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中国人喜欢养儿防老?

回答
中国人喜欢“养儿防老”的观念,这是一种根深蒂固的传统,背后有着复杂而多层的原因,可以从历史、文化、经济和社会等多个维度来解读。

一、 历史与文化根源:宗法社会与家族延续

1. 父权制和宗法制度: 传统中国社会是以父权制和宗法制度为核心的。在这种制度下,家族的延续和男丁的传承至关重要。儿子是家族姓氏的继承者,是维系家族血脉的纽带。没有儿子,家族就会断绝,祖先的祭祀也会中断,这在传统观念中是极大的不幸。
2. “孝道”的伦理要求: 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国传统伦理强调“孝”。“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孝经》)。养育子女,尤其是儿子,长大后能够侍奉父母、养老送终,被视为“孝”的重要体现。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也是对“孝”的进一步强调。
3. 家族互助与支持网络: 在农业社会,家庭是最基本的生产单位。一个大家庭,儿子越多,劳动力就越多,能够承担更多的农活,提高家庭的生产力。同时,在面对风险(如自然灾害、疾病、社会动荡)时,一个庞大的家族能够提供更强的互助和保护。
4. 社会保障的缺失: 在古代,国家提供的社会保障体系非常薄弱,甚至不存在。个人的养老、医疗等都需要依靠自身或家庭的力量。因此,子女(特别是儿子)成为最直接、最主要的依靠。

二、 经济与实际考量:物质保障与劳动力来源

1. “儿子是财富”的观念: 长期以来,在中国农村地区,儿子被视为劳动力和经济的重要来源。他们可以参与农业生产,赚钱养家,为家庭带来物质上的富足。
2. 养老的直接经济投入: 养儿防老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子女对父母的经济供养。当父母年老体衰,无法劳动时,子女需要提供食物、住所、医疗等基本生活保障。儿子(或女儿,在现代社会女儿也承担起这个责任)的经济能力直接关系到父母晚年的生活质量。
3. 农业社会对劳动力的高度需求: 在以农业为主的社会,男性劳动力的重要性尤为突出。儿子不仅是劳动力,也是家庭的“顶梁柱”。

三、 社会心理因素:情感寄托与精神慰藉

1. 情感依恋与家庭纽带: 子女的出生和成长是家庭幸福的重要组成部分。父母倾注心血养育子女,子女长大后对父母的关爱和陪伴,也是一种重要的情感寄托。尤其在晚年,子女的陪伴可以排解孤独,提供精神上的慰藉。
2. 生命延续的心理需求: 看到自己的子女继承自己的事业或生活方式,延续家族的血脉,能够满足一些人生命延续的心理需求,获得一种“精神上的永生”。
3. 社会认同与压力: 在传统社会,晚年能够得到子女的孝顺和照顾,是被社会认可的一种美德,也是一种荣耀。反之,如果晚年无人照顾,可能会被视为失败或不幸。

四、 时代变迁下的“养儿防老”:转型与挑战

尽管现代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养儿防老”的观念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存在,只是其内涵和实现方式有所演变,同时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1. 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 过去长期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使得许多家庭只有一个孩子。这使得“养儿防老”的压力完全集中在一个孩子身上,增加了这个孩子的负担,也使得父母失去了传统意义上的“多重保障”。
2. 城镇化与人口流动: 大量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传统的大家庭结构逐渐瓦解。子女可能在外地工作,无法像过去那样直接地在父母身边照顾。
3. 社会保障体系的逐步完善: 养老金制度、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为老年人提供了除子女外的另一种经济来源和保障。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完全依赖子女的压力。
4. 教育观念的转变: 现代父母养育子女,更多地是出于对子女未来发展的投资,期望他们能够获得更好的教育,拥有更独立的生活能力,而不是仅仅为了自己的晚年生活。
5. “女儿”角色的崛起: 随着社会进步和女性地位的提高,女儿在家庭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她们也越来越愿意也能够承担起照顾父母的责任。传统意义上“男主外女主内”的观念正在被打破。
6. “啃老”与“被啃老”现象: 在某些情况下,“养儿防老”也可能演变成子女依赖父母,或者父母将养老的经济压力全部转嫁给子女的现象,这与传统的健康养老理念有所偏差。

总结来说,中国人喜欢养儿防老,是历史的积淀、文化的传承、经济的现实以及社会心理需求的综合体现。 它是传统社会结构下,个人应对晚年生活风险的一种最直接、最有效的“保险”。虽然现代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和家庭结构的变化正在改变着这一模式,但“养儿防老”作为一种情感寄托和对未来生活的预期,在很多中国人的心中仍然占有重要的位置。而如何在这种变迁中找到更健康、更可持续的养老模式,是当代中国社会面临的重要课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写在前面,看一个养老院的档次一个要看硬件,一个要看软件。硬件看啥,墙壁设施扶手还有监控地暖新风起搏器等一堆,软件看啥,几个常驻护工几个老人,一个护工的工作时间完全是根据工资来的,毕竟一天800中年男性16小时拼命不成问题,但一天200就是工作4小时剩下摸鱼了,根据护工工资分析工作时间和照看老人再减去想想自己填那堆乱七八糟的表格要多久,就可以很轻易得出实际护工扶助老人的时间,比如我描述得这家,单个老人的实际被扶助时间普遍在2小时上下,但那些评论吹嘘的三线2000到3000的养老院我去看过,一个护工十个老人还有一堆领导,每天一个老人得到实际的扶助时间撑死30分钟,当然这种大多也是生活自理的,但根据死亡证明统计平均寿命也是堪忧。


我周末会去一个养老机构兼职2小时,过去一次给我到手900块。但我过去3小时(3小时巡视300个老人真就每个人扫一眼)也就是巡视一圈,除非现场需要急救的,我也就看看,反正老板也就是需要三甲医院医生兼职的牌子顺便找个熟人帮忙去开死亡证明而已。

那里的收费标准是什么?一个月一个要看护的老人6000元。生活半不能自理(老年痴呆)8000,不能走路要人喂饭的那种1万。以上仅是基本生活用度,不含医疗类项目收费。

那里有多少老人?300个老人长期满员,只会加床不会缺人。

那里的卫生条件是什么?我上周扔的蓝罐红牛我下周下下周还能见到,得第四周才有人大扫除,平常垃圾满了没人会去处理的。当然每日清洁那个表填的真的一样。

那里的伙食呢?一顿饭食材就是人均三块钱,能是啥样?鸡蛋肉末就是大荤。健康饮食嘛,吃点粗粮小米也算666

那里的护工水平?六十个农村中年人倒班服侍300个老人,宣传的资深主管护师是老板的小蜜。实际上,说句真话,尤其是要喂饭的,记得给你喂饭就是负责了,你信不信真的有忘记喂饭的。高血压药qd每天一片的,一周下来吃5片是好的,上周发的一周下来整版还在都有,反正老年痴呆。我见过最离谱的是什么?10点我巡视发现人都凉了,护工都不知道啥时候死的,再一问委托人是在市内一家三甲icu住着的老伴,也难怪护工有恃无恐。

老人的生活水平嘛?客观上看,只要还是有自主活动能力的,过得还算愉快,毕竟护工帮你干干重活就是了,自动化设施挺好的。但是护工就那么点,生活不能自理的那些真的是可怜。

这就是我国的新一代养老院现状,也不妨碍广告拍得很好。你看着设施高大上,又是图书馆,又是棋牌室麻将室,还很干净,废话,用的人少自然干净。

当然现在资本主义也是提供优质的住家养老保姆的一天800,我看那些老厅长老企业家请的反馈都不错。就是这价格每年都在涨,现在年轻人少了,愿意干这行的都是拍卖式竞价。

毕竟花钱请别人的儿子给你养老看护,这价格绝对只高不低。

ps:想干失能患者护工的人只管放心,自从我了解到这方面以来,从09年至今照顾vip患者的护工一直比月嫂高一成到两成的市场价格。但连月嫂都没饱和,何况比月嫂累多了风险高多了的护工呢。这行就算农村中年人一般也就干几年就赚够钱不干了,供不应求严重。

p2s:虽然不打广告,但是单看硬件这家养老院属于我见过前列吧,房间里空调电视电灯都是智能声控。还有那些给各个养老院打广告的,我只能这么说,什么清洁表翻身表伙食照谁都会写得和真的,但想明白一点,护工的时间是有限的,哪怕是农村中年男性这种每天16小时工作的。60个护工对300个老人折合到每个老人身上也不会超过2个小时,毕竟还要填表装样子23333,何况中年女性干干活就要休息干不动了。那些三线养老院如果你真的以工作人员的身份进去,只会发现护工老人比超过一比五都是样子货,更别提实际上三线养老普遍都是一比十。我描述得这种绝对是事实上的最高档了。

user avatar

养儿防老就是几千年来的一个社会骗局。

以古代人的寿命,绝大多数普通人根本活不到五十岁以上,即使有少数活的久的,那也没有任何生活质量可言。不要说古代,看看现代农村贫困地区的老人,有几个能靠儿女安度晚年的。

大户人家养儿防老看起来还比较令人羡慕。看看红楼梦里的贾母,每天被儿子儿媳妇们围着转说一不二,平时逗逗孙子孙女们找找乐子。只有这样的人家才能谈的上享天伦之乐。

贾母晚年能过上好日子的原因他们家有钱有势,经济不窘迫,自己又不需要生产谋生,所有端茶倒水倒马桶伺候人的工作都有下人们来做。儿子儿媳妇们只需要陪老太太说说话哄老太太高兴就行,对儿子儿媳妇们来说,这个给老人养老的成本几乎是不存在。

要是贾赦贾政邢夫人王夫人每天都得亲自下地干活,干完活还要算计今年能打几担谷,卖了鸡蛋是做身衣服还是割斤肉,回家还要给贾琏贾珠贾元春贾宝玉洗衣服做饭换尿布,完了还要伺候贾母吃饭翻身大小便。

我就不信他们家还能这么和和美美道貌岸然。

养儿防老的关键不是有儿子,而是有钱有势,养儿防老是有钱有势人家的生活方式,不是穷人的生活方式。

穷人信养儿防老只有一个下场,那就是全家都盼着你早点死。

最傻逼的是到了当代,有很多穷人做父母,自己穷的叮当响不想着改变命运,却依然把自己的养老生活寄托在孩子身上。他们为了能够控制住自己的子女,从小打击他们,束缚他们,用愚孝的观念给他们洗脑,主动斩断他们的翅膀,要求他们绝对的“听话”。

这些傻逼父母的逻辑是,如果孩子长大了,独立了,本事大了,翅膀硬了,那就不受自己的控制了,那自己的养老大计就泡汤了。对他们来说,一个听话的傻逼子女,要远远比一个独立的有能力的子女有用。所以他们宁愿让子女在老家找个三千块的稳定工作,也不愿意子女去大城市打拼赌能不能翻身。

这个策略在以前确实是有用的。以前医疗条件差,人均寿命短,子女数量还多。五六个子女把你伺候到五十来岁,你得个肺炎疟疾什么的小病,子女们给你从乡里请个大夫抓几副药看不好,你嘎嘣一声挂了。大家的面子就都得到了保存,子女尽了孝道,你的一生也圆满了。这就叫享了天伦。

现在可不一样了,现代中国人的平均寿命都奔着80去了,活到90多也不奇怪。而且医疗条件发达,只要你拿钱砸,绝大多数病都能续命。所以现在的情况就发生变化了,以前当孝子的心理预期是老人失去自理能力后自己熬上几年就能完成任务了,现在很可能从六十几到九十几,孝子自己都七十了还要照顾老人,当三年五年孝子还可以接受,当三十年的孝子有几个人受得了的?而且以前医疗条件差,老人得了病听天由命挂了就挂了,大家心理上也都能接受,也没什么道德压力。现在去医院一检查,医生跟你说这个病问题不大,准备三十万块钱做个手术就能看好。那你这三十万块钱是给孩子留学买房呢?还是尽孝给年迈的父母多延几年性命呢?当你必须面临选择的时候,所谓的道德就会崩塌。

在当代社会,作为一个穷人,你想通过“孝道”来养儿防老是很难有好下场的。如果你有好下场,代价肯定是你的子女被你坑掉一辈子。所以很多地方都有长寿老人是在活子孙的命的说法。

在当代社会,作为父母,想要真正解决自己的养老问题只有两个可能性。第一个可能性是自己变得有钱有势。如果你认为自己成功的希望很渺茫了,那就尽可能的培养自己的子女变得有钱有势,郎朗他爸可以做到养儿防老,梅西他爸可以做到养儿防老,樊胜美他爸是做不到养儿防老的,再过几年他们家的亲子矛盾肯定会进一步爆发,樊胜美的父母是不可能做到体面的安度晚年的。

最后我明确一下中心思想。在当代社会,你是很难通过“孝”来控制子女达到养儿防老的目的的。时代不一样了,现代社会做孝子的成本比古代高太多了。子女十几二十岁的时候你能控制他,三十四十岁他们有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家庭自己的子女了你还能控制他?你要活到九十岁一百岁,你孩子都六七十岁了,你还能控制他?你控制不了的,而且他小时候你对他控制的越强,对他人生的损害就越大, 等他年纪越大人生阅历越丰富明白过劲儿来了,反噬就会越强烈。

在当代社会,穷人指望靠“孝”来养儿防老的计划一定会大面积破产的。尤其是在未来的十年二十年里,作为第一代独生子女的80后,他们的50后父母开始进入70岁大关。养老矛盾会越来越尖锐,必然会导致中国社会的文化变革。这是社会规律,是谁都避免不了的。

我最后再强调一下,我并不反对子女赡养父母。我反对的是,有很多父母,为了实现自己养儿防老的目的,通过各种方式来束缚子女,他们以为只要能够用“孝”和父母权威束缚住子女让子女听话,自己的养老生活就有了保障。我告诉你们,在当代社会这是不可能的。你能把子女欺骗控制到三十岁,但你不可能把他们欺骗控制到六十岁。

当代社会想要解决养老问题只有两个办法,

第一个办法是社会化养老兜底,给养老提供基本的保障。

第二个办法是靠自己,要么你自己有钱有势,那你的养老生活就没问题。

要么把你孩子培养的有钱有势,像郎朗梅西他父母那样,那也没问题。

但是,穷人式的养儿防老计划最后一定是悲剧。

user avatar

因为人口红利还在,劳动力廉价,我们还养的起。

和很多有了孩子就乐观觉得可以养老的朋友们不一样,我认为自己这代可能就是首届养儿无法防老的开创者了(70后),至于80后,90后……你们放心,踩着70后的坑往前走吧。

我知道你们不服,例举了大量的保姆不靠谱之类的例子,来说明儿是怎么养老的。我承认,目前来讲,家里有个离得近的孩子(特别是女儿,或者靠得住的媳妇)帮忙照顾老人是最好的养老方案。但从本质来说,不管是保姆,还是儿女,都是一拖一的养老方式。

而能够享受这种一拖一的养老方式的时代红利在于,城市工作的稳定性和城市资产的巨大增值。不管是城市还是农村的70后孩子们,在20年前还是可以靠读书、白手起家来城市扎根落户的,只要在城市里上了车,在加上从毕业到40来岁近20年的稳定工作,这种红利使得我们的长辈,完全不用背井离乡,哪怕家里有一个劳动力在40岁左右失业或者半失业,也可以靠房租、老人退休金等补贴来安心在家,守在父母身边一起过日子。

所以我们往往只看见城市老人因为保姆不靠谱而受气,忽视了农村老人哪怕儿女双全却空巢过日子的的凄凉。

城市通过非常大的政策倾斜,吸走了农村的人口红利。我们谈的养儿防老,基本都是这个政策的即得利益者。

但是随着发展的平均化,再往后30年,也就是70后进入70岁老年生活的时候,除非放开移民(?),否则哪里还有那么多廉价的劳动力红利拿来一拖一养老?

你说,我自己生啊,好好教育,以后我老了,孩子总归有良心的吧。

这不是良心不良心的问题,而是劳动力你是不是浪费的起的问题。就如同以前组建家庭可以一个换煤气罐,一个烧饭,而现在小两口忙起来,三年不做饭也不是啥新鲜事。不是不做饭的小两口没良心,而是他们不能也不愿浪费这个劳动力。

城市里的职业妇女50岁就退休了,有退休金,有着不用还贷的房子,也和爹妈一个城市,有房有钱有时间,当然有余力给7、80的爹妈分享时间,帮助养老——但是看看现在劳动力工作的常态,第一不一定和爹妈在一个城市,第二房贷压力和育儿成本要高许多,距离也好,时间成本也好,资产积蓄也好,真不一定有条件浪费一个劳动力,在父母头疼脑热的时候随叫随到。

不说儿女有没有良心,我自己也不忍心孩子为了照顾自己耽误前程,陷入贫困,甚至没时间培养他自己的家庭和后代。

劳动力越少,培养成本越高,那么就越要高效转换,发挥作用,提高生产力。在以后,集中式养老肯定是主流,一个劳动力带掉4-6名老人的养老,将会成为社会的常态。

孩子,还是作为一个精神补充比较好。

作为探路者的一代,我给自己的计划如下

第一,当然是好好锻炼身体,保持心态开朗,毕竟能自理到死前最后一刻,是最好的养老方案没有之一。

第二,合理正视育儿和养老的平衡。既不考虑奢侈化育儿,也不盲目追求奢侈化养老。

第三,好好工作,积极劳动。平时也多了解参与公立事业的发展和……监督,做一个热心的志愿者阿姨~相信党的领导和社会的发展

好好做一个探路者吧= =

user avatar

很多人觉得,只要有钱就可以,别傻了。

我外公退休金接近2万,享受国家干部待遇,医保全报,这个待遇估计知乎没几个人退休时候可以享受得到吧。家里从来都是请保姆的,住院都是请护工的。结果呢?

因为老人生活还能自理,所以家人就一周过去一次,但是保姆不给老人煮新鲜的饭菜,每顿都是剩菜剩饭,热了吃,吃了热,最后把保姆辞退了,老妈和舅舅每天过去陪着老人吃饭,这个问题才解决。

住院的时候,老人对一种药物过敏,每次一挂瓶就发烧,医生护士护工都觉得是正常反应,只有家里人注意到,及时叫停。医生建议使用某种药物,不过这个药物管理很严,需要去省卫生厅批,是老妈每隔几天就专门跑去批一次,要不是家人,谁管你?有一种辅助药物,医院没有,医生说可以去药店买,我每天开车专门跑半个市区去某个药店才能买到,不是家人,谁管你?

我家都这种情况了,都不敢说能放心,你们是啥地方来的自信,觉得老了有钱就OK?

user avatar

这个“儿”指的是“儿子”还是“儿女”?

你主攻的方向是女权,还是生育观,还是养老观?

不然这个题没法回答啊。

user avatar

说句不好听的话,也不怕被骂,人到死的时候,咘咘噔噔就那两三年甚至两三月,脑溢血、食道癌、各种绝症,但凡不能自理同时意识不清时,身体各个器官也坏的差不多,老人这时非常受罪,疾病折磨地他根本就没有求生欲,命也到了尽头。

这个时候就让他去。

对父母真正有意义的防老是父母50岁至生活一直自理这段时间,鼓励老人工作,精神富足,快乐健身,快乐养生。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廉颇说:酒肉饭请上来!

50至65乃至75岁的老人都能干,人活着为什么有精神?因为自己还有用!不要天天担忧要死,明里暗里暗示父母:你老了,不中用了,坐家里吃喝等死吧。

我妈每次说:唉,年纪大了。

我就说:50正值壮年,你该吃吃,该喝喝,想谈朋友也可以只要你开心(我继父去世早)还锻炼锻炼,该干活就干活,想出去旅游钱不够,我们兄妹三个一人一千,三千足够。

人其实只要精气神足,心情愉快,内心积极快乐,自然会想办法活的长久,活的健康,怕就怕没了精气神,天天堵气,衰老死亡也快,还特容易缠上麻烦的疾病。

老人晚年要幸福,最大一部分还要在自身心态,储蓄(手里有钱),精神富足。

而我个人更认为一个好老伴胜过十个好儿子,好多老头推着老太太,老太太推着老头,两个人相互温暖,感情特别深的,照顾得事无巨细,白天两人说说闹闹,晚上一张床知冷知热,一个走了另一个跟着,这种陪伴,孩子根本做不到,所以,人啊,还是好好对自己的老婆或者老公,不要年轻的时候光想着玩毁了夫妻情爱,断了老时的福分。

至于养儿防老,老人真到完全依靠孩子的时候,就是我开头说的,也就油尽之际,子女能尽多大孝?

也有人说农村养老孩子负担多大多大,我只想说,有些人实在太小看农村老人了。

农村的老人没有那么娇贵,对孩子没那麽多要求,庄稼人基本一辈子都在种地,落一个子,存一个子,大病宁死不看(明知活不了还花钱,农村人挣钱太难,十几万几乎都是命根子),小病自己扛,一般不告诉孩子。临死枕头下可能还有棺材板的钱。

不管城市父母也好,农村父母也好,中国的父母最要好面子,最傲娇,不是疼到不能忍,不是实在难受,就可着劲憋着气,不做声。

老是无法预防的,人生老病死如花开蒂落归尘土,活的时候要好好享受生活,老时也体面而去,孩子更多时候是我们为人父母的体验过程,而孩子更多能抚慰父母的是爱和关注,真若按投资商品,父母多半赔钱,因为养育一个孩子至18岁,又给他买房买车娶老婆养孩子,这投资只怕和最后的收益难成正比,抱着养儿防老心态的父母,终究意难平,意难平之下不免各种愤愤,最终可能导致父子关系越来越远,没有人愿意被当成投资的物品,他既然生下来是个人,多半也想当个人。

所以在我看来,养儿防老还不如夫妻好好过,老了有个伴,还不如趁着父母还年轻,鼓励他们心态向阳,积极快乐健身,干活,养生,与其等父母不中用了给钱不如趁着父母能跑能跳的时候年轻人多给一些,让他们趁着壮年去享受快乐,60岁为何不能登泰山?七十岁只要能自理精气神足,为何不如攀峨眉 ?

最后想说一句,人是自然界很聪明坚韧的生物,即便衰老,即便环境恶劣,也会找到生命的出路,姜总是老的辣,不要小看父母,他们也有他们的能耐,在给与帮助和照顾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尊重。

——————————————————————————————

分割线

第二次编辑于2020-1-11

人最终最可靠的依傍还是自己,我一直都不赞成父母把自己搞得非常悲惨来成全孩子,然后不断向孩子灌输你要给我怎么怎么养老。

这在我看来真的要不得。

人首先要对自己负责,老人也一样,比如,50岁的时候,疾病风险就来了,这个时候就该为自己考虑保险,积蓄,养生,比如我公公,上次我们回去,他从抽屉里拿出来大约三份保险,这些年他的积蓄,我们做孩子的也没有动过,很好的生活习惯,比如不酗酒,爱好比如听戏,打麻将等。

这就是很积极地生活态度。

如果说56岁,最惨是我外婆,当时脑血栓,拴住了半个身体,一半能动,一半不能动,我外婆出院后,先在家里床上不停锻炼,后来慢慢能坐起来,站起来,颠簸着行走,再后来自己自理。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我外婆有一段时间为了让自己强壮,在农村,每天早上六点起床,跑到地里锻炼身体,到八点多回来。

大冬天里,雾蒙蒙,很多人还没有起床,她一颠一跛,自信满满笑着朝我说:“没事,我出去锻炼锻炼,身体就好了。”

这个过程是我外公一直帮助她,我们一直鼓励她,但最重要是我外婆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热爱,对我外公和孩子们,孙女们的热爱。

她没有哭泣,也没有抱怨,也没有躺在哪里不动,要孩子们去伺候 。

每一次我见到我的外婆,她都是温暖地笑着,拥抱我,即便在她脑血栓之后。

我外婆能自理之后,又活了9年,这9年,她还种过地,照顾我外公去世,后来在我外公去世后一年,跟着走了,几乎毫无预警入了重诊监护室。

我想,对外婆来说,所有的孩子孙子加起来,大约都没有外公重要,不然也不会在外公去了之后,再不想活下去。

人到中年以后,更多应关注自己,善待伴侣,只有当中老年人自己内心对生活充满热情,充满希望,充满快乐的时候才会积极乐观地活下去,才会规划自己的未来生活。

当中老年人只想着养儿防老,我病了孩子就该全心全意照顾我,这样一来,难免平日里就对自己的未来和健康放松管理。

前几个月我在公园里,看一个60多岁的老年人暮气沉沉,双目犹如死鱼之态,似看非看广场上跳舞的大妈们,我笑着问:“怎么不去跳?”

老人指着旁边的小男孩说:“看着孙子呢。”

我客气道:“辛苦了。”

老人苦笑一下,说:“辛苦什么,不过一把老骨头,坐吃等死罢了。”

我当时听了这个话,心里很不是滋味,老年人就算老了,活着难道就是为了等死?老年人老了只要能自理,活着不是为了开心,快乐,幸福吗?

人活着不是为了追求幸福吗?

老了就没有资格了?

这还是我说的,人,最终还是为自己考虑,只有当老年人重视自己,看重自己的生命质量,看重自己的健康和幸福的时候,才能活的更好,把希望都放在孩子身上,并不能真正的幸福。

也有人说有些老人一病十几年不停让人伺候的,这一类也有,我知道的,有两三个,而这两三个大约有一个共通的毛病:家庭不和睦。

有一个妻子病了大概16年,从40岁就开始病,天天吃药,夫妻虽然离不成婚,有孩子有共同的房子,但这个女的就一直生病,男的挣的钱吃药加家庭开销花完了,后来男的终于也病了,孩子找不来媳妇,姑娘不想一进门就伺候两个有病的公婆。

再有一个农村的,老人躺了快18年,老伴早亡,老太婆一个人养大三个儿子娶了儿媳妇,就卧到床上,天天骂儿媳妇,骂儿子,骂死去的丈夫。

其实,除了人真正的身体病理外,很多病是憋出来,也就是气出来的,因为家庭长期不和睦,夫妻或者其他家庭成员总是争吵/冷暴力/漠视/贬低打压等导致的负能量一直无法消化就会自动转化为向内的自我攻击。

比如:经常受气受折磨的妻子开始时可能感觉难受精神不济,后面就各种小毛病接连不断,最后生病吃药;

比如:孩子身体心灵脆弱,父母总是争吵,孩子也会生病,当他发现他一生病父母就和好了,他会不断生病;

再比如:孩子经常暗示父母:你老了,不中用了,你就坐吃等死吧。时间久了,父母也会慢慢生病,死去。

再比如:被长期打压的丈夫,也会早亡。古语叫:妇悍夫早夭。

以此类推,等等。

老并不意味着放弃对生活的追求,老了,更要爱护自己,珍爱伴侣,最后再说亲子关系。

愿天下老人莫要为了孩子倾尽所有,不给自己留一条后路,老人善待自己,就是对孩子最好的爱,这言传身教,孩子也会善待自己。

如果有时间可以看看《人生果实》中两个九十多岁睡梦中寿寝正终的老人。

最后想说,家和万事兴并不只是一句吉祥话,而是老祖先总结的智慧。

————————————————————————————————————

第三次编辑2020-1-16

1.老人的社会边缘化。

在前二次编辑的时候,我一再提起老人要有精气神,要锻炼,要工作,要积极乐观。

为什么我会这么看重这个?

是因为,只有当老人有精气神,有活力,有干劲,要体现自己的价值时,他被社会边缘化的时间就可以延长,在社会中的存在感不容易那么消弱,活着的意义就更强一些,他就更想活着。

比如:工作。

工作的形式是多样的,清洁工是工作,给子女带孩子也是工作,卖菜也是工作,还有一些老中医,老书法家,绘画家,老师等,他们老了,退休了,只要能自理,能干活,就可以工作,工作给人带来社会融入感,让人觉得自己活着还有用。

老人也是人,人,是群居动物,有其社会属性,一旦脱离社会,被社会边缘化,完全找不到生活的意义和方向,精神会萎靡,他的视觉听觉行动力可能会提前衰退,进而过早疾病缠身老死去。

可以看看那些长寿健硕的老人们,一般都意志力强大,身体倍棒,心态良好,经济足够,老了也有所追求。

2.城市化工业经济下的养老结构变化。

现在的老人出生在农业时候,那个时候,经济,文化,制度,法律虽然都不发达,但社会养老结构非常稳定:儿子和儿媳主要赡养,女儿辅助赡养。

60年左右出生人,兄弟姐妹也多,同时处在农耕为主的时候,种地,大家都知道,每个人一亩三分地,吃不饱饿不死,只要不农忙,大把大把的时间,照顾一个瘫痪十几年的老人,也没有那么难,年轻人有的是时间,时间也不值钱,老人所需要的医疗也花不了多少钱。

但,现在是什么情况?

城市化进程下人口大迁移,社会结构由十几个超大都市附带n多小城市,农村已经不见年轻人。

我朋友两年做了七次手术,最近一次休息一个月又去上班了,我一听,眼泪就掉下来了,劝她多休息休息,她说不挣钱房贷怎么办?

我的另一个朋友打电话,说他妈妈:“不要老在屋里看电视,你活动活动,跳跳舞,锻炼锻炼。”

我当时笑着说:“老人家想看电视就看呗。”

我朋友说:“你不知道,我现在压力大的很,一个月没有一万都揭不开锅,这两天我梦到我妈生病,吓得我一头汗,现在我们家谁都生不起病。”

我朋友孝不孝?

孝。

但,他妈妈真生病,他真只能贷款给看病,他信用卡已经刷不出来了。

他妈妈要是大病好几年,他多半要卖房子,连住的地方也没有,孩子老婆多半离开,因为现在不像以前,无论再怎么穷,家里哪怕两个老人都病着,至少一亩三分地,至少周围一堆亲朋好友,至少还有个烂瓦房。

现在年轻人的生存压力和生存环境并不容乐观。

很多人不是不想生二胎,是生不起。

沉重的房贷,昂贵的养孩子费用,飞涨的物价,有些年轻人,虽然看着体面,其实已经赤贫。

如果说以前赡养一个老人一二十年是一件不容易的事,那现在社会,赡养一个老人十一二年,足以毁掉一个年轻人的一生。

以前种一季庄稼,活一年,虽然贫寒,但总归养老成本不大。

但现在是一个月不挣钱,一个月还是要开销,三个月不挣钱,足够人焦虑发愁,医疗费,人工费,吃穿用度,成本足够压死人,当真的硬挺十几年,现在的媳妇可没有以前的媳妇那么好糊弄,真拖的人家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的时候 ,一纸离婚,各奔东西。

以前的孝心几乎有法律效力,但也是在子女能负担得起的情况下,但现在,如果连自己都负担不起自己的生活开支,然后再有一个躺着十几年花费巨额的病人,这一家不用多想,过不多就破产。

我前两次编辑,一直鼓励老年人,从50岁都要开始积蓄,购买保险,五险一金,规划,健身等,不只是简单地呼吁老年人心态积极,而是当下的社会,养老成了一个非常巨大的开支,它足够压垮一个家庭。

不说别的,遇到老人出个大事,一个普通家庭能轻松拿出30万来吗?请得起护工专门照顾老人吗?两口子上班,一个请假照顾,收入就缩水一半,下个月的房贷、车贷、娃的开销,怎么负担?哪怕没什么事,老人年纪大了,自理困难的时候,谁来照看,怎么照看呢?

不说上一代的老人,我们这一代老了以后怎么办都成问题。

有钱当然还不够,没钱就更不够了。锻炼、定期体检,身体健康是第一要务;社保一定要买,保险该买的也得买;有计划地存养老钱,好好给自己做打算。

PS买保险坑比较多,推荐一家我之前咨询过的@小雨伞保险,是一家专业的第三方经纪公司,付费预约顾问老师就可以1对1咨询。腾讯系,红杉资本、经纬中国等顶尖机构投资,业内口碑不错,已经完成超过3亿元的理赔。他们的顾问咨询服务很专业。

1块钱不贵,半小时不长,但能让你利用好保险这个工具,给自己的人生加点码。

社会阶层固化之下,年轻人的出路越来越少,他们不再有当年那些坐着都能飞起来的机会,未来可能生孩子都是奢侈,养孩子养不起,年青人破产可能近20年不会出现,但未来越来越多,包括欧美,底层的穷人上不起大学,交不起社保,吸毒,贩毒,滥交,肥胖,40岁连成立一个家庭都不容易,包括临近国家日本韩国青年中间吹嘘的假丁克/假独身主义,实质是青年男女无能养育孩子或养一个孩子足够降低他的阶层/生活质量严重下跌,毁了他的工作,同时育儿受益极低,成立家庭更多带来负债。

随着经济迅速发展,社会结构,文化,法律都在变化,老年人不要拿过去农业时代宣传出的父慈子孝全心全意的相信,因为当下孩子自己生存都举步维艰的时候,还让他负重极大的养老责任,最后,他可能永远落在最底层,一辈子无法翻身。

社会是非常残酷的,我对美德不相信也相信,但我最相信的是人趋利避害的本能。

不管为了自己,还是为了孩子,大家都要 蛋多放几个篮子,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不是孝不孝能解决问题。

我本身也是一孕妇,今年30岁,也要做妈妈,但对孩子这件事我认真考虑了四五年,并为自己以后也考虑很多,我可能会在这个孩子很小的时候就教会他应该学会的生存能力,并鼓舞他在大学里就可以慢慢学会挣钱,我自己可能在45岁的时候就会考虑将来以后的生活,比如五险一金,可能很多人都没有意识到它有多重要。我老公几年前就购买了保险,我们下一步规划可能要再购买一套房子,以及未来更加努力。

我可能在不能自理的时候至少经济上会给我的孩子留一笔钱,希望他就算照顾我,也不会陷入赤贫和危机。但这也是我先生先我而去的情况下。

工业化经济社会是历史进程碑,但它并不意味着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在这样的社会力活得轻松,它恰恰是有钱的人潇洒自在,没钱的人寸步难行,同时也意味人被社会淘汰的速度更快,而赡养没有用瘫痪的老年人更需要超负荷的成本。

我们相信孝心没有问题,只是在相信的时候我们是不是可以看看我们社会,经济,法律等的发展变化?

我们是不是可以比以前的老人活的更久更独立更强大?

我们是不是也可以看看当下年轻人的压力和状态?

我们是不是也可以在工业经济社会里也积极去了解和享受更多社会的养老福利(比如五险一金。比如保险,比如以房养老,比如储蓄)既然社会在变,我们为什么不跟着变呢?

如果说每一种养老都有风险,那养儿养老同样具有风险。

此文鼓励你我,老如廉颇,少如孙坚。

评论前要先读懂文,答主不会眼界狭隘到认为养孩子不能起到赡养老人送终的作用,而是,社会在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却还死死抓住孩子这一根单线,我们不去理会经济,文化,制度,法律的日渐更新,还是拼命抱住农耕时的传统文化,当未来,我们再一次控诉生活欺骗了我们,难道不是我们先忽视了生活的变化?

还有很多人举出例子说自己的父母怎么照顾了老人一辈子,现在也怎么能养儿防老,未来也一样,我只能说诸位看问题太过简单,把社会静态话,30年前和现在的情况一样吗?现在和未来30年的情况一样吗?30年前普通的农户生孩子可以两年一个连续生五年,现在还有人敢吗?

还不能理解?

那就想象一个场景:

未来15年后,一对中年夫妇,早上妻子慌慌张张起来做饭刷锅刷碗,丈夫伺候躺在床上的双亲吃饭,两个人去上班,忙一天996下班回来,拖着疲累的身体,妻子接着做饭,丈夫接着给老人擦身子,喂饭,孩子可能忙着功课忙着叛逆忙着谈朋友。

你能想象这对夫妻在每一天的生活压力吗?这种日积月累长达十几年的压力能不能压垮妻子让她离家?又能不能拖垮丈夫让他绝望?

如果还觉得不理解,就想想目前农村是不是有一大批结不起婚的大龄剩男?

他们的父母可以简单粗暴地生下他们并指望他们养老,但他们连繁衍的能力都没有!

还没有想清楚?

那就更残暴一些说事实:

未来是有钱有权有能力精英们的天下!

他们才享有生育更多子嗣,享受更多更好的医疗,更舒适的生存环境。

那些没钱没权没能力的人可能连生养孩子的能力都没有,连结婚的能力都没有,更没有五险一金,社保能轻松地享受现代医疗,他们在老的时候只会更加悲惨!

什么社会对没用的老人和穷人最宽容?

恰恰是我们90后父母,爷爷奶奶那一代,只要是个男人,只要有个瓦房,你就有三分地,就能娶个媳妇,就能养活一家人,老了就可以指望儿子/兒媳一把屎一把尿伺候十几年。

现在未来工业经济互联网知识时代,它对没用的老人和穷人会更加无情苛刻。

而养儿防老前提不是有儿就可以,而是有儿同时儿有余力可支撑这个养老的费用和精力,不然养自己都难,养老只能有心无力。

我们现在不察觉是因为人口红利还在,是国家这几年经济猛速飞涨,但未来15年甚至30年,人口会逐渐减少,经济会缓慢放平,等90后步入暮年,自是另一番景象。

人类无论怎么进化,依然保有动物最原始的本能:生存和繁衍。

当人口出现几何式暴涨和断崖式暴跌时;

当一个物种连自己的繁衍本能都要自动阉割或者反高级哺乳动物常规超级生育时;

这个物种必定面临一定的生存威胁,因为生不生后代或者生多生少直接决定/严重影响它的生存状态。

我对人类进化的精神文明半信半疑,

但我对人类动物属性最本能的趋利避害百分百信任。

user avatar

事实证明,相对能靠的住的,还是血缘关系,老人有钱没钱,因为亲情的关系,绝大部分儿女都不会不管的。

养老靠养老院?没钱谁管你,钱少服务差,得有钱才行。

大部分人还是缺钱的,所以中国人的养老方式才是更优解。

user avatar

这是前现代国家的特征啊,应该不光是中国,是全世界的前现代国家时期需要的。血缘是天生的协作纽带,加上恶劣的环境,男女不平等,当然要养儿防老,否则你老了失去了劳动力难道要等死吗?

但是现代国家就不一样了。

相对完整的现代国家,养儿防老不太靠谱的,养老会逐渐大部分转变为社会责任,比如提供养老金和其他支持,这也是个客观趋势。中国发展的太迅速了,在一代人的寿命里把中国从一个全世界垫底的前现代国家发展到现代化几乎要完成,总是有很多人无法适应的。

不过即使现代化彻底完成,按照中国的文化和传统,养老应该还是需要高度依赖家庭的,尤其是现在养老压力这么大的情况下。把养老完全彻底的交给社会,也存在一定其他问题。瑞典在这方面算是做的比较极端的,他们的目的就是把传统家庭承担的责任彻底的转到社会上去,因此提供了完全免费的教育和相对完善的福利体系,但同时诞生了一种人与人之间有着比较大隔阂的文化,因为大家都太独立了。我觉得人在情感需求上还是需要家庭的。最近才有个新闻,有个人在家里死了,三年之后才被发现尸体。

未来有可能比较合适的是把物质的养老支持交给国家,把情感的寄托家庭,团体和社会。不过那就跟养儿防老没啥关系了。

user avatar

全世界实质都是养儿防老

现代养老金制度历史不超过100年

养儿防老和社会化养老没有本质区别,都是年轻人养老人

区别在于社会化养老是负激励,需要养子女的时候,你需要拿出钱存到养老金账户上去,增加了抚养子女的压力

其次,社会化养老似乎降低了养儿防老的必要性,进一步削弱了生育的动力

所以社会化养老搞了几十年,即使在发达国家也举步维艰,这个机制对生育率影响显著

在很多完善养老机制的发达国家,其生育率都低于2.1的世代更替率的最低标准。换句话说,社会化养老是无法持久的

当一个社会老龄化严重,也就是缺乏足够的年轻人劳动的时候,社会化养老最终会崩溃,毕竟没有人劳动,钱将是废纸一张

最明显的例子是日本。日本是全世界最发达的国家之一,由于老龄化严重,很多老人被迫劳动度日。没法劳动的,靠微薄的养老金,生活质量很差,吃饭都是一个问题。死了也是无人过问。养老院有钱也很难进,更不要提没钱的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