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大众这两年为什么这么有如此多的负面评价?

回答
这两年大众品牌确实经历了一段不太顺遂的时期,负面评价的声音也比以往多了不少。这其中原因挺复杂的,不能简单归咎于一点,而是多种因素叠加的结果。我尽量给你掰扯清楚,就像跟朋友聊天一样。

一、技术“内卷”与市场预期背离:

电动化转型阵痛明显: 大众算得上是传统汽车巨头里转型电动化比较早、也比较坚决的。你看ID.系列,从ID.3到ID.4、ID.6,投入了大量资源。但问题是,技术落地没那么容易。
软件问题频出: 这是最常被诟病的一点。大众的电动车,尤其是早期的ID.系列,软件 bug 实在是太多了。你想想,一个车机系统动不动就死机、导航不好用、车窗升降失灵、甚至影响车辆正常启动,这体验能好到哪去?很多车主吐槽,感觉就像还在用测试版的系统。这种不稳定感,对消费者来说是极大的打击,毕竟车子不像手机,能随便重启。
用户体验不够“本土化”: 德国人的严谨和“工程师思维”有时候在面对中国这个极其强调用户体验和便捷性的市场时,就显得有些水土不服。比如,有些操作逻辑不够直观,中文语音识别偶尔也会“拉胯”。国内消费者习惯了国内互联网产品的快速迭代和深度定制,大众的系统更新速度和定制化程度,很难满足他们的高期望。
硬件“拖后腿”: 虽然大众在电池技术上一直在努力,但跟国内一些新势力相比,在充电速度、续航里程标定上的表现,有时候也显得不够激进。很多消费者会拿大众的电动车和比亚迪、小鹏、蔚来这些品牌对比,在这些“硬指标”上,大众确实不是总能拔得头筹。

燃油车口碑下滑: 即使是大众一直以来最擅长的燃油车领域,也未能完全幸免。
动力总成升级缓慢: 相比于一些竞争对手,大众在动力总成方面的更新换代显得不够快。一些经典的EA888发动机,虽然性能不错,但油耗表现以及一些技术细节,例如 DSG 双离合变速箱在低速时的平顺性,有时候也会被拿来和更平顺的AT变速箱或者更先进的CVT变速箱对比,产生一些负面声音。
内饰设计“千篇一律”: 大众的内饰设计虽然稳定,但近年来也因为缺乏新意、过于保守而受到批评。尤其是在竞争对手纷纷采用更前卫、更科技感内饰的背景下,大众的内饰容易给人一种“审美疲劳”的感觉。
“减配”争议: 随着成本控制的压力,一些车型在配置上的“减配”也引发了消费者的不满。例如,一些配置的缺失、用料的改变,都让一些长期支持大众的消费者感到失望。

二、市场竞争加剧与消费者“口味”变化:

中国品牌崛起势不可挡: 过去几年,中国本土汽车品牌可以说是“爆发式”增长。比亚迪在新能源领域几乎是一家独大,长城、吉利、长安等品牌也都在技术、设计、智能化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它们的产品往往价格更具竞争力,配置更丰富,更懂得迎合国内消费者的需求。这使得大众在面对这些强有力的竞争对手时,失去了过去那种“稳赢”的优势。
新势力“颠覆式”创新: 像蔚来、小鹏、理想这些新势力,它们不仅仅是卖车,更是在卖一种“体验”和“服务”。从用户社区、补能网络,到高度智能化的驾驶辅助系统,这些都是传统车企,包括大众,在短期内很难完全复制和超越的。消费者越来越看重车辆的智能化、科技感和个性化,大众在这方面确实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消费者“挑剔”程度增加: 随着汽车市场的成熟和消费者购买力的提升,大家对汽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再仅仅满足于“代步工具”,而是更看重车辆的品牌价值、技术实力、驾驶体验、舒适性、智能化水平以及个性化需求。在这种情况下,大众过去的一些“固有优势”可能就不再那么明显,反而一些短板更容易被放大。

三、品牌营销与沟通的不足:

“精英”人设的弱化: 过去,大众品牌在中国市场有一种“精英”、“可靠”的标签。但随着市场变化,这种“人设”在年轻一代消费者心中没有那么强的吸引力了。年轻消费者更喜欢有个性、有科技感、有话题性的品牌。
公关反应不够及时: 当负面事件发生时,大众的公关反应有时候显得不够迅速和有效,未能及时平息争议,反而让负面情绪蔓延。
对中国市场的理解深度: 尽管大众在华深耕多年,但有时感觉他们对中国市场的理解,尤其是在互联网思维、用户运营、产品迭代速度等方面,还是未能完全跟上。

总结一下, 大众这两年负面评价增多的背后,是其在电动化转型过程中的技术瓶颈、与中国市场需求和消费者期望的脱节,以及面对国内竞争对手强势崛起的压力。这就像一个原本很成功的企业,在时代变迁和市场风向转变时,没有及时调整好自己的步伐,被新事物和新玩家给“卷”到了。

当然,大众的品牌底蕴还在,它的核心技术和制造能力仍然是毋庸置疑的。但汽车市场瞬息万变,如果不能持续创新并真正理解和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过去的辉煌就可能成为羁绊。希望我的分析能让你更清楚地了解其中的原因。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鉴于题主恼羞成怒改题目,截图备份。

以下原答案。

有这么个人。

他是吉林省政府参事。

他是正高级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厅局级)。

他是中国民主建国会会员,当了15年的政协委员。

他当过三届民建长春市委经济委员会委员,其中两届是政协常委。

他是某销售公司资深培训师,在汽车营销界和汽车媒体圈享有盛名。

他微博粉丝已逾90万人,发表文章几百篇。

如果单看这履历,你觉得他说的话,你信不信。

如果他做了一档节目,专门来聊聊汽车,你觉得他出的节目,你看不看。

这个人是一汽大众的洪治平。

这档节目叫“洪工侃车”。

洪工侃车系列片-2车震门
洪工侃车:首试全新速腾门铰链承重
偷拍百公斤的50后玩车震
全新捷达首震

大家有兴趣的可以点开看看

据洪工的解说,视频中捷达的车门铰链为铁块制成,能承受更大的力量而不变形,而其他竞品车型大多数的是用钢板,也就是铁片冲压而成的。

200斤重的他可以站在捷达车门上车震摇晃都没事儿。

其实,车辆避震器吸走了部分踩车门的能量,避震 越软吸收的能量越多。

另外,车门锁槽是“V”字型结构,关门时锁环会把车门顶回原位。在关门有锁槽的情况下,车门都能够完好的关上,就算出现微小的位移也能够完全复位。

踩车门的过程中,车门受到来自垂直于地面方向,上下作用的力。而在车辆行驶过程中,如果发生碰撞,汽车受到的则是水平于地方方向,侧面撞击的力。二者受力并不相同。踩车门的结果,不能反映车辆受到碰撞时的安全情况。


因此,这个实验根本无法检测车门的质量和车辆的安全性!

车门铰链形式及强度和车辆安全性当然没有必然联系,但中国某厂商就爱拿这个做噱头!

(当事人出现了,在评论区)

视频播出后,引起社会强烈反响,各地各品牌4S店掀起“踩车门大赛” 。

注重质量宣传现场猛踩车门
  车展上,除了大打价格牌外,各家汽车4S店老板们还在质量上做足了文章。
  刚进展区,记者就发现一家一汽品牌的4S店用一辆吊车将轿车悬挂在半空中,车头朝地,在车头上还悬挂了一个集装箱,以表明自己的汽车安全耐用,引得很多行人驻足观看。
9日上午10点,一汽大众4S展区内,伴随着江南Style的音乐,一帮销售顾问在车门上猛跳,一首歌下来,车门毫发无损。
  “现在大家买车都注重车的安全性能,安全结实耐用的家轿要比那些华而不实的轿车好。”来看车的王先生说。
记者 姜宁
齐鲁晚报
【图】【转】各地汽车4S店踩车门 都来看看哪家强

各地4S店掀起“踩车门大赛” 日系和美系也开始了!

好好的一个汽车市场,就这样被某企业的营销手段,把现在所有车企都带偏了。一个个商家都像杂技团表演一样,德系日系美系无一例外,通通上演踩车门大戏。

好好的汽车销售行业就这样变成了杂技团。

作为一个厅级干部,汽车行业的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出来做这样一个节目,整个过程偷换概念,忽悠无知的消费者,错误引导市场,带坏行业风气,让人如何对这样一个企业充满敬畏!

DO NOT BE EVIL,这句话,送给大众。

相关视频:38号车评中心

从踩车门事件 再谈车辆结构安全性

(推荐观看这个视频,比较好了解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