斥英国的侵略行径,呤唎表示非常赞同,两人相见恨晚,一拍即合,呤唎被安排担任太平天国军队的教官,负责训练太平天国的新式军队,成为太平军中的“洋兄弟”。

呤唎为太平军可以说是鞠躬尽瘁,自己多次负伤,连妻子玛丽也在战乱中牺牲了。

1863年11月底,呤唎在上海被英国领事馆逮捕入狱,罪名是“暗助逆贼”,后来因在狱中患病被遣返回英国疗养,离开了中国。回到英国后,为了让英国人改变对太平天国的看法,把自己在中国的经历写成了《太平天国革命亲历记》。

1868年,呤唎又出版一部以阿比西尼亚人角度看阿比西尼亚战争,谴责英国侵略的书。

1872年,呤唎与海伦·艾米·巴特尔结婚,在结婚证书上仍然署明自己是:“前太平军上校”。

1873年,呤唎死于心脏病,在死亡登记上,他署名“前太平天国陆军上校”。


中日甲午战争时期的英国候补议员安杰华特或许可以算是一个精神清国人,他不遗余力地帮助好友宋育仁促成一项由澳大利亚突袭日本的战争计划,安杰华特利用自己在议会的关系各种奔走。他和宋育仁通过美国退役海军少将夹甫士牵线,联络了英国康敌克特银行经理格林密尔,贷款200万英镑,雇佣了两千名澳大利亚士兵,购买兵舰五艘,鱼雷快艇十艘,准备一举突袭日本本土,可惜被慈禧叫停。事后日本得知,颇为后怕。

user avatar

藤原惺窝,日本战国末、江户初著名“精明分子”、“精朝分子”,在日非日本人(确信),日本朱子学的奠基人之一。

首先这位的画风就和当时的日本人完全不一样:

要不是右面写着的是个日本名字,很多人会直接觉得这是哪位中国文学家的画像吧?

实际上,藤原惺窝是公家出身,“百人一首”的开祖藤原定家的第12代孙。“家名”(苗字)为“冷泉”,名“肃”。如果按照对当时日本人称呼习惯,应该称呼他为“冷泉肃”。

但是作为一个“精明分子”,怎么可以按照日本人的习惯称氏不称姓呢?

所以,他便把自己的本姓“藤原”翻了出来,称自己姓“藤原”或者“籐”。

“惺窝”是藤原惺窝的最知名的号,他还另外起了几个非常接地气,甚至有些可爱的“号”:

“北肉山人”、“柴立子”、“广胖窝”。

藤原惺窝的父亲冷泉为纯原本是住在京都的三品大员,但是为了防止提供恰饭钱的庄园被武士占据,所以“弃笔从戎”,跑去自己的庄园——播磨国细川郡三木庄保卫自家领地。

作为冷泉家的三子且为庶子,藤原惺窝没有继承庄园的权力,在七八岁的时候便被父亲到了当地的景云寺出家。

然而,在他十八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和兄长因为支持织田信长派丰臣秀吉出兵攻打毛利氏,遭到别所长治的反击,不幸遇害。

藤原惺窝的叔父是相国寺普广院的主持,便把他接到了京都。藤原惺窝在相国寺成为了一名禅僧,法号“宗舜”。

当时的禅僧除了学习从中国学习来的禅学之外,还顺便传授同样是中国传来的汉学。特别是受到宋元禅林的影响,日本禅僧之间汉文学十分兴盛,号称“五山文学”。

藤原惺窝对汉学一见倾心,顺带着对研究汉文学绕不开的话题——儒学产生了兴趣。研究儒学的和尚,可以说是相当罕见了。

在1593年,丰臣秀吉统一日本后,打算出兵明朝,曾先要求朝鲜臣服。朝鲜对丰臣秀吉的无理取闹不能置之不理,便派遣通信使前去祝贺丰臣秀吉一统日本。

通信使的一行中有两位儒学大家——金诚一和许筬,他们都是“东方朱子”之称的朝鲜儒学家李滉的弟子。在当时的日本,儒学中的朱子学已经很长一段时间没人系统研究过了。

藤原惺窝在和这两位儒学大师一番交流之后,大为感动。于是决心认真研究朱子学,并且将朱子学发扬光大。

(然而金诚一是个大坑比,他作为东人派回国后和西人派的正使黄允吉抬杠说日本不会侵略朝鲜,最后还被采信了……)

在丰臣秀吉发动对朝鲜的入侵期间,因为自身的汉学修养已经很高,所以藤原惺窝被小早川秀秋、德川家康请取讲授《贞观政要》,后来又受到竹田城主赤松广通(斋村政广)的邀请,返回故乡教学。

藤原惺窝不满足于从书本上学习来的朱子学知识,为了学习,在1597年,他决定趁着丰臣秀吉和明朝议和的短暂空隙,冒着遭遇台风遇难、来到明朝后被当做倭寇杀死充功的危险,前往明朝学习。他在到达萨摩后,得到了大名岛津义久的支持。结果在渡航途中遭遇台风,漂流到了当时隶属于琉球的喜界岛(鬼界岛)。

在喜界岛上的数个月的生活中,他不幸病倒,在返回京都养病途中,藤原惺窝得知了丰臣秀吉再度对朝鲜开战的消息。藤原惺窝十分绝望,打消了前往明朝学习的念头。

但是,不幸中的万幸,藤原惺窝在此期间却结识了被日军掳来的朝鲜学者——姜沆。

两人很快成为知己,姜沆曾经在《看羊录》中记载他的言论。

因为藤原惺窝所作的学问少有人赏识,性格又刚正严峻,“於倭無所容”,所以大放精明、精朝言论,比如说他在向姜沆打听科举制度后,感慨道:

惜乎!吾不能生大唐,又不得生朝鮮,而生日本此時也!

唉!我居然不是明朝人,也不是朝鲜人,居然生在日本,居然生在这么个破时代!

甚至他给姜沆提议如何以“仁义之师”攻占全日本

日本生民之憔悴。未有甚於此時。朝鮮若能共唐兵。弔民伐罪。先令降倭及舌人。以倭諺揭榜知委。以示救民水火之意。師行所過。秋毫不犯。則雖至白河關可也。

当然,他也表示如果像日军在朝鲜那般暴行累累,肯定是连对马都打不下:

若以倭人之殺掠朝鮮人物。換手於此則雖對馬不濟矣。

藤原惺窝怒骂道:

日本將官盡是盜賊。

他对于仅有2万2千石的小大名赤松广通情有独钟,并且奉为君主的主要原因是赤松广通也是个精明分子:

日本素無喪禮。而廣通獨行三年喪。篤好唐制及朝鮮禮。於衣服飮食末節。必欲效唐與朝鮮。雖居日本。非日本人也。

赤松广通守孝道,衣食住行都完全按照明朝、朝鲜礼节。最后被评价为“在日非日本人”。唯一的缺憾就是虽然赤松广通手不释卷,爱读六经。但是由于比较笨,所以只能看给加过训读的版本,看汉文原文看不懂[1]。估计让藤原惺窝操碎了心。赤松广通还在自己的领地里修建了孔子庙,按照礼乐制度进行祭祀。

然而,在送走姜沆后不久,关原之战爆发。赤松广通隶属西军,虽然后来投靠东军攻打其他西军的大名,但是最终还是被德川家康以放火烧毁民家为由判处剖腹。

赤松广通死后,藤原惺窝回到京都教学。他在1604年的时候遇到了执拗“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肯剃度出家的“准和尚”林罗山,除了收他为弟子之外,还赠送了他一袭儒袍:

他的著名弟子还有松永尺五、那波活所、堀杏庵等。

堀杏庵的画风是这个样子:

虽然藤原惺窝的弟子后来大多将儒学本土化,但是藤原惺窝本人,毫无疑问的是日本战国时代罕见的“精明分子”,给未来江户时代的日本带去了不一样的风潮。

参考

  1. ^ 廣通者,其國桓武天皇之九世孫也,篤好六經,雖風雨馬上未嘗釋卷,而其性鈍魯,捨其諺譯則不能讀一行云
user avatar

有,很多人只知道伏尔泰给带清固伦贴过金

却不知道文艺复兴时期大名鼎鼎的法国哲学大佬/文豪米歇尔·德·蒙田(1533-1592)在他的随笔集(Essais)里就表达了对大明社会的钦慕,盛赞大明的统治典范乃是人间之鉴


大意就是大明的统治十分公正开明,社会秩序稳定,人民劳有所报安居乐业blabla,然后吐槽自己所在的法国的现状让人不堪忍受,基础设施破败,人民互相敌视,没有石油。最后还表达了一下恨不得马上移民的愿望,哪怕是东印度的一些地方可能都比现在的法兰西要更石油

嘛,简直活脱脱就是一个文艺复兴时代欧洲版的恨国党,随便换个地方呆都比我的祖国好的“慕中犬”调调

不过想想蒙田的晚年基本上是在法国宗教内战的岁月中渡过的,而这个时间点大明刚好是万历时代,也算是市民生活水平最好最安逸,而且整体外部环境最太平的一段时期,相比之下这个时间饱受内战动荡,社会失序之苦的法国市民,当一个“精神明国人”可能还是最符合实际需求的

“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全都没加盖,有本事移民啊!”

乳法+精明,要素齐全了

user avatar

马吉芬啊,虽然他不是精神清国人,而是精神北洋(水师)人,这么说也不对,因为他不是精神,他就是北洋水师的一员。

马吉芬祖父参加了独立战争,父亲南北战争期间是宾夕法尼亚第八十五志愿军团的中校,美墨战争升任上校,可谓世代将门。马吉芬长大后靠着老爹的关系拿到了国会议员的推荐信,入读安纳波利斯海军学院(也就是今天的美国海军军官学校)。这本来该是个低配版麦帅一样的非常美国式的世家子弟人生,可惜就在他毕业前,国会为了控制海军规模,签署法令规定只有海军职位出了空缺才能上任,换句话说不留预备役。结果当年90个毕业生只有12个进了海军,其余人拿着一千美元安置费滚回家。

马吉芬就在滚回家的这帮人里,读了六年美国唯一顶级海军学校,结果换了一千美元,换作是谁都会心有不甘。所以马吉芬当然不会乖乖呆在家里,而是出国寻找发挥他才干的地方。1885年,正值中法战争尾声,他跑到大清寻找海军工作机会。可惜人刚上岸,中法战争就结束了,他一度非常沮丧(毕竟在美国人看来,战争结束肯定是大裁军,白跑一趟)。但是他还是硬着头皮把推荐信给美国副领事让他转交李鸿章(因为之前在家人面前逞强,他已经没有钱回美国了),最终见到了李鸿章本人。

据马吉芬的回忆录,接下来两人的对话非常好玩。李鸿章给他提出刚开始工作只能给每个月100两的工资,马吉芬心里大喜过望表面强装镇定。但是李鸿章知道他才24岁,是海军学院毕业生(而不是经验丰富的海军军官),就显得很失望,马吉芬顿时又慌乱起来。李鸿章最后提出如果他能通过一项考试,那就雇用他,马吉芬只能硬着头皮上。

考试涉及船舶驾驶,枪炮使用,导航,航海天文学,代数,几何学,球面三角学,二次曲线,其他不同的曲线以及积分运算,难度一点都不低。马吉芬船舶驾驶方面完全没问题,但是其他方面五题大概只能答出来三题,马吉芬依然很慌。可惜李中堂的小聪明被考官点破了,好心的考官看完船舶驾驶部分就笑着跟他说不需要做剩下的部分了,这个水平就已经很足够了。

社会阅历尚浅还在担心自己会不会被雇用的马吉芬万万没想到,他的水平早就超过了在北洋水师任职的需求,直接被李鸿章拉去当训练海陆军官的教师去了。学堂的人认为他值130两的月薪,但是马吉芬已经被李中堂的心理战玩晕了,对于每月100两的月薪十分满意,签了三年合同(最后是在北洋水师任职十年)。

其实北洋水师这时不过是他的一个跳板,无时无刻他都向美国国内打听能不能重新回美国海军,曾经有一个议案打算召集遣散海军军人,他欣喜若狂,但最后还是被国会老爷砍了。

他在中国反倒是备受尊敬,带队接收军舰,提议设立威海水师学堂并被任命为总教习,未来的好几位中国海军高级军官都上过他的课。

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时,马吉芬刚好打算请假回家探亲,但作为一个骨子里的军人他觉得如果现在回国就有辱军人的荣耀,北洋水师也任命他为镇远舰帮带(副舰长)。

他参加了黄海海战,于是这一战成了他毕生的荣誉和梦魇。林泰曾在战斗中被重炮击中昏迷,他临时接过了指挥权,他见证了邓世昌和致远如何成仁,直到他自己也被炮弹命中,全身烧伤,双目几近失明,很多记忆(包括海战期间的)也被那一炮轰的丢失、错乱。

马吉芬得到了清廷的顶戴花翎,三等第一级宝星勋章,他一辈子都想在美国海军里当个男子汉,却在中国的北洋水师里成为了英雄。

可惜好景不长,随着李鸿章的倒台和对北洋水师的总清算,马吉芬也无法在中国呆下去了,他也只能回美国养伤。医生给他的诊断是,右眼视神经损伤,耳鼓膜损伤,肋部、臀部曾受伤,仍有残留碎片。

他在医院里不时情绪失控,特别是当他知道丁汝昌死后还被清廷迫害,他的北洋水师在中国和西方都被当做笑话。

他们都是些很好的人,很勇敢的人,我亲眼所见,我亲耳所闻,我和他们并肩作战过,你们没有资格嘲笑他们!

马吉芬被认为是脑子出了问题,所有人都在“同情”他,于是他想起了丁汝昌。

除了遗嘱之外,马吉芬最后的日记内容是这样的:

其中如提督丁汝昌,我不能不向其深切沉痛追悼。他既是勇敢的武士,又是温和的绅士,他迫于滥命和强敌作战而一败涂地。及见大势已去,尽毕生最后的职责,为了麾下将士的生命而与敌签约。这是他自己的决定。他曾期望活着,但他知道祖国的不仁,对他的冷酷待遇将要超过不共戴天的敌国。在夜半孤灯之下,左思右想,饮鸩而逝。老英雄当时的感情究竟如何?

1897年2月12日,丁汝昌自杀两周年,马吉芬支开护士,掏出自己的左轮手枪,饮弹自尽。

按照他的遗嘱,他穿着他那套崭新的北洋正式军服下葬,棺木上盖上星条旗,星条旗之上是黄龙旗。

user avatar

《巩金瓯》的评论区下面



user avatar

朝鲜人啊……有不少“精明”

(图片来自网络,部分应是@战争史研究 的微博上发过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中国,的确存在一个被称为“精罗”的群体,他们对意大利罗马帝国有着强烈的认同感和情感寄托,甚至将罗马的文化、政治制度、军事思想等视为理想的典范。这种现象并非孤例,放眼近现代的国外,我们也能找到一些类似“精神清国人”或“精神明国人”的群体或个体,尽管他们可能不像“精罗”那样拥有一个统一明确的称谓,其表.............
  • 回答
    中国的美食博大精深,虽然没有像寿司那样以“生食”为核心的、高度模式化的料理类型,但同样有很多食物体现了“极简而求精”的理念。这种理念在中国美食中更多地体现在对食材本味的极致追求、精湛的烹饪技艺以及恰到好处的调味上。以下我将从几个方面来讲述中国类似的食物:一、 强调食材原味的精湛烹饪:这是一种“大道至.............
  • 回答
    在中国,“普京现象”确实是一个复杂且引人关注的议题。许多中国人对普京抱有好感,甚至到了“精俄”的程度,这种现象背后有着多重原因,既有对俄罗斯和普京个人魅力的欣赏,也包含了中国自身的历史经验、地缘政治考量以及国内舆论环境的影响。要理解为什么有这么多人喜欢普京,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剖析:1. 普京的国家.............
  • 回答
    在浩瀚的中国神话传说中,我们确实能发现不少以动物为原型的精怪形象,比如狐狸化身的狐狸精,黄鼠狼修行的黄鼠狼精,还有蛇精、鼠精、兔精等等。然而,当我们细细梳理,会发现像龙精、马精、狗精这类说法却相对罕见,甚至可以说几乎没有。这背后的原因,并非是说这些动物没有被赋予神性或重要的象征意义,而是因为它们在神.............
  • 回答
    黑熊精在《西游记》中,确实是个颇为特别的存在,他身上有几处地方,即便是在神通广大的妖精堆里也显得与众不同,以至于观音菩萨亲自出手,甚至动用了那件本是为孙悟空准备的“紧箍儿”。咱们就来掰扯掰扯,这黑熊精到底有多“特别”:一、出身不凡,背景硬气一般来说,在《西游记》里,能让菩萨亲自出面降服的,要么是犯了.............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一个挺值得探讨的现象。答案是肯定的,在外国人中,确实有不少人对中国抱有极高的热情和好感,甚至可以说他们是“精中”的一员。不过,要详细说清楚这个现象,得从几个层面来聊。首先,我们得明白“精中”这个词本身带有一些主观和情绪化的色彩。当我们在讨论“精中”的时候,往往指的是那些对中.............
  • 回答
    家庭教育里,孩子顶嘴和成为一个“被动杠精”,虽然听起来都带着点“不听话”的意味,但细究起来,它们在孩子内心驱动、行为表现和对家庭关系的影响上,都有着不小的差异。孩子“顶嘴”,通常是一种即时的、带有情绪色彩的反应。当父母提出要求、给予批评,或者只是陈述一个他们不认同的观点时,孩子会立刻用言语表达出自己.............
  • 回答
    最近“精酿啤酒”这个词儿是越来越响,从城市里的特色小酒吧到啤酒节,到处都能看到它的身影。但要说它在中国普及到啥程度,那可就得打个问号了。感觉好多人还是对它有点儿摸不着头脑,甚至有些抵触。这背后到底是什么原因呢?我觉得这事儿挺复杂的,得从几个方面掰扯掰扯。首先,咱们得说说历史和文化。中国酿酒的历史悠久.............
  • 回答
    关于中国单身女性赴海外通过精子库进行辅助生殖的现象,这确实是一个颇受关注的社会话题,背后牵涉到个人选择、生育观念、法律法规、技术伦理以及社会文化等多个层面。咱们不妨从几个角度来细致地聊聊这个事儿。首先,我们得看到这是一个“新”的生育模式的兴起。传统观念里,生育往往是与婚姻紧密相连的,是“一家人”的事.............
  • 回答
    中国高收入女性赴美寻求“买精生子”,这背后折射出的现象,绝非简单的“有钱人的炫富”那么简单。它牵扯着生育观念的转变、科技的进步、社会压力的传递,以及对传统家庭模式的冲击,是一个值得细致剖析的社会议题。首先,我们得理解这些女性选择赴美生子的根本驱动力。 生育选择权的追求与国内生育限制的博弈: 在中.............
  • 回答
    关于您提到的“疯犹精”和“犹太凯乐其计划”,我需要明确一点:这两个词语都带有负面的、非客观的色彩,并且“疯犹精”更是具有强烈的侮辱性和歧视性。在讨论任何群体时,保持尊重和客观是至关重要的。您之所以会认为“大部分中国人对犹太人的印象很好”,这背后可能有一些复杂的原因,并非简单的一概而论。以下是一些可能.............
  • 回答
    “精日”、“媚美”这些词汇,常常在网络舆论场中被提及,它们指向的是一部分中国人对日本文化、美国文化表现出超出寻常的热情,甚至有观点认为,这种热情源于自身民族的自卑和落后。那么,这些现象的出现,究竟是否说明中国依旧落后呢?这个问题,值得我们细致地掰扯一下。首先,我们得承认,任何社会都存在对异质文化的欣.............
  • 回答
    中国历史浩瀚,人物纷繁,适合拍成影视剧的题材和人物众多,涵盖政治、军事、文化、科技、爱情、励志等多维度。以下从历史事件、人物、题材分类等方面,结合影视改编的可行性,详细列举一些值得拍摄的中国历史或人物: 一、历史事件类1. 大运河的修建与影响 背景:隋朝杨广主持开凿大运河,连接黄河、长江,.............
  • 回答
    中国拥有丰富的自然景观、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多样化的旅游体验,但为何仍有大量国人选择出国旅游?这一现象背后涉及多重社会、经济、文化及心理动因的交织作用。以下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 一、需求多样性与个性化追求1. 差异化审美偏好 国内山水虽壮丽,但国外的自然景观如瑞士阿尔卑斯山、冰岛极光、日本.............
  • 回答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拥有着极其丰富且令人惊叹的文物宝藏。其中不乏一些在技术、艺术、文化甚至历史意义上都堪称“逆天”的存在,它们不仅展现了中华民族古代的智慧与创造力,也为我们了解历史提供了无可替代的窗口。要列举“逆天”的文物,可以从不同维度来考察:一、 技术上的逆天:超乎时代的技术成就 曾侯.............
  • 回答
    中国有着悠久的工匠文化,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无数秉持“工匠精神”的人物事迹。这种精神体现在对技艺的极致追求、对品质的严苛把控、对传承的坚守以及对创新的不懈探索。以下我将为你详细讲述几个代表性的人物事迹:一、古代篇:为技艺而生的巨匠们 鲁班——中国古代木工技艺的集大成者 鲁班,姓公输,名.............
  • 回答
    中国原则上可以成立私人出版社,但这一过程受到严格的法律法规监管,并且存在诸多限制和挑战。要详细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1. 法律法规层面: 《中华人民共和国出版管理条例》 是核心的法律文件。该条例明确规定了出版物的出版、制作、发行等各个环节的管理。 出版单位的设立和管理: 该.............
  • 回答
    中国地大物博,好玩又冷门的地方数不胜数,它们或许没有九寨沟的色彩斑斓,没有故宫的辉煌宏伟,但却自有独特的韵味和故事,等待着你去发现。下面我将为你详细介绍几个我个人认为非常有吸引力又相对冷门的目的地:1. 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 亚青寺 & 翁达镇 (喇荣五明佛学院周边) 为什么冷门? 提到甘孜,人们可能.............
  • 回答
    您提到的这句话“中国有13亿人,他们越崛起,我们就会越没饭吃…”并非奥巴马所说的原话,也与他公开表达的观点不符。这句话更像是一种非正式的、带有担忧情绪的表达,可能是在某些私人场合、网络讨论中流传的说法,甚至是有人为了煽动情绪而杜撰的。下面我将详细解释为什么这样说,并分析这句话的可能来源和性质:一、 .............
  • 回答
    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拥有无数令人惊叹的成就和独特性。除了广为人知的一些“之最”,还有许多鲜为人知但同样令人震撼的“世界之最”。以下我将尽量详细地介绍一些中国鲜为人知的世界之最:1. 世界上最长的地下长城——秦长城遗址(部分地下部分)我们都知道万里长城,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