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中国人这么喜欢拍古装片?

回答
中国人喜欢拍古装片的原因非常复杂且多元,并非单一因素所能解释。这种喜爱根植于中国的历史、文化、社会心理以及影视产业自身的特点。下面我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 历史文化的深厚底蕴与文化认同感

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 中国拥有数千年的文明史,留下了大量的历史故事、传说、人物、哲学思想、艺术形式以及社会制度。这些都是取之不尽的创作源泉。从春秋战国到明清帝国,每一个朝代都有其独特的风貌、事件和人物,为编剧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文化自信的体现: 近年来,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民族文化自信也日益提升。古装片,特别是那些能够展现中国古代辉煌成就、优美文化和独特价值观的剧集,能够有效满足观众对自身文化传统的自豪感和归属感。通过屏幕上的古代世界,观众可以重温中华文明的魅力,获得精神上的满足。
对传统价值观的认同与探讨: 儒家思想、道家思想等深刻影响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方方面面,形成了独特的伦理道德体系,如忠孝仁义、礼仪廉耻等。古装片常常围绕这些传统价值观展开故事情节,探讨人物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抉择和成长,引发观众对人生、道德和社会秩序的思考。

二、 故事类型和叙事模式的吸引力

戏剧冲突和人物塑造的潜力: 古代社会阶级森严、等级分明,政治斗争、宫廷阴谋、江湖恩怨、儿女情长等元素为戏剧冲突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帝王将相的权力博弈,才子佳人的浪漫爱情,侠客江湖的快意恩仇,都具有天然的戏剧张力,容易吸引观众。
人物原型和经典 IP 的再创作: 许多古装剧改编自经典文学作品,如《红楼梦》、《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等,这些作品本身就拥有庞大的读者基础和深入人心的故事形象。此外,历史人物如秦始皇、武则天、曹操、诸葛亮等,也因其传奇色彩和复杂性格,成为影视创作的热门对象。观众对这些熟悉的故事和人物有天然的亲切感,并且乐于看到新的演绎和解读。
满足多样化的观影需求: 古装片涵盖了多种类型,如历史正剧、宫廷权谋、武侠江湖、仙侠玄幻、宫斗宅斗、言情古偶等等。不同观众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不同的题材,这使得古装片能够触及更广泛的受众群体。

三、 视觉美学和艺术表现的优势

宏大壮观的视觉效果: 古装片能够展现古代建筑的恢弘气势、服饰的精致华美、礼仪的庄重典雅。精良的制作团队可以通过场景设计、服装道具、化妆造型等方面,为观众呈现一个美轮美奂、充满东方古典韵味的视觉世界,这是现代都市题材难以比拟的。
东方美学的展现: 中国传统美学强调意境、写意、留白等,这些元素在古装片的画面构图、色彩运用、镜头语言等方面都有充分的体现。观众可以通过古装片欣赏到东方古典的韵味和艺术感染力,感受到一种独特的视觉享受。
“造梦”与逃离现实: 对于许多现代观众而言,古代世界提供了一种远离现实生活压力的“造梦”空间。精美的服饰、浪漫的爱情、英雄主义的叙事,都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观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理想化情境的期待。

四、 影视产业的商业考量与发展路径

市场需求和商业回报的潜力: 纵观近年来中国影视市场,古装剧常常能创造出惊人的收视率和网络播放量,成为带动话题和流量的重要引擎。成功的古装剧能够带来巨大的商业回报,包括广告植入、版权销售、衍生品开发等,吸引大量投资进入这一领域。
技术进步的推动: 随着特效技术、拍摄技术和后期制作水平的不断提高,如今的古装片能够呈现出更加逼真、宏大的场景,也能够更好地还原古代的风貌和想象中的奇幻世界,这为古装片的创作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IP 开发的成熟: 影视公司倾向于开发具有知名度和用户基础的 IP,而历史和古典文学是重要的 IP 源泉。这种模式降低了创作风险,更容易获得市场认可。
出口潜力: 优秀的古装剧,尤其是那些能够展现中国文化魅力的作品,在海外市场也具有一定的吸引力,能够帮助中国文化“走出去”。

五、 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二次创作”与情感投射

填补历史空白与解读: 历史总有遗漏和争议,影视作品可以通过虚构的情节和人物关系,填补历史的空白,或者从特定的角度对历史事件和人物进行解读,从而引发观众的讨论和思考。
满足观众的情感需求: 观众常常会将自己的情感投射到历史人物或虚构角色身上,通过他们的命运起伏、爱恨情仇来体验人生的悲欢离合,获得情感共鸣。例如,对帝王将相的敬畏与好奇,对乱世中的爱情的向往,对英雄侠义的崇拜等。

当然,古装片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争议:

“架空历史”与历史失真: 部分古装片为了追求戏剧效果,可能会过度虚构历史,甚至出现“架空历史”的情况,这容易引起历史爱好者的批评。
“注水剧”与同质化: 由于追求商业利益,一些古装剧存在情节拖沓、注水严重、同质化严重等问题,导致观众审美疲劳。
过度娱乐化: 一些古装剧为了迎合年轻观众,过度强调浪漫爱情和颜值,忽略了历史的厚重感和思想的深度。
制作成本高昂: 精良的古装剧制作成本通常非常高,包括服装、道具、场景、特效等,这对制作公司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总结来说, 中国人喜欢拍古装片,是因为它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能够满足观众的文化认同感和情感需求,提供了丰富的叙事题材和展现东方美学的平台。同时,它也是影视产业在商业运作下,发现市场潜力、获取高回报的重要策略之一。尽管存在一些争议和问题,但古装片作为一种重要的影视类型,仍然在中国屏幕上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并将继续发挥其独特的作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在美帝的特效大片(科幻、魔幻、3D动画、超级英雄)全球通吃的今日,各国的电影创作者都在思考一个问题:怎样才能在本土电影市场上生存下去呢?

法国电影是这么回答这个问题的。


作为电影的发源地,戛纳电影节的所在国,这个国家的历史票房前十,全部是喜剧片。

无论是表现地域差异的欢迎来到北方,还是表现种族差异的无法触碰,还是表现阶层差异、性别差异、信仰差异的各种神片,全部都是喜剧。

没有了喜剧的外衣,在90%的情况下,都将是赔钱货。

意大利电影呢?


拥有威尼斯电影节的意大利,票房排行榜前列的,同样全是喜剧。

其中有两部,欢迎来南方,欢迎来北方,还是法国神片“欢迎来到北方”的致敬之作。

德国又怎么样?


拥有柏林电影节的德国,据说以严肃理性著称的德国人,选择本土电影的时候,同样只看喜剧片。

并且,恶搞喜剧以大比例胜出。

这就是欧洲三大国的电影现实。

除了拿本土文化来作为挡箭牌,逗观众一笑以外,就只能靠电影节的奖金和政府的补贴来苟延残喘了。

环顾全球,能够不被好莱坞完全冲溃,在喜剧片以外还能发展出第二种类型片的,也就只剩下中印日韩这四个亚洲国家了。

我们先看印度。


印度电影在本土市场上占有了90%的份额,是全球唯一的让好莱坞无可奈何的地方。

看起来印度电影确实很繁荣,既有历史古装片巴霍巴利王,又有科幻英雄片印度超人,还有大量的动作片、青春片和讽刺喜剧。

然而能够获得今日之成就,不得不归功于印度人民独特的审美情趣。在印度观众看来,一部电影要是没有20分钟以上的歌舞元素,那根本就不叫电影好吗?!

能够练成“歌舞片”这种对抗好莱坞的辟邪剑法,也就只有奇葩的宝莱坞了。

再看东瀛日本。


历史票房前十里面,有6部是动画片,其中有5部是宫崎骏老爷子的作品。剩下的,就是电视剧的粉丝剧场版和动物题材的情感催泪片。

不得不说,日本确实是个二次元的国度。

还有韩国。


历史票房前十里面,有战争片(鸣梁海战、暗杀、太极旗飘扬)、亲情片(国际市场、七号房的礼物)、动作片(夺宝联盟、老手)、科幻片(汉江怪物)、古装片(双面君王、王的男人)。

韩国电影在类型上非常多元化,而且是靠扎实的剧本,精良的制作来打动观众。但是即使如此,韩国电影人在好莱坞的特效大片面前仍然招架的非常吃力,每年的黄金档期必然要祭出一招杀手锏,美其名曰:“家国情怀”。

一曰爱国心,二曰亲情催泪弹。

故事的大背景务必放在韩国历史上的三大特殊时期(抗日、民族分裂、反独裁),务必有一个平凡家庭的悲剧,让你牙根痒痒,恨不得手撕鬼子。这种情怀片,大概是韩国独有的,而且经久不衰,每次祭出都能收到奇效。

抵御美帝国主义的大片入侵,欧洲有喜剧片,印度有歌舞片,日本有动画片,韩国有情怀片。

我大中华有什么呢?


票房前十里面,6部喜剧片(港囧、泰囧、夏洛特、心花路放、煎饼侠、澳门风云),4部魔幻片(捉妖记、西游降魔篇、大闹天宫、大圣归来)。

喜剧片就不说了,那是各国观众居家旅行必备良药。除此之外,古装魔幻片就成了华语导演抗衡好莱坞的唯一壁垒了。

古装片能够成为中国特效大片的外衣,并不难理解——

与美帝相比,我们的科学素养差的太远了。

在看《火星救援》的时候,我就尤为感叹,在救援团队里面,白人、黑人、印度人、华人团结协作,以科学思维来应对一切困难的场景,简直就是天下大同般的美好。

这离普通中国大众的认知,就如地球到火星的距离一般遥远。

别说电影了,即使是科幻杂志、科幻小说,在中国市场上也基本没有生存的土壤。这和中国社会的整体受教育水平是紧密相连的,三体或许是个异类,但并不能改变科幻类题材作为边缘文化的事实。

于是,那些年,我们见过的华语科幻片,就成了未来警察或者机器侠之流,徒增笑料而已。

韩国的情怀片也是很难学的,通常就会变成假大空的主旋律,更不要说二次元的日本和印度了,那根本就不是我们能够理解的世界。

最后我们的眼光只能往回看,那里有我们自豪的五千年历史文化,辅以不同的刀工和佐料,可以是雍正王朝、三国赤壁这样的历史正剧,可以是还珠格格、步步惊心这样的历史闹剧,可以是金庸、古龙的功夫武侠,可以是聊斋、还珠的玄幻仙侠,可以是西游、封神的远古魔幻,可以是寻龙诀、狼图腾这样虽然很近,却又很传统的文化图腾。

至少,我们还有共鸣。

其实,回过头来看,无论是印度的歌舞片,日本的动画片,韩国的情怀片,还是欧洲的喜剧片,限于本国电影的市场容量,大多也就是只能诉求于民族文化的共鸣,制作上讲求以小博大。

真正在特效上敢于追求大投入大产出,和美国大片有着相似发展方向的,也就只有中国电影了。

2015年的寻龙诀,九层妖塔,小门神,就特效技术上而言,已经是接近美国大片的水准了。预计2017年,中国的电影市场规模就将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市场,单片票房规模将有可能达到5-8亿美元,因此单就钱而言,将不再成为瓶颈。

我们的创作者将有底气去想象未来。

想象未来同样还需要社会主流的热情。

美国科幻片的热潮,起于1970年代的星球大战。而那部电影的深层社会根源,则是美苏冷战引发的太空较量,美帝子民对太空探索和征服抱有强烈的热情,正是这股渴望催生了星战系列电影的现象级热卖。

在那个时代,经济崛起,电子科技引领全球时尚的日本也同样出现了一股科幻热潮,机动战士高达、新世纪福音战士、机器猫哆啦A梦、哥斯拉等等,都是那个时代留下的遗产。

一个国家的强大,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先进科技产业,将在全社会中达成一种共识:我们已经站在人类文明的最前端,我们要为明天未雨绸缪。人工智能、太空殖民等等,以及由此可能产生的诸多问题,已经是迫在眉睫的社会性焦虑。而面对这些问题,也只有我们有能力去解决。

面对邪恶帝国(苏联)的太空挑战,美帝子民万众一心,并且也拿出了同样先进的太空科技来对抗;面对工业发展形成的环境污染,产生了哥斯拉等怪兽,日本人民深感担忧,渴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并且也有同样先进的电子技术来应对。正是这些社会思潮和配套的科技实力,催生了科幻文化的发展。

反观如今的中国,刚刚脱离温饱,主流的社会议题在于体制、腐败和生存压力。这个时候,你给我们讲一个打外星人的故事,还是用我们落后的科技去领导全球,你不觉得很玄幻吗?

但是值得期待的是,随着中国的无人机、智能科技、互联网、月球探索等相关科技产业的进步,我们终究不会只是一个旁观者。那些发达国家面临的社会性焦虑,终有一天也会成为我们的全社会议题,比如环境污染和雾霾,就已经是切切实实的苦恼了。

聪明的影视创作者,一定能够敏锐的捕捉到这种社会焦虑,并在电影作品中表达出来。

user avatar

主要是因为电影的母体艺术,国外是从戏剧(舞台剧)里演化出来的。我国是从戏曲里演化出来的。
中国电影史上第一步影片叫《定军山》,是个京剧纪录片。为什么是个京剧纪录片?因为不会拍别的。直到1913年才拍出第一部国产故事短片《难夫难妻》。
电影从有了电影院开始,它就必然需要具备故事这一属性,所以它的发展一定程度上从戏剧而来的,但是我国本来没有戏剧(舞台剧)这个东西。有的就是戏曲,南昆北弋东柳西梆,一直到京剧形成,所有戏曲几乎都是在演绎前朝前代的故事,本朝本代的故事演绎成戏曲的屈指可数。我国最开始的电影演员和主创有一大部分是从梨园行当里出来的。他们把戏曲演化成电影题材,很多都是化用了戏曲中的故事。他们最拿手和最擅长的就是这个。我国的电影从业人员直到现在的编创主力小时候也大都接受过戏曲的熏染。所以古代故事的影响更大一些。
题主既然扯到了科幻。也顺便说说科幻,我国也就前几年才出现了一本《三体》。儒勒凡尔纳1905年就死了。我国那会儿才弄出一个京剧纪录片来啊。而且你想想为什么科幻故事从美国发端,除了美国有良好的科学基础之外,它总共就四百年历史,哪有那么多历史故事可以写,可不就得去写未来嘛。这本来是他们的耻辱,现在反而都成了骄傲了。故事就是过去的事儿啊。
说一下历史,全世界只有我国从《史记》一直到《清史》这么明确的官方历史,还不包括衍生的稗官野史。这明明是光辉灿烂,也被说成是封闭的表现了。今天的历史热比民国时候的历史热还热呢?史学大家钱穆等人跟GCD有什么关系?钱穆他们那会儿是封闭啊?
最后提一下婆婆媳妇,乡土风情之类的东西。这个从全亚洲范围来讲,都是他们本国电视剧的主力,只不过我国市场大,产量也就显得多了一点。欧美之所以少是因为他们的家庭伦理观念不像亚洲这么强而已。
最后说结论:中国为什么古装片多,因为中国古代故事多。推及到其他类型上全是一个道理。科幻少是因为好的科幻故事少。就这个原因。跟谁领导一点关系都没有。台湾谁领导呢,怎么没见过几部好科幻片啊?相反倒是《赛德克巴莱》这种片子能拍出来。投资大不大?技术难不难?

user avatar

被举报后修改如下:

因为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传统文化,拍古装片最能体现这种传统和优势。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