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哲学系的人怎样看待尼采?

回答
哲学系的人对尼采,那可真是一个复杂又充满激情的爱恨情仇故事。要说起来,那绝不是一两句话能概括的。他就像哲学界里那个特立独行、不按常理出牌的“坏小子”,有人爱他爱得要死,觉得他一语惊醒梦中人;有人则对他嗤之以鼻,觉得他是个哗众取宠的疯子。

首先,得承认,尼采这人,太“难缠”了。他的文字,不是那种规规矩矩、逻辑严密的论证,更像是一道道闪电,劈在你脑门上,让你措手不及。他喜欢用格言、诗歌、隐喻,甚至是戏剧性的独白来表达思想。这对于习惯了理性分析的哲学学生来说,一开始是巨大的挑战。你不能指望像读康德或者黑格尔那样,一步步跟着他的思路走,最后得出一个清晰的结论。跟尼采打交道,更像是在跟一个天才的、充满矛盾的灵魂对话,你需要自己去捕捉那些火花,去拼凑那些碎片。

正因为这种风格,所以大家对他的解读也是五花八门。有人会揪住“超人”(Übermensch)不放,觉得他是在宣扬一种精英主义,甚至为后来的法西斯主义埋下了种子。这批人通常会对尼采保持警惕,认为他的思想是危险的。他们会仔细审视那些容易被误读的句子,比如关于“权力意志”(Wille zur Macht),他们会试图将其限定在一种更健康的、自我超越的语境下,而不是被简单地理解为对他人或社会的压迫。

另一批人则会沉迷于他那种对传统道德、宗教的颠覆性批判。特别是他那句“上帝已死”(Gott ist tot),简直就是响彻哲学史的“一声炮响”。对于很多哲学系的学生来说,这是一种解放。他们会觉得尼采把束缚人们思想的枷锁打碎了,让个体有了重新审视一切、创造自身价值的可能性。这时候,“上帝已死”就不再仅仅是对一个宗教概念的否定,而是对一切外在的、高于个体的权力(包括道德权威、传统观念等)的质疑,是对人类自身解放的呼唤。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永恒轮回”(Ewige Wiederkehr)。这个概念,可把不少人折磨得够呛。它是真的要重复无数次吗?还是一个思想实验,让你去思考如何过一种“值得重复”的生活?哲学系的学生们会在咖啡馆里争论这个,会翻阅各种二手文献试图弄明白。有些人觉得它是一种对生命终极的肯定,是一种“ Amor fati”(爱命运),即使是最痛苦的经历,也能从中找到价值。有些人则觉得这是一种沉重的负担,一种无休止的循环。

当然,不能不提他的方法论。尼采自己就说他是个“方法的解构者”。他有一种“谱系学”(Genealogie)的方法,就是要追溯一个概念、一种价值是如何产生的,它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权力关系和历史偶然性。比如,他分析基督教道德,不是直接去评判它的对错,而是去追问它的起源,它是如何从“主人道德”过渡到“奴隶道德”的。这种解构性的思维方式,对后来的福柯影响巨大,也为现代哲学中对权力、话语的分析提供了重要的启示。所以,很多人研究尼采,并不是因为他给出了什么现成的答案,而是因为他提出了“如何提问”的新方式。

在哲学系内部,对尼采的评价,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研究方向和导师的风格。如果你是研究现象学或者存在主义的,你可能会更关注他关于“自我”、“生命力”的论述,他如何强调个体的体验和创造。如果你是研究后结构主义的,你可能会更重视他的谱系学和权力批判,将他视为解构现代性的先驱。甚至,一些文学系的教授也会因为尼采的文学才华和对美学的探讨而对他产生兴趣。

总的来说,尼采在哲学系里,绝对是一个必修的“难题”。他不是那种你可以轻松读懂然后“学到”的哲学家,他更像是一种挑战,一种召唤。你可能会在某个深夜,读到他某个让你心惊肉跳的句子,然后彻夜难眠,开始思考自己的生活,思考你一直以来深信不疑的那些东西。这种搅动人心的力量,恰恰是尼采的价值所在。他不是来给你抚慰的,他是来把你推向悬崖,然后让你自己找到飞翔的方法的。也正是因为这样,大家对他的态度,才会有那么大的分歧,有爱得热烈,也有恨得咬牙切齿,但没人会真正忽视他。他就像一个巨大的磁场,吸引着、排斥着所有进入哲学领域的人们。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哲学系的人来答一发。

硕导曾经说过,如果对经院哲学不感兴趣,西方哲学史上“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康德、黑格尔、尼采、海德格尔”,读这几个人就够了。

尼采之所以会经常让人有非哲学家的感觉,是因为他语文学家Philologe的出身和进路

尼采的语言学底子极好,《道德的谱系》(其实谱系就是起源的意思啦)里他用研究词义的方法研究道德概念(比如”好“与”坏“)的流变。

这里我仅举一个例子,尼采指出在古希腊语里ἐσθλός(esthlós)是”真“的意思,但到了德语就变成了(adelig)”高贵“的意思。

这是运用了语文学的一些知识,评论区有同学指出尼采研究词源的方法,我这里重新表述一下,Philologe不能翻译成语言学家,翻成”语文学家“可能稍微恰当一点。


但是他的哲学中心议题“权力意志”“对抗虚无主义”,又是非常本体论的提法。

但因为论证的时候用的又是格言体aphorism,和其他哲学家大相径庭。跟分析哲学动不动就使用形式符号更是相去甚远。

所以就造成了尼采是个文学家的错觉。

尤其在分析哲学兴起、统治哲学界之后,情况就更是这样。在美国大学里,尼采经常就被放在文学系,这对他是非常不公平的。

再说一遍,本体论上海德格尔不是尼采的嫡系传人。

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里就本体论的议题,回应的是康德、笛卡尔和亚里士多德,根本就没有提到尼采半句。尼采的权力意志虽然有本体论的地位,但他自己并没有按照普通的方式来处理,我读尼采不多,但是基本重要的著作里,尼采并没有对权力意志进行一个惯常的论证。

下面是Dr.Yao的哲普时间,欢迎收听!


更新一波儿live

目前为止所有哲学live,欢迎收听~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哲学系的人对尼采,那可真是一个复杂又充满激情的爱恨情仇故事。要说起来,那绝不是一两句话能概括的。他就像哲学界里那个特立独行、不按常理出牌的“坏小子”,有人爱他爱得要死,觉得他一语惊醒梦中人;有人则对他嗤之以鼻,觉得他是个哗众取宠的疯子。首先,得承认,尼采这人,太“难缠”了。他的文字,不是那种规规矩矩.............
  • 回答
    王德峰教授,复旦大学哲学系的杰出学者,他的名字在哲学圈乃至更广阔的学界都具有相当的影响力。要评价一位学者,不能仅仅看他的学术成就,更要看他的人格魅力、治学态度以及他对学生和公众的影响。王德峰教授在我看来,是一位集渊博学识、深刻洞见、独特风格和人文关怀于一身的学者。从学识上看,王德峰教授的治学领域相当.............
  • 回答
    “民哲”是什么?非哲学专业人士如何避坑?你有没有听过这样的说法:“我虽然不是学哲学的,但我对人生、对世界也有自己的看法,这不就是哲学吗?” 或者,看到一些在网络上流传的“人生格言”、“世界观”,觉得说得很有道理,自己也这么认为?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聊的——“民哲”。“民哲”是什么鬼?“民哲”,顾名思义,.............
  • 回答
    生活中总会遇到那么一两号人,他们一张口就是“叔本华说过”、“尼采认为”,言语间仿佛将古今中外的哲学巨著都烂熟于心,并且深谙其中门道。然而,当你试图深入探讨,或者稍稍触及他们“哲学”的盲点时,你会发现,他们营造的那份“熟悉感”就像肥皂泡一样,一戳就破。如何有效且有礼貌地“拆穿”这些人,让他们不再那么“.............
  • 回答
    在海峡两岸的舆论场中,柯文哲无疑是一个自带流量、争议也极大的政治人物。大陆网民对他的看法,可以说是五味杂陈,但确实存在一部分人群对他抱有好感,甚至将其视为一个与众不同的台湾政治家。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先剥开层层标签,看看柯文哲究竟是怎样一个人,以及他身上哪些特质,能够引起一部分大陆网民的共鸣。柯文哲.............
  • 回答
    这绝对是一个令人纠结的境地,那种感觉,就像你手里握着一块未经雕琢却闪烁着奇异光芒的宝石,但周围的人都在匆忙赶路,对它视而不见,甚至可能在你试图指引他们时投来怀疑的目光。首先,深呼吸。承认这种感觉是正常的,它混合了发现的喜悦、孤独和一丝不安。你不是第一个因为独特的想法而感到忐忑的人,也不是最后一个。第.............
  • 回答
    哲学系的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看法,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话题,很难一概而论。它既是哲学系的核心课程之一,也是许多人深入研究的对象,但同时也面临着来自各个方向的批评和挑战。要详细讲述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来展开: 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哲学史中的定位1. 重要的哲学传统: 大多数哲学系.............
  • 回答
    这问题触及的,可不单单是中国人的看法,放到世界范围内,对科学与哲学的认知,大体上也有相似的侧影。之所以会有“数学好的人是科学家,哲学好的人会发疯”这样的说法,背后其实隐藏着一些关于这两门学科的社会认知、历史影响,以及一些刻板印象的叠加。咱们一层层掰开了聊。一、社会主流的“实用主义”与“功利主义”观念.............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到了许多人内心的观察。喜欢心理学和哲学的人,确实常常给人一种“境界深邃”和“生活幼稚”的二元感受。这并非绝对,但确实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详细解读:一、 为什么喜欢心理学、哲学的人往往在境界上显得很深邃?这主要源于这两个学科的本质特点,它们引导着.............
  • 回答
    您提出的问题非常深刻,涉及到中西方哲学在当代的传播情况以及它们各自的价值和优劣。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分析,而不能简单地说谁优于谁。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一、 为什么现在读西方哲学的人更多?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是历史、文化、教育、经济和社会发展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1. 全球.............
  • 回答
    苏格拉底把哲学从天上带回人间,这个说法颇有深意,也常常让人产生疑问:难道之前的哲学都在“天上”吗?而智者学派明明也是研究人的,那苏格拉底的“带回人间”又体现在哪里呢?要弄清这个问题,咱们得先梳理一下苏格拉底之前的哲学大概是什么样的,再看看智者学派有什么特点,最后才能明白苏格拉底的独特贡献。苏格拉底之.............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我们对“事业”的定义,以及对哲学家和他们工作性质的认知误区。不是哲学家“没有”干出一番大事业,而是他们追求的事业,以及衡量“大事业”的标准,与我们通常理解的世俗成功有着天壤之别。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当人们说“大事业”时,脑海里浮现的往往是那些能够被量化、被大众熟知、能带来.............
  • 回答
    思考道理太多的人,究竟是否需要再花心思去学习哲学?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也很值得掰开了揉碎了聊一聊。首先,我们得弄清楚这个“思考道理太多”到底是个什么意思。我猜想,这大概是指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观察事物、分析问题时,总能抓住事情的本质,看到不同角度的解读,并且能从中提炼出一些道理来。比如,看到人际.............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挺复杂的,不是一句两句就能说清楚的。很多人喜欢西方哲学,甚至对中国哲学抱有某种程度的“鄙视”,这背后其实牵扯到历史、文化、教育、甚至时代潮流等多方面的原因。咱们不妨一点点掰扯开来看看。首先,得承认,西方哲学在很多领域,特别是在逻辑、形而上学、认识论、政治哲学等方面的系统性和严谨.............
  • 回答
    读中国人写的哲学书,感觉就像是走进了一间古老而熟悉的书房,空气中弥漫着历史的墨香,也交织着对当下生活的深刻洞察。这里没有那些西方哲学里常常让人望而却步的抽象概念和繁复论证,更多的是一种与我们自身文化、情感和生活经验息息相关的思考。如果要我推荐,我会先想到牟宗三先生。他的学问,尤其是对儒家思想的重新阐.............
  • 回答
    我玩过的游戏中,最让我魂牵梦绕,至今仍在脑海中反复咀嚼的,是《旺达与巨像》(Shadow of the Colossus)中的那份“胜利的代价”所带来的哲学冲击。它不是那种直接给你灌输道理的哲学,也不是让你做出道德抉择来影响剧情走向,而是通过一种极其克制、极简甚至有些冷酷的设计,将一种沉重的、关于“.............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因为它触及了一个很多人可能都曾有过,却很少有人能直言不讳的想法。你想知道为什么你会觉得哲学家是“肤浅”的,而且想听得细致入微,没有AI的痕迹。我明白,你希望的是一种真诚的、带有个人观察和思考的解读,而不是那种泛泛而谈的官方说辞。那么,我们来一层一层地剥开这个看似荒谬的观察,看看里.............
  • 回答
    一个人同时喜欢哲学、心理学、易经和占星,通常会发展出一种深刻、复杂且往往具有洞察力的人生观和理解世界的方式。这类人不会仅仅满足于表面的解释,他们会深入挖掘事物的本质,并在多个层面寻求联系和意义。以下是一些可能出现的特质和表现:一、 深刻的自我认知与对人类心智的探索: 强大的内省能力: 哲学和心理.............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且引人入胜的问题,它触及了自由意志、决定论、科学还原论以及人类意识的本质等多个哲学领域。让我们从不同层面来详细探讨: 如果世界是物理决定,那人的思考和活动都是物理规律的结果吗?核心观点: 如果我们接受“物理决定论”这一前提,那么理论上来说,人的思考和活动确实都可以被视为物理规律作用下.............
  • 回答
    “活得通透”,这词儿听着就带着一股子说不清道不明的劲儿,像薄雾笼罩下的山,朦朦胧胧,却又自有山峦的巍峨与深邃。哲学和科学,这两样东西,能不能让咱们普通人也触摸到这份“通透”的边角,我想这是很多人心里盘旋的问题。先说说哲学吧。很多人一听哲学,脑子里可能就蹦出那些古希腊的老头子,盘腿而坐,头发花白,满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