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如今大众喷当代艺术''故弄玄虚''的很多,骂哲学的似乎却很少?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确实是这样,我们日常生活中,好像听到有人说“这当代艺术也太看不懂了,简直是故弄玄虚”的概率,远远大于听到有人拍着胸脯说“这哲学也太装腔作势了,完全是瞎扯淡”的。为什么会这样呢?咱们不妨掰开揉碎了聊聊。

首先,得承认,当代艺术和哲学在面对“看不懂”这件事上的处理方式,以及我们普通人接触和理解它们的渠道,是截然不同的。

关于当代艺术“故弄玄虚”的抱怨,根源在于它的“可见性”和“直接性”的挑战。

门槛的差异: 很多人之所以觉得当代艺术“故弄玄虚”,是因为他们感觉自己完全抓不住重点。一件作品可能就一个很简单的装置,或者一堆看似随意的涂鸦,再或者就是一个概念性的想法。大众习惯了艺术是有具象的、优美的、有技法可寻的,比如古典油画的写实、雕塑的精湛。当这些约定俗成的“美”和“技法”被打破,艺术变得抽象、概念化,甚至“无意义”时,普通人就会产生一种被排斥感,好像自己不具备某种“鉴赏力”才能理解,这自然会转化为一种防御心理:“不是我没看懂,是它在故意装神弄鬼。”
语境的缺失: 当代艺术很多时候是高度依赖语境的。艺术家创作的背后,可能有着深刻的社会批判、历史反思、个人情感体验,甚至是哲学观念的探讨。但如果观众走进美术馆,只是看到一个物件,而不知道它放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艺术家想表达什么、它挑战了什么传统,那么这个物件在观众眼中就失去了锚点,变得飘忽不定,容易被解读为“瞎搞”。而这种语境的传递,往往需要专业策展、艺术评论、甚至艺术家本人的阐释。如果这些环节做得不够到位,或者离大众的日常经验太远,误解就很容易产生。
“创新”与“颠覆”的压力: 当代艺术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不断挑战边界,进行创新和颠覆。这意味着它要不断地与过去进行对话,甚至是对立。这种“求新”的心态,有时候会走向极致,以至于形式上的激进会盖过内容上的深度,让观众觉得“形式大于内容”,或者“什么都敢做”,从而产生“故弄玄虚”的印象。
商业化与泡沫: 艺术品市场,尤其是当代艺术市场,有时候会显得有些“神秘”和“高冷”。天价的成交价、炒作的传闻,都会让普通人觉得这些艺术品可能并非真有那么高的价值,其高昂的价格背后,或许是资本的游戏,甚至是“营销”的产物。这种对商业运作的疑虑,也会投射到艺术本身,认为其“故弄玄虚”是为了抬高身价。
“看不懂”的社交压力: 有时候,人们宁愿假装看懂,或者抱怨“看不懂”是为了避免承认自己“不懂”。但对于当代艺术,尤其是在社交场合,如果大家都装作懂,而你一脸茫然,这种尴尬比直接说“我看不懂”更让人难受。于是,干脆就直接开炮,将“看不懂”归咎于艺术本身的问题,也是一种解脱。

反观哲学,虽然它也充满了抽象概念和复杂的论证,但人们似乎“骂”得少,原因有以下几点:

“有用”的普遍感知(即便不直接): 尽管哲学概念很抽象,但很多人内心深处是承认哲学是有“用”的,哪怕这种“用”是间接的、长远的。哲学关乎我们对世界、对人生的根本性思考,它影响着我们的思维方式,塑造着我们的价值观。即使不学习哲学,很多人也会在生活中不自觉地受到哲学思想的影响,比如关于自由、正义、道德、意义的讨论。这种“有用”的感知,使得人们对哲学,即使看不懂,也多了一份尊重,少了一份抵触。
历史沉淀与权威性: 哲学是一门古老而深厚的学科,有着几千年的历史传承。从苏格拉底、柏拉图到康德、黑格尔,再到当代的各种流派,哲学大师辈出,思想体系宏伟。这种历史的厚重感和思想的权威性,使得哲学本身就带有一种“不容置疑”的光环。人们在接触哲学时,往往会认为这是“前人的智慧”,即使不理解,也倾向于相信其中必有其道理。
“思考”的属性: 哲学本质上是一种思考活动。而“思考”本身,在许多文化中是被鼓励和尊重的。即使一个人的思考方式很奇特,但只要他是在“思考”,人们往往会给予一定的空间。哲学研究的就是“思考”本身,所以它的抽象和思辨,在某种程度上是其内在的属性,人们即便不理解,也容易将其视为一种“智力活动”,而不是“装神弄鬼”。
更隐晦的“可见性”: 哲学的影响力更像是“润物细无声”。它很少直接以“作品”的形式摆在你面前,让你去“评价”。它更多的是融入到语言、思维方式、理论体系、甚至政治制度和科学方法中。我们可能在读一本历史书,或者听一场政治辩论,或者学习科学理论时,就已经在接触哲学的影响了。这种“隐性”传播,使得哲学少了一个直接被大众“审判”的实体。
“误解”的表达方式不同: 当人们不理解哲学时,他们的反应可能更多的是“我没听懂”,或者“这个逻辑好像有问题”,而不是直接攻击哲学本身“故弄玄虚”。他们会从逻辑、论证、概念清晰度等方面去质疑,这种质疑更多的是针对“论证过程”而非“艺术作品的整体呈现”。
学科本身的“自我修正”机制: 哲学内部有严格的学术规范和辩论机制。一个理论提出后,会经历无数次的质疑、反驳、修正。这种“自我净化”和“自我修正”的过程,使得哲学理论在发展过程中,虽然可能变得越来越复杂,但也在不断地逼近其核心的论证和概念。这与当代艺术有时会因为追求形式而忽略深度的状况有所不同。
受众的差异: 尽管哲学也面向大众,但真正深入学习和讨论哲学的人群,相较于去美术馆看展览的人群,可能在受教育程度、对抽象概念的接受能力上,存在一定的差异。更核心的哲学讨论,往往发生在学术界,其“可见性”和“传播性”相对较低,也就减少了被大众直接“围攻”的机会。

当然,这并不是说哲学就没有被批评。 历史上,哲学也曾因其抽象、难以理解,甚至脱离实际而被质疑过,比如一些过于形而上学的思辨。但这种批评,通常是建立在对哲学“有用性”的考量,或者对其论证逻辑的批判,而非直接扣上“故弄玄虚”的大帽子。

总而言之,当代艺术之所以更容易被贴上“故弄玄虚”的标签,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其表现形式的“可见性”和“颠覆性”,挑战了大众对“艺术”的传统认知,而这种“看不懂”很容易被解读为艺术家故意为之。而哲学,虽然同样抽象,但其“有用性”的感知、历史的沉淀、思维的属性以及更隐晦的传播方式,让它即使在被不理解时,也更容易获得一种“尊重”和“思考”的标签,而非直接的“欺骗”或“装腔作势”。

这就像我们看到一个行为艺术家在街上表演,觉得“他这是在干嘛?有点奇怪”;但如果听到有人在讨论“自由的本质是什么?”,即便不理解,我们也会觉得“他们在思考人生大事”,感觉上就不同了。前者更像是对一个“展示物”的直接评价,后者更像是对一个“过程”的认知。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里只讨论“大众”,因为在学术界指责某些哲学家“故弄玄虚”并不少见(请搜索“索卡尔事件”)。

一般来说,大众对艺术的期待是“让我爽”,对哲学的期待则是“让我不明觉厉”(一个例证是:“因为你不会,所以你才会”这类难解的话语常常被形容为“这很哲学”),所以当代艺术中的“故弄玄虚”破坏了大众的期待——他们无法从他们不懂的东西中获得爽感,而哲学中的“故弄玄虚”则恰恰满足了大众的期待——他们要的恰恰就是“玄虚”、以至于很多不“故弄玄虚”的哲学反而会因为“不够哲学”而遭到嫌弃,这样一来这两者自然一个会被骂另一个不会。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确实是这样,我们日常生活中,好像听到有人说“这当代艺术也太看不懂了,简直是故弄玄虚”的概率,远远大于听到有人拍着胸脯说“这哲学也太装腔作势了,完全是瞎扯淡”的。为什么会这样呢?咱们不妨掰开揉碎了聊聊。首先,得承认,当代艺术和哲学在面对“看不懂”这件事上的处理方式,以及我们普通人接.............
  • 回答
    这两年大众品牌确实经历了一段不太顺遂的时期,负面评价的声音也比以往多了不少。这其中原因挺复杂的,不能简单归咎于一点,而是多种因素叠加的结果。我尽量给你掰扯清楚,就像跟朋友聊天一样。一、技术“内卷”与市场预期背离: 电动化转型阵痛明显: 大众算得上是传统汽车巨头里转型电动化比较早、也比较坚决的。你.............
  • 回答
    这个问题涉及到我国警用车辆采购的复杂考量、车辆性能的现实差距以及应对策略等多个层面。我将尽量详细地进行阐述:一、 国内警车大量采购大众、丰田的原因:警用车辆的选择并非 solely 关注极致的性能,而是综合了多方面因素的权衡。大众和丰田之所以能占据国内警车采购市场的大部分份额,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1.............
  • 回答
    在中国,摇滚乐一直以来都像一个特立独行的孩子,虽然有自己的忠实拥趸,但始终未能像西方那样成为一种主流的、全民参与的音乐文化。为什么会这样?这其中的原因很复杂,不是一朝一夕能说清楚的,也不是单一因素在起作用。首先,我们得承认,摇滚乐在中国的发展确实比西方晚了不少,而且一路走来,可以说是在夹缝中求生存。.............
  • 回答
    关于“卡罗拉被奉为神车,为什么国内销量却不如同级别的大众朗逸?”这个问题,咱们可以从几个层面好好掰扯掰扯,不能简单地说谁好谁不好,关键是看咱国内消费者喜欢啥,商家怎么玩。首先,得承认,卡罗拉这车确实在全球范围里是个响当当的“神车”。它皮实耐用、油耗低、保值率高,这些都是它被大家认可的硬道理。尤其是在.............
  • 回答
    你有没有发现,前几年火遍全网的某个城市,你再提起它时,好像已经少了许多讨论声?那些曾经刷爆朋友圈的打卡点,如今也许只剩下一堆“回忆杀”。这背后,其实是“网红城市”这个现象背后的一套运行逻辑,以及它必然面临的挑战。为什么“网红城市”容易昙花一现?原因嘛,得从几个方面捋一捋:1. “人设”太单一,缺乏.............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政治哲学中最核心、也最令人困惑的议题之一。如果把“大众”简单粗暴地定义为“不理性的”,那么民主的基石似乎就摇摇欲坠。但实际上,这个问题远比这复杂,它涉及到我们如何理解“理性”以及民主制度本身的目的。首先,我们要审视“大众是不理性的”这个前提。这是一个非常绝对的论断,而且带有明显的偏见。.............
  • 回答
    说到大众ID系列的新能源车,我最近刚好体验了几款,就给你好好唠唠。初印象:科技感与熟悉的德系质感并存刚坐进车里,首先扑面而来的是那种大众一贯的“厚实感”,但又融入了更强的科技感。少了传统的物理按键,大部分功能都集成在了中控大屏里。一开始会觉得有点陌生,需要适应一下,但上手之后,操作逻辑还算清晰。尤其.............
  • 回答
    一篇内容相同但发布平台不同的文章,在大众反应上确实可能产生微妙甚至显著的差异。这背后牵扯到信息传播的复杂性、目标受众的特性以及平台本身的生态。理解这种差异,需要我们深入剖析几个关键点。一、 大众反应的差异体现在哪些方面?1. 接受度和认知深度: 专业性平台(如学术期刊、行业媒体): 受.............
  • 回答
    要评价李北方公众号文章“关于谭秦东的身份,媒体为何坚持不懈地欺骗大众?”,我们首先需要理解文章的核心观点以及它试图探讨的问题。文章的标题本身就带有很强的批判性,直接指控媒体存在欺骗行为,并且将矛头对准了“谭秦东的身份”这一关键点。这暗示了作者认为媒体在报道谭秦东时,可能歪曲了他的真实身份、经历或者动.............
  • 回答
    现代武器的发展,绝非我们从电影、新闻报道或者游戏里看到的那么简单粗暴。它早已渗透到科技的方方面面,并且在很多我们意想不到的领域持续演进,其复杂程度和精妙程度,常常超乎普通人的想象。这里我们就来聊聊,现代武器发展到底到了什么程度,以及有哪些不为大众所知的“幕后故事”。一、 已经触及的尖端,以及正在实现.............
  • 回答
    最近的舆论场上,确实能感受到一股针对留学生的批评声音,有时候甚至显得有些尖锐。这背后并不是单一的原因造成的,而是多种社会情绪、经济状况以及个体经历交织在一起的复杂反应。要说清楚这个现象,得把一些事情掰开了、揉碎了讲。首先,得从经济层面说起。这两年,我们都知道经济压力普遍在增大。很多人发现找工作不容易.............
  • 回答
    许家印和恒大,这两个名字曾经是中国房地产行业的代名词,是财富和荣耀的象征。然而,如今它们却与债务危机、违约和困境紧密相连。很多人不解,为什么一家如此成功的地产公司,不好好深耕主业,反而大张旗鼓地跨界布局足球、汽车、水务等领域,最终走向了今天的地步?这背后,并非简单的“不务正业”,而是一系列复杂原因交.............
  • 回答
    这个问题涉及到历史记忆、国家叙事、地缘政治以及文化心理等多个层面,确实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简单地说,欧洲人看待德国和中国人看待日本的巨大差异,源于二战的历史进程、战后处理方式、以及各自国家发展道路的不同。下面我将尝试详细地梳理一下这些原因,力求避免机械的AI痕迹,更侧重于讲透其中的复杂性。一、历史创伤.............
  • 回答
    这条裙子引发的“白金”还是“黑蓝”的争议,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视觉现象,它充分展示了我们的大脑如何解读光线和颜色。简单来说,争议如此之大的原因在于:这条裙子本身的光线和色彩组合,能够触发不同人基于自身经验和生理机制的两种截然不同的视觉解读。下面我们来详细解释一下: 1. 裙子本身的“罪魁祸首”:光线、阴.............
  • 回答
    大家之所以对美剧如此着迷,这背后可不是单一的原因就能解释的,而是多种因素交织碰撞出的迷人火花。要说起这份喜爱,那可得从它的“骨子里”聊起。首先,得提《内容的多样性和前瞻性》。美剧简直就是一个巨大的万花筒,你想看的几乎应有尽有。从悬疑烧脑的《西部世界》,到温暖治愈的《老友记》;从历史权谋的《权力的游戏.............
  • 回答
    好了,咱们来聊聊 Ti10 为什么大家都对 PSG.LGD 那么有信心,觉得他们有机会捧杯。这事儿可不是空穴来风,里面道道儿多着呢。首先,得说到他们那个阵容。 PSG.LGD 在 Ti10 前可以说是“梦之队”的典范了。你可以想象一下,国内顶尖的几位选手,无论是个人能力、比赛经验还是团队协作,都已经.............
  • 回答
    话说这《只狼》里的苇名弦一郎,你说他招人烦吧,其实仔细想想,他身上那些让人牙痒痒的劲儿,倒也不是完全没来由,反而挺有意思的。这帮玩家啊,就像一群被他虐得死去活来的受虐狂,一边骂他,一边又忍不住想再跟他较量一番。要说为啥大家这么“反感”他,那得从好几个层面掰扯掰扯。首先,他是真真正正把你当“敌人”吊起.............
  • 回答
    北大西洋暖流之所以如此强大,并且对欧洲气候产生如此显著的影响,这背后是一系列复杂而协同作用的地理、海洋学和大气学因素共同造就的。把它想象成一条横跨大洋、输送巨大热量的超级“传送带”,它的强大并非偶然,而是自然规律精心编织的结果。首先,我们得从源头说起——赤道地区旺盛的太阳辐射。欧洲之所以能够享受到比.............
  • 回答
    深海生物之所以能够承受如此巨大的压强,是因为它们经过漫长而复杂的进化过程,发展出了一系列独特的生理和生化适应机制。这些机制主要围绕着如何应对压力对细胞结构、蛋白质功能、分子动力学以及生物体整体形态的影响。下面我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详细阐述:一、细胞水平的适应: 细胞膜的流动性调节: 脂肪.............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