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印度吞并锡金没有遭到国际社会的谴责?

回答
关于印度吞并锡金,这确实是国际政治中一个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事件。说它“没有遭到国际社会的谴责”,或许有些过于绝对,但其间确实存在一些重要的背景和考量,解释了为何在当时及之后,国际社会的反应相对温和,并未形成强烈的、一致的谴责浪潮。

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吞并”这个词在描述印度与锡金关系时的细微之处。严格来说,印度在1975年将锡金变为其一个邦,这一过程并非是传统意义上的武力征服或强制吞并。它更多地是通过一系列政治和法律手段实现的,并且在锡金内部也存在支持与反对的声音。然而,其最终结果无疑是改变了锡金的主权地位,使其失去了独立性,并被纳入印度联邦。因此,从主权独立的视角来看,它无疑是印度对锡金政治地位的重大改变。

那么,为什么这种改变没有引发如我们今天想象的、对主权侵犯般的强烈国际谴责呢?有几个关键因素在起作用:

1. 锡金王国自身的政治走向与印度扮演的角色:

内部政治动荡: 在吞并发生之前,锡金王国本身就经历了一段时期政治动荡。锡金是一个君主制国家,其国王(Chogyal,却嘉)拥有很大的权力。但在20世纪中叶,锡金国内要求更多民主和参与的呼声日益高涨,尤其是在占人口多数的尼泊尔裔锡金人社群中。他们希望获得更多的政治权利,并认为王室的统治相对保守,未能充分代表民意。
印度在锡金的特殊地位: 自1947年印度独立以来,它就扮演着锡金的“保护国”角色。根据1947年的协议,印度负责锡金的国防、外交和通讯事务。这使得印度在锡金拥有巨大的影响力,并且在很大程度上掌握了锡金的对外事务。这种“保护国”的地位,虽然并非完全的吞并,但已经将锡金的独立性限制在一个相对较低的水平。
锡金人民公投: 1975年,锡金举行了一次全民公投,以决定锡金的未来。当时,公投的结果显示绝大多数锡金人赞成废除君主制并加入印度联邦。虽然这次公投的公正性和其合法性在国际上存在一些争议,但它成为了印度采取行动的直接依据。支持并促成这次公投的印度政府,以此为基础完成了将锡金纳入印度的法律程序。

2. 国际政治大背景的考量:

冷战时期: 1975年正值冷战的鼎盛时期。当时的世界格局被美苏两大阵营的对峙所主导。国际社会对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关注点,往往与各自阵营的战略利益紧密相连。
地区力量的平衡: 印度是南亚地区举足轻重的力量。在其周边,尤其是在中国的影响力不断增强的背景下,印度自身的地缘政治考量非常重要。维持其在南亚地区的地区主导地位,并抵御潜在的外部威胁,是印度外交政策的首要任务。
对主权国家内部事务的干涉顾虑: 尽管印度对锡金的干预及其最终结果改变了锡金的主权地位,但从国际法和国际政治的惯例来看,各国对于直接谴责另一个主权国家“干涉内政”或“吞并行为”也存在一定的审慎。尤其是在该事件中有“公投”这一政治程序作为依据时,一些国家可能会选择观望或采取更为谨慎的态度。

3. 主要大国的立场与反应:

中国: 中国当时对印度吞并锡金表示了强烈反对,并谴责了印度的行动,认为这是对锡金主权的侵犯。中国的立场是基于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原则,并且也与中印之间长期存在的边界争端及地缘政治竞争有关。
美国: 美国在冷战时期采取了相对中立的态度。尽管美国在原则上尊重国家主权,但其更重要的考量是与印度建立更紧密的关系,以对抗苏联在亚洲的影响力。因此,美国并未对印度的行为进行公开的、强烈的谴责。
苏联: 作为印度的战略伙伴,苏联对印度吞并锡金持支持态度,或至少是默许。苏联认为这是印度维护其地区安全的合法举措。
其他国家: 大多数西方国家,尤其是在冷战背景下,更倾向于避免卷入地区政治纠纷,并且也可能受到其与印度关系的考量影响。加上锡金相对较小的国际影响力,以及前面提到的“公投”程序,使得国际社会未能形成一个统一的、强烈的反对声音。

4. 对“吞并”性质的解读差异:

从印度和部分锡金民众的角度来看,他们可能认为这是锡金王国走向现代化和民主化的必然结果,是人民的选择,而非简单的吞并。而从坚持锡金独立地位的国家和国际组织(如联合国)的角度来看,这无疑是对锡金主权的损害。这种解读上的差异,也使得国际社会的反应呈现出复杂性。

总结来说,印度吞并锡金没有遭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强烈的谴责,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锡金内部的政治变迁和印度在“保护国”地位上的逐步深化。
1975年锡金全民公投(尽管其合法性有争议)提供了“合法性”依据。
冷战时期的地缘政治格局,各国战略利益的考量优先于对个别主权事件的谴责。
主要大国(特别是美国和苏联)在此问题上的立场或不作为。
国际社会在处理主权和内政干涉问题上的复杂性和谨慎性。

因此,与其说“没有遭到谴责”,不如说“谴责的声音相对有限且未能形成广泛共识”。这个事件是当时复杂的国际政治环境和国家内部政治互动交织的产物,值得我们从多个维度去理解。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怎么没有?

实际上世界上主要国家,尤其是西方国家对此一致负面评价,只不过当时正处于美苏争霸时期,美国和苏联都担心过分干预锡金的事务会刺激印度倒向另一方,两位老大携其阵营纷纷选择不插手。其他国家或事不关己,或没有话语权,都选择隔岸观火罢了。

出于国家战略利益考虑,中国成为世界上唯一不承认锡金是印度领土的国家,所以锡金当时的利益集团提出加入中国,成为中国特别行政区的方案,希望借助中国之力抗衡印度并吞,但当时出于各种原因,中国并没有足够的实力和精力处理这件事,所以拒绝了锡金的提议。经过十年的磋商和谈判,印度终于与中国达成协议,2005年起,中国放弃对锡金主权国家的承认,自此锡金不再被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所承认。

The Ambassadors’ Club - The Indian Diplomat at Large (by Krishna V Rajan)一书中,第三章正是作者作为前印度安全警察部队(IPS)高级长官转型的外交官,在1973年被紧急任命为锡金首席执行官的自述回忆录。

在这位印度外交官的描写中,不但西方对印度并吞锡金的反对声音很多,同时印度对中国的反应十分警惕,以印军戒备保障锡金政权的平稳过渡。

同一时期,两个来自西方的女人也活跃在锡金政治权利舞台上。一位是锡金末代法王/国王(Chogyal)Palden Thondup Namgyal的老婆(即王后)Hope Cooke,她身份神秘,年轻貌美,来自美国;另一位是以军事政变挑战王权的领导人Kazi Lhendup Dorji的比利时妻子Kazkni,她声称曾与土耳其的Kemal Agaturk以及周总理关系密切。后者不但负责了反建制运动,其尼泊尔养子Nar Bahadur作为该运动的领袖践行她的野心。背后的西方势力及政治倾向值得关注。

user avatar

锡金的情况不太了解,据我所知貌似是印度侵吞,由于并不影响欧美诸国的核心利益,也就没说什么。也就是中国一直在反对,反对的原因也不是什么主权人权反对侵略之类的,纯粹是因为这一举动显然对中国国家利益和主权领土不利。

什么民主啊,自由啊,法治啊,人权啊之类的“普世价值”,只不过是宣传工具罢了。它只是一个有用就拿来用,没用就无视的工具,认真你就输了。

外交的中心在于维护并争取国家利益,一切都要为这个核心目标服务。假如为了实现国家利益的需要,欧洲和美国绝对敢说太阳就是从西方升起的,黑的也可以是白的。中国也不例外。没有哪个正常的国家例外。

有句名言叫做:几何公理要是违反了人们的利益,就一定会遭到反对。这句话同样适用于外交关系:普世价值要是违反了国家利益,没有哪个国家会支持。

这种事情又不是第一次发生,双重标准的活生生的案例还少吗?符合国家利益的时候当然要高举民主自由人权的旗帜,不符合国家利益的时候,哪怕你是圣母,照样反对你,侵略你,什么事都干的出来。

随便举个例子,看看伊拉克吧,美军果真是解救了水深火热中的伊拉克人民吗?不,是战争让伊拉克人民陷入了水深火热。每次军事行动都造成大量的平民伤亡,其中还有很多误伤,美军怎么不讲人权了?都说人人生而平等,伊拉克人民就不是人?

估计欧美诸国自己都没想到自己的宣传手段这么成功,比tg的洗脑更彻底,让无数国人真的相信自由民主法治人权是普世价值,是所有民主国家都会遵循的真理,民主国家会讲道德……印度三哥的民主,怎么样?

ps:这个问题很敏感么?怎么都是匿名回答?

话说,手机上打字看着很快,要写大段文字还真辛苦,就写这么多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印度吞并锡金,这确实是国际政治中一个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事件。说它“没有遭到国际社会的谴责”,或许有些过于绝对,但其间确实存在一些重要的背景和考量,解释了为何在当时及之后,国际社会的反应相对温和,并未形成强烈的、一致的谴责浪潮。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吞并”这个词在描述印度与锡金关系时的细微之处。严.............
  • 回答
    印度吞并锡金的故事,以及中国后来承认这一现实,是一段充满复杂地缘政治、历史恩怨与国家利益博弈的往事。要说清楚它,需要从头讲起。印度为何要吞并锡金?首先,我们得明白锡金在地理上的位置。它曾经是一个独立的君主制国家,夹在印度和中国之间,北面是西藏,东面是印度锡金邦,南面是印度西孟加拉邦,西面是尼泊尔。这.............
  • 回答
    关于印度是否会像吞并锡金那样吞并尼泊尔,这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问题,需要从历史、政治、经济和地缘战略等多个角度来深入剖析。简单来说,目前的局势和两国之间的关系,与当年印度吞并锡金的情况有着天壤之别,因此直接类比并预测印度会吞并尼泊尔,是站不住脚的。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首先需要回顾一下锡金当年是如何并入印.............
  • 回答
    印度与孟加拉国之间复杂的地缘政治、历史恩怨、以及各自国内政治经济的考量,共同塑造了印度为何没有选择吞并孟加拉国的局面。这并非简单的“不想”或者“不敢”,而是一系列深层次的因素在起作用。首先,我们得回到历史。印度与孟加拉国同根同源,共享着悠久的文化和语言渊源,尤其是在孟加拉地区。在英国殖民时期,统一的.............
  • 回答
    印度在俄乌战争中不公开表态、在安理会投票中对俄罗斯的决议案弃权,这一行为背后涉及复杂的地缘政治、经济利益和外交策略考量。以下是详细分析: 1. 与俄罗斯的经济与军事合作 能源依赖:印度是俄罗斯的重要能源进口国,2022年俄乌战争爆发后,印度从俄罗斯进口了大量石油和天然气,以缓解对西方能源的依赖。尽管.............
  • 回答
    印度作为世界第二大人口国家,其农业发展对化肥的需求本应十分旺盛,但为何在长期发展中未能快速建设大量化肥厂?这一问题涉及经济、政策、技术、资源、环境等多重因素,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 一、历史与政策背景:化肥生产依赖国营体系1. 国营主导的化肥工业 印度自1950年代起,化肥生产长期由印度国.............
  • 回答
    印度文明的悠久历史和多元性,是其未能发展出强大中央集权传统的重要根源。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1. 地理环境的巨大差异与分散性: 地形多样,交通不便: 印度次大陆拥有极其多样化的地理环境,包括高耸的喜马拉雅山脉、广阔的印度河平原、恒河平原、德干高原、西高止山脉和东高止山脉等.............
  • 回答
    印度敢于与中国“叫板”,这背后是一个复杂且多层次的原因,并非单一因素可以解释。它涉及历史、地缘政治、国家发展战略、民族主义情绪以及两国在区域和全球事务中的利益冲突。要详细阐述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主要方面来分析:一、 历史与地缘政治的遗产: 边界争端是核心根源: 中印之间长达数千公里的边界线.............
  • 回答
    关于印度低种姓人民为何没有选择大规模起义反抗的议题,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涉及历史、社会、经济、文化等多个层面的问题。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抛开简单的“反抗”与“不反抗”的二元对立,而是要审视几千年来种姓制度如何以一种润物细无声却又根深蒂固的方式,重塑了整个社会的结构和个体的认知。首先,我们得承认,.............
  • 回答
    探讨印度国际环境为何常被认为优于中国,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话题。与其说是“一直”,不如说是某些时期或在某些指标上,印度展现出了更具优势的国际形象或更顺畅的外部关系。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历史、地缘政治、经济发展模式、文化输出以及国际关系策略等多个角度进行剖析。首先,从历史和意识形态的传承来看,印度.............
  • 回答
    印度网民对中国的复杂情绪,其根源并非单一,而是由一系列历史、地缘政治、经济以及文化因素交织而成。要理解这种情绪,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历史的阴影:边境冲突与信任缺失印度的对华不满,很大程度上可以追溯到上世纪中期的边境冲突。特别是1962年的中印战争,给印度留下了深刻的心理创伤。虽然战争以中国撤军告.............
  • 回答
    印度佛教的式微,而非“放弃”,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涉及政治、社会、经济和宗教等多个层面。这其中并没有一个简单的“放弃”的决定,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的自然演变和文化融合的结果。首先,我们要理解佛教在印度兴盛的时代背景。佛教的诞生,是针对当时印度婆罗门教的种姓制度和社会不公而起的。佛陀提出的“众生.............
  • 回答
    印度人普遍认为中国是敌人,这并非一日之寒,而是多种因素长期交织作用的结果。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历史、地缘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维度来剖析。历史的阴影:边界争端与战争创伤首先,最直接且最深刻的因素莫过于两国之间悬而未决的边界问题,以及由此引发的1962年中印战争。 边界划定上的分歧: 自英.............
  • 回答
    说起印度为什么没买瓦良格号,这事儿啊,得从头说起。瓦良格号,也就是后来的辽宁舰,它本身是个挺特殊的宝贝。它原本是苏联海军的“库兹涅佐夫元帅级”航空母舰的第二艘,名字叫瓦良格号。苏联解体后,它还没完工就被乌克兰继承了,但乌克兰那会儿经济实在是不景气,根本没能力继续建造,更别提维护了。这艘航母就这么闲置.............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文明发展中一个非常核心的议题:传承与变迁。印度文明无疑是世界上最古老、最深邃的文明之一,它孕育了我们今天所熟知的佛教、印度教等重要思想体系,并对亚洲乃至全球产生了深远影响。但说它“没有像中国文明一样延续”,这个说法可能需要我们仔细辨析一下“延续”二字的含义。如果我们将“延续.............
  • 回答
    印度的5G试验,特别是关于华为和中兴的参与问题,无疑是近年来全球科技领域最受关注的议题之一。这背后涉及地缘政治、国家安全、经济利益以及技术自主等诸多复杂因素。要深入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剥开层层迷雾,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印度为何对华为、中兴设置障碍?印度对华为和中兴的态度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过了一个.............
  • 回答
    印度社会,一个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国度,其经济的腾飞与根深蒂固的种姓制度并存,这本身就构成了一个复杂而引人深思的议题。许多人对此感到困惑:一个被认为是阻碍社会公平和进步的制度,为何没有成为印度经济发展的绊脚石,反而与高速增长并行不悖?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历史、文化、社会结构以及经济的内在驱动.............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是很多第一次接触印度菜的人常有的疑问。其实,说印度菜“大多都是糊糊”有点笼统,但确实,印度菜在烹饪手法和呈现方式上,与我们熟悉的很多菜系有所不同,这让一些人产生了这样的印象。咱们就来好好聊聊,为什么会这样。1. 历史与地理的烙印:印度的饮食文化,可以说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受到了.............
  • 回答
    印度疫情反应为何比美国“大”?这个问题需要从多个维度去理解,而且“大”这个词本身也需要界定。如果我们指的是确诊病例数、死亡人数的绝对值,印度无疑已经远超美国。但如果从“反应”这个角度来分析,比如政府的应对措施、社会民众的配合度、医疗系统的承受能力等方面,情况则更为复杂。要深入分析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
  • 回答
    关于1962年那场冲突,印度和中国之间确实存在着截然不同的叙述。印度方面,尤其是在国内,普遍认为那是一场“中国的入侵”。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到当时的背景、双方的视角以及事件的具体发展。历史背景:中印友好的破裂在20世纪50年代,中印两国一度关系融洽。新中国成立后,印度是少数几个与新中国建交的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