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量子力学所呈现或衍生出的哲学观是怎样的?

回答
量子力学,这门探索微观世界运行规律的科学,不仅深刻地改变了我们对物质本质的认知,更在哲学层面引发了一场意义深远的革命。它提出的许多概念,挑战了我们自古以来基于宏观经验建立起来的直觉和形而上学框架,迫使我们重新审视“实在”、“观察”、“因果”以及“我们自身”等基本问题。

1. 实在性的挑战:我们看到的,就是真实存在的吗?

量子力学最令人不安的论断之一,便是它对“实在性”的定义提出了质疑。在经典物理学中,一个物体在任何时刻都拥有确定的位置和动量,无论我们是否去测量它。这种“实在性”是独立于观察者而存在的。然而,量子力学中的粒子,例如电子,其状态常常是以“叠加态”的形式存在的。这意味着一个粒子可以同时处于多种可能的状态,直到我们进行测量。

以著名的“薛定谔的猫”思想实验为例,一只猫被置于一个封闭的箱子里,与一个放射性原子以及一个毒气瓶相连。如果原子衰变,就会触发毒气释放,猫就会死亡;如果原子不衰变,猫就活着。根据量子力学,在观察者打开箱子之前,放射性原子处于“衰变”与“未衰变”的叠加态,进而导致猫也处于“活着”与“死亡”的叠加态。这种“不确定性”并非源于我们知识的匮乏,而是实在本身的不确定。

这引发了一个深刻的哲学问题:我们所观测到的“实在”,是否是某种“潜能”在被测量后才“坍缩”到具体状态的结果? 换句话说,我们对世界的认知,是否不可避免地受到我们观察行为的影响,甚至是被我们的观察所塑造?这挑战了柏拉图式的“理念论”,即存在一个独立于我们感官的、永恒不变的真实世界。量子力学似乎暗示,在微观层面,“实在”的具象化过程,与观察者行为之间存在着一种纠缠不清的联系。

2. 观察者的角色:是旁观者,还是参与者?

在量子力学中,“测量”不再是纯粹的被动观察,而是一种积极的干预。每一次测量,都会迫使处于叠加态的粒子“选择”一个确定的状态,这个过程被称为“波函数坍缩”。这意味着观察者并非游离于实验之外的冷眼旁观者,而是实验过程本身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这进一步颠覆了笛卡尔式的“主体客体”二元对立。如果我们承认观察者的行为会影响被观察对象的实在性,那么“主体”和“客体”之间的界限就变得模糊了。这是否意味着,我们的意识,或者说我们的“主体性”,在某种程度上参与了构建微观世界的实在?

一种被称为“哥本哈根诠释”的观点认为,波函数是一种概率性的描述,而测量行为的本质就是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导致了状态的坍缩。但也有其他解读,例如“多世界诠释”,认为测量并没有导致坍缩,而是将宇宙分裂成无数个平行的世界,每个世界对应着一种可能的结果。在这种诠释下,观察者也随着宇宙的分裂而进入不同的世界,体验不同的结果。无论哪种诠释,都将观察者的作用置于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

3. 非定域性与纠缠:宇宙的深层联系

量子纠缠是量子力学中最奇特、也最具哲学意义的现象之一。当两个或多个粒子发生纠缠后,即使它们被分隔得再远,它们的状态仍然会相互关联。测量其中一个粒子的状态,会瞬间影响到另一个粒子的状态,即使它们之间没有发生任何信息传递。爱因斯坦曾对此感到不安,称之为“幽灵般的超距作用”。

这种“非定域性”强烈地挑战了我们对因果关系和空间距离的理解。在经典物理学中,任何影响都必须通过某种媒介,并且传播速度不能超过光速。但量子纠缠似乎暗示,在某些层面上,宇宙中的事物之间存在着一种超越时空限制的、内在的联系。

这引发了关于“整体论”的哲学思考。或许,宇宙并非由无数孤立的、遵循局部因果律的个体组成的集合,而是某种更深层次的、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量子纠缠揭示的这种“整体性”,挑战了亚里士多德以来强调的“还原论”——即将复杂事物分解为更简单部分的分析方法。它暗示,事物的本质和行为,可能无法完全脱离其所处的整体背景来理解。

4. 概率与决定论:自由意志的迷思

量子力学本质上是概率性的。我们无法精确预测一个粒子在特定时刻的运动轨迹,只能给出其处于某种状态的概率。这与经典物理学的决定论形成鲜明对比,经典物理学认为,只要知道了系统的初始状态,就可以精确预测其未来。

这种概率性的存在,是否意味着自然界本身就不完全是决定性的?这对于千百年来的哲学讨论——尤其是关于自由意志的讨论——产生了深远影响。如果宇宙的运行并非完全由因果链条所决定,那么是否存在留给自由选择的空间?

一些哲学家认为,量子力学的随机性为自由意志的存在提供了可能性,因为如果一切都由确定的因果关系决定,那么自由意志就成了一种幻觉。然而,也有人指出,随机性本身并不等同于自由。即使存在不确定性,如何将这种不确定性转化为有意识的、有意义的“选择”,仍然是一个巨大的哲学难题。

5. 信息的本质:物质与信息的关系

在量子力学的框架下,信息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例如,量子比特(qubit)的状态可以用复数振幅来表示,这些振幅包含了关于粒子状态的概率信息。量子计算的兴起,更是直接将信息处理的数学模型与物质的量子属性联系起来。

这促使我们重新思考“物质”与“信息”之间的关系。在某些诠释中,信息甚至被认为是比物质更根本的存在。比如,“数字物理学”的观点认为,宇宙本质上是一个巨大的信息处理器,我们所体验到的物质世界,是这个信息处理过程的涌现。

这种观点挑战了传统的唯物主义,即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和信息是物质的派生物。量子力学似乎暗示,信息可能在构建我们所认知的“实在”中扮演着更核心的角色,甚至物质本身可以被理解为信息的某种表现形式。

总结

量子力学所带来的哲学观,远非一两个简单的结论可以概括。它像是一面棱镜,折射出我们对世界认知的深层局限,并迫使我们直面那些曾经被认为是确定无疑的哲学命题。

实在性不再是坚固的、独立于我们的实体,而是潜能与观测的交织。
观察者不再是旁观者,而是参与者,甚至可能是实在的共同构建者。
宇宙的联系不再受限于时空,而是存在着超越距离的纠缠。
决定论的铁律被概率的迷雾所笼罩,为自由意志的讨论留下了空间。
信息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模糊了物质与精神的界限。

这些哲学思考,并非仅仅是科学家们的“胡思乱想”,它们是基于严谨的数学推导和令人惊叹的实验证据而产生的。量子力学迫使我们放下陈旧的直觉,以一种更加开放、更加谦逊的态度去理解宇宙的奥秘。它不仅仅是一门物理学,更是一场深刻的认识论和形而上学的探险,其哲学回响,至今仍在激荡。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应该说,这是一个好问题但是同时也是个不讨好的问题

  • 说它是好问题,是因为无疑地,量子力学的发展为哲学打来了极大的冲击和机遇,并且其本身的发展方向也受到了各种哲学观的影响;
  • 说它是不讨好的问题,是因为当今物理学家多多少少都会对哲学有一种抵触的情绪,更愿意把科学问题与哲学问题划清界限,进而倾向于把后者看做是毫无意义甚或是对科学扯后腿的胡言乱语。

我不知道科学家这种对哲学的抵触是从何时开始的,早期的科学家很多大佬同时都是哲学家,例如笛卡尔、帕斯卡、亥姆霍兹、玻尔兹曼等人,包括牛顿麦克斯韦这些大神也有鲜明的哲学立场。包括爱因斯坦等人对康德也是推崇备至的。但是后来,诸如费曼、温伯格等大佬却是对哲学颇有微词。而像维特根斯坦这种哲学界的大佬也断言,科学家不可能从自己的哲学理论中获得帮助。

也许是黑格尔试图“恢复纯思辨的、正宗的形而上学”的态度,以及他想把科学纳入自己宏大体系,但是又对科学发表极端幼稚的言论的行为,遭到了科学家们的集体鄙视,成为了这种对立的导火索吧。

“哲学家指责科学家眼界狭窄;科学家反唇相讥,说哲学家发疯了。其结果,科学家在某种程度上强调要在自己的工作中扫除一切哲学影响,其中有些科学家,包括最敏锐的科学家,甚至对整个哲学都加以非难,不但说哲学无用,而且说哲学是有害的梦幻。这样一来,我们必须承认,不但黑格尔体系要使一切其他学术都服从自己的非分妄想遭到唾弃,而且哲学的正当要求,即对于认识来源的批判和智力的功能的定义,也没有人加以注意了。”- 亥姆霍兹

但是,正如我前面所言,量子力学对哲学、以及哲学对量子力学的影响,仍然是一个很有意义的问题。在我看来,关于量子力学基础的大讨论,为科学哲学提供了一个展示其观念多样性的大舞台。我这里用我自己浅薄的理解列举一二:

1、实在论VS反实在论VS工具论

无疑地,在量子力学诠释中,科哲中的科学实在论与反实在论或工具主义都是非常有市场的思潮,它们之间激烈争论,但是没有谁能压倒性胜利。

因为在量子力学里面,任何可观测量都对应于观测行为。从哲学意义上说,就是任何我们可经验的事情都与我们的主体行为相关。一个我们没有正在经验的系统,没有确定的现实。这种不被观察的系统没有确定的可观测量,而只能用“量子态”来描述,而“量子态”本身的特殊性质 - 叠加性、任意性、多重性、非定域性 - 无疑与传统哲学意义的“实在”大相径庭。也就是说,没有被观察的系统,实在性是可疑的。

一类相当主流的观念是反实在论的,它认为,量子态不代表物理实在 - 因为那样的话就太奇怪了。客观实在毫无意义(所谓客观,就是独立于主体 - 观察者),我们只知道观察结果。科学不是对客观现实的描述,而是对观察现象的描述,观察结果取决于你如何观察,而不是取决于“客观实在”。对此波尔这么说:

没有被观察的现实不是现实

因而按照这种观点,科学并不涉及“物理世界是什么”而只讨论“我看到的是什么现象”。而Fred Alan Wolf则干脆说:

现实创生于观测行为中

而另一大类观念,实在论观念,则认为量子态就是一个对物理实在的描述,进而这个被描述的实在就会具有量子态所表现出来的各种诡异性质 - 多重性和任意性。这些性质无论从哪一个角度看,都与之前传统哲学的“实在”大相径庭。这种观念继承了以前在科学家中占主流的实在论:科学是对客观实在的描述。但是这里的“实在”与以前的“实在”已经天壤之别了,这种具有颠覆性的不同,直接导致了无数科学家们对多世界理论的犹豫不决。


而另外一种态度,也可能是每个物理学家在具体的工作状态下所持有的态度,则是工具主义 - “shut up and calculate”。这种观念很流行,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认可它,又或多或少地不满足于它。这种观念把物理理论看做是一种做出预言的工具。我们只知道它好不好用,不知道它到底说的是什么。

总体说来,历史上反实在论倾向在量子力学迅猛崛起的时代占据了主流,但是随着理论的沉淀和积累,实在论倾向卷土重来,大有夺回自己失去的一切的气势。现在关于量子力学基础的讨论,仍然没有主流观念。

2、本体论VS实证主义

这方面的分歧,与实在论-反实在论之争很有些相似,但是更加“哲学”。科学中实在论说,科学应该形成对客观世界的正确解释和描述,而反实在论说,科学不应该讨论实在,而应该讨论现象。它们的分歧,是科学所应该关注的范围以及方法论上的态度,但是并不见得是立场上的分歧。这种立场上的分歧,更多涉及到形而上学。

不论如何,在经历了上世纪初轰轰烈烈的拒斥形而上学运动之后,在科学中的本体论与实证主义态度之争,也不会是传统哲学意义上的那种争论。

多数持有“认识论波函数( )”立场的量子力学诠释会更加偏向实证主义,而把本体论意义上的物理现实归于无意义讨论。而持有“本体论波函数( )”立场的人们,其核心却并非固执地坚持一个本体论意义的客观现实。更多地,是从形式理论的简洁性立论的。

比如说,面对气势汹汹的对多世界理论“不可实证的多重现实”的指责,多世界理论的拥护者们最坚定的信心并不是多世界理论的实在论立场,而是其简洁性与自洽性。人

当人们问出这样的问题:

谈论不可实证的多重现实有何意义?

多世界的回答在于,承认多重现实,将会在同等可实证预言的条件下,使得理论更简洁,更自洽。像Sean Carroll 这样坚定的多世界理论支持者声称:

“多世界理论才是纯粹的量子力学,哥本哈根则是附加了“单一世界诠释”的量子力学”

而像David Wallace这种出身于物理学的哲学家也有类似言论:多世界理论对概率的诠释并不比概率这个数学概念本身的诠释麻烦,相反地,它能够给出更加自洽、合理的概率诠释 – 这其实是多世界理论的一个巨大优势。

我们可以看出,这些言论,与奎因的“本体论承诺”有着惊人的一致性。如果我们承认量子力学的形式理论体系,那么这个体系中所蕴含的某种本体论基础必然要被承认。而最简的量子理论形式体系,就附带了“多世界”这种本体论承诺。

我不知道多少物理学家会熟悉奎因的科学哲学,也不知道这里到底是科学家们的态度影响了奎因,还是奎因的态度影响了科学界,但事实就是,本体论波函数诠释对认识论波函数诠释的回击,从历史的角度上看,与奎因对逻辑实证主义的批判颇有相似性。

3、科哲中证伪主义的偏离

波普尔在划界问题中的证伪主义,在科学哲学中早在半个多世纪以前就遭到了近乎毁灭性的批判,但是它在科学家却流传甚广 - 虽然也有一些科学家并不同意证伪主义,例如温伯格曾经尖锐地说,科学家从来就没有像波普尔描述的那样工作过。

可能是由于其简洁明确,证伪主义直到今天,仍然在科学家中有很多粉丝。例如我喜欢的科学家David Deutsch 就曾经狂言,当代哲学家除了波普尔一人,其余都在做着破坏性工作。但是,从量子力学基础的讨论中,却表现出很多证伪主义的力不从心。

例如说前面所说的多世界理论,虽然面临着无法证伪的指责,但是当代物理学家们并不会认为它不是一个科学理论,相反地,它越来越表现出“压倒性物理学范式(惠勒语)”的苗头。其实对待多世界理论的态度,就从侧面显示出人们对证伪主义的态度。在早期,这种证伪主义的诘难,是多世界理论难以被人接受的最重要障碍之一。然而在现代,这种障碍已经越来越不重要了 - 虽然多世界理论仍然无法证伪。

然而指责多世界理论最激烈的哥本哈根学派,本身似乎也犯了一个严重双标的错误。哥本哈根诠释里面也有着无法证伪的概念 - 所谓的量子经典边界,或曰海森堡边界。多世界理论至少还可以对一个“世界”做出形式上的严谨定义,而海森堡边界却是连这个都做不到。

对于反实在论的诠释来说,物理学只考虑可观测现象,而对不可观测的部分则不发一言,并且认为不应该说任何事情。但是,面临着量子-经典过渡问题,它们也无法保持沉默,因为这牵涉到自洽性问题。既然必须对这个问题说些什么,那么不可证伪的地方也就难以避免。

这样一来,我们必须正视量子力学中难以避免的不可证伪的部分。对此最好的解决方案可能是这样的:
一个科学理论体系必须在整体上能够做出可证伪预言,而这个理论整体中那些不可证伪的部分,必须在我们接受理论整体的同时,一并作为科学理论接受下来。

而不是波普尔最初所说的,

一个命题是科学命题,当且仅当它是可证伪的。

4、“意识”的物理主义还原

对哥本哈根诠释的穷根问底,就不可避免地涉及到意识问题。观察过程中的链条,最终“坍缩”在何处?哥本哈根诠释认为坍缩在量子-经典边界,这就给自己带来了不自洽:由量子力学描述的微观粒子所组成的宏观物体却不遵守量子力学。冯诺依曼假定一切物理过程都在底层满足量子力学,就不得不把“坍缩”归结为意识。那么这就造成了一个结论:意识是无法被还原为物理过程。

而多世界理论把“坍缩”问题给消解了:坍缩只是巨大的普适波函数的纯幺正过程在一个局域中的“假”坍缩。而多世界理论有自己的问题,就是偏好基与输出值问题。如果说偏好基问题已经被退相干理论解决了,输出值问题 - 我们“选择”了哪一个“世界”、以及决定论理论中的概率问题 - 却总是一个难题。所以说多意识理论之于多世界理论,就像冯诺依曼理论之于哥本哈根诠释一样,是一个很难绕过去的问题。多意识理论虽然把意识归结为物理过程,但是最终却还是要显式地用它来解释“哪一个世界”的问题。

那么,从量子力学的视角来看,意识可以被物理主义还原吗?这是个问题。

5、关于现实和自由意志的新认识。

这个问题其实贯穿于前面几个问题之中了。这里把它重新总结一下。按照贝尔定理的表述,

定域性、(单一)现实性、自由意志三者不可得兼。

也就是说,量子力学中的“现实”与传统哲学中的“现实”非常不同。上述三个条件中,波姆力学否定了定域性,换来了传统意义上的现实性(但是波姆力学现在已经是很式微了);哥本哈根否认了现实性,换来了与相对论的相容性;多世界理论则是用多重现实换来了定域性和现实性。

无现实还是多重现实?这是个问题。

当然,如果我们想要保留传统意义的现实,我们还有一个方案,就是超级决定论(Superdeterminism) - 宇宙中的一切,都在宇宙诞生的那一刻完全确定下来了。那么,我们将不得不舍弃“自由意志”这个概念。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量子力学,这门探索微观世界运行规律的科学,不仅深刻地改变了我们对物质本质的认知,更在哲学层面引发了一场意义深远的革命。它提出的许多概念,挑战了我们自古以来基于宏观经验建立起来的直觉和形而上学框架,迫使我们重新审视“实在”、“观察”、“因果”以及“我们自身”等基本问题。1. 实在性的挑战:我们看到的,.............
  • 回答
    院士吐槽带“量子”的护肤品,这事儿挺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一个挺普遍的社会现象:科学名词被滥用,尤其是在消费品领域,常常被包装成“高科技”、“黑科技”,让不明真相的消费者为之买单。为什么院士会这么说?首先,咱们得明白“量子”这个词在科学上的含义。量子是能量或物质的最小单位,量子力学是描述微观粒子行为的理.............
  • 回答
    量子力学与我们日常生活中建立起来的“常识”之间的隔阂,可以说是这个领域最令人着迷也最令人困惑的地方。用最直白的话说:不,量子力学一点也不符合我们的常识。 而且越深入了解,越会觉得它荒谬绝伦,但偏偏,它又极其精确地描述着我们所处的这个微观世界。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先梳理一下我们通常意义上的“常识”是什.............
  • 回答
    量子力学在工程技术领域的应用,与其说“已经很成功”,不如说“正在蓬勃发展,并已在诸多关键领域崭露头角,预示着未来更大的变革”。它不像经典力学那样,能够直接构建出宏观的机器和设备,而是更深层次地揭示了物质和能量的本质规律,从而为我们设计和制造新材料、新设备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思路和工具。从“看不见”到“摸.............
  • 回答
    量子力学的核心之一,海森堡不确定性原理,一直是科学界乃至哲学界热议的焦点。关于它是否被“推翻”,我们需要先弄清楚这个原理究竟说了什么,以及在什么语境下讨论它的“推翻”。不确定性原理究竟说了什么?简单来说,海森堡不确定性原理指出,我们无法同时精确地测量一对相互关联的物理量。最经典的例子就是粒子的位置和.............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详细探讨一下为什么薛定谔方程中会出现虚数 $i$ 这个看似“不属于”实数世界的问题。这背后蕴含着量子力学的深刻内涵和数学结构的必要性。核心观点:虚数 $i$ 在薛定谔方程中,是描述波函数演化规律和概率幅的关键,它与量子系统的时间演化、能量的量子化以及波的性质紧密相连。让我们一步步来理解:.............
  • 回答
    量子力学,这个听起来就带着几分神秘色彩的领域,自诞生以来,就一直在挑战着我们对世界的直观认知。那么,它究竟可信吗?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先明白,什么是“可信”。在科学领域,“可信”意味着什么?它不是一拍脑袋就能下的结论,而是建立在一系列严谨的实验验证、数学推导以及理论.............
  • 回答
    在量子力学中,“观测导致坍缩”是一个核心但同时也是最令人困惑的现象之一。它并非一个简单的物理过程,而是与我们理解的经典物理学有着根本性的差异。要详细地解释它,我们需要深入到量子力学的基本概念和一些重要的思想实验。首先,我们需要明白量子力学描述的是什么。与经典物理学描述具体粒子的位置和速度不同,量子力.............
  • 回答
    量子力学与概率学的渊源,就像是两个古老而又充满魅力的学科,它们在各自的领域里描绘着世界的本质,却又在量子世界的奇妙图景中紧密相连,互相映照。你若问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那我得告诉你,这份联系可不是皮毛之交,而是深刻骨髓的羁绊。咱们先从概率学这头说起。这门学科,简单来说,就是研究不确定性以及如何量化这种.............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量子力学中一个挺有意思,但又不算太难入门的问题:为什么我们看到的电子,好像同时存在于多个地方?这听起来有点像科幻小说里的情节,对吧?但在量子世界里,这可是实实在在发生的事情。我们平时生活的宏观世界里,一个东西要么在这里,要么在那里,不可能同时占据两个不同的位置。你坐在椅子上,就不可能.............
  • 回答
    在量子力学的世界里,一个看似静态的“一维有限深势阱”或“势垒”,之所以会引入“入射波”、“反射波”这样动态的概念,这实际上是理解粒子行为的关键,也是它与经典物理最根本的不同之处。首先,我们要明白,量子力学中的粒子,不是我们日常生活中那个有确定轨迹的小球。 在量子层面,粒子本质上是“波粒二象性”的。也.............
  • 回答
    量子力学并非直接说世界是由“一格格”构成的,这个说法有点过于简化,但也触及到了量子世界的某些核心特征,特别是“量子化”的概念。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一些,看看它到底是怎么回事。首先,我们得明白,我们日常感知到的世界,比如桌子、椅子、光线,似乎是连续的、平滑的。但当我们把这些东西放大到极其微小的尺.............
  • 回答
    咱们来聊聊电子的角动量,以及为什么在量子力学里它能为零,但在那个熟悉的玻尔原子模型里却不行。这其实牵扯到我们对微观粒子理解的深度变化。玻尔原子轨道模型:那个“轨道”上的电子先说说大家可能更熟悉的玻尔模型。在那会儿,大家觉得原子就像一个小太阳系,原子核是中心,电子就像行星一样绕着它转。在这个模型里,电.............
  • 回答
    量子力学与 DNA 尺度的分子——一个深入的探讨当我们在讨论量子力学的应用范围时,一个绕不开的话题就是它是否适用于我们生命最基本蓝图——DNA。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实则触及了科学前沿的许多复杂议题。答案是肯定的,量子力学不仅适用于 DNA 尺度的分子,而且可以说,DNA 的许多关键功能,甚至是其稳定性.............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宏大且引人深思的问题,甚至可以说是物理学界最根本的挑战之一。但要给出“完全错误”这样的结论,需要非常谨慎,并且需要深入剖析量子力学的本质、它的成功之处以及可能存在的局限性。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量子力学从目前来看,是我们在描述微观世界方面最成功、最精确的理论。 它成功地解释了我们观测到.............
  • 回答
    我们常说的“测不准原理”,严格来说是量子力学中的“海森堡不确定性原理”。它指出,我们无法同时精确地测量一个微观粒子的某些成对的物理量,比如位置和动量。你测量得越精确,另一个量的测量结果就越不确定,反之亦然。那么,这玩意儿跟自由意志扯上关系了吗?很多人觉得,既然微观世界似乎存在着这种固有的“不确定性”.............
  • 回答
    量子力学的数学描述是一门充满智慧的艺术,而 Dirac 符号系统无疑是这门艺术中最璀璨的珠宝之一。它的出现不仅仅是对量子现象的一种更精妙的表达方式,更是一种深刻的思维工具,它为我们理解和操纵量子世界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和优雅。那么,Dirac 符号系统究竟有何优越之处,为何我们不直接采用更广为人知的.............
  • 回答
    量子力学实验的出现,确实为我们理解世界的基石——唯物主义,带来了一系列深刻的挑战和重新审视。这并非是对唯物主义的彻底否定,更像是对其进行了精细的修正与扩展。我们先回顾一下唯物主义的核心观点: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物质决定意识。无论是宏观世界的机械运动,还是微观世界的粒子.............
  • 回答
    量子力学和唯物主义之间的关系,确实是一个引人深思且常被激烈讨论的话题。要理解它们是否矛盾,我们得先梳理清楚它们各自的核心观点。唯物主义,顾名思义,强调物质是现实世界的根本。 在哲学史上,唯物主义有多种流派,但它们共同的基本立场是: 世界的存在不依赖于意识: 即使没有人观察,物质世界也客观存在。桌.............
  • 回答
    这真是一个有趣的问题,触及了“力学”这个词本身的定义和理解。我们通常所说的“力学”,指的是经典力学,描述的是宏观物体的运动规律。但量子力学,虽然名字里带有“力学”,它的内容和研究对象,以及描述方式,都与经典力学有着本质的区别。我们不妨从几个方面来深入探讨:1. “力学”的根基:力的概念与运动的描述首.............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