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在宋代实行打土豪分田地的政策有多大几率成功?

回答
宋代打土豪分田地,这事儿吧,真要细究起来,成功的几率嘛,说实话,挺悬的。咱们不能一概而论地说它就肯定不行,但也绝不是随随便便就能成的事儿。这事儿复杂着呢,得从多个角度掰开了揉碎了看。

首先,得先说说宋代当时是个什么光景。宋朝,特别是北宋,虽然经济文化那叫一个繁荣昌盛,但骨子里的一些制度性问题,早就埋下了隐患。比如那个“养士”的国策,虽然保证了官员的素质,但也导致了官僚队伍的膨胀。这些官员手里头有多少田地?可想而知。再加上宋代重文轻武,武将的地位相对不高,士大夫阶层在社会上的话语权和影响力那叫一个大。

然后,咱们再看看“打土豪分田地”这个事儿。这口号听着是挺振奋人心的,尤其对于那些没地或者地少的农民来说,那就是救命稻草。想想看,大家都被地主老财盘剥得够呛,现在有人喊着要把他们的田地分给咱们,这能不心动吗?这股子劲头,在任何一个时代,都能掀起不小的波澜。

但是,关键就在于“成功”二字怎么定义。如果只是说能不能在某个地方、某个时期激起一些农民的响应,那几率不小。毕竟,民心思定,谁都想过点安生日子,谁都想有个自己的地。但要是说能 系统性地、大范围地、持久地 实行下去,并且真正解决土地分配不均的问题,那难度就指数级上升了。

我们来想想执行层面会遇到哪些困难。

第一, “土豪”是谁? 在宋代,土地兼并最厉害的不仅仅是那些肥得流油的大家族,还有很多是 当官的、有权有势的士大夫阶层。你真要“打土豪”,难道要去抄朝廷里那些大员的家吗?去夺他们的田产?这简直就是在跟整个统治阶层对着干。那些官员手里头的田地,很多是他们合法(或者说是“合法化”)的所得,你不能说一句“分田地”就把人家的家底给没了。这动摇的是他们的根本利益,他们会坐视不管吗?绝对不可能。这些人手里有权有钱有资源,他们会想尽一切办法来阻止,甚至反扑。

第二, 谁来“分田地”? 这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有组织有能力去执行的机构。在宋代,虽然有地方官,但他们的权力受到很多制约。而且,要分田地,得有非常清晰的田产登记,得有准确的丈量,还得有公正的分配标准。这些工作,在当时的技术和管理水平下,执行起来是何其困难。会不会出现腐败?会不会有人从中作梗,把好田地分给亲戚朋友?这都是极大的挑战。就算一开始有好的初衷,执行过程中也容易走样。

第三, 怎么保证“分了地”之后还能种下去? 分到田地的农民,他们有种子吗?有农具吗?有耕牛吗?有技术吗?很多农民之所以种不自己的地,是因为他们连基本的生产资料都没有。如果只是分了空地,而没有相应的配套措施,那这块地可能还是种不活,甚至比原来情况更糟。而且,分了地之后,税赋怎么算?国家怎么收税?土地所有权怎么界定?这些后续的问题,都需要一套完整的体系来支撑。

第四, 会引发什么样的反弹? 就算你能成功地分了一部分田地,那些失去土地的士大夫阶层、大地主会善罢甘休吗?他们会利用他们的权力、金钱、人脉,在朝廷里哭诉,在地方上煽动不满,甚至组织武装力量来对抗。这很容易演变成一场大规模的社会动荡,甚至内战。宋朝虽然有积弱的说法,但它毕竟是一个大一统的王朝,它有能力镇压反抗,但这种镇压,又会把这个政策的推行者和支持者推到风口浪尖。

第五, 思想上的阻力。 宋代的“理学”思想已经开始抬头,强调“名分”、“等级”。突然要“打土豪分田地”,这在很多士大夫看来,就是扰乱纲常、颠覆秩序,是对他们价值观的挑战。这种思想上的抵触,也会成为政策推行的巨大阻碍。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要在宋代 大规模、系统性、持久性地 推行“打土豪分田地”的政策,成功的几率可以说是 微乎其微。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这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是政治问题、社会问题、思想问题。它触及到了当时社会最核心的利益结构和权力分配。任何一个王朝,想要推行如此激进的改革,都需要极其强大的中央集权、绝对的政治魄力,以及能够应对巨大反噬的决心和能力。宋朝虽然有强大的文官集团,但这种改革,很可能会让这个文官集团分裂,甚至是对立。

历史上,我们也能看到一些类似尝试的影子。比如王安石变法,其中也有一些旨在抑制土地兼并、增加自耕农的措施(如青苗法、募役法等)。但这些改革在推行过程中遇到的阻力也是巨大的,最终也没能从根本上解决土地问题,反而引发了激烈的党争。你可以说王安石变法触及了土地问题,但它不是直接的“打土豪分田地”,而是更温和的手段。即便是这样,都遭到了巨大的反弹。

所以,如果宋代有人真的提出“打土豪分田地”的口号,并试图付诸实施,我认为成功的可能性非常小。更有可能的是,这个提议会被强大的阻力扼杀在摇篮里,或者在尝试过程中引发剧烈的动荡,最终以失败告终,甚至给推行者带来灭顶之灾。就像很多激进的改革一样,它们有朴素的正义性,但往往因为过于触及核心利益,无法在现实的政治土壤中生根发芽。

当然,这也不是说农民的呼声就没有一点作用。在某些地方,在某些时期,零星的、局部的抗争和土地的重新分配是可能发生的。但要说形成一个全国性的、制度性的“打土豪分田地”运动,并由此巩固一个政权,那在宋代的历史条件下,是极其困难的。

总而言之,宋代如果真搞“打土豪分田地”,别说高不成,低了也难成。这把双刃剑,一旦挥舞起来,很容易伤到自己。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那就看矛盾到了哪种程度,只有外部力量进入才可能成功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宋代打土豪分田地,这事儿吧,真要细究起来,成功的几率嘛,说实话,挺悬的。咱们不能一概而论地说它就肯定不行,但也绝不是随随便便就能成的事儿。这事儿复杂着呢,得从多个角度掰开了揉碎了看。首先,得先说说宋代当时是个什么光景。宋朝,特别是北宋,虽然经济文化那叫一个繁荣昌盛,但骨子里的一些制度性问题,早就埋下.............
  • 回答
    宋代国夫人封号,像鲁国夫人这样,究竟能不能同时授予两个人,这事儿得从几个方面细细道来,不能简单地一概而论。首先,得明白国夫人这个封号在宋代是怎样一个存在。它并非是纯粹的虚衔,而是与政治、宗法、礼制紧密相连的。一般来说,国夫人是给皇室宗亲或朝廷重臣的女性亲属,比如皇帝的母亲、祖母、姑母、姨母、妻子(皇.............
  • 回答
    .......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很触及根本。为何同样的事情在明代或宋代没有发生,这背后其实是一个庞大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乃至地理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我们不能孤立地看待某件事,而是要将其置于历史的大背景下去理解。打个比方,同样是“种地”,宋代和明代农民的种地方式、产量、收益,甚至他们对种地的感受,都可能.............
  • 回答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经济文化高度发达的时期,然而,与其他许多朝代一样,宋朝也未能幸免于农民起义的困扰。回顾历史,我们可以发现宋朝农民起义的发生并非偶然,而是由一系列深刻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同时,这些起义在规模和影响力上往往受到一定限制,未能形成颠覆性的力量。宋代农民起义频繁的深层原.............
  • 回答
    在宋朝养一支两千人的冷兵器时代精锐,绝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就像要在现代社会组建一支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特种部队一样,背后牵扯着无数复杂的因素。让我们细细道来。首先,咱们得明白“精锐”二字在冷兵器时代意味着什么。这不仅仅是人多,更在于他们能打、能抗、能坚持。一支精锐部队,得具备以下几个核心要素:一、.............
  • 回答
    想在宋朝混个出人头地,尤其是在战场上搏个功名,绝非易事。这年头,文官坐得稳当,武将却常常受制于许多规矩和现实。但真要说如何当个好武将,那也不是没法子,得讲究策略,还得看天时地利人和。一、 立身之本:扎实的军事根基与严谨的治军之道这说到底,是个靠本事吃饭的行当。宋朝虽然重文轻武,但战场上的胜负,终究还.............
  • 回答
    假设我在北宋的某个书坊里,面对一群怀揣着对故事的渴望的百姓,我要为他们讲《三国演义》、《西游记》、《封神演义》这三部小说。那么,哪个能最先抓住他们的耳朵,让他们欲罢不能?这可得好好琢磨琢磨。首先,我们得来看看这三部小说各自的“卖点”,以及它们在宋朝的“受众基础”。《三国演义》:权谋与英雄的经典传承《.............
  • 回答
    谈到贾似道,在宋朝那段波诡云谲的历史里,他无疑是个绕不开的关键人物。这位权倾朝野的宰相,在后世的评价中,常常被冠以“奸臣”的标签,这背后自有其深刻的原因。要详细讲清楚这一点,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他这个人,以及他所处的那个时代。首先,得从贾似道发迹说起。他并非出身名门望族,而是依靠舅舅(也就是前面那.............
  • 回答
    说“轿子在宋以后成为主要交通工具”这个说法,其实存在一些误解,需要仔细辨析。 准确地说,轿子在宋代及其以后,在特定阶层和社会场合中,地位变得更加重要,并且其使用范围和工艺有了显著发展,但它从未成为普罗大众的主要交通工具。 能够负担和使用轿子的,基本都是社会精英阶层,如官员、贵族、富商、以及在重要场合.............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宋金历史中一个非常复杂且敏感的议题,涉及政治斗争、史料解读以及后世评价的变迁。要理解为何会出现“秦桧的功劳被抹杀,岳飞的功劳被夸大”这样的说法,我们需要分几个层面来剖析:一、秦桧在“天眷和议”中的真实作用与后世评价的错位首先,我们得澄清“天眷和议”这个说法。历史上,宋金之间有过多次议和.............
  • 回答
    说起武大郎,大家脑子里最先蹦出来的,怕不是他那“三寸丁谷树皮”的身材,以及后面那一段被戏说烂了的狗血剧情。但抛开这些文学形象的滤镜,咱们单从他那个时代,也就是北宋末年,来扒一扒这位“炊饼大王”的真实生活水平,看看在当时算个什么档次。首先得明确一个概念:武大郎是卖炊饼的。在宋朝,这种小吃摊贩,虽然看着.............
  • 回答
    宋末明末,对于普通百姓而言,那是一段刻骨铭心的黑暗岁月。试想一下,你原本只是一个靠着田地、手艺或者小生意安稳度日的普通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为家人温饱奔波。但当王朝的根基开始摇摇欲坠,当外族的铁骑卷起滚滚烟尘,你的生活就如同被狂风暴雨席卷的孤舟,再也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首先,最直接的便是经济的崩溃.............
  • 回答
    宋朝有没有西域这个问题,得看你如何定义“西域”。如果按照汉唐时期那种高度政治和军事影响力的“西域”,那么宋朝对那片土地的影响力是相当有限的。但如果将“西域”理解为泛指中国西部,尤其是丝绸之路上连接中国与中亚、西亚的广大地区,那么西域在宋朝依然是存在的,并且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只不过这个角色和以往有所不.............
  • 回答
    范仲淹的军事才能在北宋政治家中绝对是名列前茅的。我们不能仅仅把他看作一个文学家或改革家,他的戎马生涯和在边疆的实际部署,展现了他过人的战略眼光和实际指挥能力。要说他是不是“最会打仗”的人之一,这很难绝对断定,毕竟宋朝有狄青这样以勇猛著称的将领,也有其他在具体战役中表现突出的名将。但如果从“政治家”的.............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趣,因为它触及到了《水浒传》中一个非常关键的转折点,以及梁山好汉们复杂的内心世界。宋江提出“军校”可领钱回家,这本身就体现了他的招安意图,并且试图以一种相对温和的方式来筛选队伍。然而,不愿意走的“三五千人”背后,其心理是多层次、多方面的,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详细解读: 一、 对“军校”.............
  • 回答
    宋江逼反秦明,这事儿说起来,得从头梳理。当初秦明这个人,在江湖上也算是有头有脸的,人称“轰天雷”,性子直,武艺高强,是个响当当的好汉。他本来在黄河水泊做军师,跟宋江算是同门师兄弟,关系也还不错。那宋江是个什么样的人呢?心思缜密,遇事儿总能算计到前头,而且也善于笼络人心。他想上梁山泊,把梁山变成自己的.............
  • 回答
    提起赵宋,我脑海里浮现的不是冰冷的史书记载,而是一幅幅生动鲜活的画面。那是一个怎样的时代啊,仿佛带着一股温润的光泽,又透着一股难以言说的韧劲。首先,在“天下”这个概念里,赵宋无疑是舞台的绝对主角。你想想,当时的世界图景,北边有辽、西夏这样气势汹汹的邻居,后来又有金和蒙古虎视眈眈。但赵宋却硬生生在中国.............
  • 回答
    要聊宋江用逼秦明、卢俊义那套路来招安武松,这事儿可得好好说道说道。咱们先别急着下结论,得先把当时的大背景和人物性格都掰扯清楚了。先说说宋江那套招安路数。他厉害在哪儿?在于他对人心的拿捏。他对付秦明,是抓住了秦明“忠义”的名声,故意让他背上一个“通匪”的罪名,逼得他骑虎难下,只能上了梁山寻求“义”的庇.............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宋朝官制演变中的一个有趣细节。简单来说,孝宗乾道年间,左、右仆射确实改成了丞相,尚书令这个官职在制度层面退出了常设官职体系,但后来的郑清之等人之所以还能被“赠官”尚书令,是由于“赠官”的性质和宋朝官制中“寄禄官”和“虚职”的存在。我们来仔细梳理一下。孝宗乾道年间的官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