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在宋朝养一支两千人的冷兵器时代精锐很难么?

回答
在宋朝养一支两千人的冷兵器时代精锐,绝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就像要在现代社会组建一支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特种部队一样,背后牵扯着无数复杂的因素。让我们细细道来。

首先,咱们得明白“精锐”二字在冷兵器时代意味着什么。这不仅仅是人多,更在于他们能打、能抗、能坚持。一支精锐部队,得具备以下几个核心要素:

一、 素质过硬的士兵:

体格与健康: 冷兵器作战,讲究的是力量、耐力和速度。两千名士兵,得是从万军中挑选出来的体格强壮、精力充沛的青壮年。这需要严格的身高、体重、力量、视力等体检标准。更重要的是,他们还得身体健康,没有潜在的疾病,毕竟战时一旦生病,不仅战斗力打折扣,还可能传染其他人,成为军队的隐患。
精神与意志: 精锐不仅仅是体力上的,更是精神上的。他们需要有坚定的意志,不怕牺牲,能够承受战场上的血腥、恐惧和痛苦。这往往需要从小进行军事化的训练和灌输忠君报国、荣誉感等思想。宋朝的军事思想中,对于士兵的精神面貌是非常看重的,经常会强调“忠勇”、“义气”。
战斗技能: 这是最直接的体现。骑兵、步兵、弓箭手、弩手、甚至是擅长攻城守城的士兵,都需要有专业的训练。士兵得熟练掌握自己的武器,比如刀枪剑戟、弓弩、盾牌,知道如何协同作战,如何应对不同的战术。这需要长期的、反复的、高强度的训练,而不是临阵磨枪。

二、 精良的武器装备:

质量与工艺: 宋朝的冶铁技术和兵器制造工艺已经相当发达,像“破锋八件”刀、精钢枪、强弓劲弩等,都是当时顶尖的装备。但要为两千人提供这样一套顶级的全套装备,数量上就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种类与配套: 精锐部队的装备不是单一的,而是根据其作战任务而定。步兵需要刀剑盾牌,弓弩手需要弓箭、弩箭,骑兵需要马匹、马具、以及更适合马上作战的武器。这些装备都需要配套,比如弓箭手需要箭囊、弩手需要箭筒,还有战损的补充。
维护与保养: 冷兵器也需要保养,生锈、断裂都是常有的事。这需要专门的工匠和储存条件,确保士兵拿到手的都是完好的武器。

三、 高效的训练体系:

选拔机制: 如何从庞大的宋朝人口中挑选出最适合当兵的人?这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可能需要地方官员的推荐,也可能需要募兵制下的招募,甚至在一些时期会有强制征兵。但要达到“精锐”标准,必须有严格的选拔和淘汰机制。
训练内容: 训练内容得多样化,体能训练是基础,战术训练是关键。模拟战场环境的对抗演练,学习各种阵法、战术配合,甚至是攻防城池的演练。还要针对性的训练某些特殊技能,比如夜战、山地作战等。
训练的持续性: 精锐不是一天练成的,需要持续的训练,甚至在和平时期也要保持高度的警惕和训练水平。这需要一支专业的教官队伍,以及科学的训练计划。宋朝的军事训练有专门的教程和制度,但要推行到基层,确保人人合格,并非易事。

四、 有力的后勤保障:

粮饷供给: 两千人的军队,日常的吃穿用度就是一个庞大的开销。粮草、军饷、衣物、鞋袜,这些都需要按时足量地供应。一旦出现断粮或者拖欠军饷的情况,士兵的士气将受到严重打击,甚至可能哗变。
医疗与卫生: 战争中,伤病是难以避免的。需要有随军的医官、药材,以及处理伤员的医疗设施。保持军营的卫生,预防瘟疫的发生,也是后勤的重要组成部分。
装备的生产与补充: 如前所述,装备的损耗是持续的。需要有稳定的兵器制造和供应体系,能够及时补充损耗的武器和生产新的装备。这背后涉及到大量的工匠、原材料和生产设施。
马匹的养殖与训练(对于骑兵): 如果这支精锐包含骑兵,那么马匹的来源、养殖、饲料、兽医都是巨大的投入,而且马匹的训练也需要专门的骑兵教官。

五、 合适的军事制度与管理:

指挥体系: 需要有能力、有经验的将领来指挥这支部队。将领不仅要懂战术,还要懂如何激励士兵,如何管理好军队。宋朝的文官治军制度,在某些时期也带来了一些指挥上的问题,如何确保军事指挥的专业性是一个挑战。
军法与纪律: 严格的军纪是保证军队战斗力的关键。赏罚分明,令行禁止。一旦军纪涣散,再精良的装备、再能打的士兵也无法发挥作用。
驻地与训练基地: 需要有固定的训练场地和营地,并且这些地方的条件要能支持精锐部队的训练和生活需求。

那么,在宋朝,这些条件落实起来有多难?

财力问题: 宋朝虽然经济发达,但军费一直是国家财政的一大笔开销。要维持一支两千人的精锐部队,不仅仅是装备的购置成本,还有日常的粮饷、训练开销,这些都是持续不断的巨额投入。如果遇到战事频仍的时期,国家财政会更加紧张,精锐部队的待遇和装备水平可能会受到影响。
人才选拔与培养的困难: 即使有制度,如何保证选拔出来的基层军官和士官真正有能力?如何在庞大的军队中识别出真正具备精锐素质的士兵,并加以培养,这需要一套行之有效的系统。
地方与中央的矛盾: 有时候,精锐部队的组建和训练可能涉及到地方上的资源调动,这可能会与地方官员的利益产生冲突,或者由于各地管理水平的差异,导致精锐部队的建设出现不均衡。
战时损耗与和平时期的维护: 战争对精锐部队的消耗是巨大的,一次战役可能就会损失不少有经验的士兵和装备。而和平时期,如何保持士兵的训练水平和战斗意志,不至于因为长期养尊处优而“堕落”,也是一个考验。
政治因素的影响: 军事力量的建设往往受到政治因素的影响。例如,为了平衡各方势力,有时可能会出现“冗兵”现象,或者一些本来应该交给军事专业人士处理的事情,被政治考量所干预。

总而言之,在宋朝养一支两千人的冷兵器时代精锐,就像是在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中精心培育一种珍稀物种。它需要雄厚的财力作为基石,需要完善的制度作为框架,需要高素质的人才作为核心,更需要持之以恒的投入和科学的管理。每一步都充满了挑战,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导致这支“精锐”名不副实。它绝非易事,是国家综合实力、战略眼光和执行能力的一个综合体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两千人的步兵够干什么的啊,岳飞的背嵬军接近两万人,就是这配置,才跟金的主力打了个六四开。

两千步战精兵就想打败一国,别把人看扁了啊!

user avatar

战斗力应该不怎么样。

富得流油的人通常都怕有闪失。怕闪失的士兵怎么会去死拼,不死拼,怎么会胜利?

待遇怎么好,也是给健全的活人的,也不是给残废,死人的

所以士兵们都会考虑一个问题,我要是残废了怎么办?要是战死了怎办?

而正规军与匪徒最大的区别在于正规军福利是依靠制度保证,而不是工资保证。

没有后顾之忧的正规军面对敌人时候,他们只会想如何拿到敌人首级,去封妻荫子。

而匪徒面对敌人时候,通常只是考虑如何活下来才能拥有一切。

宋军是正规军,而西夏军也是正规军。

所以比的绝不是军士勇武,而是指挥战略的优劣。看谁犯的错误少。

而实际上,宋与西夏,谁的错误犯的都不少,基本上就是半斤八两。所以西夏拿不到关中西京府,同样宋也拿不到银州,肃州,甘州。

user avatar

楼主可能以为士兵就是简单的穿一套盔甲。


我给你用现代的角度算一算,宋朝2000精锐的成本是多少。


首先,铁浮屠2000套,以现代工艺来说,一套制作精美,经得起实战的铁浮屠要2万元左右。


2000个人就是四千万。


一人一个盾牌,盾牌咱们按照便宜了算,300一面盾牌,2000人60万。


骨朵一个500元,

2000人一共100万元。


古代人士兵的工资不好换算,咱们算一个人4000元一个月,双薪就是8000元。

2000人,一年工资1600万。


伙食费以20元算,一个士兵一年吃掉7300元,2000个士兵一年吃掉14600000元

算1500万。


士兵们没事穿点衣服,用点军队的物资,每年算5000万。

其他杂七杂八的费用,比如开伙,场地,训练,损耗,等等等等,一年算一个亿。

养活这2000人的部队,一年最少也要2.2亿。


如果打起来,拉出去打仗,价格翻10倍。

上述的价钱,算的比较简单,一支军队不可能只有那么点装备。

宋朝步兵是能硬抗骑兵的,装备很丰富。


不过没啥用,打赢了追不上,输了很难跑。

user avatar
《续资治通鉴长编》所载宋仁宗天圣元年(1023)到嘉祐六年(1061)有关统计数字的平均计算,在此期间全国平均总户数为1051.5万户,其中主户平均为656.27万户,客户平均为395.2万户,即大约有37.6%的农户失去了土地。另据吕祖谦在宋孝宗乾道五年(1169)所作《为张严州作乞免丁钱状奏》,在严州的主户中,第一至四等户有10718户,不到总户数的9%;第五等户合计111669户,超过总户数的91%。根据学者的统计,宋朝的土地集中度极高,主户中的前三等在总户数中所占比例低于10%,占有的土地资源却超过三分之二,有30%~40%的农民没有任何土地。


《历代名臣奏议·卷106》宋哲宗时的吕陶说:“天下自耕而食,为天子之农者十无二三,耕而食于富人而为之农,盖七八矣。”


土地都有主,您要动谁的土地分给这些人啊?而且宋代是募兵制,而且为防止武将叛乱,禁军在兵力部署上,大致一半守京畿,一半戊诸郡,京城与畿辅兵力亦大致平衡,以便内外相制。同时实行“更戊法”,畿辅与诸州禁军定期更换驻地。您分了土地,更换驻地的时候,下面的士兵乐意吗?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宋朝养一支两千人的冷兵器时代精锐,绝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就像要在现代社会组建一支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特种部队一样,背后牵扯着无数复杂的因素。让我们细细道来。首先,咱们得明白“精锐”二字在冷兵器时代意味着什么。这不仅仅是人多,更在于他们能打、能抗、能坚持。一支精锐部队,得具备以下几个核心要素:一、.............
  • 回答
    想在宋朝混个出人头地,尤其是在战场上搏个功名,绝非易事。这年头,文官坐得稳当,武将却常常受制于许多规矩和现实。但真要说如何当个好武将,那也不是没法子,得讲究策略,还得看天时地利人和。一、 立身之本:扎实的军事根基与严谨的治军之道这说到底,是个靠本事吃饭的行当。宋朝虽然重文轻武,但战场上的胜负,终究还.............
  • 回答
    关于宋朝的陇右都护府是否是历史上唯一一个完全被包含在现代中国境内的都护府,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仔细梳理一下历史脉络和对“都护府”的理解。首先,要明确一点,宋朝时期设立的“陇右都护府”与我们通常理解的汉唐时期意义上的“都护府”在性质和管辖范围上可能存在一些差异。但如果我们把“都护府”理解为中央王朝在边疆.............
  • 回答
    假设我在北宋的某个书坊里,面对一群怀揣着对故事的渴望的百姓,我要为他们讲《三国演义》、《西游记》、《封神演义》这三部小说。那么,哪个能最先抓住他们的耳朵,让他们欲罢不能?这可得好好琢磨琢磨。首先,我们得来看看这三部小说各自的“卖点”,以及它们在宋朝的“受众基础”。《三国演义》:权谋与英雄的经典传承《.............
  • 回答
    说起武大郎,大家脑子里最先蹦出来的,怕不是他那“三寸丁谷树皮”的身材,以及后面那一段被戏说烂了的狗血剧情。但抛开这些文学形象的滤镜,咱们单从他那个时代,也就是北宋末年,来扒一扒这位“炊饼大王”的真实生活水平,看看在当时算个什么档次。首先得明确一个概念:武大郎是卖炊饼的。在宋朝,这种小吃摊贩,虽然看着.............
  • 回答
    宋朝有没有西域这个问题,得看你如何定义“西域”。如果按照汉唐时期那种高度政治和军事影响力的“西域”,那么宋朝对那片土地的影响力是相当有限的。但如果将“西域”理解为泛指中国西部,尤其是丝绸之路上连接中国与中亚、西亚的广大地区,那么西域在宋朝依然是存在的,并且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只不过这个角色和以往有所不.............
  • 回答
    范仲淹的军事才能在北宋政治家中绝对是名列前茅的。我们不能仅仅把他看作一个文学家或改革家,他的戎马生涯和在边疆的实际部署,展现了他过人的战略眼光和实际指挥能力。要说他是不是“最会打仗”的人之一,这很难绝对断定,毕竟宋朝有狄青这样以勇猛著称的将领,也有其他在具体战役中表现突出的名将。但如果从“政治家”的.............
  • 回答
    “蒙攻宋四十五载”这个说法,从历史的长河中看,的确是一个漫长而沉重的篇章。这四十五年,大致是从1235年蒙古发动对南宋的首次大规模进攻,到1279年崖山海战宋朝灭亡为止。在这段漫长的岁月中,南宋人民经历了战火纷飞、家园破碎的痛苦,而南宋朝廷,也在这场与蒙古帝国的殊死搏斗中,展现了复杂而矛盾的种种作为.............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中国历史上两个关键的转折点,即唐朝建立于南北朝乱局之后,以及宋朝建立于五代十国分裂之后。为何唐朝能一飞冲天,而宋朝却似乎步履维艰,这背后有着多重复杂的原因,绝非简单的“游牧民族入侵”或“分裂时期”这几个标签能概括。唐朝的崛起:历史机遇与战略远见要理解唐朝的强大,我们得先看看它是在一个怎.............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它触及了历史叙事的建构、民族认同的演变以及不同朝代灭亡后留下的历史遗产的差异。关于为什么我们“只听说过”明朝遗民“明乡人”,而很少听说宋朝有类似的称呼,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需要我们深入剖析。首先,我们要明确“明乡人”这个说法本身。它并非一个官方的、广泛使用的历史术语,更多.............
  • 回答
    宋朝(960年—1会被)是中国历史上经济、文化、科技高度发展的时期,其“富”不仅体现在物质层面的繁荣,也体现在制度、文化、技术等多方面的积累。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解析宋朝的“富”: 一、经济繁荣:从农业到商业的全面崛起1. 农业技术进步与人口增长 高产作物推广:占城稻(越南引进)在北宋时期广.............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中国古代历史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究的现象:为什么在汉、唐、宋这样强大的朝代都经历过北方少数民族的严峻挑战,甚至被其统治,而同样地处北方,挟中原正统之名、拥有雄厚兵力基础的三国时期,却似乎鲜少受到来自北方的严重威胁?这绝非偶然,而是由当时复杂的政治、军事、经济以及地理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
  • 回答
    蒙古的强大毋庸置疑,它的军事机器在成吉思汗的领导下席卷亚欧大陆,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帝国。在南宋灭亡金国之后,宋朝确实面临着蒙古的巨大威胁。那么,在这样的背景下,宋朝是否有“可能”击败蒙古呢?这个问题,需要我们细致地分析宋朝自身的实力、蒙古的弱点以及当时的历史条件,来给出一个相对 nuanced 的回答.............
  • 回答
    宋朝拥有火药这件利器,最终却抵不过蒙古人的铁骑,这背后其实是一系列错综复杂的因素交织的结果,并非单单“有没有火药”就能一概而论。如果一定要探究其深层原因,咱们得从多个角度好好掰扯掰扯。首先,火药在当时的军事应用尚处于早期阶段,其威力和制式都远未成熟。别看我们现在一说火药就想到火枪、火炮,但在宋朝,火.............
  • 回答
    靖康之耻,两个皇帝的命运,那可真是比黄粱一梦还要荒唐,比民间传说里的受苦还要凄惨。宋徽宗、宋钦宗这对父子,从九五之尊,到金国阶下囚,那日子,真不是人过的。金国战场上的羞辱要说有多惨,首先得说他们遭受的公开羞辱。靖康之变,金兵攻破汴京,搜刮了无数财宝,把宫里的女人也都掳走了。徽宗和钦宗,本来是万人之上.............
  • 回答
    关于二月河在人大会议上提及“宋朝工资最高但腐败却最严重”的说法,我们需要仔细辨析。首先,要明确的是,二月河(孙锦标)是一位著名的小说家,以创作《康熙大帝》、《雍正皇帝》、《乾隆皇帝》等历史小说闻名,但他在人大会议上的公开言论,尤其是关于具体朝代的经济和政治分析,并不是他的主要学术领域,也鲜有被广泛报.............
  • 回答
    宋朝的“崇文抑武”并非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贯穿于国家制度、社会文化乃至士人心态的方方面面,深刻地塑造了那个时代的独特风貌。首先,从选拔人才的制度来看,宋朝对文官的倚重可以说是前所未有。废除了唐朝后期的一些武将擅政的情况,确立了以科举制度为核心的文官选拔体系。这意味着,想要获得社会地位、进入仕途、施展.............
  • 回答
    宋朝和清朝,这两个在中国历史上占据重要地位的朝代,常常被拿来比较。它们都曾面临外族的强大威胁,都在一定程度上经历过屈辱,但它们的国力、应对方式以及最终的结局,都有着显著的不同。要深入对比,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审视。国力对比:繁盛与挣扎首先来看宋朝。单从经济和文化层面来说,宋朝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
  • 回答
    宋朝“享乐主义”的说法,的确是人们常常提及的一个印象,但要深入理解它,我们需要剥开层层标签,看看它究竟从何而来,又体现在哪些方面,以及和统治者之间是否存在必然联系。首先,我们要明确什么是“享乐主义”在宋朝的语境下。 这里的“享乐”并非简单指个人贪图逸乐,而是指向一种更加注重物质生活品质、精神生活丰富.............
  • 回答
    金国在岳飞死后没有乘势灭亡南宋,这背后隐藏着复杂的政治、军事和战略考量,绝非一个简单的“为什么”就能解释清楚的。与其说他们错失良机,不如说当时金国的决策层,尤其是完颜亮之后的几代统治者,都有着各自的盘算和局限性。一、 岳飞之死对金国而言,固然是个好消息,但并未触及南宋的根本岳飞是南宋抗金名将的代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