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国有什么类似寿司那样的极简而求精的食物?

回答
中国的美食博大精深,虽然没有像寿司那样以“生食”为核心的、高度模式化的料理类型,但同样有很多食物体现了“极简而求精”的理念。这种理念在中国美食中更多地体现在对食材本味的极致追求、精湛的烹饪技艺以及恰到好处的调味上。以下我将从几个方面来讲述中国类似的食物:

一、 强调食材原味的精湛烹饪:

这是一种“大道至简”的哲学,通过最少的加工,让食材本身的鲜美、醇厚展现到极致。

白切鸡(粤菜):
食材: 通常选用三黄鸡、清远鸡等优质嫩鸡。鸡的品质是关键,肉质要鲜嫩多汁,骨头缝里都带着肉香。
烹饪: 鸡会整只或斩件后,在温度恰到好处的鸡汤(有时只放葱、姜、料酒或不放任何调料)中慢煮至熟。关键在于火候的掌握,要做到“皮爽肉滑,骨软肉嫩”,鸡肉内部不能煮老,保持鲜嫩的口感。
调味: 最经典的吃法是蘸姜葱蓉(白切鸡的灵魂),用姜末、葱白末加上少许食用油(有时会用鸡汤或猪油)拌匀。这个蘸料简单到极致,却能最大限度地衬托出鸡肉本身的鲜甜和葱姜的清香,毫不喧宾夺主。有些地方也会搭配海鲜酱油,但姜葱蓉是最能体现“极简”的。
精髓: 就是让那一口鸡肉的鲜嫩和原味,成为舌尖上的主角。任何复杂的香料和酱汁都会破坏这种纯粹。

清蒸鱼(各地普遍):
食材: 选择新鲜的鱼是第一要素,比如鲈鱼、石斑鱼、鳜鱼等。鱼必须是活蹦乱跳的,才能保证其鲜美。
烹饪: 将鱼处理干净,鱼身划几刀(以便入味和成熟均匀),肚子塞入葱段、姜片。然后放在蒸笼里,用旺火快速蒸熟。关键在于火候的控制,蒸的时间过长,鱼肉会老;时间太短,鱼肉会生。要做到鱼肉鲜嫩,用筷子一夹就能轻松脱骨。
调味: 蒸好后,倒掉盘中多余的腥水,淋上热油激出葱姜的香味,最后淋上蒸鱼豉油。蒸鱼豉油是特制的酱油,咸度适中,带有微甜和豆豉的醇厚香气,不会盖过鱼的鲜味。
精髓: 极致的鲜和嫩。通过简单的高温蒸制,保留了鱼肉本身细腻的纤维和清新的海鲜味。

白灼虾(粤菜):
食材: 新鲜的活虾,通常是基围虾、海虾。
烹饪: 将活虾放入沸水中,加入少许姜片和料酒,迅速焯熟。关键在于虾要煮到刚刚变色,虾壳和虾肉之间没有缝隙,虾肉保持脆嫩弹牙的口感。
调味: 最传统的吃法是搭配姜醋汁(醋、姜末、少许白糖)或简单的酱油。这种做法,就是让虾的原味成为绝对的主角。
精髓: 虾的鲜甜和紧实的口感。

二、 追求极致口感的简单点心/小吃:

这些食物可能制作工艺不复杂,但对食材的选择、处理和制作手法有极高的要求,最终呈现出令人惊艳的口感。

灌汤包(苏锡菜):
食材: 精细的面粉、上好的猪肉馅(通常是夹心肉,肥瘦比例恰当),以及用骨汤或鸡汤冻成的小块。
烹饪: 将肉馅与汤冻混合,包入经过反复揉搓、发酵得当的面皮中。包子皮要薄而韧,能够承受汤汁的重量而不破。制作过程需要技巧,确保汤汁完全被包裹在包子内部。
食用: 吃的时候,先在包子皮上咬一个小口,小心地吸吮鲜美的汤汁,然后再吃包子皮和肉馅。
精髓: 柔软的包子皮与鲜香浓郁的汤汁在口中交融,形成一种绝妙的口感体验。看似简单,但制作难度极高,对皮的劲道、馅料的调味、汤汁的鲜美都有严苛的要求。

馄饨/抄手(各地有特色):
食材: 精细的面粉制作的皮,优质的肉馅(猪肉、虾仁等),以及鲜美的汤底(骨汤、鸡汤等)。
烹饪: 皮要薄而有韧性,馅料要新鲜且调味恰当。包制的手法也有很多种,讲究美观和易于煮熟。
调味: 通常是配以猪油、酱油、醋、葱花、芝麻酱、辣椒油等构成不同的汤底或蘸料。
精髓: 无论是皮的滑嫩,还是馅料的鲜美,都考验着制作者对食材和火候的把握。例如川渝的红油抄手,虽然有辣椒油,但其精髓在于抄手的皮质和馅料的香辣平衡,而非单纯的辣。

三、 天然食材的简单呈现:

有些食物几乎不做加工,直接通过处理和组合来展现食材的天然风味。

凉拌菜(各地普遍):
食材: 选择新鲜的时令蔬菜,如黄瓜、木耳、海带、豆腐皮等。
烹饪: 通常是简单焯水或生食,然后用少量调料拌匀。
调味: 以醋、酱油、蒜末、香油、辣椒油等为主,目的是提味、增香,衬托蔬菜本身的清爽。
精髓: 清爽、健康,展现蔬菜本身的质地和风味。例如凉拌黄瓜,看似简单,但黄瓜的脆嫩度、醋的酸爽度和蒜末的辛香是否恰到好处,都能影响口感。

腌笃鲜(上海菜):
食材: 新鲜的春笋、咸肉、鲜猪肉。
烹饪: 将咸肉和鲜肉切块,与去皮切块的春笋一同放入砂锅中,加入适量的水,小火慢炖。
调味: 仅用咸肉本身的咸味,不加任何味精或多余的调料。关键在于食材的搭配和火候的掌握,让笋的清甜、咸肉的鲜香、鲜肉的醇厚充分融合。
精髓: 一锅鲜美的汤,将春笋的季节性鲜甜和肉类的风味完美结合。越是简单的配料,越能体现食材本身的品质。

总结:

中国美食的“极简而求精”体现在:

1. 对食材本味的尊重: 选用最优质、最新鲜的食材是前提。
2. 对烹饪技艺的极致追求: 在看似简单的烹饪过程中,蕴含着对火候、时间、刀工的精湛掌握。
3. 恰到好处的调味: 调味料只是辅助,目的是提升而非掩盖食材的原味。
4. 感官体验的丰富: 在极简的外表下,追求口感(嫩、滑、脆、韧)、香气和味道的和谐统一。

虽然没有“生食”这一特定标签,但白切鸡的“皮爽肉滑”和清蒸鱼的“鲜嫩多汁”都达到了极高的境界,与寿司所追求的食材原味和精细处理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它们都证明了,当食材足够好,技艺足够精湛时,最简单的烹饪方式反而能带来最深刻的味蕾享受。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

寿司看似精致,师傅严谨,中国看似粗糙,师傅漫不经心。实际上中国饮食上严谨是日本人永远学不会的和真实情况让他们恐怖的。

…………………………

拉面的骨汤就不提了,几十年经验都不一定是大师傅,一不留神差一点,一堆街坊四邻吃饭就要对着窗口一顿说。

肠粉这东西工艺就那么简单,但是就是几秒钟得事决定一个餐厅生意是否火爆。要是稍微厚了或者蒸的短了,一茶楼早茶的客人就要开始骂大街了。

爆肚和楼上一样,开水烫一下就上了,这特么和握寿司一个道理啊,比那个要求高。东京内大神一天8个客人就特么极限了。看北京几个牛逼爆肚,大师傅后面一天爆多少?每天来的主顾虽说市井小民,哪个嘴上功夫不了得。你是没见过哪次爆的要是差点意思,满馆子的骂声和埋怨。

老妈蹄花,和所有四川加重庆美食。我和同学讨论过就是这样一个情况,在当地开饭馆不好吃的直接就垮了,活下来得全是好吃的。

……………………………

肠粉,拉面,爆肚三个的大师傅,每天面对多少食客?出多少份食物?出餐高峰期效率?还要保证口感几十年不变(这帮食客吃了几十年有点变化他都知道)?而这一切他们觉得很正常,就是这样,过日子么。餐点高峰过了,后门抽根烟,叫小弟去吧今天彩票买了才最重要。

………………………………

这里我想说的是很早我也折服与日本美食的惊艳,可后来发现世界上所有没有内涵的事物都会通过“技”和“型”来填补自己的不足。中国饮食已经进化到不屑于这个层级了,食客和厨子都觉得这一切都是正常需求。君不见国宴菜单摆盘也就那么回事,仔细看菜品就很有意思的。

………………………………

有点跑题了,回来继续推荐极简精尽的

拉面

肠粉

蟹黄豆腐

爆肚

老妈蹄花

土笋冻

芝麻烧饼

羊汤

新疆烤羊肉串(可别小瞧)

肉夹馍

重庆小面

蛋炒饭

鸭血粉丝汤

鱼生(这个大神级存在)

所有大江南北腌制,熏制品

上海小笼包

……………………………

TMD不写了,竟然写饿了。坑人的答主,靠

……………………………

不小心过400赞,辛辛苦苦这么多年知乎。最后还是回到吃的问题上。

……………………………

部分Q&A

对于摆盘:中华美食精髓全在内在,论好看可以去看看顶级的国内厨师雕工比拼,从雕刻到摆盘绝对的艺术。另外比如大董的摆盘都是视觉享受。

对于自信:个人角度讨论国家与国家之间事情,我觉得除了吃,中国人没啥是顶级的。绝对的称霸全球。腼腆点形容各有千秋吧。

我的回答大部分是市井之流的吃的,如果论摆盘精美,整桌菜的荤素搭配等。宫廷菜,江浙的官府菜,粤菜,鲁菜,仅仅四个菜系就能碾压一片了。色香味俱全。

寿司终究是好的。摆盘的精致和厨师对其的考究。但是提问是说比较中餐,这就好像挺好一个国产汽车非得和日系原装进口比较。

…………………………

早年笔者(开始ZHUANG BI)03年刚毕业一直燕鲍翅酒楼和会所拍摄菜品,经常和厨师长混一起。后来在一个会所工作过。赶上北京开会所的高峰期,也算是见过一些高端饮食。

…………………………

很多人对我的回答不屑,有时候就纳闷了。中国部分东西凭什么就不能自信和是世界第一呢?自信一点好不好,至少吃货共和国称号是肯定的。

…………………………

补充在600赞后面

有人说我回答不贴题目,可能我回答的文字有点飘,但是我所举例的食物都是极简求精的,在制作过程中对口感,制作方式都是减法设计都基本到极致。

举几个个案说下。

羊汤

清水煮,适当调料。就这么简单,是的没别的技术,你我都能做,您回家试一次就知道了,绝对做出来总是差一点。师傅每天要检查扔进锅里的前羊骨头质量,一根稍微坏的骨头,整锅羊汤都变味的,调味品不能多,也不能少,少了满屋子羊膻味,多了羊汤没有羊肉味。

肠粉(不谈馅料就聊皮)

粘米粉加澄粉或者红薯粉混合,调和好了后,淋在笼屉上,开水锅上面一蒸,马上就好。一切就是这么简单,谁都可以在家做。谁都做不好。面粉类的比例,淋多厚,蒸多久。简单精致到极致,功夫和用心全是几十年的功力化成云淡风轻一样的每一天早晨工作。

这些简单精致的食物都是每天出自大师傅之手,每天要保证能供应几百分甚至上千份,出品频率高的时候按秒计算。他们得简单不是外观和第一感觉精致,简单。他们得用心,匠人功力,经验完全用在食物的背后。简单的工艺,和环节,对细节的把控。一切最终去生活一样信手掂来,甚至自己都不觉得这一切是很牛逼的,他们觉得这很正常。

非得要硬是比较我们可以看到,中国食物会在内在的追求精致,日料追求得仍然没有那么深度。


(在写后半部分补充时候我正在吃北京一家很经典的日式西餐居酒屋,我也很喜欢寿司,日式西餐,三得利的威士忌。)


既然要讨论我们就事论事,好的就是好的,不好就是不好。

非得抓着某些尾巴不撒手童鞋,非得说中国哪些哪些食物啊,饭店啊逼着别人承认不好。非得让别人承认这些不好才行。就好像我说所有带翅膀的都能飞,您非得说你看企鹅就不会飞,鸵鸟也不会飞,是不是?是不是?是不是?

┗( T﹏T )┛

………………………………

诚惶诚恐的写在1500赞后面

说点跑题的话题,因为好多人觉得我说的中餐太夸张了,其实真的就这样,本来中餐已经达到一定境界。

先说咖啡吧:

咖啡的巅峰意大利,基本不喝拿铁,卡布奇诺,更别说美式了。他们觉得这些不算咖啡,只能算咖啡类饮品,星巴克对他们来说就是异教徒。只喝espresso,咖啡就是每天生活得一部分,早晨喝一杯,下班喝一杯。喝完就走。走到哪里都有咖啡馆,对咖啡豆的单宁的要求无比的高。这就是对食物的最好要求,已经不需要靠其他东西来调和口感。而且这一切在别国人眼里像朝圣一样的口感就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下了班楼下咖啡馆喝一杯,然后回家)

再说英式下午茶

茶叶初到英国时候经过海上漂泊(按照方面来算最少2月以上)估计已经变质咯,他们开始加入牛奶(像对待咖啡一样)开始配合各种小食,精致的瓷器,银质的餐具。他们认为茶叶就是这么喝的。对中国人来说喝茶如果往里面加东西无异于异教徒。

红酒这个东西你会发现在法国红酒比水还便宜,出门访友,没事聚餐,就拿一瓶。法国人对红酒口感要求就像我们对一碗羊汤对今天的肠粉的变化那么敏感和生活化。当我们还在很认真讨论某一瓶勃艮第口感时候他们会像我们讨论今天肠粉一样正常。

美国人对咖啡,英国人对茶叶,中国人对红酒。都是因为得不到其精髓所以会在形式上追求强化。无论那种饮食在最后都会发现在最高境界都是极简和精致,然而这一切对于当地人来说一切都是自以为常的东西。

---------------------

补在2.2K赞后面,很多人说米其林怎么样怎么样。我想说,米其林评价不错。除了米其林还有其他的啊,米其林就是圣经么?呵呵

---------------------

写在4700赞后

一篇没有配美食图的回答,竟然能引起你们那么多共鸣。你们到底有多么的爱吃!!!吃吃吃,一天到晚就知道吃(在打字时候正在吃老家带的东北熏肉,空口吃熏肉配啤酒)

引用评论区

@赵坏人

的部分回答

“……好比《红楼梦》里讲述鸡胸肉,鸡胸肉是鸡身上比较差的一块肉,仅仅只是用作煨汤,汤煨好就把鸡胸肉丢掉。那么把鸡胸肉当作珍馐的人们,你们懂得吃么?……”

悦食中国今天推送的帖子讲白斩鸡,我觉得很能体现中国人对食材的及简做法。记得原来租房子菜市场门口有一个老太太,140cm小个子。若不经风,一脸凶相。每天一锅白斩鸡,骑自行车到门口。也没个自己的固定位置。好像她给过市场管理人员白斩鸡,所以也不管她。去完了就没。时间长了后,人没来。队伍就开始排队了。时间久了周围很多人模仿做她的白斩鸡,结果做一个倒一个。

user avatar

总觉得中国是缺纪录片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