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看民俗学方面的书觉得不太难,为什么还没很多人报民俗学这个专业?

回答
你提到看民俗学方面的书觉得不难,这是一个很有趣的切入点,也确实触及到了民俗学专业报考人数相对不算爆炸的原因。我尝试从几个方面来聊聊这个现象,希望能让你更深入地理解。

首先,我们得承认,民俗学的入门门槛在知识层面确实不高。就像你说的,读民俗学的书籍,你会接触到形形色色的民间故事、习俗、信仰、艺术等等,这些内容往往贴近生活,充满人情味,读起来很有趣,也容易产生共鸣。比如,你可能读到关于春节习俗的起源,或者某个地方特色的祭祀活动,这些故事往往有很强的叙事性,就像听长辈讲故事一样,很容易让人沉浸其中。而且,民俗学的研究对象非常广泛,从衣食住行到婚丧嫁娶,从节日庆典到民间传说,几乎涵盖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使得民俗学的知识点非常丰富,也容易找到自己感兴趣的方向。

然而,有趣和不难,并不直接等同于成为一个热门的大学专业。这里面牵扯到几个更深层次的因素。

第一,民俗学的“易入门”往往也伴随着“难深入”的挑战。 尽管我们读到那些生动的民间故事觉得很有意思,但当一个学者要去系统地研究它们,就不是简单地阅读和记忆了。民俗学的核心在于“学”,它需要严谨的理论框架、扎实的田野调查方法、对历史文献的梳理和辨析,以及将个体经验上升到普遍规律的能力。这背后涉及人类学、社会学、历史学、文学、宗教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储备。一个民俗学研究者需要学会如何设计田野调查的问卷,如何进行深度访谈,如何记录和分析民间口头传统,如何考证一个习俗的流变和变异。这些技术性的训练和理论的建构,才是民俗学专业学习的真正核心,而这些往往在入门阅读中是很难体会的。

第二,就业方向的认知和市场需求是影响专业报考人数的重要因素。 提到民俗学,很多人可能会将其与“讲故事”、“搞文化”划等号,但具体如何将这些知识转化为一份稳定的职业,在一些人看来可能不如工科、商科、医学等专业那样清晰明了。虽然民俗学毕业生可以在博物馆、文化馆、研究机构、媒体、出版行业、旅游行业等领域找到工作,甚至一些国际组织和非政府组织也需要具备文化研究背景的人才,但这些岗位的数量和吸引力,与一些热门专业的就业市场相比,可能略显逊色。很多人在选择专业时,会更倾向于那些就业面更广、起薪更高、发展路径更清晰的专业。民俗学专业在培养学生的同时,可能还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市场敏感度和职业规划能力,才能更好地对接社会需求。

第三,公众对民俗学的认知和宣传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很多时候,人们接触到的民俗学信息,可能更多地停留在对民间故事、节日习俗的介绍层面,而对于其背后的学术价值、研究方法、理论深度,以及它对于理解人类社会发展、文化传承、国家认同等方面的重要意义,了解得并不多。这种认知上的偏差,也可能导致很多人在选择专业时,对民俗学缺乏足够的好感或兴趣。如果学校和专业本身能够更积极地向社会展示其学术成果、研究前沿,以及毕业生的杰出表现,或许能够吸引更多的学生。

第四,学术研究的周期和成果转化也需要时间。 民俗学的研究往往需要长期的田野调查和深入的理论思考,其研究成果的产生和传播也需要一个过程。不像一些应用型专业,其成果可能很快就能体现在产品或技术上,民俗学研究的价值可能更多地体现在对人类文化遗产的保护、对社会现象的深刻理解、对传统价值观的重塑等方面,这些价值的显现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也更难被大众即时地感知到。

最后,我们也不能忽视专业本身的学术特点。民俗学研究的是“人”和“文化”,这本身就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和解释性。虽然有严谨的方法论,但最终的理解和解读,往往与研究者的个人经历、知识背景、价值取向都有关系。这使得民俗学领域的研究者,往往需要具备较高的个人素养和人文关怀。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或者愿意投入到这样一种需要沉浸式体验和深度思考的领域。

总而言之,民俗学之所以没有成为“热门中的热门”,并非因为其本身不有趣或不重要,而是因为它在学术深度、就业导向、公众认知和人才培养路径等方面,与一些传统意义上的热门专业存在一些差异。但正是这些差异,也构成了民俗学独特的魅力和价值,吸引着那些真正热爱并愿意为之深入探索的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勉强回答一下:

专业火爆不火爆主要看的是“出路”、“发展”和“就业”,从来就是和“难度无关”。且不说民俗学学术想做好很难,民俗学做不好,你的出路就是个大麻烦,无论是从直接就业的角度来说,还是从后续转专业的角度来说,民俗学都算比较“坑”的研究领域之一。


民俗学属于基础人文学科,应用性较差,出路很窄

首先,必须纠正一个概念,专业报考人数以及专业火爆程度,从来都和“难度”无关,最重要的问题是专业出路、发展以及待遇问题,而这一点是民俗学目前的“硬伤”,即民俗学专业并不能成为许多人“谋生的技能”,很难快速转化为生产力。

民俗学作为人文领域基础学科,其“专业对口”的出路,基本都是做学术,没有所谓的“业界需求”。如果不想做研究,基本都要或多或少“转行”,而市场对民俗学专业,需求量很少,不要说和程序员等职业相比,就是在社会科学以及法学士里面就业机会都属于下游的。

而报考人多的专业一般都是出路好的,“难”从来不是个问题,高考那年北京大学两个录取分数线较高的热门专业,一个光华管理,一个数学,清华大学三个高分热门专业,就是“摇(姚)钱(钱)树(数)”(分别指姚期智计算机班、钱学森力学班、数理基科),单论课程难度在清北都不算低的,然而大家争着报考图啥?出路好啊。这几年,计算机专业的录取分数线有所提高,是不是因为计算机变得简单容易了?没有,就是就业更抢手了。

其次,补充说一点,民俗学的就业并不比某些“劝退”专业好。某几个理工科专业由于近几年不太景气,成为众矢之的,然而民俗学出路真不见得能比这几个专业强多少,甚至还要更糟糕。理工科专业好好学好基础课,就算做不了学术,后期转金融工程、考证、以至于山穷水尽转码农,都还有点数理基础,很多金融公司还偏爱理工科背景……

至于民俗学……真没啥自己专业优势,即使和这些“难兄难弟”比,也算是“比较惨”的……


民俗学在人文学科中不算上游,转专业比较费劲

除此之外,民俗学不算“上游学科”,没有太多分支可以“跳坑”,之后“转专业”也是麻烦。为了便于对比,举了例子:

比如学理论数学的大神们,也没有太对口的就业,但是想要“跳坑”或者“转专业”那不要太容易。本科学“理论数学”的大神们,不想做本专业学术,可以申请“金融工程”,录取概率不低;可以申请“物理学”很多分支,很多教授也偏爱;甚至于申请“计算化学”专业,比化学专业本科生还要抢手得多……至于“生物信息学”,一大票都是本科理论数学的大神们……还有一堆理论数学大神直接被对冲基金挖走(薪水还挺夸张的)……不做本专业学术,做啥都行……出路真的广……

这就是“上游学科”优势了,所以很多人没有想好自己未来的时候,都会选择一个上游学科,便于之后找到自己兴趣之后再“华丽转型”……而民俗学丝毫不具备“转专业”领域的优势,读了这个专业,转到其他广义的文科(诸如法律、新闻甚至经济)都很难,需要付出大量时间考试或者作出成果证明自己相关专业能力,转到理工科基本零概率事件……

最后,说一个个人的经历和体会,可能不具有一般性和代表性,就是我身边是有很多人口中的“理工天坑”专业本科的朋友,凭借兴趣和努力,拿到民俗学专业研究生甚至博士生的录取资格的,可是没有见过“理工天坑”专业的研究生来自于民俗学或者民间文学领域的……


最后说下,民俗学想要学好真的不容易

民俗学虽然在“就业”上属于相对比较“坑”的专业,但是学术上还是有不少发展空间的。说白了,就是中国民俗学实际上起步比较晚,还有不少“学术空白”可以填补。然而,民俗学对于一个人的人文积累以及广博程度要求不低,有些时候还需要大量的田野调查,对你身体和精神以及智力都有很大考验。看看民俗学的科普以及完成应试,只是基础中的基础,切不可认为民俗学想要做好“很简单”,实际上,任何学科想要最好都是很“难”的,民俗学要做好学术那真是“十分难”。

如有不妥之处,求轻喷,欢迎爱好者们一同讨论~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你提到看民俗学方面的书觉得不难,这是一个很有趣的切入点,也确实触及到了民俗学专业报考人数相对不算爆炸的原因。我尝试从几个方面来聊聊这个现象,希望能让你更深入地理解。首先,我们得承认,民俗学的入门门槛在知识层面确实不高。就像你说的,读民俗学的书籍,你会接触到形形色色的民间故事、习俗、信仰、艺术等等,这.............
  • 回答
    最近,北京餐饮行业协会的一项倡议引起了大家的关注:在国庆节期间,鼓励大家吃面,将“吃面”打造成一项新的节日民俗活动。这事儿挺有意思的,咱来好好聊聊,看看这背后有什么样的考量,以及我们普通人该怎么看待和参与这件事。为什么是“吃面”?首先,得琢磨琢磨,为什么是“面”?这可不是空穴来风,里面有学问。1. .............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触及到了专业知识与大众解读之间的界限,以及信息传播的深度和严谨性。如果从智库学者的视角来审视知乎上的时政、军事局势分析,他们的感受确实可能与科学家看待“民科”有些相似之处,但这种类比也并非全然恰当,需要细细剖析。首先,我们要理解智库学者的工作性质。他们通常拥有扎实的学术背景,可.............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让人感到有些棘手和无奈的情况,尤其当“不爱国”、“不理解阅兵”、“没有民族荣誉感”这些词语用来形容自己的亲戚时,可能会夹杂着失望、困惑甚至一丝丝的伤心。面对这种情况,与其说是“怎么办”,不如说是“如何应对”和“如何调整心态”。首先,理解和接纳是第一步。人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很大程度上受到.............
  • 回答
    在美国社会中,关于西方民主制度是否需要彻底改革的讨论,并非新鲜事,但近年来,这种声音似乎愈发响亮和普遍。这背后,是对现实政治运作的诸多不满,是对民主理想与实践之间差距的深刻反思。首先,我们得承认,政治极化是美国社会当前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之一。曾经,两党之间虽然存在分歧,但仍有合作的空间,并能达成一定.............
  • 回答
    民法典草案中关于限制人肉搜索行为的规定,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和深入探讨的问题。这涉及到个人隐私、信息安全、网络言论自由以及社会治理等多个层面。总的来说,我支持民法典草案限制人肉搜索行为的规定。我认为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对公民基本权利的有力保障。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来详细阐述我的看法:一、 理解“.............
  • 回答
    关于“一个热衷于看宫斗剧的民族是否有民族前途”这个问题,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富有启发性的角度,因为它触及了文化消费与民族发展之间的复杂联系。要详细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既要看到宫斗剧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也要认识到其背后可能反映的文化需求和潜藏的可能性。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宫斗剧”的.............
  • 回答
    桑德斯赢得 2020 年内华达州民主党初选,是他在当年的初选中一次非常关键和鼓舞人心的胜利,标志着他的竞选活动重新获得了强大的动力。要详细讲述这一过程,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维度来分析:一、 内华达州初选的背景和重要性: 早期关键州: 内华达州是民主党 2020 年初选的第三个州(仅次于爱荷华州和新.............
  • 回答
    印度民众轮流吸蒸汽,称可以防治新冠的说法,是一种未经科学证实的民间疗法。虽然蒸汽吸入可能有助于缓解感冒或流感引起的鼻塞和喉咙痛等症状,但并没有证据表明它能够有效预防或治疗新冠病毒感染。对于印度民众轮流吸蒸汽的做法,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 缓解症状的尝试: 在疫情初期,面对一种新病毒,人们会.............
  • 回答
    台湾人看《国家宝藏》会激起民族认同感吗?这问题可真有点意思,也挺复杂的。 要说会不会激起,我觉得“会”和“不会”都得往里装,而且程度深浅差别很大。 要详细说,咱们得一层一层剥开来看。首先,咱们得弄清楚这个“国家宝藏”指的到底是哪个节目。 如果你指的是台湾本土制作的,那种深入挖掘台湾历史文化、风土.............
  • 回答
    关于李自成是否算“汉奸”这一问题,从“民族文明高度”来看,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但又极具争议的话题。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需要厘清几个关键概念,并引入不同历史学者的视角和分析框架。首先,何为“汉奸”?在传统认知中,“汉奸”通常是指在国家民族存亡之际,勾结外族、出卖本民族利益的人。这个定义的核心在于“勾.............
  • 回答
    关于中建二局项目经理威胁民工的事件,我听说了,这事儿挺让人揪心的。说实话,每每听到这种消息,心里都挺不是滋味的。我作为一个普通人,首先想到的是那些辛勤劳作的农民工兄弟。他们离乡背井,顶着烈日,冒着严寒,用自己的汗水和体力,为我们国家的建设添砖加瓦,贡献巨大。他们挣的是辛苦钱,养家糊口,供子女读书,为.............
  • 回答
    在日本和美国,人们对动漫的看法确实存在一些差异,尤其是在“幼稚”这个标签上。在日本,动漫早已是国民文化的一部分,几乎渗透到各个年龄层的生活中。对于很多日本人来说,动漫不仅仅是给孩子看的,它更是一种艺术形式,一种表达思想和情感的载体。从小接触动漫的人们,随着年龄的增长,依然会继续追逐不同类型的动漫,有.............
  • 回答
    印度民调显示72%民众相信印度军力可战胜中国,这一数据无疑是一个非常引人注目的数字,背后反映了复杂的社会心理、历史认知以及地缘政治因素。要全面理解这一现象,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剖析。一、 民意与实际军力之间的差距首先,必须认识到,民意调查的结果并不直接等同于军事实力评估的客观事实。 绝大多数民众并.............
  • 回答
    您好!很高兴能为您推荐关于民国大学史概况的书籍,以及如何查找民国时期大学的名录。民国时期是中国近代高等教育蓬勃发展的关键阶段,涌现了众多至今仍赫赫有名的大学,研究这段历史的著作也非常丰富。关于民国大学史概况的书籍,我将从几个方面为您详细介绍,并推荐一些经典著作:一、 宏观梳理与整体概览类:这类书籍通.............
  • 回答
    这两位姓氏的读音都带有俄语的特征,因此很可能源自俄罗斯或与俄罗斯文化有渊源的地区。Khromykh (Хромых)这个姓氏在俄语中非常常见,它的词源可以追溯到俄语词汇 "хромой" (khromoy),意思是“跛的”、“瘸腿的”。因此,"Khromykh" 这个姓氏很可能是来源于一个祖先有腿部.............
  • 回答
    这件事情确实挺有意思的,也反映了咱们国家在法律层面对于家庭内部贡献认识的一个新变化。简单来说,就是之前可能大家觉得家务劳动是“应该的”,是妻子对家庭的付出,没那么多说法的。但现在,《民法典》明确了,离婚时,如果一方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承担了更多的家务劳动,另一方是应该给予补偿的。北京这位全职太太能拿到.............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对比,背后原因也挺多。简单说,就是文化认同、情感连接、品牌价值以及市场策略这些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咱们先聊聊为啥韩国人这么铁杆支持三星。首先,得说到民族情感和国家自豪感。三星在韩国的地位,那真不是一般的公司。它不仅是一个企业,更是韩国经济腾飞的一个象征,是“韩国制造”的骄傲。很.............
  • 回答
    这确实是个有趣的现象,迷彩服这玩意儿,穿在不同人身上,给人的感觉能差出十万八千里。你说像民工和像当过兵的,这背后其实藏着不少门道,不单单是衣服本身的问题,更多的是一种由内而外散发出来的气质和一些细节上的差异。先说说为什么有些人穿迷彩服看起来像民工吧。 不合身的尺寸和版型: 这是最直观的一点。民工.............
  • 回答
    杨政贤写的“昨晚,我在港大介入了一场种族仇恨”这篇文章,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解读,它触及了香港社会近期一个敏感且复杂的议题。关于文章内容和杨政贤的观点(基于文章标题的推测):文章标题“昨晚,我在港大介入了一场种族仇恨”直接点明了核心事件:在香港大学(港大)发生了与“种族仇恨”相关的事情,而杨政贤本人是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