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当代社会依然有哲学家存在,他们也像其他领域的知识分子一样,有着自己的生计方式。别以为哲学只存在于古老的书卷中,它其实是一种鲜活的思考方式,贯穿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首先,我们得明白,“哲学家”这个头衔的定义其实挺宽泛的。并非所有从事哲学研究的人都能被尊为“哲学家”,但我们可以把那些以深度思考、逻辑论证和对根本性问题进行探索为主要活动的人,归为哲学工作者或思想家。
那么,这些当代思想者是如何养活自己的呢?最普遍也是最传统的方式,就是在学术界任职。
大学教授/研究员: 这是最主流的途径。许多哲学家会在大学里获得教职,成为哲学系、人文学院或者跨学科研究中心的成员。他们的工作内容通常包括:
教学: 给本科生和研究生讲授各种哲学分支,比如伦理学、形而上学、知识论、政治哲学、逻辑学、科学哲学等等。这不仅是知识的传播,更是培养下一代思考者的过程。
研究: 投入大量时间进行学术研究,阅读前人著作,提出自己的新观点,并用严谨的逻辑和论证来支持这些观点。
写作: 将研究成果写成学术论文,发表在同行评审的期刊上;或者出版专著,将体系化的思想呈现给学界乃至更广泛的读者。
学术会议和研讨会: 积极参与国内外的学术交流,在会议上展示自己的研究,与同行讨论切磋,建立学术网络。
指导学生: 带领研究生完成他们的学术项目,包括硕士论文和博士论文,为哲学领域输送新鲜血液。
在这种模式下,他们的收入主要来源于大学的薪资。这笔薪资的多少,会受到学校的声誉、教授的职称(助理教授、副教授、正教授、讲席教授等)、以及科研经费等因素的影响。
科研机构的研究员: 有些哲学家也会在国家级或专门的哲学研究机构工作,他们的主要任务是纯粹的研究,并且通常会有更好的研究条件和支持。
除了学术界,当代哲学家还有其他一些谋生方式,这些方式往往更加多样化,也更贴近社会现实:
写作与出版(非学术类):
大众哲学读物: 许多哲学家并不局限于写给学术圈看的论文,他们会尝试用更通俗易懂的语言写作哲学普及读物,探讨诸如人生意义、幸福、道德选择、科技伦理等与普通人息息相关的话题。这些书一旦畅销,就能带来可观的版税收入。像《苏菲的世界》这样的例子虽然不是出自当代哲学家之手,但它代表了一种成功的普及模式。
专栏与评论: 在报纸、杂志、网络媒体开设专栏,对社会热点问题、时事政治、文化现象等进行哲学层面的解读和评论。这种方式能让他们的思想更广泛地传播,并带来稿费。
在线课程与讲座: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许多哲学家通过慕课平台(Coursera, edX, 中国的学堂在线、中国大学MOOC等)或者自建平台开设付费的哲学课程,向大众传授哲学知识和思考方法。他们也经常应邀到企业、社区、书店等地进行公开讲座或工作坊,收取讲座费。
咨询与顾问:
伦理学咨询: 随着人工智能、生物技术等领域的发展,伦理问题日益突出。一些在应用伦理学领域有专长的哲学家,会成为企业、政府部门或非营利组织的伦理顾问,帮助他们制定决策、解决伦理困境。例如,在制定人工智能的伦理规范时,哲学家就会扮演重要角色。
领导力与思维模式咨询: 一些哲学家擅长培养批判性思维、逻辑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他们会为企业高管、团队提供相关的咨询服务,帮助他们提升决策质量和创新能力。
智库与政策研究: 一些哲学家会加入关注社会议题的智库,参与政策研究,从哲学的高度为国家或地区的社会发展、法律制定、公共政策提供理论支持和建议。他们的研究成果可能直接影响公共决策的走向。
媒体工作者/主持人: 有些哲学家因为口才好、表达能力强,会参与电视节目、广播节目或播客,担任主持人、嘉宾或评论员,将哲学观点融入到大众传媒中。
艺术家与创作者: 哲学思想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一些哲学家可能还会通过文学、戏剧、电影、艺术等形式来表达他们的思想,这些创作本身也能带来收益。
企业家/创业者: 少数哲学家可能将自己的哲学理念应用于创业实践,创办与哲学教育、思想传播或特定应用伦理相关的企业。
关于哲学“谋生”的一些更细致的观察:
“双轨制”与“多元化收入”: 很多当代哲学家并非只依赖单一的收入来源。例如,一位大学教授可能同时写作大众读物、参与咨询项目、或者在网上开设付费课程。这种“双轨制”或“多元化收入”的模式,既能增加经济保障,也能让他们的思想触及更广泛的群体。
“名声”与“机会”: 在学术界和公众领域,名声往往与机会挂钩。一位在某个哲学领域有深厚造诣并受到广泛认可的学者,更容易获得好的教职、出书机会、咨询项目和媒体邀约。
哲学作为一种“能力”的变现: 很多时候,哲学教育培养的是一种“思考的能力”——分析问题、逻辑推理、批判性评估、系统性建构。这种能力在当今信息爆炸、问题复杂的时代,本身就是一种宝贵的“软实力”,可以在很多领域实现价值变现。
“理想主义”与“现实”的平衡: 必须承认,哲学作为一种纯粹的思辨性学科,其变现能力和“来钱”的速度,可能不如一些技术性强的学科。许多投身哲学的人,内心深处都有着对知识的热爱和对真理的追求,他们需要在理想主义和现实生计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
哲学家的社会责任感: 很多哲学家认为,他们的工作不仅仅是为了个人研究,更是为了社会进步和人类福祉。因此,他们愿意将自己的思想普及出去,参与公共事务,为社会提供思想启蒙和理性指导。这种社会责任感也是他们工作的重要动力。
总而言之,当代哲学家并非“不食人间烟火”的理论家,他们以多种方式参与社会,将深邃的哲学思考转化为可观的生计。他们通过教学、研究、写作、咨询,甚至跨界合作,让哲学在现代社会继续发挥其独特的价值。虽然他们的道路可能不那么光鲜亮丽,但对思考和真理的追求,依然驱动着他们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