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上海很多人在过地铁安检时不配合甚至拒绝安检?

回答
上海地铁安检不配合甚至拒绝安检的现象,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个人权利、公共安全、法律规定以及社会心态等多个层面。要理解这一现象,我们需要从不同角度进行剖析:

一、 现象的普遍性与表现形式: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很多人”这个说法可能是一种主观感受,实际拒绝安检的比例可能并非占据绝大多数乘客,但由于其行为的显眼性,容易被关注和放大。不配合或拒绝安检的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

直接拒绝: 明确表示“我不接受安检”、“这是侵犯我的隐私”等。
抵触情绪: 态度强硬,言语不善,对安检人员进行指责、谩骂。
象征性抵触: 如将物品随意摆放,不按照安检人员指示操作,或者以“我没带违禁品”为由不配合扫描。
规避行为: 试图绕过安检区域,或者在高峰期趁乱通过。
情绪化对抗: 由于其他原因(如迟到、工作压力、生活不顺)迁怒于安检人员,将安检作为情绪发泄的出口。

二、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可能的深层原因分析:

1. 对个人权利和隐私的强调:
隐私权意识的提升: 随着社会发展和信息普及,公众对于个人隐私的意识普遍提高。一些乘客认为,地铁安检是对个人隐私的侵犯,特别是随身携带的包包,可能包含私人物品,不愿意被公开检查。
对“被搜查感”的反感: 许多乘客认为自己并没有携带违禁品,安检流程显得多余,并且有一种被“搜查”的感觉,即便只是例行检查,也可能引发不适。

2. 对安检必要性和有效性的质疑:
“形式主义”的感受: 一些乘客可能认为地铁安检的目的是为了社会稳定和公共安全,但有时会觉得检查流于形式,效率低下,或者未能有效阻挡某些潜在危险。例如,一些小型违禁品可能很容易被漏过,而一些乘客携带的物品并无危险性,却被要求反复检查,这会削弱他们对安检必要性的认同。
对安检标准的不理解: 对于某些物品是否属于违禁品,乘客可能不清楚或者认为安检人员的判断标准不明确。

3. 对安检流程和体验的不满:
高峰期拥堵和效率低下: 上海地铁的客流量巨大,尤其是在早晚高峰时段。安检流程有时会加剧拥堵,导致乘客等待时间过长,行程延误。这种不便感会积累负面情绪。
安检人员的服务态度: 虽然大部分安检人员尽职尽责,但少数安检人员可能存在服务态度粗暴、沟通方式不当的情况,这也会激化乘客的抵触情绪。
重复安检的不便: 有时在换乘时,可能需要重新进行安检,这对于经常需要换乘的乘客来说,增加了不便和疲劳感。

4. 社会心态和群体效应:
“其他人都这样”的心态: 当看到有人不配合安检时,一些原本可能顺从的乘客,也可能因为从众心理或“反抗权威”的心理而产生模仿行为。
情绪的传染: 在拥挤的环境中,负面情绪更容易传播。一个人的不满和抱怨,可能会影响到周围的人。
对公共服务的不满情绪的累积: 地铁安检只是公共服务的一个环节,如果乘客对其他公共服务(如公共交通拥挤、服务质量等)存在普遍不满,这种不满情绪可能会转移到安检环节上。

5. 法律与个人权利的边界模糊:
法律法规的宣传不足: 很多乘客可能并不完全清楚地铁安检的法律依据和强制性。他们可能认为安检是一种“服务”,而非“强制性检查”,因此有权选择是否接受。
个人权利与公共利益的权衡: 法律赋予了公民权利,但也要求公民遵守公共秩序和法律规定。在个人权利(如隐私权)和公共利益(如公共安全)发生冲突时,如何界定边界,如何让公众理解和接受,是一个挑战。

三、 对上海地铁安检不配合现象的看法:

我认为这是一个需要多方面共同努力来解决的社会现象:

1. 尊重与理解是基础:
乘客方面: 理解地铁安检是为了保障所有乘客的生命安全,是维护公共秩序的必要措施。每一次的配合都是在为自己和他人的安全贡献一份力量。
安检人员方面: 提高服务意识和沟通技巧,用更温和、尊重的态度进行检查,减少不必要的冲突。在解释安检规定和必要性时,要耐心细致。

2. 加强宣传与普及:
明确法律依据: 应该在地铁站内、车厢内等显眼位置,通过海报、广播、电子屏幕等多种形式,普及《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规定》等相关法律法规,让公众了解地铁安检的法律强制性和必要性。
解释安检的目的: 多角度地向公众展示安检的重要性,比如通过案例说明安检如何有效避免了潜在的危险,增强公众的认同感。

3. 优化安检流程与体验:
提高效率: 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优化安检设备和流程,增加安检通道,缩短高峰期乘客的等待时间。
人性化服务: 提升安检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服务水平,注重与乘客的沟通和互动,化解潜在的矛盾。
科技赋能: 探索更智能、更无感的安检技术,在不牺牲安全的前提下,最大程度地减少对乘客体验的影响。

4. 刚柔并济的执法:
对违规行为的界定: 对于确实拒绝配合,甚至恶意阻碍安检的行为,应根据法律规定进行处理,以儆效尤。但要区分是无心之过还是故意挑衅。
人性化执法: 在执法过程中,也要体现人性化关怀,对于因误解或特殊情况不配合的乘客,应先进行解释和劝导。

5. 构建信任:
安检的有效性需要公众的信任。如果公众普遍认为安检是有效的、必要的,并且能够被公平地对待,那么配合的意愿就会大大提高。这需要政府部门、地铁运营方和公众共同努力。

总而言之,上海地铁安检不配合现象的出现,并非单一原因所致。它反映了公众权利意识的觉醒,也暴露了公共服务在执行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挑战。解决这一问题,需要从法律宣传、流程优化、服务提升以及社会沟通等多个层面入手,在保障公共安全与尊重个人权利之间找到平衡点,最终实现社会共治。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之前采访一位分管城市交通规划的领导,他提到一句:“中国人规则意识淡漠,所以道路规划很不好做。你明明在道路这头设计了斑马线,他偏不走,非要从没有斑马线的地方横穿;哪怕道路中间竖了栏杆,也有人要跨栏过马路。”

我就追问了一句:“出现这种情况,难道不是因为斑马线的位置设计得不合理吗?比如上海很多地方,明明要去只有10多米直线距离的马路对面,要想找斑马线走,至少需要绕行十来分钟。”

他回答道:“如果是遵纪守法的公民,即使法律和规则制定得不尽合理,也应该是先按照法律规定执行,同时向上提出修改法律法规的建议,等法律法规改了,再依法调整自己的行为。”

本来我还想接着问“这么说也不对,如果规则的制定经过充分讨论,利益相关的各方都派代表参加了,制定出来的规则经过充分的利益博弈,最终达成平衡妥协,这样的规则,大家当然更乐意遵守。但如果规则只是相关部门自己一头制定的,只是为了方便自己管理,其他利益相关方都不满意,完全凭着行政权力强加到其他利益群体身上,这样的规则本身就不合理,还要求人家严格遵守,这算什么事?”——当然,这只是我内心的思路,实际问的时候我可能会很委婉,更照顾被采访者的感受。

没等我问出口,他又补充道:“而且你觉得怎么才合理呢?每隔300米还是200米、100米设置一条斑马线?那谁还愿意开车?”

是啊,间隔距离太远的斑马线麻烦的是路人,斑马线太多的道路是在给开车的人制造障碍,规划需要在其中寻找利益平衡点,可实际的规划中,要做到这点并不容易——比如以汽车作为主导产业的城市,城市道路设计时难免会偏向开车一方。

各地的地铁安检也是,如果真的是为了安全起见,合理的安检地点,应该设置在地铁进站口,刚进站的时候就逢包必检,这样才能真正起到保障安全的效果。

有了这个判断,再来看上海以及各地地铁的安检,一方面不是逢包必检,遇到强势的人就不检查,这不是欺负老实人吗?另外一方面,安检口设在站内,真的携带危险品的人,另个人配合下,一个人先进站,另外一个人从只有腰部高的栏杆里递进去就完事了,根本就安检不到,所以这种安检方式,就是摆设,浪费老实人的时间,也浪费社会成本。

唯一从中获利的,有负责地铁安检设备采购的部门(获得了采购的权力甚至灰色收入)和出售设备的企业(获得利润),还有就是地铁安检人员(获得了工作机会)。

所以这不是一个出于智商的决策,而是一次利益站队。

又回到上面我想讨论的问题,你明知这规则是不合理的、损害你利益的,你到底是先遵守着再寻求改变,还是直接就不遵守?

我的看法是:从制定规则的方式来说,如果规则是经过充分讨论和利益博弈的,哪怕最后的规则并不是自己完全满意的,不遵守的人也应该受到谴责。

从规则修改的可能性来说,如果外部环境发生了变化,规则已经不再合理,利益受损群体可以申诉,他们的申诉能有效被采访,重新启动规则制定的利益博弈程序,再来充分讨论一轮,那没有谁有理由不遵守规则。

后者比前者更重要,因为规则制定有时候事急从权,可能来不及充分讨论,但至少后期应该留下修改的通道。

——如果以上两个问题的答案都是否定的,我觉得那些敢于违反规则的人,是社会改变的推动者,应该受到鼓励。

【回复】1、“像你主张那样地铁入口处设置安检,肯定造成拥堵啊!”

——不不不,我的主张是地铁安检取得的收益,远远低于付出的成本,不划算,正文假设地铁口安检只是为了说明现行措施的无效,并不是主张如此。

2、解决交通拥堵的根本,在于更合适的产业、配套、居住合理分布,对这个有兴趣,不妨看看人口密度比北京、上海高很多,而且国家中央还保留了很大面积森林的新加坡是怎么做规划的,详见答案:苏州工业园区的城市规划好在哪里?苏州工业园区的规划,就采用的新加坡模式,而且青出于蓝胜于蓝。不想重复写,大家看看这个答案,也就理解新加坡城市规划的精髓了。

除了规划以外,新加坡还有三项解决拥堵问题的措施,一个是大力发展公共交通设施,让坐地铁公交不比自己开车麻烦太多;二是汽车和有使用期限制的车牌卖得很贵,通过价格减少整个城市的私家车数量;三是在通往市中心的入口路段设置自动收费闸门,上下班高峰时段开车去市中心需要缴纳通行费,从而减少市中心的车辆数。

3、别说“你的行人是人,汽车车主就不是人吗”这种话,一个城市的道路,路权划分是重点,给行人的路权多了,给车的自然会变少,这没什么奇怪的。详见答案:深圳最初为何不规划自行车道?

4、“不要以为自己读了几本书,就可以挑战人家吃饭的专业了。”

——哪里谈得上挑战,学习一些规划方面的知识,只是为了听懂专业人士的术言术语,用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表达出来。追求规划的科学、专业是规划专业人士的职责,我的职责是担任专业人士和完全没学习过相关知识的人之间的桥梁,分工不同,互利共赢为主,相互取代没有必要。

5、“你这答案公知味太浓了,有意在放大人们对政府的不信任。”

——观点不同可以讨论,但这样的帽子我可承受不起。

从这几年出台的政策来看,国家已经意识到城市建设、规划过程中出现的这些问题了。所以通过各项政策在修复、弥补短板,根本没有必要回避这些客观存在的问题。

实际接触了许多负责规划的领导和规划人员,他们也很苦恼,规划要做好,很多环节是需要利益息息相关的人参与进来讨论,通过反馈自己诉求的形式给他们提意见的,这样他们的规划才能真的做好——可民众们往往前期没有参与意识,甚至主动征求他意见他都说没空,等规划落地,建设好了,他们才发现自己利益受损了,开始抱怨规划做得不好。

写这个答案,不奢望所有人认同,能引起一部分原先对此毫不关心的人的兴趣,参与进来讨论,提高大家的参与意识,我就很满足了。

不要一提到不好,你就觉得是质疑你的规划水平。

6、巴塞罗那的例子删掉了,不想做与主题关系不大的争论。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