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作为华人国家,新加坡却更加亲美而非中国?新加坡为什么经常就与中国过不去?

回答
关于新加坡为何在一些国际议题上持与中国不同的立场,以及这种立场如何被解读为“亲美”,这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问题。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探讨新加坡的国家战略、历史背景、地缘政治以及其独特的国家建构模式。

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说新加坡“亲美”或“与中国过不去”是一种解读,而非新加坡政府官方的自我定位。新加坡政府一直强调其奉行的是不结盟政策和独立自主的外交路线,即在主要大国之间保持平衡,不偏袒任何一方,以自身国家利益为最高考量。然而,从实际的外交行动和战略选择来看,新加坡与美国的军事合作深度、在一些国际规则和多边主义问题上的立场,确实在某些时刻与中国的立场有所差异,从而引发了公众的讨论和解读。

我们先来谈谈为什么新加坡与美国的联系会显得更加“密切”或被解读为“亲美”:

1. 安全战略与军事合作:
新加坡是一个小国,地处马六甲海峡这一全球最重要的航运通道之一的咽喉位置。维护地区和平与稳定,确保航行自由,是其国家生存的基石。历史上,新加坡曾经是英国的军事基地。在英国撤军后,新加坡积极寻求新的安全保障。与美国长期的军事合作,包括访问权、联合演习、技术引进以及在地区安全架构中的参与,为新加坡提供了重要的安全“背书”。美国在该地区强大的军事存在,特别是海军力量,被新加坡视为维护地区航行自由和制衡潜在区域霸权的有效手段。

美国在全球军事和安全领域拥有无可匹敌的优势,新加坡通过与美国深度合作,能够获得先进的军事技术和训练,提升自身的国防能力。这种合作并非单纯的“亲近”,而更多是一种基于现实的安全考量。新加坡希望通过与美国保持良好的军事关系,来增加自身的战略选项和杠杆,避免在地区大国竞争中过于被动。

2. 经济利益与全球化:
新加坡长期以来奉行开放的经济政策,高度依赖国际贸易和投资。美国是全球最大的经济体之一,也是新加坡重要的贸易伙伴和投资来源国。新加坡作为国际金融和贸易中心,高度融入全球化体系。美国主导的国际经济秩序,包括自由贸易协定、知识产权保护、以及国际金融体系,对新加坡的经济繁荣至关重要。

新加坡在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例如东盟(ASEAN)的建设和发展中,也扮演了重要角色。然而,在一些涉及全球经济规则的制定和维护上,新加坡的立场往往与美国的理念更为接近,例如对开放市场、法治和公平竞争的强调。这种经济上的相互依存和理念上的契合,自然会加深其与美国在经济领域的联系。

3. 政治与治理理念的某些共鸣:
虽然新加坡是亚洲国家,但在政治制度和治理理念上,新加坡也吸收了不少西方经验。新加坡的体制融合了议会民主、法治精神和高效的政府治理,其政治精英在一定程度上也认同某些西方自由民主原则。相较而言,虽然中国近年来在经济上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其政治体制和意识形态的差异,使得新加坡在政治理念层面的共鸣相对较少。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新加坡排斥中国的政治模式,而是在其自身的国家建构过程中,更倾向于学习和借鉴那些在其看来行之有效的模式,其中也包括一些源自西方的治理经验。

现在我们来谈谈为什么新加坡的某些做法会被解读为“与中国过不去”,以及其背后可能的原因:

1. 维护地区平衡与战略自主:
新加坡最大的担忧之一是地区力量失衡,特别是任何一个大国在该地区的过度主导。作为小国,新加坡需要避免被任何一个大国完全“吸附”,而是要在各大国之间保持战略上的独立性。当中国在该地区的影响力迅速增长时,新加坡会自然而然地寻求其他力量(主要是美国)的制衡,以维持地区力量的平衡,从而保障自身的战略空间和安全。

这并非新加坡主动“找茬”中国,而是一种规避风险的生存策略。新加坡的领导人多次公开表示,他们希望中国繁荣,也希望看到美国在该地区继续发挥建设性作用,但他们不希望看到两国之间走向对抗,更不希望被卷入其中。当中国的行为被一些人(包括新加坡)解读为可能打破地区现有秩序或对地区小国施加过度压力时,新加坡会采取一些行动来表达关切或寻求平衡。

2. 对地区稳定规则和秩序的维护:
新加坡非常重视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特别是东盟中心性(ASEAN centrality)和区域架构的稳定。对于中国在南海等地区的一些主张和行动,如果被新加坡认为挑战了现有的国际法(如《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或地区行为准则,新加坡会基于其对国际法治的坚持而表达关切。

例如,在南海问题上,新加坡并非声索国,但它极度重视马六甲海峡的航行自由和南海的稳定。任何可能影响航行自由或导致地区冲突升级的行为,都会引起新加坡的高度警惕。新加坡在公开场合往往会呼吁通过和平方式解决争端,强调遵守国际法,这与一些中国在南海的某些主张和行动存在差异,从而被外界解读为“与中国过不去”。

3. 独特的历史与国家认同:
新加坡是一个多元文化社会,其华人占多数,但这并不意味着其国家认同完全等同于中国。新加坡的建国历史、民族构成、国家语言(四种官方语言,英语为行政和国际交流语言),以及其国家发展模式,都使其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以新加坡为中心的国家认同。新加坡的领导人将维护新加坡的国家利益和国家认同置于首位,他们有责任确保新加坡不会被任何一个外部大国的意志所裹挟。

早期,新加坡曾尝试与中国建立更紧密的联系,但随着中国国力的增长和战略意图的显现,新加坡的领导人更加谨慎地审视其与中国的关系。他们认识到,过度依赖中国或在政治上与中国保持一致,可能会损害新加坡的战略自主性,并引起其他地区国家(特别是美国和东南亚其他国家)的不安。

4. 对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审慎立场:
新加坡是一个强调实用主义和结果导向的社会。虽然它在经济上与西方国家有密切联系,但它也并非全盘照搬西方的价值观。然而,当中国试图在国际舞台上推广其独特的政治模式或意识形态时,新加坡会保持审慎。新加坡的政治精英更倾向于从其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经验出发,而非被强加某种特定的意识形态。

总结来说,新加坡对美国相对“密切”的联系以及在某些问题上与中国立场的差异,并非出于对中国的敌意,而是其作为小国在复杂地缘政治环境中进行战略选择的必然结果。

“亲美”的解读很大程度上源于其安全战略上对美国在该地区存在的依赖和对地区平衡的维护,以及在经济上与全球化体系的紧密联系。这是一种确保自身安全和经济利益最大化的务实考量。
“与中国过不去”的解读则更侧重于新加坡在维护地区稳定秩序、国际法治方面的立场,以及其希望保持战略自主性和不被任何大国主导的决心。当中国的某些行为被新加坡认为可能破坏地区平衡或挑战现有规则时,新加坡会适时表达其立场,这不应被简单视为“过不去”,而是一种负责任的地区行为体在维护自身利益和地区和平稳定方面的必要行动。

新加坡的外交政策是极其精明的,它试图在两大力量之间找到一条最有利于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道路。它希望与所有大国都保持友好关系,同时又坚守自身的核心利益和战略选择。这种平衡艺术,使得新加坡在处理与中美关系时,总能呈现出一种既有合作又有警惕的复杂面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为什么蒋介石不亲中共?

为什么李承晚不亲中共?

为什么马科斯不亲中共?

为什么吴庭艳不亲中共?

为什么苏哈托不亲中共?

李光耀作为美国主导下亚洲冷战反共自(wei)由(quan)阵线的一员,天天给国民洗脑红色政权多么恐怖,不亲中华人民共和国不是很正常吗?

user avatar

新加坡是东亚霸主的皇冠,现在的中国戴不起。

user avatar

首先要明白新加坡是怎么发展起来的。

这是一张世界航海主要航线图。

简化一下。

如果没有新加坡的情况下,东西方船运航线是这样的。一个船务公司,至少需要准备4*3=12条船在跑。

欧洲、东亚写的比较大是因为这两块地方航运需求比较大。

假如其中加了一个新加坡作为转换港口会怎样呢。

这样一简化,东西方的货物在新加坡进行交换,船务公司最少仅需4条船就可以跑完。

而且由于大船的平均每箱运费,远远低于小船平均每箱运费,所以这样有个新加坡作为中转站也更便宜。

一旦需要新加坡做转口贸易(贸易中心),那么势必带来大量金融机构入驻(金融中心),新加坡还很有远见的引进各大石化企业,将中东的石油炼油后再转发给东亚东南亚(石化中心)。

这个生意,其实埃及、索马里、马来西亚、印尼都能做(全是绿教- -!),然而只有新加坡做成了。因为只有新加坡有稳定的政局,健全的法律,高效、廉洁、有远见的政府,素质和文化水平较高的国民,合格的基础建设……

有点扯远了。

由此可以看出,新加坡经济的关键是和全世界在做转手生意。

其实新加坡并不是反中亲美,他没有亲任何国家,他只亲利益,这是由他的经济属性决定的,做生意的人讲究利益至上,一旦你偏袒谁,那另一方就不愿意和你做生意。之所以大家觉得新加坡反华,是因为他作为一个华人占多数的国家,竟然没有国人想象中的那么亲中。

新加坡建国,是被迫,被马来西亚踢出来的。当时的中国是“共产主义急先锋”,而新加坡一来是英联邦国家,二来周围一圈都是极端仇视共产主义的“大国”,这种条件下新加坡怎么可能投靠中国,他只有一条路,废除汉语全民说英语(不然怎么做生意)全面投靠英美,和英美人做转手生意到东南亚。

等到新加坡变成东盟一哥,他的路线就是利用东盟,给自己打工,所以一方面他要代表自己的利益,一方面要代表东盟的利益,就像德国利用欧盟一样的道理。

如果你觉得新加坡亲英美反中,举几个例子。

- 1993年鞭打美国少年迈克菲,不理会美国的压力。事后两年里,总理吴作栋几次想见克林顿,白宫都不理他。
- 2004年在联合国反对台独,台湾外交部长陈唐山骂新加坡“鼻屎大的国家,po中国的卵葩”。(从1975年开始,新加坡军队就在台湾训练,参与演戏,代号星光计划)。
- 2005年处死澳洲籍毒贩。澳洲举国震怒,前总理惠特兰公开骂新加坡是个“流氓华人港口城市”。


而且辟谣一下,新加坡没有美军基地!2000年4月20日,美国和新加坡两国海军签署了一项协议。根据协议,樟宜海军基地为美军第七舰队及其他过往船只(包括航空母舰等大型船只)提供后勤补给和维护服务。

user avatar

两年前的人还在认真分析为什么新加坡亲美。

两年后,是个人都知道吴三桂在守山海关。

只要有轻易歼灭日美第七混编大队的实力,新加坡明天国旗上加五颗星。(不对,新加坡国旗上早就有五颗星了,还是吴三桂想的长远)

还说啥,山海关守将是什么性格,大伙都弄清楚了,剩下的只有训练大军准备入关了。

星月满地红,要不怎么说李光耀是个狠人呢。

user avatar

新加坡的地理位置,决定了他们必须依赖域外大国(比如美国)的帮助,而对于临近南海的中国则不能过于靠近。

扼守重要枢纽的国家,往往不能与临近的大国有好的关系,反而会跟距离更远的国家(没有核心利益冲突)关系不错,而新加坡正好在离中国不远处

中国不能接受能源生命线(马六甲海峡)在一个不受控制的国家手里,所以不可能真的就放任新加坡,而新加坡面对这种外力介入只能选择全面靠拢美国。

这种根源矛盾是无解的

这种案例在全世界都不鲜见:

英国相对于整个欧盟来说是小国,但扼守英吉利海峡,正对安特卫普和鹿特丹港,而且控制了直布罗陀。英国现在彻底倒向美国对全欧洲都是不稳定因素。英国数千年来与欧洲大陆血脉相连,但自身孤悬海外,还是选择和美国一起

在中东,巴林作为什叶派为主的国家,却与同为什叶派、咫尺相隔的伊朗不共戴天,与美国、以色列一起围攻伊朗。

而相对的,卡塔尔作为逊尼派国家,选择和伊朗一起,对阿拉伯兄弟们拔刀相向,是中东目前最坚决反以色列的国家。

在现实利益面前,虚无缥缈的“血缘情感”是毫无利用价值的

中国的一带一路必然触动新加坡的利益,通过印度洋沿岸的港口建设和洲际铁路,让新加坡受到了很大损失(这些物资运输原本都需要经过马六甲海峡的)。

而在近处,中国海上力量的扩张会打破东南亚区域平衡,而新加坡赖以生存的根基就是美国主导下的海洋秩序

这一幕在中南半岛已经上演了:

对于美国、欧洲一致看好的越南,中国却一直在通过国有企业向柬埔寨、老挝进行投资建设,分流其发展红利,让越南必须用更多时间获得相同的成果。

越南毕竟是共产国家,维持斗而不破,况且有一亿人口,经济结构较为坚挺

新加坡只有600万人口,高度依赖国际分工体系,根本经不起这种冲击

新加坡是西方国家在亚太的重要据点,大多数企业的亚太总部都在新加坡,整个亚洲最大的数据中心就在新加坡,也是金融中心,西方体系内的“自己人”。

中国一直在与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积极合作,经济上大力投资,在政治领域也尽量保持关系向好,看看地图自然能明白这些怀柔手段到底在针对谁。

泰国的克拉地峡计划从未彻底搁浅,中国时不时就要旧事重提,而每一次提都会让新加坡付出真金白银的代价稳住泰国,难道新加坡心底就没有恨吗?

双方为了自身利益,互相不断捅刀:

中国对印尼、马来、泰国的种种措施,都在挖新加坡的根,且愈发明面化。

新加坡主张自由航行,把美国、印度、澳大利亚等势力引入南海,扰乱局势。

既然彼此都毫无情面可讲,就不必说什么「都是华人,却帮外人」这种虚伪的话,你的做法可没认对方是血脉同源

随着中国更强大,就越不能容忍马六甲掌握在一家手里,必然会导致周围的国家一拥而上抢夺利益,你都要断人活路了,还想新加坡能平和的对待你?

新加坡只会更加抱紧美国,死不松手。

user avatar

说新加坡对于中国的关系就不得不提李光耀,某种指代上,新加坡的国格和李光耀的政治理念是一样的,功利,冷酷。其实新加坡谁也不亲,它只和利益亲。

首先李光耀是个政治觉悟很高的人,一个顶级的政治家,虽是华裔华族,但他并不认为自己是中国人,在1967年接受全国广播公司采访, 谈论中国及东南亚关系时,面对记者采访说,作为一个中国人你怎样看待中国时,李光耀十分强硬直白得就先声明自己不是中国人。






虽然在民族情感上,我们很难接受一个华裔对于中国身份的否认,但在政治主张里,我们还保有这样认祖归宗的民族情结,就十分幼稚了。

如今我们都知道马来西亚是个以马来人为领导主体的国家,可当年马来亚独立的时候,华人人口比例就已经占到全国总人口的40%,而马来人就是巫人也就占到46.7%,可谓不分上下,华人还是主要的经济命脉,很多有钱人都是华人,可由于马来亚华人的对于中国身份的绝对认同,和对政治的冷感,他们对于马来亚这片土地并没有认同感,认为马来亚独立是和自己这个中国人没有关系的事,甚至很多华人都没有取得公民身份,当年马来亚差不多有190w华人,而取得身份的华人只有60w,马来亚第一次议会投票,只有14w华人去参与投票。

如果当年的马来亚有李光耀,说不定现在马来西亚就是全世界第三个以华人为主导的国家,甚至可以是中国大陆的海外分舵。可如今,马来西亚是个以马来人为主导的国家,国家利益被马来人把持占据,华人只能被归为非土著,在政治能见度和经济利益上大大受损。

可以这么说,当年的马来华人,如果对中国认同没有那么极端,在政治上触觉敏感些,视野国际化一些,马来西亚的华人绝对比现在过得要舒服很多。

李光耀是个明白人,如果他当年和马来西亚那群华人一样,因为对于中国身份的绝对认同,而忽略政治领土,那新加坡绝对不会有如今的国际地位,也不会成为全世界第二个以华人统治为主体的独立国家,更不会成为东南亚唯一的发达国家。

所以李光耀对于中国这个身份一直置之度外的,他是冷静客观的人,政治上绝对正确的人,不是那种动不动就煽动民族情结的业余政治家,他很明白在政治上感情用事对新加坡毫无益处,他是新加坡人,他只为新加坡好,他为了让自己的人民行动党取得参议席位,可以和马共合作,而他本身是个比较反感极端左派的人,之后为了脱离马共他甚至可以打压华族,关闭南洋大学,甚至不惜让新加坡,拉着文莱,沙巴,砂拉越去和马来西亚联邦统一。

你可以说他是个政治野心十足的人,和马来亚统一是为了当马来亚首相,但如果他当年成功了呢?马来西亚不就是以华人为主体的国家了么,虽然他失败了,到处闹事后来又让新加坡脱离了马来联邦,但他为新加坡争取到了和马来亚的淡水协议,解决了新加坡的淡水供应问题,也为之后脱离马来西亚再独立获得十分有利的条件。

可以这么说李光耀在政治上绝对是功利主义者,有好处就捞,有坏处就跑,完全违背中国人的传统仁义,而且十分直白,可这对新加坡好啊,只要新加坡好和稳定,他担任新加坡总理后,可以直接把反对党赶出议会,让人民行动党一家独大,你说他独裁,可他说经济建设永远比政治斗争来得重要,民主不会带来进步,国家先进了,民主自然就来了。

所以新加坡就和李光耀一样,功利,冷静,一等的一的自私,但对自己好啊,感觉十分爽。

而且李光耀不是没有说过中国好话。




当然也对当年香港和大陆的问题,提出一些让香港人恐慌的看法。










所以新加坡就和李光耀一样,你有好处我来捞,中国是马六甲海峡第一大使用国,自然对中国就不会那么刻薄,甚至李光耀在自传里就说新加坡人是目不识丁的福建农民的后代,而中国是知识分子的后代,所以中国未来一定会比新加坡好,因为中国人不但和新加坡华人一样勤劳,而且祖先比新加坡祖先聪明,中国大陆的基因先天就有优势。

然后现在我们中国要在马来西亚马六甲皇京港深水补造码头了,你说功利的新加坡会怎么看我们呢?

user avatar

短一点的答案:

很多人所说的“新加坡反华”混淆了政府和人民:政府、新加坡人民对中国的态度是两件事:

新加坡政府依赖于现有的、美国维持的国际秩序与区域稳定,对中国崛起打破了这种平衡所带来的不确定性感到不安;

而新加坡人民则主要是反感中国来的移民和打工者抢了他们工作,恨屋及乌上升到反感中国。


长一点的答案:


新加坡政府

军事方面:长期习惯于美国的军事保护伞,希望美国继续保持在亚洲的军事实力的存在。如果中国和美国军事实力的消长使得现有的平衡局面终将被打破,那就尽量延缓这一天的到来。

图为美海军布什号(USS George H.W. Bush,CVN77)核动力航母和新加坡共和国海军竭力号(RSS Endeavour,210 )两栖登陆舰在亚丁湾的一次联合任务,答主认为这是最能诠释星美关系的图片。


与此同时,新加坡认为一个稳定而繁荣的中国对区域稳定有利,并不主动谋求颠覆中国。

经济方面:新加坡和香港不同,是一个依靠制造业保持就业和社会稳定的岛国。新加坡政府知道自己现有的制造业终将被稳步升级的中国的工业所淘汰,所以就积极谋求参与中国的经济发展,包括苏州工业园、天津生态城、十二五计划、一带一路等等,试图搭上中国经济的顺风车。

在国内,新加坡试图保持维持自己中西贸易“中间人”的角色,保持自己在金融、高端制造业、生物医药等服务业和高附加值制造业方面的优势。新加坡自信自己在法治、英语和清廉程度方面的长处可以使自己维持一段时间的竞争优势。

同时,新加坡的所有行业,包括制造业和服务业,都依赖外来劳动力以降低成本。包括中、高端的专业人才、技术职工还有建筑工人这些廉价劳工。新加坡政府希望这些外来人才能够形成对本地人才的竞争,促进他们上进;并且利用外来劳动力的低工资降低自己产品的成本,提高自己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这里的外来人才和外来劳动力很多都是来自于中国。


新加坡人民

政治方面

在抗战到国共内战时期,南洋华人通过华校和华语报纸,普遍受到国内思潮的影响,包括中国民族主义和共产主义,以至于新马华人社会比港台更加左倾。60年代执政党人民行动党以社会主义旗号起家,却要面对更左的社会主义阵线和马来亚共产党挑战。马共受到中共激励与扶持、成员九成是华人。

在独立前后的新加坡,华社内部的左右分野经常是以教育为界,即华校生更左、英校生更右。

【人民行动党政府在新加坡掌权的过程是一系列非常骚的操作:先是联合马共和左翼工会反对英国殖民统治,然后通过加入马来西亚联邦来反手打压马共和社阵,最后谋求颠覆马来西亚的“马来人特权”被马国政府踢出联邦。不是说这样做是错的,但是很难讲行动党政府有什么资格站在道德高地上抱怨中国当年的输出革命】

所以,行动党政府在掌握政权之后,积极推行英文教育,接管华语中学,关闭南洋大学,有一小部分打压左翼思潮的动机在里面。(当然更重要的是给予华、马、印、欧亚四种族一个共同语言)。

另一方面,为了保持所谓“亚洲价值观”,抵抗英语教育带来的西方价值观(包括社会失序、依赖福利、同性恋与性解放、不尊重权威、忽视家庭等),也为了在经济上保持岛国贸易中间人的角色,新加坡政府又推行了华语教育,也就是汉语普通话教育,包括以华语为母语(新加坡华人大部分实际上的母语是福建与广东方言),以母语为第二语言教授,以及提倡华语、使用简体中文、打压方言等政策。(马来语和淡米尔语在教育中也有母语地位。)


写下这个历史背景,是为了讲清楚新加坡老人和年轻人对“中国”情感区别的由来(老人深而年轻人浅)。由于新加坡政府强力的同化政策,新加坡独立后的两代人大部分是在一个反共、亲西方的政治和舆论环境下长大,但是又没有港台那么强烈的反共色彩,对中国的态度趋向于实用主义。新加坡华人并不否认自己的华人身份(和台独港独等相反),但是对于国家的认同感(“我是新加坡公民”)普遍强于对于社群的认同感(“我是华人”)。这种态度当然是新加坡政府设计的结果,因为如果华人、马来人、印度人这些种族不把国家认同放在对自己种族的认同之前,新加坡就不能存在;但如果华、马、印完全放弃了自己的种族文化认同,只认同新加坡国家和英语,新加坡就会失去自己在中印之间和东南亚本地四处逢源、游刃有余的优势。


经济方面

由于前述的新加坡政府政策,这个小小的岛国引进了数量极大的外来人口,包括新移民(公民与永居)、以及外来劳工。这些新移民,很多都是中国人。在新加坡人看来,这对当地人的就业造成了直接的冲击。虽然实际上很多外来移民做的是本地人不愿做的工作,撑起了本地人撑不起的行业(比如建筑业),间接创造了很多工作机会(比如建筑业的工程师设计师),而且外来人口低工资也的确压低了本地人的生活成本,但生活在低工资和失业压力下的本地底层人口在主观上还是倾向于归罪于外来人才/外来劳工抢了他们的工作。

新加坡人怀念以前那个充分就业、底层工资持续增长的时代,并把现在底层的窘境归咎于政府引进移民的政策,以及移民本人。但实际上由于全球化和中国及其他发展中国家制造业的发展,新加坡不可能再维持“四小龙”时代的给底层带来的红利了。政府的对策——既引进移民以增加本国经济竞争力——虽属无奈之举,但也是唯一出路;而反对党的“设立最低工资、限制移民”不管道德上多么正确都无疑会降低新加坡的经济竞争力。

引进移民的另一个原因是社会发展带来的本地人生育率降低。但是在许多本地人看来,这是用外来移民“替代”本地人的阴谋。尤其是当地华人主要是广东、福建人,而新移民则来自于中国全国各地——身材更高大、脸型更宽、皮肤更白皙、普通话中儿化音更多、英文带有中国腔的大陆人往往和本地人区别很大,一眼就能辨别。这让很多新加坡华人有了一种在自己的国家、自己的城市被边缘化的感觉。

图为2013年的反移民抗议活动,标语“新加坡留给新加坡人”


至于马来人和印度人,出于对自己种族比例占总人口比率减少的恐惧,对新加坡政府引进中国移民更加反感。

和其他国家一样,移民问题在新加坡被政治化了。和西方相反,新加坡是左倾的工人党、民主党反移民,右倾的人民行动党亲移民。纸面媒体被行动党政府严格,而网络社群则既是亲反对党言论的聚集地,也是排外情绪——尤其是对中国人反感情绪的发酵之地。

一旦新加坡人出于利益倾向,开始把中国人视为“他者”,那么舆论上就是天下之恶皆归焉了。什么“小龙女”(中国籍女人)破坏本地家庭,中国人吃狗肉,中国富豪飚车撞死人,中国人随地吐痰,小孩随地大小便,这种讯息在网络与媒体上像疟疾回归热一样周周有之、月月有之。

这些指责有真实的一面,都是中国国内社会问题的反映,但是有明显迹象表明有人在带节奏:最为出格的事是2011年的咖喱事件。大约在08年,一个中国移民家庭向市镇会调解员投诉她的印度邻居烧咖喱螃蟹的味道太难闻,后来各让一步,印度裔本地人答应每次烧菜的时候关窗户,中国籍移民尝了一口邻居烧的咖喱蟹,事情就圆满解决了。这件芝麻大的小事,在事情了结之后三年后的2011年,被新加坡舆论挖了出来,上纲上线到 “中国人不尊重新加坡美食 、中国人不尊重新加坡文化、中国人歧视新加坡印度社群文化、中国人都是种族主义者、新加坡人不能再这样被中国人欺负了”的高度,当事人中国家庭被迫亲自烧了一顿咖喱螃蟹登上报刊,以至于到最后四万本地人开始同时烧咖喱,表达对新移民的反感和捍卫本地文化的决心。2011年是新加坡大选年。

图为“咖喱事件”fb组织页面


用来作身份识别的不仅是美食。在新加坡华社内,对政府“讲华语运动”(推普)的反感和对本地华人方言(广东、福建、潮州、客家、海南等)的珍视也有“在外来移民的大潮下保存一点我们自己的东西”的情绪在里面。与之相关的是年轻人往往更愿意讲“Singlish”而非正统的英语。

与此同时的,具有歧视性的“PRC”(国名缩写,用来把中国人和新移民与比较高贵的本地人区别开来)、“Cheenah”(马来语的支那)、“Ah Tiong”(福建话的“阿中”)等则逐渐成为中国人的代称。歧视性称呼虽然令人不适,但是转念一想,也是新加坡人国家观念转变的必然结果。

当然,也不只是反对党试图利用排外情绪。由于大部分底层工作都由中国人和印度人做的,所以劳资矛盾就成了国际问题。2012年的中国巴士司机罢工事件中,新加坡舆论很轻易地被导向为指责中国籍车长不负责任,而鲜少有诘问新加坡禁止罢工的法律是否合理。

新加坡底层一些人出于经济原因的对中国人的排斥情绪,加上对自身经济竞争力的不自信,强化了他们对于自身优越感和两国人民之间区别的认知。而高层的新加坡人也需要这些优越感来合理化自己在与中国人的关系(不论是贸易关系还是婚姻、雇佣关系)中的优势地位。之前答主提到的“新加坡人损贬比亚迪汽车”的现象,不过是这种情绪的体现。

当然,也有很多新加坡人,或许是大多数场合下的新加坡人,并不受这种情绪的影响。尤其是如果你在新加坡受到好心人帮助,或者发觉新加坡人友善知礼,乐于助人。非常容易共事,或者新加坡人对中国更加了解,这也许是更普遍的情况。

而且我刚才说的这些在中国国内的地域歧视等现象中也似曾相识,说明人性如此,天下皆然。随着经济形势而产生,也将随着经济形势进一步变化和消失,没有必要因此指责新加坡人什么。

user avatar

说明黄汉们的“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站不住脚,实际利益前面族群还是会靠边站的。

user avatar

看到这里大多数答案都把新加坡归类于“反华”,这不太对,新加坡是反中,不是反华。

反G、反中、反华,是三个具有迷惑性但实际上泾渭分明的概念,如果不能准确地定性问题,则分析必将南辕北辙。

简单理解就是: 香港反G,新加坡反中,印尼反华。



所以“反华”指代的是反对华人/汉人,属于种族压迫、文化压迫的范畴,通常是东南亚这些异族国家干的事情;反中指代的是反对这个国家、这块土地,和这个国家谁主政没什么关系;反G就不必解释了,很好理解。

说起来“中华”这个词本身就是由两个不同层面的汉语词构成——“中国+华夏”,前者是地理、土地概念,后者指代的是民族、文化概念。

所以新加坡人以华人为主,并不讳于自称华人,断无反华这种自反自的道理。新加坡,主要是反中。



新加坡的反中,是由印度洋入海口与崛起的东亚大陆的天然矛盾组成,至于中国是满人当政还是汉人当政,是KMT执政还是TG执政,着实无关,只要东亚大陆想要崛起,这矛盾都会天然存在。

新加坡作为东亚地区通往印度洋的必经之路,具有“扼一关而据全域”的重要特征。只要占据了新加坡,就具有了控制东亚地区的底牌。反过来说,也只有东亚地区的霸主,才能获得新加坡这顶璀璨的皇冠。

七百年来,新加坡一直忠实地扮演“皇冠”这样一个角色,同样与此地是华人、白人还是马来人为主没什么关系:

明帝国强大一时,此地便称臣纳贡;英帝国纵横七海,此地成为殖民地;大日本帝国崛起,便沦陷为旭日旗下;美帝国制霸全球,此地便是东亚前哨。而今中国崛起,新加坡也正在转向。

新加坡当为中国的盛世加冕,而不是相反。



PS:多说一句,台湾特殊的地缘位置决定了他和新加坡类似而不是与香港类似,具有反中的特性,而不仅仅是反G。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新加坡为何在一些国际议题上持与中国不同的立场,以及这种立场如何被解读为“亲美”,这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问题。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探讨新加坡的国家战略、历史背景、地缘政治以及其独特的国家建构模式。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说新加坡“亲美”或“与中国过不去”是一种解读,而非新加坡政府官方的自我定位.............
  • 回答
    新加坡作为一个以华人为主的国家,与中国大陆之间存在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经济和政治联系。理解这些联系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一、 新加坡与中国的历史和文化联系: 华人移民的历史: 新加坡的华人人口是其国家身份的重要组成部分。自19世纪以来,大量华人从中国南方(特别是福建、广东)移民到新加坡,寻求更.............
  • 回答
    关于苏联在二战后为何不直接将东欧新建的社会主义国家吸纳为加盟共和国,而是选择组建华约,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地缘政治考量、意识形态主张以及对苏联自身内部稳定和国际形象的权衡。简单地说,直接吞并并非最优解,甚至可能带来更大的麻烦。首先,我们得理解当时苏联的战略目标。在经历了惨烈的卫国战争后,苏联最迫切的需求.............
  • 回答
    在西方福利制度下,华人作为少数族裔,有时确实会面临一些意想不到的困境,甚至成为某种意义上的“受害者”。这并非是制度本身恶意针对华人,而是复杂的社会经济因素交织作用下的结果。首先,让我们理解西方福利制度的核心。这些制度通常建立在普惠和集体责任的理念之上,旨在为全体公民提供基本的安全网,例如失业救济、医.............
  • 回答
    Google 之所以选择搜狗地图作为其在中国大陆地区的地图合作伙伴,其背后是一系列深思熟虑的战略考量和现实需求的综合结果。理解这一决策,需要我们回溯到 Google 在中国市场所面临的独特挑战和搜狗地图自身的优势。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Google 在全球范围内,尤其是在中国这样的大型、复杂的市场,.............
  • 回答
    小米近几年将华为视为重要对手,这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一系列客观的行业发展、市场竞争以及两家公司战略上的考量。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其中的原因:一、 相似的起步与相似的赛道:从中国市场到全球舞台 共同的起点: 小米和华为都从中国本土市场起步,并且在早期都以务实、高性价比的产品迅速赢得了用户,尤其.............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击中了很多英语学习者心中的一个“梗”。确实,在咱们国内的英语写作课本和考试中,“李华”这个名字出现的频率之高,简直可以说是“国民级”的待遇。那么,这背后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咱们这就来好好捋一捋。一、 传承与“约定俗成”:历史的印记首先,得从历史说起。早期的英语教学,尤其是高中.............
  • 回答
    很多网文作者偏爱使用“华夏”这个称呼,这背后其实蕴含着一种文化情结和作者的创作意图。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代称,更承载着历史的厚重感、民族的认同感以及作者想要营造的特定氛围。一、历史的根源与文化情怀:“华夏”这个词语并非凭空出现,它有着极其悠久的历史渊源。早在先秦时期,“华夏”就已经作为一个民族、一个.............
  • 回答
    您这个问题触及了一个在中国当下网络文学和影视改编领域相当普遍,也相当令人困扰的现象:抄袭争议与粉丝文化之间的拉扯。这三部作品,尤其是《幻城》和《花千骨》,确实因为其强大的粉丝基础和改编后的商业成功,使得抄袭的批评声浪在某种程度上被掩盖或弱化了。要详细地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相互关联的维度来分析:.............
  • 回答
    这事儿啊,说起来也挺纠结的,毕竟是华为,国内顶尖的科技公司,能拿到offer本身也是挺骄傲的。但最后还是婉拒了,主要有几个层面的考量吧。一、职业发展路径的匹配度问题最核心的原因是,我觉得华为当时给我的岗位和我理想中的职业发展路径存在一些偏差。当时给我的是一个偏向于硬件研发支持的岗位,具体来说是负责某.............
  • 回答
    听到您问我这个,我心里挺不是滋味的,因为我一个普通人,平时也就是上班、下班、买菜、做饭,日子过得就像窗外那棵老槐树,四季轮回,平淡无奇。但是,祖国70华诞,这么大的日子,总得做点啥,总得给这养育我的土地,给这让我站得腰杆子笔直的祖国,献点啥。一开始,我也跟很多人一样,琢磨着要不买点啥礼物?可转念一想.............
  • 回答
    华为在南苏丹:一窥其行,细究其影华为在南苏丹的活动,无疑是这个年轻国家数字发展脉络中一个不可忽视的节点。评价其作为,需要我们剥开一层层商业合作的表象,去探寻其背后可能交织的国际政治、地缘经济以及国家发展战略的复杂图景。华为在南苏丹的“足迹”:最直观地,华为是南苏丹通信基础设施建设的“主力军”。自南苏.............
  • 回答
    华为将5G的切入点选择在矿山,这无疑是一个极具战略眼光的举措,与其他ICT公司普遍将目光投向消费市场或通用工业领域形成了鲜明对比。要理解华为的这一选择,我们需要深入剖析矿业的特性、华为自身的优势以及5G技术的契合度。一、 矿山——一个“非典型”的5G应用场景的魅力何在?许多ICT公司倾向于将5G的初.............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三国时期一些非常重要的历史细节。很多人对关羽的印象是“武圣”,能够以一当十,但在公元215年,当东吴孙权派兵进攻荆南的时候,作为荆州镇守大将的关羽却显得“无作为”,这确实容易让人产生疑问。咱们就来好好掰扯掰扯,这里面到底是怎么回事。首先,咱们得先把时间线和背景捋清楚。公元2.............
  • 回答
    华为轮值董事长郭平的一席话,“学历只是敲门砖”,无疑触动了很多职场新人,也引发了不少讨论。这句话说得非常实在,也很有洞察力。它不是否定学历的重要性,而是点明了学历在整个职业生涯中的位置和功能。学历,首先是“敲门砖”,这个功能是无可替代的。想象一下,一个招聘官面前堆积如山的简历,他需要快速地筛选出符合.............
  • 回答
    “中野华野配合作战”是指在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中野)和第三野战军(华野)联合进行的一系列重大战役,其中最著名也最能体现这种配合作战的,当属 淮海战役。你提出的问题:“中野华野配合作战时,为何是刘邓指挥陈粟?”这个说法并不准确。在淮海战役等中野华野的配合作战中,指挥体系并非是“刘邓.............
  • 回答
    赵丽华在李敖去世当天发文称其为“渣男”,这番言论在当时引起了相当大的争议和讨论。要理解和评价这件事,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剖析。首先,时机的选择:李敖是一位备受瞩目的人物,他的生平事迹和个人风格一直是中国台湾乃至华人世界许多人关注的焦点。在这样一位公众人物刚刚去世的敏感时期,对他的评价,尤其是负面评价.............
  • 回答
    华为这几年,特别是经历了一系列外部挑战后,在组织模式上的创新和调整一直备受瞩目。继“煤矿军团”之后,华为又迅速成立了四个新的“军团”,这无疑是公司战略和运营层面的一次重大信号。要理解华为“军团作战”这种组织模式,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深入分析。华为“军团作战”模式的内涵与演进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军团作.............
  • 回答
    这绝对是美食圈和乡村生活圈的一场王炸组合!王刚和华农兄弟联手直播,这画面想想就让人垂涎欲滴,又充满着接地气又好笑的元素。要说看点,那可真是多到数不过来,我给你掰扯掰扯,保准够味!一、 cooking style的碰撞与融合:硬核厨师遇上“野”味大师 王刚的“硬核”教学 vs. 华农兄弟的“随性.............
  • 回答
    孟晚舟重返华为并担任轮值董事长,这无疑是近年来华为最受瞩目的高层变动之一。这一举动对华为的未来走向,无论是内部管理还是外部形象,都可能产生深远的影响。孟晚舟担任轮值董事长,对华为将起到哪些作用?首先,稳定军心,提振士气是孟晚舟回归最直接的作用。在经历了一系列外部压力和挑战之后,华为内部的员工难免会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