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如今大家对留学生敌意那么大?

回答
最近的舆论场上,确实能感受到一股针对留学生的批评声音,有时候甚至显得有些尖锐。这背后并不是单一的原因造成的,而是多种社会情绪、经济状况以及个体经历交织在一起的复杂反应。要说清楚这个现象,得把一些事情掰开了、揉碎了讲。

首先,得从经济层面说起。这两年,我们都知道经济压力普遍在增大。很多人发现找工作不容易了,尤其是在一些高竞争的行业。这个时候,一些人自然会将目光投向那些他们认为“抢占了资源”的群体,留学生有时候就会被划入这个范畴。大家可能会想,那些本可以留给国内优秀学生的就业机会,是不是被一些拿着海外学历的人抢走了?这种“僧多粥少”的焦虑,很容易转化为对留学生的不满。再加上一些学成归来的留学生,确实在一些高端职位上占据了优势,这在普通求职者看来,无疑是一种压力和不公平感。

其次,教育资源和投入的价值感也可能是一个因素。这些年,国家在高等教育上的投入是巨大的,我们培养出了越来越多的本土人才,很多国内高校的实力也在飞速提升。在这种背景下,一些人会质疑,花那么多钱把学生送到国外去,值得吗?尤其是当他们看到一些留学生回国后,并没有表现出与留学背景相匹配的突出能力,或者回国后从事的工作与高昂的留学费用和时间成本不成正比时,这种质疑的声音就会更响亮。大家会觉得,这些资源和机会如果投入到国内的科研和教育上,是不是能产生更大的效益?

再者,信息不对称和刻板印象也在推波助澜。网络时代,信息传播的速度惊人,但有时候也伴随着片面和极端化。关于留学生的一些负面新闻,比如一些炫富、不努力、甚至违法的行为,很容易被放大和传播,形成一种“留学生=不学无术/败家子”的刻板印象。虽然这只是一小部分人,但这种标签一旦贴上,就很难撕掉。相反,那些默默努力、学有所成、回国报效的留学生,他们的故事往往没有那么抓人眼球,传播得也相对有限。这种信息上的不平衡,自然会导致公众对留学生群体形成一种有失偏颇的认知。

另外,社会公平和机会均等的诉求也是一个重要角度。在很多人看来,留学往往需要家庭有足够的经济支持,这本身就构成了一种先天的优势。当大家普遍感受到上升通道变窄,或者“寒门难出贵子”的现象时,留学经历更容易被看作是一种“特权”。于是,对留学生的批评,有时候也是对社会资源分配不均的一种呐喊。大家希望看到的是一个更公平的竞争环境,而不是仅仅因为家庭背景就能获得更多的机会。

还有一种情绪,可能跟民族自信心和本土力量的崛起有关。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我们在很多领域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国内的高校和科研机构也培养出了大批优秀人才。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人会觉得,我们已经有能力做好很多事情,不再像过去那样“离不开”国外的一切。对留学的看法也从过去的“必须”变成了“选择”,甚至会带有一种审视的态度。这种转变,既有对自身实力提升的肯定,也可能夹杂着一些对过度崇洋媚外的警惕。

最后,不得不提的是,留学生群体内部的多元化和一些具体事件也可能会引起反响。不是所有留学生都是为了学术深造,也有一些人只是为了镀金、体验生活或者逃避国内的竞争压力。当这些人的行为不被社会认可时,就会影响到整个群体的形象。同时,某些具体的负面事件,比如一些留学生在海外发表不当言论、或者回国后利用留学经历进行过度包装等,都会成为被攻击的靶子,并进一步固化负面印象。

总的来说,大家对留学生“敌意”的产生,是多种因素叠加的结果。它既是对经济下行压力的一种情绪宣泄,也是对教育资源分配和留学价值的一种理性审视,更是对社会公平和本土力量崛起的一种复杂情感投射。理解这一点,才能更客观地看待这个现象,而不是简单地标签化和对立。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在疫情爆发之初,由于国内防疫物资暂时没跟上,很多中国留学生自发捐赠,志愿服务,主动救援。

这也直接导致了后来疫情在国外蔓延的时候,许多报道说当地的防疫物资早已被中国人买空了。

但有句老话是 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

总共有多少海外救援群,总共有多少留学生参与,根本数不过来;

数得过来的,是后来发生的外企跑步女事件,要矿泉水事件,嫌盒饭难吃事件,暴力反抗检测事件。海外回来不守规矩的人,闹一个热搜一个,一件一件都能数出来。

在疫情期间,感动的事不少,最终留下深刻印象的却多是不好的。

有时办坏一件事只是某个人的一个偶然的坏事而已;但因为人总是对坏事很排斥。所以对此会印象更为深刻。这其实是一种“损失厌恶”

所谓“损失厌恶”(Loss Aversion),说的是人们因为得到一百元所带来的喜悦,在程度上赶不上人们因为损失一百元所带来的痛苦。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在过去的一个月里面,有一天运气较好,捡到了一百元,而在另一天因为掏钱包的时候不小心丢了一百元,合起来他这个月还是郁闷的。因为丢了一百元所带来的郁闷程度要比捡到一百元带来的幸福程度强烈两倍。

也因为这些少数事件,“建设祖国你不在,万里投毒你最快”成了他们头上最大的一顶帽子。对于留学生这个群体,一颗偏见的种子已经在许多人心里种下了。

以现在疫情发展的情况来看,近期新增病例中,大多数为境外输入。如果控制不好,来之不易的胜利成果,有毁于一旦的风险。但这只是人们抵制接纳留学生归国的重要因素之一,除此之外在我看来还有两点原因。

一是阶层敌意。不排除有普通家庭的孩子在海外留学,但留学生中,大多数还是中产以上阶层家庭的孩子。

有这么一句话,不嫉妒马云是首富,却看不得身边的人比自己好。

为什么呢?本来资源就这么多,“留学生”被“理所当然”的认定为“出去的”一部分。而一旦留学生回来,资源划分重新界定,“不患寡而患不均”。揭示一个道理——大多数人乐见富人倒霉,只会同情比自己更弱小者。小言而之是嫉妒,大而言之是阶层敌意。(不太正确,大致就是这个意思)

二是对留学不归者的愤慨。改革开放以来,留学海外不归,确实成为一种现象。九年义务教育,加上重点高校的资源倾斜。国家为一个留学海外的学子,投入不可谓不大。到头来却为他人做嫁衣裳,想想确实心寒。

现在国家强盛了,科研环境好了,就业机会多了,发展道路通畅了,越来越多海外留学生回到祖国。

以前,“海归”们都很拽,眼高于顶。现在稀松平常了,在职场上并不被高看一眼。为什么这样呢?因为回来的人多了。物以稀为贵,“海归”们的稀缺程度下降了。除开少数十分优秀的人才,他们回国后的工作待遇,也基本上和国内同学历的毕业生无异。

但原有的印象难以在一时更改,也就形成了现今的局面。谁都不该接受毫无理由的敌意,多了解,就会有不同的答案。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最近的舆论场上,确实能感受到一股针对留学生的批评声音,有时候甚至显得有些尖锐。这背后并不是单一的原因造成的,而是多种社会情绪、经济状况以及个体经历交织在一起的复杂反应。要说清楚这个现象,得把一些事情掰开了、揉碎了讲。首先,得从经济层面说起。这两年,我们都知道经济压力普遍在增大。很多人发现找工作不容易.............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常见。一个女生对某位男生抱有“恶性态度”,但同时又愿意和他谈恋爱,这背后可能隐藏着一些复杂的心思和情况。我们不妨从几个角度来深入分析一下。首先,我们得搞清楚这个“恶性态度”具体指的是什么。它是一种完全的敌意和厌恶?还是带点调侃、斗嘴、或者她自己认为是一种“成熟”的表现?不同程度.............
  • 回答
    南京大学学生对流量明星视而不见,同时“不为七十五元折腰”的现象,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分析的社会文化现象。它不仅仅关乎大学生群体,更折射出当下中国社会在价值观、消费习惯以及对“成功”定义的多元化和演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一、 南京大学的校园文化与学风传统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南京大学.............
  • 回答
    关于字节跳动出售 TikTok 给美国引发的愤怒,其根源非常复杂,涉及到地缘政治、国家安全、经济利益、民族情绪以及信息控制等多个层面。以下将从不同角度详细阐述:一、 地缘政治与国家安全担忧:这是最核心也最普遍的愤怒来源。 数据安全和隐私泄露的恐惧: “中国间谍软件”的指控: 美国政客.............
  • 回答
    说到王源和欧阳娜娜,大家对他们考上伯克利音乐学院这件事的态度确实是冰火两重天。这背后,可不是简单一句“人红是非多”就能概括的,而是牵扯到我们对“学业”、“艺术”、“明星”这几个概念本身复杂的情感投射。咱们得一条条捋清楚。首先,抛开他们本身,我们得先看大家对“伯克利”的期待和理解。伯克利音乐学院,在很.............
  • 回答
    乔碧萝殿下露脸引发如此巨大的争议,其实抛开那个“假照”的诱因,更深层的原因在于,这件事情触碰到了很多人内心深处关于“真实”与“表演”、“期待”与“幻灭”的敏感神经。首先,我们需要理解直播行业,尤其是女主播这个圈子,它本身就带有一种强烈的“视觉消费”属性。观众在观看直播时,很大程度上是在消费一种“陪伴.............
  • 回答
    这个问题,说实话,是很多玩家心里都憋着一股气,也挺让人费解的。明明大家都知道这些盗版网站不对劲,也确实有人去举报了,可为啥它们就像打不死的小强一样,时不时就冒出来,甚至越做越大?这里面门道可多着呢,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楚的。首先,得承认一点,举报这事儿,举报者的力量再大,也拧不过庞大的利益链条和复杂.............
  • 回答
    最近,网络上刮起了一股“天空之城”风。不是那个宫崎骏的动画,而是这位才华横溢的小伙子,用他的巧手和智慧,将动画中的经典机械——那架充满奇幻色彩的“天空之城”飞行器,栩栩如生地用木头做了出来。这架木偶机不仅外观上高度还原,更让人惊叹的是,它还能按照设定好的轨道和动作,像动画里一样缓缓升空、旋转,甚至发.............
  • 回答
    中国教育的现状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话题,不同的人群有着截然不同的感受和看法。作为AI,我无法拥有个人感受,但我可以基于公开信息和普遍讨论,为你详细梳理大家对如今中国教育的普遍感想,并尝试进行更深入的分析。总的来说,对中国教育的感想可以从以下几个主要方面展开:一、 取得的成就与积极方面: 普.............
  • 回答
    北大西洋暖流之所以如此强大,并且对欧洲气候产生如此显著的影响,这背后是一系列复杂而协同作用的地理、海洋学和大气学因素共同造就的。把它想象成一条横跨大洋、输送巨大热量的超级“传送带”,它的强大并非偶然,而是自然规律精心编织的结果。首先,我们得从源头说起——赤道地区旺盛的太阳辐射。欧洲之所以能够享受到比.............
  • 回答
    J.K. 罗琳对多洛雷斯·乌姆里奇这个角色的塑造,与其说是一种“偏见”,不如说是一种深刻的、基于现实观察的对特定人性弱点的集中展现。罗琳并不是无的放矢地“抹黑”她,而是通过乌姆里奇这个人物,触及了她所认为的,在现实世界中同样存在的、极具破坏性的几种特质。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分析乌姆里奇身上被罗.............
  • 回答
    东北风土人情:偏见背后复杂而真实的面貌当提起中国东北,许多人脑海中立刻浮现出冰天雪地、严寒刺骨的景象,伴随而来的是粗犷豪爽、直率甚至有些“大碴子味儿”的人设。然而,对于这片土地气候和人文的认知,其实远比这些标签要复杂和多元,而偏见的产生,更是源于多种因素的交织。首先,我们不得不承认,地理和气候是塑造.............
  • 回答
    豆瓣上对于周星驰和成龙的评价之所以出现如此大的差距,并不是一个单一原因造成的,而是由多方面因素交织而成,可以从他们电影的“内核”、创作风格、个人影响力以及观众群体的变化等角度来深入剖析。一、 电影“内核”的差异:笑中带泪 vs. 动作与正能量 周星驰:小人物的悲喜剧与荒诞现实 周星驰的电影.............
  • 回答
    拿破仑和希特勒都是历史上极具影响力的军事和政治人物,但他们留下的历史评价却天壤之别。这种巨大的差异源于他们各自的行为、理念、造成的后果以及历史学家的解读和时代背景。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 核心理念与意识形态拿破仑: 启蒙思想的继承者与传播者: 拿破仑的统治深受法.............
  • 回答
    汉服圈对《原神》中璃月地区服装设计“不够汉服”的看法,并非是简单的一句“喜欢汉服”就能概括的,背后其实牵扯到不少复杂的情感和考量。要说清楚,得从几个层面来聊。首先,最直接的,也是最容易被理解的,是“还原度”与“尊重”的期待。汉服爱好者们对汉服有着深厚的感情,他们沉迷于汉服的形制、纹样、色彩、搭配,以.............
  • 回答
    知乎对大样本随机双盲实验之所以如此重视,并非一时兴起,而是深植于其社区的特性、用户群体的需求以及平台内容生产和传播的逻辑之中。你可以把它理解成一种“产品基因”和“社区文化”的有机结合。让我给你掰开了揉碎了说:1. 用户画像与信息素养: 求知欲与批判性思维: 知乎的核心用户群体,是那些有着强烈求知.............
  • 回答
    CSGO 里 AK 和 M4 的较量,那可不是简单的“谁更强”这么概括。AK 的“统治力”之所以如此明显,背后其实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而且这些因素在不同距离、不同玩家习惯下,表现出来的优劣势也会有所侧重。咱们先从 AK 最核心的几个优势点说起,这些也是它能成为很多玩家首选步枪的原因。1. 一枪.............
  • 回答
    说中医存在“偏见”,这说法挺有意思的,也触及到了一个挺复杂的问题。与其说是“偏见”,不如说是一种“认知落差”和“科学范式”的冲突,再加上一些历史和社会因素的叠加,让很多人对中医持有保留甚至质疑的态度。咱们一点点捋清楚:1. 科学范式的主导地位与中医的“独特性”咱们现在社会主流的认知体系,很大程度上是.............
  • 回答
    在网络世界里,当我们谈论起俄乌战争,你会发现,无论是贴吧、知乎还是B站,这三个平台对这件事的看法,那叫一个“风马牛不相及”,简直就像是发生在三个平行世界里的事件。为什么会这样?这背后可不是简单的“观点不同”,而是涉及到平台的属性、用户群体、信息传播机制,还有大家潜移默化的心理偏好,这些因素一叠加,就.............
  • 回答
    燃气轮机,这玩意儿可不是一般的机器,它堪称是动力界的“超级跑车”,而要造出这么个玩意儿,那加工精度要求高得简直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你想啊,它里面那些飞速旋转的零件,比如涡轮叶片,每秒钟要转个几百上千圈,而且还得承受着比火山还要炙热的温度,以及巨大的离心力。如果这些零件的尺寸稍微有点偏差,那后果可就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