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上海这波疫情导致网上买菜、水果和外卖很难的问题,有没有措施可以提前避免?

回答
这波疫情对上海的买菜、水果和外卖造成了不小的影响,很多居民都经历了“一菜难求”、“一顿难点”的困境。究其原因,这背后暴露出的问题是多方面的,而且很多都可以通过提前的规划和系统性的改进来避免或减轻。

问题分析: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局面?

1. 供应链的脆弱性与韧性不足:
“断链”效应明显: 上海作为超大型城市,其物资供应高度依赖于外埠。一旦疫情封控导致运输通道受阻,特别是高速公路、物流园区等关键节点被管控,整个供应链就会瞬间紧张。很多蔬菜、水果都是从周边省市,甚至是更远的地方运过来的,一旦中间环节出问题,末端配送就立刻受到影响。
仓储能力与分拨效率: 即使物资能进来,如何在短时间内将大量生鲜、冷链产品分拨到千家万户,对仓储设施和末端配送网络提出了极高的要求。现有的分拨中心和配送网点,可能并未预设如此大规模、长时间的压力。
人力资源短缺: 物流、仓储、外卖配送,这些环节都高度依赖人力。疫情一旦导致部分从业人员被隔离、封控,或者因担忧感染而选择居家,就会造成严重的用工荒。尤其是外卖骑手,他们是连接商家和消费者的最后一道防线,人手不足直接导致“算力”下降。

2. 需求端的“潮涌”与“恐慌性囤积”:
突然爆发的管控升级: 大部分情况下,疫情的突然爆发和随之而来的管控升级,使得居民的消费习惯在短时间内发生了巨大变化。从平时的线下购买、少量购买,瞬间转变为线上抢购、大量囤积。
信息不对称与焦虑: 居民对于未来几天的物资供应情况可能存在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会放大焦虑感,进一步刺激居民在有少量机会时进行“报复性”囤货,导致线上平台订单量瞬间爆炸。
平台承载能力饱和: 即使平台有备货,巨大的瞬间需求也会迅速击穿其服务器、订单处理能力以及与线下配送资源的对接能力。

3. 监管与协调机制的滞后:
事前预警与应急预案不足: 许多城市在规划时,可能更多地考虑常态化运行,而对大规模、长时间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供应链和民生保障的极端情况,预警和预案可能不够充分。
多部门协同联动效率: 保障民生供应涉及交通、商务、卫健、公安等多个部门。在突发情况下,如何高效协同、快速审批、打通“堵点”,考验着政府的治理能力。
市场主体责任与社会责任: 平台经济体、商超、生鲜电商等市场主体,在保障民生供应方面肩负重要责任。但其在突发情况下的应急响应能力,以及与政府部门的协调配合,是需要持续优化的。

避免措施与建议:

要提前避免或减轻类似问题,需要从 政府、平台、市场主体以及消费者 等多个层面,建立更具韧性的供应链和更完善的应急响应机制。

一、政府层面:构建更具韧性的城市供应链与应急管理体系

1. 战略储备与多元化供应网络建设:
建立常态化、动态化的主要生活必需品(尤其是生鲜类)战略储备制度: 不仅仅是冻肉、米面油等干货,还应包括易腐损的蔬菜、水果等。储备量应能支撑一定比例人口在封闭状态下一定时期的基本需求。
构建“多中心化”的供应网络: 避免过度依赖单一的物流枢纽或供应区域。鼓励和支持在城市周边或市内建立多个分布式、中小型仓储分拨中心,提高末端配送的灵活性和响应速度。
鼓励和支持长三角区域内的生鲜供应协同: 上海作为长三角的经济中心,应与周边省市(如江苏、浙江)建立更紧密的生鲜农产品供应合作机制,形成区域互助保障网络,明确在疫情封控期间的“绿色通道”和优先保障机制。

2.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与升级改造:
智慧仓储与自动化分拨: 投入更多资源建设自动化、智能化的仓储和分拨设施,提高处理效率和减少对人力的依赖。对于冷链设施的建设和升级,应给予政策倾斜。
“最后一公里”配送的韧性强化:
多元化的配送主体与模式: 不仅仅依赖专业的外卖平台和快递公司,还可以探索与社区物业、街道居委会、志愿者组织等合作,建立社区团购、社区配送点等模式。
储备“应急配送队伍”: 在常态下,可以与一些具备配送能力的物流公司或人员签订协议,在突发情况下,能够快速动员和调集。这可能需要一定的补贴或保障机制。
鼓励和支持即时零售平台的发展: 盒马、叮咚买菜等即时零售模式,其前置仓的布局本身就更贴近社区,在一定程度上能缩短配送距离,提高效率。政府应在场地审批、证照办理等方面提供便利。

3. 完善应急预案与信息共享机制:
细化疫情下的民生保障预案: 针对不同等级的疫情封控措施,制定详细的物资供应、配送、价格监管、人力调配等预案。预案应涵盖从物资调运、仓储分拣到末端配送的全流程。
建立跨部门的信息共享与协同平台: 交通、商务、卫健、公安等部门应建立实时信息共享机制,特别是关于物流通道、封控区域、人员流动、重点保障企业等信息,确保决策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建立“白名单”与“黑名单”制度: 对于保障民生供应的关键企业、关键岗位人员(如物流司机、配送员、仓储操作员等),在符合防疫要求的前提下,建立相对灵活的管理和通行机制,确保其能够正常开展工作。

二、平台与市场主体层面:提升运营韧性与社会责任担当

1. 数据驱动的预测与调配能力:
强化需求预测模型: 利用大数据分析,更精准地预测在特殊时期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和潜在需求,提前进行备货和运力调度。
优化物流运力池: 不仅要保障常态化的配送运力,还要建立一定的弹性运力储备,可以在紧急情况下快速调用。同时,加强对外卖骑手等一线人员的关怀和保障,确保其稳定性和积极性。

2. 加强与供应链上下游的协同:
深耕产地直采与基地合作: 平台和商超应与蔬菜、水果的生产基地建立更紧密的合作关系,减少中间环节,保障货源的稳定性和价格的相对稳定。
提升自有仓储与冷链物流能力: 适度投资自有仓储设施,特别是具备冷链条件的,可以提高在突发情况下的自主可控性。

3. 构建社区团购等多元化履约模式:
拓展社区团购业务: 在疫情封控期间,社区团购因其集中采购、集中配送的模式,能有效降低末端配送的难度和成本。平台应积极优化社区团购的流程和体验。
发展线上线下融合模式: 鼓励商超将线上订单与线下门店的自提服务相结合,或者利用门店作为小型前置仓,满足社区居民的即时性需求。

4. 建立有效的价格稳定机制:
承诺不涨价或合理涨价: 在保障供应的同时,平台和商家应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承诺在特殊时期不利用垄断地位或人为囤积来哄抬物价。对于因运输成本增加导致的合理涨幅,应提前向消费者进行说明。

三、消费者层面:理性消费与配合

1. 理性囤积,避免浪费: 在了解情况的前提下,适度储备,但也要避免过度囤积导致资源浪费,给其他有更急需的居民造成不便。
2. 理解与配合: 在特殊时期,配送时效、商品种类等可能不如常态,消费者应给予平台和配送员更多的理解和支持。
3. 利用多元化渠道: 除了主流平台,也可以关注社区团购、生鲜超市的线上订单、甚至一些小型农贸市场的线上售卖渠道。

总结一下:

这波疫情暴露出的买菜、水果、外卖难题,是一个系统性的挑战。要提前避免,关键在于 提升供应链的韧性、增强政府的应急管理能力、强化市场主体的社会责任,并引导消费者理性消费。 这需要我们从长远出发,持续投入,不断优化各个环节,构建一个能够抵御风险、保障民生的城市运行体系。 一次事件的暴露,也正是促使我们进行改革和提升的契机。 关键在于能否将这些经验教训转化为实际的行动和长效的机制。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再厉害的人碰到新情况的时候,总会有考虑不周的地方;水平能力一般的人也能通过提前的练习,提升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就比如说出现疫情的扩散,应当如何进行封闭,进行及时排查,同时保障物资供应和特殊服务供应,这些在全国各地都已经发生过多次,也有了很多行之有效的经验,很多地方都会提前安排演习,所以碰到事了就会不乱。

而上海这一次碰到新情况表现的这么差,根本原因在于他们之前没有任何准备预案和演练,因为他们太自信了,觉得自己能够精准防控,根本不觉得,可能会出现大规模扩散,需要大面积封闭的情况,所以也不稀罕去学习外省市的落后经验。

user avatar

看电视新闻,记者报道菜价稳,供应足,我就想问这东方卫视的记者和编导写出这种稿子,良心不会痛吗?你们探店也要去封闭严重的地区,去个疫情很轻的地区,然后随便整了个稿子交差,就算完成任务了吗?

实体菜市场菜价都翻倍了,APP压根没有足够的配送员,大部分封闭管控的小区居委街道都忙着测核酸,根本顾不上管居民吃不吃得上菜,敢情这阵子只要不是因为得了新冠出问题的,其他原因把人整活都可以。

user avatar

没有措施提前避免

我们说要封2天做核酸,我就买了3天的菜,上海这地方绿叶子菜也放不了几天,结果到现在2+2+2+2+2了,还没解封。

到第8天的时候莘庄才出了一个官方买菜途径。

其实吧,我们还算好的,之前家里就备了2袋大米,3袋小米,2桶油,还有我老婆买错了的两箱方便面,饿不着。

关键在于商场快递都停了,如果不是之前备了9包尿不湿,现在是真不好买了

莘庄官方买菜途径就是个垃圾,只收钱不发菜

user avatar

24日更新:

我自己所在的凌兆街道封闭第六天,今天没有做核酸,也不知道小区内有没有阳,菜贩子卖的菜非常贵,而线上采购平台一货难求。

我爸妈在重点的长桥,今天居民业主自发组织了业主群,遭到居委主任的反对,认为他们建群是传播负能量了。但是居民已经被关了12天了,连个说法也没有,吃什么全靠自己能力抢,生病老人无法外出就医配药,甚至今天传闻有两例疑似阳性,封楼了。

而居委主任始终没有任何回应,12345等居民可以使用的方法都用上了,zf宛若停摆,置之不理。有知情者说居委主任得知封小区前就搬走不住在小区内了,所以连上门找说法都无门。

事态朝着奇怪的方向愈演愈烈,希望有人可以看到,希望一切有所改变吧…

这不是居民支持不支持配合不配合的问题,是到底怎么回事的问题。


3月29日更新:

今天我也加入了浦东这边的业主群。业主们自发组织,按栋出楼排队做核酸且保持1米以上的距离。之前给居委反馈要求提高管理,居委的反应都是:你的意见我知道了,可是我也没有办法。

加入群后得知,隔壁小区有一位血透病人,业主在群内与居委发生冲突,此群是居委的人组织办起来的,于是居委一键解散该群。这波骚操作也是让人大跌眼镜。我不明白为什么会有人大肆宣传那些高端社区的高大上外卖团,其实大部分的普通上海人就是在这样低水平的基层管理下过着封闭且缺少生活必需品的生活。

这两天,关于政府的200元大礼包的事情大家都穿得沸沸扬扬,可是去问居委,居委的反应同样是:我也不知道。这也不知道,那也不知道,什么都做不了,什么也不会做,不明白基层的意义是什么了。

今天浦东全境要求居民足不出户,居民采购的菜之类的必需品,要求居委和物业安排志愿者统一调配送到门户。我观察了好几个同事朋友的小区,全是让居民自己去拿外卖快递的。他们表示没有这么多人力搞这些事情。那么上面的公告,就是一纸空文?

现在的上海的华美的袍子已经被揭开一大片了,下面爬满虱子藏都藏不住了。疫情当前需要凝聚大家的力量,彼此理解彼此包容互相帮助,而不是基层一刀一刀伤害百姓的心。基层管理从来不是容易的事情,所以考公很难,入党也不容易。难道考的时候,心里没有做好对应的准备嘛?

3月30日更新

今天我爸妈浦西的小区发了鸡腿,而我在浦东抢了十天,没有抢到一次排骨或者肉。

下表是今天浦东业主群内接龙的物价,供留念吧:

4月5日更新:

浦东继续封,今天是连续封闭第18天了,靠小区团购群,采购到肉蛋奶和水果,感谢天感谢地,感谢勤劳勇敢的小区志愿者和群友,你们拯救了我们。

隔壁邻居大前天开始断顿了,所有正规平台什么都抢不到。睁眼三顿饭,顿顿让人愁。我把他拉进小区团购群,他一顿狂买,舒坦了。这次最拉垮的是光明,从封闭开始奶、肉不再配送入小区,跟的两三单团购全部取消,百般无奈投靠其他品牌,说好的本地保供,信誉荡然无存。


-----------以下为原答案-----------


我观察下来,上海这波最大的问题不是缺物资,而是基层管理水平良莠不齐。

我们小区提前通知要封,提前了一天,但是封多久没人知道,囤多少也没人知道,阿姨爷叔疯狂采购,周边全空了。封了,但是外卖在送,菜买不到,竟然出现倒挂的情况。管理能力差的小区居委,居民有没有吃的全靠自己能力,居委会两天叫一个菜贩子三轮车开到门口,整个小区排队买,只有菜没有肉米油,买到就是运气好!小区没有群,所有通知靠大喇叭叫。

其他小区呢?送菜上门,新鲜搭配还健康,还有集体接龙团购奶茶之类的,什么新鲜吃什么。

相比之下自己住的简直就是解放前。

user avatar

这次疫情把上海的城市管理水平暴露了,底裤都没了。

找深圳取取经吧。

深圳封城一周,物资供应基本正常。各大外卖和送菜平台运力稍微紧张,但当天都能送到。针对外卖员,快递员,社区安排了专门的住处。各小区物业对外卖、快递收发点进行统一管理,无接触配送。

对于物价,深圳设置了专门的投诉通道,发现恶意涨价的,进行重罚。所以物价整体没有太大变化。

除了保障深圳封城期间本身的需求,深圳还需要保障隔壁HK的物资需求。所以难度不比上海小。

user avatar

一个字:乱。

没有统一的,清晰的封控标准,作为居民全程就是摸不着头脑的状态。

周六突然就发现被封楼了,先生说想遛狗发现出不去了,然后我们也没有业主群(公租房),是在民间的二手闲置群里面大家互通消息,进到了封控的本楼的群。

封楼通知公文说是2+2,2天封楼2天自我健康管理,OK,按这个信息我开始屯粮,没有屯很多,家里冰箱也小。

第二天闲置群突然说小区被封了,也要2+2,OK,不慌,差不多够。

然后封楼又变成7+7了……开始离谱,但是也还行,就继续屯粮吧,抢不到菜找了跑腿,25r一单。

第四天,楼又突然解封了???没事儿了???

挺好挺好,就是小区还封着啊?不是2+2吗?

传说是小区有确诊,但是公开的名单上也看不见,也不知道为什么封,什么时候解封,政策朝令夕改,屯粮的焦虑指数上升。

然后我们小区最近的菜场距离1km,不靠配送员根本不可能,所以抢不到菜哇,也没有社区团购机制,更加没有什么物资包了……也不是不能活,只是我以为上海可以做得更好来着。

user avatar

要不抄一下西安的作业?

西安自从买菜困难被骂上热搜后,政府就下了个政策:各小区物业建立采购渠道。

后续基本各个小区物业都联系了团购蔬菜和肉蛋奶水果。

送货的企业都是核酸全阴性有防疫证的企业,从厂家直接对接社区,解决了当初没人送货的问题。

我们小区物业没黑没白不眠不休,白天组织大家分单元楼层有序下来测核酸。晚上还要拿着名单挨家打电话分配物资。

疫情最紧张的那几天,都是志愿者把大家团购的物资送上门,穿着防护服累的呼哧呼哧,让人心疼。

和同事聊天,基本从那时起,周围就基本没再听说谁家缺吃的了。我们物业团购的物资有三种蔬菜包,调料包,肉类包,牛奶鸡蛋,还有好利来的甜品包。同事的小区物业还团购卤味,蒸碗,方便菜。那段日子大家都在群里秀自家物业。

更不要提民间蓬勃发展的微信群,各种接龙团购,从网红蛋糕,到奶茶零食。我们是学区房,网课孩子多,还团购了打印纸和墨盒。

总之,物业力量不能少。物业给力的小区,封控都封控是比别人舒适些。

user avatar

3.24更新:

我都不敢相信,我们小区居然解封了.....


原答案:

措施很简单啊!

街道居委会等相关方提前告诉居民还要隔离多久,让居民心里有数,按需购买。

坐标长宁,今天是我们小区封闭的第8天。

其实隔离到现在,我已经逐渐对病毒麻了,

满脑子就一个字:菜。

我仿佛进入了什么48h的循环,

每次都说封闭48h,然后不解封,然后续费48h。

虽然现在我家里还有不少吃的(感谢自己之前囤了好多速食),

但是这个2+2+2+2的无限循环,以及眼看着破四位数的无症状日增,

而且我们居委会根本不说还有多久解封。

你好歹跟大家讲一下预计还要封闭多久呀!

大家心里没个底,谣言传闻又满天飞,

心里焦虑,能不疯狂囤货嘛!

别的有效措施也有哇,

街道尽快给小区统一安排基本物资呀。

刚刚居委会阿姨来挨家挨户敲门送物资了,

每家每户送1公斤猪肉,

运送蔬菜的车已经到小区门口了,估计晚上就能全部送到。

这不就直接帮大家解决了吃饭的问题了嘛。

user avatar

大数据其实可以精准调控时间和地点。你像ktv,其实只要凌晨不营业,把外地公主赶走,很少有黄码报警。买菜同样可以做时间规划。避开黄码出现的时间即可。但是这个意味着基层得有绝对的权力来制定精准防疫的方案。现在基层,可能不敢动脑子,毕竟精准防疫失败了,就是不作为。领导衡量你抗疫的成效,主要看加班。

user avatar

很难

1.菜和水果保质期短,无法提前大量储备。

几天以后,原有库存消耗一空,需要补货。

2.上海本地供应能力有限,需要从外地进货。

下图为生鲜市场结构。

其中,本地和周边农产品生产者还可以将货物送到城内。

外地的蔬菜、水果都要在大的集散地中转,如:江桥市场、江川路市场、上农批


3.本地疫情严重后,其他城市的菜贩、司机感染风险增加,就会减少来上海的次数。

例如:杭州病例1:现住址为富阳区新登镇登城南路,货车司机。

该人员3月20日从外省回杭,即作为疫情重点地区来杭人员在富阳西高速口被引导至集中隔离点,在我市无相关社会活动轨迹,目前已闭环转运至定点医院隔离治疗,情况稳定。

4.所以一方面要抓紧清零,一方面要用铁路等方式从外地进货。

user avatar

农产品的供应链本身没啥问题,问题出在每个社区站点终端的运输上

很多小哥因为小区封闭的缘故无法上工,这就导致原本富余的配送链,一时间处于紧缺状态

另一方面,由于忽如其来的封闭政策,很多家庭并没有储备足够的食物,加上一直靠外卖度日的打工青年,也因为各餐厅歇业不得不加入抢菜大军,人为造成配送资源的挤兑,这才是导致当下终端供应跟不上需求的罪魁祸首

真心建议各地居委会,把盒马、叮咚、美团、钱大妈、还有各大超市卖场这些本地生活类业务,纳入到疫情防控的白名单当中来

想要居民老老实实宅家过日子,不是不行,毕竟我朝老百姓最大的优点就是听话

前提是各个企业工资照发,其次则是物资供应得当。前者靠ZF免税、打钱,后者就靠各街道社区的基层组织力量了——这些力量若能运用得当,会让大家安心不少,以后再面对封闭时也不至于人挤人地跑去抢购

user avatar

我说说我这个普通居民的故事,上周一居委会来登记说要封2天,周四开始,做核酸,建议储备食物。我们开始陆续储备。

突然周三早上6点封,提前了,还好我老爸有喜欢多买点习惯,一家人开始了封小区生活。

谁知这一封从周三直接到了本周一,幸亏家里储备足够、否则真断顿。附近网购已经不接单了,我朋友都遇见了网购800起送的事情。我自己看看库存见底,也打算买点,但是压根订不到货

周一一点解封了,我立刻杀出去买菜,买了一车回家;不管后面如何,我先备货

当我觉得事情都过去了,今晚10点小区里大喇叭开始喊,今晚12点封小区,请大家准备。

心里一万头xx奔过去、12点封你现在通知,我叫准备了菜,没准备的人晚上10点去铲土预备后面的生活啊?


贴一个别人的视频,半夜里11点,大家抢菜的视频,拍摄于即将12点被封的区域附近

https://www.zhihu.com/video/1489970268440993792

情绪有点激动,作为一个在这里生活了40年的人,对于这次疫情,这个城市的管理我打分是不及格。

疫情什么你说压力大可以理解,那你封小区起码不要提前,不要半夜里突袭,已经有人一天吃一顿了,家里没货也买不到了。

user avatar

不是疫情导致的买菜、水果和外卖难

比如最近的48小时封控普查,我小区今天第三轮了,很多小区已经很久了。

就从四天前正式开始全市大规模普查说吧,这个其实是再前一天下午通知就下来了,但是绝大多数地方都是没有告知,凌晨大家都在睡觉的时候封小区了,这就没给大家时间去囤货,还好当时有朋友还在外面给送买了一个礼拜的量,不然我家也没吃的。

而且因为基本上都在封控,对于物资的需求量和平时肯定不能比,肯定要比平时高很多,加上确实缺人,所以造成目前这个现象。

user avatar

坐标魔都浦西内环

突然知道后面会封城4天,你说正常人至少是不是会抢4天的菜,再加上上海糟糕的预期管理能力(浦东人民3月27日当天20:30才知道第二天开始要被连续封在家里足不出户4天),人本能的会因为突发状况而恐慌性的买入更多物资以防后续形势可能往不利的方向变化。

在极短的时间内爆发出数倍的需求,而供应侧又没有应对预案,需远大于供,必然变成价高者得的局面;如要进行控价,那就只能一起抢购。所以很典型的现象是美团,盒马,叮咚之类的平台,由于保民生的要求,无法进行大幅度提价,所以即使凌晨5点30去平台抢购,依然会被告知通道拥堵,几分钟后菜全部售罄;线下超市有30%-50%左右的提价,这是留给线上抢不到菜的老百姓的,也是这几天魔都市民的主战场;最后是满街的小贩,无论是杂货店,水果店甚至是理发店,店门口放着一小筐天价蔬菜,几倍于往日市场价格,卖给那些哪都抢不到菜的人,这里的黄瓜20元/斤,胡萝卜16元/斤。

其实这些现象很容易就能用一些经济常识描述出来。你说压力测试也好,精准防控测试也罢,万一失败了,要进行封锁,特别是此类大范围封锁,不提前做好预案B的么?策略制定者连对百姓最基本的行为预判,推演和应对方案都做不好,让我这个生在魔都长在魔都的人大开眼界。如果拿玩游戏来比喻,魔都大概只能玩得好顺风局,然后得意洋洋吹自己多行多棒,碰到逆风局拉跨崩盘,说自己只是犯了一个小失误,呵呵。

user avatar

抗疫2年多了,各地还是把别人踩过的雷,都要亲自踩一遍。

武汉封城时,就发现 物资配送不能停!结果武汉的市民上网求救。。。。后来西安又发生了一次,被各地批评了。

结果最优秀的上海遇到时,居然也如此。。。。

这一点,真的不如 刚刚发生过的深圳:封的小区少(上沙社区),政府直接送吃的,肯德基几万份吧,送到小区门口,再由义工送到每一家。虽然第一天时也有几个楼栋被遗漏了,第二天认错补上了。后来封城,但仍然保障12个民生行业员工能上班,不少地方还专门为快递外卖人员提供吃的、休息的,甚至住(封控区的还是不能出来的,怕他回去小区变成封控区就出不来了)的。后来也让每家两三天出一人采购。基本上只有第一天有点抢购,在政府的承诺充分供应和实际充足的情况下,各地基本没有为食品担心过。还设了紧急就医通道。

user avatar

有是有的。

小区里有商业街,然后你自己去拿就能解决了,这些民生运输卡车一直都是绿通,我看我小区里除了品类少了一点,略贵了一点也没什么别的问题。

其实没那么麻烦,像清美和钱大妈这种只要能运进来,就不会饿死人就是了。

就是早上排队的人变多了而已,但不至于说供应短缺,蔬菜稍微少一点是真的,但肉还有多余,小区里三家水果店也没断过太多次货,毕竟没刚需。

但主要是大部分小区里没有这些配套,这才是本质麻烦的地方,然后你就只能在家里屯一大堆东西,尤其是绿叶蔬菜你又屯不住。

你靠外卖小哥蚂蚁搬运肯定是很吃力的,没那么多人给你运东西,一个小哥能搬运的东西也有上限,肯定不如卡车,而且很多小哥自己都被封了,卡车一两个人就能给你补几吨货,就不会有太大的问题。

盒马这种也不靠谱,主要是全上海都会跟你抢,这样会有一个货物的分配问题和一个恐慌性囤积的问题,我这盒马能送进来但是架不住货被抢光了,反正我这有货的时候能排一两个小时,何苦呢?

这事其实没那么无解,主要还是小区本身的建设问题以及货物的运输问题。

需要强调的是“社区”这个概念,而不只是一个房子,单纯只是一个房子的话,出这种事之后就变成坐牢了,只看房价地段,以为房子只是拿来睡觉的,完全不看人居,就是这个结果。

user avatar

如果一定要用封城,来应对这个不死人的感冒,那么答案就是【没有】。

原来一天买一天的菜,现在要在封城之前一天,备齐五天的菜。如果1/5的人买全了,那么4/5的人就见不到一片菜帮子。所以产生抢购意愿。

指望货运、仓储,瞬间扩容5倍,现实吗?更何况,上海的人口,本来就处于超载状态。城市运行的方方面面,都没有多少拓展空间。

user avatar

在中国北方农村,说是村村有教堂,家家有信徒。这表明中国农村的基层组织已经崩溃,在农村的农民不得已在依靠自发组织的组织,或是宗族,或是宗教,农民已经是组织不起来了。

对于每个政府决策,中央决策,能一竿子插到底的,都是依靠能一竿子插到底的组织结构。上面只能给一个决策和决定以及一些必要的物资人员支持。而在具体执行的层面,相应的组织要细化方案,然后执行下去。

新冠病毒真的是专治各种不服的。哪里有空子就往哪里钻。封闭小区时候,为什么会出现居民买不到菜,病人看不了病的事情。很简单啊,相应的组织不管是政府部门也好党的组织也好,基本没有任何主观能动性了,上面是说要封闭了,然后文件转发下去,一级一级的转发到保安大叔那里,保安拿跟绳子把小区出入口一拴,这就算是封闭了。

居民买菜?对不起,文件没说咋办啊!居然还有居民要看病?我靠,文件里也没说咋处理啊!居然还有人饿死?tmd,文件里也没说咋处理啊!就像那个拒不出借除颤仪的120医生,卧槽,手册里没有说遇到这种情况咋办啊,只好拒绝了。

一个个都没有责任心,一个个都没有临机决断的能力和勇气。都只有上班摸鱼下班钓鱼的心。

总之,在全民摸鱼的时代。居委和基层党组织的人们,拉拢一帮阿姨,找个拍照好看的阿姨就能办理上级交代下的一切事情。

末梢神经全部坏死。你还能指望啥?指望大脑事无巨细处理一切再传达给末梢么?

user avatar

3上海老百姓现在怎么过日子的?别人我不知道,我就说说我自己这几天的外卖生活。

本人在事业单位工作,因为许多同事被抽调去防疫第一线,还有的同事在家被隔离,所以从3月26日到3月30日连续在单位值班没有回家,24小时吃住在办公室。

当26日单位通知我不能回家时,我就感觉这次疫情不简单,于是打电话给我父母让他们做好长期隔离的准备,赶快去买食物和日用品。此时的我原本打算下班后去父母家住,没想到3.29我父母的小区发现阳性患者,我回不去了。3月30日下午终于有人来单位接我的班了,当天晚上我回到了在浦东周家渡街道的家(90年代建的居民小区)。因为我前几天都在单位里,家里什么都没有准备,只剩下一些面条、罐头和零食。当时我还在想:没关系!4月1日浦东就解封了,我明天坚持一天,后天再出去采购。

哪想到4月1日一大早我刚想出去买菜,就被小区保安拦了下来,说是上面通知小区继续封控,居民不得外出。我这下就傻了,这可怎么办?

.

想着去盒马订一些东西,又是当头一棒!家里旁边的盒马暂停营业!

.

我是盒马的会员,看看X会员店,结果又是一盆冷水浇头。

换美团,还是暂停营业。

.

抱着试试看的心情打开了外卖软件,没想到外卖还有送!于是买了几包生水饺。(从第一单开始,每单我都给外卖员打赏,虽然就是几块钱,但是衷心感谢这些特殊时期还在工作的外卖员,没有他们我可能就真的要挨饿了。)

.

光吃水饺肯定不行,看看有没有饭菜?还真有!虽然价格确实贵。




4月2日,抢菜软件依旧没戏,于是继续外卖。顺便买些点心当早饭。




4月3日,依旧抢不到菜,还是外卖。多买一点,以防万一。



.

今天下午居委会送来了补给,终于松了一口气。



4月4日,今天和单位联系哪天去值班,领导说:单位里有人阳性了,现在办公室在消杀,让我等消息,看来还得买点主食。


.

昨天晚上腰痛犯了,家里没有药,赶紧网上买了止痛药,一个小时就送到了。



4月5号,所在小区继续封锁。上午单位来电话让近期不要来上班了,单位已经被封控了,里面的不许出来,外面的不许进去。

刷手机看到袁记云饺有外卖送,赶紧下单。


.

大富贵yyds!继续囤货。




4月6日,昨天晚上和父母通话,说家里荤菜不多了。今天早上刷外卖看到有杀好的整鸡,正好给父母家送一只去。父母收到后说:足斤足两,肉也很新鲜。感谢老板!


.

中午的时候又刷到卖生肉的,赶紧下单给父母家送去。(老板说肉这么贵不是他涨价,是平台要收20%的费用。)




4月7日,抢不到蔬菜,买点菜包聊以自慰。


.

下午抢到半只白斩鸡,晚饭开个荤!



4月8日,今天一早看新闻感觉形式严峻,可能要做好长期斗争的思想准备。而且通过这几天订外卖明显感觉价格是越来越高,还是要屯一点可以长期存放的物资。营养、口味什么的暂时顾不上了。

上午整理了一下目前的存货:

粮食:大米 25斤,挂面3斤,味千挂面3包,辛拉面2盒,切片面包20片(1000g),燕麦饼干2000g

冰箱冷冻:馒头 10个,花卷4个,肉包4个,烧麦6个,菜包12个,豆沙青团一盒(8个),水饺120个

罐头:凤尾鱼2个,午餐肉3个,蓬盛橄榄菜3瓶,红烧牛肉3个,火腿肠5根

蔬菜:黄瓜5根,西红柿4只

水果:芦柑7个

副食:鸡蛋12个,皮蛋2个

熟食:红肠、叉烧各一小盒

(其中街道送的:大米20斤,挂面3斤,火腿肠5根,黄瓜2根,午餐肉1个,牛奶1L被我喝掉了)

.

还是囤点主食吧!



4月9号,上午领导打电话来说:单位已经彻底沦陷,希望我们在家保重!

和父母打电话,发现他们有半个月没有到吃鱼虾了(我父母是宁波人)。于是,刷了半天外卖,终于有小龙虾的外卖比,赶紧下单给父母送去。他们吃的很开心。

.

我的午饭+晚饭


4月10日,今天很郁闷

下了两单外卖,商家都备好货了,最后都因为没有外卖员接单不得不取消了。

前几天买的红肠,今天发现已经有些发粘了,比我预想的保质期要短好多,亏我还放在密封袋里保存的。看来明天得吃三顿吐司夹红肠,把红肠解决了。就算吃吐了也不能扔掉。

除了连锁品牌之外,外卖的价格是越来越贵了,特别是水果和蔬菜。西红柿10元一个,黄瓜15一根,苹果20元一个,橘子40元一斤。

更烦恼的是,周围几家小超市和便利店的货都卖空了,除了全家和罗森每天有少量饭团和三明治以外,店里什么都没有。看来最近根本就没有补货。

各位家周围有巴比馒头的,每天上午可以用饿了么和美团多搜搜,貌似它们每天都有补货。

浦东的来伊份貌似每天上午都有外卖,就是价格感人,我吃不起。


4月11日,今天吃到了久违的荠菜馄饨,太幸福了!



4月14日,这几天没更新,是因为没什么可说的。冰箱的冷冻室都塞满了,先吃掉一些再进货吧。

今天接到单位的电话,说给员工组织了一批粮食和食品,不过单位没能力配送,东西都在单位,要我们自己想办法拿回家。我真是XXXXX,我说:我的那份不要了,就分给研究生和困在单位的职工吧,让收到的人给我发张照片就成。


4月16日,今天奢侈一把,点一个花胶鸡锅,味道不错。

user avatar

没有办法。

在以“清零”为目标的当下,任何一个城市大规模的阳性,都会出现物资短缺问题。(至于清零还是共存,不做讨论)

这不是谁抄谁作业就可以解决。


最简单的原因,司机要从山东把菜运到上海,但是出了上海,就是黄码,就是隔离,这种大部分城市还是要求自费隔。

隔离14天(每天300)成本大概5200。再加本来每天应赚150元。就是5200+2100=7300元,这些钱,要么加在菜价里,物价上涨,要么就直接不去。


之前说了,在当前上层“清零”的要求下,上海的情况是比武汉严重的。这时候如果政策是清零的话,该求助求助,该封城封城。否则,又要城市运行,又要逐步清零,没法管控。(实际上已经是半封城了)

而且数据上这么漂亮,每天确认3个5个的,但是实际上相邻各省市都已经对上海行程进行管控了。

除非上海市能自给自足,自己供应蔬菜水果,否则,只能允许别人卖高价菜。


一般城市出现大批量疫情情况(如果要清零的话)

1、首先周围省市都在隔离疫情城市行程的人员,所以外面物资,快递,都进不来,为啥,司机来了回不去了。

然后物价上涨。

2、因为阳性太多,一般医院或多或少有密接或者阳性,开始封医院。保证医护人员的安全,或多或少会对病人增加看病要求,感冒,腿疼之类还能拖一拖,万一有透析的,有化疗的,怎么办?就看医院如何处理了。处理不好,就是事件。

3、一个人接触10个人,假如100个阳性,那么要隔离1000人。随着全民筛选阳性的爆发,隔离酒店和隔离物资,必然有影响,带来大量吐槽。

4、在人民已经自顾不暇的时候,那些隔离时候无法带走的猫猫狗狗,无法安置,出了问题,总有个别在不同网络平台吐槽的,再碰到好事者的传播,再一播负面评价。

5、因为物资短缺,封控或者居家隔离,住城中村或者没有厨具,不会做饭的,再进行一波吐槽输出。

6、当以上各类人群的利益受到侵犯的时候(不代表管理方有错,只是问题应接不暇),各种吐槽就出来了。负面吐槽扩散很容易的,最终就导致城市口碑出问题。


这就是一个城市遇到大规模疫情必须面对的问题,在没有好好准备下,每个城市都会。


当日其他城市发生过的,在上海也会发生。

并不是抄不抄作业问题,而是根本来不及反应。



user avatar

小灾避于城,大难避于乡

城市是一个分工明确的系统

乡镇是一个自给自足的系统

分工明确带来效率的提升 但是一环出现问题 就会很快传导到上下游

根据自己的偏好选择生活方式最好

user avatar

作为普通人,我与朋友们提前准备了超量的物资(预计封五天,则准备约十日的物资),以备所需;作为社区志愿者,我与其他志愿者一道发放了小区四百多户人家的政府物资,共度时艰。我认为,“最后一公里”是完全可以避免的问题。

在志愿服务中,我发现:

  1. 社区外呈现“物资充足,人力匮乏”的状态。
    我们小区的政府物资包括蔬菜包(白萝卜、土豆、卷心菜)+苹果+牛奶+熟成肉三选一,本应该一次性送到的物资被分成三次送达,极大地增加了社区志愿者的工作量。居委说,外面打包的工作已经做不过来了,不得已才这样送到小区。
  2. 社区内居委的执行、工作能力低下。
    在组织志愿者发放蔬菜的时候,居委会流程混乱,理不清“点到、分组、发放/穿戴防护物品、分配工作、回收医疗废弃物”,每个环节都如灾难般滚过。虽然说最后事情磕磕绊绊做完了,但…如果真有个志愿者感染,整个小区集体小阳人也不是什么稀奇事。
    得承认,组织线下活动是需要多次练习、反复推敲的,一次做不好情有可原。但作为居委,居住情况统计的本职工作漏洞百出,有点说不过去。
    我们小区可以分为六层的小洋房264户,别墅合计253户。姑且不提在封禁时、送抗原检测的时候,居委搞不清楚哪一户没有人、哪一户有多少人、哪一户老人独居不便行走。单就说发菜这事,分配志愿者的时候,253户别墅区分配了6组24位志愿者,264户小洋房分配了4组16位志愿者——小学生都分不出这种区别离谱的工作量来,洋房志愿者人少活多,爬楼累得够呛。

我们把物资调配分为供给端、配送端、需求端。在疫情前的正常生活里,需求端把需求告知供给端,供给端通过配送端解决需求。在疫情中,配送端被关了起来,需求端又无法及时统计,从而产生了“仓库里物资充足,阳台上敲碗喊饿”的奇景。

问题被化解为两个部分,对症下药:

如何在疫情突发状态的情况下最大限度解放打包配送的劳动力?

  • 明确了解行政区内的常规打包、配送能力。比如,行政区内有多少快递、外卖配送站点,有多少零售商户、个体户,他们居住在什么社区,健康状况如何,能否统一调配?
  • 释放更多志愿者人力。比如,允许无风险社区中、前三次核酸结果为阴性且拥有交通工具的健康劳力参与。
  • 建立“仓库-小区”的点对点物资发送模式(已经在做了)
  • ……

如何在疫情突发情况下最大限度掌握社区的需求?

(我本人没有在居委工作过,但我真觉得这应该是居委日常工作的结果才对……)

  • 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至少保证每户有一个人(哪怕是房东)可以联系到居委会,信息通达。
  • 按户建档。要记录一些常见的困难情况,比如,602 的小哥腿脚不便,301 的老人不会用手机等等。
  • 小区太大,可以按照区域培养楼长、协管。(马大姐即视感)
  • ……


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希望基层争点气吧,这鼓吹大数据这许多年,结果居委会连小区里有几个人住都搞不清,挺伤士气。

user avatar

没有,因为并不是没有东西卖或网络问题。

是因为没有人手!

货运司机缺人,超市缺人,外卖骑手缺人……

人都被管控起来了,3/28之前还有外卖小哥和小区周边私人菜店、肉店、鱼店满足需求。

3/28那天,小区对面的菜店店门被封,单独给他店门口围了铁丝网。

整个小区没人可以送菜进来,小菜店里菜肉水果烂在店里……

只有网络购买一个渠道。自然显得可怕了。

user avatar

上海的城市格局、体制决定了没法避免。

上海的城市格局以社区为主,社区内基本没有商业,基本都是社区外临街商铺。城中村比较少,无房居民大多在大楼里群租。

深圳、东莞、广州遍地都是城中村,城中村基本上和九龙寨城一样,啥都有。社区(城中村)封闭,社区内库存依然可以维持。另外,城中村商业已经很多年,到店配送体系已经形成,因此难度小一些。

上海以社区为主的城市格局,注定了社区一封、啥都没有。而且,即便有配送,老百姓出不了社区,一样没用。

另外,上海的体制也是有问题的,管理者压根儿就看不到这些小问题,因长期处于资源充足的状态下,老百姓也没有形成自助公共服务的体系。深圳、东莞等地,因一直是公共资源不足,老百姓习惯于管理拉胯,早就形成了一套自助公共服务的体系(深圳东莞很多公共服务都是民间自行提供的)。

无论是菜市场事件、婴儿事件还是护士事件、老人事件,甚至是和疫情无关的地铁夹人事件,我们会发现政府永远拉胯,和级别无关(可能级别越高越拉胯)。毕竟,老百姓民生的那些事,政府官员基本都没有经历。

user avatar

坐标浦东。小区从3.16开始突然封锁,一开始说封2天,然而直到今天4.2,已经第18天了,期间没有解封过。居委没有组织过一次买菜,物资是4.1发的,两盒午餐肉和一包面。由于小区是临时封闭的,大家都没有准备时间,所以天天在网上抢菜,同时加入了各种买菜买日用品的团购群。

在小区封锁初期,app上的菜不至于很难抢,多平台下单,总归是能抢到一点的。然而从3.28浦东封锁到现在,我就算准点抢,也没能在包括叮咚、美团买菜、山姆等任何一个平台抢到过菜,家里的存货正在慢慢消耗完,我也不知道彻底吃完了应该怎么办。

小区封闭18天了,照理说应该很安全了,然而我们小区几乎每过三四天都有新增,现在有四幢楼有异常。昨天4.1晚上九点多时候,突然我们楼道里有人发现有户人家门口贴了封条,讯问居委才得知,我们楼道有个阿姨在3.30那次核酸中,检测结果为异常。最离谱的是,4.1下午楼道志愿者,在发放补给大礼包(两盒午餐肉一包面)的时候,在除了口罩没有其他任何防护的情况下,敲开过每一户居民的门,并且用同一支笔让我们签收。现在志愿者比我们普通居民更愤怒,身为志愿者,他们本是热心为居民义务服务,然而他们的安全得不到任何保障,居委在收到我们楼道里有异常的情况下,上门贴封条,却并未告知志愿者,需要志愿者主动询问才承认。

家里有老人,也有未打过疫苗的学龄前儿童,昨晚焦虑得几乎没睡。被封着事小,如何保护家人不受感染,我不知道,我们已经规规矩矩配合防疫,在家待了18天了。也别和我提什么致死率低,大可躺平的鬼话,有老人孩子的家庭,没有一个愿意冒这个风险,然而现在实实在在的风险就在眼前。

另外补充一点,我家人也住浦东。她小区封闭了12天后,解封过两天。3.26那天又封闭,发自检盒让他们自检。3.27白天我家人告知我小区又有阳性,因为目睹了某些楼道被封闭,楼下搭起了棚子。然后当天晚上八点,上海发布会通知3.28开始浦东浦西鸳鸯封。然后骚操作来了:她们小区在明知有阳性的情况下,打开大门解封两小时让所有人出去抢菜,门口菜场人山人海。从3.28起,她家小区天天上榜,不断有新的阳性病例。之前封了12天全部浪费。如果不是发生在周围人身上,我都不敢相信这是在上海可能发生的事。。。

user avatar

什么叫冒险家的乐园啊【后仰】,

管别人死不死,阿拉要把钱先拿到手里!

user avatar

有很多措施都可以实施,但是都要掏真金白银。真正了解上海的人都知道,阿拉SF历来只有上贡的时候急吼吼掏钱,做核酸、抗原也肯出,就是钞票往下输送非常不愿意。

所以,当下都是顺其自然的结果,扛得住就粗茶淡饭,扛不住小区就组织起来就把事情闹闹大,就这两条路。

user avatar

只不过是官员瞎管理,中断了物流。

本来,只要集中采集,集中包装,集中消毒,无接触配送,就能很大程度切断病毒随着物流传播。

例如,在安全区域将蔬果用保鲜膜分装好,穿防护服开车配送,最后送到单元门之类地方时再用酒精消杀一次。

user avatar

求仁得仁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