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很多人在文章中没有明确指明关系时,习惯把grandfather翻译成「爷爷」?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确实能看到不少中文文章,在提到“grandfather”这个词时,但凡涉及到比较亲近的祖父辈,习惯性地就用“爷爷”来翻译。乍一看似乎没什么大问题,毕竟“爷爷”是我们最常见的称呼。但如果我们细究一下,就会发现这里面包含了一些文化和语言上的微妙之处,也反映了我们在翻译时的一种“习惯性简化”。

为什么会有这种“习惯性简化”?

1. “爷爷”的普适性与亲近感: 在我们从小到大的语境里,“爷爷”是父亲那边的父亲,是祖父辈中最亲切、最常接触的称谓。“爷爷”这个词本身就带着一种温暖、可靠的家族情感。当我们在文章中看到“grandfather”时,大脑很容易就触发这种最熟悉的、最温暖的联想,直接将其对应为“爷爷”。这种自动联想,就像我们看到“father”就想到“爸爸”一样,是很自然的反应。

2. 缺乏其他选项的“标准答案”: 汉语中,对祖父辈的称谓是分边的:父亲的父亲叫“爷爷”,母亲的父亲叫“外公”(或者“姥爷”)。而在英语里,“grandfather”是统称,不区分父系还是母系。当翻译者面对“grandfather”时,如果上下文语境并没有明确指向母系祖父(maternal grandfather),那么“爷爷”就成了一个相对“安全”的、不至于出错的选择。毕竟,如果原文仅仅是泛指“祖父”,翻译成“爷爷”比“外公”在多数情况下更常见,也更符合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

3. 简化表达,避免冗余: 考虑一下,如果遇到“my grandfather said…”这样一句简单的描述,如果我们要翻译得极其严谨,就得先判断这个“grandfather”是指父亲的爸爸还是母亲的爸爸。如果原文没有提供任何线索,我们就要在译文中加上“(父系)”或者“(母系)”,这样会显得非常啰嗦,也破坏了原文的简洁。而直接翻译成“爷爷”或者“外公”,则省去了这些不必要的说明,让行文更流畅。

4. 文化和实际生活经验的投射: 在很多家庭,尤其是在传统父系社会的影响下,与父方祖父母的接触往往比与母方祖父母更频繁,关系也更亲密。这种实际生活经验,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的翻译习惯。我们更容易想象一个“grandfather”形象,自然就会将之与更熟悉的“爷爷”联系起来。

为什么这种“习惯性简化”有时也会带来问题?

1. 丢失信息的准确性: 最直接的问题是,它可能丢失了原文中原本包含的信息。如果作者在原文中特意使用了“grandfather”来指代“maternal grandfather”,而我们翻译成了“爷爷”,那就犯了常识性错误。比如,在一篇关于某个家庭的传记中,如果提到“My grandfather taught me to fish”,而这位“grandfather”其实是母亲的父亲,并且这在原文中是可以通过其他细节推断出来的,那么翻译成“爷爷”就可能让读者产生误解。

2. 文化差异的忽略: 英语的“grandfather”是中性词,不带偏向。而汉语的“爷爷”和“外公”则清晰地划分了亲属关系。在翻译时,如果一味地将其统一翻译成“爷爷”,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这种文化上的细微差别。虽然在多数情况下,这种差别影响不大,但在某些特定语境下,准确区分父系和母系可能对理解文章的整体含义非常重要。

3. 刻板印象的强化: 长期以来,如果大部分中文文章都将“grandfather”不加区分地翻译成“爷爷”,也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强化一种刻板印象:好像“grandfather”就默认是指父亲的父亲。

如何更恰当地处理?

优先考虑上下文: 最重要的还是看上下文。如果原文有明确的指向,比如提到“maternal grandfather”或者通过人物关系(比如“my mother's father”)能够推断出来,就应该翻译成“外公”或“姥爷”。
如果确实无法判断,可以考虑两种译法:
使用更中性的“祖父”: “祖父”这个词比“爷爷”更正式,也更中性,可以涵盖父系和母系祖父。当然,它也缺乏“爷爷”那种亲近感。
在初次出现时稍微说明,后续再简化: 如果原文多次出现“grandfather”,且作者有意区分,但又不直接说明,我们可以在第一次翻译时,根据已知信息(如果有)进行推断,或者在括号里稍微说明一下,例如“我的祖父(外祖父)”。但这种做法也需要谨慎,以免显得矫揉造作。
统一选择一个“默认”称谓: 如果上下文确实没有任何线索,作者也无意区分,翻译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选择一个作为“默认”的称谓。在很多情况下,“爷爷”依然是最常见的选择,因为它带来的亲切感和普遍性。但如果是在一个更学术、更严谨的语境中,使用“祖父”可能更稳妥。

总而言之,将“grandfather”习惯性地翻译成“爷爷”,是一种出于追求表达的亲切感、简化和习惯性联想的翻译现象。虽然在大多数情况下能被接受,但从严谨和信息准确性的角度来说,它确实存在一些不足。最好的翻译,始终是要吃透原文,结合上下文和文化背景,做出最贴切的选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缺乏语境的翻译,必然无法精准。

比如,汉语原文讲到一头牛,啥具体描述都没有

英语到底该翻译为 a cow?a bull?还是 an ox?

有人非要用 cattle?且不说这么用不合适吧,

说不定原文里面人家讲的是 a buffalo 呢?

“水牛”称作“牛”的情况并不罕见。

好,以后看到汉语“一头牛”,英语译文必须把 cow, bull, ox 乃至 buffalo 都列上……

同样,

  • 看到汉语“羊”,怎么能简单翻译为 sheep 呢?很多时候指的明明是 goat ...
  • 看到汉语“老鼠”,怎么能简单翻译为 mouse 呢?很多时候指的明明是 rat ...

如果再考虑单复数,更让译者无从下笔。

  • “他看到老鼠”,不知道具体情况,翻译时该用 a mouse, a rat 还是 mice, rats?
  • “他的牙坏了”,没具体说一颗还是几颗,翻译时该用 tooth 还是 teeth ?

在缺乏语境的情况下,译文信息完整表达顺畅之间的矛盾,从来都难以避免

单看到“宇航员”这个词,很多人想当然翻译为 astronaut

但如果讲的是苏联宇航员呢?

那就得译为 cosmonaut

将来 taikonaut 正式载入词典并被广泛采用,也是有可能的。

一门语言里的某个单词,对应另一门语言的多个单词,是再普遍不过的现象。

如果没有语境,译者要么选用其中一个来译(损失部分信息),要么把所有可能的译词全罗列出来(让日常交流都变得非常啰嗦)

英语里提到 uncle,没有具体说明,汉语译者只能猜是 叔叔/伯伯/舅舅/姑父/姨父……?

汉语里提到一支笔,没有具体描述,英语译者只能猜是 a pen/pencil/crayon/writing brush...?

汉语说到 你好!没提见面时间,但凡在稍微正式一点的场合,

  • 日语译者只能猜是 こんにちは?こんばんは?おはようございます?
  • 德语译者只能猜是 Guten Tag? Guten Abend?Guten Morgen?
实际翻译时多译为 こんにちは Guten Tag
所以“早上、傍晚、晚间”这些时间段被“忽视”了?
大量社交场合发生在那些时段啊,那可是多半天呢……

汉语说到 谢谢!不知道是男是女,

  • 葡萄牙语译者只能猜是 Obrigada? Obrigado?

汉语说到 欢迎!不知道来宾是男是女,有几个人,

  • 西班牙语译者只能猜是 ¿Bienvenida? ¿Bienvenido? ¿Bienvenidas? ¿Bienvenidos?

泰语说到 พี่ (pi-),不知道称呼的是谁,

  • 英语译者只能猜是 elder sister?elder brother?

英语说到 sister,不知道是谁对谁说,

  • 韩语译者只能猜是 누나? 언니?여동생?

日语说到 王さん,看不到具体相貌,

  • 汉语译者只能猜是 小王?老王?王女士?王先生?

韩语说到 왕 씨,看不到具体相貌,不知道身份证上的写法,

  • 英语译者只能猜是 Miss Wang?Mrs. Wang?笼统说 Ms. Wang?那还有 Mr. Wang 呢?
  • 汉语译者只能猜是 小王?老王?王女士?王先生?小汪?老汪?汪女士?汪先生?……

这还只是词的翻译,如果是单个句子,就更麻烦了。

比如汉语说“吃饭去?”主语可能省略。

英语译者就要猜,这是单问对方呢,还是想邀对方一起呢?主语用 you 还是用 we?

比如汉语说“我走了!”没提具体情形。

英语译者就要猜,这是已经走了呢,还是告诉对方一声呢?整句该用什么时态合适?

……

如果非要揪住:就算要选个词,为什么 grandfather 更多译为“爷爷”而不是“姥爷”呢?

目前没有数据佐证到底是否如此

仅就普通话的日常使用习惯来看,可能和两方面因素有关:

  • 第一,对于没有确指的称谓,父母辈通常是女性多用母方称呼代替,男性多用父方称呼代替。比如小朋友对父母同辈的女性一般称呼“阿姨”而不是“阿姑”;对父母同辈的男性一般称呼“叔叔”而不是“舅舅”。祖辈通常用父方称呼代替,如“爷爷”“奶奶”。
  • 第二,在书面非正式的场合,“爷爷”这个称呼接受范围相对较广,而“外公”和“姥爷”这两个称呼一直是地域分歧的焦点。正式述称“祖父”“外祖父”用在偏口语化的文章中又稍有些严肃了。
“祖父”虽也有“阿公”等其他口语称呼,但多出现在方言中,普通话通常都说“爷爷”;
“外祖父”情况与之不同,即使在普通话口语中,也是“外公”和“姥爷”并存,很难分出哪个称呼使用更加普遍。

延伸阅读:

各国各地语言中还有哪些有意思的表达?

为什么 John 被翻译成约翰?

为什么很多人写「骰子」却读 shǎizi?

这些城市地名在当地语言中各有什么含义?

随机字母串在外国人看起来是怎样的?

多邻国,免费学习英日韩德法西等40种语言

user avatar

最让我难以接受的是小猪佩奇的猪爷爷明明是猪姥爷才对啊。 这会把小孩教错的呀,妈妈的爸爸叫爷爷???

user avatar

其实这里涉及到一个重要的思想,就是英语和汉语词汇并非完全对应的。

英语单词就是英语单词,它有它自己的文化内涵和含义,你可以用很多汉语词汇去描述和接近它的意思,但几乎所有的常用单词你无法找到一个汉语词汇,直接说它们完全等价、

高中时候让你标注含义,来是come,去是go,其实是一种简便省力学习办法。

而到了更高阶段的英语学习,你要去明白这个单词,在英语文化中的内涵。



比如pick up,就是一个典型

不出意外的话,pick up是高中阶段,我们遇到意思最多的单词,怎么翻译呢?捡起?

但是它的实际含义很多,拿起; 提起; 拾起; 捡起; 使慢慢站起; 接载,取走; 逮捕; 拘捕; 获得,学会; 与…搭讪; ; 染上(疾病); 接收到(信号或声音); 发现,找到,识别。。

这叫一词多义吗?不是,人家pick up在英语中本来就有那么多内涵。


从汉语角度也是这样,“打”可以粗暴翻译成beat ,可是在汉语中,打这个词真的可以用beat代表吗???

击打叫做beat,打开水叫做fill ,打电话是call,打主意是think。。。。这些意思可以用一个beat概括吗?

当然,反过来也是,其实beat还有疲劳的,颓废的含义,汉语里面打可没有这个意思。





汉语的一个词,其实解析单词,只能用非常多的英语单词的来尽量描绘这个单词在汉语中的意思。

牛,翻译成英语叫什么?cattle?可是牛明明在汉语里面还可以做一个形容词,意为优秀,杰出啊,cattle并没有这层意思啊。

再举个例子,哥哥,你怎么翻译?brother???可是哥哥明明还有男朋友的昵称这一层含义,还有在中文中作为一种对稍年长同龄男性的敬称,你这样想想,严格意义上,翻译成brother合适吗?而且brother还可以叫弟弟。


英语的词汇,如果仔细去辨析,其实也是这样

enterprise,翻译成企业号,进取号,其实无论怎么翻译,严格意义上都是错的,因为它本身就有企业和雄心壮志两重含义在里面,如果较真的话还有规划的含义。

企业,虽然可以扯词源上面企业有其他含义,但无论如何,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为:从事生产运输贸易等经济活动的部门,

在汉语里面我有一家企业,和我有一份雄心壮志,根本就不是一个意思。


再想想,notice翻译成注意

但人家还有公告牌; 警示牌的意思呢?汉语里面的注意有这层意思?

注意牌是什么听过吗?


enterprise如果严格翻译,就只能叫做enterprise,虽然这有些因噎废食,但只有这样,才能把英语文化,用这个词的时候,能引起的文化意义联想给彻底表达清楚。

我不是否认翻译的意义,而是说到了高阶英语学习阶段,要站到新的高度去看问题。

在刘慈欣的小说《三体》中,有一个词面壁者,翻译成meditators,但这个词更多代表沉思,冥想的意思。

这样,达摩面壁代表的智慧和坚韧,甘面壁读十年书代表的艰苦和孤独,这几层,在汉语中的文化含义翻译过来又剩多少呢?



grandfather到底翻译成什么,才能彻底表达其内涵?

在中国血缘关系是很重要的,于是划分更加细致,叔叔伯伯小姨舅舅,堂哥表弟各种各样的表达都有,但英语里面极度简化了。在汉语写作的时候,使用爷爷,表哥是可以从中传达到底是父系还是母系,代表你们之间年纪辈分差距的。

而英语里面的grandfather,brother并不能。

同样,在英语中笼统用grandfather表达的时候,汉语这边也找不到这样一个词和它对应。

我觉得汉语里面并没有这个词。

user avatar

第一,这就是打拳。

和herstory是一个性质的问题。

第二,父权制的核心在于对他人的强制。

而不是一些鸡毛蒜皮的文化痕迹。

第三,按照现在的某种文化偏好,跟谁都强调其作为母系家族的身份,有替自己爸爸站人家闺女便宜的嫌疑。

而这个嫌疑才是真正的父权制。

user avatar

夏师傅,拳不是这样打的。

你应该问,凭什么妈妈的父母要叫“外祖父母”?这个“外”字是否说明中国传统对女性的迫害,排挤母亲一方的亲属关系,有重男轻女的嫌疑?

再进一步地,你可以问,为什么不创造新词,可以同时表示父母的父母的称呼?

更进一步地,你可以问,这是否证明外国文化比中国文化先进?我们需要反思什么?

最后,你可以问,这是否说明中国拳法不如外国,我们是否要引进外国拳术?

user avatar

窃以为题主这种认为应该在grandfather前加paternal和maternal的,反而是练拳时候往自己脸上打了一拳。

语言差异注定了翻译的不对等性,比如我们无法把tomato同时翻译成土豆,马铃薯和洋山芋。也注定了grandfather一词无论翻成爷爷,外公和姥爷,要么得到拳师的否定,要么收获一场南北方读者干架。

但对于大多数文本而言,如果grandfather(grandmother)属于次级信息,只需传递“某人的祖辈”这一信息,那么中文的“爷爷、奶奶”一词就完全做到了功能对等,但是“外公外婆”的语域很窄,和原文信息不一定对称,强行翻“王小二的爷爷或外公来接他,李明的阿乸或娭毑是个毒枭”,题主自己说怪不怪?详情可以看一下功能派翻译理论。

总结,在明确知道是母系父辈的前提下,可以且建议用外公。如无明确指代,为了不使源语言信息域发生扭转,一般只用“爷爷”。你的985,211同学上名校是有道理的。

最后补充一句,maternal grandfather的感觉就是“我妈那边的爷爷”,对簿公堂时候比较明确指向,日常生活里真没必要用,这也和男同学的词汇量真没关系。

user avatar

“grandfather应该是祖父还是外祖父”算什么?我给你来个更劲爆的!

“father应该是父亲还是父亲的兄弟?”这个怎么样?

别急,往下看。


这个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于中外的文化差异,更具体地说是亲属制度(Kinship)的不同。

美国人类学家Lewis Henry Morgan(1818 - 1881)最先对不同社会群体的亲属制度进行了研究。在不同社会群体中及这些社会使用的语言中,用来描述亲属关系的词,即亲属称呼(kinship terminology/term)可以分为两种:descriptive和classificatory(不知道具体中文翻译,“描述性”与“分类性”?)。

descriptive亲属称呼是一种特定的亲属关系,比如英语中的brother意为“同父母的兄弟”,除此之外没有其它含义。而与之相对地,classificatory亲属称呼是多种亲属关系的统称,比如英语中的cousin指代所有的从表兄弟姐妹,所以cousin属于classificatory term.

Morgan发现同一种亲属关系,在不同文明和语言中的分类不同。经过他的研究,他提出了最早的关于亲属制度的六种分类模型:Hawaiian,Sudanese,Eskimo,Iroquois,Crow,Omaha(夏威夷式、苏丹式、爱斯基摩式、易洛魁式、克罗式、奥马哈式)。

英美等国的亲属关系属于爱斯基摩式,注重只包含父母和兄弟姐妹的核心家庭(Nuclear Family),不区分父系和母系。因此,祖父母和外祖父母用同样的classificatory亲属称呼(grandparents),父母的兄弟姐妹用同样的classificatory亲属称呼(uncle, aunt),而从表兄弟姐妹更是不分性别地全用了同一个亲属称呼(cousin).

爱斯基摩式亲属关系的社会中,子女成年后一般会离开家庭独立生活,随后组建自己的小家庭。有学者认为,这种分散的亲属关系决定了在这种类型社会中,人们会倾向于自力更生,自己积累财产。直到今天,英美等国的传统中还是很注重核心家庭,很少有几代人或扩大家族共同生活在一起。人们与核心家庭以外的家族成员来往较少,所以没有区分。工业革命时代以来,核心家庭的概念对于资本主义的发展也十分重要,因为每个核心家庭都会需要自己的房屋、家具、家电,而如果扩大家族生活在一起就不会额外购买这些东西。

另一边,中华传统文化的亲属关系属于苏丹式,是descriptive亲属称呼最多的模型。在这种模式下,父系与母系的称呼有区分:父亲的哥哥称为“伯伯”,母亲的哥哥称为“舅舅”;在爱斯基摩式中他们都称为“uncle”.

苏丹式亲属关系强调父系。在中式亲属关系中,父亲的哥哥为“伯伯”,父亲的弟弟为“叔叔”,但父亲的姐妹统称为“姑姑”;母亲的兄弟统称为“舅舅”,母亲的妹妹统称为“姨母”;父亲的兄弟的子女为“堂兄弟姐妹”,而其他父母代长辈的子女都统称为“表兄弟姐妹”。

而中式亲属关系甚至比一般的苏丹式亲属关系还有更复杂,因为中式亲属关系还要区分年龄长幼:brother和sister都要按年龄区分为兄、弟、姐、妹。“姑姑”、“舅舅”、“姨母”之间的长幼区分一般会用“大姑”“小姑/老姑”“大舅”“小舅/老舅”……做区分。

苏丹式亲属制度一般源于等级森严复杂的父系封建社会,亲属关系按等级划分地更加具体。中华传统文化中强调纲理人伦,比如儒家的“五伦”: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中国封建社会中又长幼分明,不像欧美文化中得以直呼长辈的名字,所以只能靠亲属称呼,由此衍生出各式各样的亲属称呼。与之相比,在爱斯基摩式亲属制度下,人们可以直呼父母长辈的名字,亲属称呼就更加笼统,没必要区分祖父母和外祖父母、叔伯姑舅姨、表兄弟姐妹。


所以,爱斯基摩式的“grandfather”翻译成苏丹式(或更具体的中式)亲属称呼,实质上是不同的亲属制度之间该如何转换的问题

在其它更加“奇怪”的亲属制度下,这种差异可能更大。比如夏威夷式亲属制度是最笼统、最classificatory的亲属制度,连“父亲的兄弟”都与“父亲”用同一个词,所有的从表兄弟姐妹都按照“亲兄弟姐妹”一样称呼。那么在翻译夏威夷式亲属制度的语言文字时,如果一个人提到了他的“father”,在没有额外的背景下,他可能是指他的:父亲;伯父;叔叔;舅舅;甚至可能是任何年长男性。

在易洛魁式亲属制度下,不区分父母的同性兄弟姐妹,但区分父母的异性兄弟姐妹。比如:父亲的兄弟也称呼为“父亲”,母亲的姐妹也称呼为“母亲”,但父亲的姐妹就称呼为“姑姑”,母亲的兄弟就称呼为“舅舅”。“母亲”或“父亲”的子女都按照“亲兄弟姐妹”称呼,而“姑姑”和“舅舅”的子女则称呼为“表兄弟姐妹”。准确地概括,就是易洛魁式亲属关系区分“平行从表”和“交错从表”;这两个概念在以前的中国是区分的,但现在一般不用了。

克罗式与奥马哈式都与易洛魁式接近,但这两种分别更加强调母系和父系关系。克罗式制度下,父亲的母系亲属不区分辈分,所以“父亲的姐妹的子女”与“父亲的兄弟姐妹”属于同辈,长自己一辈;而“母亲的兄弟的子女”反而矮自己一辈,要称呼为“子女”。奥马哈式则是把克罗式反过来。


这么多不同的亲属制度,互相翻译绝对是一件头疼的事,只不过除了爱斯基摩式和苏丹式以外的亲属制度都不是当今世界的主流,所以一般人都没机会接触。从一个亲属制度的亲属称呼翻译到另一个亲属制度时,在没有额外背景的说明下,只能靠“约定成俗”的规则来判断。

相比中国人更难理解的夏威夷式或者易洛魁式亲属称呼,“grandfather到底是父系母系”简直是小巫见大巫,不如“father到底是亲生父亲还是父亲的兄弟”这种问题更加有冲击力(笑)

但如果题主的观点是“坚持一定要在翻译每一处意义不明确的亲属称呼时,用注释的方法注明所有可能的翻译”,那么这就是不同翻译学派的问题了。翻译要信达雅,也要考虑不同文化之间的区分,既然爱斯基摩式亲属制度下“父系母系”并不重要,那么翻译成苏丹式亲属制度时到底有没有必要强加区分?我个人认为是没有的,毕竟这也不是原文本所要强调的细节。只要按约定成俗的方法,翻译成“祖父”“外祖父”就行了。

如果题主要继续问“为什么中文翻译的约定成俗是‘祖父’而不是‘外祖父’”,那么肯定是因为中国传统封建文化强调父系。“爷爷”“奶奶”这种父系长辈称呼已经变成了对社会上所有长辈的尊称,这就是父系社会演变而来的约定成俗。

但“约定成俗的规则来自于父系封建社会”并不能代表“当代社会的男女地位”,在女性主义发展了近百年的欧美,已婚女性该从夫姓仍然是社会传统习俗,这代表欧美的女性主义是虚假而失败的吗?显然不是。一个人可以既是女性主义者,又在婚后从夫姓。同理,一个人可以既是女性主义者,又习惯把“grandfather”翻译成“祖父”而非“外祖父”。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确实能看到不少中文文章,在提到“grandfather”这个词时,但凡涉及到比较亲近的祖父辈,习惯性地就用“爷爷”来翻译。乍一看似乎没什么大问题,毕竟“爷爷”是我们最常见的称呼。但如果我们细究一下,就会发现这里面包含了一些文化和语言上的微妙之处,也反映了我们在翻译时的一种“习惯性简.............
  • 回答
    大学自主招生的“文学储备”考察,更多的是看你是否真的对文学有热情和思考,而不是简单地堆砌书单。想在面试中展现出自己对文学的深入了解,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让你的表达更自然、更有深度:一、 构建一个属于自己的“文学世界观”: 找到你的阅读“入口”和“出口”: 你是怎么开始喜欢上文学的?是某本惊艳.............
  • 回答
    网络世界从来不缺声音,而有些声音,却能像投入平静湖面的一颗石子,激起层层涟漪,甚至改变湖水的流向。在众多网络使用者中,有一个ID叫做“文册”的人,他的言论在网络上引发了不小的关注,甚至吸引了不少追随者,形成了一股模仿的潮流。要评价“文册”的言论,首先需要了解他所处的语境和他的主要输出内容。我所看到的.............
  • 回答
    上海地铁安检不配合甚至拒绝安检的现象,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个人权利、公共安全、法律规定以及社会心态等多个层面。要理解这一现象,我们需要从不同角度进行剖析:一、 现象的普遍性与表现形式: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很多人”这个说法可能是一种主观感受,实际拒绝安检的比例可能并非占据绝大多数乘客,但由于其行.............
  • 回答
    希拉里在一次集会上提到“许多美国人生病时只能靠喝橙汁来硬撑”,这句话一出,立刻在社交媒体上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不同的解读。要理解这句话的含义,我们需要结合当时的语境、希拉里的政治立场以及美国社会现实来分析。首先,从字面上看,希拉里似乎是在描述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在面对疾病时,由于各种原因,不少美国人无.............
  • 回答
    这事儿吧,说实话,挺让人唏嘘的。前阵子,有个女生在接受采访的时候,随口一说,用了个词叫“死肥宅”,用来形容玩《地下城与勇士》(DNF)的不少玩家。这话说出去,就好比往一锅滚烫的油里滴了滴水,瞬间就炸开了。从那天起,这位女生就被盯上了。首先是网络上的“人肉搜索”。她的个人信息,比如名字、照片、甚至她所.............
  • 回答
    最近韩媒传出一些关于美国中央情报局(CIA)对华情报工作遭遇挫折的消息,特别是提到在北京越来越难找到新的线人,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思的现象。要理解这件事,得从几个层面来看,不能简单地认为是某个国家做得好或者不好。首先,咱们得承认,情报工作本身就是一场你死我活的较量,情报机构的目标是获取信息,而国家自然.............
  • 回答
    说起霹雳布袋戏,那可真是个老少皆宜、魅力十足的宝藏。为什么这么多人对它趋之若鹜,而且一看就是好多年?这其中的门道,还得从头慢慢说起。要欣赏这门艺术,光看皮毛可不行,得深入骨子里,才能体会那份独属于霹雳的江湖豪情和文化底蕴。一、 为什么这么多人“中了”霹雳的毒? 看点到底在哪?要说霹雳的看点,那可真是.............
  • 回答
    这现象啊,其实挺有意思的,就像给游戏里的一些元素起了外号一样,但又不是简单的昵称。我观察下来,主要有这么几个原因,而且往往是几种因素叠加起来的:1. 规避审查和平台限制:这是最常见,也最直接的原因。不少游戏内容因为涉及暴力、色情、敏感政治话题,或者仅仅是因为开发商的特定营销策略,会在一些游戏社区、论.............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95后,这个曾经被贴着“叛逆”、“个性”、“宅”等标签的群体,如今却越来越多地将目光投向了自家那一方小小的阳台,开始了自己的“阳台农夫”生涯。这背后,可不仅仅是简单的跟风或者一时兴起,而是年轻人一种挺有意思的生活态度在悄悄地渗透和表达。首先,咱们得承认,现在很多年轻人的生.............
  • 回答
    很多二三本院校的学生将考研目标锁定在名牌高校,这本身并不是什么新鲜事,但其背后所折射出的心态、现实以及可能带来的影响,确实值得我们深入探讨。首先,这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向上流动”的渴望。 在我们社会的大环境下,名牌高校的标签往往与更好的平台、更优质的资源、更广阔的职业前景紧密相连。对于那些来自普通院校.............
  • 回答
    最近在不少社交平台、内容分享网站,乃至一些直播间里,一股“感恩”风潮似乎格外盛行。点开评论区,你会发现“谢谢楼主/up主/主播,学到了!”、“太感谢了,解决了我大问题!”、“感恩遇见,缘分妙不可言!”之类的话语频繁出现,甚至有时候,即使内容本身并没有特别深刻的洞见或实用的价值,也难免会有人冒出来一句.............
  • 回答
    知乎上,活跃着形形色色的用户,其中不乏一些非常有才华、见解独到的大神。但同时,你也可能会注意到一些用户,他们的发言风格比较“突出”,甚至可以说是一种“强迫症”式的参与。Patrick Zhang,或者说“Patrick Zhang们”,就是这样一种现象的代表。“强答”是什么?首先,我们要理解什么是“.............
  • 回答
    “阿里女员工被侵害”这事儿,闹得沸沸扬扬的,现在济南警方也给出了他们的回应。说实话,听了之后我心里挺复杂的,也有些话想说说。警方回应的几个关键点:首先,警方提到“很多细节发生在私密空间,调查有难度”。这句话是回应的核心,也是引起大家关注和讨论的焦点。我的理解是,这事儿确实存在一些难以固定证据的客观事.............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因为它涉及到联合国发展战略、农业发展模式的辩论以及中国知乎用户群体中存在的观点。我们可以从多个层面来剖析这个问题。首先,我们要理解联合国提倡“家庭农业”的背景和目的。联合国,特别是其下属的机构如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之所以近年来越来越重视“家庭农业”,.............
  • 回答
    仝卓在微博上晒出余华的《活着》,并附言“读完这本书,感悟很多”,这事儿说起来,挺有意思的,也挺值得聊聊的。首先,从“晒书”这个行为本身来看, 在如今社交媒体发达的时代,分享自己的阅读体验,特别是像《活着》这样一本影响深远的书,其实是很平常的事情。很多人都会在社交平台上晒出自己正在读或者读完的书,分享.............
  • 回答
    最近在豆瓣上看到《二代妖精》的评分,只有6.2分,说实话有点意外。因为我在知乎上看到不少关于这部电影的讨论,而且普遍评价都挺正面,甚至有人称赞它是“低成本制作下的惊喜”,或者说“找到了国产奇幻片的正确打开方式”。这种巨大的反差,让我有点好奇,到底是怎么回事?我仔细想了想,可能有几个原因造成了这种现象.............
  • 回答
    你说的是科技美学在10月1号发布的那个关于Mate 30 Pro的评测视频吧?要说它里面的数据问题,那确实引起了不少讨论,甚至可以说是引发了一些争议。我来给你梳理一下,看看是怎么回事。首先,科技美学这个账号在数码圈子里是有一定影响力的,他们做的评测通常比较细致,而且会拿出一些数据来支持他们的观点。所.............
  • 回答
    关于特朗普总统声称自己服用羟氯喹预防新冠病毒,并表示许多一线医护人员也在服用这一说法,我们可以从几个不同的角度来审视和理解。首先,从 科学和医学的角度 来看,这是最核心也是最受关注的一点。在新冠疫情早期,确实有一些初步的研究,尤其是一些体外实验或小规模临床试验,提示羟氯喹可能对新冠病毒有一定的抑制作.............
  • 回答
    沈南鹏先生的这一说法,无疑触及到了一个非常核心且值得深思的议题:中国互联网在哪些方面已经超越了美国,甚至在某些领域引领了全球潮流?这绝非一句简单的夸耀,而是基于他对中国互联网产业发展脉络的深刻洞察和对全球科技趋势的敏锐判断。首先,我们需要理解沈南鹏的身份和视角。作为红杉资本中国基金的创始及执行合伙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